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州插花樓袁
⑴ 袁家山的傳說
袁家山傳奇之呂洞賓大戰穿山甲
話說呂洞賓聽了王母娘娘的話,感到很是奇怪,直奔東海而來。
呂洞賓:東海之神來見!(東海之神立即現身)
東海神:上仙,您可來啦,快快救救東海百姓生靈吧!那修練五千年的穿山甲好厲害呀!他一來到這里,就翻江倒海,連海底的大山都被它掀翻了,搶佔了龍宮,霸佔龍王賓妃,它口口聲聲要找您呂洞賓報仇!龍王臣屬誰敢不聽它的調遣?
正說話間,只見海上駛來百艘戰船。
呂洞賓:我等暫且迴避,以觀其變。(眾神各自隱去)
外景 東海上白天
來到近前,只見戰船上高高樹起帥旗,上書「大明兵部右侍郎登萊巡撫——袁」。袁可立是河南睢陽(今睢縣)人,奉命渡海東征,平定北遼叛亂。此事的袁可立正站在船頭遼望,忽然監軍梁之垣指著遠方急促地喊道。
梁監軍:大帥你看,那遠方是何物?是魚非魚,似龜非龜,竟然能捲起巨浪!
袁可立馬上命令各戰船頭領穩著船舵,弓箭上弦,嚴陣以待。這時突然狂風大作,惡浪滔天,軍中頻頻傳來噩耗。
報子:報大帥,戰船翻沒,將士沉海!
報大帥,幾十隻戰船被颶風捲走,去向不明!
袁可立:是何怪物,竟有如此功力!這可如何是好?不過眾將官莫要驚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家世代供奉呂祖,在這東海之上呂洞賓會來護佑我們的,說罷雙手合十向上天祈禱。(仰天長嘆)
外景東海上空白天
呂洞賓站立雲頭看得明白,果真是穿山甲帶領烏賊水族在東海上興風作浪,而且將要罹難的是自己六十年前託孤於河南睢州袁家的小徒轉世後來到人間登州做官的袁可立。
呂洞賓:袁將軍莫怕,呂洞賓在此與你助陣!
呂洞賓:好你孽種,你還沒有死?又來東海作亂。休得逞狂!
話音剛落,呂洞賓舞雙劍直奔穿山甲而來。
外景 東海上白天
穿山甲:好你個妖神呂洞賓,我穿山甲修得五千年道行,哪裡會死去呀?那次我只不過是略施小計—一個金蟬脫殼就來到東海。如今我在東海豈不更逍遙自在嗎,你呂洞賓休要管的太寬,一個凡間的將軍又與你何干!
呂洞賓: 孽種你可曉得這位袁可立是我六十年前托轉來到人世的將星,今天這閑事我是管定了。
二人且戰且說,打著來到一個弱水小島間。
呂洞賓:你逍遙不了多久了!
穿山甲:呂洞賓,你這次沒有三戲牡丹,沒有那老妖婆的玉簪助你,你還有何法術施展?
呂洞賓見那穿山甲竟敢拿牡丹來戲弄自己,不禁怒火萬丈,揮舞雙劍直刺穿山甲而來。那穿山甲暗想:這八仙只會騰雲駕霧,我卻要與他水戰。況且,咱這里還有蝦兵蟹將,會吐雲噴霧的烏賊也來相助,我且引他到海底的山谷中去。於是,大聲喝道:難道你有種敢追我到龍宮中去嗎?
說著,詐敗,潛入海底
呂洞賓:哪裡逃?
外景 海里昏暗
呂洞賓剛要下海忽然醒悟。
呂洞賓:且慢,這是否又在施詭計耍我,況且,它五千年的修煉,法術也確實有些厲害,我不得不小心些。
呂洞賓有些膽怯,猶豫不決,卻忽然聽見有人說話。
雙劍:有我守在你的身邊,不要怕!(呂洞賓四處看不見人影)
雙劍:我是你的護身雙龍劍呀!(呂洞賓一聽大為驚喜)
呂洞賓:自從那一天,賢妻變成了雙龍劍,我一直都背在身上,晝夜不離。今日正是你我夫妻共誅妖孽之時。
雙劍:小心那孽種想在海底山谷害你,雙劍要避開它的鱗甲,直刺它的腹部。
呂洞賓:謝謝賢妻的提醒!
說著揮舞雙劍追入水中。那雙龍劍是蛇精千年修練的法寶,一到水裡就如同蛟龍出海,只殺得山崩海嘯,鱗甲紛飛。眼看就要追上穿山甲了,那穿山甲驚呼起來。
穿山甲:烏賊何在?快快助我!
那烏賊聞聲趕到,只是「通!通!」放了兩個響屁,霎時間,大海里一團漆黑。呂洞賓急忙站立海面一看,穿山甲乘機逃亡到海底峽谷。呂洞賓急忙施了個海底撈月之術。
呂洞賓:孽種,哪裡逃?
