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花卉園庫房

花卉園庫房

發布時間: 2025-07-21 00:55:33

㈠ 米脂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米脂縣古稱「銀州」,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中東部,無定河中游。「以其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
玩的地方不太多,楊家溝革命舊址、李自成行宮、姜氏庄園、柳家窪、高西溝,還有一系列特色小吃?

㈡ 高校博物館:何時走出寂寞的深閨 深閨寂寞冷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要求高校博物館走徹底開放的道路,完全面向大眾,使價值連城的珍藏實現真正的資源共享。養在深閨、閑置庫房不應該是我們這樣一個古國對待自己文化遺產的方式

高校博物館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2007年3月30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中國縣域旅遊品牌評選活動」發布會上,吉林大學博物館入選中國縣域旅遊品牌景區200強。在這個榜單上,北京八達嶺長城、貴州黃果樹瀑布、四川九寨溝等風景名勝赫然在列。
去年12月,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我國高校首家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與遵義會議會址、麗江古城、西雙版納熱帶花卉園、安陽殷墟博物院、蘇州留園等著名景區共享4A殊榮。

外界的頻頻招手,顯示了高校博物館的實力,也顯示了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期待與高校共享收藏財富的渴望。然而,與外界的喧囂相比,大多數大學博物館仍然保持著往日的平靜,默守著獨有的珍藏。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副館長徐世球說:「科技現代化、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要求高校博物館通過加強自身的建設與宣傳,走徹底開放的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徹底開放,即全方位向社會開放,突破圍牆,走出象牙塔,完全徹底面向社會,面向大眾。」

埋在校園里的「金山」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外一流大學的配套設施深深打動了我國高校管理者,各高校開始了校園建設的高潮。博物館的恢復和建設,作為校園建設的重要一項,其數量的增長可以用「飛速」來形容。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高校博物館從以前的20多家,發展到今天的150多家。它們有的具有四五十年的發展歷史,有的已近百年,擁有藏品少則數萬件,多則10萬件,其中不乏國家級珍品。
從藏品數量上看,150多家高校博物館擁有的藏品之和超過故宮、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著名博物館的總和。稱高校博物館是一個埋在校園里的「寶藏」毫不為過,但由於長期幽居校園,固守一隅,鮮為人知。
北京大學地質博物館創立於1909年,是我國最早的地學博物館。館藏標本豐富,有數萬件罕見的甚至成為世界標準的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等各種類型的標本。還有極其珍貴的前蘇聯在50年代贈送的一整套精美的古生物化石標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博物館展示著人類飛天的夢想,這是建國以來我國高校首座反映航空航天技術的博物館。在主展區,近40架不同時期的的飛機整齊的排列在停機坪上。有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等各種機型,每一架飛機和每一件殘骸都有其歷史淵源和背後的故事。「黑寡婦」、「鷂」、「北京一號」等名機是國際公認的價值連城的文物絕品,其中,「黑寡婦」戰斗機目前世界僅存兩架。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物館收藏中外藝術品近3萬件,居國內高等美術院校藝術品收藏的前列,其藏品以中國古代書畫、陶瓷、傢具、織綉藝術品最有特色。1983年,在文化部組織的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一次全國性書畫鑒定活動中,該館收藏的近300件歷代書畫藝術品中有215件被選為國家級精品。此外,該館還收藏了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吳冠中等著名中國現代畫家的作品200多件。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地學類自然博物館。館藏標本12萬多件,有大量稀世珍品。該館珍藏有20多具珍貴的恐龍化石骨架標本,在數量和種類上均居中國各大學博物館之首。其「鎮館之寶」是合川馬門溪龍,它全長22米,頭抬起時離地高約10米,它不但是亞洲最大的恐龍,也是世界上脖頸最長的恐龍。
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館藏品達86萬件,是國內唯一收藏國內外大量珍貴生物標本並具備華南動植物區系特色的大學博物館,由植物標本館、動物標本館、昆蟲標本館3個歷史悠久的標本館組成其最早的標本採集於1817年,植物標本館始建於1916年,在「國際植物命名法規」大會擁有表決權。該館附屬的竹子標本園,集中了我國各地區的竹子110種,是竹類研究中極其珍貴的資料。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已有23年的建館歷史。館藏各類地質標本3萬多件,其中罕見的館藏珍品近3000件,包括體長10.5米、體高6.1米的恐龍化石珍品――黑龍江滿洲龍化石;長度和完整程度世界第一的魚龍化石之王――梁氏關嶺魚龍化石;面積達15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海百合化石等。
上海的大學博物館則擁有數個中國第一。上海中醫葯大學的中醫葯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家中醫史專業博物館,藏有從晉代王羲之妹妹墓中出土的赫赫有名的「長生不老丹」;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是我國藝術院校中第一座樂器博物館;復旦大學台灣高山族博物館的高山族文物藏量不僅是大陸之最,而且許多文物在台灣亦難以尋覓,成為稀世之珍。另外,幾百件商代甲骨文在國內也屬大觀。

