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場面
① 李商隱的七夕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場景
此詩前二句寫詩人在七月七日晚上仰望天空,遙想牛郎織女在天上相會的美好情景:織女已經過河,並且走出鳳幄,分開障扇,與牛郎相會;烏鵲完成填河鋪橋的任務之後,全都撤回去了。
② 七夕節干什麼
約他(她)一起去做DIY巧克力,花是必須的,玫瑰。給他(她)做一頓豐富晚餐,不要讓她動手回,讓她在一旁休息答。約他(她)一起看電影,夜晚可以在空曠的地方放孔明燈。約他(她)一起去買情侶戒指。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
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於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傳統節日之一的七夕節也是姑娘們重視的日子,因此而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由於能表達共同的人類情懷,各國各地紛紛發掘了自身的「情人節」。
③ 劍網三七夕場景怎麼進
劍網三的通過主城NPC余半仙進入七夕場景「星海幻景」。進入條件:1 擁有道具「渡情香」可以進入;2 購買了七夕的時裝「秋池春水」。
④ 哪句詩描寫了「七夕」的情景
1、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釋義: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2、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釋義: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3、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佚名《迢迢牽牛星》
釋義:那遙遠而亮潔的牽牛星,那皎潔而遙遠的織女星。
4、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林傑《乞巧》
釋義:七夕晚上,望著碧藍的天空,就好像看見隔著「天河」的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
⑤ 求問,七夕場景是只在節日期間有效,還是常年可進
一、來歷 1、七夕乞巧來 這個節日起源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
⑥ 七夕已過,含有經典告白場景的動漫有哪些
七夕節就這么過去了,有些人可以過得很高興,而有些人只是把這一天當做假日一樣,讓自己放鬆;作為比較宅的我。在現實中雖然沒有被表白,但是我可以在動漫中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虛擬場景,把女主當成是我自己一樣被告白;
還有最經典的那部《元氣少女緣結神》中,可以說滿屏的都是情話;最經典的應該是巴衛和奈奈生結婚的場景了吧;在結婚的那些片段中,巴衛對奈奈生說:「我終於等到你了」「以後會幸福的,我以後會讓你加倍幸福」;連他們結婚我都覺得我就是奈奈生了;想要巴衛這樣的一個男人!
⑦ 哪句詩描寫了七夕的情景
1、來<七夕> 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自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2、<七夕> 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描寫七夕的古詩。 3、<七夕> 崔塗 年年七夕渡瑤軒,誰道秋期有淚痕。 自是人間一周歲,何妨天上只黃昏。 4、<鵲橋仙> 盧炳 餘霞散綺,明河翻雪。隱隱鵲橋初結。 牛郎織女兩逢迎,勝卻、人間歡悅。 一宵相會,經年離別。此語真成浪說。描寫七夕的古詩。 細思怎得似嫦娥,解獨宿、廣寒宮闕。 5、<七夕> 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6、<七夕> 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 月為開帳燭,雲作渡河橋。
⑧ 有關於節日場面描寫的
我來告訴你——
元旦的由來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時間,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
我國歷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歷」,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歷」,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聖瓦倫丁節」名稱的來源,是紀念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他用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獄,並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刑,行刑前,瓦倫丁曾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她的一片情懷。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由來
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市的女工為了反對資產階級壓迫、剝削、和歧視,爭取自由平等,舉行了大罷工和示威遊行。這一斗爭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支持和熱烈響應。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大會根據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議,為了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斗爭,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斗爭的偉大節日。
世界水日的由來
每年的3月22日是聯合國確定的「世界水日」 。一切社會和經濟活動都極大地依賴淡水的供應量和質量,但人們並未普遍認識到水資源開發對提高經濟生產力、改善社會福利所起的作用;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許多國家將陷入缺水的困境,經濟發展將受到限制;推動水的保護和持續性管理需要地方一級、全國一級、地區間、國際間的公眾意識。
1993年1月18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的《21世紀行動議程》中提出的建議,通過了193號決議,並確定自1993年起,將每年的3月22日定為世界水日,旨在推動對水資源進行綜合性統籌規劃和管理,加強水資源保護,解決日益嚴峻的缺水問題,同時,通過開展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公眾對開發和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國際愚人節的由來
每年4月1日,是西方也是美國的民間傳統節日——愚人節。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歷(即目前通用的陽歷),以1月1日為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這種改革,依然按照舊歷固執地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
聰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為「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在4月1日便互相愚弄,成為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著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清明節的由來
