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印象派
① 梵高同時期的抽象畫家
荷蘭畫家梵高,全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是19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他熱愛生活,但在生活中屢遭挫折,艱辛倍嘗。
和他同時期的畫家有:
居廉(1828~1904),清代畫家。字古泉,自號隔山老人。居巢之弟。工花鳥、草蟲、人物,尤以寫生見長。筆法工整,設有色妍麗。在繼承和發展惲壽平沒骨花鳥畫的基礎上,創造了撞水和撞粉法。作品有《花卉草蟲圖冊》和《牡丹雙蝶圖軸》等。
羅清(1821~?),清代畫家。字雪谷。擅長指畫。作指畫時常於指甲內藏棉絮少許以蓄水墨,無異於毛筆作畫。七十四歲雙目失明時,仍能以指頭畫蘭竹。其作品筆墨變化,濃淡交融,別有意趣。作品有《蘭竹石圖軸》等。
趙之琛(1781~1860),清代畫家。字次閑,號獻父。工書法,善畫山水、花卉、佛像。山水師法元代倪瓚和黃公望,用筆蕭疏、幽澹。花卉用筆瀟灑,著色淡雅。作品有《雙勾竹石圖軸》、《梅花山茶圖軸》等。
劉彥沖(1809~?),清代畫家。號泳之。工詩文,善畫山水、人物、花卉。師法朱昂之而青出於蘭,是晚清傑出的畫家之一。作品有《山水圖軸》等。
虞蟾(約1785~1864),清代畫家。字步青,號半村老人。早年畫北宗工細山水,畫筆蒼莽雄肆。壯年入供奉局,晚景凄涼。作品有《丹楓絕壁圖軸》等。
任熊(1823~1857),清代畫家。字渭長,號湘浦。善畫人物、山水、花鳥,工筆、寫意兼長,尤以人物畫著稱。人物學陳洪綬,風枚有所變化。筆力雄厚,氣韻靜穆,富有裝飾意味。其繪畫兼具傳統繪畫及民間繪畫之長,富有創造性。作品有《瑤宮秋扇圖軸》、《少康像》等。
任熏(1835~1893),清代畫家。字舜琴、阜長。任熊之弟。善畫人物 、山水、花卉、禽鳥。亦長於園林設計。其人物畫取法陳洪綬及任熊,然奇軀偉貌,別出匠心,尤其晚年大作,運筆有如行草,氣勢沉雄。花鳥畫則工寫兼善,取景布局,富有奇趣。作品有《松菊錦雞圖軸》、《花鳥圖軸》等。
任頤(1840~1895),清代畫家。初名潤,字小樓、伯年,後改名頤。擅長畫肖像、人物、花鳥。其人物畫題材廣泛,尤善寫真術。其花鳥畫,手法多樣,博採眾長,無論是工筆、寫意、勾勒、沒骨、設色、水墨,均能運用自如,多用濕筆,運用淡墨尤有獨到之處,能在寫意畫中摻和水彩畫法,風格清新活潑。其山水畫,氣象萬千,別具丘壑。作品有《飯石山山農像軸》、《芭蕉紅葉圖軸》、《仿高克恭雲山圖軸》、《酸寒尉像軸》等。
虛谷(1824~1896),清代畫家。俗姓朱,名虛白,字懷仁,出家後以虛谷為名,號紫陽山民、倦鶴。工詩,善畫花鳥、蔬果、人物肖像。其人物肖像畫造型准確,面部有一定立體感,刻畫較精細,而衣紋及背景用筆簡率,但仍能融為一體。其花鳥草蟲則善用枯筆逆峰作顫動的線條,似斷似續,韻味十足。作品有《雜畫冊》、《花鳥水族圖冊》、《枇杷圖軸》和《梅花金魚圖軸》等。
朱偁(1826~1900),清代畫家。早年名琛,後更名為偁,字夢廬,號覺未。善畫花鳥,晚年畫藝大進,然未脫霸氣。作品有《桃花白頭圖軸》等。
趙之謙(1829~1884),清代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字撝叔。工篆刻、書畫。書法初學顏真卿,後專師北碑,自成一家。花卉繼承陳淳、「揚州八怪」的傳統,並融合金石篆刻,筆勢流動,結構新穎,是近百年來著名書畫家之一。作品有《積書岩圖軸》、《古柏圖軸》等。
蒲華(1830~1811),清代畫家。字作英、胥山外史,原名成,字竹英。工書畫,早年花卉學徐渭和陳淳,晚年畫竹學文同,山水、樹石取法石濤、石溪,筆法淋漓瀟灑,不拘成法。作品有《山晴水明圖軸》等。
吳昌碩(1844~1927),清末民初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字俊卿,初字香補,中年後更字昌碩,亦署倉碩、蒼石,別號老蒼、石尊者、苦鐵等。工篆刻、書畫。其畫取法趙之謙,上追八大、石濤、陳淳、徐渭,並以金石、書法的筆法入畫。繪畫題材以花卉為主,色墨並用,渾厚蒼勁,再配以畫上所題寫的詩文和不凡的書法,並加蓋古樸的印章,使詩書畫印熔為一爐,對近世花鳥畫有很大的影響。作品有《桃實圖軸》、《葫蘆圖軸》、《梅花圖軸》和《菊花圖》
② 有關臨摹油畫花卉的具體步驟
1、准備好油畫的工具:油畫顏料,鉛筆,橡皮泥,油,畫架,畫布,圍裙,背景大筆刷,中筆版刷,細筆刷。權
③ 我是油畫初學者,想找一些好看的花卉臨摹,希望各位前輩推薦一些好的網站或者是書籍,小弟在此拜謝了!
臨摹花卉我確實不知道誰的好,
臨摹梵谷和莫奈的吧
他們的色彩感覺很好,比較適合回初學者臨摹。答
