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朵花微笑不正確的兩項
⑴ 如何寫好作文
學者錢穆曾說,文章者,花樣也。語言就是文章的最出彩的花樣。沒有智慧的表達,只有表達的智慧,那不能算好文章。作為即興的應試之作,高考作文首先吸引閱讀老師眼球的,也應是語言。從歷年的高考佳作來看,也確實如此。因此,在高考作文訓練中,語言的磨礪與提升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然而,我們許多同學,甚至老師,對語言的訓練是沒有信心的,這緣於一個陳腐的觀念——語言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物也。當然,欲使語言爐火純青,有自家風格與個性,委實不易。但是,通過有意識的訓練,練就足夠得高分的作文語言卻並非一件難事,關鍵在於得法。
其一,語言問題首先是一個態度問題
語言是情感化的,是智慧性的,是美的。一個從未真正為語言感動過的人是不能獲得一流語言能力的。譬如下面這幾段話:
我一回頭,身後的草全開花了。一大片。好像誰說了一個笑話,把一灘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個人腦中的奇怪想法讓草覺得好笑,在微風中笑得前仰後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邊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禁不住也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
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個人笑出聲來。
——節選自劉亮程《對一朵花微笑》
因此,意欲獲得語言,首先就要親近語言。因為親近而能感受語言的美,因為美的經驗而喚起對語言的熱愛,因為熱愛而願意琢磨語言,因為琢磨而提升了語言能力。這便是獲取語言的流程,流程里最重要的就是須花時間閱讀經典,在閱讀中精心琢磨語言。親近著,琢磨著,這是一個意欲提升語言能力必須的態度。
其二,文辭積淀是提升語言的基礎
文辭不足則意不能達。章句終究是一個個詞語元素構成,沒有豐富的言辭,言語便落俗老套而枯乾生澀。請看下面這段話:
人之一世,殊為不易。在看似平坦的人生旅途中充滿了種種荊棘,往往使人痛不欲生。痛苦之於人,猶狂風之於陋屋,巨浪之於孤舟,口舌之於心臟。百世滄桑,不知有多少心胸狹隘之人因受挫折放大痛苦而一蹶不振;人世千年,更不知有多少意志薄弱之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志氣消沉;萬古曠世,又不知有多少內心懦弱的人因受挫放大痛苦而葬身於萬劫不復的深淵……面對挫折,我們不應放大痛苦,而應直面人生,縮小痛苦,直至成功的一天。
這是一篇高考佳作的開篇。短短一段,言辭豐富,書卷氣濃郁。如此開篇,哪有不征服閱卷老師的道理呢?而我們許多同學的文辭積淀多是緣於口語,而非來自經典的閱讀。好的語言應當依託於大量的書面文辭的積淀。如何積淀呢?最簡單最笨而又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背誦,尤其是對文辭量豐富的篇章的背誦。
其三,模仿和借鑒是提升語言的捷徑
千古文章一大抄。說「抄」固然偏激,但文章必然要經過一個模仿、借鑒的過程,這卻是不易之論。就連說「惟陳言之務去」的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窺陳編以盜竊」。北宋「江西詩社宗派」的開創人黃庭堅說得也明白:「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由此可見,「抄」是一定的,要看會不會抄,會抄就是會模仿會借鑒。千古文章有二端:可變處和不可變處。可變的是自己創新的,不可變的,便是前人留下的,思想、素材、技法……我們要模仿借鑒的是不可變處。
語言也可借鑒。前人遣詞造句的技巧,說話的語氣,也是可以模式化的。揀前人三二好句子,或改名家二三好句子,移花接木到自己文章中,往往就是文章「亮點」。不妨看看下面這篇高考作文的語言:
我是二胡,漂泊似冬雪之夜、幽怨似深秋桂子的二胡。從一開始,我就在流浪,我想忘記流浪,我要有個安穩的家。
我到過蒙古包、軲轆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可那兒有馬頭琴悠揚的聲音;我到過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黃土高原,可那兒天生就是嗩吶的故鄉……
