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英吉沙花卉

英吉沙花卉

發布時間: 2021-02-08 08:38:06

① 請教「眼鏡」這個詞的多語言翻譯(藏、蒙、維、苗、壯等)

中國少數民族網有詳細介紹:
http://www.china.com.cn/ch-shaoshu/

例如:
hui zu
Hui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9816802人。

民族概況

回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散居全國、分布最廣的民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回族人口數為9816802。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分布也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由中國國內及國外的多種民族成分在長時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蘭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對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約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闢建了穆斯林的墓地。當時,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才被稱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為回回人的一部分。

「回回」一詞最早在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出現,主要指蔥嶺東、西處於喀喇(哈拉)汗朝統治下的回紇(回鶻)人。回回和回紇、回鶻音近,應是後者的音轉或俗寫。其時,伊斯蘭教已由喀什噶爾向東南傳播到和田、葉爾羌、英吉沙爾等地。因此,回回原應包括有信仰伊斯蘭教回紇(回鶻)人在內的含義。12世紀30年代,喀喇(哈拉)汗朝亡於西遼,其居民大部分仍是穆斯林。13世紀初葉蒙古西征,西遼破滅。蔥嶺東喀什噶爾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紇(回鶻)人的後裔,同蔥嶺西的中亞及波斯;阿拉伯廣大地區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大批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東方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國的西北、中原及江南、雲南等地區,被稱為回回人,成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後來,他們也以回回自稱,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

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紇(回鶻)人的後裔,他們同當時高昌及河西一帶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兒人相區別,明中葉以後,維吾爾族普遍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當維吾爾人遷到內地之後,自然地漸漸同化於回回之中。元、明以來,不少蒙古貴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逐漸同化於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區的哈剌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 506~1521)以後由哈密遷到肅州,到萬曆年間已經「不食豬肉,與回回同俗」。另外,由於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原因,回回中不斷吸收了相當多的漢族成分。由於同樣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漸同化於漢族之中。回族與維吾爾、蒙古、漢等族有著源遠流長的親緣關系。另外,回回族中還吸收有中國猶太人成份。猶太人遷居我國開封等地的時間,一般認為在北宋徽宗年間(1101一1125)。元代稱他們為「術忽回回」。由於他們信仰猶太教,不食豬肉,行割禮和每日禮拜等宗教習俗與回回有相似之處,加上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纏頭巾為青藍色,因而也被稱為「藍帽回回」或「青回回」。在長期發展中,有的逐漸融合於回回當中,有的自稱回回。

從元代到明代,各種不同的來源的回回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伴隨著民族的形成,具有本民族特點的回迴文化紮根於華夏大地,成為華夏文化中的一個新類型。

社會經濟

元代有「四等人」制,回回的地位一般高於漢族。回回中的貴族、官宦、學者及商人的活躍,對於元朝的開國和中西交通的開拓,以及軍事、政治、經濟諸方面都有很大影響,同時也為回回在全國各地的分布和在各項事業中的長期發展打下了根基。然而元朝回回人又是被征服者,在蒙古貴族劫持下輾轉流徙,生活上不穩定,風俗習慣有時也不被尊重,為回回人形成對環境變遷的適應性以及抗爭性的共同習理提供了主要條件。明代曾把回回稱作「回夷」,說明回回已經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而存在。回回人與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撫恤,密切防閑」,反映了明朝統治者對於各地陸續內附和歸化的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清代,在嚴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的民族意識愈趨強烈,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進行著頑強的搏鬥。

回族是在中國形成的民族,但它又不同於自古以來就居住在中國的那些土著民族。元代回回人活動之初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地域,因此,一開始無地少地的現象在回回人中就很突出。明、清以來各地城鄉回族中無業遊民和流民之多,已是嚴重的社會問題。歷史上,在地多人少的邊疆地區的墾牧活動中和在西北、雲南等地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回族、漢族人民一起都曾作出過貢獻。在回族政治家賽典赤·贍思丁當政時期(1274—1289)就有屯田戶16277戶,屯田49658雙。他們和漢族人民一起興建了鄯闡(今昆明)地區水利灌溉系統工程。寧夏回、漢人民開鑿了大清渠、惠農渠、七星渠、昌潤渠等,並多次修整古老的秦渠、漢渠、唐保渠。使寧夏平原生產發展,為寧夏贏得「塞上江南」的美稱。各地回族農戶,多附帶經營牧業或者運輸業、手工業、小商業。回族工匠在制香、制葯、製革、制葯以及礦產的采冶上都較為著名。回族尤擅經商,元代回回商人遍布全國各地。從珠寶玉石業、運輸業到牛羊屠宰和加工業,都是他們的傳統行業。回回商人在內地同邊疆地區的經濟交流,以及在中國對外國的貿易往來等方面,都曾起過積極的作用。明、清時期的閉關自守政策,使蓬勃開展的中西交通事業受阻,對中國本身的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對於回族特別是從事海上陸上對外貿易的回族商人也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解放前,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沒有地位,經濟和文化發展緩慢。國民黨政府歧視少數民族,不僅無視回回的風俗習慣,而且根本不承認回族的存在。回回族只能稱回教徙,蔣介石操縱下的「國民大會」把回民稱作「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回族內部的軍閥、官僚和有宗教特權的教主,也加重對回民的剝削和奴役。

1949年前,回族處於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但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不同地區有不同特點。農村回民大多無地、少地,或只佔有山地、沙地、鹽鹼地、詞灘地,農民破產和逃亡現象比較普遍。以河南省輝縣為例,1948年在430戶回族農民中就有赤貧、貧農和下中農414戶,占總戶數的93 9/5。廣大回族貧苦農民缺吃少穿,生活極苦。雲南省尋甸縣一個自然村,70戶回民竟有60多戶每年缺3~6個月的糧食,不得不以土豆及野菜充飢。以農為主兼營商業、畜牧業或兼營運輸、屠宰及製革、榨油等副業,是農村回族人民較為突出的特點。西北回族聚居地區封建佔有關系更加嚴重,良田沃壤多為官僚、地主和教主所佔有。國民黨回族軍閥馬鴻逵、馬步芳等統治下的寧夏、青海地區,沉重的軍政費用都壓在當地回、漢等農牧民頭上。在西北眾多的門宦、教派巧立名目盤剝役使回民,給回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種種不幸。

