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夕素麵
A. 在日本七夕,寫願望的時候有什麼講究
沒什麼特別的講究,比如,我見過的就有:希望自己瘦身10公斤;希望家人都健健康康;希望大家都開開心心,等等。
B. 日本人怎麼過七夕節
在日本傳說,織女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各種願望。中國七夕節是祈求好手藝和祈禱得到愛情,在日本七夕節(Tanabata)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只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慶典結束時,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裡順水漂走,以此象徵著自己的心願能夠到達天河。
日本的七夕節有很多活動,因地而異,主要有歌舞表演,焰火,抬轎子等等,非常熱鬧。最著名的地方是京都府的北野天滿宮、香川縣的金刀吡羅宮、神奈川縣的平冢市和富山縣的高崗市。
在以後的日子裡,孩子們就只等待著自己願望的實現了。孩子們的願望都不難實現,他們無非是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一本書,或一件新衣服,所以,到適當時機,家長就會滿足他們,讓他們如願以償。因此,孩子們對七夕節特別鍾情,對這一天充滿著期待。對於七夕活動,大人們並非當真,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們的生活多一點色彩,有一些期待罷了。
家庭也很重視七夕。家庭的七夕活動,一般都是在家附近的竹林或海邊進行。人們要買來彩紙和絲線,剪成各種各樣的形狀,讓孩子們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上面,綁上絲線。一切准備就緒,就帶著孩子們來到附近的竹林或海邊。孩子們虔誠地把彩紙掛在竹子上或投入大海,再閉眼合手祈禱一番,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家。
在以後的日子裡,孩子們就只等待著自己願望的實現了。孩子們的願望都不難實現,他們無非是希望得到一件玩具,或一本書,或一件新衣服,所以,到適當時機,家長就會滿足他們,讓他們如願以償。因此,孩子們對七夕節特別鍾情,對這一天充滿著期待。對於七夕活動,大人們並非當真,只不過是為了讓孩子們的生活多一點色彩,有一些期待罷了。
C. 日本在七夕掛在街上的大型裝飾物叫什麼
日本七夕的祈福七裝飾
日本過七夕時會在竹子上綁上願望與紙做的裝飾物(好像聖誕版樹啊),又稱權為「七夕竹」。
來看看「七夕竹」上面有哪些祈福的紙裝飾品。
1.紙衣(かみごろも)-祈求災難與生病的遠離,還有縫紉的進步。 象徵織女所織的衣服,也是對神的祭品、掛在七夕竹的最上面。
2.吹き流し-象徵織女織布的線,整個裝飾里的主角。
3.短冊(たんざく)-祈求學問與書道的進步。
4.千羽鶴(せんばつる)-祈求家內平安,健康長壽。
5.投網(とあみ)-祈求豐收。
6.巾著(きんちゃく)-祈求商業茂盛。
7.屑篭(くずかご)-清潔跟節約,七夕結束後用來裝這些七夕竹上的裝飾物的垃圾桶,培養清潔跟節約的心
D. 日本的七夕節和中國七夕節的區別在哪裡
1、七夕由來的不同
中國的七夕:
七夕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是我們目前所知有關七夕的最早文獻資料。
傳統七夕是女性節日,它主要強調「乞巧」,女子希望自己能夠心靈手巧。古代婦女七夕乞巧也屢屢在唐詩宋詞中被提到,唐朝王建有詩雲:「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
七夕還通過牛郎織女的故事來強調兩性的愛情忠貞。《漢武故事》里記載,漢武帝跟仙後西王母相愛,西王母讓青鳥作為信使和他傳信。據說西王母要來的時候,由青鳥先來報告,西王母跟漢武帝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在宮廷里就過七月七,用紅絲繩把手纏起來,叫連愛,把愛連起來。所以七月七從漢朝開始就突出愛情主題。
也有學者認為,七夕是父權社會出現之前的神話母題,是請神下凡又送神上天的儀式,乞巧的最初意思為向天神乞橋,「乞求溝通的橋梁」。
此外,七夕還與科舉考試有關,據說七夕是魁星的生日,而魁星是主管科舉考試的神仙。
日本的七夕:
誕生於中國的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與日本本土的祖靈信仰和棚機津女信仰融合,包含了更多與日本佛教有密切聯系的「穢祓」(去除污穢)思想,頗具日本特色。
日本七夕節吸收了中國七夕節的浪漫元素,又融入了日本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今已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節日之一。
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2、七夕習俗不同
中國的七夕習俗:
中國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浙江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若無公雞報曉,牛郎織女便能永不分開。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而後,大家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過往的傳統習俗,於七姐誕當日到紙扎店購買「七姐衣」,於當晚用來「拜七姐」。
