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的感觸
『壹』 分享鮮花店經營的秘訣(一)
製造消費熱點:
花店 經營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能否吸引消費者, *** 消費者的購買慾望。除了充分利用現有各類節日外,花店還應主動開發、製造消費熱點,創造商機來吸引消費者,增加銷售額。
現在花店之間的競爭比較激烈,這並不可怕,有競爭才能有進步。花店業者要想辦法,勤思考,用智慧來創造商機。情人節往往和春節離得很近,是花卉消費的旺季。而在價廉花多的夏季,卻缺少相應的花卉消費 *** 。
花藝設計 是立店之本:
花店的經營秘訣在於花店賣的不僅是花,而更多的是為消費者提供高水平的花藝作品和花藝設計服務。如果花店對鮮花只是簡單的包裝,或是說花店光賣鮮花,只拼價格,那麼花店的競爭力就會大打折扣,尤其是面對城市裡花卉批發市場林立的現狀,花店人就必須在強調作品風格和提高作品品味上苦練內功。花藝設計的意識不強也是我國花店業與國外同行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如今,人們的消費能力在逐漸提高,鮮花已經有條件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對花藝作品的喜好各不相同,性格安靜的人可能偏愛簡潔大方的插花作品,活潑開朗的人可能喜歡色彩豐富的。所以,量身定做是花店發展業務的方向。在鮮花消費額較高的國家,不同節日、不同場合有不同的主題花卉,不同興趣愛好的消費者也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個性化花藝作品。
所以我們的花店要不斷學習國內國際花藝設計理論,運用多樣化藝術資材及國際專業花藝設計概念,精心設計製作國際流行的花藝裝飾,重視花文化的傳播和研究。比如由專業設計師到現場做設計評估,提供設計方案及電腦彩色效果圖,或由花藝設計師上門現場操作;到國內外的知名花店開辦的花藝教室進行學習、交流,這些都是提高花藝水平、提高花店知名度和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很多花店常在抱怨,消費者對花的要求就是鮮花價格便宜、質高,店裡插花作品卻備受冷落。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些率先接觸和理解了花藝的人們,對於真正高水平的花藝作品已能不惜重金購買,花藝已經開始為人們所接受了。市場是要逐漸培養的,只有逐步引導消費者認識花藝,喜歡花藝,花店才能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十二個月巧送花: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都喜愛花,送花成了交往中的「心意之禮」。這「心意之禮」要動得頭腦、巧用智慧,如靈敏聰穎的妮妹眼神,總在變化,總有生動,總有魅力。
一月,黃色之花。春天的花中以淺黃水仙、連翹等為妙、為新、為靈趣。將黃色花配以白色的滿天星,再用包裝紙包裹,能表達出期盼春天的心情,給人希望的溫情。
二月,綠色植物。二月份是個酷寒的月份,「料峭阻住、春綠向枝頭」,寒處的生命尤為動人———庭園中的球根植物已開始露出面龐。送綠芽與白花,給人堅韌、給人力量。這種青、綠融白的色調,正是春二月的象徵。
三月,淡粉紅花。三月,柔和春風拂面,感覺如「玉指纖纖」。利用淡紅色包裝紙來包裹淡粉紅花,柔、情、潤的感觸在被送花者眼中如春風漾來。
四月,淡色之花。此時春光最盛、百花爭艷。溫暖的陽光與回暖的情緒,纏繞如藤,淡色之花正好表達「正是春好處」的意境。
五月,綠色之花,是綠的宣言。初夏的耀眼陽光,在一片綠地上,創作出繽紛世界。綠色之花代表生命茂盛與清純。
六月,橘黃之花。梅雨時期的放晴,陽光的顏色就像鮮明的橘黃色。贈花色彩配合時節,以柔和色彩橘黃為妙。
七月,粉紅色彩之花。在強光與悶熱中,色彩鮮艷奪目的花最適合,因為它展示給人以無畏的精神與風采。
八月,白色花。在酷暑之際,人會稍感疲倦,此時送以充滿涼爽氣息的白花為佳。
