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派別

花卉派別

發布時間: 2025-09-09 00:26:11

插花有哪些講究

插花起源於佛教的供花。插花是一種藝術,講究頗多,比如花卉的品種、顏色、形狀不同,則應選擇不同的花瓶器皿。花器種類繁多,但作為花的陪襯物,應該選擇造型簡潔大方、材質優雅的花器為最佳。當然,不同花器的襯托效果也會給花卉帶來意外驚喜。 透明的玻璃器皿,能夠看到花枝自然交叉之美感;粗獷的陶器,對比出花的嬌艷、纖細之多姿媚態。家中的花器不一定非要到商店去購買,凡能盛水的盆、碗、碟、罐、杯子、酒瓶、椰子殼皆可擔當起花器的角色。
■插花的藝術風格分類:
(1)西方式插花,也稱歐式插花,它的特點是注重花材外形,追求塊面和群體的藝術魅力,作品簡潔、大方、凝練,構圖多以對稱式、均齊式出現,色彩艷麗濃厚,花材種類多,用量大,表現出熱情奔放、雍容華貴、端莊大方的風格。 (2)東方式插花,以我國和日本為代表。選用花材簡練,以姿為美,善於利用花材的自然形態和所表達的意境美,並注重季節的感受,以線條的造型為主,多為平衡式構圖,以姿態的奇特、優美而取勝。
(3)自由式插花,受當今世界各國出現的各種派別如寫實派、抽象派、未來派等等派別的影響,選材、構思、造型更加廣泛自由。特別強調裝飾性、特殊性,更具時代感和生命力。
■插花的構圖形式:
傳統插花最基本的構圖形式有兩種:
(1)對稱式或均齊式:對稱式往往以中軸線為准,向左右插入等形、等量、等色的花葉形成的構圖形式,如扇形、三角形似孔雀開屏的形態;均齊式也以中軸線為准,向左右前後插入等形、等量、等色的花葉形成的構圖形式,似塔型、半園型。
(2)平衡式:依中軸線中心點配置不等型而等量的花、枝、葉的構圖形式。此種形式構圖形態多樣,多採取花、枝、葉的大小、高低、疏密等手段進行變化,一般跟著感覺走,將等量花材進行插入。 插花的素材可以是從店裡買回來的鮮花,也可以是野外采來的野花野草,巧妙搭配,精心編排,心情美然。
■插花的步驟:
(1)修剪:首先要去掉花卉的殘枝敗葉,根據不同式樣,進行長短剪裁,根據構圖的需要進行彎曲處理(為了延長水養時間,適合水中剪取)。
(2)固定:為了讓花卉姿態按照你的設想進行,一般在花器的瓶口處,按照瓶口直徑長度,取兩段較粗枝幹,十字交叉於瓶口處進行固定。專業插花,還要彩花插、花泥、鋁絲等工具進行固定。
(3)插序:一般容易先插花後插葉,這樣容易在插葉的時候將花的高度降低。正確的插序應該是選材、選插襯景葉、插擺花。

⑵ 日本花道的五種基本花型及其特點

日本花道的五種基本花型及其特點

日本花道最古老,最大的流派有池坊花道會,其代表花型有「立華」「生花」「自由花」,其次為小源流,其代表花型有盛花和投入花;草月流也是主要流派,其不同點是主張插花材料的多樣性。下面我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日本花道的五種基本花型及其特點吧!

日本插花在日本稱為花道。在漫長的歷史階段,日本插花藝術得到蓬勃發展,形成了許多的流派。每種流派都其代表花型。最古老,最大的流派有池坊花道會,其代表花型有「立華」「生花」「自由花」,其次為小源流,其代表花型有盛花和投入花;草月流也是主要流派,其不同點是主張插花材料的多樣性,因此,其花型多為構思新穎,活潑多變的自由花。五種基本花型中以「立華」和生花最富有日本花道的特點。

「立華」 意思為豎立的花,它的真正意境是表現自然山水之趣,為日本插花的元祖,起源於16世紀。其傳統花型一般由7-9枝花材構成,以松,檜,柏為主要的花材,左右對稱而豎立,構圖嚴謹。各花枝有自已的長度,位置和伸展方向,基部必須豎直插在一起,位於容器中間。此種花型過於復雜嚴謹,適合於古色古香的環境下擺放,現代插花較少應用。