「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在一年二十四節氣當中,民間特別重視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祭祀墳墓的俗例,自漢相沿承襲。以後,普及民間,歷二千年而不衰。這一天,家家戶戶的孝子賢孫都要到郊外去祭祀祖墳,為墓地鋤草,替墳墓加土,好好清掃修整一番。近世,孝子賢孫對於清明掃墓,已未必一定遵守於清明節這一日。有的會在節日以前數天拜祭,也有的會在節日若干日子奉祀,只不過籠統地說是清明上墳拜祭罷了。
世界地球日的由來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活動起源於美國。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校園內舉辦環保問題講演會,並將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當時25歲的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很快就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社區性活動的具體構想,並得到很多青年學生的普遍支持。1970年4月22日,美國首次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地球日」活動,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
作為人類現代環保運動的開端,「地球日」活動推動了多個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140多個國家、2億多人同時在各地舉行多種多樣的環境保護宣傳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的首肯。從此「地球日」成為「世界地球日」。
復活節的由來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復活升天。每年在教堂慶祝的復活節指的是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復活節可能在從3月22日到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
復活節是最古老最有意義的基督教節日。因為它慶祝的是基督的復活,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慶祝這一節日。復活節慶祝活動從四旬齋開始。四旬齋從聖灰星期三到復活節剛好四十天,是自我反省、悔過的日子。
世界兒童日的由來
1986年,土耳其9歲的女學生豐達·卡拉戈茲萊和另一位同學給世界兒童寫信說:「我們希望在社區內人人平等相待,我們希望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中。我們雖然是孩子,也能夠改善這個世界。」這封信被送到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又送到聯合國代表們的手中,引起強烈反響。同年4月27日被定為「世界兒童日」,同時,豐達·卡拉戈茲萊亦成為該組織的名譽主席。此後,每年4月的第四個星期日,全世界的兒童代表來到紐約聯合國總部,表達他們對更加美好的世界的願望,講述他們為自己社區所作的貢獻。
國際勞動節的由來
五一國際勞動節亦稱「五一節」,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的共同節日。
五一國際勞動節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二十一萬六千餘名工人為爭取實行八小時工作制而舉行大罷工,經過艱苦的流血斗爭,終於獲得了勝利。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布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這一決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1890年5月1日,歐美各國的工人階級率先走向街頭,舉行盛大的示威遊行與集會,爭取合法權益。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
中國青年節的由來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青年學生為了抗議帝國主義國家在巴黎和會上支持日本對我國的侵略行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最後發展成為全國人民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保衛民族獨立與爭取民主自由的堅強意志,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49年政務院正式宣布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世界紅十字日的由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鑒於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首先倡議每年舉行為期3天的「紅十字休戰日」活動。1921年,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第10屆國際紅十字大會上通過一項決議,向各國紅十字會推薦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組織紅十字休戰日的做法。第11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建議在全世界范圍內規定一天為紅十字日。1030年第14屆國際紅十字大會設立了由捷克、比利時和紅十字會協會共同指派的委員會,實地考察捷克斯洛伐克紅十字會紅十字休戰日的組織工作和實踐經驗。1948年紅十字會協會召開的執行委員會會議正式建議,今後各國紅十字會盡量選擇5月8日亨利·杜南(國際紅十字組織的創建人)的生日作為世界紅十字日。同年協會第20次理事會會議批准了執行委員會的建議,正式確定每年的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協會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都進行一系列紀念活動,各國紅十字會也根據本國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
母親節的由來
母親節起源於希臘,古希臘人在這一天向希臘神話中的眾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紀中葉,母親節流傳到英國,英國人把封齋期的第四個星期天作為母親節。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年青人將回到家中,給他們的母親帶上一些小禮物。
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 Amanm、Jarvis(1864-1948)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於1905年世紀,在母親去世時,Amanm悲痛欲絕。兩年後(1907年),Amanm 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持,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Amanm 認為子女經常忽視了對母親的感情,她希望母親節能夠讓人多想一想母親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
第一個母親節於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舉行,在這次節日里,康乃磬被選中為獻給母親的花,並以此流傳下來。
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份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天作為法定的母親節。母親節從此流傳開來!
