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引言
⑴ 中國情人節與西方情人節的比較
中西方節日文化差異 情人節和七夕節比較
一、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節日被中國人所接受,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正如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們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
二、文獻綜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漸廣泛的背景下,西方的一些節日和習俗,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已傳入中國並呈現出在幾乎所有社會群體中擴散的趨勢,而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由於洋節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沖擊,國人對洋節的熱情更甚於傳統節日。尤其是西方聖瓦倫丁節在中國的盛行,對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禮俗文化造成極大的沖擊,以乞巧為主要內容的節日習俗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精神需求,七夕節面臨著生存困境。
前人通過分析比較指出趨於彼此融合中的各國節日文化、節日風俗中鮮明的民族特色才是節日的永恆魅力、民族特色才是節日文化的重要特徵。挽救七夕節,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節。研究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的根本目的在於繼往開來,只有發掘本民族節日文化的內涵,對節日文化進行革新,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隨的傳統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構成諸要素中最具普泛性、豐富性的要素,抓住這個主題要素,即在不斷弘揚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借鑒並利用西方文化中的精華。才能共同實現七夕節等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的創造再生,使傳統節日所承載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文獻中更多的是從節日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符號角度出發比較分析,通過閱讀分析這些文獻,我得到了相應的啟發,傳統的七夕節的衰落和情人節的熱捧有著鮮明的社會性意義,也讓我認識到這一現象是在跨文化傳播的背景下出現的,不僅僅是我們有這類現象,其他處於文化弱勢的國家也同樣如此,從而啟發我從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傳播交流中提升軟實力的角度分析兩個節日的差異。
三、情人節與七夕節的緣起與發展
曾幾何時,西方的情人節已經悄悄滲透到了中國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而且大有越來越狂熱之勢。由此,不由得讓我們想到了與之相對應的中國人的情人節——七夕節。雖然兩個節日屬於相同的類型,都是有情人代表愛情的日子,但他們的緣起與發展,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背景。
(一)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的來由,眾說紛紜。比較公認的來歷是,傳說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一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一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倫丁(Valentine)就住在這里。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倫丁的祈禱。
這一時代,古羅馬的戰事一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徵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為了保證人們忠於戰爭,他下令禁止人們於此時結婚,甚至連已訂了婚人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滿懷悲憤地走向戰場。
瓦倫丁對克勞多斯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一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丁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里,在瓦倫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於傳到了克勞多斯的耳里。他暴跳如雷,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倫丁從一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公元270年的2月14日,瓦倫丁在地牢里受盡折磨而死。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
為了紀念瓦倫丁,後來的人們把這一天作為「情人節」。所以在英語中,情人節的直譯就是「聖瓦倫丁節」。
(二)七夕節與牛郎織女
七夕節則起源於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的牛郎和織女的故事。
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一個非常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雙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嫂一起過日子。嫂嫂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活。一年秋天,嫂嫂逼著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夠回家,牛郎無奈地只好趕著牛離開了村莊。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兩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以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件事很快就讓天帝知道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了。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了以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它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了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已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飛上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到了織女,誰知卻被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而哭。他們忠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紛紛飛來,搭建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可奈何,只好答應他們兩人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在鵲橋相會。