「生花」 意思為生長的花,起源於18世紀。花以真,副,體三主枝構成不等邊三角型。真代表天,副代表人,體代表地,天地調和而孕育生命。池坊生花按三主枝的角度不同,把花型分成「真,行,草」三種。「真」取立姿,表達端正,凈肅的美態,花器採用細口或寸筒型,適於插曲線少的草木,其彎曲度一般不超出花器之外。「草」取潦草形態,表達自由,奔放的美感,或橫展或下垂,表現特殊的生長姿態。「行」取「真」和「草」的中間態,表達舒暢,快暢的美感,極似中國書法的精妙變幻。生花的最大特點是花材少而精,構圖簡潔,運用流動的線條,精美的花器來表現花材生長的自然美。手法也應注意花材基部仍須豎直插在一起,位於容器的中間。

「盛花」 意思為盛放在淺盆的花,起源於19世紀後葉,由小源流創建。盛花的特點是把花插在水盤或廣口花器內,在顯現量感和色彩美的同時,主要表現自然的景觀美。盛花插制時,還要注意整體的緊湊感,在水際和插口處要作適當的裝飾。

「投入花」 投入花產生於17世紀中葉的江戶時代。投入花是將草木插入高型花器,一般用長瓶,長壺為花器。投入花以表現枝形,花莖的線條美為主,展現花木風情。投入花不用劍山固定花材,用花枝撐在瓶口,將花直接靠在花器內壁或底部使之穩定。因此,花材固定有一定難度,所以要特別注意花材與花器的平衡。

「自由花」 自由花於1926年由草月流創建,又稱前衛花。自由花突破了傳統的插花形式,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造更為自由。其花材可以任意使用,不僅有自然材料,也可以用植物以外的裝飾性材料;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受傳統花型束縛,其作品常強調美的誇張,因此,常用抽象的,富於想像的手法自由創作,達到作者想要追求的自然美和抽象美的境界。

日本花道池坊流的代表花型:立華

立華是池坊流的代表花型,意思為豎立著的花。真正意境是表現自然山水之野趣。一般由7-9枝花材構成,以松、檜、柏為主要花材,左右對稱而豎立,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基部須豎直插在一起,位於容器中間。

池坊插花中最古老、最主要的花型。立華起初是書院壁龕的裝飾花, 是池坊專慶在室町時代創造的, 伴隨壁龕的出現而存在至今。進入平安時代後, 貴族們在寢殿造宅邸中把花草插入瓶中賞玩。相繼的濂倉、室町時代時, 出現了新的住宅形式——— 書院造, 設有壁龕、交錯格板的格櫥, 而作為壁龕裝飾的插花也佔有了重要的地位[ 5] 。在江戶時代前期, 不僅在官宦、武士中, 而且在商人階層中也得到普及。在空前的盛況中,「立華正風體」的形式得以完善, 並被確立下來。此後, 立華成為了日本最主要的插花形式, 至今建立了悠久傳統。

立華採用的`是松樹、桃花、竹子、柳葉、紅葉、扁柏等。之所以稱為立華, 是從草木升高的姿勢而採取豎立的形式, 要用鐵絲來調整花木素材的姿容, 其意圖在於再現一種自然的景緻。立華的構成復雜嚴謹, 各枝條的位置和伸展方向都有一定的順序, 不可以前後倒置, 一般由真、副、受、正真、見越、胴、控、流、前置等9 個主枝和後圍、木留、草留3 種補枝組成, 大型創作還有大葉、草道等, 其構成「立華」的7 ~9 個基本部分組合起來的花型圖, 就要在一個花瓶里把許多互相對立而又相輔相成的材料配置好, 以表現自然景色之美。

根據真枝的形態, 立華有3 種形式: 真枝垂直水際上方的稱為直真、真枝彎曲者稱為徐真、如分作兩株同插於一盤中的則稱為雙株立華。

池坊插花恪守日本留花藝術傳統, 以「立花」( 「立華」)為主, 枝條數目奇不取偶, 一般9 條枝條最為常見, 這9 條枝條各安排在上、中、下段, 形成特異的格調, 插時各枝有一定的順序和位置, 不能前後倒置, 總體成垂直並稍成圓柱型, 插花構圖著眼點在於線條的構成, 講這線條美。

池坊流昔日只作為一種供花的樣式, 現今已成為插花藝術的一大流派, 並在形式上有了不少的改進。在池坊中, 立華是最主要的花型, 意為豎立著的花,具有超凡脫俗、嚴肅華貴的氣質和造型, 以一種抽象性的意念, 模仿自然山水, 通過枝條的空間伸展, 充分體現大自然的韻律美。池坊的立華是在花瓶上再現高高聳立的群山和寬廣遼闊的原野, 各式各樣的花草樹木競相爭芳, 一派和諧的風景,體現這種情趣。

