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景和七夕
㈠ 《七夕詩》詩詞賞析
賞析:
這首詞詠調名本意 ,是為送別友人陳令舉而作。全詞在立意上一反舊調,不寫男女離恨,而詠朋友情意,別有一番新味。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下片想像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像,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凄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㈡ 鵲橋仙七夕蘇軾賞析
鵲橋仙·七夕
宋代:蘇軾
緱山仙子,高清雲渺,不學痴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慾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題為七夕,是寫與友人陳令舉在七夕夜分別之事。
上片落筆先寫陳令舉之風度,他高情雲渺,如侯家人於緱氏山頭的王子晉在風簫聲聲的新月之夜,沒有望到家人,自己便飄然而去。與友人在七夕夜分別,詞人自然想到牛郎織女,但陳令舉不像他們那樣痴心於兒女之情。
下片想像友人乘坐的船隻來到銀河之中,當他回到人間時,就挾帶著天上的天風海雨。接著他評價二人的友誼能夠相逢共一醉,那是前世有緣,當天風海雨飄飄散去之後,友人也將隨風飄去。
寫送別,一般人都會徒增傷感,而詞人卻是豪氣縱橫,馳騁想像,遨遊天界銀河,如陸游所說「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一般寫七夕銀河,總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類的柔情凄景,而詞人筆下那天風海雨之勢,正顯露了他不凡的氣魄與胸襟,這種逼人的天風海雨,便是他豪放詞風形象性的說明。
譯文
緱山仙子王子喬性情高遠,不像牛郎織女要下凡人間。皎潔的月光中停下吹鳳簫,擺一擺手告別人間去成仙。
聽說黃河竹筏能直上銀河,一路上還挾帶著天風海雨。今天相逢一醉是前生緣分,分別後誰知道各自向何方?
㈢ 請教一個《世說新語》中與七夕有關的問題
牛刀割雞:
亦作「牛刀割雞」。比喻大材小用
牛刀小試:
比喻有很大的本領,先在小事情上顯一下身手
牛高馬大:
比喻人長得高大強壯
牛鬼蛇神:
①牛首之鬼和蛇身之神。形容作品虛幻怪誕。亦喻指虛幻怪誕的作品。②比喻歪門邪道之流
牛黃狗寶:
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兩者都是內臟病變的產物,因以喻壞透了的心腸
牛驥同皂:
亦作「牛驥同槽」。謂牛與千里馬同槽而食。比喻賢愚不分
牛角書生:
喻勤讀之士
牛角之歌:
春秋時,寧戚很窮,想見齊桓公而出仕,一天,乘桓公出城迎客的機會,在車下喂牛,「扣牛角疾歌」。桓公聞而贊其為「非常人」,命後車載之,拜為上卿。見《呂氏春秋·舉難》、《晏子春秋·問下二》。漢劉向《說苑·尊賢》亦載此事。後以「牛角之歌」、「牛下歌」為窮士自求用世的典故
牛口之下:
《史記·商君列傳》:「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繆公之賢而原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繆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呂氏春秋·舉難》等又載有寧戚飯牛得到齊桓公賞識的事。後以「牛口之下」、「牛口」借指卑下的地位
牛郎織女:
①牽牛星(俗稱牛郎星)和織女星。兩星隔銀河相對。神話傳說:織女是天帝孫女,長年織造雲錦,自嫁河西牛郎後,就不再織。天帝責令兩人分離,每年只准於七月七日在天河上相會一次。俗稱「七夕」。相會時,喜鵲為他們搭橋,謂之鵲橋。古俗在這天晚上,婦女們要穿針乞巧。見《月令廣義·七月令》引南朝梁殷芸《小說》、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歲華紀麗》卷三引漢應劭《風俗通》。②今常喻指分居兩地的夫妻
牛馬襟裾:
猶言衣冠禽獸
牛溲馬勃:
亦作「牛溲馬渤」。①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別名。馬勃,一名馬牷,一名屎菰,生於濕地及腐木的菌類。兩者皆至賤,均可入葯。②借指卑賤而有用之材
牛蹄中魚:
處在牛蹄踏出的小坑裡的魚。喻瀕臨絕境。語本漢劉向《說苑·善說》:「莊周貧者,往貸粟於魏文侯。文侯曰:『待吾邑粟之來而獻之。』周曰:『乃今者周之來見,道傍牛蹄中有鮒魚焉,大息謂周曰:「我尚可活也。」周曰:「須我為汝南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汝。」鮒魚曰:「今吾命在盆瓮之中耳,乃為我見楚王,決江淮以溉我,汝即求我枯魚之肆矣。」』」《莊子·外物》有類似記載,作「車轍中有鮒魚焉」
牛聽彈琴:
比喻聽不懂
牛童馬走:
舊時泛指地位卑下的人。牛童,牧童;馬走,猶僕役
牛頭不對馬嘴:
比喻答非所問或對不上號
牛星織女:
即牛郎織女
牛羊勿踐:
勿使牛羊踐踏。比喻愛護。語出《詩·大雅·行葦》:「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方體,維葉泥泥。」鄭玄箋:「草木方茂盛,以其終將為人用,故周之先王為此愛之,況於人乎?」
牛衣病卧:
形容貧病交迫
牛衣對泣:
漢代王章在出仕前家裡很窮,沒有被子蓋,生大病也只得卧牛衣中,他自料必死,哭泣著與妻子訣別。妻子怒斥之,謂京師那些尊貴的人誰能比得上你呢,「今疾病困戹,不自激昂,乃反涕泣,何鄙也。」見《漢書·王章傳》。後以「牛衣對泣」、「牛衣夜哭」謂因家境貧寒而傷心落淚
牛衣歲月:
謂貧困的生活
版築飯牛:
版築,造土牆;飯牛,喂牛。相傳商代賢者傅說築於傅岩,武丁用以為相。事見《書·說命上》。春秋時衛國賢者寧戚飯牛車下,扣牛角而歌,桓公異之,拜為上卿。事見《呂氏春秋·舉難》。後以「版築飯牛」為賢臣出身微賤之典
充棟汗牛:
謂書籍堆得高及棟梁,多至牛馬運得出汗。形容藏書或著述之富。語出唐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
老牛舐犢:
喻愛子之情。牛愛其犢,常舔之。舐,舔
筆誤作牛:
《晉書·王獻之傳》:「桓溫嘗使扞王獻之呴書扇,筆誤落,因畫作烏駁牸牛,甚妙。」後因以「筆誤作牛」喻隨機應變,化拙成巧或持功補過
喘月吳牛:
相傳吳地之牛畏熱,見月亦疑為日,喘息不已。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後因以為典實。亦比喻因受某事物之苦而畏懼其類似者
吹牛拍馬:
吹噓奉承
槌牛釃酒:
殺牛濾酒。謂備餚酒以燕享
對牛彈琴:
亦作「對牛鼓簧」。喻對不懂事理的人講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勞無功或諷刺對方愚蠢之意。語本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飯牛屠狗:
①喻指從事低賤之事。②指從事賤業者
放牛歸馬:
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後以「放牛歸馬」比喻不再用兵
風馬牛不相及:
《左傳·僖公四年》:「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孔穎達疏引服虔曰:「牝牡相誘謂之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說:風,放逸,走失。謂齊楚兩地相離甚遠,馬牛不會走失至對方地界。後用以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犀牛望月:
《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謂犀牛望月久,故感其影於角。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呂東萊畜犀帶一圍,文理縝密,中有一月影,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於角。」後因形容長久盼望
犀照牛渚:
《晉書·溫嶠傳》:「扞溫嶠呴至牛渚磯,水深不可測,世雲其下多怪物,嶠遂毀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者。嶠其夜夢人謂己曰:『與君幽明道別,何意相照也?』意甚惡之。嶠先有齒疾,至是拔之,因中風,至鎮未旬而卒。」後多用「犀照牛渚」喻洞察幽微
服牛乘馬:
役使牛馬駕車
割雞焉用牛刀:
謂處理小事何用禮樂。後用以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雞,也寫作「雞」
歸馬放牛:
謂戰爭止息,不再用兵。語出《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穎達疏:「此是戰時牛馬,故放之,示天下不復乘用。」
汗牛充棟:
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陸給事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謂書籍存放時可堆至屋頂,運輸時可使牛馬累得出汗。後用「汗牛充棟」形容著作或藏書極多
呼牛呼馬:
亦作「呼牛作馬」。語本《莊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後以「呼牛呼馬」、「呼牛作馬」指毀譽由人,悉聽自然
瘠牛僨豚:
謂瘦弱的牛覆壓在小豬上,小豬必死。比喻強國雖德衰,兵臨弱國,弱國亦亡。語本《左傳·昭公十三年》:「寡君有甲車四千乘在,雖以無道行之,必可畏也,況其率道,其何敵之有!牛雖瘠,僨於豚上,其畏不死。」杜預註:「僨,仆也。」孔穎達疏:「前覆曰仆。言牛倒豚上,豚必死也。言牛雖瘠者,謂魯以晉為無德輕之,故以瘦牛自喻。」
瘠牛羸豚:
瘦弱的牛和豬。比喻弱小民族或國家
繭絲牛毛:
形容細密
繭絲牛毛:
如蠶絲,如牛毛。比喻細密繁多
九牛一毛: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其微小,微不足道。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牽牛下井:
喻使不出力
牽牛織女:
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牛郎、織女
敲牛宰馬:
謂宰殺牲畜
蛇神牛鬼:
比喻各色邪惡或各種歪人
犁牛之子:
比喻父雖不善卻無損於其子的賢明
馬勃牛溲:
馬勃,菌類;牛溲,車前草。比喻至賤之物
馬面牛頭:
猶牛頭馬面
馬牛襟裾:
穿衣服的馬牛。譏人不明道理、不識禮儀
馬牛其風:
謂馬、牛奔逸。《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孔穎達疏:「僖四年《左傳》雲:『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賈逵雲:『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然則馬牛風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遠去也。」後用以表示互不相干
買牛息戈:
猶言賣劍買牛
賣劍買牛:
謂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目牛無全: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後因以「目牛無全」比喻技藝純熟或謀劃高明
目無全牛:
《莊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後因以「目無全牛」形容技藝達到極純熟的境界。亦形容辦事精明熟練
泥牛入海:
語本《景德傳燈錄·潭州龍山和尚》:「洞山又問和尚:『見個什麽道理,便住此山?』師雲:『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後因以「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返,杳無消息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謂寧居小者之首,不為大者之後
庖丁解牛:
據《莊子·養生主》載,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時,「奏刀騞然,莫不中音」,文惠君贊嘆其技藝之妙。庖丁釋刀雲:平生宰牛數千頭,而今宰牛時全以神運,目「未嘗見全牛」,刀入牛身若「無厚入有間」而游刃有餘。因此牛刀雖已用了十九年,而其鋒利仍「若新發於硎」。後常用「庖丁解牛」作為神妙的技藝的典型
蹊田奪牛:
《左傳·宣公十一年》:「抑人亦有言曰:『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後以「蹊田奪牛」指罪輕罰重,從中謀利
齊王舍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齊宣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後以「齊王舍牛」比喻帝王對臣民懷有惻隱之心
騎牛讀漢書:
《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的緱山,往從之。以蒲韀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後以「騎牛讀漢書」形容刻苦攻讀
氣沖牛斗:
形容怒氣、冤氣極盛。牛、斗,牽牛星和北斗星
氣喘如牛:
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
如牛負重:
比喻負擔沉重
散馬休牛:
《書·武成》:「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蔡沈集傳引《樂記》:「武王勝商,渡河而西,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放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後稱不興戰事為「散馬休牛」
殺雞焉用牛刀:
喻不必大材小用或小題大做。語本《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鼠入牛角:
比喻勢力愈來愈小
司馬牛之嘆:
《論語·顏淵》:「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後因以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
童牛角馬:
無角之牛與有角之馬。喻絕無之事物
土牛木馬:
土製的牛,木造的馬。比喻徒有其名而無實用
兔角牛翼:
兔不生角,牛不長翼,故以「兔角牛翼」喻不合情理之事
吳牛喘月:
吳地之牛畏熱,見月疑日而氣喘。《太平御覽》卷四引漢應劭《風俗通》:「吳牛望見月則喘;使之苦於日,見月怖,喘矣!」後遂用作典故。①比喻因疑似而懼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②形容酷熱難當
休牛歸馬:
亦作「休牛散馬」。放歸軍用的牛馬,表示停止戰事。語本《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一牛吼地:
謂牛鳴聲可及之地。喻距離較近
以羊易牛: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後以「以羊易牛」指用這個代替那個
椎牛發冢:
亦作「椎牛發
㈣ 七夕現代詩歌
七夕節的現代詩歌篇一:
星初轉
銀河岸
是誰把
相思的淚
撒向人間
河鼓無言西北盼
香娥有恨東南遠
相見難
別亦難
相擁切切
意綿綿
訴不盡的離情
放不下的牽念
脈脈橫波珠淚滿
衷腸訴不斷
清夜已過半
歸心亂
離殤又逐鵲橋斷
河鼓香娥千秋願:
七夕情
情真願
兩情朝暮永相伴
天上人間
從此
不再兩相盼
七夕節的現代詩歌篇二:
又聽銀河滔滔水,
又見千鵲向天飛。
七月七,
天上牛郎織女會。
每每不相聚,
而今更凄悲!
地上牛郎苦相望,
織女再不回!
夜思夢銀河,
日念鵲橋醉。
遠方的星星淚閃閃,
問月可知為了誰?
七夕節的現代詩歌篇三:
月兒彎彎
星兒點點
清風蹁躚
你我牽手相伴
把愛情之花植在湖畔
待到七夕花飛漫苑
月色滿眼
你痴情一片
我相思綿綿
素心執筆
相思成箋
那是繾綣在心中多年的愛情詩篇
曉月掛簾
是為你輕淺描繪的眉眼
在如詩如畫的歲月里塗了千百遍
紅塵痴戀
只因有你的陪伴
行人生不再孤單
月下花前
月色輕捻
任花開花落
四季流轉
又是一歲的浪漫七夕夜
牛郎織女再續團圓
千古絕唱響徹人間
月下湖畔
讓清風攜著思念捎至東方之巔
如斯期盼
清歌一曲
弦不斷
心不亂
獨自清歡
月色花前
植下的花定會在七夕開滿雕欄
不願相思成繭
只願陪在身邊
莫要錯過我最美的浪漫
只願十指相扣相擁而眠
七夕節的現代詩歌篇四:
相見的日子到了
七夕之夜
相思與愛情,
在鵲橋重疊
匆匆起程
渡過繁星的銀河
風起天水,鵲鳥振翅
一簪成河
斷裂出萬年的天塹
隔開永久
萬羽作橋
跨接一水的流螢璀璨
圓這一夜的繾綣。
如有可能
用一把勺子,
舀去銀河之水,
為了與你相廝守,
不顧一切。
七夕節的現代詩歌篇五:
一滴露珠
自遙遠的天庭
落下
那是牛郎挑兒擔女的
汗珠
那是織女思兒念夫的
淚珠
那滴包含太多心酸的
露珠
似一道流星劃過蒼穹
落在
那架下偷聽乞巧的
素帕心中
能否如這滴露珠般
晶瑩
讓彼此看清通往相會的
路程
不再有銀簪橫掃天庭的怒風
惟願這夜夜似今朝的
七夕
相會便在這淚花紛飛的
呼兒喚女的天倫之中
喜鵲不能承載
天河為之凝噎
這流傳了愛之千年的
奇談
傳說
㈤ 小說 女主陸七夕是什麼小說小說最後兩個字是香妃
妃常妖嬈:上品香妃
㈥ 七夕有沒有什麼野史秘聞
-牛女神話為什麼能流傳下來
由於牛女神話和天上的兩個著名星宿有關,再加上故事本身的生動性、可愛性,所以一直在群眾中較為廣泛地流傳著。《詩·小雅·大東》曰:「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正是抓住了牛女故事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發生的主要場所(天河),抓住了牛女二人的主要「職業特點」 (女織布,男以牛運載),可以從中看到牛女故事的蛛絲馬跡。今天所能見到的有關天河牛女的文字記述,以此為最早。