我閉上眼,試圖讓自己忘記所有的冷遇。
我依舊在流浪,依舊在忘記,可我踏著猶豫的腳步怯怯走近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人家繞的江南時,我知道一切凝固了,我的腳步像釘住了似的,步履蹣跚。
——節選自2005年陝西考生《二胡•江南》
再看看下面這篇散文的語言:
有一個精靈,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個精靈,惆悵如初夏細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個精靈,它註定永遠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軲轤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註定了是馬頭琴的搖籃,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雲飛揚的黃土高坡天生就是嗩吶的世界,而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江南則永遠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場。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風情孕育一方樂器的生長,只是我們不知那當初的當初,是江南選擇了二胡,還是二胡選擇了江南。這樣的選擇費思量,難端詳。
二胡之於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於江南一般地詩意和綿長。雖然高山流水,傳世的是俞伯牙的那架琴;潯陽江邊,令白居易動情的是一把琵琶。雖然眾多的唐詩宋詞元曲明劇之中,我們很難聽到二胡的那一聲低泣,觸到二胡的那一脈無奈,但是誰能說,倘無琴和琵琶,二胡就不會在江南寂寞地流浪呢?
——節選自陳榮力《流浪的二胡》
比較一下,不難發現前者對後者的模仿和借鑒,甚至已經不是模仿、化用,而是引用、搬用。或許,這就是高考作文的語言突破的快捷方式。當然,這篇文章的做法也有抄襲之嫌,但言其抄襲,其實不過是說他在一篇文章里借鑒得太多了些罷了。倘若我們的同學遵循下面四條原則:
1. 不在一處借。模仿化用的不是一篇文章,而是幾篇甚至更多的文章,那就不是抄襲,而是創新。
2. 不在熟處借。在大家都熟悉的篇章中借鑒,自然容易當成抄襲,但倘若避熟,用一些相對陌生的篇章,相信這樣會好一些。
3. 鼓勵借自己。我平時將一些東西早早表達好,表達精緻,考場上我用我自己的,那自然不能算抄襲吧?
4. 提倡自己借。別人可能會借鑒的,我不借鑒,我借鑒的,別人壓根不用,避免雷同,便是創新。
其四,語言問題終究是一個思維和思想的問題
人有語言,動物沒有語言,那是因為人有思維和思想,動物沒有思維和思想。所以,研究語言技術,關鍵是要研究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作為一名高考學生,掌握四種思維方式足以寫出好的應試佳作了。
1. 比。所謂「比」,就是指作者有話要說,但不單調地直說,而是藉助聯想和想像以相似、相類或相關甚至相反的事物或情景作比、描述,使道理與形象相得益彰,從而使自己的話變得有趣、易懂、形象。說直白點,就是為了說清、說好一種情景,就拿另一種情景來與之比較。照朱熹說的:「比者,比也,以彼物比此物也。」欲說女兒腰如何纖細如何婀娜,蠢才直言腰圍幾何,庸才則輔之以環抱的手勢,天才則比描為「楊柳腰」「水蛇腰」之類。經這么一比描,女兒的腰便形象可感。看下面兩個句子:
(1)20世紀快要過去了,處於世紀之交的我們回首百年往事……
(2)20世紀的帷幕正在我們頭頂徐徐落下,站在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的驛站,我們回首百年來並未如煙消散的往事……
比較兩個句子,我們會喜歡第2句。因為第2句形象可感,頗有文采。究其根本,正是有話不直說,以比之法說出的精妙處。「20世紀快要過去」與「帷幕徐徐落下」作比描,「世紀之交」與「驛站」作比描,「往事」與「如煙消散」作比,三組比,使同樣一個意思傳達起來更鮮活,有了情感,有了形象。
2. 換。同樣一個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正如馬鈴薯又叫土豆、洋芋、地瓜、山葯蛋。我們「換一個說法說」,意思沒有變,但卻可以傳達一種新的情趣。
(1)有一女孩今年十九,生得毫不「沉魚落雁」。選這個那個「小姐」肯定是沒有希望的,連校花、班花都沒有人會考慮到她。