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在坪洲及西貢,分別有兩間七姐廟,坪洲的七姐廟名為仙姊廟,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日本的七夕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和人日(1月7日)、上巳(3月3日)、端午(5月5日)、重陽(9月9日)一並列入日本的五節供,是國家的固定節日。每年全國各地都會舉行大大小小的七夕節慶祝活動,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稱為「日本三大七夕」的安城七夕、仙台七夕和平冢七夕。
與中國的七夕習俗有所不同,在日本,七夕到來之前和當天,人們會舉辦一些活動以示慶祝和紀念,如選美比賽、馬拉松、七夕舞會等。
同時,七夕也被認為是訴說心願的日子。
這一習俗從江戶時代一直流傳至今。人們把自己的心願寫在五色彩紙上,日語裡面叫做「短冊(たんざく)」,綁上絲線然後掛在竹林或放入江河中,以此來祈求自己願望的實現。每年七夕到來之前,大學里的圖書館、家附近的超市、車站的大型商場就開始准備,到處都可以看到供人們寫願望的紙條和掛願望的柳枝。
也正是由於這一習俗,日本的七夕更被人們當做是小孩子的節日而不是情人節。
E. 日本竟然也過七夕,七夕文化影響了哪些國家
日本竟然也過七夕,七夕文化影響了周邊國家。
日本也過七夕,是延續了我國的“乞巧”的風俗和習慣。日本的七夕節在奈良時代從我國傳入,並且延續了當時乞巧節的本意,它就是祈求姑娘有好手藝。大人和小孩都會聚集在許願樹旁邊,樹上面又五顏六色的長條裝飾,上面自然是恩門寫滿的願望。有些地方還會穿上傳統服飾,寫上願望後還參加慶祝活動。但是日本的七夕節時間和我國有所不同,是在每年的陽歷的七月七日,我們過的是農歷。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不僅這些受影響的國家把這個節日變成了它們的節日,我國的節日內容也在不斷變化。雖然各國對同個節日的風俗有所不同,大家希望幸福美滿的想法都是一樣的。
F. 七夕節在日本的習俗
日本的七夕節習俗有舉行七夕祭、七夕詩會,穿針乞巧等。
日本的「七夕內節」源自容中國,據稱在奈良時代傳入。奈良時代中期開始,日本宮廷和上流社會模仿唐宮,七夕祭、穿針乞巧和七夕詩會蔚然成風。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但是與愛情無關。七夕節原本是陰歷七月初七,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廢除了農歷,所以日本的七夕節,是每年陽歷7月7日。
日本七夕節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而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這個習俗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在快接近七夕的日子裡,很多地方都會有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立七夕許願樹。
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由掛許願短簽演變而來)大賽,由當地的幼兒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或者公司,創作各自的竹飾,進行評比,選出最有特色的幾個進行展示。
此外,日本各地每年夏天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七夕祭」,人們身穿傳統服裝,載歌載舞,太鼓陣陣,「短冊」飄飄的街頭巷尾擠滿觀看和遊玩的大人孩子。配合「七夕祭」的,還有每年夏季的煙花大會。
G. 七夕的由來怎麼日本也有七夕的
七夕在日語中讀作「たなばた」或「しちせき」,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的慶典活動,也是日本一年中最重要的五大傳統節日之一。關於它的起源有很多很多的說法,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種:
(1)源自於日本的祭神儀式「棚機」
(2)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3)奈良時代由中國傳來的「乞巧節」
「棚機」是古代日本的一種齋戒活動,將少女供奉在織布小屋中,迎接神明的降臨,祈禱秋日的豐收,驅走人們的污穢。被選中的少女稱為「織女」,將其鎖在建於河流或清水邊的織布小屋中,為神明潛心織布。這時使用的織布機就是「棚機」。後來佛教傳入後,這個儀式作為迎接盂蘭盆會的一種准備活動,在7月7日晚上進行。現在所說的「七夕」二字之所以讀作「たなばた」,就是由此而來的
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天琴座的織女星專司裁縫的工作,天鷹座的牽牛星專司農業的工作。這兩顆星在陰歷7月7日隔著銀河遙遙相望,發出最耀眼的光芒。因此在中國,人們認為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相逢之日,由此產生了七夕的故事。
乞巧節是什麼?