呂洞賓從穿山甲的腹部刺入雙劍,那穿山甲狂吼一聲,就死去了。霎時間,整個東海風平浪靜。
外景 睢州袁家山上白天
(特寫)河南睢縣袁家山呂祖廟
袁可立一路順風,所向披靡,平定北遼叛亂,凱旋而歸。回朝後陞官受祿,官至太子太保大司馬。他感念呂洞賓護佑之恩,退休歸里後在河南睢州(今睢縣)南城一望碧水中大興土木,比照樓船戰艦,堆土為山,山稱袁家山,數百年不減雄偉壯美之色。並在山頂建有「呂祖廟」。前有山門朝南,中有大殿三間,後有八仙涼亭。涼亭恰似船的桅桿,大殿後有一深洞正如船艙,內有呂洞賓側卧雕像,專供祭祀之用。袁家山四周碧水藍天,遠遠望去,儼然一艘大船盪漾海中。……
有清代狀元彭定求者,以「在陸肇祥」為題錄入道經:「襄邑(今睢縣)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後供呂帝闔目睡像,趺坐胡床前,設丹爐。最後高亭四敞,豁達清虛。上供長生大帝及八洞仙祖聖像,皆飛現雲中。……隱寓丹訣之秘,至今靈應昭然焉」,於是袁家山在道界名重日高,從此名聞海內外,雄偉的氣勢數百年不減。
袁家山傳奇之人頭宴
明朝天啟年間,我東部沿海一帶時有倭寇侵犯,朝臣憂心重重。遂任袁可立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等地,負責備兵防海贊理征東軍務兼管糧餉,選吉日興兵起程。戰船行至大海中間,忽然狂風大作,惡浪掀天,戰船傾刻就有沉沒之危。在此千鈞一發之際,袁可立昏暗中彷彿看到呂洞賓現身於眼前,就祈於呂祖曰:「此次東征如能轉危得勝,回朝後修山打洞,塑像奉祀」。言畢,只覺呂祖手搖佛塵,霎那間風平浪靜,船現平穩。一戰首捷,敵方退兵。
時隔數日,倭寇派一使者修書一封,特邀琉球赴宴。袁可立慷慨應允,按時赴會。酒宴廳內,陰森可怕,四周暗伏甲兵。宴席開始,忽然呈上一棵人頭,鮮血淋漓卻口唇蠕動,眼珠自轉。桌上放尖刀一把,使人見之毛骨悚然。袁可立神情鎮靜自若,一番觀察後卻順手操刀,用刀尖先從耳、鼻、口各擰一圈,然後再往眼珠上一點。只見五官破列,機關松動,人頭自開,現出各樣山珍海味酒席一桌。倭人見之,目登口呆,馬上撤去左右伏兵,以禮相待。敵人佩服我中華天朝之偉大,袁可立之神智,於是雙方歡飲而散,倭人答應撤出琉球,從此永不犯境。袁可立凱旋歸朝,皇上念袁可立東征有功,特授太子少保兵部尚書。袁可立念呂洞賓海上顯聖,歸里睢州後在南城碧水中修小蓬萊一座,名曰袁家山。四周綠水環繞,茂林修竹,前有山門,中有大殿,後有八卦亭,亭下設一仙洞,呂祖木雕塑像祀於洞中,世代香火不絕,流傳至今。山上有蒼松翠柏,異花仙草。每逢佳日,州人大會賓客宴飲其中,談述袁大司馬蓬萊盛事,以志不忘。
⑵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翻譯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白話釋義:
黃道周說:嗚呼!二正之際,與手握權柄的人和事真是一言難盡呀!那個時候,朝中有人玩弄權術,百姓生靈塗炭。巨寇興師作亂於邊,梟雄伺機窺伺於內。
國家腹地及邊遠地區,疑惑不定的檄文頻繁從朝中傳出。其時年輕的皇帝尚稱英武,重情惜義,絫澤所參,眾志成城。少數幾個賢明的士大夫戮力共勉,柴車以質朴誠實建立偉業在先,於少保以忠烈克繼其後,吳永清、羅學古等人亦爭先為國效命,共赴時艱。
明正德中,人才興盛,派別互立;許季升高瞻遠矚,正大之氣充溢於京師勁旅間。何世光調停捭闔,權用謀略止於宰輔。王德華、彭濟物昂低殊態,裁酌用心。內廷宦官橫行無忌,要如蟠蟒學虯,但又遠遠達不到蛟龍蹈海的能量。君子上視王權威儀,下祝鼉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於魏忠賢、崔呈秀輩,岸谷所漸,五嶽山海幾乎為之易位。北部邊塞士兵披甲雄於猰□,天偷斯難,以養外患。
睿智之人難以為朝謀劃獻策,勇武干練之人也沒有辦法決斷;仁人不能護衛,忠義無以裁斷,只有等時機成熟待聖人出來然後天下可以晏然。其時即使有於少保、羅學古之才,王德華、彭濟物之健,刪傑就厭,則中門近關,兩竇其選矣,然且諸君皆難以作為。
予觀古人崇尚智慧選擇剛直,遇大事能金蟬脫殼,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等人,都在大難來臨之前飄然脫身,且又不損其名節得以立身。到了東漢時期,懷鴆搗椒四壁的富貴,以死相勉,以為春秋之義與易殊旨。
