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花藝師
1. 花藝行業發展前景好嗎
首先一點必須認識的,中國的花藝市場被很多所謂的大師在破壞。我從來不認為頭銜有什麼重要性。我花30000可以考到dfa的花藝證書,但是我認為每一個頭銜一長串的人都有好的作品。 花藝行業我敢說,好的花藝師絕對都是拿作品說話。 花藝行業我的觀點,深造必不可少,現在8成的花藝師緊緊學過15-20天的基礎課就可以自稱花藝設計師,新銳設計師,那花藝師的門檻豈不是太低了,有可能作品都拿不出幾個。 如果你是一個還沒有入門或者剛剛接觸花藝的同學,審美訓練必不可少,花藝市場沒有飽和,只能說中等水平的花藝師佔領了市場,高水平花藝師都去做培訓。重要的是看你要賺那一部分的人錢。屌絲經濟的錢可以掙,但我相信中間的激烈競爭,拿出作品說話,用作品賺業內人的錢同樣是沒有飽和的市場。 中國與歐洲存在發展的差距我們要去正視這一點。中國很多從業者沒有足夠的理論體系,又不願意去吸收國外的套路與理論。 以花藝比賽的要求去鍛煉,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套路,提升審美與技法才能做出自己的風格。賺錢的途徑我只想說花藝圈沒有飽和,空白點很多,只是看你想賺那部分人的錢了。
2. 劍山是什麼
問題一:劍山的介紹 劍山東方插花和西方插花的基本固定方法是不一樣的。東方插花的基本固定用具是劍山而西方的是花泥 。劍山可是咱中國人的發明。
問題二:劍山的地名:劍山 劍山是文殊菩薩在南通的道場。文殊菩薩是智慧,知識的化身,又稱為「大智文殊」,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左侍從。朝拜文殊菩薩成為當今莘莘學子祈求考試成功的一種心理寄託。2000年文殊院重修以來,每年都有不少臨近高考、中考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來燒香許願,以獲得一個好心情。南通是全國聞名的教育之鄉,高考錄取率一直在江蘇省名列前茅。如今的文殊院,已不限於高考、中考前後,而是一年四季都香火旺盛。當然,要成績好,光靠燒香是不行的,關鍵還是平時的認真學習,刻苦努力,否則菩薩也是幫不了忙的。佛教認為,追求對真理的認識和達到解脫,要通過智慧才能實現。所以,我們朝拜文殊,就是祈求得到智慧,實現自己的心願和目標。
問題三:劍山的插花用具:劍山 清代的沈三白在他的《浮生六記》中寫到:「若盆碗盤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膠,以銅片按釘向上,將膏火化,粘銅片於盤碗盆洗中。俟冷,將花用鐵絲扎把,插於釘上……。 」這便是東方插花的固定用具――「劍山」的前身。現在插花用的劍山是將銅針固定在不同形狀的鉛塊上做成的,大小形狀各不同,適合放在不同的容器中使用。插花前先將劍山放於花器中,加水至沒過劍山的針,然後將花枝插在劍山上,花枝便能吸水了。水少了又向花器里加水,這樣的花比插在花泥中更能很好地吸水,花枝保鮮時間就更長一些。「謝明監制」的劍山底座採用的是鉛合金,堅硬不易變形,針體為不銹鋼材質,針的密度較國內一般劍山高,底座加上針的總高度為2,7cm,相同尺寸的總重量比其他產品要輕,這點也是劍山的關鍵,減低了陶瓷花器的受壓破損度,有的劍山為了有一定的重量,穩固上面的木本枝條而加厚了底座,結果一放進盤後就開始插上一些大的枝條,稍一用力盤底就壓迫盤底而開裂。花藝師需要完美的創作,規范的劍山是方便固定植物的重要媒介,規范設計的劍山,適合專業或業余愛花者的創作,學習東方插花需要規范,好劍山才能讓美更加完美。
問題四:清朝年代劍山是現在什麼地方 劍山是狼五山家族中的第三座山,山高87.33米,劍山因為山的形狀像一柄出了鞘橫放著的寶劍,又名劍脊山;因為山峰如刀刃,又稱刀刃山。狼五山中,其他四座山都是縱向走勢,惟獨劍山呈橫向走勢。劍山名稱的由來,流傳最廣的還是因為2000多年前,秦始皇曾在此山試過寶劍。