你可以去專賣店買書臨摹
也可以去書店借書回去臨摹
花卉比較適合國畫
當代有個女藝術家的油畫有很多的花
她的顏色一般的人調不出來
所以不建議你去臨摹學習
④ 為什麼稱巴黎為花都
這個「花」並不復是鮮花的意思制,而是指「浪漫之都」。這個城市的建築物各形其異,街市繁華,市內到處是琳琅滿目的商品和美不勝收的園林,因此在各國名城之中,它享有世界「花都」之譽。而且「花都」這個稱謂比較貼切,暗含了這座城市的多樣性。也是真正的鮮花之都。
當然,稱之為「花都」毫不為過,無論是在餐桌上、陽台上、院落中,還是在櫥窗前、街道旁、人們的懷抱里,滿眼都是盛開的鮮花,空氣中彌漫著醉人的芳香,讓人如痴如醉。 而那些五彩繽紛的花店和花團錦簇的公園,更是讓人流連忘返。
⑤ 後印象派的簡析
後印象派不是印象派的後期。換句話說,後印象派不是印象派,而是與印象派本質不同的、在印象派之後產生的一個藝術派別。後印象派包括許多藝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梵谷和高更。後印象派的根本觀點是反對真實的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主張真實地表現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
塞尚在藝術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西方現代派的第一位藝術家,被稱為『現代派藝術之父』。塞尚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觀點,這個觀點奠定了西方現代派的理論基礎。這個觀點就是,藝術不是真實的表現客觀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實的表現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塞尚作畫,不僅用眼去看,而且用心去感。繪畫不僅表現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表現內心所感到的。賽尚作品《溫室里的塞尚夫人》,畫面描繪夫人的頭是橢圓形體,頸部、胸部和手臂是圓柱體,下身是圓錐體。圓形、半圓形、方形和菱形相互襯托,弧線、豎線、斜線互為交錯。這些色和線的交響,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刺激,一切是凝固的,富有「情感」的藝術表現。
在後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藝術家是梵高。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出他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內心感受。他的作品,不論是靜物《向日葵》、人物自畫像《割了耳朵的梵谷》、室內畫《夜間咖啡館》,還是風景畫《星夜空》,都充滿了他對生命的熱愛,訴諸了他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僅是他的投影、他的分身,有時候甚至於赤裸裸地說明了他自己。梵谷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是他畫的《向日葵》,它在拍賣會上拍出了3990萬美元的天價。可是,這樣一幅作品的創作者在生前卻是貧困孤獨、終身坎坷。梵谷的藝術道路短暫而輝煌,他27歲學習繪畫,37歲去世。在短短的10年中,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式的、世界性的畫家。
在梵高一生中,悲慘、痛苦、混亂和貧困與他如影隨形。他從27歲學習繪畫,很長時間並沒有獲得成功,沒有人買他的畫,甚至沒有人欣賞和贊揚他的畫。這不能完全歸結為觀眾的偏見,重要的是他沒有找到表現心靈的形式。轉折點發生在梵谷去世的前一年,即1888年,在這一年的2月,梵谷到了法國南方的阿爾,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地方。
梵高說,藝術是自我心靈的表現。能表現梵高心靈的就是阿爾天上的太陽。當他到了阿爾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天上旋轉著檸檬黃色的大火球,懸在藍得耀眼的天空中,空中充滿著令人目眩的光。天空濃烈的藍色,那麼凝重,那麼深沉,甚至感到不是藍色,而是黑色,田野是最純粹的綠色,浮雲是潔凈的白色,大自然把黃、藍、綠、紅搭配得多麼和諧!
