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意思是不是乞巧和情人節
不一樣,通俗的說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節日。
七夕節是世界版上最早的愛情節日,七夕夜權晚坐看牽牛織女星、訪閨中密友、拜祭織女、祈禱姻緣、切磋女紅、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七夕習俗。
古時候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會在七夕夜晚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七夕節發源於中國。
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之一,起源於基督教。
這是一個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 男女在這一天互送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其他國家也已開始流行。
B. 七夕節和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簡單給你說來吧不要長篇大源論了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情人節(英文:Valentine's Day又名聖華倫泰節,在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 情人在這一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情人節這節日原來紀念兩位同是名叫華倫泰的基督宗教初期教會殉道聖人
C. 七夕和情人節有區別么
七夕節是單指農歷七月初七的節日,而情人節所指的節日較多,七夕版節只是情人節中權的一個。例如:每個月的14日都是情人節,總計12個;另外,仍有網路情人節(5月20日與21)、紫色情人節(紫陽花開的時間)等。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極具浪漫色彩的節日之一。
每月14日的情人節時間與名稱:
1月14日(日記情人節 )、2月14日(傳統情人節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 )、4月14日(黑色情人節 )、5月14日(玫瑰情人節)、6月14日(親親情人節) 、7月14日(銀色情人節 )、8月14日(綠色情人節 )、9月14日(相片情人節 )、10月14日(葡萄酒情人節 )、11月14日(電影情人節 )、12月14日 (擁抱情人節)。
D. 乞巧節和七夕節什麼關系
乞巧節就是七夕節。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七月初七慶祝(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改為陽歷7月7日)。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E. 七夕和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一名叫瓦侖廷(Sanctus Valentinus)的神父沒有遵照這個旨意而繼續為相愛的年輕人舉行教堂婚禮。事情被告發後,瓦侖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後被石頭擲打,最後在公元270年2月14日這天被送上了絞架被絞死。14世紀以後,人們就開始紀念這個日子。現在,中文譯為「情人節」的這個日子,在西方國家裡就被稱為 Valentine's Day ,用以紀念那位為情人做主而犧牲的神父。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F. 七夕節和情人節有什麼區別
1、受眾不同。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只在國內慶祝,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情人節是西方國家的節日,起源於基督教,本來只在歐美各國慶祝,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情侶們共同慶祝的日子。
2、時間不同
七夕節按陰歷計算,在每年陰歷的七月初七。
情人節按公歷計算,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
3、來源不同。
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故事:織女討厭天宮枯燥的生活,私下凡間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日子。此事惹怒了天帝,他捉回織女,只允許他們每年的七月七日見面。
二人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在那一天,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而見面的七月七日,也就成為中國的情人節。
情人節源自瓦倫丁節: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盪不安,人民紛紛反抗。貴族階級為維護其統治,殘暴鎮壓民眾和基督教徒。是時有一位教徒瓦倫丁,被捕入獄。
在獄中,他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他們相互愛慕,並得到典獄長女兒的照顧。統治階級下令將他執行死刑。在臨刑前,他給典獄長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自己是無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典獄長女兒深深眷戀。
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處死刑,後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臨刑的這一天定為「聖瓦倫節」,後人又改成「情人節」。
G. 七夕和情人節的意義一樣嗎
七夕就不是情人節。
情人節是上元和上巳,七夕是節氣不是節日。
關於七夕不是情人節的解釋,搜到的。
七夕不是情人節,專家已經從多方面否定過了。這是民間急於恢復傳統產生的誤解。
如果希望從傳統節日中找到情人節,那麼比起七夕,更應該是三月三日上巳節。或者正月十五上元節。從過節方法上,都比七夕更像情人節。
至於七月七原是遠古社會歷法中的一個節氣而非節日,來源於天象。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里沒有「七夕情人節」的說法,舊時七夕稱為「乞巧」,也成為女兒節。
女兒節的說法倒真的是來自牛郎織女的傳說,這個傳說其實說的是河漢女過河牽牛,即二十八宿(東:角亢氐房心尾萁、南:井鬼柳星張翼軫、西:奎婁胃昴畢觜參、北:鬥牛女虛危室壁)中的牽牛星座(後比喻為牛郎)和河漢女星座(後比喻為織女)與銀河的位置天象的文學表達,在古代歷法中的意義是「丹天之氣經於牛女戊分」,直通乾位天門的天象,在五行中主「火」。每逢七月七日,這種天象最為清晰,所以作為節氣,於是,河漢女過河牽牛就成了這個歷法之節的「代名詞」。 後來,民間把這個天象的文學表達加以擴展,形成了男女之間愛而不能及的情感表達的傳說故事,即後來《古詩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河漢女」變成了「織女」,牛郎織女的愛情神話才算有了雛形。秦漢以後,才出現了儒家版本的牛郎織女神話,也就是現在最為廣泛流傳的版本。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在那之後成了民間的習俗,因為織女是一個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至於七夕能不能向牛女祈求美滿姻緣……看傳說中牛郎織女的最終結局,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