九月,混合色花。高高澄凈的天空,秋風徐徐吹來。各種花色的組合,象徵著秋收、心滿意騁。
十月,紫色之花。這是回憶色,沉思季節的色彩。紫色是一種老成、可信的表示,同時又是不可抑制的崛起意念。
十一月,果實世界。深秋季節、正是各種水果成熟之際,到處洋溢著甜美的水果色彩和芳香,花禮中也可加入水果作點綴。
十二月,紅色花。紅色代表聖誕、熱情。送一束可以點燃人心的紅色花,在冬季相信誰都會喜歡。
透視顧客心理:
花店這個行業是個純粹的服務業,而客戶也是來自各行各業,比其他的行業還要復雜一些。在實際經營上,所遇到的情況更是不盡相同。例如甲店碰到一個棘手的問題,在乙店可能從沒發生過,同樣一件事甲店和乙店處理的方法也不會相同。既然是服務業,提供最好的服務就是必須的了,要如何做才會讓顧客充分享受你的服務呢?以下幾點可供你參考。
一、記住所有客戶的姓名、喜好,讓顧客感覺自己擁有VIP的身份。
有一位電力公司的總經理時常到偏遠山地去巡視發電廠,每認識一個人,他就將那人的長相特徵寫在記事本上,日後一見面他便能立刻叫出那人的姓名。從事花店業也一樣,如果你能將顧客的姓名、特徵牢牢記住,加上對他的特殊喜好或特殊忌諱有所了解,讓顧客覺得他是被重視的,顧客也會肯定你的服務。
二、肯定自己做過的承諾,不要為圓謊而繼續說謊。
相信一般人最痛恨的事情之一就是被欺騙,如果你曾經答應過顧客某件事,而事後卻無法辦到或臨時出現狀況無法實現,抑或訂單出現無可彌補的錯誤時,在這節骨眼上最好主動向顧客說明理由,尋求合理的解決辦法。千萬不要等他向你興師問罪時再做無功的解釋,那時你的客戶對你服務的看法將會大打折扣,甚至會喪失這個顧客。
三、在商談中,先採取認同對方的說法,再委婉表明自己的立場。
俗語說:「顧客永遠是對的」。與顧客洽談業務時,如果出現內容意見不同的時候,應該盡量傾聽對方的需求,深入地詢問問題,可以讓你更快了解客戶所關心的事項,這樣才容易使談話內容形成交流,及時獲得訂單,千萬不要固執己見,一味地和顧客抬杠,可能表面上你是贏了,但卻給客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四、在銷售時要先考慮對方的想法,為顧客著想。
從事花店業務中最重要的就是滿足顧客所需要的,盡量從顧客的觀點為出發點去思考,尤其對於較敏感的價格問題。業務人員應該先有一套說詞,不要讓自己陷入殺價的陷阱中,盡量給客戶滿意肯定的答案,強調其附加價值和設計特色,讓顧客有物超所值的感受。當然,在價格上你必須先說服自己,別人才有可能被你說服,也就是說,定的價格要讓顧客產生認同感。
五、關心對方利益,牢記雙贏理論。
談判時要集中火力,針對客戶最在意的問題,盡量不要讓大問題衍生出枝枝節節的小麻煩,專心聆聽對方說話。在會面之前可以先模擬一些狀況,先了解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他對產品需求到何種程度?對於商談中的溝通度如何?他對於商品有沒有特殊喜好或特殊忌諱?以上種種都是可以在商談中提出來討論的。對顧客的要求了解越多,越能提供他貼心的服務,也更能讓你的顧客認為你是站在他這一邊,處處為他著想,這時你的訂單也就會源源不斷。
六、掌握人性,熟悉顧客的心理及他的想法。
其實人性本來就有弱點,例如每個人都有一點點投機的心理,而從事花店這一行,很容易感到消費者就像去菜攤買菜,要求送一把蔥或一塊姜相同的心理,買一些花希望再附送些什麼。其實只要了解這種心理,在顧客買花時附送一點保鮮劑,在結賬時送總務小姐一小束鮮花,對花店來說不是什麼負擔,但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日後的業務會有很大的幫助。
以上所談的各項都不外乎充分了解和盡力服務,而且在實際花店的經營中常會交互出現,而每次出現的狀況總是不盡相同。這時候就必須先想好相應的對策,先有充分的心理准備,對於顧客提出的問題要給予肯定的答復,且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讓顧客產生十足的信心,這樣才能在眾多花店中脫穎而出,贏得勝算。
參考文獻:1麥克.戴許 2000 鬱金香熱2王薇棣、蘇渟 荷蘭鬱金香與花卉行銷3台灣花卉園藝月刊
『貳』 日本花道與中國花道的異同