梵谷面對令人目眩的色彩,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推動著他不停的作畫,甚至使他忘了自己在繪畫。他在一封信中描寫了自己當靈感襲來時的創作狀態,他說:「感情有時非常強烈,使人簡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筆劃接續連貫而來,好像一段話或一封信中的詞語一樣。」總之,用色彩來表現情感,這是梵谷最重要的藝術觀點。
梵高一生最重要的藝術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在阿爾炙烈的陽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這期間的作品。《向日葵》不是傳統的描繪自然花卉的靜物裝飾畫,而是一幅表現太陽的畫,是一首贊美陽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歡樂頌歌。畫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陽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發出燃燒的火焰」。梵高表現向日葵的手法,也是別出心裁,他採用了簡化的手法描繪物象,使畫面富於平面感和裝飾的意味。畫面以黃色和橙色為主調,綠色與藍色的細膩筆觸,勾勒出花瓣和花莖。籽粒上的濃重色點,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膽恣肆、堅實有力的筆觸,以不同的走勢,在明亮、燦爛的底色上找尋不同的結構與色調,把朵朵向日葵表現得光彩奪目,熱烈奔放,正如梵谷有著火一般熾熱的感情和強烈的藝術氣質。在作品中,梵高以《向日葵》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在他看來,地上的向日葵升到天上就叫太陽,天上的太陽落到地上就叫向日葵。你看,畫面上,向日葵那金黃刺眼的色彩,葵葉和花瓣像燃燒的火苗,那就是天上的太陽,也就是梵谷的心,梵谷的思想感情,梵谷的靈魂。向日葵、太陽、梵高的心,三者是同一的。所以,當他畫向日葵時,不是客觀如實的描繪向日葵,他畫的向日葵就像燃燒的火,就像天上的太陽,那是他心靈迸發的感情。那些黃色的花朵艷麗得頹廢,彎曲的枝幹,快要凋零的花朵,展現了生命烘烘烈烈的過程,也預示著一朝繁華鼎盛之後,終將走向沉重的衰敗。從他的作品,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他對苦難的生活無奈,對殘酷現實的憤怒和對光明希望的無限渴望。梵高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多次談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說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兩種構圖。他以12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還將他建議成立的南方畫室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奧兩人,一共14人。 對於梵高而言,向日葵這種花是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一方面,夏季短暫,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長,梵高亦如向日葵般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或許,這畫恰恰是他悲劇性的短促一生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陽的壯烈情操,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志氣,恰如梵高執著追求藝術的精神。
可悲的是,後印象派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但是,他們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二十世紀產生了現代主義藝術的諸多藝術思想,例如: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於是,西方繪畫的面貌被徹底地改變了,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因此,可以說,後印象派畫家在西方繪畫藝術史上完成了一次壯烈的革命。
⑥ 油畫 畫花卉時注意什麼其步驟是怎樣的 (請內行人答)
看你要哪種風格的了。
現以印象派為例:
1、大致看一下你要畫的光源。
2、用碳素筆打稿,回不要用鉛答筆。
3、先分析一下你所畫畫面最亮的地方和最暗的地方;最暖的地方和最冷的地方。
4、碳素筆大好大致的稿,用深色筆再修一遍整體的位置。
5、不要太怕費顏色,先用大筆畫出大色塊;一筆下去不要頻繁地改。