國際兒童節的由來
1925年8月,世界54個國家的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發表了愛護兒童、保障兒童福利的宣言。關心兒童的各國代表,對於救濟貧苦的兒童、避免讓兒童從事危險的工作,以及怎樣養育兒童等問題,紛紛提出建議。大會結束後,各國政府先後訂立兒童節。
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殺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虐殺和毒害兒童,以及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為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23日作出決定,規定6月1日為新中國的兒童節,同時宣布廢除舊中國國民黨政府1931年起實行的4月4日為兒童節的規定。
國際奧林匹克日的由來
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委會 在巴黎正式成立,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國際奧委會於1948年起將每年的6月23日定為國際奧林匹克日。當年6月23日舉行了首次奧林匹克日活動,參加的國家有葡萄牙、希臘、奧地利、加拿大、瑞士、英國、烏拉圭、委內瑞拉和比利時。此後, 在每年的6月17日至24日之間, 各個國家或地區奧委會都要組織各種慶祝活動。
國際禁毒日的由來
每年的6月26日是聯合國確定的國際禁毒日。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吸毒在全世界日趨泛濫,毒品走私日益嚴重。面對這一嚴峻形勢,1987年6月12日至26日,聯合國在維也納召開有138個國家的3000多名代表參加的麻醉品濫用和非法販運問題部長級會議。會議提出了「愛生命,不吸毒」的口號。與會代表一致同意將每年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國對毒品問題的重視,號召全球人民共同來抵禦毒品的危害。同年12月,第42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把每年的6月26日定為「反麻醉品的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即「國際禁毒日」)。
父親節的由來
第一個提出建議確定父親節的是華盛頓的布魯斯·多德夫人。多德夫人的母親早亡,其父獨自一人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重任,把他們全部培養成人。1909年,多德夫人感念父親養育之恩,准備為他舉行慶祝活動,同時,想到所有的父親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於是給當地一家教士協會寫信,建議把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父親節。該協會將建議提交會員討論,獲得了通過。
1910年6月,人們便在此慶祝了第一個父親節。當時,凡是父親已故的人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親在世的人則佩戴紅玫瑰。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是開始時父親節的日期各不相同,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為父親節的象徵,有的地方則用襯有一片綠葉的白丁香作為父親節的象徵。直到1934年6月,美國國會才統一規定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中國教師節的由來
教師被人們稱為「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受到全社會尊重的一種職業。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決定,每年9月10日為教師節。定教師節為 9月10日,是考慮到新學年開始,學校要有新的氣象,師生要有新的感覺。新生入學伊飽即開始尊師重教活動,可以給教師教好、學生學好創造良好的氣氛。同時,9月份全國性節日少,便於各方面集中時間組織活動和突出宣傳報道、促進全國范圍內形成尊師重教、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
國慶節的由來
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政協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世界動物日的由來
「世界動物日」源自19世紀義大利修道士聖·弗朗西斯的倡議。他長期生活在阿西西島上的森林中,熱愛動物並和動物們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關系。他要求村民們在10月4日這天「向獻愛心給人類的動物們致謝」。弗朗西斯為人類與動物建立正常文明的關系做出了榜樣。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10月4日定為「世界動物日」,並自本世紀20年代開始,每年的這一天,在世界各地舉辦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萬聖節的由來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聖節。「萬聖節」又稱「鬼節」。它是西方歷史悠久的節日之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盪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感恩節的由來