後來,每年一到七月初七,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已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已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姻緣,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四、追捧與冷遇
通過上文的背景介紹,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的情人節與中國的七夕節屬於同一類型的紀念性節日,只是西方的情人節充滿了宗教般神聖色彩,而中國的七夕節則具有神話般的浪漫氛圍,都有著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蘊含。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西學東漸的文化潮流中,西方的情人節也漂洋過海來到了中國。可是當這樣兩個節日在中國大地上相遇、碰撞時,他們卻具有了大相徑庭的命運。
西方情人節在近幾年成為很多年輕人熱衷的節日,對它的重視幾乎到了誇張的地步,甚至連很多外國人也覺得中國人的情人節過得有點太瘋狂。可以說,過與不過情人節,似乎成了檢驗一個人是否時尚的反映之一。與此相對,中國傳統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七夕節則日益受到冷落。舶來的節日成了香餑餑,而本土的節日則有意無意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為何中國的年輕人熱衷於過西方的情人節?其原因很多,不能單一的認為是某個方面所造成的。簡單分析一下幾點原因。
首先是西方文化的侵染,使得中國人熟悉和了解了西方的情人節。其實,不僅是在我國,在許多亞洲國家都是如此。比如在日本,情人節時女性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而男性則在一個月後的白色情人節回贈禮物給女性以表衷腸等。可見,西方的情人節,不光是在中國,甚至是在全世界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的節日了。這也是因為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浸染的同時,作為經濟的附屬品的文化也如同好萊塢一樣傳播並占據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身心,新一代青年人在追求西方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自然而然的追隨著西方的文化潮流。
其次是西方節日傳入我國,是全球文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結果,也是現在眾多商家瘋狂炒作的結果。無論是我國還是日本等東方國家,情人節都和大眾傳媒及眾多商家的瘋狂炒作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大眾傳媒之所以炒作,是因為很多標榜為精英文化的傳媒執掌者一向以西方文化為追求導向,素以西方文化為自己的精英文化標向,商家之所以炒作,原因很簡單,就是為利益所趨。為了獲取利益,對於他們來說,節日是越多越好。因為每一個節日,這些商家都會借機會向年輕人促銷商品,總使得某些商品為之暢銷。像情人節那天,玫瑰和巧克力之類的商品甚至於暢銷到許多商家斷貨的地步。越是暢銷,他們就越是哄抬物價而從中牟利。
最後是西方情人節的內容更適合年輕人追求時尚的潮流。像我國的七夕節,其內容有待更新,某種程度上中國傳統節日已經蛻變為「吃」的節日,如元宵節也只是吃元宵,賞看焰火,無其他節目,春節不守夜,十五不觀燈,重陽不登高,中秋不賞月。進一步而言,在經歷了文革的斷代、改革開放的潮流後,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產生割裂現象,新一代年青人所接觸的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已經極為淡薄,甚至很多年青人都不知中國眾多傳統節日的由來,和西方情人節相比,似乎使人無法喜愛。火紅的玫瑰花,讓人心花怒放,即使是一個外表冷漠,不懂浪漫的女人人,也會被那一束束火紅的玫瑰花所感染。而巧克力迷人醇香的味道,是愛情的味道。璀璨無瑕的鑽石,更是象徵著尊貴與愛情的堅貞不渝。隨著時代的變化,情人節的內容也在不斷的更新和豐富,像什麼燭光晚餐、情人約會等等。這些東西,又如何不令年輕人所追捧呢?
相比之下,中國的七夕節走向沒落,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少現代元素符號。傳統的「七夕節」是有一定的儀式的:夜晚設香案、置瓜果、迎巧娘(織女),少男少女學習模仿男耕女織,此謂之「乞巧」。主要是祈求得到忠貞愛情與美滿家庭。七夕節還有許多民俗活動,如「種生」,就是人們把紅豆、綠豆、小麥等浸於碗中,等待出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求子」;「綵線」就是姑娘們以各色彩絲,穿針引線,進行比賽;「瓜果」就是茂盛的瓜果架下,少女們偷聽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以求日後獲得千年不渝的愛情。「紅豆、綵線、瓜果」,這些習俗在形式上過於傳統,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但我們可以加以改良發展來為今天所用。「七夕節」備受冷落是一種傳統的斷代,一個重要原因是「七夕節」沒有一個統一的且適合年輕人活動的載體。而西方情人節,有情男女相互送鮮花、巧克力,這樣的載體既簡單而又浪漫。「七夕節」活動大多適合在鄉下進行,從而很難被生活在都市裡的年輕人所接受。
兩個節日相對而言,一個是具有西方外露表白的奔放特性,另一個是含蓄內斂的中國傳統風情,而當今時代的年青人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成長,在感情表達方式上也趨向於西方的個性張揚,甚至以此為榮。失去了父輩對傳統節日的引導下自然導致情人節的熱捧與七夕節的冷遇。
五、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優勢
情人節與七夕節的一冷一熱對比鮮明。那麼,問題也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如何正確看待不同的節日?如何扭轉畸輕畸重的節日偏好?更深層次的考慮,如何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自身優勢?