現代立華——— 立花新風體

立花新風體, 是在保持池坊傳統立花所擁有的美感和造型的同時, 為適應現代社會趨勢而創作的一種插花方式。隨著現代居住空間的變化, 特別是在公寓、大廈等密集型住宅裡面, 沒有壁龕的家庭很常見。兼有裝飾插花、待客、鑒賞場所功能的壁龕發生結構變化時, 為使插花能夠適應現代居住環境, 池坊提出使用洋花新的進口材料, 創作了現代立華、生活中的立華。在2000 年, 由當代家元專永宗匠發表而誕生的「立華新風體」, 為具有古老傳統的插花形式——— 立華注入了新的生命, 其最主要表現在傳統美感與傳統結構式樣兩個方面:

一是傳統的美感。用心觀察花草樹木, 通曉植物自然生長規律, 在形態上重視山野水邊自然生長的花草樹木的美好姿態。

二是傳統結構式樣。立花中各種花材各得其所、共同生存、由小見大, 以瞬間印象象徵永恆的方式來表現大自然的真諦。花草樹木通過不斷地生長達到均衡。製作時在保持花材自身自然形態的同時表現出整體的和諧, 將各種花材各自獨特的特點組合在一起, 觀看時會發現這種組合中的各自特性相互並存產生的刺激或共鳴。為了把形態多種多樣、風格不同的各種花材融合在一個統一的作品中, 製作前必須充分了解其在自然中產生的動感, 及植物由此而顯示的獨特姿態。

日本三大主流花道之一——草月流

1927年,被日本花道界稱為花道「畢加索」的草月流創始人河原蒼風,以強烈的革新意識沖破插花界的清規戒律,號召插花者在掌握了基本傳統插花造型的基礎上,擺脫花型的束縛,尊重自身個性和內心感受,進行大膽地自由創作。他的這一舉措,使流行於貴族階層、代表著身份和修養的插花迅速融入了市民生活,草月流也成為今天日本三大主流花道之一。

草月流自從日本傳統花道中脫穎而出,一直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它引領時代潮流,洋溢著清新前衛的氣息。草月流的宗旨是:「隨時、隨地、無論是誰,無論為誰、無論用什麼素材,都可分享」。草月流作品的一個鮮明特點是,常常可見一些出乎意料而千變萬化的異質素材,石頭、鐵藝、紙張、繩子、泥土,甚至各種塑料製品,這些不包含在傳統插花范圍內的材料,都可用來做插花,而作品造型更是不拘一格,大的可達兩層樓高,小的則適合裝飾居室,它真正讓插花無所不用,無所不在。

2001年,草月流第四代家元(掌門人)河原茜繼任以後,立志「讓更多的人感受插花的魅力」,大力推進草月插花走進社會生活,把草月流的花插到了各種類型的建築空間及露天廣場;將作品廣泛應用於裝飾商場、古典與現代風格的舞台等。她還開創性地將插花表演與音樂、舞蹈、書法結合,配以舞台燈光特效,推出綜合性舞台節目,並在全國各地巡演,足見她不懈追求新穎插花模式的激情。

日本花道古流的代表花型:生花

古流生花: 富士山

花材: 龍柏

花器: 鏤空銅花瓶、木花台

生花是古流的代表花型,也稱格花。意思為生長的花。花以真、副、體三主枝構成不等邊三角形。真代表天,副代表人,體代表地,天地調和而孕育生命。生花的最大特點是花材少而精,構圖簡潔,運用流動的線條、精美的花器表再現花材生長的自然美。注意花材基部仍須豎直插在一起,位於容器中間。

古流是江戶時代(17世紀)中期新興的插花流派。當時儒家思想盛行,講究陰陽五行學說,以天地人來表現倫理教義。這種思想也反映到插花的格式中,謂之「生花」或「格花」。古流造型講究格律,並使用古典花器,一般是專用的竹花器或銅花器,並配有專門的花台。古流的最高花型是「生花」,一般採用單一的自然花材,以綠色的松、葉和簡單的枝條為主,造型規則嚴謹,突出古典雅緻和格律之美。

古流中又有許多不同的派別,如尚山古流,古流松應會等等。

生花是使花保持生命力的表現方法,使用的是鮮花。江戶時代中期,作為招待客人的生花已經誕生,它主要被放在壁龕上。和投入法、盛花不同之處在於茶花的器具象徵著大地。生花主要表現的並不是花木局部的美,而是其伸展開來的生命力。品格高尚、絢麗、端莊是生花的特徵。

生花,是由天、地、人三才所構成,「天」最高,且富領導作用,居中央位置,稱為「真」。「地」安定、有力、居低位置,稱為「受」或「留」。「人」表現動態,居天地之間,位居中段,稱為「流」。古流生花基礎形態是真、受、流三枝,加上真前、留,而成五枝的型態。

日本花道草月流的代表花型:自由花

自由花,草月流創建。意思為如草之親切、月之明亮。又稱前衛花。突破傳統的形式,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造更為自由。常強調美的誇張,用抽象、富於想像的手法自由創作,達到作者追求的自然美和抽象美的境界。

