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陽插花
A. 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
今天我們還自己親手包粽子嗎?我們在額頭還點雄黃嗎?我們還熏菖艾嗎?我們還掛香袋嗎?我們還去看劃龍舟嗎?我們還誦《離騷》嗎?……
去年聞知韓國准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江陵端午祭」為文化遺產時,我國不少官員、專家學者和民眾奮起「捍衛中國傳統民俗節慶」。如今,韓國學
者表示願意同我國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時,又有人發聲反對。這些問題,專家學者自然會有結論。但我們不禁要問一聲:當韓國將端午作為重要傳統民族節慶時,我們是如何輕慢它的?今天我們又在怎樣過端午?
許多人或許已經遺忘,端午節和春節、清明、中秋,曾經是我國傳統四大民俗節慶。就在二三十年前,上海民居中還保留著濃厚的端午節慶習俗。那時在江西、湖南一帶的縣城,對端午、中秋的看重程度現在說起來都讓人吃驚,節前節後的五至七天里,幾乎全城放假,都回老家團聚過節了。
端午節在城市裡是如何被逐漸淡化的?這確是需要認真反思和研討的。不能簡單地歸因於「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和「文革」的「破四舊」,因為那個時候,這些節慶在城市社會生活中仍保持著活力;也不能簡單地歸因為西風東漸或「崇洋媚外」,在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裡,端午節卻是法定假日,傳統節日正在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同樣也不能簡單地歸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更不能說因為紀念屈原而使端午顯得過於沉重和政治化,兩千年來,紀念屈原和全民祛瘟健身一直並行不悖;也不能簡單地責備商家炒作,熱了洋節,冷了中國的民俗節慶,沒有商家炒作,聖誕、春節能有現在這么熱鬧嗎?要想想為什麼商家會熱炒聖誕、春節,卻冷落了端午;也不必責怪現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哈韓」「哈日」,如果他們將來成熟了,說不定會進一步對日、韓在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有益經驗也「哈一哈」。將中國重要傳統民俗節慶納入法定假日,有了發展空間,是不是就會水到渠成,就有了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情?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情到底如何引導和培育?……
對上述這些問題,專家學者們可能會爭論很長時間。在還未有結論之前,我們不如先行動起來。轉眼又是一年,專家學者們不妨先說說,我們今天應該怎樣過端午?
端午時節訪汨羅
6月11日端午節,中國·岳陽(汨羅江)國際龍舟節在屈原沉江殉國的湖南汨羅市舉行。日前,筆者專程赴汨羅采訪即將到來的端午節。
「五月五日天氣晴,古羅士庶思屈平」,湖南省北部的汨羅市古屬楚國羅城,2300多年前的農歷五月初五,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汨羅江懷沙投江殉國,當地人民劃動雙槳,爭先恐後撈救愛國詩人,從此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端午龍舟競渡。
