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木版畫

花卉木版畫

發布時間: 2021-02-12 01:39:39

1. 花卉怎麼畫

首先,我們先畫一個輪廓草圖,勾勒出玫瑰花蕾的大致形態。
1、畫一個簡單的輪廓,用中硬鉛筆(HB)。該圖形必須是橢圓形,像一個豎立的雞蛋。線條可以畫輕點,很快它們將不得不抹去。

2. 所有畫的詳細分類

繪畫按工具材料和技法的不同,分為中國畫 、油畫、 版畫、 水彩畫、 水粉畫等主要畫種。中國畫又按技法的工細與粗放,分為工筆畫和寫意畫。版畫又根據版材的不同,分為木版畫、 銅版畫、 紙版畫、 石版畫、 絲網版畫等;版畫還依製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類,常見的有腐蝕版畫 、油印木刻 、水印木刻 、黑白版畫 、套色版畫等。
以上畫種,又依描繪對象的不同,分為人物畫 、風景畫 、靜物畫等。人物畫又依據描繪題材內容的不同,分為肖像畫 、歷史畫 、宗教畫、 風俗畫、 軍事畫 、人體畫。 中國繪畫的分類 古代國畫分科之說法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葯草、小景雜畫等。元代有「畫家十三科」,但內容相當龐雜,作為分類標准不適宜。
當代國畫分類之說法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於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
【西洋畫】指區別於中國傳統繪畫體系的西方繪畫,簡稱西畫。包括油畫、水彩畫、水粉畫、版畫、素描畫、速寫等許多畫種。

3. 從歷史的發展角度談談對版畫的認識

我國園藝業和園藝學的發展,比歐美諸國早600~800年。古時的印度、埃及、巴比倫王國以及地中海沿岸,包括古羅馬帝國,農業和園藝發展較早,但總體水平當時也在中國之下。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園藝植物和技藝的交流,最早當數漢武帝時(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張騫出使西域,經著名的絲綢之路,給歐洲帶去了中國的桃、梅、杏、茶、芥菜、蘿卜、甜瓜、白菜和百合等,大大豐富了歐洲的園藝植物種質資源;給中國帶回了葡萄、無花果、蘋果、石榴、黃瓜、西瓜和芹菜等,豐富了我國的園藝植物種質資源。以後的交流不限於陸地,海路打開了更寬的通道。
中國是享譽世界的「園藝大國」、「園林之母」。20世紀初極負盛名的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E. H. Wilson),曾於1899~1918年5次來華,廣為收集各種野生觀賞植物1000多鍾,包括當今聞名全球的珙桐和王百合等就是他由中國引到國外的;他於1929年在美國出版的專著《中國,園林之母》(China , Mother of Gardens)中寫到:「中國的確是園林的母親,因為所有其他國家的花園都深深受惠於她。從早春開花的連翹和玉蘭,到夏季的牡丹、芍葯、薔薇與月季,直到秋季的菊花,都是中國貢獻給這些花園的花卉珍寶,假若中國原產的花卉全都撤離而去的話,我們的花園必將為之黯然失色。」他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中國園林植物對世界的貢獻。我國原產的果樹、蔬菜、花卉和觀賞樹木,早已引向世界各地,在各國的園藝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享有世界聲譽的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現有中國園林植物達1527種及變種,該園以擁有這么豐富的中國園林植物而驕傲。中國是世界植物起源的幾個中心之一,資源之多永遠是我們的巨大財富。
中國現代園藝事業的發展主要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初以後。20世紀50年代,國家工業的迅猛發展,城市的興起,使農業中的園藝業也隨之興盛起來,園藝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也有長足的進步。但是20世紀50~70年代,農業的發展總方針是「以糧為綱」,園藝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這種情況一直到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此後,農業上種植結構的改革,農民真正自主地根據市場變化決定種植什麼,園藝業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從1979~1998年的20年間,蔬菜、果樹的總面積和總產量的增長,在農業各行業(包括養殖業)中都是排在最前頭的。
我國觀賞園藝花卉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但近幾年發展很快,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到1998年底花卉栽培面積已達9.1萬hm2,年產鮮切花20多億支,盆花11億盆,花卉的消費需求以年增長20%的速度上升,增長速度十分驚人。
1999年5月1日~10月1日的「昆明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充分展現了我國和世界園藝生產與科研的最新成就,我國作為園藝大國的形象又一次矗立在世人面前。
我國的園藝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一項支柱產業。在一些地區,園藝業已成了改變落後和貧困的產業。