當時,回族經營的工商業多半同特有的生活習俗相聯系,局限在飲食、鮮貨及製革、皮貨、香料、膏葯、珠寶玉石等行業中。在北平、天津、上海、濟南、開封等城市有回族工商業資本經營的麵粉、紡織、製革、肥皂等公司和工廠。在西北、雲南等地,回族商業資本有同印度、緬甸、蒙古等國的貿易交換活動,以及在中國邊疆與內地之間用馬幫、駱駝隊進行商品運輸的活動。工人階級在回族中出現較早,以碼頭搬運工人、礦山採掘工人及黃河上的「筏工'人數較多。回族中更多的則是推車擺攤、提籃叫賣的小商販,本小利微,受季節和行業的限制,生活很不穩定。

回族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緩慢。中國內地及雲南的散居回民,接受新的思想較快,文化教育較西北的回族地區發達,在學術、文化和科學技術界有一批回族的教授、科學家、作家、工程師、畫家、醫生、戲劇家等等,並出現了一批由回族人士創辦的中小學校和刊物。由於農村破產,工商凋敝,廣大回族農民和城鎮貧民的子女根本無力入學讀書,加之一般學校里不設回民伙食,更加限制了回族青少年求學的機會。西北地區的回族軍閥,只知搜刮民財,根本不管文化教育。原寧夏全省到1949年只有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2所,沒有高等學校。在甘肅臨夏等地,回民文化娛樂活動也受教主幹涉,對回族婦女的束縛更為嚴重。回族聚居地區醫療衛生條件極差。缺醫少葯現象嚴重,有的阿訇甚至用「吹賭哇」(即用墨汁把經文寫在碗里讓患者沖服)等迷信方式給回民治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回族聚居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根據回族聚居程度的不同,於1958年10月25日建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先後在甘肅省成立了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以及幾個回族自治縣和一些民族鄉。在各級自治機關回族幹部佔了相應的比例。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對回族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回族聚居區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的發展都給予了照顧和優惠。散居回民同樣獲得當家做主的平等權利。在歷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都有一定數量的回族代表。到1980年全國回族幹部已有12萬6千多人。回民的風俗習慣受到尊重,回民較多的城鎮都設有回民飯館和回民食品供應網點。在回族職工、學生較多的單位,一般都設立回民食堂,未設回民食堂的則發給回民伙食補貼。每逢回民三大節日(聖紀、開齋節、古爾邦節),各地在物資供應上和慶祝活動都給予照顧。回民的土葬習俗受到尊重,各地多設有回民殯葬服務處,並撥出荒地、山地作為回民公墓。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在回族中得到了全面貫徹。

經過民族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包括廢除伊斯蘭教中的封建特權和壓迫剝削制度,回族人民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各回族自治地方的工業建設發展很快。寧夏回族自治區已建立煤炭、電力、機械、冶金、化工、輕工、石油、電子等現代工業,工業總產值已由1949年的1200多萬元增加到1978年10億多元。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工農業生產又有新的發展。1983年工業總產值比1978年增長12%。其中原料加工業增長18.9%。199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工農業總產值達89.44億元。是1952年的19倍多。農村回民的生產不斷發展,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等地,隨著青銅峽、劉家峽等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和一批水庫、渠道的興建,農田灌溉面積增加很多。為改善回民聚居的六盤山地區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狀況,國家引黃河水逐級提升,澆灌千里旱塬。使六盤山回漢人民的生產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善。

語言和文化藝術

多種來源的回族人最初使用的語言也很復雜。中國境內的回鶻語、蒙古語、漢語,以及中亞一些民族的語言,還有波斯語、阿拉伯語,他們曾經同時使用過。隨著回回愈來愈分散雜居在漢族之中,特別是回漢通婚而使漢人成分在回回中增多和回回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明代後期漢語已成為回族的共同語言,同時在回族人民的日常交往中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很大,對祖國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元代,回回不僅帶來了西亞的天文學、醫學、建築學、音樂等方面的科學文化成就,而且在學習和傳播漢族科學文化技術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國的重大發明如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都是經回回商人的介紹傳播到歐洲大陸的。回族天文學家扎馬魯丁於至元四年(1267年)向元世祖忽必烈撰進《萬年歷》,頒行全國,並在北京建立觀象台,製造渾天儀、敘緯儀、平偉儀、地球儀、方位儀、天球儀和觀象儀等七種天文儀器,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明代在欽天監里仍設有「回回歷」專科。回回人亦黑迭兒丁是元代著名的建築學家,他是元大都(北京)宮殿和宮城的設計者和工程組織者,為以後北京故宮以及整個北京的城市建築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回醫學也相當著名。回回醫術在外科和葯物使用上都有顯著療效。其醫葯也有自己的體系,回回醫學家收集改訂名醫葯方,著有《瑞竹堂經驗方》5卷,「以惠斯世」,流傳至今。

明代回族航海家鄭和,7次率領龐大的船隊遠航,先後到過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哥倫布的遠航早半個世紀。航行中繪制的《鄭和航海圖》,是早期海洋地理學的珍貴地圖。

在文學、哲學、音樂、書畫方面,回族也有許多創造。元代著名回回詩人、詞人,著有《雁門集》、《薩文錫逸詩》、《西湖十景詞》等詩、詞集,在當時十分有名。元代學者贍思不僅通經學、文史,還鑽研天文、地理、水利、算學等,被當時稱為網路式的學者。李贄是明代著名的回族大哲學家、思想家。他在哲學上認為世間都是實在的,宇宙以物質性的陰陽二氣為基礎·經過無數變化,生出萬物來,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在社會倫理道德上,他公開向封建倫理挑戰,批評男尊女卑思想,反對道家宣揚的「偽道統」。在文學上還提出「童心說」理論,主張創作抒發己見,反對復古摹擬。李贄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代大家。

回回的音樂,在元代十分流行。回回樂與西夏樂、中國樂一起,構成了元代宮廷音樂。在發展中,回迴音樂成為中國音樂的一部分。元代著名曲作家馬九皋,是當時著名散曲家八人之一,與關漢卿齊名。回族畫家也不少,著名的有元代高克恭,清代改琦。他們的存世作品被視為稀世珍寶。

解放後,回族的文化事業蒸蒸日上。科學家、工程師、醫生、文學家、藝術家不斷涌現。回族中群眾性文藝、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大批藝術工作者、優秀運動員茁壯成長。從事象牙雕刻,生產景泰蘭、蘇綉、燈彩,刻磚,製作地毯等傳統的回族特種工藝老藝人的技藝得到繼承和發展。