在汨羅采訪,感受到這里端午節的氣氛格外濃烈,從上到下,大家都在張羅端午節的龍舟活動。這次賽事從11日至13日,有數十支境內外龍舟代表隊參加,還有一批「以舟為媒」前來考察投資環境的客商;一百多位國內外學者也應邀前來參加「龍舟論壇」的屈原學術研討。
在汨羅見到的一些端午習俗在全國各地已普及,如門前掛艾葉、懸葛蒲,飲雄黃,踩高蹺,做香袋,熏煙祛邪,以及小孩臂上纏五彩絲線、浴佩蘭等,只不過其他地區形式略有不同。但有些習俗只在汨羅有,如不同於清明的「端午踏青」。端午節清晨,人們穿著鞋在有露水的草地上踏一踏,讓鞋上沾一點晶瑩透亮的露珠,以追慕屈原當年晨飲朝露、行廉志潔的高尚情操。汨羅有的地方還保留了端午節「放早牛」的習俗。每到端午節,農人要在出太陽前在牛右角繫上紅布條,左角繫上陳艾葉,然後放到野外吃草,吃飽後一早牽回牛棚。
來到汨羅江畔的龍舟賽場,筆者看到,主賽場兩岸新修了可容納數萬人的看台。賽場兩側醒目地豎著宣傳牌,其中一塊錄有台灣詩人餘光中的詩句「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一批又一批的群眾前來觀看賽前的准備情況,參賽的龍舟代表隊正在訓練。
汨羅端午賽龍舟還有一些特別的習俗。如打造龍舟的木料一定要「偷」,否則不能取勝;造龍船的工匠必須是九人,取「一龍生九子」的傳說。端午節這天祭祀屈原的粽子也不是隨便拿來,而要從屈原的誕生地湖北省秭歸縣運來,稱為「千里送粽」。
筆者從龍舟賽場了解到,岳陽市和汨羅市兩級政府在這次龍舟節活動中還安排了一系列展示汨羅端午節獨特的民俗項目,屈子祠祭龍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端午節這天,人們前往屈子祠,在鍾磬鼓樂聲中祭拜屈原,頌《離騷》,並備上三牲祭龍頭。龍舟代表隊選出一名代表先將龍舟上的龍頭卸下來,抬到屈子祠致祭後,才能接回龍頭正式舉行比賽。
端午的龍舟鑼鼓已敲響,江面上閃動著一條條昂揚著龍頭、遍身龍鱗的龍舟,在浪花中飛動的雙槳,正把端午的傳說一代一代地演繹……
秭歸端午情最濃
在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誕生地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們對屈原的緬懷之情尤甚,紀念的方式也勝過其他地方。有機會到秭歸過一個原汁原味的端午節,和屈原故鄉人一起寄託對屈原的無限情思,是一次非常難得的人生記憶。
對屈鄉人來說,一個端午節遠遠不夠表達人們的情懷。秭歸農歷五月有三個端午節:初五為「頭端午」,十五為「大端午」,二十五為「末端午」,整個農歷五月都成了「端午月」。
在秭歸過端午節體驗到的不僅僅是節日的歡樂,更有濃濃的傳統文化氛圍。農歷四月底,在屈鄉就可以感受到端午節漸行漸近,男人們忙著檢修龍舟,重新抹上桐油後浸泡到水裡,勞作之餘,農民們組隊在河裡劃龍舟訓練,期待著競渡時刻的到來。女人們則開始泡糯米,摘蓼葉、苦艾、菖蒲。端午節開始了,家家戶戶將去年掛在大門上的苦艾取下,換上用紅紙條紮好的新采苦艾,人們開始包粽子、煮雞蛋、吃大蒜、喝雄黃酒。這種熱鬧的節日氣氛一直要持續到「末端午」才結束。
過端午節,屈鄉人用不同的方式紀念屈原,但最重要的還是賽龍舟、包粽子、辦詩會三件事。
當粽子的清香在屈原故里樂平里小村莊迷漫的時候,端午節就到了。院子里,屋檐下,三三兩兩的村婦們圍坐在一起包粽子,說著家長里短。大樹下玩耍的孩子們,一邊吃著粽子,一邊唱著那首不知流傳了多少年的《粽子歌》:「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在屈鄉過端午,一定要用心品嘗粽子的味道。走在峽江小鎮幽靜的街道上,找個老婆婆的粽子鋪坐下來,一塊錢買四個大粽子,輕輕解開細線後,再慢慢剝開粽葉,一股清香就直撲鼻來。聽說是外地的客人,老婆婆就會熱心地給您講述裹粽投江祭屈原的故事。說起做粽子,老婆婆說,粽子要用最好的糯米,寬寬的蓼葉,把粽子包得有稜有角,然後再纏上細細的五色絲線。最特別的是在糯米中間放顆紅棗。稜角分明的外形,象徵著屈原剛直不阿的性格;雪白的糯米,意味著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那顆紅棗,則是屈原對楚國的一顆火熱赤誠的愛國之心。