依筆者之見,在以節日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要提升其各自文化的內涵與張力。挖掘傳統節日文化中適應當代社會的文化價值,實現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向當代性過渡。每一種節日文化都包含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更是承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然而,現階段我們面臨著傳統節日文化內涵日顯蒼白的困境,因而要挖掘並提升傳統節日文化中對當代社會仍然具有一定價值的文化精神,使其順利實現當代意義上的調試。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創新傳統節日的文化符號,也就是傳統節日的表現形式,有效實現節日文化的當代傳承。符號的傳達關系和傳達功能不僅要受到符號使用者的限定,還要受符號使用環境的制約。所有的節日符號系統的傳達意義和傳達功能,要受到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文化背景及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環境的影響。[11]適應這種經濟發展及轉變的民俗活動就自發地得到保存和發展,而主要以早期農業文明為基礎的活動因難以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基石而逐漸式微和消亡。因此,要實現傳統節日文化的當代過渡,在弘揚傳統節日文化中恢復其應有的地位,在全球化跨文化傳播與交流的語境中獲得話語權,就需要創新傳統節日的符號品牌,以使得它不僅能夠被本國民眾所接受,也能夠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一定的民族特色和優勢地位,才不至於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歸於沉寂。
因此,在挖掘與提升文化內涵的同時,我們需要堅守節日文化的民族特色,走中國特色的節日文化之路。這也是在跨文化傳播中保持自身優勢的內在要求。在多元文化語境下,西方節日對我國的傳統節日造成了強大的沖擊,節日的西化現象日益凸現,本土節日文化正面臨著日漸式微以及失去其民族個性的危機。這種局面也為我們保護本土節日文化,堅守節日文化的民族個性敲響了警鍾。
最後,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還需要與西方的節日文化進行和諧對話。與中國傳統節日的特點不同,西方的節日文化更多的注重個性的張揚,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參與性等,體現的是一種平等自由、充分展現自我國的精神面貌。在某種程度上講,這也填補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的某些空白。因而,對於西方節日文化,既不能盲目推崇,也不能任意否定,而是要與之進行相互互動,吸收其能優化本土節日文化的元素,為本土節日文化注入新鮮的血液和豐富的營養。通過異質文化進行本土化改造,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既堅持了民族個性又創生了世界品格,有利於傳統節日文化煥發生命活力。這不僅阻擋了傳統節日文化在我國日漸式微的現狀,而且也將為傳統節日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某種可能性。
六、結語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合作與競爭日益頻繁。作為民族文化載體的傳統節日,也處在相互融合與相互碰撞中。中國的春節和西方的聖誕節已經逐漸被對方所接受和容納。但是,中國七夕節和西方情人節則是中西傳統節日文化相互碰撞與沖擊的典型例子。受風靡中國的西方情人節的沖擊,作為中國民俗大節之一的七夕節,近年來處於瀕臨消亡的狀態。如何在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日趨盛行,我們這一代青年人對自身傳統節日喪失應有的溫情與敬意的今天,使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發揮應有的倫理文化意義,是現在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很多人開始反思七夕節走向式微的原因,力圖挽救中國傳統節日禮俗文化。挽救七夕節,不能盲目效仿西方情人節。官方與民間應該通力合作,創設各種條件,使七夕傳統節日既不失其文化意蘊,又在新時代下增添新的載體和新的方式,使年輕人在盡情享受西方情人節愉悅的同時,不忘記自己的民族節日七夕節,在對洋節多一份寬容的同時,對傳統節日多一份溫存和敬意。因為在節日的背後,是我們對於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認同與尊重
⑵ 駢文,賦.詩.騷.詞.各有什麼文體特徵
1、詩: 是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國保存最早的詩集是《詩經》。可以看出那時的詩的體式是很自由的。大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反映現實生活,抒發喜、怒、哀、樂情感的歌謠。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文化的進步,文人的參與等等因素的影響,「詩」的內容和體式也都不斷發展。到了唐代,有著嚴格的行數、字數、平仄限制的格律詩成為詩歌的主流。格律詩主要有兩大類:律詩和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至七字。絕句每首四句,是律詩的一半。「絕,斷也。」我們可以理解為:把律詩斬掉一半就是絕句。律詩和絕句還嚴格講究音節的平仄和上下句的對仗。我們平時說的「唐詩」一般指這些詩。請比較下邊兩首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律) 登顴雀樓 (五絕)