「花兒」是甘肅、青海等地流傳的民歌,過去當地回民常用「花兒」控訴黑暗、憧憬未來傾訴愛情,現在「花兒」增加了新內容,更為回民所喜聞樂唱。

宗教信仰

回族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在中國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直受阿拉伯、波斯等傳統的伊斯蘭文化的強烈影響。唐、宋時期,中國人對於「蕃客」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還很陌生,只說他們拜天、叫佛、敬事鬼神。元代遍布各地的回回人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開始被廣泛注意,伊斯蘭教被當作回回所信仰的宗教來對待,稱作回回法或回回戶體例,禮拜寺和掌教被稱作回回寺和回回掌教、回回大師。奪等。明代習慣地沿襲這種稱呼,伊斯蘭教被稱作回回教門、回回教,後又簡稱回教。清代以後又把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東鄉族和撒拉族等加上「回」字,稱為「纏回」、「東鄉回」、「撒拉回」,以致人們從稱謂上誤把回族同回教混淆甚至等同起來。

中國伊斯蘭教隨著回族的發展也在發展變化。其變化主要在明末清初,主要標志是伊斯蘭教義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原來各地的禮拜寺多以清凈、清修、凈覺、真教等命名,這時漸漸統稱為清真寺。與此同時,伊斯蘭教在中國開始被稱作清真教。清真是伊斯蘭在中國的漢文意譯。清真一般解釋為清潔真實。有的宗教學者則把清真釋為「克己復禮」。

風俗習慣

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等。這原是《古蘭經》的規定,千百年來已經逐漸變成了回族的風俗習慣。由於歷代統治階級實行反動的民族同化政策,對回民風俗習慣橫加干涉,甚至藉以挑撥民族關系,製造民族糾紛,而廣大回族人民則愈加維護這些風俗習慣,同反動的民族同化政策相對抗。在這種斗爭中,伊斯蘭教曾起到回族人民加強團結、反對民族壓迫的作用。

回族除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外,由於回漢雜居和使用漢語,還日益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影響。明代回族人的衣著已逐漸與漢人相同,使用了漢族的姓和名。明代晚期,回族人已經「士農工商通與漢人相同」,但是,在共同心理狀態、經濟生活、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回族仍表現出自己的特點,被認為「同類則相遇親厚」、「自守其國俗,終不肯變」。

隨著回族軍士的到處鎮戍屯牧,工商業者的貿易往來,官吏學者的宦遊,宗教人士的傳教活動以及反壓迫斗爭後的流動遷徙,回族人逐漸形成了小集中、大分散,愈來愈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全國,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與當地民族雜居;在內地,回民多分布在沿水路和陸路交通線上;在農村,回民往往自成村落;在城鎮,則多聚居關廂或若干條街巷。在室內正屋中,喜貼山水花卉畫。但因為伊斯蘭教反對任何偶像崇拜,故不掛人物像和動物圖片,凡有眼睛的圖像不能張貼。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些禁忌不那麼嚴格了。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後房樑上吊著一個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里是人們經常沐浴大凈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現在城裡的回族飯館,也常掛著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歷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歷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

② 新疆有什麼特色飾品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有著獨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風情等。在黨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推進下,新疆引起世人矚目,來這里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然而, 不少人總帶著一些遺憾回去,因為僅有維吾爾族小花帽、英吉沙小刀和一些民族樂器這樣的旅遊紀念品,遠遠滿足不了人們對新疆民族民俗文化、風情等各方面的了解,人們盼望著有更多有創意的習俗、民情、傳承、演繹、體現新疆民俗民情民族文化的特色旅遊紀念品被開發出來,通過這些紀念品直觀地了解新疆。
新疆維吾爾、哈薩克、蒙古、塔吉克、柯爾克孜等眾多民族的人物,或彈或敲亦歌亦舞、梳著小辮的姑娘裙裾飛揚,戴著花帽的小夥子旋轉如飛;騎著毛驢樂呵呵的智慧幽默大師阿凡提,極具民族風情表達愛情的哈薩克族「姑娘追」,賣烤饢掛毯西瓜甜瓜的小巴郎和維吾爾老大爺,美麗的氈房和懷抱雪白羊羔的蒙古姑娘,馴鷹飛翔的塔吉克漢子,胖乎乎頭頂於闐小氈帽的大媽,十八般樂器彈奏十二木卡姆演奏家們……;還有新疆的葡萄溝、蘇公塔、坎爾井、古龜茲城、艾提尕爾清真寺、八卦名城「特克斯縣城」等等,均表現得那樣傳神、美妙、栩栩如生。

多彩斑瀾的民族服飾 新疆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色澤艷麗、五彩繽紛、種類繁多。維吾爾、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婦女愛穿色彩鮮艷的連衣裙,外套坎肩。維吾爾、烏孜別克族連衣裙寬大,胸前多褶,而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連衣裙下端多皺襇,塔吉克族婦女喜歡在裙子上繫上圍裙。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民族的男子多穿過膝、無領、無袋的「裕袢」(外衣),喜歡在腰間系一條腰帶。蒙古族、達斡爾族喜歡穿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還非常喜歡在衣服的領口,胸前、袖口、肩、褲腳等處用各種綵線綉上各種精美的花卉花紋圖案,有時綴上彩珠和各色亮片等裝飾品。

民 族 花 帽: 戴帽幾乎是大多數少數民族共同愛好,尤喜歡戴花帽,但又隨民族與地區不同而互有差。綉花帽「花帕」是維吾爾族最具特色的頭飾。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這種做綉工精細的四棱小花帽。維吾爾族花樣繁多,多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出各種花紋圖案,花紋變化多端、千姿百態。哈薩克族的帽子也很有特色,帽頂綉花,帽檐用珠子鑲成各種美麗圖案的圓斗形綉花帽「塔合亞」是姑娘們最喜歡戴的帽子,帽頂插一撮貓頭鷹羽毛,戴上不僅美麗動人,而且也象徵勇敢、堅定。柯爾克孜族男女則喜戴各色絲絨圓頂花帽。塔吉克族婦女喜戴刺綉精美、帶耳圍的綉花棉帽,這種帽子戴上不僅美觀,而且還能禦寒。塔塔爾族婦女尤喜歡戴鑲有彩珠的平頂花帽,帽子上喜披一塊彩色頭巾。

腰 巾: 維吾爾男子的傳統長袷袢,一般沒有扣子,特別是寒冷的冬季一般總要扎腰巾。除當腰帶巾外,腰巾還有多種用途,如攜小物體、食品等;又是男子服裝的重要裝飾品。做工一般都比較精細,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表現了維吾爾人熱愛卑劣的審美情趣。它可分為兩種式樣: 方形腰巾。使用時折成三角形系在腰間,圖案花紋向外。它多是用各色布、綢緞、織錦料綉制而成。有些青年人的腰巾色彩艷麗,而中老年的較雅淡。 長形腰巾。是一種線織長腰巾,多是黑色或黑綠色,。用艷麗跳躍的色彩在兩端織上數層幾何形紋樣,別具特色。