其花材可以任意使用,不僅有自然材料,也可以用植物以外的裝飾性材料;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不受傳統花型束縛。

自由花是從"盛花投入"派生出來的現代花形,所以自由花也可說是現代的"盛花投入"。自由花沒有立花和生花在花材等方面的種種制約。各流派只要合乎本派的基本型,可以自由地大膽創新,它的特點除了色彩本位與自然本位外也很注意造型,是這三者結合起來的的有現代化感覺的花形。

在形態上它可以是直態,也可以是斜態或垂態。吊在檐前或天花板上的"吊花"或掛在壁上或柱上的"掛花"都屬於自由花。自由花不僅花器多種多樣,花材上也引進了人工的物質。如在花中配上金銀的紙捻或金屬物。有時還人工使某種花材脫色。

「自由花」長於個性和表達,因此更適合於當代環境和趣味。「自由花」粗略地可以分成自然主義、抽象派等風格,但都尊重各種原材料的美和基本特性,以新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特定的效果和情緒。因而,它所具有的創造性是無窮無盡的。同時也體現了社會的發展為插花藝術如何表現本時代的精神帶來了新的課題。

草月流是近世新流派,不局限於花卉與植物等素材。初代敕使河原蒼風(1900~1979)誕生在花道世家,是花道家勅使河原久次的長子,幼小時便受到插花的指導,表現出卓越的天賦受到各方注目,對於父親傳統插花形態保有疑問,隨後1927年春,打出教授「盛花」的看板,創立了「草月流」。

花道——日本插花藝術的藝術風格

1、崇尚自然

日本傳統插花崇尚自然美,其歷來出現的各種插花形式,如其代表性的立華、生花、自由花等形式,其主流都是表現自然的。並以是否自然為其品評標准。這與中國傳統插花是一脈相承的。

2、注重嚴格的形式

日本傳統插花注重嚴格的形式,特別是一些代表性形式,如立華、生花、新風體等,其每一形式都有具體的花枝數、每一花枝都有自己的名稱,都有在造型中所起作用的明確規定,使用什麼花材,是草本的還是木本的、在花器中插作的位置和順序、花枝的長短、插置角度和朝向等,都有嚴格的界定,不容絲毫違反。不同的古典流派,它的代表性插花形式都有區別。

3、全民普及,插花進入千家萬戶

日本舉國上下皆愛插花,插花可以陶冶性情、培養審美能力、豐富生活情趣、美化生活環境,成為日本的「國藝」,據說日本喜愛插花的人口達到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每一家庭一進門的玄關處,都有放置插花的部位,常是家庭主婦表現插花才華的主要場所,經常都要保持優美清新的外貌。因此,插花成為女孩子出嫁前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藝,就像中國過去少女出嫁前必須學會女工一樣。如果插花技藝出眾,會受到夫家的寵愛,相反若插花不好,也會受到輕視,認為缺乏教養,丟了夫家的臉面。所以,在日本的城市中到處都有家政學校傳授插花。

4、插花流派眾多,各具特色

日本插花的發展形成眾多的流派,號稱有三千多個,這是插花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百家爭鳴,才能百花齊放,百花齊放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各階層人們的不同審美需求,推動插花藝術向前發展。日本傳統插花的開創者是池坊流,是日本成立最早的流派,稱為「日本插花的本源」,有500多年的歷史,許多流派都是從池坊流演化出來的,現有會員達100多萬人。現任家元是池坊45世華宗匠池坊專永。其他的主要傳統流派有未生流、嵯峨御流、古流、宏道流等。這些日本傳統插花流派為適應人們現代生活的需要,也都有現代插花的形式出現。

5、技藝精湛,干凈利落

日本傳統插花插作技藝精湛,造型准確,一絲不苟,不落人為加工的痕跡。每一傳統造型對花材的種類、長短、插作順序、在花器中的位置、方向角度、都有不容擅動的規格要求,對插作技藝提出要求極高。如沈復在《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中提出的「起把宜緊」,「瓶口宜清」的瓶花插作原則,在日本傳統插花中,得到靈活運用,並且作到了極致,在作品基部,都形成一個長約10cm的圓柱狀的水際,造型彷彿從花器中怒起,乾乾凈凈,利利落落,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其技藝之精湛令人贊嘆。同時也有些許千篇一律,不夠自然的感受。

;