王 勃 王之渙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對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對仗)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仗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詞:也是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歌詞,所以又叫「曲子詞」。為了便於歌唱,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在唐宋時代,熟悉音律的詞人是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的,叫「填詞」。後來一般詞人不再理會音律,只按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來填寫,使詞逐漸脫離音樂,成為純粹的文學形式、詩的別體了。詞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
「詞」也有固定的格式,有句數、字數及平仄限制,但沒有律詩絕句那麼嚴格。與「詩」的最明顯區別是句式的多變,有時一個字便是一句。(現代詩也有長短句,但與「詞」是不同的。現代詩的長短是完全自由的,「詞」是有固定的行數、字數及格式要求的。)
另外,詞的語言更接近口語,更通俗易懂。並且較長於表現纖柔纏綿的情感。
「詞」的不同風格的標識是「詞牌」。如「菩薩蠻」、「卜運算元」、「滿江紅」等。每個「詞牌」代表一個特定音律節拍,古人用「詞譜」記錄之,相當於現在的樂譜。只是早已失傳,今已無人能解。只能從中了解詞的句式結構和平仄變化而已。
即使如此,「詞」僅作為一種文學,其光芒也足以讓中華民族驕傲的了。
現與大家一起欣賞兩首詞:
鵲橋仙.七夕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一 剪 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離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quot;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成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了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成為"文賦"。
4、 駢文。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於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的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就漸漸衰退。
其它供參考,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三)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多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文為論說文。如《少年中國說》《馬說》《黃生借書說》《師說》《捕蛇者說》。
(四)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五) 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
(六) 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七) 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八) 序跋。序也作"敘""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寫在後面的),寫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quot;。這類文章,按照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吶喊〉自序》、《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
(九)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作序的,稱為贈序。內容多推崇、贊許或勉勵之辭。《送東陽馬生序》
(十)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留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 雜記。包括:
(1) 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類文體。
(十三)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一種散文形式。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
《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十四)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稱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
應用文體
盟誓之文:是中國古代一種文體,是先秦時代最為常見的應用文體之一,在後代也有一定影響。《文心雕龍》中有"祝盟"一篇,並把盟誓列為"有韻之文",頗為重視。
駢體文:六朝人把文人應帝王之命而作的詩文叫作「應詔」,唐代把應皇帝之命而作的詩文叫作「應制」。因為「應制文」大都以駢體為之,後人便稱駢體文為應制體。這種文章雖內容空虛,專事歌頌,無補於國政世務,但卻可以博得統治者的歡欣,作者亦可因此而獲得名譽地位,對那些想混個一官半職的士人是大有用處的
"策問"與"對策"則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正式的考試文體。
謠讖與詩讖:以詩歌為形式的讖言在古代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名稱。在史書中,這類詩歌大多記載於"五行志"之中,一般稱為"詩妖」"詩異""詩讖",為了論述方便,我們把古代那些以詩歌形式出現的讖言,歸納為謠讖與詩讖兩大類型。文中所謂"謠讖"指的是那些民間流傳的以歌謠形式預兆未來社會政治狀況的讖言;"詩讖"指的是某些詩人所創作的預示了詩人自己未來命運的詩歌。
⑶ 詩歌札記 詩歌包括騷、銘、賦