③ 烏魯木齊有什麼特產

巴旦木、頭屯河葡萄、米泉大米、新疆野西瓜、饢。

1、巴旦木

我國種植巴旦杏的栽培歷史已在1300年以上,分布在我國的巴旦木共有7個種和10個變種。我國巴旦木規模生產主要集中在新疆的喀什和田地區,有3個種,5個變種,40多個品種(系)。其總產量多年來一直位於新疆4大乾果之首,品質超過國外品種。

2、頭屯河葡萄

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區,夏熱冬寒,春暖多變,春秋兩季多風,秋溫下降迅速,晝夜溫差變化大,日照長,光熱資源豐富,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年降水量178-228毫米,適宜種植葡萄。

3、米泉大米

三道壩地處新疆天山北麓准噶爾盆地南緣,位於米東區以北17公里,距離首府烏魯木齊34公里,是新疆著名的「漁米之鄉」,有著「塞外江南」之美稱。

其北部與農六師五家渠相連,吐烏大高等級公路斜穿東南部,市鎮公路兩條,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完善,有線電視,移動通信、網路覆蓋全鎮。經濟發展平穩,百姓安居樂業。

4、新疆野西瓜

野西瓜是山柑科的一種, 主要成分為揮發油、生物鹼、萜類、黃酮類、甾體類、脂肪酸類、糖和苷類等, 在我國及許多國家被廣泛用作的驅蟲葯、利尿劑、通便劑、止痛劑和滋補劑, 具有清熱去濕、抗炎止痛、止咳利尿、免疫調節、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降血糖、驅蟲等葯理作用。

分布於江蘇、安徽、河北、貴州、新疆、東北等地。

5、饢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外皮為金黃色,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麵粉,被稱為饢中之王。

④ 古代中國的刀主要在哪裡生產(地點)

中國四大名刀:

雲南的阿昌刀,又稱「戶撒刀」,因多產於阿昌族聚居的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而得名。這種刀「制煉極精純,柔可繞指,剁鐵如泥」。用木、皮、銀等原料配製的刀鞘也極為精美。

西藏的藏刀分長劍和腰刀兩種。長劍,藏語稱「巴當末」,長約1米;腰刀,藏語叫「結刺」,長度在10厘米一40厘米之間。藏刀的刀鞘,有木質、銅質的,也有鐵質或銀皮鑲包的。刀鞘上常刻有龍、鳳、虎、獅和花卉等圖案。有的圖案上還點綴著寶石、瑪瑙等貴重物品。

甘肅的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傳統的手工藝製品,主要產於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劉集鄉及周邊地區。長期以來,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一直是維系整個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經濟文化的命脈。

新疆的英吉沙小刀以其精美的造型、秀麗的紋飾和鋒利的刃口而顯露頭角。英吉沙小刀是以原產地英吉沙縣而命名的。英吉沙縣位於新疆 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傳統手工業相當發達,一向以生產鐵器、土陶、制靴、織花、織布而著稱。生產這種工藝佩刀的歷史約有400年左右。它既實用又美觀,是很受歡迎的民族特需工藝品。

現代
刀具最佳生產地
藝術刀劍——浙江的龍泉寶劍,古代傳統工藝;
日常用的廚房等刀具——永康(全國著名五金集散地)專業生產的五金刀具,近代傳統五金工藝鍛造;
剪刀類——浙江杭州的張小泉,百年老字型大小。