4. 中國有哪些藝術畫

國畫:
我國傳統繪畫。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
界畫
人物畫
山水畫
花卉畫
禽鳥走獸蟲魚畫

油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明代萬曆年間由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羅明堅傳入中國。憑借顏料的遮蓋力和透明性能較充分地表現描繪對象,色彩豐富,立體質感強。
人物畫
肖像畫
歷史畫
宗教畫
風景畫
靜物畫
具象畫
抽象畫

版畫:
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
木版畫
石版畫
銅版畫
鋅版畫
瓷版畫
紙版畫
紙版畫
絲網版畫
石膏版畫

水粉畫:
水粉畫是使用水調合粉質顏料繪制而成的一種畫;它的色彩可以在畫面上產生艷麗、柔潤、明亮、渾厚等藝術效果。

水彩畫:
水彩畫是用水調和透明顏料作畫的一種繪畫方法,簡稱水彩。

漫畫:
漫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

卡通畫

碳畫:

素描畫:

簡筆畫:
通過目識、心記、手寫等活動,提取客觀形象最典型、最突出的主要特點,以平面化、程式化的形式和簡潔大方的筆法,表現出既有概括性又有可識性和示意性的繪畫。

刺綉畫:
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

速寫畫:
速寫是中國原創詞彙,屬於素描的一種。速寫同素描一樣,不但是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

帛畫:
中國古代畫種。因畫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種質地為白色的絲織品,在其上用筆墨和色彩描繪人物、走獸、飛鳥及神靈、異獸等形象的圖畫,約興起於戰國時期,至西漢發展到高峰。

動畫:
動畫是一種綜合藝術門類,是工業社會人類尋求精神解脫的產物,它集合了繪畫、漫畫、電影、數字媒體、攝影、音樂、文學等眾多藝術門類於一身的藝術表現形式。

壁畫:
壁畫,牆壁上的藝術,即人們直接畫在牆面上的畫。作為建築物的附屬部分,它的裝飾和美化功能使它成為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壁畫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

年畫:
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連環畫:
連環畫是繪畫的一種,指用多幅畫面連續敘述一個故事或事件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應稱「連續畫」。

宣傳畫:
宣傳畫又名招貼畫,是以宣傳鼓動、製造社會輿論和氣氛為目的的繪畫。宣傳畫是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美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 民間美學,年畫的常用圖案,象徵意義以及張貼時的講究.

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我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始於明代,鼎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風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年畫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藝術風格上,楊柳青年畫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在人物的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自成一格。>>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盛於清代,流行於黃河下游地區。其風格重用原色,想像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

四川綿竹年畫以雕版藝術精湛、藝術情調高昂著稱。其形式多樣,有門畫、斗方、畫條等種類。造型質朴簡練,填色鮮艷悅目。>>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沖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武強年畫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型大小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里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庄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個中國。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 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武強年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

天津東豐台木版年畫藝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一度與津西楊柳青年畫一樣享有很高知名度。但是,由於缺乏重視,畫版、成品等實物消失殆盡,如今已經不易見到。天津豐台鎮位於寧河、寶坻、豐潤、玉田交界處,交通便利,曾商賈雲集,有「京東第一鎮」之譽。為與北京豐台相區別,人稱東豐台。東豐台年畫歷史久遠,成氣候時,可上溯至清中期,曾有過「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紅火場面。清末民初時,該鎮有10多個有名的畫鋪,13個有規模的染紙作坊,是冀東年畫最大的集散地之一。東豐台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台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台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沖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門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佛山年畫 以門畫為主,線條剛勁,粗放,用色多為大紅、橘紅、黃、綠、富於南方風情。

四川綿竹年畫

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
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門神"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煉、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
傳人霍慶有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霍慶有的忙碌新年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羅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色彩的年畫製作工藝。