⑶ 明清時期為什麼流行花鳥圖案

明代初期一般指洪武、永樂到宣德、成化、弘治時期,此時的花鳥畫最突出的表現為繼承元代水墨畫法和宋代院體花鳥。最能代表兩種畫風的作家莫過於夏昶與邊文進。

夏昶(1388-1470)乃被稱為畫竹「開山手」的王紱(1362—1416)的高足,以墨竹著稱,時諺有「夏昶卿一個竹,西涼十錠金」之謂。在永樂中舉進士,官至太常寺卿直內閣,故後人稱之為夏昶太常、夏昶卿。他繼承了元人傳統,在其師蕭散自在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形成自己墨色蒼潤、灑脫自然的風貌。他的墨竹,題材、內容極為豐富,在表現風雨中飄舞之竹方面尤見功力。史稱其竹「煙姿雨色,偃直濃疏,動合矩度,蓋行家也」【4】,從其《奇石清風圖》(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96.80,以下簡稱中大)可看出其端倪。該圖表現清風輕拂下搖曳偃仰之竹。作者用墨層次分明,筆勢遒勁,系其同類作品之佳構。傳其衣缽者有魏天驥、屈礿(一作約)、張益、張緒、吳巘、王儀、楊廷端、朱端、何喬福、喬昶、馮起震及婿虞瑛等。其中晚明馮起震(1553-1642年仍在)的《湘江新雨圖》(廣東省博物館藏B5007,以下簡稱粵博),仍然系墨竹,在承繼夏氏的同時,也能有所創新。

曾於永樂至宣德初期授武英殿待詔的福建人邊文進可稱明初院體花鳥的代表,畫史稱其花果翎毛「妍麗生動,工緻絕倫」【5】。他繼承宋畫院工筆重彩的傳統,用筆精細,設色明艷,所繪《雪梅雙鶴圖》(粵博B5588),工整細膩,雙鶴施以白粉,梅干及花朵也細致精確,筆墨瀟灑。邊文進以畫花鳥著稱,尤以畫鶴見長,該圖堪稱其代表作。其子楚芳、楚善、楚祥及外甥俞存勝、婿張克信等均能傳其家學。

與邊文進大致同時供奉內廷的繆輔的生平事跡一直史載闕如,從其傳世的畫作看,他曾供職於武英殿直錦衣鎮撫,擅長畫魚。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一件《魚藻圖》,上署「武英殿錦衣鎮撫蘇郡繆輔寫」,鈐「良佐」、「赴清光」二印,則他為江蘇人,「良佐」則有可能為其別字或號。他所繪之魚藻,多寫碩大的錦鯉游弋於深水雜藻間,旁有各類小魚作襯。錦鯉或跳躍,或昂首,或俯游……各盡其態。《魚藻圖》(粵博B674)描寫的便是其中錦鯉戲水一景,筆法仍然是兩宋院體花鳥一路,工細別致而賦色濃麗。繆輔與其他宮廷畫家最大的不同便是他在題材上的創新,他能別出心裁,將當時很少為人所關注的魚藻類生物入圖,而且能生動傳神地再現錦鯉在水中的各種表現,實屬難得。他的生平傳記雖然不為人所知,但所繪之各類《魚藻圖》則在明宮廷繪畫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明代初期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畫家,那就是以畫梅見稱的陳憲章錄。陳錄出生於人文薈萃的浙江會稽,工詩善畫,論者將其畫梅與同時的冰壺道人王謙(字牧之)相比,並謂「二家雖格意不同,憲章筆力,實過於謙」【6】。《推蓬春意圖》(粵博B4067)系其傳世作品中之鴻篇巨制,全用水墨寫就,繼承了元人如王冕、鄒復雷等人的墨梅傳統,所繪梅干及枝葉遒勁挺拔,古意盎然,梅花則情態各異,正如楊殿邦題詩所言:「萬花飛動墨香遲,寫遍南枝與北枝;彷彿羅浮人入夢,一雙翠羽欲來時」。該圖歷經周右、徐世昌等遞藏,名人題詠殆遍,實屬不可多得之藝術佳構。

這一時期繼承元人水墨傳統的畫家如王紱、姚綬、宮廷畫家如周文靖、商喜、倪端、孫隆,浙派畫家如戴進等也都擅長或兼擅花鳥。
清代初期獨特的政治與人文環境產生了燦爛輝煌的文化。繪畫上出現了受官方扶持的、以王時敏、王翬、王鑒、王原祁為主流的正統畫派和以四僧(朱耷、石濤、漸江、髡殘)等遺民為主流的反正統畫派。花鳥畫和山水畫分庭抗禮,共同成為畫壇的主流。