其間雖有主動辭官去籍者,也不過都是閑散邊遠不大得志的散官而已。至於那些乘朝車、執宮戈,懷抱赤子之心而又忍辱負重秉持朝綱的大夫,心中必然懷有中興朝綱的遠大抱負。
即使在卿士大夫的豹袖之下舍棄生命,獨行安之。如張奐、皇甫嵩者。張奐攻破諸羌叛亂,安撫幽、並二州,卻恥於為王甫和曹節所出賣利用,發憤為陳蕃和竇武伸冤昭雪,最終未能躋身三公之列。
皇甫嵩盪平黃巾軍,攻破梁州亂賊,征赴闕門,賴其子皇甫堅壽與董卓有私交才得以免遭殺身之禍,雖然位列三公,卻終未實現自己的抱負抱恨終生。
當魏忠賢、崔呈秀閹黨專權秉政之時,已經很少有堅守節義貞操到底的人,如果說朝中還有白手完結之士,那義貞之人必是大司馬節寰袁公可立。
袁公名可立,字禮卿,青年時代考中進士,治理蘇州府刑獄,官員考察時以政績第一上報朝廷,被特召為西台御史,因直言抗疏(遭罷官)歸里。
二十六年後再復出,統帥管理登萊軍。這時正值遼東大潰敗之後,三韓難民不斷流落到遼南內地 ,依仗遼東的庇護和接濟得以生存,和遼東人攪擾在一起,主客混居,夜間驚擾事件時常發生,完全是依靠袁可立的安撫才得以安寧下來。袁可立離開登萊沒過幾年,登萊就潰敗下來。
袁可立巡撫登萊的時候,白蓮亂軍聚眾金鄉一帶,與從睢州出發前去登州赴任的袁可立不期而遇,袁可立乘單騎指揮所帶家丁衛隊沖入敵陣,亂軍四散逃開。袁可立令登州軍襲搗亂軍,於是才有了兗州平定白蓮教之功。
這時毛文龍譸張於海島間,劉愛塔疑懼彷徨於海上南四衛,熊廷弼、王化貞功罪之爭紛擾於朝野,崔呈秀、霍維華結黨盤踞朝中。
袁可立為擴建水師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堵塞要害之地,焚燒後金盜取的屯糧,與海上各島相互聯絡,出兵收復旅順要地,沿海得以平安。
又突然有朝鮮李倧擅自廢黜李琿而自行篡位的事件,袁可立果斷請求朝廷討伐。接著李倧挾太妃之命遣使來中國匯報請罪,說李琿失去民心,改步自贖。
袁可立又請求朝廷對朝鮮進行嚴厲質問和譴責,並要求其派出軍隊助大明協剿後金韃虜,觀點與朝廷公議相合。從這一事件就可以看出袁可立的文韜武略,袁可立離開朝鮮十餘年,朝鮮就被後金完全攻陷。大凡袁可立起作用的地方,都是事關明金戰略全局的大事。
袁可立在登州巡撫三年,七次上疏求辭官歸里,袁可立歸里後魏忠賢的氣焰就更加囂張和跋扈了。
輔臣兵部尚書孫承宗視師塞外,多次請求面見天啟皇帝,朝廷內外流言四起,說孫承宗要進宮清除魏忠賢閹黨。這時的袁可立已經告病回到睢州正有綠野田園之樂,不久又因為明對後金戰事吃緊再次被起用為兵部侍郎。
袁可立在海疆數年,對邊關將領的心理和特點十分洞悉,朝廷本來想借重袁可立在軍中的名望來駕馭這些手握重兵又難以馴服的將領為國立功。
袁可立來到兵部後,留心觀察朝中大僚的動態,他發現閹黨亂政十分嚴重,心中悶悶不樂,和閹黨屢次發生爭執,到了矛盾無法調和的地步,不得已多次請辭朝官要求重回邊疆戌守,袁可立的這一做法進一步激怒了魏忠賢和崔呈秀眾閹黨。
但天啟皇帝還是很看重袁可立在登萊海疆曾經立下的赫赫戰功,給予兵部尚書的加銜讓其光榮退休,閹黨也終沒有進一步加害袁可立的借口和機會。這時的官員能以這種方式主動辭官退休的少如鳳毛麟角,都認為袁可立真有難得的先見之明。
天啟皇帝賓天後,因為三大殿工程告成的功典又加封袁可立太子少保的官銜,袁可立堅決推辭不接受,受到朝野齊聲稱贊。
大凡袁可立經手處理的事情,都有長遠的考慮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領和精髓。
袁可立為蘇州府推官時,浙江湖州罷官在家的前禮部尚書董份,因為廣斂資財被亂民圍攻,鬧得非常厲害,兩台官員下文書授權袁可立處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後,立即廣泛收集訴狀分發到各縣衙門以削弱哄亂的聲勢,然後緝捕一兩個帶頭鬧事的人依法處理,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正當倭寇出沒戰備吃緊的時候,吳中一帶豪俠青年王士綉驌、喬一琦等人自命保家護國,他們的仇家向官府誣告他們圖謀叛亂。兩台官員馬上對他們偵查勘問。唯獨袁公認為他們不過是狂放不羈的青年,沒有其他事情。後來經過審查果然沒有發現什麼,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認為袁可立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萊的時候,正值元宵節大宴賓客,忽然有報說遼將李性忠與張爾心部要發動兵變,眾將官聽到這消息都嚇壞了。