1、詩: 是文學體栽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國保存最早的詩集是《詩經》。可以看出那時的詩的體式是很自由的。大都是勞動人民創造的,反映現實生活,抒發喜、怒、哀、樂情感的歌謠。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文化的進步,文人的參與等等因素的影響,「詩」的內容和體式也都不斷發展。到了唐代,有著嚴格的行數、字數、平仄限制的格律詩成為詩歌的主流。格律詩主要有兩大類:律詩和絕句。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至七字。絕句每首四句,是律詩的一半。「絕,斷也。」我們可以理解為:把律詩斬掉一半就是絕句。律詩和絕句還嚴格講究音節的平仄和上下句的對仗。我們平時說的「唐詩」一般指這些詩。請比較下邊兩首詩: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五律) 登顴雀樓 (五絕)
王 勃 王之渙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對仗)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對仗)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對仗句)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詞:也是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歌詞,所以又叫「曲子詞」。為了便於歌唱,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因此又叫長短句。在唐宋時代,熟悉音律的詞人是按照樂譜的音律節拍來寫詞的,叫「填詞」。後來一般詞人不再理會音律,只按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來填寫,使詞逐漸脫離音樂,成為純粹的文學形式、詩的別體了。詞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 。
「詞」也有固定的格式,有句數、字數及平仄限制,但沒有律詩絕句那麼嚴格。與「詩」的最明顯區別是句式的多變,有時一個字便是一句。(現代詩也有長短句,但與「詞」是不同的。現代詩的長短是完全自由的,「詞」是有固定的行數、字數及格式要求的。)
另外,詞的語言更接近口語,更通俗易懂。並且較長於表現纖柔纏綿的情感。
「詞」的不同風格的標識是「詞牌」。如「菩薩蠻」、「卜運算元」、「滿江紅」等。每個「詞牌」代表一個特定音律節拍,古人用「詞譜」記錄之,相當於現在的樂譜。只是早已失傳,今已無人能解。只能從中了解詞的句式結構和平仄變化而已。
即使如此,「詞」僅作為一種文學,其光芒也足以讓中華民族驕傲的了。
現與大家一起欣賞兩首詞:
鵲橋仙.七夕
(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一 剪 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3、賦。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離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quot;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成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文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了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成為"文賦"。
4、 駢文。這種文體,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隋唐。其以四字六句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駢文由於遷就於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的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後,駢文就漸漸衰退。
其它供參考,你的認可是我解答的動力,請採納。
(三)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無多大異。所以後來統稱說理辨析文為論說文。如《少年中國說》《馬說》《黃生借書說》《師說》《捕蛇者說》。
(四) 奏議。古代臣屬進呈帝王的奏章的統稱。它包括奏、議、疏、表、對策等。
(五) 疏。是分條陳述的意思。
(六) 表。是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七) 對策。古代考試把問題寫到策上,令參加考試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對策。如蘇軾的《教戰守策》。
(八) 序跋。序也作"敘""引",有如今天的"引言""前言"。是說明書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編次體例和作者情況的文章。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序"一般寫在書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寫在後面的),寫於書後的稱為"跋"或"後?quot;。這類文章,按照不同的內容分別屬於說明文或議論文,說明編寫目的、簡介編寫體例和內容的,屬於說明文,對作者作品進行評論或對問題進行闡發的屬於議論文。《〈吶喊〉自序》、《指南錄後序》《伶官傳序》
(九) 贈序。文體名。古代送別各以詩文相贈。集而為之作序的,稱為贈序。內容多推崇、贊許或勉勵之辭。《送東陽馬生序》
(十) 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叫"銘"。刻在牌上,放在書案右邊用以自警的銘文叫"座右銘"。如留禹錫的《陋室銘》。刻在石碑上,敘述死者生平,加以頌揚追思的,叫"墓誌銘"。如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十一)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時誦讀的文章。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內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經歷,頌揚他的品德和業績,寄託哀思,激勵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十二) 雜記。包括:
(1) 山川、景物、人事雜記。描寫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記》、《登泰山記》。