⑤ 烏魯木齊都有什麼特產

一、啤酒花
啤酒花又名蛇麻花,系製造啤酒的重要原料,為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全株有倒鉤刺,莖長約10厘米,中空。葉對生、卵形、有長柄。花序腋生,雄花穗狀,具有多數葉狀苞片,雌黃10餘對,無花被子,果期產生大量黃粉狀物。所制啤酒酒液透明度好,有光澤,泡沫細膩潔白,有花香氣,味純柔和,二氧化碳含量豐富。啤酒花葯用價值亦較大,有利尿健胃作用。近年研究發現,其松果制劑具有抗癌活性;揮發油對治療心臟病有較好功效;富有多酚化合物對治療各類炎症及瓦特金氏病肝感染性損傷有一定作用。並進而發現酒花中的苦味物質,揮發油、果膠、鞣質、黃酮等化合物,本身即有明顯的葯理活性。此外尚可作為製作麵包、點心等食品的原料。產品除供應本地,並銷於北京青島等到地啤酒廠。
二、玉石
新疆素有「金玉之邦」的美稱,是我國著名的玉石產地,所產和田白玉(羊脂玉)為中國的國玉,新疆玉石質地堅實縝密,外表晶瑩光潔,性質溫潤渾厚。與緬甸的翠玉並稱世界兩大名玉。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按顏色分白玉、青玉、黃玉、紅玉、墨玉5種;以白、黃、紅玉為佳;尤以白色於玉的水分足,質純潔,色渾白,滋潤如脂,被稱為羊脂玉,為和田玉的最佳品。該玉的經濟價值極高,一為塊型大,每塊可達數百斤,北京故宮珍寶館中,著名的大禹治水玉山作品,即為一重達10700斤玉材雕琢而成『被攢為國寶。1980年在和田4400米高山上採得1180公斤大玉塊,為世界發現最大的玉石:二為品質高,晶瑩美麗,可供雕琢成各種玉器。早在春秋戰國時,和田玉好輸往內地尤其是和田白玉又是和田玉中之最上品。白玉質地細膩,純潔混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用羊脂玉鐫刻的玉雕,是出口的珍品。此外,還有青玉、碧玉、昆侖玉、紫晶、白晶、瑪瑙、芙蓉石等多種品種。用玉石雕刻的包括人物、鳥獸、魚蟲、花卉等多種工藝品及許多裝飾佩件、陳飾小品,甚受國內外旅遊者賞識,各種高檔玉雕工藝品更是供不應求。
三、花帽
佩帶花帽是新疆少數民族幾百年來的傳統習慣。新疆花帽有適用於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回等各民族的多種式樣,均採用民族傳統的綉花、挑花、絆金、絆銀、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綴成各種圖案綉織而成。各種花帽均具有質地鮮艷、光澤四溢、絢麗多彩的特色,使人看後愛不釋手。維吾爾族綉花帽:是一種四楞的小花帽,它可按縫折疊而便於攜帶和保存。一般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的絲線綉出民族形式的花紋圖案,按製作方法和工藝特點可分為絲線平綉、絲線結綉、串珠片綉、格子架綉、盤金銀綉、十字花綉、扎絨刺綉等。圖案紋樣大都是以新疆花卉果實等自然形象為素材,加以藝術的提煉而成,有單獨適合紋樣(曼甫花帽),滿地散花紋樣(奇依曼花帽),巴旦木花紋樣(巴旦木花帽)等等。天山南北各地花帽都有明顯的地方特色。
四、玉雕
烏魯木齊特產玉雕,新疆玉雕刻廠是新疆第一家玉石雕刻專業廠家。主要採用馳名中外的和田白玉、瑪納斯碧石、哈密黃玉料,生產花瓶、烏魯、花卉、人物等仿古器皿及各種首飾佩件等。產品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及港澳地區。
五、哈密瓜
哈密瓜為新疆所產厚皮甜瓜的統稱,古稱甘瓜、玉瓜;哈密瓜個大肉厚,質細汁多,甘甜可口,品質優良。其品種達100多個,形狀有橢圓、卵圓、編錘、長棒形等到多種;大小不一,果皮有網紋、光皮兩種;色澤有綠、黃白等到,果肉有白、綠、桔紅,肉質分脆、酥、軟,風味有醇香、清香和果香等。目前種植范圍東從哈密盆地,西到伊犁、喀什,北起塔城、阿勒泰,南至且末、民豐、和田等地。其主要產區為;吐魯番-哈密盆地,准噶爾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伊犁河谷和喀什、英吉沙等地。以鄯善東湖瓜和喀什英吉沙瓜最優。哈密瓜銷於全國20多個省市,並出口港澳地區。
六、地毯
新疆是世界地毯的發祥地,新疆地毯素以歷史悠久、技藝高超而馳名於世,是新疆傳統的民族工藝美術品,是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和田是新疆地毯的故鄉,新疆地毯亦稱東方地毯,無論式樣、圖案和色彩均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向以原料上乘、質地細密、絨頭密集、毯面薄平、工藝考究,圖案別致,織工精良,配色美觀,經久耐用,圖案繁謹而著稱。新疆地毯或懸掛於廳堂之壁,或展鋪於室內走廊,毯面光澤平滑,毯板挺實柔和,美觀大方,色調鮮麗,是理想的家庭、賓館陳設的高級用品。
七、雪蓮
雪蓮是新疆的著名特產。雪蓮別名雪荷花。主要生長於天山南北坡。阿爾泰山及昆侖山雪線附近的高旱冰磧地帶的懸崖峭壁之上。雪蓮種類繁多,如水母雪蓮、毛頭雪蓮、綿頭雪蓮、西藏雪蓮等。雪蓮,在醫葯上應用以有數百年的歷史。漢族人民多視為治療風濕關節炎之珍品;維吾爾。哈薩克族則當作婦科良葯。
八、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是維吾爾族的傳統手工藝品,造型別致,製作精巧,既可作刀具,又有藝術欣賞價值,是頗具特色的絲綢之路旅遊紀念品。英吉沙小刀多數為彎刀,刀把有木質的、角質的、銅質的、銀質的,非常講究。因產地在英吉沙縣而得名,約有400多年的歷史。它選料精良,做工考究,造型美觀,紋飾秀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小刀主要有維吾爾族喜愛的鳳尾式、百靈鳥式、黃鸝式、喜鵲式,哈薩克族喜愛的紅嘴山鴉式、漢族喜愛的龍泉劍式、蒙古族喜愛的獸角式等。
九、枸杞
新疆枸杞也有野生和人工栽培兩種。野生枸杞粒小.肉少.色差,目前收購.出口的全為人工栽培的產品。南疆.北疆都有栽培,以博爾塔拉自治州所產為最多,質量也比較好。
十、貝母
新疆貝母,是一種與川貝、浙貝齊名的貴重中葯材。其中包括:伊犁貝母、費爾干貝母、灘貝母等幾個品種,統稱為新疆貝母。除灘貝喜生於沙灘涯地外,其它三種貝母多生於山地草原及灌木叢下。伊貝主產於伊寧、霍城;費爾干貝母新疆許多地方都有分布;輪葉貝母主產於塔城地區;灘貝母生產於霍城、察布查爾。早在清代,新疆貝母便已開發利用。當時以北疆地區的昌吉、齊台縣為集散市場,通過古絲綢之路的北線,用駱駝運、馬馱,遠銷天津等口岸,通稱「古貝」。由於數量極少,價格昂貴。

