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小品作者
Ⅰ 史如源評價
史如源的花卉畫在題材選取上極具個性。他喜歡畫的花卉大約有四五十種,如紫鳶、綉球、蘭草、水仙、杜鵑、虞美人、扶桑、向日葵、紫丁香等,幾乎全是野花。
而藍色是史如源的最愛。生長在東北沼澤邊緣的鳶尾花是他深愛著的一種野花,顏色為深藍色。她研究出的藍色是一般人很難調配出來的,似乎成了他色彩的專利。
為了突出帶有飄逸感的花朵,他刪繁就簡,有意將長而繁多的葉子加工為疏密有致的短小狀;畫面洋溢著令人賞心悅目的質朴。
隨興吟詠,情趣盎然,是史如源作品引人興味的又一特點。識畫者曾說,畫山要有神韻,畫花鳥要有情趣。縱覽為數可觀的新作,特別是花卉小品,恍惚追隨藝術家,跟他一樣,以恬適明凈之心,漫步在春天裡,邂逅在百花間。
(1)花卉小品作者擴展閱讀
史如源先生,男,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教授、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名譽理事、天津書法家協會會員、新華社「新華書畫院」特邀畫師等。
Ⅱ 貴州著名作家有哪些
史宏拯 歐陽黔森 侯鈺鑫
張之洞
(1837-1909),字孝達,號薌濤,香濤,晚號壺公、抱冰。祖籍直隸(今河北)南皮。出生在貴州貴陽,少時在貴州興義府署(今安龍)長大。其人博聞強識,文才出眾,年方十一,即為貴州全省學童之冠,作《半山亭記》,名噪一進。此記全文,刻於安龍招堤畔之半山亭。十二歲在貴陽出版第一本詩文集。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回直隸南皮應順天鄉試,名列榜首。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與貴州人李端棻同為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六年(公元1867年)充浙江鄉試副考官、旋任湖北學政。十二年(公元1873年)典試四川,授四川學政,推薦鄭珍之學遍全蜀,所取多俊秀之士。光緒初,擢司業,再遷洗馬,遇事敢言,是時清廷派崇厚與俄人談判伊犁事,訂新約十八條。張之洞奏論其失誤。請斬崇厚,毀新約。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授侍講,再遷庶子,糾彈時政,號為清流。七年(公元1881年),擢內閣學士,授山西巡撫。十年(公元1884年)任兩廣總督,時值中法戰爭時,他辦主抗戰,起用馮子材率粵軍援桂,在廣西邊境擊敗法軍,迫使法國停戰議和。他在粵六年,設水陸師學堂,創槍炮廠,開礦務局,辦廣雅書院,廣雅書局,武備文事並舉,以圖自強。十五年(公元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大辦洋務,依靠英、德等國借款和技術,創辦京漢鐵路、大冶鐵礦、萍鄉煤礦、漢陽鐵廠,還開辦了槍炮、銅鐵、火葯、織布、紡紗、繅絲、制麻諸廠,大興土木,百事俱舉。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改任兩江總督,巡閱江防,改築炮台,教練"江南自強軍",設立武備、農工商、鐵路、方言、軍醫諸學堂。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加太子少保,後督辦商務大臣,再署兩江總督。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晉協辦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授軍機大臣,兼管學部。著有《廣雅碎金》、《輶軒語》、《書目問答》、《讀經札記》等。
沈宏富
(1837-1868),貴州銅仁人。著名作家沈從文的祖父。年幼時體力強壯,秉性剛勇。清咸豐年間,太平軍逼近湖南,湘軍頭目曾國藩到外招兵買馬。沈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十六歲時入湘軍,轉戰江南數省,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因戰功顯著而被步步提升。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沈率部攻克崇仁、樂安、宜黃、南豐,屢建戰功,擢升副將,加雲南昭通鎮總兵。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沈以副將隨同鄉田光恕入黔,田任欽差大臣、貴州提督、沈任總兵,正二品。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田、沈捲入了人民反洋教運動,田因參與青岩教案被罷欽差大臣,又因參與開州教案,被罷貴州提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朝廷任命沈宏富為貴州提督。因沈與田關系密切,沈受朝廷暗中監視,前任莫測,便借口槍傷復發為由請求辭職。他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還鄉到臨近的湖南省鳳凰縣鎮竿城定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31歲時因舊年槍傷復發而去世。