(2) 筆記文。以記事為主,它的特點是篇幅短小,長的千字左右;內容豐富,有歷史掌故、遺文遺事、文藝隨筆、人物短論、科學小說、文字考證、讀書雜記等五花八門。《世說新語》、《夢溪筆談》就是這類文體。
(十三)游記。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一種散文形式。游記有帶議論色彩的,如
《岳陽樓記》、《游褒禪山記》;有帶科學色彩,如酈道元的《三峽》;有帶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十四)傳奇。小說體裁之一。以其情節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稱唐、宋人用文言寫的短篇小說。如《柳毅傳》、《南柯太守傳》等。
應用文體
盟誓之文:是中國古代一種文體,是先秦時代最為常見的應用文體之一,在後代也有一定影響。《文心雕龍》中有"祝盟"一篇,並把盟誓列為"有韻之文",頗為重視。
駢體文:六朝人把文人應帝王之命而作的詩文叫作「應詔」,唐代把應皇帝之命而作的詩文叫作「應制」。因為「應制文」大都以駢體為之,後人便稱駢體文為應制體。這種文章雖內容空虛,專事歌頌,無補於國政世務,但卻可以博得統治者的歡欣,作者亦可因此而獲得名譽地位,對那些想混個一官半職的士人是大有用處的
"策問"與"對策"則是中國古代最早出現的正式的考試文體。
謠讖與詩讖:以詩歌為形式的讖言在古代並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名稱。在史書中,這類詩歌大多記載於"五行志"之中,一般稱為"詩妖」"詩異""詩讖",為了論述方便,我們把古代那些以詩歌形式出現的讖言,歸納為謠讖與詩讖兩大類型。文中所謂"謠讖"指的是那些民間流傳的以歌謠形式預兆未來社會政治狀況的讖言;"詩讖"指的是某些詩人所創作的預示了詩人自己未來命運的詩歌
⑷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畢業設計 完成論文時間及預期結果結果怎麼寫!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⑸ 七夕之歌中骨肉和脂膏怎麼理解
《七子之歌》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譯為阿爾薩斯和洛林,位於法國東部。阿爾卑斯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賽和約》後歸還。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的憎惡。[1]
1925年夏,聞一多從美國留學歸國。走下海輪,詩人難以抑制心頭的興奮,將西服和領帶扔進江中,急切地撲向祖國懷抱。然而,等待他的,卻是無邊的黑暗和奇恥大辱……[2]
放眼家園國家,山河破碎,風雨如磐,豺狼當道,列強橫行,祖國母親被列強瓜分割占……詩人悲憤地寫下了詩歌《發現》,並旋即在《現代評論》上發表了著名的愛國詩篇《七子之歌》。「七子」是指當時被列強霸佔的七塊土地:香港、澳門、台灣、九龍、威海衛、廣州灣(廣東湛江)和旅大(旅順、大連)。
歷史沒有忘記那個屈辱的1842年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1553年,明朝中葉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在澳門上岸,從廣東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兩白銀的代價取得澳門居住權;1573年,他們將500兩白銀改交明朝政府,獲得澳門的租借居住權,此時澳領土主權仍屬於中國。明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駐軍,對澳門實施全面管轄。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
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署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葡萄牙人從此強據了「蓮花寶地」澳門。
1895年,中日簽署《馬關條約》,「東海的一串珍珠」寶島台灣及琉球群島割讓日本,與她同時被割讓的還有渤海灣畔的「孿生兄弟」旅順和大連(俄羅斯帝國租借)。
1898年,中英簽署《訂租威海衛專條》,「防海的健將」威海衛租借英國25年。
1899年,中法簽署《廣州灣租界條約》,「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廣州灣(今廣東省湛江市舊稱)被租讓給法國。
到1900年,帝國主義列強已在中國土地上強行開辟商埠上百處,在10多個城市劃定租界20餘處。「中華七子」在英、法、日、俄等帝國主義列強的淫威下四散飄零。有一首詩代表了當時愛國志士們的心境:「沉沉酣睡我中華,哪知愛國即愛家,國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七子盡淚下,詩人獨悲歌。聞一多目睹「國疆崩喪,積日既久」,有感於神州故土「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因擇其中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七子之歌》引言)
激盪在詩行間的熱愛祖國、熱盼統一的濃烈情感立即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一位姓吳的青年在給編輯部的信中寫道:「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表》《陳情表》時,故未有如是之感動也。」
被列強擄去的「中華七子」,是民族罹難、國家浩劫的象徵。它表明:「國弱民受辱」、「落後就要挨打」;它警示國人:「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了國家富強、民族獨立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上下求索,譜寫了一首首恢宏壯麗的歷史詩篇。
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追求統一的意志匯成不可阻擋的洪流。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相繼回到祖國的懷抱。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和新界)恢復行使主權;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⑹ 初夏的故事引言
「喜歡的人,你有嗎?」
修學旅行的晚上,好友治一句無心之言
海津匠的心裡有專些什麼正在改變
「……十屬年後,二十年後,我們會變成怎樣呢?