——黃苗子《美醜》
倘若還原為「生得一點也不漂亮」或「生得丑極了」,則一點幽默沒有,呆板得酷似面癱者的表情。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是中國有名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嬙、貂蟬、楊玉環,以此換元,自然可以拓寬讀者的想像空間。
3. 添。所謂「添」,是指我們採用的給陳述對象添加相關信息或材料,從而使陳述的對象具體化,能夠傳達某種特別情味的語言技巧。
譬如,我有「暑天酷熱」的經驗,那麼,語言只要表述為「今年太熱」,我即能浮現「今年熱得怎樣」的具體情境,但讀者尤其是北方的讀者則可能沒有反應。為此,我們寫作,一定要處處替讀者著想,要多問自己,讀者讀到這樣的表述,是否能浮現與我一樣的相同情景。倘若不能,則要改變表述方式或增添修飾。
4. 齊。所謂「齊」,是說語言要對稱,也就是指語言的排列、組合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語言的對稱通常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出句,一是應句。出句和應句在某一方面存在對應關系。請看下面這篇應試佳作言語的齊整:
雙贏,你我共輝煌
即使自己是一枝嬌艷美麗的牡丹,也應明白,一枝獨放不是春天,春天應是萬紫千紅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顆傲然挺立的孤松,也應明白,一株獨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樹木才是遮風擋沙的堅固長城。
即使自己是一支整裝待發的帆船,也應明白,一船獨行不算風景,千帆競發才能顯示大海的壯闊。
自私利己,愚者之見;打造雙贏,智者之舉。雙贏,那是信心的基點,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開啟人生之路的探照燈,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金鑰匙。雙贏,使你我共輝煌。
漫步於歷史的沙灘,撿拾一枚枚成功的貝殼,上面寫滿了「雙贏」。春秋的征戰,戰國的紛鳴,群雄爭霸,逐鹿中原。面對強秦的進攻,是雙贏的智慧使廉頗和藺相如和諧相助,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二者相互配合,救趙國於水深火熱之中,拒強秦於國門之外,同時,也使二人為後人銘記,使「將相和」的美談流傳至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張良與韓信如同兩顆星辰,在歷史的星空中熠熠閃光。張良善將將,韓信善將兵,二者配合,才有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漢王朝的統一興盛。是雙贏的智慧,使張良與韓信在漢朝樹了威信,建立了功業,使歷史的星空中又多了兩顆耀眼的星辰。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我們不難發現,雙贏的光芒在今天依然閃耀,加入世貿組織,東盟經濟合作,六國共同繪制基因組圖,這一切都彰顯著雙贏的智慧,這一切也必定會使我們的祖國不斷繁榮強大。
雙贏,使藍天不褪色,使鴿子不慌張,使青春不落幕,使山花爛漫於世界的每個角落。
雙贏,你我共輝煌!
其五,反復實作是提升語言的保證
從來沒見過在陸地上學會游泳的人,也從來沒有不讀文章不寫文章而學會寫作的人,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虛構的。踏實閱讀和寫作才能真正獲得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這說的是做學問,我們不做學問,我們應試,那坐一年足矣。意欲提升語言,只有這么三步路:第一步,實作;第二步,實作;第三步,反復實作。不走這三步路,我在前面嘔心瀝血講解的四個觀點便毫無價值可言。
⑵ 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古詩文素養
《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必須爛熟於心
《唐宋八大家文集》也要多多閱讀回
量力而行,答多讀讀古詩文作品
閱讀一些關於古詩文教學都書籍和古典文學鑒賞之類都書
做到前面幾點了,可以按自己都愛好閱讀其他方面都書籍,與古典文學集合,做到融會貫通
我不喜歡那種網上復制的長篇大論,看著都累!