6、盡管都說要響亮些,還是要畫太多的純色;不會調就選要畫顏色周圍的顏色去調。
7、暗部要多換顏色,不要認為暗部就是黑和灰。
8、在你認為一塊很純的顏色里,要加入周圍的顏色,這就是空氣的作用。
9、筆觸要有方向,這樣當你偶爾變化時,才會起作用,這就是你的風格。
10、大塊好了,要換小筆精修。如亮部、輪廓。
好了,建議不要畫俗的花卉,如:牡丹、玫瑰、月季;尤其紅艷的。
最後提醒,畫到80%以後,這畫就是你的了。不要在死盯著畫了,那樣就成照片了(無聊)。
那最後20%是你賦予畫靈魂的時候了,你一定要自信,不要再被眼前的事物所干擾。
⑦ 後印象派九個畫派是哪九個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從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西方油畫流派。在十九世紀末,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他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於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後印象派從此誕生。
後印象派將形式主義藝術發揮到極致,幾乎不顧及任何題材和內容。
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更加強調構成關系,認為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出「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直接導致了結構主義的誕生。
塞尚的畫甚至不顧及透視和人體解剖,只是用各種色塊堆積成一個個似是而非的形態;點彩畫派正相反,他們認為色彩是逐漸過渡的,所以用一個個色點堆砌,即使是一片藍天,也要用各種藍色色點堆積。後印象派為現代油畫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文森特·梵高也是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後印象派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派別,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後的一些藝術家雖然曾經做過印象派的通路人,卻走上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他們的藝術理論和實踐都不同於印象派,他們不滿印象派過於客觀的描繪世界,停留於對物體表面光色的興趣上。他們主張表現藝術家的主觀世界,認為藝術應當忠實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無需與客觀真相完全一致,應當以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形象,表現鑄管化的客觀。
塞尚的畫不顧及透視和人體解剖,只是用各種色塊堆積成一個個似是而非的形態;以秀拉, 希涅克等人為主的點彩畫派正相反,他們認為色彩是逐漸過渡的,所以用一個個色點堆砌,即使是一片藍天,也要用各種藍色色點堆積。後印象派為現代油畫的發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文森特·梵高也是後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代表畫家還有高更, 羅特列克等。
後印象派的雕刻直到1900年才出現。著名的雕刻家和作品有阿里斯狄德·麥友(Aristide Maillol)的《坐著的女人》、比利時雕刻家喬治·明(Geoge Minne)的《跪著的男孩》,他的作品在德國受到歡迎,影響了威爾漢·雷漢布魯克(Wilhelm Lehmbruck)的作品《站著的少年》。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凡·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現代繪畫之父。塞尚由畢沙羅介紹加入印象主義畫派,並參加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他不拘泥於印象派的光色分析,為捕捉轉瞬即逝的自然現象而苦苦探索,確立了自己的藝術方法和風格。
塞尚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提出自然的物象都可以概括成圓柱形、圓錐形和圓球形等幾何形。自然對人類來說,主要不是平面而是深度,要重視表現自然景物的形體與結構上的關系以及色彩的層次推移。他認為「線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間的對比。物象的體積是從色調准確的相互關系中表現出來」。他非常善於用色彩處理畫面的空間感,作品中景物無論遠近,沒有模糊朦朧的地方,十分清新明快,同時又表現出了層次分明的遠近透視感和空間感。這種感覺不是由畫面上物體的透視線和構圖來表現的,而是由物體的色彩及色彩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色彩代替了體積,顏色關系代替了明暗關系,他是在用顏色造型。我們知道,困難在於找到准確的色彩和色彩之間的和諧關系,塞尚則成功地克服了這一困難。