惲壽平是這一時期花鳥畫壇的重鎮。

以沒骨花卉見長的惲壽平(1633-1690)初習山水,後因見王石谷畫,自以才質不能出其右,遂舍山水而改工花鳥。他繼承了徐崇嗣的沒骨法傳統,創造出色彩鮮明、筆墨簡潔的清新畫風,畫史稱他「不用筆墨鉤勒而渲染生動,濃淡淺深間妙極自然」、【26】「簡潔精確,賦色明麗,天機物趣,畢集毫端」,以至於當時「無論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戶戶正叔」【27】,一時從之者眾,形成「常州派」。作於1686年的《菊花圖》(粵博B2205)所繪菊花為寫生之作,亦能得其神,色澤鮮麗,生色活香,代表了成熟時期的風格。

當時受其影響的畫家有百人之多,最主要的有馬元馭、范廷鎮、鄒顯吉、外甥張子畏及族曾孫女惲冰等。其中馬元馭(1669-1722)得惲南田親授,又與蔣廷錫切磋,因而畫藝日進,王石谷極稱之,論者謂其超縱似陸治,老健遜沈周,作於1694年的《萄萄圖》(粵博B2252)和1704年的《花鳥圖》(中大99·522)可見其畫藝之一斑。前者寫生,形神皆備,堪稱入室之作;後者蒼勁放逸,運筆瀟灑,設色雅緻,於南田外別開生面。其女馬荃得其家法,與以沒骨著稱的惲冰並稱江南「雙絕」。作於1750年的《花鳥游魚圖》(粵博B201)和1779年的《荷花翠鳥圖》(中大99.322)分別代表不同時期的畫風。前者工整秀雅,設色清淡;後者縱筆放逸,賦色亮麗。

與惲壽平同時的王武和稍後的蔣廷錫、鄒一桂等也都是成就卓著的花卉畫家。

王武(1632-1690)與惲壽平同時稱譽畫壇,他精鑒賞,據說家裡藏有很多宋元名跡,這就使其有機會和能力從前人的藝術佳作中吸取養分,融入到自己的畫藝中。他一方面繼承了黃筌的寫生傳統,另一方面取法明代的周之冕、陸治諸家,畫史稱其「所寫花竹禽蟲神韻生動,流麗多風,當入妙品」,又謂其能「得動植之生意,根蒂五參,精神設色,亦極精巧」【28】。作於1677年的《芍葯蝴蝶圖》(粵博B1861)正是其風格的代表。該圖芍葯用細筆鉤勒,墨氣明雅,氣韻生動。傳其藝者有周禮、張畫等。
蔣廷錫(1669-1732)早年受「常州派」影響殊深,後期師法陳道復、徐渭,筆墨簡逸。作品早年以妍麗工筆者居多,晚年以水墨寫意取勝,梁章鉅謂其「以逸筆寫生,或奇,或正,或率,或工,或賦色,或暈墨,隨意而成,筆筆名貴」【29】。他曾官至大學士,位顯名尊,其畫代筆、贗品也多,所傳長卷大軸皆其贗品,馬元馭父子及門客潘氏常為其捉刀,據說世間流傳有設色極工者大多由潘氏代筆。作於1723年的《瑞蓮圖》(粵博B223)所繪蓮葉用墨染,筆墨淡逸,工寫結合,不施粉黛而神韻自足。傳其藝者有子蔣溥、馬元馭子馬逸及蘇國士、錢元昌、鄒元斗等。

以傳統山水見長的「四王」亦偶有花卉之作,如「四王」之首的王時敏(1592-1680),作於1661年的《午瑞圖》(粵博B832),構思簡潔,用墨暈染,墨色層次分明,筆簡意遠。王石谷(1632-1720)的高足楊晉(1644-1728)不僅常為王石谷山水補畫人物、輿橋、駝馬、牛羊等,亦善花鳥,他與黃衛合作於1692年的《梅竹雙禽圖》(粵博B233),其中竹石為其所寫,用筆簡潔;黃衛寫梅雀,蒼秀簡淡。此外,與「四王」、惲壽平並稱「清初六家」的吳歷亦擅畫竹石。其畫取法吳鎮,筆墨雄渾蒼勁,廣東省博物館亦藏其竹石。

清「野逸」派主要以「四僧」等明遺民為代表,他們用筆荒寒、率意,不拘成法,試圖藉助筆墨來表達或排遣心中的積郁,著名的畫家有朱耷、石濤、弘仁、蕭雲從等。

八大山人朱耷(1626-1705)所繪擬人化的花鳥、蟲魚一直被視為個性化的主要特徵,所繪魚、鳥之眼睛白多黑少,被認為是對現實的輕蔑與不滿。他繼承「青藤白陽」潑墨寫意傳統,更多地將思想情感融入畫中,竭力表現對現實的消極關懷及其對人生的理解,他的畫成為自己生命意志的體現。作於1689年的《眠鴨圖》(粵博B44)和無年款的《疏柳八哥圖》(粵博B2704)均為其典型的作風。前者構圖簡練,筆墨酣暢,為其盛年力作;後者筆意疏淡,墨色淋漓。兩圖均緣物寄情,別有懷抱。

