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語集錦 » 情人節見解

情人節見解

發布時間: 2021-02-21 06:27:35

① 關於愛情的一些見解,大家一起來說說

說實話,說起這種問題還真是讓人頭疼得很,有時候,我也覺得人啊這一輩子是不是大多數是稀里糊塗的過的呢。那種愛的水深火熱的戀情一般人大概都經歷過的吧,運氣好的呢能與自己感情很熱的對方結婚,然後運氣再好一點的話是N年以後就不痛不癢的過著(很不錯的了),再有的就是開始很恩愛,幾年以後就變成相互很厭煩,甚至很憎恨了。還有一種,就是你說的那種,開始結婚時就沒有什麼熱烈的戀情的,運氣好的相安無事,不好的就各走各的道了。所以說嗎,其實,結婚本身就是一種賭博,誰能知道自己是贏是輸呢?即使婚前再相互恩愛,相互了解,可誰又能把握婚後幾十年中的各種無法預知的變數呢。多少不幸的婚姻的前車之鑒,也沒有擋住千千萬萬的後車之轍呀。哪一對男女不都是帶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而興致勃勃的走向婚姻的殿堂的呢。誰又能想到將來的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呢。最熱烈,最揪心,最痛徹心菲的感情,也最脆弱,最敏感,經不起一絲一點的風吹草動。所以最後能結合在一起的人可能不是你最愛的那一個吧。你說呢?

② 你對七夕的看法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七夕,中國情侶自己的節日。

③ 關於情人節的神話 說法

情人節的神話
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不知是從那個時代流傳下來一個維美的愛情神話「牛郎織女」,也不知是真是假,也許它只是一個神話而已,人們卻把每年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七月七」似為愛情日,大概是希望所有的愛情都能成為「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的鑒證。不知是否有人想過月下老人會用紅繩系住牛郎和織女這千里姻緣,是月老的「糊塗」還是他們每年只有見一面的緣份,還會廝守終身,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月老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同時也顯出了每一對恩愛夫妻不一定美滿。
為了減員,老人老了該休息了,退休之後人們也慢慢的忘記了,小天使丘比特接任了這個工作,為了方便,不再讓它像月老那樣東奔西跑,上帝不再讓他用繩改為用箭。
開放和發展從西方國家引入不少文化,同時有這和「七月七」如出一轍的情人節(二月十四),卻不同的是傳說,千里姻緣不用線牽,卻由天使小娃娃丘比特用愛情之箭「百發百中,一箭雙雕」來同步完成。兩個相愛的人又很少在一起,這樣的本領對於孩子來說出錯率也許、真的比老人用繩牽線高,使離婚率比以前增長不少。丘比特苦惱了,就去找上帝,說:「我做不好百發百中,一箭雙雕任何線樣,都不行,做不好百發百中,在把箭取出來,人會很傷心,做不好一箭雙雕,就會有人孤獨終身。求上帝允許把每一支箭做成相同的兩支,一個人一個人來,只要我把相同兩支箭分別射入相愛的兩個人就好,我多工作會沒有關系。」上帝聽了丘比特的話有道理,就把每一支箭讓人重做了一支相同的出來交給丘比特,丘比特高高興興的來到人間,開始工作,雖多射幾次,效果還真不出,想自己想出來的辦法還真管用,有點自大了拔出箭就射,這下慘了,一箭雙雕呀,小丘比特想,上帝讓做兩支箭,就不會再讓一支箭鎖住兩個人的心扉,以先射到的那個人為主吧,就把另一支箭射向了另一個人,的確的威力沒有以前那麼大了,不會讓射中的心靈相通,卻讓他們死死相連,不久丘比特得知被他射中的兩個人結合了,丘比特嘆氣道:「愛情不是很偉大的嗎?不相愛的也能結合,人類是不是真的很虛偽。」丘比特就去向月老請教:「為什麼不相愛的人會結合。」月老的老方法早過時了,但還是講給了丘比特聽:「我用紅繩牽住的,有很多都是不相愛的,有的都沒有見過面,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了,就會相愛,相當初我用一根紅繩牽著一個男人和幾個女人呢,我想和你用一支箭射中多個人應該是一樣的。」聽了月老的話,丘比特心也寬了,可是卻想知道:「一根紅繩牽著一個男人和幾個女人是什麼樣子。」思前想後的丘比特,就偷偷的做了一支愛情之箭,這支箭和另兩支唯一不同的就是愛情神力小了,金屬含量高了,丘比特把箭射向了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等候著會發生什麼,那個男人和丘比特射向的第一個女人結合了,沒多久,那男人偷偷的又買了一座房子和丘比特射向的第二個女人住在了一起,就這樣,一個男人繞在兩個女人中間,丘比特了解了這一切說道:「原來一根紅繩牽著一具男人和幾個女人就是這個男人多買套房子,輪著和這幾個女人住,也沒什麼嗎?」
唉,沒辦法,孩子的思維還是很天真,童言無忌,童言無忌。