「國色天香」乏人問津

高校博物館如同高校展示給社會的一張「文化名片」,使散發著濃濃書香的高等學府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內涵。然而,不少高校博物館盡管飽藏珍品,也天天對社會開放,但它們的美,卻俱寂無聲,很少有人問津。
在北京大學,記者向學生打聽北大賽克勒考古博物館時,多數人都表示不知道,只有一個同學指出了方向,但他從來沒有進去過,只是見過門前的牌子。
在賽克勒考古博物館,售票處只有兩名工作人員在聊天,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空盪盪的大廳只有兩名在北大學習的遼寧公務員參觀,他們也只是在校園散步時順便進來看看。工作人員說,博物館平時很少有人來,最少的時候,一天也見不到一個人,只是在暑假時才有一些學生前來參觀。而在北航航空博物館,記者也只見到一個遊客。
北京如此,其它城市的大學博物館也同樣如此。上海雖擁有眾多高校博物館,但只有少數幾家在社會上略有名氣,許多高校博物館不僅大眾不識,大學的學生也覺得「陌生」。根據上海市科教黨委在大學進行的一份隨機調查顯示,大多數高校博物館只有50%左右的學生知曉,有的博物館知名度還不足30%。近年來,隨著2010年世博會即將在滬舉辦,上海市民「到博物館去」的興致逐年提升,但高校博物館長期以來卻未能融入到上海的博物館文化之中去。
遊客稀少的現象,反映了當前大學博物館利用率很低的現實。中國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續顏說:「全國高校博物館的利用率普遍低於建館之初的預計,有的甚至要低於20%。」由於館藏豐富、高校本身的名氣較高,像北大、吉大等博物館的利用率算是相對較高的,但大多數高校博物館仍然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普及面不廣。

遊客稀少,意味著巨大的收藏品財富的浪費,那麼,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有些高校博物館對參觀者的多少並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參觀者多少是社會博物館追求的指標,不應用它來衡量高校博物館,高校博物館的定位是教學和科研。至於向社會宣傳,一位著名高校的博物館館長乾脆說,我們是撥款單位,不需要向社會推介。
對此,中國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宋向光認為,參觀者多少雖然不是主要指標,但如果來高校博物館參觀的人多,不僅可以更好地利用高校文物資源,還可以將高校博物館的重要性和社會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從而徵得學校和社會的關注和投入。各校博物館在不影響其科研、教學的前提下,應該進一步擴大開放,吸引社會參觀者。
四川大學博物館學專家馬繼賢評價說,高校博物館充滿著濃厚的計劃經濟味道,員工工資和辦公經費都由學校財政負擔,當然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
博物館的展示內容及方式也決定者參觀人數的多寡。浙江省副省長盛昌黎曾批評說:「有的博物館的布展甚至20年沒動過,內容早就過時了,怎麼會有人愛看?」事實上,展覽內容陳舊、展品乏善可陳、布展生硬死板、圖解說教味濃重⋯⋯凡此種種,正是中國不少博物館的通病,也是高校博物館的硬傷。
北京一位市民在參觀完某校博物館後直言不諱地說,他最郁悶的是一些博物館陳列面孔雷同,長年不變。歷史基本陳列總是從人類製造工具說起,然後就是幾個銅鼎、幾件陶器,旁邊放著200字的說明,而且配的說明也太專業了,好多字都不認識,更別提什麼典故、故事。他認為,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個課堂,要吸引大眾,首先要把博物館一成不變的靜態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外界人士普遍認為,古代傳承下來的陶瓷、書畫、青銅器是我們國家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收藏在高校博物館還是社會博物館,都應該讓更多的人去領略它們的風采。我國的自然科學類博物館本來就極少,社會供求矛盾已經非常突出,而高校博物館大多是自然科學性質,正好是社會極缺的博物館類型。因此,養在深閨、閑置庫房不應該是我們這樣一個文明古國對待自己文化遺產的方式。
為了讓社會共享這些寶藏,教育部曾在2001年專門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網上公共資源建設――大學數字博物館建設工程」項目,目前,18家高校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已經成型,並上網展示,但當記者點擊時,很多網頁無法打開。