6. 版畫的特點有哪些

版畫是造型藝術中主要畫種之一,其特點是作者運用刀和筆或其他手段,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進行刻繪或通過一定的化學處理進行製作,並可直接印出多份原作。

版畫與印刷是不可分離的,所謂的「版畫語言」就是繪畫利用某種印刷手段產生出來的藝術品種,而不是某種印刷手段去復制繪畫。傳統木刻只是版畫中的一種,據考我國為木刻版畫的故鄉。歷史上木刻多用於重製圖畫,繪、刻、印分工,稱為復製版畫,後來發展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由作者自畫、自刻。

版畫以它的種類之多樣、形式之豐富、面貌之多彩及其獨有的藝術特色為其他畫種所不能比擬,同時本身也有局限性,現代工藝、科技為版畫的發展提供了極為廣闊的天地。

(1)絲網版畫

版畫的一種,也稱絲漏版畫、絹印版畫,屬孔版畫類。利用絲網孔將油墨顏料直接漏印在紙上,原理同「油印機」印法,是現代工藝用於藝術創作的版畫品種,為20世紀的新型版畫,國際上早已流行,近幾年已開始在我國普及。

絲網版畫的特點是印刷原理和製版方法簡便易行,版面可大可小,同版能反復使用,水色、油色均可印刷,色彩豐富響亮,能隨意重疊變化,技法多樣,能表現各種肌理及色彩勻齊的渲染漸變效果,特別是版面上形象與印刷出的畫面形象一致,沒有正反差別,較容易掌握,操作。

(2)紙版畫

版畫的新品種之一,以紙為版,利用紙張的多層拼貼重疊、光滑粗糙之分,吸油吸水性能的不同來表現各種肌理、紙味以及內容,並通過手工或機器印刷,產生出其他版種無法替代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畫面。

紙版畫的主要特點是材料簡單、製作簡便、易於推廣普及;製作方法隨意多樣,表現力豐富、多變;既能水印,也可油印,也可兩者相互套印。紙版畫以凹凸版為主,印刷原理基本同銅版畫,也可集凹、凸、平、孔版於一身結合印刷,具有「刀味紙感」的特色。

(3)銅版畫

版畫的一種。因所用的金屬材料以銅版為主,故名;現流行的鋅版畫、鉛版畫也屬此類。15世紀、16世紀時銅版畫開始在歐洲流行,1715年由義大利人郎世寧來北京傳教而傳入我國,銅版畫藝術在我國才有所發展。

製作方法主要有干刻法、腐蝕法、飛塵法等,故又有腐蝕版畫、鏤蝕版、雕刻銅版等名稱,現統稱為銅版畫。其中以腐蝕法較為普遍,先在金屬版面上塗一層防腐劑,用刀或針刻畫,再用酸性腐蝕液,刻去部分經腐蝕即成為凹線,故稱凹版,印刷時將油墨填處凹線中,並擦拭去版面上多餘的油墨,通過銅版機滾筒的壓力,使四線中的油墨印到紙上去,形成凸起的線條,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4)石版畫

版畫的一種。由舊世紀末遜納菲爾德發明的石印術基礎上發展而來,最初傳入中國在1876年,20世紀50年代石版畫藝術曾在我國得到充分的發展。

石版畫主要根據油與水不相容的原理構成印刷版面,先用含有油質的葯墨在石版或特製的鉛皮上作畫,然後在版面上塗一層酸性阿拉伯樹膠;因為版面上畫有葯墨部分只接受油墨而拒水,沒有畫過的部分相反只接受水而拒油墨,經調墨上版可復印多張,能完全保持原作的精神。石版畫受其材料,印刷機限制,在民間很難推廣普及。

(5)麻膠版畫

版畫的一種。在黃麻布的底子上塗上以樹脂乾燥油和軟木屑混合物壓制而成。原是作為鋪地板和牆壁用的建築材料。因版面沒有縱橫紋理,刻作版畫方便,其製作過程、方法與效果都和木版畫相似。