漢代以後的有關記載就更多了。《淮南子》 曰:「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風俗通》 曰:「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這些「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要比見於文字記述的時代早得多,我認為可能會在商周時期。古人觀察天象,在七月初頭的子夜時分,牛女二星都出現在子午線上,由於天穹效應,二星之間看似距離相近多了,所以人們把七月七日當成牛女相會的日子。這時候,又恰是烏鵲脫毛的季節,古人仰看天河牛女,就很自然地聯想到可藉助於烏鵲為橋使牛女相會。宋羅願《爾雅翼·釋鳥》:「涉秋七日,(烏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從自然現象上解釋了「役烏鵲為橋」的起因,是很有道理的。人們遂把七月七日當成牛女相會的日子。實際上,牛郎星體積只有織女星的1/3,質量也只有織女星的一半,「十八的大姐九歲的郎」,這真是一對名副其實的「姐弟戀」。二星相距有16光年之遙,乘坐每秒11公里的火箭,還要飛40萬年,通一次電話,對方要16年後才能聽到。天空中的二星永遠也不會相會。但因為七夕的故事,後來又把這天當做婦女的節日。
我認為原始的牛女神話中的主角是兩個「女織男牧(或耕)」的勞動者的「平民形象」,因而雖在群眾中廣為流傳但長久卻未被記入文籍之中。至秦漢時代國家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君主制政體確立,反映在天文學上則是把滿天似乎雜亂無章的星宿,說成是一個等級森嚴的「星國」,有天帝、帝車,還有三公、九卿、將相、後妃、太子,織女星也被說成天帝的女兒或孫女(見《史記·天官書》)。織女由於和天帝攀上了血統關系,而身價倍增。這或者也是「七夕」這個節日,不但民間,而且連宮廷之內、官宦之家都十分重視,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的原因吧。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是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故鄉,是中國愛情文化的發源地。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實最初源於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
牛女故事,有人認為「產生可能在西漢,但完成卻是在漢末魏晉之間」;不少人認為,牛女故事最早也就是上溯至《詩經》時代。但我覺得,牛郎織女的神話起源很古很古,是一則原始神話。其創始年代應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那時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
牛郎織女星到底在哪裡
這里從杜甫的一首詩說起。 其詩曰:「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清代學者浦起龍說:「『牽牛織女』四字宜倒轉。牽牛三星如荷擔,在河東;織女三星如鼎足,在河西。公涉筆偶誤耳。」今人在中國天文學史的書中也說:「這里東西方向是顛倒的。」從今天的星象看,他們講得很有道理,因為織女星在天河西,而牽牛星在天河東。 杜甫詩題目即為《牽牛織女》,全詩又不長,豈能起首二句就把牛、女二星宿的方位弄顛倒了?原來杜詩是在用典:晉陸機《擬迢迢牽牛星》詩:「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曰:「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逸,織成雲錦天衣。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這段話又見於南朝梁殷芸的《小說》。杜甫之後南宋詩人張耒《七夕詩》曰「河東美人天帝子」 ,「河西嫁與牽牛夫」。可見杜詩「牽牛河西」、「織女河東」決非「涉筆偶誤」,在他之前之後都有這種用法,起碼也應看著杜甫是在用典。但實際天象為何與陸機詩、與《荊楚歲時記》、與殷芸《小說》、與杜詩、與張耒詩所寫之牛女二星神的方位不合呢?鄭文光在《中國天文學源流》 中說:「據計算,公元前2400年,河鼓(牛郎星)在織女西。」這是為什麼呢?
