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約乞巧
A. 又七夕乞巧,念舊約出自那首詩
又是一年七夕時,幾許春華成秋碧。攜酒農家葡萄夜,恍然聽誰呢喃語?乞巧女回兒多答心事,滿腔憂思誰人知?欲箋心事難提筆,笑問客從何處去。三山情落星辰爍,百闋連燈冰壺志。曉風寒蟬孤無依,默望天河罔顧塵。
是不是它?
B. 七夕也叫乞巧節是指人間的女子向什麼乞取什麼的意思
什麼是乞巧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專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屬星乞求一雙巧手,稱為「乞巧」。這里所乞求的「巧手」實際上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如過年放鞭炮,元宵吃湯圓一樣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所以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的方式: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蛛網乞巧
舊時風俗,七夕時以小盒盛放蜘蛛,次早觀看蜘蛛結網的疏密,以為得巧多寡。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C. 七夕的習俗有哪些乞巧節就是七夕嗎
一、乞巧節是七夕的別稱,七夕節的其他別稱還有:七巧節,七姐誕。
二、習俗
1、游七姐水
民間傳說七夕節天上的七位仙女會下凡到河流中洗澡,這時的河水因沾了仙氣,人們洗了不但會帶來桃花運,還可以預防疾病。在廣西百色、靖西等民間認為,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的水是非常聖潔干凈的,七夕的水既可以驅邪避病,又能使其愛情美滿、生活幸福。這個習俗和當地七仙女下凡洗澡的傳說有關。
2、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3、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4、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5、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
D. 乞巧七夕的習俗
乞巧七夕的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七姐會」,各地區的「七姐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七姐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希望對你有幫助。
E. 七夕怎麼又叫七夕乞巧
中國農歷的7月初7,是中國民間的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情人節、雙星節。
時到農歷七月,氣候大熱,艷陽似火,對於農耕為主的中國百姓來說,此時雖農事繁忙,但收獲在望,為了這心頭的喜悅,要找個理由來樂一樂,於是從漢代起,就有了乞巧節。夏天的活動大多放在夜晚進行。
乞巧風俗形成的重要歷史原因之一,是對牛郎星(天鷹座)和織女星(天琴座)崇拜祭祀的拜星活動,也包含婦女們希望對智與巧的乞求,對自己未來命運的預卜。
傳說這一天,也是天上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日子。上古的時候,天空碧蘭如洗,一點雲彩也沒有。天帝覺得太單調了,就吩咐他的7個女兒紡紗織布,給「天」做件衣服。7個女兒織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還是很單調。 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個有心的人,她在花園里發現一種開著7種顏色的花,於是就采了許多這種花,把漂亮的顏色染到紗支上去,經過她的努力,終於紡出了五彩繽紛的彩紗。姐妹們都很高興,誇她手巧。大家決定,平時讓「天」穿白衣服;下雨時穿灰色衣服;早晨和傍晚穿彩色衣服。天帝知道後,非常高興,便將最小的女兒封為「織女」。
織女每天織布織累了,總要看看下面人間的景色。有個小夥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發現這個小夥子總是孤單地一個人耕作,休息時,也只和身邊的老牛說話,織女不由得有點憐憫他。這個小夥子就是牛郎。有一天,老牛告訴牛郎:「明天是七月初七,天帝的 7個女兒,要下凡到人間洗澡。你把織女的衣服藏起來,她就可以做你的妻子。 」聽了老牛的話,牛郎心動了,決定試一試。
七月初七這一天,牛郎藏在河邊的蘆葦叢里等候,沒多久,只見天空飄起7 朵彩雲,每朵彩雲托著一個仙女。只見仙女來到河邊紛紛脫下衣裳,跳進清清的河水中。牛郎一躍而起,抱起織女的衣服就往回跑,因為跑得太急,「嘩啦啦」的蘆葦聲驚動了7仙女,7仙女紛紛上岸,其中6位仙女披起各自的衣服,飛上天空,唯有最小的織女沒有衣服而驚慌失措地站在河邊。牛郎結結巴巴地對織女說,只要答應嫁給他,就把衣服奉還。織女一看是自己愛慕的小夥子,就含羞點點頭。當晚,牛郎與織女在老牛的主持下成親。兩年間,織女生了一對兒女。夫妻倆一個種田,一個織布,生活十分美滿。
轉眼7年過去,天上過一日等於人間過一年。每過7日,天帝就要召見7個女兒一次,他發現織女沒有回天宮,並與凡人結婚十分生氣,在7月7日這一天,天帝派天將把織女抓回問罪。牛郎悲痛萬分,用籮筐挑了兩個兒女,去追趕織女,老牛取下一隻角變成飛船,載著牛郎和他的孩子向天空飛去。孩子拚命地喊:「媽媽,媽媽。」織女聽到牛郎和孩子的叫聲,拚命掙脫了天將,要去和牛郎、孩子們相會,此時,天帝突然從天空伸出一隻巨手,當空一劈,一條波濤洶涌的銀河頓時橫在牛郎織女中間。就在這時,天空飛來大群大群的喜鵲,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鵲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天帝沒有辦法,只好允許每年的七月初七的晚上,讓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這個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神話故事起源於《詩經》,補充於《洛神賦》,完善於《搜神記》,據我國古代四大神話《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之首。每年的乞巧節,就是人們對牛郎織女一家,一年一度相聚的慶賀,女人們更是對織女在地球上時教給她們紡織技巧而感恩不盡,杯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後來,乞巧節便世代流傳下來,每年的這天都會焚香列拜。