我國現有的塑料版畫也屬於此類,工業、建築上用的薄型板材均可用於刻畫,且質輕平薄,不用作底,易於任意截取,保管,其不足之處是幅面較小,易老化,較傷刀。

(6)獨門版畫

版畫都應是復數的,唯獨幅版畫只有一張原作,主要是這張原作通過拓印工序,同時畫面具有版畫味,故名。

製作方法是用油墨或油畫顏色直接在平滑的底版上面作畫,在顏料未乾時放上印刷紙用手工磨版或在印刷機上印刷,經過壓力,使底版上的畫印到紙上去即成。獨幅版畫有很大的隨意性,能利用各種版材、顏料、場合,包括作者的情緒,即興發揮、創作,常有意外的特殊效果。利用水油分離印出的肌理畫面也屬此類。因水油流動使任何肌理不能重復相同的畫面。

(7)版畫藏書票

藏書票是一種帶有藏書者名的小型美術作品,因多採用版畫形式製作,也稱版畫藏書票。藏書票與我國蓋在書上的藏書印章異曲同工,是書籍收藏者的一種藝術標記。

藏書票15世紀源於德國,20世紀30年代初傳入我國,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再度興起,有了很大發展,於1984年成立了中國藏書票研究會。藏書票表現的內容極其廣泛,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山川河泉,古玩文物,人像屬相,歷史神話等均可入畫、寫意。寫實、具象、抽象、變形誇張、精雕細描各種藝術手法可各顯其巧。

藏書票的製作、印刷同各種版畫技法一樣,具體尺寸一般在0.080.1米左右,形式多樣,小型精美,被譽為版畫珍珠、紙上寶石。藏書票活動離不開書和書主,以及與之相關的讀書、愛書、藏書、求知、求美的聯系,所以說藏書票是一種具有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品。

7. 著名版畫家張國琳創作的全面資料

張國琳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安徽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國家一級美術師
1951年生,祖籍寧波。1974年在北京裝甲兵創作組曾受教於畫家周思聰,1978年在寧夏自治區創作組曾受教於畫家蔡亮、梁玉龍、郭全忠等, 1984年至1986年就學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研修班。

作品曾獲由中國美協主辦的全國美展金獎、銀獎、銅獎、優秀獎和安徽省美協大獎。1999年獲中國版協頒發的中國優秀版畫家「魯迅版畫獎」,2000年獲「安徽版畫功勞杯獎」。 其藝術成就編入《安徽網路全書》。 1985年版畫作品《高原秋爽》由中國美術館收藏。至今已有三十多幅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著名畫廊收藏。近年以來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和天馬圖書分別出版了《大千世界》、《張國琳美術作品選》(六冊)、《張國琳美術作品集》、《張國琳版畫作品集》。

2000年先後應德國漢諾威市政府,丹麥奧爾堡市政府邀請兩次赴歐洲舉辦畫展和考察。2006年先後赴韓國原州、香港、伊朗德黑蘭舉辦畫展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2007年應芬蘭美術家協會邀請赴赫爾辛基舉辦畫展和考察。

張國琳現在合肥市文聯文研所負責美術中心創作組織工作,先後策劃統籌了《2006合肥國際藏書票提名展》、《2006安徽.合肥工筆重彩畫晉京展》。2003年起發起並組織「合肥工筆重彩畫創作群體」和「合肥版畫創作群體」

創作的美術作品有:

1977年 油畫「永葆革命青春」入選《「雙慶」全國美展》,並選入天津人美出版的《工農兵形象選》之五

1978年 版畫「戈壁笛聲」入選《西北五省版畫聯展》

1982年 版畫「金駝姑娘」獲《陝西省美展》優秀作品獎

1983年 版畫「集市」入選《第八屆全國版畫展》

1984年 版畫「西北紅軍在回區」組畫兩幅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

1985年 版畫「高原秋爽」入選《首屆中國青年美術作品展》

1985年 版畫「展」入選《首屆中國髓育美術作品展》

1987年 版畫「浩氣長存」入選《全軍美展》

1988年 在蘭州首次舉辦個人畫展,並出版個人畫集《大千世界》

1991年 轉業到合肥市群藝館從事美術工作,代表作:黑白版畫組畫「山海經變」,油畫「世紀之光」

1992年 版畫「花卉」入選《全國第十一屆版畫作品展》

1992-1994年 任合肥-久留米友好美術館常務副館長,協助師松齡先生策劃並參於籌辦 「中國首屆山水畫大展」。此期間創作追求淡雅自如的東方繪畫風格,多以靜物為創作內容。兩年內創作五十餘幅絕版套色木版畫《花卉系列》