博物館生存艱難

面對外界的批評,高校有自己的苦衷。高校里的博物館,館長都是兼職的,他們首先是學科帶頭人,和其他教授一樣,要肩負教學、科研等任務,在博物館的工作純屬義務勞動,這樣一來,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博物館的正常運作。宋向光說起這些很無奈:「我個人作為北大賽克勒博物館的副館長,同時擔任著考古文博院的教學工作,對待兩項工作時不得不割愛,重心只能放在後者上。」
最重要的還是資金問題。續顏說,從全國來看,博物館都呈現幾個趨勢,一是大規模、大投資,高檔次,這樣會比較適合現代人的口味,但沒有強大的資金實力做後盾根本做不到。二是現在的博物館講求以人為本,強調展品與參觀者的互動性,布置展廳、設計,這同樣也需要資金支持。三是展品搜集的問題,通常展品展出一段時間後就要更換,否則參觀者自然會越來越少,而展品的搜集更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除了資金因素,有些展品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場館的展品更新速度還是很慢的。
但博物館一般很難盈利,高校博物館更是如此。高校博物館都由學校縱向管理,完全靠學校投資,學校每年拿出若干「養館費」作為水電費、工資等支出,而藏品更新、布展等業務經費幾乎沒有,唯一的收入就是門票,但門票收入又微乎其微。
據了解,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每年的收入最高只有六七萬元,包括門票收入和場館出租收入,而學校每年對博物館的投入是35萬元,但就是這些投入也只能勉強維持美術館的運轉。北航航空博物館每年的收入只有五六萬元,幾架具有很高文物價值的飛機只能放在露天,任憑風吹日曬,因為實在拿不出錢來給它蓋個棚子。
這樣一來,博物館要尋求發展很難,更不用說拿出資金去徵集更多的文物和館藏品了。中山大學生物博物館曾看中了貴州出土的一條薩斯特魚龍化石,該種化石在國內僅挖掘出3條,但卻無錢支付採集費,後來省人大來視察,現場拍板,由市科技局、科協和中大三方共同出資16萬元,這條長達7.8米的珍貴魚龍才留在了廣東。
由於資金緊張,藏品被倉儲式堆放的情況目前在高校博物館中還很普遍,博物館不是不願意把好東西給參觀者看,只是由於展覽空間、配套設施有限,能夠展出的文物往往只能佔到館藏量的很少一部分。中山大學人類學博物館,由於展覽空間小,面對著1萬件藏品,尤其是最珍貴的明清石灣陶瓷,其做法是暫時將所有的藏品裝箱打包。
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只能採取輪流展出的方法,但每一次換展又得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有條件的可能一兩年換一次,無條件的其藏品陳設就會常年不變,其它躺在庫房裡的文物,何時同觀眾見面也就遙遙無期了。
不僅僅是高校博物館,資金匱乏也是社會上博物館的最大困擾。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張文彬承認,由於資金匱乏,全國2300多個博物館中,大約有三分之二生存困難,其中又以中西部地區為主,以中小博物館居多。據報道,安徽省博物館8000平方米展廳的四分之三已經撤展,成為舉辦各種展銷會的賣場,有媒體驚呼博物館變成「購物嘉年華」了。