⑥ 維吾爾族姑娘的服裝 詳細介紹

維吾爾族服飾概況人類「衣食住行」的四大要素中,「衣」放在首位,可其重要性。衣服又稱「服飾」,因為人們穿衣,不僅是為了遮體的保暖,而且還有很重要的美化作用。維吾爾族的服飾當然也不例外。 維吾爾族的服飾不僅花樣較多,而且非常優美,富有特色。維吾爾族婦女喜用對比色彩,使紅的更亮,綠的更翠。維吾爾族男性講究黑白效果,這樣粗獷奔放。
維吾爾族是個愛花的民族,人們戴的是綉花帽,著的是綉花衣,穿的是綉花鞋,扎的是綉花巾,背的是綉花袋,衣著服飾無不與鮮花息息相關。
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飾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古樸,工藝精堪,其發展演變規律清楚,有些服飾款式與新疆出土衣物頗為相似,體現了一個地區、一個文化的歷史沉澱。又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審美接受範式,從中窺見民族服飾的傳承性與地域性的習俗。
解放後,特別是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維吾爾族的服飾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服和新潮服裝已越來越受到維吾爾族群眾,特別是青年男女的喜愛。 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編輯本段維吾爾族帽類及頭飾種類很多,在維吾爾族服飾中最有特色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戴帽子,因為戴帽不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生活禮儀中的需要,社交、探親、訪友以及節日聚會等場合均需佩帶。維吾爾族的傳統帽子主要有皮帽和花帽兩大類。
皮帽主要用於禦寒,大多用羊皮製作,也有狐皮、狸皮、兔皮、旱獺皮、海獺皮、貂皮等。主要有以下幾種:
1、白吐馬克(喀什白皮帽)
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缽,羊皮製,絨毛在內,皮板在外,頂部有四個厚大的菱角,在下沿,有一圈白色或黑色毛邊。
2、阿圖什吐馬克
帽面由黑色平絨或絲絨製成,形似缽形,較喀什吐馬克淺,下沿的一圈毛邊為旱獺或貂皮製成。
3、賽爾皮切吐瑪克
形狀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絨或絲絨製成,沿邊較細,而用貂皮或其它獸皮作成,此帽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
4、歐熱吐瑪克
該帽約高30公分,形狀類梯形、柱形,分里外兩層,以一般羊毛皮為里子,黑色羔皮作面,男女農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婦女戴。
5、開木切特吐瑪克
沿邊較寬,用海獺皮縫制,帽圈帽頂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絨、絲絨作面子,此帽子過去多為貴婦佩戴,現在多為老年人佩戴。
6、庫拉克恰
是維吾爾族群眾冬季常戴的皮帽,基本形狀是圓形,兩側帽瓣較長,可以上下活動。庫拉克恰的主要種類之一的羔皮庫拉克恰,是較有特色的一種,用羔皮作成,色彩部分為黑色或灰色,它的兩側瓣不能翻下,只是一種裝飾;喀力帕克(氈帽),內氈外布,等等。
皮帽本來是冬天戴的,具有保暖和禦寒作用。但是維吾爾族群眾中有夏天戴皮帽的習俗,是因為它還具有保持頭部皮膚濕潤和防暑的作用。 維吾爾族的花帽編輯本段維吾爾花帽不僅選料精良,且工藝精堪,製作小花帽的維吾爾工匠,都有一套「絕活」。花帽的圖案與紋樣千變萬化,各不相同花帽的樣式、花紋與圖案也與各地域環境的有關,各地的花帽,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喀什地區花帽樣式繁多,尤以男花帽顯著,那種以黑底白花紋為主,色彩對比強烈、格調典雅的「巴旦木」圖案,按紋飾的線構成的,凌角突起而顯出立體感,卻把黑白色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和田、庫車地區的花帽則以優質的絲絨面料,又配色彩各異的絲絨編織紋樣,疏密有致的穿插,致使紋樣透溢出獨特韻味。有的花帽鑲飾串珠、金銀飾片,珠飾圓潤光澤,巧妙地運用圖案本身結構的因素,使花帽繁花似錦。還有的花帽頂部紋飾凸起,綵線編織細膩,綵球串綴閃亮奪目,是新娘的喜愛之物。吐魯番地區的花帽則以色彩艷麗著稱,那大紅的花紋配上翠綠的花紋,宛如朵朵絢麗的奇葩。伊犁地區的花帽,不僅突出線紋的流動感,它的特色具有素雅、大方的優點,花帽造型扁淺圓巧,紋樣簡煉概括。
1、巴旦姆花帽
是用巴旦姆杏核變形和添加花紋的一種圖案,其紋樣姿態豐富多樣,多是黑底白花,莊重、古樸、大方,維吾爾族男性老幼都喜歡戴這種花帽。
2、塔什乾花帽
原是塔什幹流行的一種花帽,現在是對格刺綉幾何形紋花帽的通稱,深受廣大男女青年所喜愛,一般色彩對比強烈,火紅閃耀如盛開的花叢。
3、格來木花帽
即扎絨花帽,帽似地毯絨面,綉法費工,比較少,但廣為男女青年喜愛。
4、曼波爾花帽
頂綉四組圓開紋樣,邊有四組長方或圓形紋樣,是最常見的一種男女老幼都可戴的花帽。
5、奇曼花帽
也是普通常見的花帽,帽以米字為骨架,花枝葉交錯,花紋以枝桿連結或線條分隔,成多個正反三角、菱形格局,帽面圖案似地毯排列,也稱奇曼塔什干朵帕,以知識分子戴的最多。
6、再爾花帽
即金銀線盤綉花帽,是姑娘、婦女最喜愛一種花帽,所綉的花多是立體的,在陽光下熠熠閃耀,給人以華貴端莊之感。
7、瑪日江朵帕
即串珠亮片花帽,是姑娘和小女孩最常戴的花帽之一。
8、金片花帽
是用壓、鏤花紋金片綴在帽上加以裝飾,是舊時富家婦女戴的一種很貴重的花帽,現在已見不到戴這種花帽的人了。
9、吐魯番花帽
是吐魯番、鄯善、托克遜地區流行的一種男女老幼都戴的花帽。其特點是花大底空小,而且顏色特別火紅鮮艷,只有這一地區的老年人還戴這種艷麗奪目的花帽。
10、伊犁花帽
是流行在伊犁地區的一種大方、雅緻,男女都可戴的花帽。它的花紋纖細、色彩柔和。五瓣花帽,維吾爾語稱「白西塔拉多帕」。一般花帽是四瓣拼縫成的,而這種花帽比一般花帽多一瓣,是一種男孩、女孩戴的花帽,帽子較小,紋樣比較簡單。
11、夏帕克帽
即瓜皮帽,是新疆南部地區男性老幼夏季戴的一種便帽,有時冬季作為襯帽,多為素麵,有些在帽口有水紋邊。
12、賽里甫西吐瑪克
即高筒花帽,也有人稱賽蘭多帕,多為宗教神職人員戴,上纏賽蘭。
13、阿克多帕
即白色帽,帽上有白色線扎花紋,是做禮拜時戴的一種帽子。 維吾爾族的鞋靴編輯本段維吾爾人穿著鞋靴是傳統的習慣,歷史久遠,可追溯到千年以上。他們的先祖曾經是游牧於高山雪領,縱橫馳騁在廣闊的西陲邊塞富饒土地上的游牧民族。穿靴便於騎射,也稱其為保暖耐寒的「足衣」。《逸雅》雲:「履禮也,飾足所以為之。」
維吾爾人的鞋多為牛皮面製作。在農牧區生活的勞動者大都自己製鞋。也有製作鞋、靴的民間工匠。他們掌握了從製作木楦頭到選皮、鞣革到制皮鞋、靴成品的一整套傳統絕技,技術熟練、手藝精湛,不比製鞋廠工人遜色。由於經濟生活的穩定,交通的便利,鞋、靴價格的合理,現代的維吾爾人也去商店買鞋穿。