袁可立不慌不忙,從容派出小隊人馬前去拜訪沈有容大將。問道:「李性忠原本是將軍手下的人,這人怎麼樣啊?」沈有容滿口擔保沒有問題。
袁可立說:「我本來知道他沒有問題,只是先讓他暫且解除兵權休息一下吧。」從這件事中袁可立處事的嚴謹和從容不迫再一次顯現出來。
袁可立任職蘇州府推官時,在汛期出海(到海濱)巡查。有一個李姓軍官邀請袁可立宴飲,席間出示兩把精美的倭寇武士刀。袁可立接過刀仔細查看後返還於他。
半年後,有戰報說在海上擒獲倭寇二十人,並搜查到很多倭人的物資,其中那個軍官讓袁可立看過的三把倭寇武士刀也出現在這次的上報之列,因此袁可立很是懷疑。
不久,琉球來朝廷進貢的使者到了,說幾個月前曾有船隻隨風飄流到這邊,把那些人放出來給他看,貢使一眼便看出他們都是琉球良民。眾人都稱贊袁可立明智如神。
袁可立巡撫登萊的時候,毛文龍曾極力誇大滿浦、昌城的戰報數字,竟然說兵力尚不及千人,不發一矢一箭,僅僅靠埋伏火炮攻擊,就使奴賊人馬自相踐踏,死者多達四、五萬人。
袁可立對這個天文數字根本不相信,於是正式發布檄文審查毛文龍東江軍的戰況始末。毛文龍從此嫉恨袁可立。袁可立說:大海距離大明天子太遠,做臣子的不能有所欺瞞,難道不是這樣嗎。由此再一次看出袁可立處事的聰明和歷練。
當其為蘇州府推官時,太守石昆玉因為廉潔剛正而得罪應天巡撫(李淶)。巡撫公開奏章內容對石昆玉進行彈劾陷害。
事情交付四郡處理,四郡的官員推舉袁公執筆(處理此事),袁公書寫文書卷宗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們都十分害怕。
袁可立說:「萬事由我一人承擔。我怎麼會因為上司的淫威來誣陷賢明的太守呢?」案件調查完畢,袁可立對李巡撫宣讀供狀,聲音鏗鏘有力。
巡撫十分羞愧,以屏風遮住顏面。袁可立宣讀的聲音更加洪亮嚴厲,巡撫無地自容不得已自己彈劾去職。朝野上下都稱頌袁可立是一個剛正不屈的好官。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職的時候,碰到別的御史觸怒了皇帝,將要受到廷杖的責罰,各位御史都到內閣為這位御史求情,輔臣把皇帝的意思作為理由拒絕了。
袁可立在後面高聲說道:「只是宰相不願意吧!」輔臣聞聽此言惱羞成怒,知道只有袁可立才能當面頂撞說出這樣的話。
後來發生了帝王廟的景德門被雷震毀,袁可立又借機連續上疏針砭朝政時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講讀等六、七項大事都在袁可立的嚴辭抨擊之列,章奏送到皇帝那裡後被擱置起來不往下批發。朝廷因此事大肆謫罰袁可立,再用再貶,最後竟被削職為民,百官相救也無效。
袁可立被昭雪起用,又告病歸里,不久又被起用。當國者希望袁可立老有所成鋒芒不露,袁可立卻說人老更應該成熟潑辣。
任職兵部左侍郎時,正好碰上後金的頭領努爾哈赤死亡,袁崇煥派出僧人前去弔孝慰問,袁可立嚴厲譴責這種行為有辱中國。有一天,權貴人物在乾清門外恭候,說話特別放肆不羈,袁可立引用很簡單淺顯的道理進行了有力回擊。
雖然不能挽救局勢,但袁可立嫉惡如仇的性格再一次在這里表露無遺。袁可立剛正不阿的風骨和最著名的事件都發生在理刑官和監察御史的任上,雖然沒有躋身到三公台輔之列,其至大至公之高節已發揮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又當定陵工程告一段落,天下以道家法義相寬仁,四五十年都是如此,隱賢在野,沒有任何怨言。士大夫離開二正已經很久,以正統儒家的禮教相勸勉,就好象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漢朝延熹、建寧宦官亂政一樣。
袁可立於萬曆十七年己丑出理蘇州府推官,二十三年乙未晉升監察御史,這時正是他最年輕氣盛的時候。看到皇帝身邊的顯貴宦官從宮廷的側門出來,人們唯恐避之不及。
一日,袁可立巡視北京西城,發現有內廷的太監殺死人命,袁可立馬上立案查辦,嚴加審訊予以正法。有人勸可立道:「這人犯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呀,是萬曆皇帝最親近的弄臣,你怎麼敢為難治罪他呢?」袁可立憤然慷慨道:「我只知道朝廷有三尺法令,不知道什麼弄臣不弄臣。」