1994年 版畫「花卉系列一荷」獲《第十二屆全國版畫作品展》銅獎

1995年 版畫「花卉系列」五幅入選中國美協第十屆《新人新作展》

1995年 中國畫 「戲曲人物」、「飛天」在法國巴黎、里昂,比利時安特衛普等城市展出

1996年 版畫「紅椅」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版畫展》

1998年 版畫 「夏加爾的花」、「獻給馬帝斯的花」被神州版畫博物館收藏

1999年 版畫「花系卉列」四幅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

1999年 獲中國版畫家協會頒發的中國優秀版畫家「魯迅版畫獎」

2000年 獲中國版協、安徵省美術家協會頒發的「安徵省版畫功勞杯獎」

2000年 版畫「飛禽」入選《中國百年版畫作品展覽》

2002年 版畫「光明頌」(合作)入選《第十六屆全國版畫作品展覽》並獲銀獎

2003年 版畫「生態」入選《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全國美術作品展覽》

2003年 中國畫「林散之像」入選《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覽》

2003年 負責組織並創作了中國畫「安徽歷代文化名人圖」(

2004年 中國畫「安徽歷代文化名人圖」(合作)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壁畫展》

2005年 中國畫「安徽歷代文化名人圖」(合作)獲《第十六屆國際美術大會·美術特展》金獎,

2005年 中國畫「江山萬年圖」獲《第十六屆國際美術大會·美術特展》優秀獎。

2005年 中國畫作品「中國象棋」入選《第六屆全國體育美展》

2006年 中國畫作品「淮河花鼓燈」入選《第六屆全國工筆畫展》

2007年 版畫作品「瞬間的光芒」入選《心繫汶川.全國美術作品特展》

2007年 獲「合肥拔尖人才」稱號

2008年 推薦為北京奧運會合肥段奧運火炬手

2008年 獲「2008美術報年度人物.提名獎」

2006年至2009年 負責組織並創作了由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實施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入圍作品中國畫「生死印--1978.安徽鳳陽」

2009年 版畫作品「生死印」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版畫展》

2009年 獲「2009美術報年度人物.提名獎」

2010年1月在寧波美術館舉辦「張國琳版畫作品展」

8. 木版年畫種類

年畫四大家
河南開封的朱仙鎮、山東濰坊的楊家埠、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其中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最為悠久,可謂中國木版年畫的鼻祖和發祥地。
朱仙鎮木版年畫