居住城鎮的維吾爾人,喜在鞋、靴外面套上膠鞋,這是一種良好的衛生習慣,無論走親訪友,或是在自己居室內,都在屋前把套鞋脫放門外,以防泥土、臟物帶進屋內。套鞋一般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圓頭的套鞋,另一種是軟底皮靴套鞋。
「靴」是長腰皮鞋,《隋書·禮儀志七》曰:「靴,胡履也」。西域各族穿靴的歷史悠久,沿襲至今,適應新疆寒冷的氣候,也是為騎馬放牧便利而創制的一種鞋履。
維吾爾族先民由於經歷過長期的狩獵、游牧生活,為了適應這種生活,養成了穿「玉吐克」(皮靴)的習俗,這種裝束至今仍為維吾爾人所喜愛。維吾爾族的鞋類主要有「玉吐克」(皮靴),「去如克」(皮窩子),「買賽」(軟靴),「開西」(皮鞋,類似套鞋,多在夏季穿),「喀拉西」(套鞋)。維吾爾族群眾的鞋、靴多用牛羊皮革做成。過去維吾爾族群眾女式靴子上綉有各種花紋,非常漂亮。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玉吐克」(皮靴),中老年人多穿「買賽」,外面加穿「 喀拉西」(套鞋)。過去維吾爾族多穿用皮子做的「喀拉西」,現在則普遍用橡膠製作的「喀拉西」,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保護靴鞋,入室或清真寺大殿要脫套鞋,以保持室內清潔。寒冷的地方,冬天穿氈筒。 維吾爾男裝編輯本段維吾爾族的服裝一般都比較寬松。男裝比較簡單,主要有亞克太克(長外衣)、托尼(長袍)、排西麥特(短襖)、尼木恰(上衣)、庫依乃克(襯衣)、腰巾等。維吾爾族將外衣統稱為裕袢。這些衣服多用黑、白布料,藍、灰、白、黑等各種本色團花綢緞料等製作。
過去的維吾爾族男子一般多穿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的長外衣,穿時腰間系一長腰巾,腰巾可以起到扣子和口袋的作用,攜帶食品和其他一些零星物件,隨用隨取。腰巾長短不等,長的可達2米多,也有方形腰巾,系時在腰間露出一個角。腰巾多為黑、棕、藍等深色,平常腰巾不怎麼講究,節日系的腰巾一般十分鮮艷,有的印花、有的綉花。維吾爾族男子穿上裕袢繫上腰巾,顯得別有一番風度。過去富有的人還在裕袢外再穿長袍。
維吾爾族男子的襯衣多不開胸,長及膝部、臀部。年青人及小孩的襯衣多綴花邊。宗教職業者多用長的白布纏頭,維吾爾語稱為「賽蘭」,外衣外邊不系腰帶,多穿長袍,與一般人有明顯的區別。
袷袢是現代的維吾爾族民族式男裝,是以「袷袢」式服飾為主要款式。與古代形式雖然相似,但現代的民族服飾講究面料的質地,式樣寬松合體,典雅大方。式樣多以長外衣過膝,對襟、長袖過手指、無領、無鈕扣,一攏腰巾束系既緊身連體,又舒暢保暖。
「袷袢」,喜用彩色條狀綢作面料,這是一種深受歡迎的傳統式衣料名「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織造細密,衣質輕軟,是縫制「袷袢」的好面料。年老的則以黑色、深褐色等布料裁製,顯得古樸大方。下身多著青色長褲,蓋及腳面。講究的男褲,則在褲角邊繼飾花卉紋樣,多以植物的莖、蔓、枝藤組成連續性紋飾,顯得雅緻美觀。
青年男裝顯得朝氣勃勃,復季為白色布面料縫製成合領式衣,其領口、前胸、袖口皆續飾花邊,腰部束續花「波塔」(腰巾),其名「托尼」、或「葉克台克」,此衣裝不僅淡雅、涼爽,穿著也極便利,再配上青色長褲,著皮靴,全身穿著融匯成濃郁的民族服飾特色,更顯青春活力與健美。
維吾爾族的褲子過去通常為大襠褲,樣式比較簡單,分單褲、夾褲、棉褲三種,主要用各種布料做,也用羊皮、狗皮等做。男褲通常比女褲短,褲角窄一點。大多數維吾爾人男性都穿西褲。 維吾爾女裝編輯本段維吾爾婦女愛穿裙裝,喜選擇鮮艷的絲綢或毛料裁製裙裝,常見的有紅、大綠、金黃等色的質料,內穿淡色對裙。更偏愛本民族獨創的「艾得來絲綢」縫制連衣裙。每逢假日或喜慶佳節,從街市、鄉村、山野,隨處都可見到身穿不同花色、紋樣的艾得來絲綢縫制的花裙。絲綢的花紋如彩雲飄飛,色澤明麗,濃郁華麗,透出創造者內含靈性的天賦。維吾爾人譽稱它「玉波甫能卡那提古麗」,即給人們帶來春天氣息之意,美好的祝福。女褲褲角肥大,褲長及裸骨。
維吾爾族婦女衣服式樣很多,主要有長外衣、短外衣、坎肩、背心、襯衣、長褲、裙子等。過去維吾爾族婦女普遍都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和褲子。裙子大都是筒裙,上身短至胸部,下寬大,長及腿肚子。維吾爾族婦女除用各種花色的布料作連衣裙外,最喜歡用艾德來斯綢,這是一種專門用來做衣裙的綢子,富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維吾爾族婦女多在連衣裙外面穿外衣或坎肩。裙子裡面穿長褲,褲子多用彩色印花布料或綵綢縫制,講究的用單色布料做褲料,然後在褲角綉上一些花。婦女的長外衣主要有合領、直領兩種,年青婦女喜歡穿紅、綠、紫等鮮艷的顏色,老年婦女喜歡穿黑、藍、墨綠等團花、散花綢緞或布料,衣服上綴有銅、銀、金質圓球形、圓片形、橄欖形扣袢,講究的在衣領、袖口等處綉花。女式短外衣有對襟短上衣、右衽短上衣、半開右衽短上衣三種。
維吾爾族不僅喜歡養花種花,而且喜歡將各種花卉圖案綉在服裝上。維吾爾族婦女喜歡在衣服領口、胸前、袖口、肩、褲腳等處綉花。就男子穿的服裝上也綉有花紋,主要在合領襯衣的領口、胸前、袖口等綉花,表現了維吾爾族濃郁的裝飾美感。
維吾爾族婦女非常喜歡戴耳環、戒指、項鏈、胸針、手鐲等。女孩子從五、六歲開始,甚至更早就開始扎耳眼,佩帶耳環。喜歡用「奧斯曼」的液汁描眉,在沒有奧斯曼的冬季,用「蘇爾麥」(石墨)或菖蒲來描眉,使本來就濃密的眉毛顯得更黑,用「海乃古麗」(風仙花)染指甲,用「依里木」(沙棗樹膠)抹頭發,用紅花的花瓣作胭脂和口紅,有用櫻桃和玫瑰花汁相混合,用於塗臉和嘴唇,這些都是維吾爾族婦女普遍使用的最理想的天然化妝品。
每逢節日盛會、走親訪友,維吾爾族婦女就把絢麗多彩、斑斕奪目的首飾帶齊全,穿上鮮艷的衣裙,精心裝飾打扮,更增無限風韻。這些風俗表達了維吾爾族婦女對美的追求。維吾爾族以長發為美,婦女多喜歡留長辮。過去未婚少女多喜歡梳很多小辮,婚後改梳兩條長辮子,但仍留劉海和在兩腮處對稱向前彎曲的鬢發。辮梢散開,頭上喜歡別一新月形的梳子,作為裝飾,也有把雙辮盤結成發結的。現在由於現代生活節秦的加快、生活條件和環境的改變,審美價值觀念的變化等原因,在城市裡留有長辮的維吾爾族年輕婦女已不多見了。但在維吾人對女性美的文化傳統里,以婦女濃密的黑發和粗長的辮子為美的觀點,仍然是根深蒂固的。
在維吾爾族的服飾中,和田地區的於田、民豐、且末一帶婦女服飾與其他地方的維吾爾族婦女的服飾不同,有其獨特的特點。她們多頭披白紗巾,頭右側戴頂「塔里帕克」(小帽),這種帽子口大頂小(直徑約8厘米左右),形如扣碗,遠看如一朵花,別有一番情趣。她們的長裕袢(外衣)有依次排列、七條尖頭對稱的藍色綢補條形圖案,袖領、底部有同樣顏色綢單邊緣。此外內著一件配套合領半開口套頭襯衣,襯衣右側依次排列九條呈扇面形,綉成寬條形圖案,圓領口處有一條寬邊,底口綉有羊角紋和碎花紋,領中部有兩條相同顏色的繩帶。據傳這種服裝是古代打仗和狩獵男女穿的一種箭服,兩側的七條圖案,原是箭袋,後來演變成裝飾