有了戀人的話 在我身邊的又將是誰呢……」
每天都一起吃早飯的青梅竹馬的小奈美,義妹的沙奈,妹妹同學的千輪。
與同學的信乃和學姐的若菜她們那平常的生活
在匠的眼中,一直都沒有注意到的女孩們的身姿正在逐漸的改變。
七夕的夜裡,海津家例行的宴會也照常舉行
大家在短箋上寫下的願望里,
小奈美那靜黯其中的思念到底……
⑺ 《神奇寶貝之風辰》txt全集下載
神奇寶貝之風辰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神奇寶貝之風辰
作者:WARRIORSの饅頭
引言
更新時間2012-12-15 19:25:35 字數:222
我是一個新手,讀了很多這類的書終於還是忍不住自己寫了······我只是通篇看完了神奇寶貝的動畫片和劇場版,漫畫沒有看過,所以可能有些地方並不是特別准確。而且,可能我寫的許多都和TV里的不一樣,華麗大賽是每個地區都有舉辦,並不是豐緣神奧特有,神奇寶貝的名字也有可能各種翻譯不同。
所以大家如果發現什麼錯誤,沒空的話就將就一下吧,有空的話就聯系一下我的QQ:749959976(最好說明一下),我一般都隱身,所以不管我在不在線發就行了,我會很快回復的
風辰所擁有の神奇寶貝
更新時間2012-12-29 21:08:25 字數:435
神獸:
水君-在索羅亞的事件中被感動,和炎帝雷皇放下之前對人類的偏見,決定和風辰一起出去見識更多。
達克萊伊-三久村落,封印被風辰所解開,所以認風辰為主人
——普通pm——
大劍鬼-穿越時隊伍里的6隻精靈之一
風速狗-穿越時隊伍里的6隻精靈之一
快龍-穿越時隊伍里的6隻精靈之一
金色閃光比雕-穿越時隊伍里的6隻精靈之一
金色閃光七夕青鳥-穿越時隊伍里的6隻精靈之一
冰精靈-穿越時隊伍里的6隻精靈之一
由基拉-由聯盟所贈的蛋孵化出來
噴火龍-原是阿昊的精靈,在精靈學院敗給快龍後被阿昊所拋棄,之後跟隨風辰
胡地-風辰游戲里的一隻精靈,親密度較高,在去往枯葉……
需要別的再問
⑻ 這個動漫的名字
《_summer》是HOOK公司在2005年7月15日於PC平台發售的限制級游戲。 《_summer》的主角海津匠是一名高二學生,正渡過一個無憂無慮的暑假,還未需要為升學或就業的問題而煩惱,此時在他的身邊出現了不同的女性:青梅竹馬的好友、學姐、學妹、老師、同班同學等等,交織出一個充滿青春氣息的校園戀愛故事,誰會成為他高中時代的最深刻記憶呢? 改編的OVA動畫《_summer##》第一卷 在2006年10月發售,第二卷將2009年10月發行完畢,_summer##算是已經結束,是一部每話30分鍾的全年齡作品。 (目前還無tv版.)
編輯本段故事引言
「喜歡的人,你有嗎?」 修學旅行的晚上,好友治一句無心之言 海津匠的心裡有些什麼正在改變 「……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會變成怎樣呢? 有了戀人的話 在我身邊的又將是誰呢……」 每天都一起吃早飯的青梅竹馬的小奈美,義妹的沙奈,妹妹同學的千輪。 與同學的信乃和學姐的若菜她們那平常的生活 在匠的眼中,一直都沒有注意到的女孩們的身姿正在逐漸的改變。 七夕的夜裡,海津家例行的宴會也照常舉行 大家在短箋上寫下的願望里, 小奈美那靜黯其中的思念到底……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海津匠
本作主人公,一名高二學生.對戀愛非常遲鈍至今都未曾考慮過這方面的事 從每天早上叫醒義妹來看 是很會照顧人的性格
波多野 小奈美
本作女主角,是匠的青梅竹馬兼鄰居兼同班同學兼「免費保姆」兼朋友以上,戀人未滿......每天早上到匠家裡做飯,一起吃飯後一起上學,中飯一起吃,下午一起回家,途中一起買東西,晚飯也來匠家裡做......總之一天除了睡覺不在一起外,其他時間基本都在一起。家事萬能,性格更不用說----大和撫子,只是稍稍有點弱氣,對匠可謂死心塌地了。喜歡海鷗,喜歡天空,喜歡海,不過討厭諸如章魚類的軟體系動物。 很可愛且家務萬能,還是氣質型美女對匠帶有一種無法告知的思念 但是…
天野 千輪
匠的妹妹沙奈的同班同學兼好友,每天和沙奈一起上下學,入學時創立了占卜同好會,外表嬌小卻意外的是個行動派。與其說她處事冷靜,實際不如說完全不知道她在想什麼。被神秘氛圍包圍著,又因為毒舌的魅力而在部分男生中很有人氣。好不容易創辦了占卜同好會,卻因無人光顧而犯愁。這個角色塑造得蠻有意思的,表情和說話方式都別具一格,也難怪為啥人氣投票票數緊追小奈美了。