在美國,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舉國同慶的感恩節,規定從這一天起休假三天。即使遠在異鄉的美國人也都要在節日前趕回去與家人團聚,共慶佳節。美國人對感恩節重視的程度,堪與傳統的盛大節日-聖誕節相比。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批英國清教徒到達美洲,而當年的寒冬讓他們受盡苦難,到春天來臨,只剩下50多人存活。春季來臨後,得到印地安人給予協助,而有了較好的豐收。為感謝上帝及印地安人朋友,清教徒們每年舉行感恩歡慶,在黎明時鳴放禮炮,列隊走進教堂,點起舞火舉行盛宴。到了1789年華盛頓總統就職聲明中宣布,11月26日星期四為感恩節,以鼓勵美國人發揚祖先感恩精神,成為美國正式節日。後來在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假期;之後感恩節的日期也經過幾次變動,至1941年經過國會通過,開始改回每年11月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
聖誕節的由來
聖誕節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的節日,定於每年12月25日,紀念耶穌基督的誕生,同時也是普遍慶祝的世俗節日。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期與時值仲冬的農節和太陽節這兩個非基督教節日巧合,因此慶祝習俗來源不一。在羅馬帝國范圍之內,12月17日農神節是尋歡取樂、互相饋贈的日子。12月25日是古伊朗人所崇奉的正義之神密特拉的生日。古羅馬人在元旦用青枝綠葉和燈火裝飾房屋,並向兒童和窮人贈送禮物。條頓人各部族滲入高盧、不列顛和中歐等地,又帶來日耳曼人和克爾特人的宗教儀式。於是,有了團聚歡宴、燃燒大塊柴木、品嘗大木形糕餅,張掛樹枝、陳放樅樹、訪親問友、來往饋贈等慶祝活動。象徵溫暖和長壽的火與燈光,一向是冬季節日慶祝活動中的內容,在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習俗都是如此。常青樹象徵奮斗生存,自從中世紀以來就與耶穌聖誕節慶祝活動發生聯系。由於歷法不同,東正教及其他東歐教會的聖誕節日期相當於公歷1月6日或7日。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聖誕蠟燭。
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西方兒童在聖誕夜臨睡之前,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隻襪子,等候聖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後把禮物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聖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
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節的由來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節的由來
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鬼節的由來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秋節的由來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八節的由來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的由來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參考資料:http://www.mwr.gov.cn/lgbzc/20051130/61610.asp
⑨ 麻煩給我描述一下最浪漫的七夕求婚場景啊謝謝
最浪漫的七來夕求婚場景源是什麼樣的,七夕求婚場景當然是布置得有七夕特色一點了,可以擺一些牛郎織女的玩偶啦,或者是播放有關牛郎織女的詩詞,當然是歌唱版的,既然是選擇在七夕求婚,那肯定就布置得有點七夕的感覺就行了,當然更重要的就是求婚禮物了,也可以是求婚戒指的哦,那挑選一款什麼樣的戒指用作求婚是比較合適的,好比我的一位朋友在求婚的時候就是准備的一款樂維斯的實名制戒指,寓意著以我之名,冠你指間,一生相伴,一世相隨的戒指,如果是這樣的七夕禮物,那也是相當不錯的勒!
記得採納啊
⑩ 七夕都怎麼過
七夕在摩天輪上許願
摩天輪可以說是情侶們過情人節必去的一個景點,隨著摩天輪回緩慢的向空中上升,答戀人牽手或相擁著俯瞰腳下的景色,心裡別有一番寧靜之感,夜晚的摩天輪更具浪漫色彩。看城市間萬家燈火在一片雪白中安詳溫馨,眼前的一切定會讓她止不住的感慨生命美好,在這最浪漫的一刻,對她說你愛她吧。
七夕一起放孔明燈
最古老也最浪漫的七夕情侶活動也許就是放孔明燈吧,在孔明燈上寫上願望,一些是為家人祈求平安美滿,一些是寫彼此的感情順順利利,總之我們都愛將美好的願望寄託在美好的事物上,在七夕將願望放飛,再一起觀看數百飛燈齊飛的壯麗場面,會更讓人一輩子難忘的。在孔明燈上寫下的相愛誓言,隨著風越飛越高,越遠如同兩人戀情直到天長地久。
輪渡上過七夕
夜晚的風涼爽而輕柔,七夕一起坐在輪渡上,任由風撩起她的發絲,兩人靠在一起,看風景在眼前飛馳而過,安安靜靜的享受著這七夕獨有的夜晚,品味「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的燦漫!當然也別忘了在七夕送一份禮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