自稱苦瓜和尚的原濟(1642-1707)本為明宗室,姓朱,名若極,出家後改名原濟,字石濤,擅畫蘭竹,畫史稱他「筆意縱恣,脫盡窠臼」【30】。《墨竹圖》(粵博B1603)筆墨縱橫宕逸,不拘法度,張大千在跋語中謂其以怒氣畫竹,「槎槎枒枒如在萬馬軍中」。鄭板橋嘗評其畫竹「好野戰,略無紀律而紀律自在其中」【31】,此圖可作為最好的例證;《花果圖冊》(中大96.68)於用墨之外,敷以淡色,神完意足,筆致高遠。

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並稱「海陽四家」的漸江學人弘仁(1610-1664)是「新安畫派」的重要代表,以畫黃山著名、能「得黃山真性情」,所繪之梅、竹亦別具風致。作於1663年的《梅竹石圖》和《梅花圖》扇面(粵博B3646)簡淡荒疏,構圖簡潔而意境深遠,其韻如同所繪山水,蓋從倪雲林中來而別出新意。

安徽蕪湖人蕭雲從(1596-1688)的畫風與「新安畫派」相似,與「海陽四家」的孫逸齊名,畫工山水、人物,「筆意瘦硬清快,設色古雅」【32】,花卉是其餘興,但卻體現出高超的技藝與神韻。作於1668年的《梅石水仙圖》(粵博B94)用筆荒率,筆墨簡練,與弘仁相類。

此外,花鳥畫成就突出的尚有以擅畫梅花著稱的金俊明(1602-1675)。近人鄭昶稱其花卉「獨斟酌於花光、補之之間,別成雅構,疏花細蕊,豐致翩翩,名重當世」【33】。《梅花圖冊》(粵博B2544)可代表他的風貌。該畫冊墨色清淡,筆意簡潔明快,運筆勁健、寓意深遠,王世禎曾題其《畫梅圖》,中有「一幅生綃千載意」句,也是指其意境而言。

這一時期的嶺南地區成為南方一個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南明政權播遷、抗清斗爭的延續、大批遺民南下,使本來僻居海隅、較為清寂的這一區域活躍起來,文化也空前繁榮。遺民畫家如高儼、張穆、伍瑞隆及以深度、成鷲、大汕為代表的嶺南畫僧群體等,為原本並不發達的嶺南繪畫帶來了生機,並掀起廣東繪畫的高潮。以善畫或兼畫花鳥著稱的畫家有楊昌文畫蘭、伍瑞隆寫牡丹、張穆畫鷹、成鷲寫雜卉等,各擅勝場。其中張穆(1607-1683)以畫馬名世,兼擅畫鷹【34】。所繪鷹多為水墨寫意,蓋從林良處取徑,參以青藤白陽之筆意,形象生動。《蒼鷹圖》(中大99·604)所繪獨立枯枝之雄鷹,墨氣渾穆,用筆老到、蒼勁,雖不是張氏寫鷹之精作,但仍得其形、神。

清初花鳥畫對後世影響甚巨,中期的揚州畫派、晚期的「海上畫派」、「居派」等都受其感染。鄭昶《中國畫學全史》謂髡殘、道濟所寫孤高奇逸,不類南田而亦卓然為後世法,反映出「野逸派」的影響;近人陳師曾則將清代花卉畫分為兩個主要的派別,即以惲南田沒骨為主的「惲派」和以蔣廷錫鉤勒為主的「蔣派」。兩派各有傳人,影響及於後世,以後的花卉畫大多由此兩派衍生【35】。雖然陳氏所言不免偏頗,但確乎反映出兩派花鳥畫承前啟後及其劃時代意義

⑷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指的是什麼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這是五代時期花鳥畫著名的「徐黃異體」的體現。

(1)「徐熙野逸」,簡稱「徐派」,代表畫家為南唐的徐熙。

徐熙雖江南一布衣,但志節高尚,放達不羈,多狀江湖,所繪的汀花野竹、小鳥淵魚、草木蟲獸,皆妙入造化。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獨創「落墨法」。

他的作品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徐氏的筆墨技巧,對於後世影響很大,至徐熙之孫徐崇嗣出,徐熙畫派名聲漸振。後經張仲、王若水,到明代沈周、陳道復、文徵明、徐渭等人加以發展,成定型的水墨寫意花鳥畫。