2009年伊始,有幸認識了來自台灣的陳春珍老師,(國際花藝文教基金會董事,日本花藝設計師協會常務理事,日本花藝設計師協會講師,日本池坊華道講師正教授一級。)她給我們帶來了日本古老的池坊華道,讓我領略了日本插花藝術的魅力,感悟著日本花道的精神。我學習日本花道,並非崇洋媚外,旨在領略日本的插花藝術,拓展自己的插花技藝。在學習過程中,我常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日本花道,與中國傳統式插花又有何淵源?為什麼日本花道發展得如此系統有為?中國傳統插花的發展之道在哪裡?經過學習和大量資料閱讀之後,在日本花道與中國傳統插花之差異方面,我有一些心得,與大家共討。一、歷史淵源在500年前的唐朝,日本的聖德太子把中國佛教插花帶入日本,並由小野妹子潛心研究、積極傳播,形成了日本的第一個插花流派——池坊華道。自此,日本的插花藝術(日本稱之為「花道」)開始繁盛起來,並形成了如今的3000多個派系。中國的傳統插花藝術,萌芽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羅虯的《花九錫》、袁宏道的《瓶史》、沈復的《浮生記》更是中國插花的歷史力證。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插花,是日本花道之父,從日本花道技藝中,可窺得中國傳統插花的神似之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不斷的戰亂,使得中國插花藝術在後來的發展中並未一帆風順。而日本,倒是興興旺旺,使插花藝術在全日本成為了一種全民普及性的技藝,與茶道同為日本婦女的必學之道。二、從民族性來思考兩者的發展在看到日本花道與中國插花不同的發展之路後,我更多考慮的,不是歷史原因,而是民族性的問題。為什麼日本能把拿來的文化發展起來,並且很好地發展起來了呢?而中國的插花藝術,蠻可以是世界插花界的龍頭老大,可如今,卻讓人排在了日本之後,為什麼?排除我們的民族情緒,不去討論日本民族的殘忍、殺氣騰騰、性急而度量小之缺陷。我們可以看到,在日本,有一種獨特的精農主義,它使日本人重視教育,崇尚科學,並不斷革新,精益求精。它使日本人性格中有一種永不服輸的傾向。成功的唯一出路就在於不斷完善自我, 充分發揮意志力的作用。日本人在這方面幾乎做到了極致。這就不難看出,日本花道何以發展得如此系統和廣泛了。而中國呢?近年來,我看到全民性的關於民族性的大討論,聽到的大多是貶詞。首先是中國的天然主義,這種天然主義形成了中國文人的儒雅,而這份儒雅又創造了中國插花的藝術性,使中國插花充滿了靈氣和情感。然而,又是這種天然主義,讓中國人信命由天,從而讓歷史蒙上了恥辱,也讓花藝發展受到了阻礙。其次是中國的個人主義,輕視知識,輕視努力,輕視文化,輕視群眾與團體生活,這也讓插花藝術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三、花藝特點之異同同:日本花道與中國傳統插花都以線條為主,講究意境,崇尚自然,兩者同屬於東方式插花。異:日本花道更系統。如今的3000多流派,雖源於池坊,卻各有特點。日本花道有家族性,固能將流派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下來。而中國插花藝術,重新發展的歷史不長,現如今依舊派系不明,分類混雜。但是經過幾代花藝人的努力,中國插花,也正以不容忽視的姿態重振著中國藝術在世界上的地位。四、一些想法在接觸了日本花道之後,令我有不少感觸。1、 我們應該放棄自己「父」之尊,努力學習日本花道,從中挖掘東方插花之精髓,豐富中國傳統插花之意蘊。2、 索源。從中國現存的文獻資料出發,發掘中國傳統插花的歷史。從源頭上分析中國插花的特點,注意整理和分析,讓中國插花更系統更豐富。3、 增加交流。這里的交流,並不僅僅是指與日本花道的交流,也包括與國際插花界的交流,融匯東西方的藝術精華,再創輝煌的中國插花藝術。但,更重要的交流,我認為是國內插花界的交流。也許是我在插花界的了解不深,總感覺中國插花界地域感很強,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搞自己的培訓和商業發展,使得插花藝術更滑向了商業化,淡薄了藝術性。最後,我想說,我更喜歡中國傳統插花,不僅因為她是日本3000多流派的花道之「父」,更因為她擁有天然的高貴與沉穩氣質,擁有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師法自然又高於自然的精神。雖然自己微不足道,但我也希望能夠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中國插花藝術的發展唱傳承與創新之歌。
