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鬼門
1. 7月7日是鬼節嗎
是的,在中國抄農歷七月襲十五是鬼節,很早就是一個有更新意義的時刻,皇帝以新獲的時果薦與祖先,百姓視之為死亡與再生交會的標志,在唐代,鬼節是各行各業的人們廣泛地歡度節日。
因為,鬼節,實際上現世人祭拜和憶念祖先的節日,喚醒人們的感恩心,感恩祖先的傳承、珍惜當下的所有。正如銀河將織女與牛郎隔開,七月給予牛郎織女唯一一次跨過銀河的相聚時刻,也是讓世人珍惜相愛相親的緣分。
2. 鬼節禁忌
每年農歷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農 歷 7月 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種說法:
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禁忌:
1.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時刻,你說呢?
2.夜遊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遊,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3.拔腳毛 俗話說:「一支腳毛,管三個鬼「,所以腳毛越多的人鬼越不敢靠近
4.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5.偷吃祭品 這些是屬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難以解決的厄運
6.晚上曬衣服 當好兄弟覺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會借去穿,順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7.喊名字 夜遊的時候千萬不要叫出名字,盡量都以代號相稱,以免被好兄弟記住你的名字
8.游泳 此時好兄弟會和你玩鬼抬腳的游戲,一不小心,命就被抬走了…
9.亂看 好兄弟喜歡躲起來嚇人,萬一亂看被嚇到了,就是他們入侵你最好的時候
10.榕樹放在家門口 因為榕樹是聚陰的植物,同時也是好兄弟的最愛,除非你希望好兄弟來家裡坐坐…
11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12.靠牆 好兄弟平時喜歡依附在冰涼的牆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13.撿路邊的錢 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14.輕易的回頭 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好兄弟… 15.不能隨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頭頂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滅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16.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好兄弟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裡,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麼好兄弟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17.筷子插在飯中央 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此舉只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18.一個人 一個人容易引起好兄弟的覬覦,是真的…
19.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後帶回家…
20.玩碟仙 平常時刻玩碟仙就很容易發生事情,更何況在這鬼節時分…
3. 鬼節來歷,傳說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
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只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4. 中元節為什麼要叫做鬼節,又有哪些歷史淵源呢
世界各地的華人都知道一個節:中元節,即盂蘭盆節。但是,為何把中元節稱為「鬼節」呢?「鬼節」又有哪些禁忌呢?恐怕很多朋友就不是那麼清楚了。今天就給大家說說,供大家參考。
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5. 七月鬼節是怎麼來的
七月十五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節,又稱中元節、麻姑節、七月半或鬼節,過去人們在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還准備一些菜餚、酒、飯、金銀衣紙之類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五日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傳說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連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目連按佛組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准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佛家盂蘭盆會的意義與儒家的孝道合拍,這一天則成為民間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節。
農歷7月15日是陰間最大的節日——鬼節,又稱中元節或盂蘭盆節,是我國三大冥界重要節日之一。民間有陽間過元宵節陰間過鬼節的傳說。據說,當日閻王也會披著盛裝和鬼眾們共度佳節,並且讓我們活著的人一起為他們祝福,祝願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們心想事成,快樂享受人間沒來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國許多地方界時將舉辦祭祀、參佛、凈墓、回顧、賞花、垂釣等活動以示慶祝。
七月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互聯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鬼門關:這里是進入鬼國的必經關卡。無論是誰來到這里都必須接受檢查,看看是否持有鬼國通行證一一路引。這是人死後到鬼國報到的依據。路引長3尺,寬2尺,是用黃色的軟紙印做的,上書「為豐都天予閻羅大帝發給路引和普天下人必備此引,方能到地府轉世升天」。同時,路引上面蓋有「陰司城隍、豐都縣府」三個印章。凡是人死後入殮(1ian)或火化時燒掉它,就會隨靈魂來到地府,所到之處才能暢通無阻。
路引一說起源於唐太宗貞觀年問。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受到牽連而被閻羅王傳訊到了地府,當閻羅王問明情況後,知道李世民是一個賢明的君主,他不但文韜武略,而且安邦定國,創造了唐朝初年的盛世局面即「貞觀之治」。於是決定放李世民還陽。臨行前,陰天子委託陽天子把鬼國護照「路引」帶回陽間,發給善臣善民,使他們死後憑此路引進入鬼國首都——豐都,可以免受地獄眾鬼欺凌和刑罰折磨。所以自唐以後,路引就象聖物一樣被流傳了下來,從無變動。所以這種路引只有好人才能買到,作惡的人是買不到的。以前來豐都旅遊的人都要為家裡的老人買一份路引回去,以表示自己的孝心。因此,以前豐都城裡的路引非常流行,很多人就靠賣路引為生,使得豐都鬼城名聲遠揚。
鬼門關前為新刻的十六大鬼,傳說是閻羅王專門挑選的一批惡鬼來此鎮山把關的。他們對劣跡斑斑、惡性未改的亡魂野鬼盤查得格外苛刻、嚴格,不使一個矇混過關。這組石刻體現的是鬼城民俗文化的「懲惡揚善」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主旨,揭示的是鬼城民俗文化蘊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它以寫實和誇張相結合的手法並按大眾審美心理要求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渲染烘托鬼城特有的文化氛圍,形象個性突出,神態生動,造型新穎,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
6. 鬼會有什麼節日
鬼節
10月31日,是美國人的鬼節。但你知道中國人也有一個鬼節嗎?