先談一個天象問題。牛郎織女星雖然是恆星,但它們的相對位置也不是永遠恆定不變的,實際上,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在變化,不過較短的歷史時期內,我們覺察不到罷了。如北斗七星,10萬年前,10萬年後,和現在差別就很大;再如,被稱為星宿王國中心的「北極星」,指最接近北天極的那顆星,它在人們的視覺中好像是靜止不動的,其實由於地球自轉軸的進動,北天極也在緩慢地悄悄移動著它在恆星間的位置。對於我們地處北半球的人來說,不同歷史時期所看到的北極星是不相同的。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公元前2400年前,牛、女二星方位與杜甫當時以及今天的天象不合了。
當時的星象圖後人何以得知?已經隔了幾千年如何傳到六朝、如何傳到唐代甚或今天?傳到六朝、傳到唐代,我認為是口耳相傳的緣故,可見牛郎織女神話的魅力所在。至於4000多年前的星象圖後人何以得知,早在西漢末年的劉歆,就曾經回推歷史上的天象,並且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限於當時的觀測精度和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掌握,這些推測還不夠精確;但現在,比如我們用美國的天象演示軟體《天圖》,它就立即能演示出我們需要的彼時彼地的實際星空,包括恆星、太陽、月亮、各行星、彗星乃至河外星雲等幾乎所有天體的精確位置。所以我們今天推知公元前2400年牛郎織女星的位置,也是比較容易的事情。
我認為,杜甫等人詩文中所寫牛女二星方位與當時和今天不合但卻與公元前2400年相合,就無意中透露了一個秘密:牛郎織女神話的創始年代是與牛、女二星方位相合的公元前2400年以前的那個時代。中國神話研究著名專家袁珂、程薔都有牛女神話起源很古的推測。但「古」到何時,為何起源很古,又都語焉不詳。學者們認為: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出現了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就對天文知識有所了解。進入仰韶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農作物除粟外,還種植了麻、蔬菜和藕。那時先民們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已注意觀察認識天象及尋求其變化規律。中國的歷史紀年,現在多數人相信古本《竹書紀年》的說法,認為夏王朝約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而公元前2400年,相當於母權制氏族時期。馬克思曾說:「古代各族是在幻想、神話中經歷了自己的史前時期。」又說,在人類社會「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就「已經開始創造了還不是用文字來記載的神話、傳奇和傳說的文學,而且給予人類以強大的影響」。「野蠻時期的低級階段」,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我認為牛郎織女的神話,即起源於這個時期。
織女星是華夏先民最早認識的恆星之一
那時的先民們已注意觀察天象,除日、月之外,最早認識的恆星可能就是北斗、北極、心宿、織女等。夏代曾用織女所向以定四時,足見織女在遠古人心目中是很重要的星。由於織女星是北天空很亮的一顆星,除大角星外,就數它了。織女星的體積是太陽的33倍,溫度比太陽高5000度,而光度則是太陽的50倍。而織女星又在天河旁,較大角星更容易辨認,於是先民們就把北天空這顆很亮的星取名為和「女性」有關的星——這應當是母權制氏族社會繁榮時期尊重女性的跡象和印記。而在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已有了麻的種植,說明母系氏族的社會已能用麻類織作衣物,並且這一工作全由婦女操作。
再從傳說來看,相傳黃帝娶西陵氏女,名嫘祖,她是我國傳說中最早的養蠶人,後代尊之為「先蠶」祭祀。可見植桑養蠶業在我國歷史之悠久。這就是先民們把天河旁這顆亮星尊之為「織女」的社會背景和條件。而早在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出現了畜牧業,先民們已開始對豬、牛等進行馴化養殖。而在母系氏族時期,「牽牛以馴」 ,「馴牛以用」這項工作基本上由男子操作。隨著人們精勤觀測星象的進展,先民們除較易認識的北斗、織女等星外,又陸續認識了其他一些星宿。於是又在天河的另一旁選取了三顆星(中之「河鼓二」也較亮),名之為「牽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們對牲畜的馴養。那時社會的發展已從群婚制過渡到對偶婚,人們把天上的兩個星宿說成是一對夫妻,就是對偶婚在神話中的反映。牽牛在天河西,織女在天河東,東升西落,男跑女追,緊緊相隨,這大概也和母系氏族社會中女子地位較高,在情愛方面也更主動、更大膽有關吧。這兩顆星相比,織女星比牽牛星亮多了,可見牛女神話傳說,還殘留著以女性為中心的對偶婚的痕跡,那時候的牛女神話,肯定簡略得很,可能只是說這兩個星宿一為織女,一為牽牛,是對恩愛夫妻,女織男牧(或耕),共同創造著美滿的生活。這神話是當時先民們生活的曲折反映,寄託著他們的美好願望。