楊漢章
(1837-1900),號倬齋,清朝貴州平越(今福泉)人。十七歲應童子試,次年補弟子員。以辦團練出力,保直隸州州判用,未就,赴京兆試,不第回籍。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中舉人,但會試屢不中,復由保舉官山西知縣,因遇災荒,被委辦賑濟,全活甚眾。後以直隸州知州用。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充鄉試同考官,六年(公元1880年)署河津縣事,七年(公元1881年)任蒲縣知縣,因家庭多故,老母倚望,遂告養歸里,不再出。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病逝。
袁思韠
(1838-1888),字錫成,號稚岩,癯道人,青樗散人。雙印齋主人,清朝貴州修文人。著名書法家。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舉人。例捐內閣中書、保同知加鹽運使銜,分發廣西,先後入丁寶楨、鹿傳霖、張之洞幕。能文工詩,擅長書畫,精行草和正書,小楷特精美,為同治光緒年間以來黔之書法之首,為貴州著名書法家。光緒初年,他與羅文彬主持維修陽明祠,親手摹刻碑石,一時贊為雙傑。還善繪畫,以花卉小品為長,設色淡雅,妙趣天成。清麗韶秀。著作有《雙印齋詩存》。
楊樹琪
(1838-1901),字瑤圃,侗族,貴州天柱縣人。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56歲時參加鄉試考中亞元,出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時值中日甲午戰爭,他在京目睹了國土淪喪,民族危亡慘狀,憂心如焚。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4月,他和吳見舉、吳鶴書、陳明清等7名在京的黔東南籍舉人,參加了康有為、梁啟超發起的"公車上書"簽名,請救清政府"拒簽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他們明知這樣做為觸犯皇威,必有凌遲之禍,但因愛國心切,以視死如歸之精神,參加了這一壯舉。後在家鄉捐資興建學校,領修天柱縣志等。
錢衡
(1838-1881),字莘民,別號芋岩,清朝貴州貴陽人。幼家貧,勤奮好學,品學兼優,常得師
Ⅲ 宋吳炳出水芙蓉圖作品賞析
《出水芙蓉圖》是一幅小巧精緻,生動傳神的佳作。這幅畫採用沒骨法,用筆輕細,色彩柔美,幾乎不見筆跡,粉色花瓣和嫩紅花蕊彷彿還帶有拂曉時分的露珠,正是花苞初發的最佳時刻。粉紅色的蓮花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顯得格外清妍艷麗。
此圖描繪了一朵出水荷花,淡紅色暈染,花下親以綠葉,葉下荷梗三枝。作者用俯視特寫手法,描繪出荷花的雍容外貌和出污泥而不染的特質。全圖筆法精工,設色艷麗,不見墨筆勾痕,是南宋院體畫中的精品。畫面無款印,傳為吳炳作,《虛齊名畫錄》著錄。紅花綠葉占據整個畫面,這種豐滿的構圖如肖像般使我們能直觀地欣賞這嬌嫩柔美的荷花。細膩的筆調把荷花的清純高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表現得入木三分。這是宋人花卉小品中難得的上乘佳作。
本幅無款。有殘印一角。裱邊貼簽:「吳炳出水芙蓉」。
粉紅色的荷花占據整個畫面,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下格外搶眼奪目,布局、設色端莊大氣,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君子氣質表現得十分完美。蓮瓣描繪技法類似後世的「沒骨」法,不見勾勒之跡,渲染出花瓣既輕盈又腴潤的質感。畫家的寫實功力極為扎實,每片蓮瓣的形狀、角度、色澤和光感都安排得無懈可擊。至於瓣上紅絲、蕊端膩粉,也一一仔細料理,微妙之處,使人嘆為神工!
舊題吳炳繪,無據。
此作品存於《名筆集勝》冊中,《虛齋名畫錄》亦有著錄。整體上,這幅《出水芙蓉圖》不僅在技藝上展現出高超的水平,更深刻地展現了荷花的自然美和高尚品格,是南宋花卉畫作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