問題五:迪拉諾劍山的介紹 迪拉諾劍山是動畫作品《游戲王GX》中的角色。非常熱愛恐龍,腿部骨頭因為考察化石時山石滑落砸傷而用恐龍化石代替。入學後與十代決斗後追隨十代,稱呼十代為「大哥」,為此和丸藤翔時有吵嘴。光之波動事件時由於身上有恐龍DNA不受齋王琢磨控制。尤貝爾事件後成為黃宿舍的首席。畢業典禮上作為在校生發言。遲鈍程度不輸於十代。使用恐龍卡組。
問題六:我想學花道!但是不知道用劍山正確還是花泥正確?這兩者有什N差異??? 首先,花泥對環境具有破壞性不環保且不能重復利用,劍山是日本花道的基礎花器之一,比較環保,而且能重復利用很久,對於插花來說,用劍山插花也能使鮮花更好的保存和吸收水分。(李姿筱生活美學館提供見解)
問題七:南通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分別有哪些好玩的? 狼山最貴 景點也多點
軍山,劍山現在基本沒什麼人去了,都是部隊駐扎在那
馬鞍山便宜點.要去玩關鍵是季節.春季夏季比較好,漲潮時別去(比如大風雨天),因為漲潮那的岩石都被江水淹沒了,什麼都看不到 又下不了江抓不了螃蟹 就沒意思拉~春天去又時候要是馬鞍山的水閘打開的刷,在一個角落裡的水清的不行 那塊地方很隱蔽 我只找到過一次,第2次去時間不隊就沒見到溪水.
偶爾有時候搞活動幾個山的票是通用的(買了狼山的票就可以玩所有5座山)
不管去哪座山玩,關鍵是足夠的水和干糧,山上吃的太貴了
問題八:劍山怎麼樣 早狼山附近!應該是免費的!其實建議大家去軍山!裡面設施齊全!有燒烤台之類的!適合野營之類的!
問題九:劍山游戲全名叫什麼 劍俠情緣叄
問題十:有誰知道蘭州市的「劍山」在哪裡? 西站坐308或者五路車到龔家灣十字下車,讓後租一輛和面的,你說到尖山,都會帶你去的,駕駛車的話,西站到龔家灣,到三院順著那條路一直往上走,到黃峪溝的那條路走到頭,然後右轉上湖灘的山路,一直走,到山頂上有左邊一條路車直接可以開上去的,到路上不知道再問人,大概單程有40幾公里,開車需要馬力大點的,如果是步行,浮著黃峪溝的路走到頭,不要上山路,再從山下的小路直接可以上去。
3. 84歲的老人蔡仲娟,一生只做一件事,把插花做到極致
這段時間火遍外網的阿木爺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手上中國功夫—傳統木藝,創下了1178萬次的點擊量,讓無數外國人嘆為觀止。
持一事,終一生,阿木爺爺用他的堅持,把木藝做到了極致。
如今社會,無數年輕人把工作辭了又找,找了又換。他們到底為什麼如此浮躁,堅持真有如此困難嗎?是時代改變了他們,還是他們無法適應當下的時代?
來看另一個老人的故事,和阿木爺爺一樣,她堅持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
她是蔡仲娟,中國插花花藝終身成就大師,被人們尊稱為蔡先生,她用她60年的堅持,帶動中國花藝走向美麗新世界。
意境美、自然美、線條美,靈動自然,不拘一格就是中國插花藝術的特點。
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璀璨的中國文化之一。
當我們回溯歷史,我們會發現,在中國文明剛剛發芽的時候,花就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漢魏南北朝時,中國插花步入了初級階段。
隋唐五代時期,佛前供花廣為流行,當時,日本使者來中國考察佛教時,對中國插花印象極深,從此傳入日本。
由於唐宋朝時期,朝野繁榮,人民安居樂業,文人雅士眾多,插花在此時,廣為推崇,成為了一種生活藝術。
清朝隨著朝代的的衰退,中國插花也一步步走向沒落。在改革開放初期,幾近斷流。
在世界舞台上來說,中國插花源於中國,卻興於日本,中國傳統插花藝術3000多年歷史,卻在經歷多年曲折後,在今天的影響力不如550多年一脈相承的日本花道。
難道,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自己卻做不到發揚光大嗎?