『叄』 董卿昨晚出現在央視這檔節目中,談了談她對於「慢」生活的理解
所謂「慢」步生活,不是攤開兩手任時光荒廢的放縱,而是盡心感受,做到能力范圍內最好的堅韌與自信。
——董卿
8月9日晚,《你好生活》特別節目播出,董卿作為特邀嘉賓出鏡,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你好生活》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綜藝頻道、央視網聯合推出的新青年生活分享類綜藝節目,由尼格買提擔任製作人。每期節目中,尼格買提都會與嘉賓前往不同的城市,在各處感受生活的本真狀態。此前,包括康輝、撒貝南、朱迅等央視主持人「天團」等都曾作為飛行嘉賓亮相。
談及邀請董卿,尼格買提說,那是自己作為「迷弟」最為難忘的經歷。一次台里的招商活動現場,他在完成任務後在一旁靜靜等待仍在工作的董卿,「她的工作非常非常忙,基本上沒有任何多餘時間的。所以我就杵在那兒,等她跟其他主持人對流程,來來往往各種工作人員都抬頭看我,說我就像一個小粉絲。」好不容易等董卿路過詢問他「干嗎呢」,他才主動告白,「我說等你呀!我覺得就是『等你呀』這三個字,還是有點感動到她了吧。」
特別節目中,尼格買提與董卿前往北京世園會,通過插花等活動,探討人與植物、人與自然、人與生活的關系。最終一句「向生活說一聲你好」,為第一季完美收官。
長久以來,憑借不同節目中的出彩標簽,董卿「才學多識」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此番受邀參與《你好生活》特別節目的錄制,身著素雅淡裝的董卿一如既往的淡然平和,不經意間展露出的學識涵養,又飽含著一份觀眾熟悉的堅韌與自信。作為多年故友,尼格買提與董卿在本期節目中喜悅重逢,不僅以花草植物對照彼此,探討當今人類與自然的相處關系,引出 社會 環保話題,更互相坦誠身為節目製作人的心路歷程,談及喜好,論及工作,金句頻出,深思細究,皆含生活哲學。如此密集有趣的信息量,令觀眾大呼「是久違的《你好生活》沒錯了!」
比如關於「慢」,董卿的見解是「保持一種感受力」,「現在很多人說要慢下來生活,慢下來生活不是指你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所謂的『慢』,只是讓你依然還保持一種感受力,哪怕你有片刻的空隙,你還能夠感受到四季的變化;你還能夠感受到,這個自然帶給你的快樂;你還能夠去想到,從書本、從電影、從音樂當中去獲取一些安慰。」
比如《朗讀者》的誕生過程,她說自己也有從早八點到晚八點或者晚八點到清晨四點一刻不動坐著的時候,「就是為了去想,還有些什麼是可以補充的、改變的」。在董卿看來,每檔節目對製作者而言,都是從本心而來,「就像你是一個很喜歡去生活當中捕捉所有的那些感受,要把它記錄下來的人,所以你會有《你好生活》這檔節目。《朗讀者》也是一樣,你在讀一段美好文字的時候,它對你的心靈的慰藉是難以言說的,所以你可以從它們的世界裡邊安靜下來,或者你可以在它們的世界裡邊去找到一個更豐富的自己」。
此外,節目組還在本期結尾以「致敬渺小」為名,向在疫情中團結一心、共克難關的每一個平凡人致以「不平凡」的贊頌之情,細膩用心廣獲好評。那些娓娓道來的暖心言語,匯聚成光,為人們照亮前路,重新擁抱美好的生活。
其實,從一檔被疫情「撞」了檔期的生活分享類節目,《你好生活》完成了一次實驗,關於如何讓原本陌生的人相互打開自己內心,汲取彼此生活態度中積極向善的一面。也正因為此,第一季節目說再見時,許多觀眾希望,「治癒系節目」能夠預約下一季。就像此前一位嘉賓所說:「這個節目給我的感觸就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活,善待生命,珍惜每一天。」