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藝術思想的體現。他的靜物畫、風景畫及人物畫表現出了結實的幾何體感,忽略了物體的質感及造型的准確與否,著重強調厚重、沉穩的體積感,物體之間大的整體關系。塞尚的作品不是盲從地去復制現實,而是尋求諸種關系的和諧。
塞尚這種對體積感和空間感的強調,對色彩的巧妙安排和運用,對物體造型結構的處理並有意識地採取變形手法等等,這些追求形式美感的藝術方法,對後來現代流派有著十分重大的影響。所以,塞尚晚年為許多熱衷於現代藝術的畫家們所推崇,並尊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塞尚的代表作品有《靜物》《聖維克托尼爾山》等。
凡·高(1853~1890),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荷蘭人,家庭生活貧困,年輕時曾干過許多職業,如美術商人、教師、傳教士等。年近30歲時,他才開始繪畫藝術的生涯。
由於他有過豐富的生活體驗,同勞動人民有著深厚感情,所以在他的藝術中熱衷於表現他們平凡而艱苦的勞動生活。早期的油畫作品多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鄉村景色和人們的勞動生活,在色彩的表現上是以傳統的暗調子為主。1886年,凡·高來到巴黎,被印象派畫中那種奇妙熱烈的光色效果所吸引,並開始改變原有的畫法,以極大的狂熱投身於印象派繪畫色彩的表現和其他形式方面的實驗中去。從此凡·高的油畫開始明亮起來,多使用鮮艷和火辣辣的色彩,以及具有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構成他繪畫的特色。他把所描繪的對象,當作表現自己熱烈激動的主觀感情的媒介、當作表現自己獨特藝術手法的媒介,以表達他的主觀感受和激情。他把印象派的藝術方法,尤其是在色彩和對事物的形體塑造上的方法,發展到更加獨立於傳統之外的地步。凡·高的藝術在他生前是不為世人所承認的,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理解和認識了他的藝術創造。在他的作品中充滿著對善良、對美和對創作想像自由的渴望,他尤其被後來發展起來的「野獸派」和「表現派」的畫家們所接受,直至今天,凡·高仍然活在藝術世界中。
凡·高的代表作品有:早期創作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後期創作的作品《向日葵》《星夜》及《郵遞員》等。
高更(1848~1903),是後印象派的重要畫家。他出生在巴黎,青年時當過船員、店員,後來他棄商從藝,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在繪畫的創作上。最初他是由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引導走向印象派繪畫的道路。不久他便改變畫風,開始創造一種更偏重藝術家主觀幻想、更富於裝飾意味的風格。他厭倦繁華而充滿紛爭的都市生活,嚮往著純朴的自然和離群索居的生活方式。高更放棄富裕生活,離開巴黎,遠涉重洋,來到太平洋中部赤道以南的熱帶島嶼——塔希提島,開始探求他獨恃的藝術風格,他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就是在這里完成的。在這里他找到了童年時代從母親那接受的,對土著民族很深的感情。高更用極大的熱情表現具有原始美的,未開發的熱帶大自然,表現遠離文明喧擾的,簡單純朴的土著人的生活。他採用近於古代埃及美術中庄嚴、平穩、安寧而富有圖案裝飾風格的藝術手法,並追求簡單、稚拙的粗線條結構形式。在色彩上,他從形式美感的要求出發,注重色塊之間的布局和整體效果,以主觀創造來加以安排,使色彩之間的關系簡化,多使用較純的色彩,追求一種跳躍性的或對比的諧和,表現出一種強烈的裝飾感。高更主張藝術家不僅要表現客觀自然,而且還要探求思想中神秘的內心,表現主觀的東西,所以他同塞尚、凡·高一樣啟發了一批現代流派的畫家。
後印象派不是印象派的後期。換句話說,後印象派不是印象派,而是與印象派本質不同的、在印象派之後產生的一個藝術派別。後印象派包括許多藝術家,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尚、梵谷和高更。後印象派的根本觀點是反對真實的表現自然界的光和色,主張真實地表現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