1983年,她和同事參加了南斯拉夫的國際花展,簡單的幾枝黑松、白菊、紅楓,完成一幅名為《松菊圖》的作品,贏得了特別獎。
問道為什麼會請中國時,主辦方回復道:因為上一屆的日本花藝師在表演時說,日本插花是從中國傳入的,所以我們自然邀請你們中國花藝師來獻藝。
在回家的飛機上,蔡先生認識到,這是我們中國的藝術,我們炎黃子孫,有責任要繼承發展,於是,這份愛好和工作,從此變成了一份使命和事業。
當蔡先生下定決心投入到這份事業中的時候,沒有教材,她就自己從史料中,從花鳥畫中一步步去查找,去摸索,去總結,去創新。
1987年她創辦了上海插花花藝協會,聚集大家共同研究和實踐,初期的研究會只有10人,工作艱辛。
1)設壇授藝
當時還沒有什麼師資力量,為了把中國插花傳承下去,在1988年,她舉辦了師資培訓班,把自己的技能和知識傳授出去,讓老師們帶回各地去發展。
除上海之外,蔡先生也經常受邀請在各地培訓教學,例如山東、蘭州、浙江等。從2006年在乃夫插花學校設壇授藝以來,僅山東一處就培養了500多名學員。
她的學生,有的成為了花藝大師,有的成為花藝教授,有的成為花店業領軍人物。
2)展出美麗
為了把插花藝術推廣到生活中,從1996年開始就已和國際友好基金會合作,主辦《上海國際插花藝術展「花之韻」》,至今已舉辦了6屆,成為國際上知名的花藝展覽。
她和她的學生,多年來,在台灣、揚州、上海、武漢、廣東、蘭州、深圳等地均舉辦過中國傳統插花花藝展覽,參觀的民眾絡繹不絕,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和了解這一項我們自己的民族藝術。
3)比賽競技
不僅是培訓和展覽,花藝比賽能總結經驗,快速成長
她想把這種中國文化變成學校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
於是中小學生插花比賽、海派市民插花大賽、專業比賽開始一場一場舉行,更多人感受了花藝的樂趣。
國內很多專業人士開始進入國際賽事,進入國際舞台。
4)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the art of chinese flower arrengemant》中國插花藝術英文版,是蔡先生2017年發布於美國及全球的一本書。
內容有中國插花藝術簡史,風格特點,構圖原理,造型法則,色彩配置,立意命題,在材取及加工,器皿和工具,插花類別,基本形態,製作技巧等。
非常全面、系統、詳實介紹了中國插花,同時把中國文化推向了世界。
在這之前,蔡先生已在國內發布了多本插花專注,例如:《藝術插花指南》《中外藝術插花作品選》《中國插花薈萃》等,讓很多人獲得了知識,也受到了啟發。
沒有一條路是好走的,從決定的那一刻,就開始了終身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堅持,終會迎接黎明的曙光。
這月21日,上海植物園舉辦了「璀璨非遺 匠心傳承」蔡仲娟師生插花藝術作品展,以及 「德藝雙馨 傳道授藝」蔡仲娟插花藝術60周年研討會。
在2017年在阿聯酋阿布扎比拉,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上 ,在國家花藝教練組組長項一鳴的指導下,中國的花藝項目獲得金牌,中國最年輕的18歲選手潘沈涵站上了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的最高領獎台。
走一段艱辛之路,完成一個青年匠人攀登技能巔峰的夢想。
在今年的俄羅斯喀山,中國再次在世賽花藝項目取得金牌,值得驕傲。要知道,就在一年前,陸亦煒還是一名花粉過敏者。這個今年才18歲的少年,靠著他的堅韌與熱忱,頂著過敏紅疹、蕁麻疹,靠著不斷吃葯、塗葯膏,慢慢調整,逐步適應、堅守所愛,最終站上了世界花藝技能的巔峰!
中國已不再是那個受人欺壓的中國。
結語:
蔡先生今年84歲,仍然活躍在花藝行業的各個重要場合。
在各種花藝賽事上,她是評委。在各地花藝課堂里,她是老師。在各種花藝展覽中,她是大師。
她腿腳不便 ,卻常常在講課時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一次,中國花卉報記者去學校采訪,蔡老師一下課就立刻轉戰備課教室繼續忙碌。工作人員都知道,這個時候絕對不能打擾她。記者采訪都「碰了釘子」,聽到說「課程結束後再采訪」,她高興地說:太好了,你太理解我了!
找到一份自己喜愛並願意付諸一生的事業實屬不易,但阿木爺爺做到了,蔡仲娟做到了,希望你也能做到。
只要努力,時光不會辜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