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七夕情人節的手抄報

七夕情人節的手抄報

發布時間: 2021-02-22 02:01:48

⑴ 乞巧節手抄報

乞巧節,是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回巧活動。答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漢族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⑵ 傳統節日手抄報寫什麼

首先確認,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少。具體到你說的問題,可以寫這么幾類。如,傳統節日的由來、傳統節日的演變、傳統節日的習俗等等。

⑶ 中華傳統節日手抄報(字要少)

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節、媽祖生辰、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除夕、新年元旦、情人節、國際婦女節、植樹節、國際警察兒、誚費者權宜日、愚人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國際護士節、世界無煙日、六一兒童節、建黨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肓人節、世界殘疾人日、平安夜、聖誕節、……

⑷ 中國民俗手抄報文字資料

1、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2、冬至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4、春節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5、中秋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6、七夕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7、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⑸ 中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概括)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 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憑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采,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這里所介紹只是漢民族的一些較大的傳統節日,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習俗,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⑹ 中高年級小學生手抄報: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斗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台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

⑺ 手抄報題目,要比較符合現實的。

1月1日元旦1月26日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1月28日國際麻風節[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二月2月2日世界濕地日2月11日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三]2月14日情人節2月17日除夕[農歷年的最後一天]2月18日春節[農歷年的第一天]2月19日苗族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三月3月1日國際海豹日3月3日全國愛耳日3月4日木腦縱歌[農歷正月十五]3月4日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日]3月5日學習雷鋒紀念日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11日國際尊嚴尊敬日3月12日中國植樹節3月14日國際警察日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3月16日手拉手情系貧困小夥伴全國統一行動日3月19日中和節(太陽生日)[農歷二月初一]3月20日阿露窩羅節3月20日龍抬頭節[農歷二月初二]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兒歌日3月21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3月25日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3月25日春社日[立春後第五個戊日]3月26日白族三月街[農歷三月十日至二十一]3月30日花朝節(花神節)[農歷二月十二]3月30日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四月4月1日國際愚人節4月4日寒食節[冬至日後105日清明前一日]4月5日清明節4月6日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4月6日觀音菩薩生日[農歷二月十九]4月7日世界衛生日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4月13日傣族潑水節[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間]4月19日上巳節(女兒節)[農歷三月初三]4月21日全國企業家活動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兒童日[第四個星期日]4月23日世界圖書和版權日4月25日全國預防接種宣傳節日4月26日國際秘書日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五月5月1日國際勞動節5月4日中國青年節5月5日全國碘缺乏病宣傳日5月5日全國愛眼日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5月8日世界哮喘日[第二周的周二]5月12日國際護士節5月13日母親節[第二個星期天]5月15日國際家庭日5月15日國際牛奶日[第三個星期二]5月17日世界電信日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5月20日全國助殘日[第三個星期日]5月20日中國學生營養日5月20日全國母乳喂養宣傳日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5月24日佛誕節[農歷四月初八]5月31日世界無煙日六月6月1日國際兒童節6月5日世界環境日(1004)6月6日全國愛眼日6月9日中國文化遺產日[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6月17日父親節[第三個星期日]6月19日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6月20日世界難民日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6月25日全國土地日6月26日國際禁毒日6月26日聯合國憲章日七月7月1日香港回歸紀念日7月1日中共建黨節7月7日國際合作社日[第一個星期六]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7月11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世界海事日7月26日世界語(言)創立日八月8月1日觀音成道日[農歷六月十九]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6日哈尼族苦扎扎節[農歷六月二十四]8月6日觀蓮節(蓮花生日)[農歷六月二十四]8月6日苗族吃新節8月6日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8月19日七夕情人節[農歷七月初七]8月27日中元節[鬼節][農歷七月十五]九月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8日國際掃盲日9月10日中國教師節9月10日地藏節[農歷七月三十]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9月18日中國國恥日9月20日全國愛牙日9月20日全國公民道德宣傳日9月20日全國愛牙日9月21日國際和平日9月22日無車日9月25日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9月27日世界旅遊日9月28日世界教師節(孔子誕辰)9月30日國際聾人節[最後一個星期日]十月10月1日世界建築日[第一個星期一]10月1日國際住房日(人居日)[第一個星期一]10月1日國慶節10月1日國際老人節10月4日世界動物日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10月9日世界郵政日10月10日國際減災日[第二個星期三]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10月11日世界視覺日[第二個星期四]10月13日世界保健日10月13日中國少年先鋒隊誕辰日10月14日國際音樂節[10月中旬]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10月18日重陽節[敬老節][農歷九月初九]10月18日世界傳統醫葯日10月24日聯合國日10月28日全國男性健康日10月29日觀音出家日[農歷九月十九]10月31日萬聖節十一月11月7日十月革命紀念日11月8日中國記者節11月9日中國消防宣傳日11月10日世界青年節11月10日祭祖節[農歷十月初一]11月11日光棍節11月11日國際科學與和平周[11日所屬一周]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11月22日感恩節[第四個星期四]11月25日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十二月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12月3日國際殘疾人日12月4日中國法制宣傳日12月5日國際志願人員日12月7日國際民航日12月9日世界足球日12月9日國際兒童廣播電視日[第二個星期日]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12月20日澳門回歸紀念日12月20日闊時節12月21日國際籃球日12月22日冬至節12月24日平安夜12月25日聖誕節