⑶ 作文怎麼寫
一、多閱讀。 閱讀是基礎,寫作是運用,閱讀對於寫作非常重要。學生讀什麼好呢?當然是好文章,尤其是名篇。首先是課文,它們經專家們精心挑選,能代表各類文體特點,且十分適宜學生們學習,必須首先把這些文章學好。在此基礎上,再適當開辟第二課堂,向課外閱讀陣地延伸,得益於課外。在閱讀過程中,一定要特別注意語言的學習積累,要記下書里的好詞佳句。最好是備一小本子,隨身攜帶,隨時隨地摘錄和學習語言。同時,還要貴在一個「積」字,持之以恆。正所謂「涓涓清泉,匯成江河」。只有天天學語文,日積月累,你的語言才會越來越豐富,為寫出好的文章奠定基礎。遺憾的是學生們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須知,文章是以語言為第一要素的,語言功底若不過關,寫好文章就成了空中樓閣了,所以,學習語言始終應是讀語文的一項重要任務。古人讀語文,就十分重視語言的學習和積累,現當代的很多文人作家也是如此,他們特別重視名篇佳句。這種學習方法確實很值得我們借鑒。 二、勤思考。 在閱讀過程中,還應肯動腦筋,勤思考。每讀一篇文章,要理解、領會作者如何立意、謀篇、行文,如何開頭結尾,如何組織語言文字,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等等。要推敲好詞佳句的妙處。同時,要有學以致用的意識,掌握了某些知識,就要思考在什麼情況下能派上用場。總之,閱讀時要勤思考,只有把學思結合起來,才能盡快提高寫作水平。 三、常練筆。 正像知道了游泳知識並不一定會游泳一樣,懂得寫作方法也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作文要寫得好,還必須常練筆。只有勤練筆,才能把從老師、書本那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寫作中去,實現知識向技能的遷移。常練筆,首先是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文。結合課文的作文,可以提倡模仿性寫作,這是必要的。不過,隨著訓練的深入,就要逐漸增加創作性的因素,力求一個「活」字,要插上想像的翅膀,寫出真情實感來,使文章更富有魅力。僅此還不夠,學生還要堅持做讀書筆記、記日記。有時記下身邊發生的人和事,有時寫下自己的讀書心得,有時闡述一下對某個問題的見解等,在這方面,大可以隨便一點,從免束手束腳的。這既可以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也可以積累資料,陶冶情操,鍛煉提高思維能力。另外,學生還要積極參加學校舉行的各種文學活動。如參加徵文比賽、影評活動等等。特別還要強調的是,要重視培養閱讀寫作的興趣。郭沫若同志說:「興趣出勤奮,勤奮出天才」。事實上,讀名篇佳作,可以享受其意境、情趣和藝術美,寫文章,可以抒情達意,這實在是樂在其中,其樂無窮的! 總之,只要做到上述這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生的寫作功底就會漸漸扎實起來,思維也會隨之活躍,能力也就提高了!
⑷ 語文閱讀
1.我為什麼要對一朵花微笑?
答:因為人們都忙於自己的生活之中,根本沒有時間專能抽出身來感受大自然的美,屬而我不經意的發現到原來花朵也會笑,再看看旁邊的花草樹木,彷彿一切都是有靈性的,作者領悟到只要自己能親身體會到大自然的美,一切的事物都是有靈性的,想到這里,作者所以要對一朵花微笑。
2.理解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無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幹完,干好,人就漸漸出來了。
答:因為人一出生註定就是要忙碌的,為自己定下了目標,達到目標之後,還是有下一個目標,因此從不滿足,每人都是如此,忙得根本沒有時間去發現身邊的事物,自然也領悟不到大自然的美,而達到自己的全部目標後,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後,生命也已經到了盡頭。
⑸ 現代文閱讀 回答問題 幫幫忙啊
1.過度,設問,啟發讀者
2.作者通過草木的人生態度了解生活的內涵,即快樂面對生活,快樂的面對生邊的每一個人
3。作者接受了大自然的歡樂,讓自己的人生到處是歡樂與鼓舞,對之前嚴肅生活的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