走向社會重尋定位

和社會上的博物館心急火燎地尋求生存良方相比,高校博物館顯得過於沉靜。要從根本上解決面臨的問題,高校博物館必須走出去,在市場經濟中尋找安穩的「錨地」。雲南民族學院民族博物館館長馬毅生認為,高校博物館融入社會,不僅僅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博物館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
「要走出深閨,首先要轉變觀念,明確高校博物館的本質屬性,」上海市科教黨委副書記翁鐵慧認為,高校博物館大多依學科而建,凝聚著高校的深厚文化,它不僅具有收藏、教學、研究的功能,更應具有文化傳播的社會功能。「但事實上,許多高校博物館往往只關注了前者,而忽略了後者。」
令人興奮的是,一些高校博物館已經邁出了走向社會的腳步。4A景區的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可謂校內校外兩不誤的典範。它很早就將目光瞄準了社會,走全方位開放式辦館的道路,現在已將博物館建成集教育、旅遊、休閑、購物於一體的新型博物館。館內配備了國內先進的中央空調,建成了多功能演示廳,並大量採用聲、光、電技術。在這里,觀眾既可以領略世界首創、直徑達1.5米的磁懸浮地球儀,還可以親身體驗人造地震平台所帶來的大地的顫動。為擴大知名度,博物館更是經常採用公交廣告的形式在社會上造勢,以吸引更多的社會參觀者。
該博物館的營銷運作水平即使是社會上的博物館也深為嘆服。它曾經用一年時間在全國各地巡迴展出 「中國大型恐龍展覽」和「地球奧秘展覽」,歷經5省16市,參觀人數多達60萬。
有「西南最完善博物館」美譽的四川大學博物館將新館建在校門邊,正門面向馬路,後門面向校園,兼顧教學科研和服務市民。博物館以大型主題展覽打開市場,陸續推出了「明清書畫展」、「霓裳風情――晚清服飾展」、「晶瑩世界――瓷器、鼻煙壺特別展」、「千年驚夢――三星堆早年出土文物精粹」,均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相比高校自身而言,一些地方政府對高校博物館投入了更高的熱情。上海市將高校博物館提高到城市軟實力的高度,認為這是一筆可再增值的無形資產,事關大都市形象。早在2005年,上海市科教黨委、市教委就正式命名了10個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館,從當年起每年資助各博物館所在學校8萬元,學校1∶1配套投入,用於博物館整體包裝宣傳,組織接待青少年和市民參觀。今年3月,上海舉辦了全國首個高校博物館聯展,上海11個高校博物館打破各自的「圍牆」走向社會,向公眾敞開大門。聯展後的上海高校博物館將全部免費向學生開放,各高校還將通過加入上海旅遊網、發售聯票等方式,吸引大量的社區居民來參觀。
廣州市政府也提出,將逐步推動高校各類博物館、標本館在為其教學科研服務的同時,對社會公眾開放。
中大生物博物館館長李鳴光教授提出建議,在不改變產權、不改變歸屬的前提下,整合廣東各高校博物館的資源,在高校附近如新港路建成一個世界一流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由政府出資統一管理、統一展出。這樣既改善了高校博物館的館藏條件,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高校的館藏資源和科教資源,服務社會;同時又填補了廣州市無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空白,整合得好,將成為廣東的一筆厚重的旅遊資源。
原廈門市文化局局長彭一萬提出,高校博物館也是旅遊產品,應和廈門市其它博物館一起進行組合,開辟「博物館之旅」專線,列入廈門旅遊地圖。比如,廈門市博物館――鼓浪嶼鋼琴博物館――橋梁博物館――廈門大學魯迅紀念館――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等,這是博物館群的組合。同時,還有博物館群同其他景點的組合,如鼓浪嶼、廈門大學、胡里山炮台、廈門國家會計學院、集美學村、集美大學城、鰲園等。
彭一萬進一步提出了經營的概念,「博物館本身是非盈利單位,但內部可以有不少經營項目,」比如紀念品、書畫、配套餐飲、錄像、攝影、復印、郵寄服務等,國外多數博物館不以門票賺錢,而是化門票經濟為消費經濟、服務經濟。不過,這有一個前提,就是必須在保證較大客源的情況下才能有效。
為加強與外界的交流、擴大自身影響力,現在,已有77個高校博物館參與了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但它作為中國博物館協會的二級單位,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宋向光說,當務之急是尋求一個可以引領行業發展的政府部門做「婆家」,「由於行業發展管理者的缺失,導致了對高校博物館的發展現狀沒有明確的認識,資金來源沒有保障,發展方向和規劃也不清晰。」
宋向光坦承,高校博物館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雖然擁有國內一流的專業藏品,但社會教育功能非常薄弱,高校博物館真正的作用並沒有發揮出來。現在高校博物館自己走出去的意識還不強,對如何打破「圍牆」走向社會,高校博物館尚缺乏共識。

熱點內容
蝴蝶蘭花劍怎麼固定 發布:2025-07-21 04:58:17 瀏覽:99
武漢插花培訓費用 發布:2025-07-21 04:51:56 瀏覽:927
玫瑰與花盆 發布:2025-07-21 04:51:14 瀏覽:977
牡丹小型張郵票價格 發布:2025-07-21 04:50:37 瀏覽:70
福州綠植招標 發布:2025-07-21 04:43:32 瀏覽:314
丁香醫生變色 發布:2025-07-21 04:42:05 瀏覽:714
七夕發朋友 發布:2025-07-21 04:41:57 瀏覽:767
另類小說丁香 發布:2025-07-21 04:40:27 瀏覽:282
盆景上苔蘚 發布:2025-07-21 04:33:02 瀏覽:450
兜蘭花色 發布:2025-07-21 04:23:37 瀏覽: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