七夕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來看,七夕作為節日當始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願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內容,此後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夕,宋太宗曾頒布詔令恢復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的。膠東的招遠、萊州、長島等部分地區,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之諺。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在7月7日這天,女孩子們要向織女「乞巧」,他們拿來綵線和7根針,如果能很順利的穿過,就是巧手姑娘。據說,孩子們當日夜晚在葡萄架下還能聽到牛郎織女說悄悄話呢。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F. 七夕為什麼又叫「乞巧」 古代女子七夕節都幹些什麼
因為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
七夕節叫做乞巧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意思是,漢代的少女們經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拿絲線比賽穿針孔在開襟樓,當時的人們紛紛效仿,這便是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古代女子在七夕節有以下活動: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也叫「賽巧」,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綵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准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2、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游戲,將五綵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3、對月穿針
指七月初七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把庭院清掃干凈,年輕婦女和姑娘們先要向織女星虔誠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然後,她們把事先准備好的五彩絲線和七根銀針拿出來,對月穿針,誰先把七根針穿完,就預示著將來她能成為巧手女。
4、拜織女
這是少女、少婦們的事。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於案前焚香禮拜後,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
5、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G. 七夕詩,七夕乞巧,七夕詩歌
七夕節來了,溫柔擊退了孤獨,我站在鵲橋邊,月亮有星星陪伴,我有版你心相隨,嫦娥躲在月權亮後面,窺視人間的浮華,楓葉在夜色中徜徉,等待與西風共舞,有情人去了伊甸園,宇宙間循環一件事,天地回響一首歌,望送你一份markyourman,向世人宣布我們彼此令人羨慕的親密關系。
H. 古時候七夕節的乞巧指的是什麼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習俗。農歷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1][2]
中文名
乞巧節
外文名
The Begging Festival ,たなばた
日期
農歷七月初七
地域
中國
起源
古代
精品薦讀
這才是古人七夕乾的事:曬曬衣服曬曬書,穿針引線乞個巧啥的
作者:春梅狐狸
習俗簡介
乞巧,是七姐誕(七夕)的一項較為流行習俗,就是少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七月初七是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活動在七月七日舉行,故名「七夕」。民間相傳,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牛郎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女孩們在這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在很早的古代,我國便有牛郎織女的傳說,它是農業社會男耕女織形態的反映。
I. 七夕為什麼叫乞巧
為什麼七夕節叫乞巧節
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是七姐誕(七月七)的一項回習俗。農歷七月初答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七夕的乞巧是什麼意思
據說,七姐是天上的織布能手,舊時代婦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其實,所謂「乞巧」不過是「鬥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地傳統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亦是乞巧風俗的延伸。
七夕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