作者:陳天藍
『肆』 擺件在插花作品中有增加畫面的氣氛、突出意境的作用。
擺件是插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可以起到增加畫面氣衫吵氛和突出意境的作用。擺件可以用於補充花材的不足,豐富作品的層次和復雜度。
此外,擺件具有提升作品整體質量和品質的重要作用。對於攝影來說,插花作品加入了適當的擺件,不僅可以提高作品的畫面質量,還能夠為作品傳達更多的感觸和情感。選擇橋灶適合插花作品的擺件,並安排在合適的位置,能夠使陳列更加協調有序,傳達出插花作品的重點和文化內涵。總的來說,擺件可以為插花作品增添氣氛,凸顯意境。選擇適合的材料質地與花材形式相搭配,能夠讓插花作品更加生動而有趣,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審美氛圍和情感體驗,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伍』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的養生之道
中國傳統的養生之道,是由儒、釋、道三家思想,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春秋繁露】說:「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可見在養生上的基本內容,就是和人氣血、調人性情。
中國從宋代興起以怡養性情為主的心靈活動,以香、茶、花、書四道為代表,就是傳統養生之道中最重要的休閑文化。
簡單的說,書道最注重形式、技法和內在美學素養的發舒,其目的並不是為寫上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而是通過寫字的工具和形式,訓練去掌控個人內在心靈的節奏感,在不落俗套的原則下,寫出一手有視覺創意的好字。
書法所關心的不是字形是否好看,而是看能否表現出清新雅緻的風格。
書法之道追求的是由線條、結構、行氣、九宮等內容,在一個兩度空間中,所構成的一種視覺美感,古人稱之謂布白,也就是安排、創造新空間價值的意思。
花道在作法上,是在三度空間中,用獨特的風格來創造一種情境,所以不但對花材和花器的安排、選擇上要有所創意,並在組合上,通過光和影的作用,使所在的環境,產生不同的、新的、獨特的價值。
所以花道最重空間的創意,甚至在過程中不一定要有花,且最忌俗艷,因此花道並不等同於插花和花藝。
茶道之學,除了營造獨特境界的基礎之外,還要在茶座間用茶的過程和技巧,要想沏出好茶來,光靠死功夫的手法是不行的,這就不但要對使用器具、茶的種類和對品茶方式的理解有關,以及茶與哲學、美學和文學之素養等等有關,其內容又比花道更加復雜,若只會賣茶、泡茶、倒茶,即使花樣再多,不過也是個服侍別人
而香道在宋代則是在學習上最困難,在花費上最昂貴,在修為上又最深奧的養生活動。在學習上之所以困難,指的是不但要先具備書、花、香三道的基礎,且對香葯學也要略知一二,才可以配香。
掌握香道入門的{香、火、爐、灰、碳、}這行香五事的操控,在修為上,不但要儒、釋、道三家思想稍有涉獵,還得有點悟性,是一種適度用腦、專一心志,能暫時脫離外務煩惱,使心神舒暢的高級養生活動,因此香道也不是燒香和聞香味而已。
休閑的精髓和目的重在養生,因此在方法和心態上,一旦被道器所困,就還不如不做的好。因此如何將養生之道融入生活之中,在健康的生活中去體會人生之樂,這才是正道。
由於任何人生的大道理,一旦脫離了生活便不是真實的,因此初學之人,開始時首要學會忙裡偷閑隨時放得下來。練練毛筆字、插插花、泡泡茶、燒一炷香,試試閑情逸致的樂趣,待心靈趣味有所感觸、有所需求,再自然而然往道中而去,心性就會由小變大,世界外物便會相對漸漸的顯得渺小了,這便是養性。
因此香道在養生之中,也可以由不同層次的活動來實現這個道理。偶爾用香湯來沐浴,同時學習品香之法,這些都是香道生活中,不同形式的休閑養生之道。
『陸』 宋代時出了一個著名的女詞人,她著有《漱玉詞》
李清照 資料
李清照,北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六年(1155/6?)