(2)「黃家富貴」,簡稱「黃派」,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的黃居寀。

黃筌才高技巧,善於取熔前人輕勾濃色的技法,獨標高格,是深得統治階層喜愛的御用畫家。其子居寀、居寶承其家風,成為兩宋時占統治地位的花鳥派別。黃筌為宮廷畫家,多寫宮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瑞鳥,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不露墨痕,畫成逼肖其生,故有「黃家富貴」之稱。

(4)花卉派別擴展閱讀

花鳥畫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繪畫中,花鳥畫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鳥之外,還包括了畜獸、蟲魚等動物,以及樹木、蔬果等植物。在原始彩陶和商用青銅器上,「花鳥」充滿神秘色彩,遺留著圖騰的氣息。最早的「花鳥」或許與早期人類的生殖崇拜有一定關系。

(1)六朝時期

據史書記載,到六朝時期,已出現不少獨立形態的花鳥繪畫作品,如顧愷之的《鳧雀圖》、史道碩的《鵝圖》、顧景秀的《蜂雀圖》、蕭繹的《鹿圖》等,雖然已看不到這些原作,但著錄資料已表明當時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了。

(2)唐代

至唐代,花鳥畫業已獨立成科,著錄中計有花鳥畫家80多人。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韋偃畫牛,李泓畫虎,盧弁畫貓,張旻畫雞,齊旻畫犬,李逖畫昆蟲,張立畫竹等等,已能注意到動物的體態結構,形式技法上也比較完善。

(3)五代

五代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以徐熙、黃筌為代表的兩大流派,確立了花鳥畫發展史上的兩種不同風格類型。

(4)宋代

宋代《宣和畫譜》所載北宋宮廷收藏中,有三十位花鳥畫家近二千件作品,所畫花卉品種達二萬余種。北宋的花鳥主要還是承接五代的傳統,早期以黃筌之風格為主導,基本上用的是「勾勒填彩」法,旨趣濃艷,墨線不顯。到了南宋,畫院一半以上的畫家畫花鳥,這一時期的花鳥畫是中國花鳥畫發展史上一個高峰。

在題材上,宋代出現了水墨梅、竹、松、蘭,淡墨揮掃,整整斜斜,不專以形似,獨得於象外。以擬人化的手法將崇高、貞潔、虛心、向上、堅強寄於「四君子」上,這種文人畫思想的加入,為花鳥畫注入新的內容。以文同、蘇軾為代表的這一派,已有別於流行時尚的清新風格,獲取朝野稱賞,並加速了他們的畫風成為新的時尚。

(5)元代

元代花鳥畫受宋代文同、蘇軾的影響,出現了一批專門畫水墨梅竹的畫家,他們以柯九思、仉瓚、吳鎮、王冕為代表,表現了文人的「士氣」。

(6)明四家

除了山水外,亦擅長花鳥並卓有成就。而徐渭的淋漓暢快、陳道復的雋雅灑脫,代表了文人畫的兩種風格。

(7)清代

清代石濤、惲壽平、朱耷(八大山人)和揚州八怪等都在花鳥畫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八大山人以其獨特的繪畫語言,表現內心的憂傷與家國之痛,其筆墨與造型均獨樹一幟。而惲壽平的沒骨花卉則在黃徐體異中得以綜合與發展,為花鳥畫新辟蹊徑。此後,「四任」尤其是任頤,又加以弘揚發展,使得花鳥畫在清末出現了一次小的高潮。

(8)現代

在現代畫壇,花鳥畫整體上已不太引人注目,但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李苦禪、朱宣咸、關山月等大師的出現,亦獨成高峰。吳昌碩以金石入畫,創造了前無古人的風格類型,齊白石則畫了許多前人從未畫過的題材,如蝦、老鼠、蚊子、蒼蠅等等,其造詣令後人卻步。而徐悲鴻的馬、潘天壽的雁盪山花、朱宣鹹的梅花、李苦禪的鷹、李可染的牛、陳之佛的工筆重彩花卉、湯立的大寫意花鳥,均已造型與筆墨的獨特占據了各自應有的位置。

熱點內容
果輔玫瑰花 發布:2025-09-09 04:33:20 瀏覽:452
七夕快到咯 發布:2025-09-09 04:33:18 瀏覽:667
世茂七夕 發布:2025-09-09 04:29:08 瀏覽:116
l形插花要點 發布:2025-09-09 04:27:34 瀏覽:691
櫻花珠斑鮨 發布:2025-09-09 04:26:54 瀏覽:7
盆栽樹長蜜 發布:2025-09-09 04:20:14 瀏覽:496
紫丁香的話 發布:2025-09-09 04:13:41 瀏覽:452
大蘭花殺人案 發布:2025-09-09 04:06:21 瀏覽:636
櫻花奈良山 發布:2025-09-09 04:06:09 瀏覽:9
百萬星的花語是什麼 發布:2025-09-09 04:00:26 瀏覽: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