塞尚在藝術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他是西方現代派的第一位藝術家,被稱為『現代派藝術之父』。塞尚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藝術觀點,這個觀點奠定了西方現代派的理論基礎。這個觀點就是,藝術不是真實的表現客觀事物的形貌色彩,而是真實的表現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塞尚作畫,不僅用眼去看,而且用心去感。繪畫不僅表現眼睛所看到的,更重要的是表現內心所感到的。賽尚作品《溫室里的塞尚夫人》,畫面描繪夫人的頭是橢圓形體,頸部、胸部和手臂是圓柱體,下身是圓錐體。圓形、半圓形、方形和菱形相互襯托,弧線、豎線、斜線互為交錯。這些色和線的交響,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刺激,一切是凝固的,富有「情感」的藝術表現。
在後印象派中,最重要的藝術家是梵谷。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出他自己以及他的生活、內心感受。他的作品,不論是靜物《向日葵》、人物自畫像《割了耳朵的梵谷》、室內畫《夜間咖啡館》,還是風景畫《星夜空》,都充滿了他對生命的熱愛,訴諸了他內心強烈的感情,不僅是他的投影、他的分身,有時候甚至於赤裸裸地說明了他自己。梵谷給人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是他畫的《向日葵》,它在拍賣會上拍出了3990萬美元的天價。可是,這樣一幅作品的創作者在生前卻是貧困孤獨、終身坎坷。梵谷的藝術道路短暫而輝煌,他27歲學習繪畫,37歲去世。在短短的10年中,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成為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式的、世界性的畫家。
在梵谷一生中,悲慘、痛苦、混亂和貧困與他如影隨形。他從27歲學習繪畫,很長時間並沒有獲得成功,沒有人買他的畫,甚至沒有人欣賞和贊揚他的畫。這不能完全歸結為觀眾的偏見,重要的是他沒有找到表現心靈的形式。轉折點發生在梵谷去世的前一年,即1888年,在這一年的2月,梵谷到了法國南方的阿爾,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地方。
梵谷說,藝術是自我心靈的表現。能表現梵谷心靈的就是阿爾天上的太陽。當他到了阿爾時,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天上旋轉著檸檬黃色的大火球,懸在藍得耀眼的天空中,空中充滿著令人目眩的光。天空濃烈的藍色,那麼凝重,那麼深沉,甚至感到不是藍色,而是黑色,田野是最純粹的綠色,浮雲是潔凈的白色,大自然把黃、藍、綠、紅搭配得多麼和諧!
梵谷面對令人目眩的色彩,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推動著他不停的作畫,甚至使他忘了自己在繪畫。他在一封信中描寫了自己當靈感襲來時的創作狀態,他說:「感情有時非常強烈,使人簡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筆劃接續連貫而來,好像一段話或一封信中的詞語一樣。」總之,用色彩來表現情感,這是梵谷最重要的藝術觀點。
梵谷一生最重要的藝術作品,都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年,在阿爾炙烈的陽光下完成的,《向日葵》就是這期間的作品。《向日葵》不是傳統的描繪自然花卉的靜物裝飾畫,而是一幅表現太陽的畫,是一首贊美陽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歡樂頌歌。畫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陽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發出燃燒的火焰」。梵谷表現向日葵的手法,也是別出心裁,他採用了簡化的手法描繪物象,使畫面富於平面感和裝飾的意味。畫面以黃色和橙色為主調,綠色與藍色的細膩筆觸,勾勒出花瓣和花莖。籽粒上的濃重色點,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膽恣肆、堅實有力的筆觸,以不同的走勢,在明亮、燦爛的底色上找尋不同的結構與色調,把朵朵向日葵表現得光彩奪目,熱烈奔放,正如梵谷有著火一般熾熱的感情和強烈的藝術氣質。在作品中,梵谷以《向日葵》的各種花姿來表達自我,有時甚至將自己比擬為向日葵。在他看來,地上的向日葵升到天上就叫太陽,天上的太陽落到地上就叫向日葵。你看,畫面上,向日葵那金黃刺眼的色彩,葵葉和花瓣像燃燒的火苗,那就是天上的太陽,也就是梵谷的心,梵谷的思想感情,梵谷的靈魂。向日葵、太陽、梵谷的心,三者是同一的。所以,當他畫向日葵時,不是客觀如實的描繪向日葵,他畫的向日葵就像燃燒的火,就像天上的太陽,那是他心靈迸發的感情。那些黃色的花朵艷麗得頹廢,彎曲的枝幹,快要凋零的花朵,展現了生命烘烘烈烈的過程,也預示著一朝繁華鼎盛之後,終將走向沉重的衰敗。從他的作品,我們深深的感受到,他對苦難的生活無奈,對殘酷現實的憤怒和對光明希望的無限渴望。