這時候皇上有些厭惡大臣頻繁地議論朝政,朝廷動不動就以「賣直沽名」壓制正當的言論。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以來,大臣們的言論很多,言辭激烈直率,以致觸怒了皇上,因此罷黜的官員不下一百人,而且都說是『賣直沽名』。
這些正直敢言的官員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卻能得到升遷;愛惜名節的官員遭罷免,而壞名聲的官員卻能得到重用。
朝堂上充斥著不正直、敗名節的官員,那麼以後的民生休戚和官員的邪惡正直,還有誰敢再為國家進言呢?」奏疏呈上,俸祿被剝奪一年。唉!當年很多國計民生重大決策的歸宿,大抵都是這種命運呀。
袁可立多才多藝,一貫善於堅持並主張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急皇上和朝廷所急。善於蓄積正氣和精神進行自衛,不戚戚然,所以在動盪和亂政的情況下也多能免遭禍患,但從不懈怠和廢止自己的事業和主張。
天啟六年丙寅到七年丁卯這段時間,是魏忠賢亂政的巔峰時期,這時賢達正派的士大夫沒有一個能超過袁可立的。董其昌先生說:「袁可立多才多藝,謀略過人,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假使沒有遭遇到毛文龍、魏忠賢這樣的變故,他就能實現自己的意志和主張,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能,如此建立韓琦、范仲淹這樣的偉大功業,難道還有什麼疑問嗎!」又說:「袁可立愛惜自己的名節,遠勝於功名利祿。善刀而藏,急流勇退。」
考察當年魏忠賢亂政的那段年月,與袁可立前後掌握和輔佐軍權的官員,大多都在被崇禎皇帝追究刑責的行列,一個個罹罪的官員都能被清楚地數落出來,而袁可立卻能視功名如糞土。
與魏忠賢對著干,過後才能知道袁可立以此保全了自己的名節要比那些為了繼續做官而逢迎獻媚閹黨的人要高明得多呀。
袁可立的先世為安徽鳳陽府人,始祖袁榮以幫助明太祖開國的功勛做官到睢陽衛百戶,因此在此安家定居。到了第八世時袁可立出生,生下來就有很好的儀態,額頭寬闊,眉毛稀疏。
到了七歲時就能通讀《毛詩》、《禮記》,不到三十歲,連續考中舉人和進士,讀通了諸子百家的著作。
安夫人懷孕袁可立的時候,每次洗漱完畢總能在水中看到金色的鯉魚盪漾浮游。袁可立隨著年齡的增長,也不斷出現一些異樣的徵兆,於是自己也預知到自己未來所能達到的名位和境界。
(袁可立)七十二歲時去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顆很亮的星體隕落了,這顆星落地時有很大聲響。
子袁樞,博雅而有膽識,官戶部郎中,另有傳記。
原文:
史周氏曰:嗚呼!二正之際,與阿柄者難言之矣。方其時,室有凝陰,野有亢血。鴟虜號於其外,梟藩伺於其側,堂奧之間,疑檄不絕。
然值天子英武,練於情事,絫澤所參,眾志如結,二三賢士大夫黽勉戮力,柴叔輿以質實匡襄於先,於廷益以駿烈克鞏於後,吳永清、羅學古之徒咸將助竭蹷也。
康陵時,人才方興,庭徑各別:許季升瞻遐矚幽,清氣見於禁旅;何世光調停折沖,權用究於天宰;王德華、彭濟物昂低殊態,而裁酌當心。諸常侍即縱橫,爪牙自豎,要如蟠蟒學虯,未有吞海之意。諸君子上視王鈇,下祝鼉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於魏崔,岸谷所漸,瀆岳易勢。北牙擐甲之士,雄於猰□,天偷斯難,以養外患。智者不能謀,勇者不能斷,慈者不能衛,義者不能決,賴聖人特起而後天下晏然。計其時即有於廷益、羅學古之才、王德華、彭濟物之健,刪傑就厭,則中門近關,兩竇其選矣。然且諸君不能。
予觀古人尚哲簡戇,因事蟬脫,如季札、蘧瑗、晏嬰、樂毅之流,皆值禍難飄然,有以自立。逮於東漢,懷鴆搗椒,以死相勉,以為春秋之義與易殊旨。間有掛冠拂衣,蓋亦疏逖無甚系著意而已。至乘朝車、執宮戈、桓桓德心者,皆有重寄。
捨命豹袖之下,即獨行安之,如張然明、皇甫義真其人矣。張然明破諸羌,靜幽並,恥為王曹所賣,發憤申陳竇之冤,卒不得為三公。皇甫義真盪黃巾,破梁州賊,征赴城門,賴其子堅壽以免,雖卒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
袁公可立字禮卿,以英年成進士,理蘇郡報最,召入西台,抗疏歸。
