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裝插花扣眼
❶ 西服領子上的扣眼是干什麼用的
- 西服領子上的那個「扣眼」其實叫插花結,也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美人眼」。
- 它主要是用來插花的。想像一下,在參加婚禮、葬禮或是盛大的宴會時,男士們也想用鮮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或禮儀,但總不能把花隨手塞進口袋裡吧?於是,這個插花結就派上了大用場。
- 除了插花,你還可以別上徽章、別針等小飾品,讓西服更加個性化和時尚。
❷ 對燕尾服的風格的評價
男士在正規的特定場合穿著的禮服。其基本結構形式為前身短、西裝領造型,後身長、後衣片成燕尾形呈兩片開衩,源於歐洲人馬車夫的服裝造型。色彩多以黑色為正色,表示嚴肅、認真、神聖之意。
西式禮服於一般的套裝不同,高貴滑爽而又柔和的面料和那合體莊重的造型相輔相成,創造出禮服獨有的優雅氛圍。這里介紹一下燕尾服的造型特徵。 �
燕尾服一般用黑色或藏青色的精紡禮服呢(dress worsted)或駝絲錦(doeskin)來做。其正面造型為:寬寬的槍駁頭上蒙一層無光澤的平紋綢或塔夫綢面,前門襟的扣子也是用同樣的平紋綢包起來的包扣,左右各有三粒,袖口處的三至四粒裝飾扣也是同樣的小包扣。駁頭上有插花用的扣眼,左胸前有手巾兜。肩較寬,肩頭較方,胸部的放鬆量較大,有英國式西服的造型特點。前衣片在腰圍處收緊後向外張,也就在這種外張的感覺剛剛開始就被切斷了。燕尾服從前面看,很象流行於30至50年代的夏季用晚宴服「麥斯·茄克。(mess jacket,也稱作military mess dress,麥斯是會餐的意思,這是在1889年駐南非的英國陸軍士官會餐時作為禮服穿的一種白色無尾短茄克,到本世紀30年代才作為夏季略禮服流行於民間,美國人也非常喜用這種茄克)。 �
燕尾服的後衣片長垂至膝部,後中縫開衩一直開到腰圍線處,形成兩片燕尾。後背兩側有公主線構成,使其造型非常合體,腰部有橫向切斷線,與前面的衣擺切斷線相接,在橫切斷線下連接著燕尾部分,這是維多利亞時代男裝基本裁法的繼承。後腰橫切斷接縫上裝飾著兩粒包扣,後中縫和兩側的公主線均採用劈縫做法,不緝明線。
燕尾服的袖子很細,袖山很高,袖窿較小,在袖根內側的腋窩部分有一塊做成雙層的三角形墊布,以增加耐磨性和吸汗性。 �
燕尾服衣身部分的里子一般為黑色緞子,袖裡子則是白色的人字形斜紋綢。為了使胸部富有體積感,同時又有柔和的懸垂感,在前胸要用彈性較好的馬尾襯,後背部分一般用棉布襯或縮絨襯,駁頭上要用八字形的針腳來納,以增加駁頭的折返彈性。
與燕尾服相搭配的禮服褲也不同於一般的西褲,立襠較深,一般不用腰帶,而用背帶「薩斯噴達「(suspender)。褲子前面有兩個活褶,褲腿從臀到膝較寬松。褲長略長一些,但沒有卷褲腳。外側褲縫處裝飾兩條與燕尾服駁頭同色同質的絲帶。兩側的褲兜為直開兜,前腰省的旁邊有單開線的表兜,一般沒有後褲兜,要有也只是一側有,是雙開線的挖兜。因使用背帶,故褲子前後都裝有背帶扣。後腰中央有三角形缺口,這里保留著過去定做時代的痕跡。
❸ 有的西裝衣領上的扣眼 是做什麼的
西裝衣領上的扣眼,即「花眼」,主要有以下幾個作用:
裝飾性與歷史文化意義:
- 「花眼」本是貴族風流的象徵,起源於19世紀的歐洲,貴族子弟常在胸前插花以示灑脫。
- 現代年輕人中,仍有部分人喜歡在「花眼」上插小花、徽章等物品,增添個性與趣味,同時也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與致敬。
實用性功能:
- 在寒冷的冬天,「花眼」能幫助固定右側領子上的第一顆暗扣,防止領子松開,增加保暖效果。
- 具有防風沙的作用,避免風沙進入領口,保護頸部不受冷風侵襲。
綜上所述,「花眼」是西裝設計中兼具裝飾性、實用性和歷史文化意義的重要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