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信中多次談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說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兩種構圖。他以12來表示基督十二門徒,他還將他建議成立的南方畫室的成員定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奧兩人,一共14人。 對於梵谷而言,向日葵這種花是表現他思想的最佳題材。一方面,夏季短暫,向日葵的花期更是不長,梵谷亦如向日葵般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或許,這畫恰恰是他悲劇性的短促一生的真實寫照。另一方面,向日葵苦追太陽的壯烈情操,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志氣,恰如梵谷執著追求藝術的精神。
可悲的是,後印象派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但是,他們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二十世紀產生了現代主義藝術的諸多藝術思想,例如: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於是,西方繪畫的面貌被徹底地改變了,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因此,可以說,後印象派畫家在西方繪畫藝術史上完成了一次壯烈的革命。
⑧ 文藝復興前或者文藝復興時期,有畫過花卉比較著名的油畫家嗎 請告訴我畫家和畫的名字,謝謝。
15世紀到19世紀中葉的油畫。特點:無論畫面大小,都有一種很完美的情境。
(一) 文藝復興時期油畫
1、 喬托:義大利油畫是歐洲油畫發展的先聲,文藝復興初期的著名畫家喬托,創作了許多具有現實生活氣息的宗教畫,被認為是歐洲繪畫之父和現實主義畫派的鼻祖。
2、 波堤切利:在線條、色彩、造型等方面的表現更為豐富,人物思想感情表現得更加細致,作品情緒性更加強了,更注重科學的比例、透視和空間關系,造型極其優美,象音樂一樣。
3、 米開朗琪羅、達·芬奇、拉斐爾:將油畫推進到高峰。寫實體系更加完善,美和力感更強了。
米開朗琪羅:他的壁畫,表現了非常豐富的人間世界,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充滿著的矛盾與斗爭。
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使人感受到時代的氣息、人文主義的氣息。
拉斐爾:《西斯廷聖母》等聖母畫像,表達了人文主義精神對人的外在、內在美、對人的尊嚴、對人的和諧的歌頌。
比較於南歐和諧與優美的風格,北歐的繪畫更注重實在的、具體的客觀世界的刻畫,有很強的地方特色,對人物描寫更注重性格。如尼得蘭(現在的比利時)畫家勃魯蓋爾等,雖也描寫宗教題材,但處理成世俗的,農民般的生活場景。
(二)17、18世紀油畫
表現人生、表現社會,內容更加深刻了,表現形式、藝術語言更加豐富了。
重要代表人物如:
佛蘭德斯(今法國東北部和比利時西南部)畫家魯本斯,《搶劫留基伯的女兒們》(文字教材42頁);
荷蘭畫家倫勃朗;(教材43頁)
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教材43頁)
法國畫家達維特。(教材43頁)
(三)19世紀70年代以前(18世紀)的油畫,歐洲進入近代史階段,尤其是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大革命,使法國成為歐洲政治與文化的中心,也成為歐洲美術的中心。這一時期油畫題材擴展了,思想內容豐富了、深刻了,藝術語言也較以前有了更大發展。著名畫家與作品有: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達維特:《馬拉之死》
法國浪漫主義畫派代表德拉克洛瓦:《自由神領導人民》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畫派代表庫爾貝:描寫工人生活《畫室》;米勒:描寫農民生活《拾穗者》。
印象派油畫:代表人物莫奈《日出·印象》。(教材44頁)
描寫現實的畫家列賓《伏爾加河纖夫》。(教材44頁)
西方現代油畫包含兩個主要方面:
在寫實油畫中體現現代人的感覺,給古典寫實賦予新的精神內涵;
背離傳統,背離寫實的前衛性探索。
主要特徵:
主要表現內心世界;
將某種形式因素抽取出來向極端發展;
突顯多樣化的、個性的美感,甚至有表現"丑"的;
以獨特的藝術觀念支配繪畫,流派彼起此落。
古典向現代畫過渡時期代表人物荷蘭畫家凡·高、立體主義畫派代表人物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抽象派代表人物俄國畫家康定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