海老冢 信乃
另一位匠的青梅竹馬,強氣娘。經常跟匠,治兩人發生沖突。 性格活潑體育萬能,總是因為匠和治的猥瑣行為跟他們起沖突特別喜歡暴打治 但本性很善良.因為家就是神社,所以擔當著巫女的工作。雖然處於傳統世家,但卻不喜歡那套禮儀規矩。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表現得很強氣,但偶爾也隱隱表現出溫柔的另一面 。
海津 沙奈
沙奈,匠的同父異母的妹妹, 天真可愛,孩子氣十足, 由於早上自己起不來, 所以老是匠將其叫起, 一個喜歡叫哥哥且天真無邪的孩子。 人氣指數第三.
七緒 日向子
新人教師,擔當匠他們班上的班主任,極其脫線,但由於講課很有意思而得到了很好的評價,經常由於亂買奇怪的東西而沒錢吃飯,餓得趴在講台上靈魂出竅。
島津 若菜
匠的學姐,家境很好,校內很有名氣的純和風大小姐, 姿容秀麗且養在深閨,在古樸的家風下長大, 因而對世間之事略有不通,與應有的嬌氣尖銳的性格完全相反, 實際上是個跟年齡很相仿的女孩子
川上由乃
本作女主角之一。 若菜的隨從,在門第觀念上總是不厭其煩的責備若菜跟年齡不相符的頑固性格, 很在意自己的身高
船田 治
青梅竹馬四人組中的最後一個,綽號フナムシ(海蛆),樂觀,性格開朗, 又蠢又色但卻讓人恨不起來的傢伙,對戀愛非常積極, 今年一定要實現交到女朋友的野心,可是老是受信乃的摧殘。
落ち武者マスター
商店街唯一的一家洋食店------落ち武者(敗逃的武士)的マスター(Master,老闆),青梅竹馬四人組從小就經常光顧這家店,所以可以說マスター是看著他們長大的,雖然看上去一臉頹廢樣,但實際上卻很成熟,很靠得住的一個人。
編輯本段游戲
游戲製作公司HOOK於2004年發售的PS2 GALGAME《Like Life》以清秀的畫風和創意的人物設定廣受好評,之後HOOK公司在2005年7月15日於PC平台發售了限制級游戲《_summer》,游戲在人物風格上同樣繼承了《like life》的傳統,畫風非常討人喜歡,創下了極佳的銷量。2006年8月24日發售的PS2版《_summer##》的移植版內容方面多達一半是重新製作的,無論是劇情和畫面均大幅度追加,幾乎可以視作為一個全新的游戲。
編輯本段游戲製作人員
STAFF
原作: HOOK 監督:岡尾貴洋 腳本:如月一人 登場人物設定:內野明雄 作畫監督: 野田めぐみ 動畫製作:陸演隊 製作:Softgarage
CAST
海津匠:近藤隆 波多野小奈美:柳瀨なつみ 海老冢信乃:梶田夕貴 海津沙奈:中田順子 天野千輪:ひと美 島津若菜:友永朱音 七緒日向子:野々瀨ミオ 船田治:野島健兒 川上由乃:小林惠美 落ち武者マスタ:ー 花田光
⑼ 中國情人節跟西方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1、日期不同:
七夕節「七月初七」與古人對數字和時間的崇拜有關。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七重」列為吉慶日。情人節日期在每年公歷的2月14日。
2、名稱區別: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3、來歷區別: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和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
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系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牛郎織女星象對應地理分野收錄於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相傳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會於天上的鵲橋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