二十六載始出,仗鉞治登萊軍。於時遼左新潰,三韓余眾大東焉,依東人,遇遼眾,不相主客,時時夜驚,賴公撫綏無事也。公去登萊不數載,而登萊遂敗。
公出登萊時,蓮賊初在金鄉,猝與遇,單騎麾之,敗麇散去,徐用登師搗其後,是以有兗東之功。
於時毛文龍譸張於島上,劉愛塔恫疑於沓渚,熊王之案持於內,崔霍之交盤於中。公一意治師,塞要害,焚盜糧,聯絡諸島,收復旅順,而海上晏然。
又猝有朝鮮廢立之事,公毅然請討。既而李倧銜太妃命,稱李琿通□失國人心,改步自贖也。公因請正詞質責之,以濟師助剿為券,與廷議合。
是以東事一視公。公去又十餘年,而朝鮮為□陷。凡公所發軔者,率視旋轍為重輕如此。
公在登可三載,七疏歸,歸而魏焰益肆。
孫樞輔滯塞外,久請陛見,中外洶洶,以為志在君側。而公方有綠野之樂。居亡何,以□警起公為少司馬。公久在東疆,於諸大丑變態甚悉,政府欲借公為功。
公既至中朝,觀諸侯動靜,邑邑不樂也,數有所抵牾,欲自請外,以此失魏崔歡。
天子猶念公海上勞,予加銜致仕去。蓋是時致仕者若鳳□,以為奇表矣。
熹朝上賓,以殿工加太子少保,懇辭不受,時論韙之。
凡公值事,多長算,得大體,洞於要會。方為蘇理時,湖州董宗伯以厚貲為亂民所窘,哄甚,兩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訟牒下各縣以殺其勢,徐取一、二倡亂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吳中豪子弟王士驌、喬一琦輩馳驟自命,怨家詆為不軌。 兩台急詗之。公獨謂是狂生,無他。卒讞不得實,乃已。眾謂公長者也。
及在登萊,方元宵宴客,有傳遼將李性忠與張爾心謀叛者,諸監司怖甚。公徐命小隊阿殿過沈帥,問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狀?」沈帥百口保其無他。公曰:「吾固知其無他,但且令釋兵柄安坐耳。」於是公之整暇再見之矣。
又公為蘇理時,以汛期出海澨。有李弁者邀公飲,示二倭刀。公諦視還之。後半載,報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則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貢使至,稱數月前有飄舟墜此岸,出其人視之,則皆琉球也。眾咸謂公神明。
及在登萊,毛帥盛自詡滿浦、昌城之捷,用兵不滿千,不遺一矢,伏炮機發,使□自踐藉,人馬騰踏死者四、五萬。
公心疑之,移文東江審其顛末。毛帥以是恨公。公固謂海上去天遠,臣子勿欺,何厭詳者。於是公之練達再見之矣。
又公為蘇理時,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筆,公伸牘盡雪其冤。同列為縮項。
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誣賢太守?」讞成,對中丞誦之,其聲琅琅。中丞愧甚,舉屏自障。公讀法聲益厲,中丞遂自劾去。眾咸謂公強項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觸上怒,將廷杖,諸御史詣政府乞伸救,輔臣以上意為辭。公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輔臣拂然,廉知為公。
先是雷震景德門,公上疏陳闕政,如郊祀、講朝六、七大事,章未下。 政府用是謫公,再收再黜,以底於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公既用,久躓復起。當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謂老當愈辣。方在司馬門時,會□□(老酋)死,袁經略遣僧吊贈,公力詆其辱國。一日,請權貴祗候乾清門,出聲無律。
公引咫尺之義折之。雖無所匡挽,而義形之意再見之矣。凡公精神著於為司李、御史時,即不躋台輔,其精神亦有以自見。
又當定陵鎮靜,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間,留賢在野,怨咨不生。士去二正遠,時以名教相厲,若不復知有延熹、建寧之事者。公以己丑理蘇郡,乙未入西台,正當盛時。中貴出掖門,往往避驄。
公一日視西城,有內璫殺人者,公輒按捶問抵罪。或語公:『此弄臣,奈何窘之』?公奮曰:『吾知有三尺,何知弄臣』!