⑻ 中秋節手抄報能寫什麼內容呢

一、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⑼ 關於「我愛你中國」的手抄報

中國,古時通常泛指中原地區,與「中華」「中夏」「中土」「中州」含義相同。古代華夏族、漢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後來成為我國的專用的簡稱。1949年10月1日起,國名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人口13億(2008),首都北京。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現中國境內考古發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發現,後來也有《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京城」,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東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 ,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這些都說明: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只相當於今黃河中下遊河南大部、陝西南部、山西南部。中國城市建築圖片(8張)中國名勝古跡圖片(18張)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王制》有雲:"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病!「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齊桓公救援邢國,衛國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公羊傳·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志。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編輯本段中國的歷史
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5000年的文明歷程。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 炎黃二帝
開拓了幅員遼闊的國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並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 炎帝與黃帝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傳說起源於陝西中部渭河流域的部落領袖。《國語》載:「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渭河支流,今陝西關中中部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渭河支流,今陝西關中西部清姜河)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中國的地勢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下降,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4個直轄市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慶 23個省 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吉林省(省會長春)、遼寧省(省會沈陽)、江蘇省(省會南京)、山東省(省會濟南)、安徽省(省會合肥)、河北省(省會石家莊)、河南省(省會鄭州)、湖北省(省會武漢)、湖南省(省會長沙)、江西省(省會南昌)、陝西省(省會西安)、山西省(省會太原)、四川省(省會成都)、青海省(省會西寧)、海南省(省會海口)、廣東省(省會廣州)、貴州省(省會貴陽)、浙江省(省會杭州)、福建省(省會福州)、台灣省(省會台北)、甘肅省(省會蘭州)、雲南省(省會昆明)。 5個自治區 香港特區旗、徽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 2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特別行政區 澳門特區區旗
澳門特別行政區

民俗節日
春節: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三十多種名稱 元宵節:正月十五日,又叫上元節、燈節 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春龍節:二月初二,又叫龍抬頭、青龍節 花朝節:二月十二 上巳節:三月初三,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 寒食節:清明節的前一二天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一般在陽歷四月五日,閏年在四月四日 佛誕日:四月初八日,又有牛節之稱,過了這天牛就要下地了 端午節: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鍾馗文化端午節 夏至:夏至當天 六月六:六月初六, 曬伏節「六月六,曬紅綠」「姑姑節」「六月六,請姑姑」 七夕節:七月初七,乞巧節,中國傳統的情人節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又稱盂蘭盆節 地藏節:七月三十 中秋節:八月十五 重陽節:九月初九,又稱「老人節」 十月朝:十月初一,又稱「祭祖節」 下元節:十月十五 冬至:傳統祭祖之日 臘八節:十二月初八 祭灶節: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日(不同地區說法不同)為祀灶日,俗稱「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為除日,又叫大年夜、大節夜、大盡等,民間稱年三十、大年三十 北京天安門國慶盛典
法定假日
全國性法定節日:元旦、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鍾馗文化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等 特定人群的節日:婦女節、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教師節

⑽ 關於傳統節日的手抄報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專五)、清明屬節(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等。

熱點內容
初夏荷花開嗎 發布:2025-09-10 01:46:25 瀏覽:860
花卉蟲害大全圖片 發布:2025-09-10 01:15:02 瀏覽:528
選考一朵雲 發布:2025-09-10 01:09:43 瀏覽:977
辦公司吸煙綠植 發布:2025-09-10 01:04:44 瀏覽:270
17秒折玫瑰 發布:2025-09-10 00:55:01 瀏覽:916
櫻花鐵布衫 發布:2025-09-10 00:54:15 瀏覽:891
大魚海棠部 發布:2025-09-10 00:48:39 瀏覽:121
水裡長盆景 發布:2025-09-10 00:28:59 瀏覽:61
世界三大櫻花園 發布:2025-09-10 00:28:56 瀏覽:675
五指山綠植圖片 發布:2025-09-09 23:44:29 瀏覽: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