④ 關於情人節的說法

今天比較中國的民間傳說和神話很多,牛郎織女神話也能夠算是最古老的一個了。而且名目繁多,比如七月七鵲橋會,七夕乞巧女兒節.只是,這么搖曳的古老而興趣盎然的所謂東方情人節,其實差不多已經被現代生活給甩到天外面了。可是為什麼會被遺忘了呢 ? 我們的七夕難道不比西方洋人的情人節浪漫的么。我們的頭頂上星星難道不比西方洋人彩毛腦袋瓜子上的星星明亮么。民間「七夕節」是我們本土的「情人節」,歷史悠久,而且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可是我們的「七夕節」在形式與感情上面,一時疏忽,度過方式遠遠不及2月14日西方情人節那麼影響大大。

為了重視,公元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自己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從此良辰也可以叫作「星期」了。關於「七夕」的別稱「星期」歷史,詩人王勃《七夕賦》裡面有見解書:「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這里把星期與月夕開始相提並論了。星期,又作周或者禮拜,星期是古巴比倫人創造的一個民間化的時間單位,也是我們現在基本制定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民間依據。一個星期是七天。星期在中國古代稱為七曜。七曜在中國夏商周時期,是指日月和五大行星七個主要星體,是當時天文星象重要組織成份。西方古巴比倫人首先使用七天為一周的時間單位,後來猶太人把它傳到古埃及,又由古埃及傳到羅馬,公元3世紀以後廣泛傳播歐洲各國。明朝末年隨基督教傳入了中國稱為禮拜。

也許能夠說,我們民間的七夕節裡面牛郎織女的見面也是過禮拜。牛郎織女傳說是一個美麗千古的愛情故事,是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一年的七夕夜晚,天上織女與牛郎正在在鵲橋相會。民間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願意多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同時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的日子也被稱為乞巧節。在民間七夕日幾乎又是中國民間百姓的情人節。農歷七月初七夜晚,俗稱「七夕」又稱「女兒節」或者「少女節」。民間傳說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其實所謂乞巧,也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對月穿針,如果線從針孔穿過,就叫巧。

⑤ 大家對情人節有何看法

:情人節又有什麼?過節不是為了應付誰而過,自己高興就好,買一塊巧克力吃掉,情人節也就過了,不必要為了一個沒有意義的節日,而壞了自己原本就不怎麼好的心情。

⑥ 對七夕的看法

中國政府,在無法承受外國文化強烈的沖擊的基礎上,決定要光興傳內統節日,比如,容端午,中秋,七夕等。七夕就是抵抗情人節的。。。。
在中國的傳統定義中:七夕,又叫七巧節,是婦女們一起討論縫補技藝和向織女祈福的日子,並不是所謂的,情人節。
現在的那些人,歪曲了這個意思。、
我表示很無語。。。。

⑦ 你對情人節有什麼看法

情侶秀恩愛,單身狗抱怨眼紅

⑧ 近年有學者提出,應該把七夕節命名為中國的情人節,對此有何看法和建議

把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是一種誤讀。

「在傳承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若內幹流變,但『牛郎織容女』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和誓言,而不是婚前戀人或情人的情感」。

牛郎也不是董永,在東西湖區諸多「牛郎織女」的故事中,牛郎有兩個名字,董永和黧豆。但在小說《牛郎織女》中,牛郎的本名叫鍾子期。成君憶表示,鍾子期是一位牛郎兼樵夫,其生活地點和職業,與「牛郎織女」是吻合的。

(8)情人節見解擴展閱讀:

七夕節是農歷七月初七。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同七夕節一樣,中國很多傳統節日都是「重日」,如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農歷九月九為重陽節。

「重日」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幸福、安康,長此以往演化出了許多「重日」節令。

⑨ 七夕做為中國傳統的情人節,你有什麼看法

生活方式變了,抄穿著文化變了,我們的身邊都是西方的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管理模式,不能說現代人忘了自己的文化,只能說,這個傳統已經離我們有些遙遠了而已。因此現代人重視情人節是因為它的文化更貼近目前的生活,而過七夕只是我們對傳統的一種尊重。兩者的出發點不同,關注度必然也不同。

⑩ 你對情人節有什麼看法

如果過的浪漫完美的話 就是年度的感情催化劑 滿滿當當的和你的TA安排好的話 會使你們的發展進一步升級 當然也有很落魄的情人節 比如說失約 或是 遇到了前任戀人。。。 那樣反而會是你們的發展變得糟糕。。。
情人節只是一個給所有戀人們的平台
關鍵在於自己怎樣把握

熱點內容
關於米蘭花的詩詞 發布:2025-05-23 21:54:58 瀏覽:251
君子蘭花骨朵長不出來 發布:2025-05-23 21:50:34 瀏覽:441
花藝創業班培訓 發布:2025-05-23 21:50:33 瀏覽:252
盆栽菜淋雨 發布:2025-05-23 21:44:54 瀏覽:410
古井典藏藍牡丹42度 發布:2025-05-23 21:30:33 瀏覽:714
宿遷玫瑰花海 發布:2025-05-23 21:16:19 瀏覽:201
七夕鄰里圖 發布:2025-05-23 21:16:19 瀏覽:446
人牡丹鸚鵡 發布:2025-05-23 21:11:56 瀏覽:74
德國32花卉 發布:2025-05-23 21:11:02 瀏覽:948
櫻花和奇奇 發布:2025-05-23 20:59:58 瀏覽: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