中國人的鬼節叫『盂蘭節』。『盂蘭』這兩個字可能令一些 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些老公公婆婆習慣把『盂蘭』兩字說成 『遇難』。因為在這一天,孤魂野鬼會到處出沒,所以人們 就去燒元寶來超度亡魂。 正確的來說,盂蘭節應該稱為『中元節』,也稱為『普渡』 或『七月半』,因為它是在農歷7月15日,這一個節日是 祭祀孤魂的節日,也是耗費最多的節日。 據說中元節來自道教,是掌握赦罪的地官的誕辰。後來被佛 教沿用,加入目蓮(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救母的故事, 成為佛教的盂蘭會。盂蘭是印度梵語『倒懸』的意思。意指 目蓮的母親 在地獄受苦的故事。目蓮用缽盛飯想給母親充□,不料入口 後立即成為灰碳。他懇請釋迦牟尼佛祖指示救母的方法,釋 迦牟尼說因其母罪孽深重,必須用盆器盛百味五果,供養十 方佛,藉眾僧之功德,方能救出其母倒懸之苦。目蓮遵照指 示去做,終於救出母親。『盂蘭會』的用意是提醒人們要報 答親恩。 民間的中元節之所以要盛大舉辦,主要是在祭祀下列的鬼魂∶ 1.祖先的朋友,因無後代,久而久之成為孤魂野鬼。 2.因戰爭陣亡而成為孤魂野鬼。 3.因各種災難慘死的孤魂野鬼。 4.抵抗異族而死的無名英雄。 為了祭祀孤魂,舉行普渡的寺廟,都會豎起一個約二三丈的 長竿,上面懸掛明燈,這稱為『豎燈篙』。此燈是為了給孤 魂指路之用。據說燈豎得愈高,目標愈明顯,所吸引來的鬼 魂就愈多。 有趣的是,寺廟平常在建醮【jiao4】解厄時,雖然也 豎燈篙,但都不敢豎得太高,恐怕引來太多的鬼魂,主持的 僧道法力不足難以對付。不過中元節所豎的燈篙則無此顧忌 ,愈高愈好,因為普渡鬼魂是愈多愈好。 台灣古時在中元節還有放水燈的習俗。人們用瓜皮或油紙制 成各式各樣的水燈,放在河流中,讓它們輕浮在水面上,隨 波逐流而去。放水燈的目的,希望藉著水燈的燈光,引導溺 死在河□或池堂中的亡魂浮出水面,便於普施。否則亡魂永 沉在水中,就會成為可憐的餓鬼了。 台灣俗稱農歷7月為鬼月(初一開鬼門,十五日普渡,三十 日關鬼門)。許多人不願在此月內嫁娶,搬家,購屋,游泳 。有的人在鬼月□,甚至連旅□等活動都會暫停。
7. 為什麼農歷七月七稱為鬼節
農歷七月七不是鬼節,農歷七月七日中國的七夕情人節,民間傳說農歷七月七日是牛專郎與屬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反應了當時的奴隸社會,等級十分嚴苛,人們追求幸福的心聲與飽受壓抑的寫照。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演變,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直到漢代,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
8. 1中國情人節是「七夕」還是「中秋」 2「七夕」是「鬼節」還是「情人節」 3七月鬼門何時「開啟」
農歷7月初復7是七夕,既所謂的制中國情人節。七月十四是鬼節,也叫中元節。
中元節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
「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
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
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9. 敢問七夕和鬼門關有什麼關聯
沒關系,「農歷的七月十五鬼門開」指的是鬼節
七夕是七月初七
10. 七夕節不是鬼節么
鬼節 農歷7月15日(9月3日)
七夕 農歷7月7日 (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