㈦ 夏七夕的小說裡面的陸齊名是同一個人嗎如果不是請說為什麼不是
陸齊銘是抄夏七夕喜歡了很長時間的男人。她把他寫進了小說里,好像是藉此來表達對他的愛。七夕在高中的時候,她的很大一部分美好都是陸齊銘帶給她的,所以他們後來分開時,七夕才會那麼痛。你可以去買七夕的合集:我和你的笑忘書,裡面附贈的小冊子上有比較詳細的。
㈧ 關於七夕
七夕: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鬼節:農歷七月十五,是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民俗信仰,於是益加普及。
民間普遍流傳著「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傳沿襲成為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在一陣庄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復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各家還要在自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活動,所謂水燈,就是在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說法,水燈是用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
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賀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㈨ 有關七夕的詩句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譯文: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____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譯文: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____佚名《迢迢牽牛星》
譯文:看那遙遠的牽牛星,明亮的織女星。
4、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____杜牧《秋夕》
譯文: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凝視天河兩旁的牛郎織女星。
5、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____林傑《乞巧》
譯文: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9)陸景和七夕擴展閱讀:
有關七夕愛情句子
1、你來自雲南元謀,我來自北京周口,讓我牽起你毛絨絨的手!愛情!讓我們直立行走!
2、也許我不太會討你歡心,但是我真的很用心。也許我不太懂得浪漫,但是我卻從不給你任何羈絆。也許我對你的愛表達得不夠好,但是我會用行動愛你到天荒地老。
3、甜蜜七夕,一起歡喜,與你為伴,一生無怨。玫瑰吐露愛的芳菲,簡訊傳遞愛的音訊,濃情七夕愛的一天,延續我們愛到永遠。
4、青春的年華,盪漾著青澀的時光;華麗的舞曲,回轉出幸福的季節;稚嫩的雙手,拉出天長地久;你我的愛情,永遠細水長流!情人節快樂!
5、柔情似水,佳期如夢,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中國情人,曰為節日,共度七夕,天長地久。
㈩ 七夕節古詩
1、《乞巧》 林傑 (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內穿盡紅絲幾容萬條。
2、《鵲橋仙》 范成大(宋)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抵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3、《七夕曲》 王建(唐)
河邊獨自看星宿,夜織天絲難接續。
拋梭振鑷動明璫,為有秋期眠不足。
遙愁今夜河水隔,龍駕車轅鵲填石。
流蘇翠帳星渚間,環佩無聲燈寂寂。
兩情纏綿忽如故。復畏秋風生曉路。
幸回郎意且斯須,一年中別今始初。
明星未出少停車。
4、《鵲橋仙》 秦觀 (宋)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5、《辛未七夕》 李商隱 (唐)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