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乃抗疏曰: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干聖怒,廢斥者不止百十餘人,概目為賣直沽名。
夫賣直者退,則不直者進;沽名者斥,則毀名者庸。朝有不直、毀名之臣,則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誰復為國家昌言乎』?疏上,奪俸一年。嗚呼!國是所歸,往往如此矣。
公多才藝,善持論,急主上之急。積精自衛,無悶毒,故在亂能免,居危不廢。丙丁之間,天子賢達士夫無出其右者。董先生曰: 「公才兼數器,心運四慮。
藉令一再出不於毛帥、魏璫之時(《節寰袁公行狀作「世」》),得行其意,展布四體,韓范之業,豈顧問哉!」又曰:「公護名節,勝於功名。善刀而藏,見機勇退。」夷考當年,與公先後秉機佐鉞者,名在刑書,歷歷可數,然後知公之完譽所得遠矣。
公先鳳陽人,始祖榮以開國功為睢陽百戶,因家焉。五(應為「八」)世生公。生有異姿,廣顙稀眉。七歲通毛詩、禮記。未三十聯第,通百家書。
安夫人妊時,數盥水,見金鯉盪漾盎中。及長,數有異兆,自知其名位所屆。壽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隕西南,墜地有聲。子樞,博雅有膽識,為戶部郎,別有傳。
贊曰:溪子子貴洞,千將利斷,桑榆決機,不以為晏。然有卒,義真不亂,道不可撓,還歸其貫。廷益抱誠,噬膻曷及?濟物微巧,扶繩緩急,剛柔之中,則有袁公 。 事不可調,睍視未窮。嗚呼才難,睇彼東蒙。
(2)睢州插花樓袁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萬曆十九年八月,進士及第後的袁可立正任蘇州府推官。而立之年的袁可立血氣方剛,初生之犢不畏虎。蘇州自古江南重地,是當朝首輔申時行和王錫爵的故鄉,背景不是一般復雜,來此赴任的官員無不是如履薄冰。座師陸樹聲諳熟江南官場,對袁可立的前途十分擔憂。
「即座師陸公為公慮之」。時「蘇當輪蹄之沖,財富刑獄甲於他郡,公徐而理之。胥吏抱牘如山,公片言立決,如風掃籜,爰書無隻字出入。……(知府)『倚公如左右手』」。
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稱,因按治豪橫而得罪應天巡撫李淶,李淶誣劾太守。萬曆十九年五月,「中丞劾其不職。得旨,下所司堪問。」
石昆玉「以強直失當途歡。中丞台以乘墉而攻,無弗勝者。竟奪於,清議咋舌。(李淶)自免去。」李淶迫害石昆玉的由頭是「擅動吳縣庫銀」,案情驚動皇帝,查了一兩個月,結果是子虛烏有,於是公論洶洶。南道御史李用中指斥申時行和李淶挾私報復。
萬曆十九年六月十一日,申時行上疏自辯:「臣何能私臣家人申炳?……若撫臣李淶之參石昆玉以錢糧,而臣之行勘昆玉正以顯明其心跡」,說查處石昆玉有縣令和巡撫的舉報材料,我不過秉公執法而已。案件一時陷入僵局。
因李淶與宰輔申時行、王錫爵 交厚,有司懼其威,無敢問者。「事下四郡,司禮皆知誣陷,相顧愕盱。」 江南四郡的大僚懼怕惹禍上身,推來推去沒人接案,最後把這個燙手山芋推到袁可立手裡。
⑶ 袁家山的詩文
甘 露 台
( 明) 王 鐸
《甘露台》本為王鐸《贈袁樞詩冊》中之第八首,當時所描繪的是袁大司馬別業中之一景,即今日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袁家山山頂之甘露台,特錄而紀文:
台峭屬雲根,垂楊掩一門。
灑闌疑野徑,星摘冒山村。
別具漁樵味,自然涯壑存。
何須問白帝,造化在花源。