⑦ 保安族的民族概況是什麼

[編輯本段]【民族概況】
保安族聚居區位於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數為16505。聚居區的保安族使用保安語,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多數人兼通漢語,通用漢文。「保安」系本族自稱。舊時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而被稱為「保安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0年根據本族自願,定名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東鄉族、撒拉族以及保安;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一直是回回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裕固族則屬回紇後裔;歸突厥語族;屬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劃為蒙古人.但由於近代的語言的發展;形成了以語言劃分民族的範例。而這種理論就其本身;是帝國主義為分裂民族主權國家;而設立的。雖然這本是語言學的,一個成功突破;但卻被殖民地帝國主義國家卑鄙的利用了。這種卑鄙政治的權術;後來被廣泛的運用於;脫離殖民半殖民統治的第三世界;由於時代的錯誤第三世界各國政府也運用了這一帶有政治性的語言學理論。這種陰謀是不難識破的;舉例說明:英國人對印度的分裂就是一例。英國人把印度穆斯林;解釋為一個新民族而獨立;形成一個新的國家-巴基斯坦。後來美國人師法英國;支持台灣,中華民國;也有同樣的動機。由於蔣介石政府的同化分裂政策把回族說成漢民族的一部分-有異信仰的特殊國民。即信仰回教--伊斯蘭教的漢人。解放戰爭後;共產黨為團結各少數民族建設;對回族做了確認。這是一件令回族同胞和漢民族友好人士高興的事情。對中國來說;是民族政策的落實,對回族來說是中央政府;對回族自己本身的友好的身份確認。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變為族名的。一般認為該族是元、明時期以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蒙古族為主,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族、藏族、土族等而逐漸形成。也有人認為保安族是以四川、陝西等地遷至青海同仁一帶的「回回」人為主發展而來。他們原以駐軍墾牧形式住在同仁境內隆務河兩岸。長期與當地東鄉、撒拉、藏等族交往、通婚,而逐步形成發展為保安族。
明末清初,保安族社會發展,人口增加,當時保安城內「番回」達百餘家,城外有四屯,一干余戶,由土干戶統治。雍正七年(1729)土千戶王喇夫違抗清朝,川陝總督岳鍾琪派兵進剿,將保安堡原募「番兵」遣散,改設「把總」,改屬西寧鎮統轄。乾隆二十七年(1762)又隸屬循化營,由蘭州府管轄。同治初年,保安族因受當地喇嘛教隆務寺封建主欺壓,被迫東遷。先在循化居住數年,後又轉徙今甘肅積石山下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他們居住的大墩、甘梅、高李等村莊,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庄」。從清末至中華民國時期一直處在地方軍閥馬安良、馬步芳等統治下。1930年起,國民黨政府推行保甲制,將該地劃為「兩保」。

⑧ 新疆玉雕的藝術特點、英吉沙小刀的種類、用途

新疆玉雕
新疆玉石是我國玉石群中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新疆和田玉最負盛名,尤其和田白玉又是和田玉中之最上品。白玉質地細膩,純潔混白,色如羊脂,故又名羊脂玉,用羊脂玉鐫刻的玉雕是出口的珍品。除此之外,還有青玉、碧玉、昆侖玉、紫晶、白晶、瑪瑙、芙蓉石等多種。用玉石雕刻的包括人物、鳥獸、魚蟲、花卉等多種工藝品及許多裝飾佩件,深受國內外旅遊者的賞識,各種高檔玉雕工藝品更是供不應求,產品遠銷歐美、日本、東南亞等國及港澳地區。
當今世界最大的玉雕精品,是一尊用新疆和田玉雕刻,重達數千公斤的「大禹治水圖」,現珍藏在故宮博物館。
英吉沙小刀和杭州的「王麻子剪刀」一樣,在新疆頗有名氣。這種小刀以精美的造型秀麗的紋飾和鋒利的刃口而為人們所喜愛,同時它還是一件叫人喜愛的工藝品。
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產地英吉沙縣命名的。英吉沙縣位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傳統的手工藝品比較發達。那裡生產的英吉沙小刀達20餘種,1987年在全國旅遊工藝品評比中,英吉沙小刀獲得第一名。
英吉沙生產這種佩刀的歷史大約有300多年。據傳,以前在英吉沙縣城南的卡爾西村,有個名叫買買提·庫拉洪的鐵匠,他心靈手巧,肯鑽研,他製作的一種雕有直、方、圓、齒、三角形圖案,塗有紅、綠等顏色的木柄小刀,特別鋒利,並十分美觀,叫人愛不釋手。後來人們紛紛前來學藝,使這工藝流傳至今。

熱點內容
白蘭花開時 發布:2025-05-17 10:37:54 瀏覽:836
314白色情人節送女朋友 發布:2025-05-17 10:22:38 瀏覽:407
海棠形銅爐 發布:2025-05-17 10:06:35 瀏覽:6
塊莖類蘭花 發布:2025-05-17 10:03:48 瀏覽:606
泡麵西蘭花 發布:2025-05-17 10:00:37 瀏覽:337
小龍女蘭花 發布:2025-05-17 10:00:30 瀏覽:993
櫻花幻想謝 發布:2025-05-17 09:51:46 瀏覽:350
做蘭花菜 發布:2025-05-17 09:45:21 瀏覽:406
梅花和松樹 發布:2025-05-17 09:42:35 瀏覽:141
島風情人節立繪 發布:2025-05-17 09:27:10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