「乞巧節」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活動,源自於7月7日時人們祈願希望像織女那樣能縫善織的風俗。在院子里的祭壇上供奉縫衣針等東西,向星星許願。後來不僅祈求獲得高超的織布技藝還祈求琴棋書畫等有所進步
H. 日本七夕節的風俗習慣是怎樣的
在日本傳說,織女不但要賜給孩子們巧手,還要負責滿足各種願望。中國七夕節是祈求好手藝和祈禱得到愛情,在日本七夕節(Tanabata)主要不是用來祈禱得到愛情,只是祈求姑娘們能擁有一身好手藝。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用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此外還要在院子里擺上玉米、梨等供品,以此請求織女星保佑自家女孩的書法、裁衣等手藝能有所進步。
慶典結束時,這些供品將被放到河裡順水漂走,以此象徵著自己的心願能夠到達天河。
據說七夕是奈良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提到七夕,人們即會聯想是牛郎織女見面的那一天。這個牛郎織女美好的傳說在日本也廣為人知。
與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自江戶時代在七夕這一天開始了一種特殊活動。就是把自己的願望寫在帶一根線的紙簽上,然後把寫好的這張紙簽系在竹枝上,這樣自己則會如願以償了。
這種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別的國家是沒有的。可見日本人對他國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習俗去吸收,並且將他國的文化融入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在日本的仙台、平冢、一宮地方七夕這一天祭典活動很轟動,還有相模原市、安城市、高崗市等多處都大規模的舉行七夕活動
東京地區雖然沒有什麼大的祭典活動,但是在七夕這一天到處都可以看到人們把寫著自己願望的紙簽,吊在竹枝上的情景。在田町車站,這一天竹枝把站內中心的大柱子裝飾,上面掛滿了港區各個幼兒園小朋友們寫的志願和希望。
根據各地不同的習慣,慶祝七夕祭的形式也各不一樣,現在一般流行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願望寫在短冊,,即寫詩作畫用的長方形的紙上,並把它掛在竹枝上,以祈求心願成真,據說室町時代室町將軍家每年的七夕,由將軍親自在七張樹葉上題上詩,然後把它和掛面等祭供品一起綁在竹枝上扔向屋頂,以求詩意通達到了江戶末期,德川將軍家則以在竹枝上掛短冊的形式來慶祝了,那時的江戶,正好開始普及讀書習字,所以民間就流行起把彩紙,詩簽、筆、墨、綵線、布條等掛在竹枝上,以祈望書法,珠算,縫紉等的技藝長進。
到了現代,七夕的祝願已不再局限於此。人們把各種各樣的祝願都寫在短冊上,還因為這個習俗也來自美麗的愛情神話,所以如果要祈願戀愛成功的話,更富於羅曼蒂克的情調。從前,掛有短冊的竹枝一般在7月6日晚上豎起,7日就得把掛滿祝願的竹枝放進海里或河裡,任其漂走,這叫送七夕就像日本很多行事中的做法一樣,都含有希望水流帶走災難,帶來好運的意思。現在,附近沒有海和河流的地方,或者即使有也因為環境污染的關系,
送七夕的行事往往不能實現。在很多幼兒園、小學校,行事完畢後,把短冊等付之一炬,以代替送七夕的行事。
這就是所謂的七夕節了!
I. 日本韓國過七夕節的習俗簡介。過去和現代有什麼變化
偶學日語的,可以介紹一下日本的七夕。
在日本,七夕節始於聖武天皇天平六年。在古代這一天人們把寫著詩歌、心願的色紙系在竹竿上。
以前是過舊歷7月的七夕,可是那時候是秋天了,夜晚的銀河很漂亮。可是人們卻把它改在了公歷七月,經常看不到銀河。現在的七夕,已經轉變為觀光和商業服務了,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J. 日本七夕節是什麼時候
摘錄網路:
日本七夕節源於中國,經過多年的演變,如今已經成為日本夏季傳統的專節日之屬一。七夕在日本原是朝廷貴族的祭祀活動,又稱乞巧奠。從江戶時代起,才成為一種民間慶祝活動。本來跟中國一樣,是舊歷的7月7日,後來在明治6年(1873年)改歷以後,只有很少地區沿用舊歷,大部分地區把七夕節變為新歷的7月7日;另外東日本和北海道,仙台等地是推遲一月,把8月7日(一說8月6日到8日三天)作為七夕節,這樣跟舊歷七夕大致相同。
希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