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明水鎮)人。
一、家人•弟子
父:李格非,字文叔,為當時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員外郎、京東路提點刑獄。出自韓琦門下,曾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名列「蘇門後四學士」之首。學識淵博,尤用意於經學,在齊、魯一帶頗負盛名。後因列於黨籍而被罷官。平生著述較多,現僅存《洛陽名園記》一卷。生卒年無考,《宋史•李格非傳》僅載:「卒,年六十一。 」有一子一女。
母:王氏,一說是狀元王拱辰孫女,一說為漢國公王准孫女,知書善文,有的學者推測是後者,在生下李清照後不久亡故,而前者是李格非續娶之妻,李迒生母,李清照繼母。
弟:李迒(hang),任勅(chi)局刪定官。
夫:趙明誠,生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卒於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十八日,年四十九歲。趙挺之幼子,字德父(夫、甫),性急,為金石考據家,官至江寧(今南京)知府兼江南東路經制使。
公:趙挺之,字正夫,謚號清憲,官至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右丞相),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人,移居青州,有三子一女。
婆:郭氏,東平(今山東東平)人,濮州知府、提點夔州刑獄郭概的女兒。
叔外公:王珪,李清照幼年時封岐國公,不久因病逝世。
表姐:王氏,宋奸臣秦檜之妻,但李清照一直恥其夫婦為人,無往來。
女弟子:韓玉真(玉父),小時曾向李清照學詩,身世也很坎坷,曾全力資助夫婿林自建赴京趕考,考中後卻被拋棄,韓四方奔波萬里尋夫,留有感懷詩《題漠口鋪並序》一首傳世。
據陸游文中所記,她晚年欲將所學傳孫氏女,孫氏以文非女子所應學予以拒絕。
二、生平
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作前後兩個時期。
建中靖國元年(1101)18歲時,與趙明誠結婚。明誠當時21歲,在太學當學生。
崇寧元年(1102)婚後不久,新黨蔡京當政,趙挺之升任尚書右丞,他們極力打擊以蘇軾為首的舊黨(元佑黨),李格非因在黨籍而被罷官。
大觀元年(1107),趙挺之死,蔡京由於忌恨趙挺之而對趙家進行誣陷。趙家弟兄因此而失官,李清照便和趙明誠回到了青州趙氏的舊居。因仰慕陶淵明,取其文《歸去來兮辭》之題名書房為「歸來堂「,取文中的「審容膝之易安」而自號易安居士。
大約在宣和三年(1121),趙明誠又重新出仕。先後出守萊州(今山東掖縣)、淄州(今山東淄博市),又授直秘閣。
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開始編寫《金石錄》。
靖康元年(1126),金人圍攻汴京,次年三月,趙明誠母死於南京,明誠南下奔喪。隨之,北宋亡。高宗即位後,明誠起知江寧府(今南京)。十二月,青州兵變,歸來堂十餘屋的書冊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攜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車隨人群逃難,從此開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難生活。
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至南京夫妻重聚。次年,趙明誠移知湖州(今屬浙江),他駐家池陽(今安徽貴池),隻身馳赴建康(江寧府改名,今南京)受命,不幸病倒。當清照乘舟趕到建康時,明誠已經病危,八月十八日卒,年四十九歲。
這時金兵又大舉南侵,朝廷已開始疏散、逃亡。建炎三年(1129),李清照派人先將大部分書冊、金石刻送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准備去那裡投奔趙明誠的妹丈以避亂,但洪州兵亂,盡散失,身邊僅余數箱。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越(今浙江紹興),居鍾氏之家,被鄰家鍾復皓盜去五箱,至此,所有圖書文物大部散失。
在趙明誠病重期間,他的朋友張飛卿曾攜一玉壺來看望他,張後來投了金。這件事被人傳成是他們夫妻以玉壺頒金,並聽說有人已向朝廷告發。這樣的政治陷害使李清照大為驚恐,她決定將家中所有的銅器等物品進獻朝廷,以求得洗刷和解脫。於是,她便追隨著高宗逃難的路線輾轉避亂,從越州到明州,經奉化、台州入海,又經溫州返回越州。最後,在紹興二年(1132),又從越州移居杭州,1134年避亂金華,次年才返回臨安。她孤獨一身,各地漂泊,境況極其悲慘。
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後,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校勘整理,表進於朝。開禧元年(1205)刻書。
越十餘年,大約在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或者以後,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悄然辭世,享年至少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