[年畫圖片(3)]
年畫圖片(3)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門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至清末有七十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里大破兀術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主要分為陰刻、陽刻兩種,有黑白畫和套色畫兩種形式,採用的是手工水印。形式有文武門神、神像圖、戲出和掛箋等二千餘種。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門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門神。文門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門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門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朴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桃花塢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綉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 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朴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於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表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門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
[年畫圖片(4)]
年畫圖片(4)
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里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當時,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 「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天津楊柳青年畫霍派第六代傳人霍慶有(霍玉棠之子)從20世紀80年代起,繼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時間苦心鑽研勾線、刻板、刷畫裱等傳統技藝,掌握了全套楊柳青年畫工藝,成為天津一帶唯一的勾、刻、刷、畫、裱「五項全能」的楊柳青年畫藝人,使得曾幾近絕跡的木版手工繪制的楊柳青年畫得以復甦。如今,「玉成號」畫庄已建成為家庭博物館,成為吸引中外遊客的人文景點。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
[年畫圖片(5)]
年畫圖片(5)
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余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朴。
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朴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門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門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陞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准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興盛時,剛進入秋季,各路畫商就雲集楊家埠。晚上,大街兩旁張燈結綵,年畫掛滿街頭。每年前來選購畫作的商人達5000多人。當時,賣畫興唱小段,最流行的唱詞有:「一進門來蘇東坡,坐下韓信問肖何。不是本號不賒賬,如今要賬太啰嗦。賒賬如同三結義,要賬就像請諸葛。」
土生土長的楊家埠木版年畫,一步步走上了高雅的藝術殿堂。1983年春節,中國美術館展出了楊家埠年畫。同年,楊家埠年畫赴美洲、歐洲、非洲的9個國家巡迴展覽。1987年,民間藝人楊福元應邀到新加坡作木版年畫的畫、刻、印表演。到20世紀90年代,一批楊家埠年畫藝人前後前往巴西、日本等國家作現場表演,深受好評。2002年,具有200年歷史的「同順德」畫店的正宗傳人、76歲的年
[年畫圖片(6)]
年畫圖片(6)
畫民間藝人楊洛書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楊洛書18歲即開始木版畫創作,其《水滸傳》、《帝王圖》、《西遊記》等無不構圖奇妙,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且鄉土氣息濃郁,深受人們喜愛。如今,一個只有310戶、1150口人的小村莊楊家埠,年製作的木版年畫卻達2000餘萬幅,遠銷全國各地與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山東濰坊千里民俗旅遊線上,楊家埠成了重要一站。在這里,人們可以欣賞到100多套年畫佳品,可目睹自明代以來的各種各樣的年畫製作工具、原版,還可現場觀看充滿神秘

9. 用木頭的木組詞

「木」組詞:木訥、花木、樹木、枕木、木然等等。

基本釋義:

1.樹木:伐~。果~。獨~不成林。

2.木頭:棗~。榆~。檀香~。

3.棺材:棺~。行將就~。

4.質朴:~訥。

5.反應遲鈍:~然。~頭~腦。他反應有點~。

6.麻木:兩腳凍~了。舌頭~了,什麼味道也嘗不出來。

7.姓。

(9)花卉木版畫擴展閱讀

一、木訥

造句:父母對他們昂貴的教育費用不知所措,然而完全適應了大學生活的23歲的孩子卻會在他們陳舊的卧室里興奮地哭泣,由於無法做出決定而顯呆滯木訥。

解釋:<書>朴實遲鈍,不善於說話:~寡言。

二、花木

造句:我一點也不知道,同一時間,薩提亞在另一個角落裡,在一小時內,使他自己創造出來的神秘花木,生出根、發出芽來。

解釋:供觀賞的花和樹木。

三、樹木

造句:科學家對植物和樹木儲存的能量非常感興趣,首先是因為它們的總量比汽車、卡車、火車和飛機消耗的還多,其次是因為能源來自空氣中的碳。

解釋:樹(總稱)。

四、枕木

造句:1869年,在「金色道釘」(GoldenSpike)被釘入枕木、從而宣告第一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完工的當天,人們舉行了盛大慶典。

解釋:橫鋪在鐵路路基的道砟上、用來墊平和固定鐵軌的方柱形木頭。也叫道木。

五、木然

造句:就社交恐懼症的情況而言,這可能是一張木然的臉和一張令人厭惡的臉,在提供了這樣一個選擇之後,一個焦慮的人本能地會注視那張令人厭惡的面容。

解釋:一時痴呆不知所措的樣子。

熱點內容
蘇麗思花藝設計招聘 發布:2025-08-30 02:52:13 瀏覽:224
浪花一朵朵周五周六更新嗎 發布:2025-08-30 02:47:22 瀏覽:868
櫻花櫻花祭 發布:2025-08-30 02:42:12 瀏覽:431
七夕評選 發布:2025-08-30 02:32:12 瀏覽:100
我想買一朵花 發布:2025-08-30 02:25:19 瀏覽:23
情人節送大蔥什麼意思 發布:2025-08-30 01:42:53 瀏覽:312
梅花沖 發布:2025-08-30 01:32:06 瀏覽:223
圓葉子的盆栽植物 發布:2025-08-30 01:29:27 瀏覽:21
花語唇形 發布:2025-08-30 01:17:38 瀏覽:711
一朵雲的葯用價值 發布:2025-08-30 01:17:38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