王鐸癸酉五月夜用聖教興福夫子碑為環中(袁可立子樞號環中)老親契(自《中國書法全集·王鐸卷》)
漫 成
(清)張庚
袁家山頭晴靄暖,大佛寺前春流淙。
青蒲出水僅三寸,白鳥過溪時一雙。
(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編選《晚晴簃詩匯》)
酬袁國玉蓬萊坐月韻
(清)田蘭芳
袁大司馬平泉舊墅,今創為道院,名曰「小蓬萊」。掌夏邀同諸友坐月其地。國玉有作,因酬其韻。
清 田蘭芳《逸德軒遺詩·卷下》六十六頁
蓬萊道院待月詩
(清)田蘭芳
王掌夏招,同餘瞿士、唐幼章、袁國玉游蓬萊道院待月,瞿士有詩,用工部韻見投,因次以報。
仰止湖南千仞峰,每持纖挺叩洪鍾。
朱雲才見角先折,白虎如臨席定重。
曲沼獨清終易挹,大賢泛愛實能容。
非君誰發登高興,老向交遊事事慵。
一縷殘霞掛夕峰,遙聞鶴觀動踈鍾。
衣禁靈籟吹三鼓,月耐微雲透幾重。
談美真堪醫夙病,酒醲無力起衰容。
歸來欲紀當筵事,萬轉千回意已慵。
(清 田蘭芳《逸德軒遺詩》下卷五十九頁)
浮香閣軼聞絕句五十首之二十六
(清)王祖恢
金縷歌終撤瑟期,露盤丹灶幾遷移。
蓬萊盛事原難紀,但錄當年待月時。
袁氏「陸園」在鳴鳳門內,有阜隆起,上有承露石盤,丹灶。王掌夏銓縉,薦岩推官子,抱慕道之誠。過邯鄲,題《金縷曲》二闋,以為神仙必可得而見。晚相園地建道場,名「小蓬萊」,一時竟歌詠之,薈為集曰《蓬萊紀勝》。掌夏又嘗招潛江余瞿士、田簣山蓬萊道院待月,瞿士用工部韻作詩,客盡屬和。(《睢州志·藝文》)
無 題
清 無名氏
三面清池千樹靄 半城煙雨一山高
襄 邑 歌
作者:孫昂
錦綉襄邑,
鳳凰古城.
自秦設縣郡,
至宋為中京.
有帝嚳丘,襄公墓,
有聖壽寺,賢良祠.
登袁家山而長嘯,
泛北大湖以娛情.
柳撥漁舟斜陽映,
暮至睢中晚鍾鳴.
起廢黨論袁司馬,
裕國宏謨李司農。
東坡縱筆書二賦,
湯斌治學遺儒風.
更兼鳳凰三振翅,
敢上九霄動滄溟.
噫!君不見睢州自古為靈地,
豈有邑中才俊寂寂無大名!
袁家山
東方一紅
但求勝跡路茫茫,踏遍睢城意自傷。
司馬袁公追窮寇,呂祖護航伴艅艎。
荒台古殿臨風立,老樹殘枝伴露涼。
幾許遊人添勝慨,風光只在舊時藏。
—七律 詠《商丘十四首》 軒向陽
麻雀雖小五臟全,睢州有湖還有山。
水若美人明眸睞,山乃尚書平倭船。
濯錦池邊好垂綸,望月台上宜憑欄。
勝景曾留東坡醉,直把襄邑作江南。 軒向陽
老睢州人還記得
當年的袁家山,
四面環水,遠遠望去
就像一艘巨大的樓船
據說,那是袁尚書榮歸後
用家鄉水土復制的大明水師的戰艦
遙想將軍當年
雄姿英發,氣吞萬裏海天
談笑間胡虜灰飛煙滅
多年不敢覬覦中原
硝煙散盡
你脫去征衣回故園
心,卻留在了那片海疆
不肯上岸
曾經魂牽夢縈的故鄉呵
怎麼就再也住不慣
多少回夢里驚呼殺賊
醉里挑燈看劍
你是擔心賊寇會卷土重來么
可沉睡在天朝大國夢中的人們
又有誰能讀懂你眼中的憂患
然而
不久後的一段屈辱史
讓後人明白了 你的擔心絕非是杞人憂天
1840年的南海上
轟隆隆開來了英國人的炮船
那個甲午年
黃海上又沖過來倭寇的「吉野丸」
再後來啊
一群又一群窮凶極惡的洋鬼子
從北海從東海從四面八方洶涌而至
尖利的刺刀
撕碎了我們的海岸線
失去了海防的祖國啊
從此袒露了胸口
任人蹂躪了一百多年
而今天
我們終於可以告慰您的英靈了
祖國的大海上有了我們的強大艦隊
有了我們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更重要的是
我們將會永遠銘記先輩的遺訓
居安要思危
太平盛世亦不可忘戰
遠航吧
睢州的袁家山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