龍舟比賽是秭歸的重頭戲,也是一項參與性和觀賞性極強的群眾體育活動。在屈原故里,鄉親們非常看重龍舟比賽,素有「寧願荒廢一年田,不願輸掉一年船」之說。五月初五那天,比賽還沒有開始,西陵峽兩岸鄉親們就穿著節日的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到屈原鎮江南渡口。隨著鑼鼓一響,《招魂曲》一唱,伴著「我哥回」的聲聲呼喚,峽江兩岸一時人頭攢動,萬人空巷。劃龍舟分為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其中最熱烈的是競渡,最感人的是招魂。最震撼人心的是那曲《招魂曲》:「三閭呀大夫喲聽我講/你的魂魄……安安然然回故鄉/故鄉百姓敬重你呀/永遠伴你度時光!」聲震峽江,遏雲止水,淚濕衣襟。船上的人一邊呼喚著「回故鄉啊回故鄉」,一邊把竹籃中的粽子拋向江中。在隨後的競渡中,伴隨陣陣吶喊,條條龍舟如出水蛟龍在浪花里穿梭。
節日里來到詩人的家鄉,詩會是一定要去參加的。屈原的《離騷》等22篇詩歌是屈鄉人最大的財富,辦詩會也就成了屈鄉人歡度端午節的獨特形式。樂平里讀書風氣盛行,從古至今,活躍著一支農民詩社,叫騷壇。艾粽飄香的端午,農民詩人們不約而同地相聚在屈原廟,舉行一年一度的騷壇詩會。詩人們將自己寫的憑吊屈原的詩拿出來,彼此唱和,述志抒懷。他們的投入和自得其樂引得圍觀的遊客忘了歸程。深夜的樂平里閃爍著星星點點的光,那是雅興未了的農民詩人們回家的火把。
樂平里從來就是文人墨客尋幽訪古的好去處,屈原從小在這里生長、讀書,留下了大量遺跡和動人傳說。今年端午期間,這里在舉行「八景尋夢」活動,遊客還可以在照面井、讀書洞、簾滴珍珠、鳳凰溪畔等景點欣賞到演員的表演。既有少年屈子在讀書洞手持竹簡吟誦《桔頌》時的場面,也有老年屈原在鳳凰溪畔行吟,還有屈原的小妹屈幺姑在行走中吟誦詩歌《屈幺姑的呼喚》,如夢似幻的場景在遊客面前一一展開。在鳳凰溪畔的禾田間可以看到神奇的「靈牛」耕田,耕牛不用鼻繩牽引,只要聽主人吆喝,自己轉彎,就將地耕得平平整整。在三閭大夫的家鄉參加包粽子比賽,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運氣。在老百姓院子里親手包粽子,品嘗粽子午餐,親身體驗屈原故里的端午習俗,讓許多遠道而來的遊客終身難忘。端午節的活動實在是太多了。樂平里希望小學還舉行歌舞文藝表演,有屈原這么一個令人自豪的老鄉,在這特別的節日里,孩子們的表演都特別投入。
韓國江陵端午祭
端午與春節、中秋一道,是韓國三大民俗節慶。端午節原來是韓國的法定假日,後來因為公休日太多而被取消了。在韓國的農村裡,端午的氣氛依然很濃厚,農民們自己放一天假。尤其以江陵為中心的東部地區,節慶的內容非常豐富。特別是江陵端午祭和假面舞劇1967年被韓國文化財廳(文化部)確認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之後,更是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
江陵端午祭起源於山神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有韓國民俗特色的活動體系,分為祭典、演戲、游藝三大部分,活動的跨度達二十天之久。端午祭的祭儀有25種之多,按程序有「釀神酒」、「山神祭」、「砍神木」、「迎神祭」、「端午巫術」和「送神祭」等,並由專門的祭官來主持。巫俗祭儀用歌舞表達,娛神又娛人,均由女巫引導,全民參與,共祝村落安寧,漁農豐收。民俗演藝中最具特色的是官奴假面舞劇巡迴演出,幽默諧趣。除此之外,還有農樂、和歌、投壺、摔跤、盪鞦韆、長跪比賽、跆拳道比賽、棋王賽等多種文娛項目。同時還舉辦大規模的「亂場」,類似中國的廟會,匯集各地特產商品展銷和民俗表演,吸引了大批人前來觀光和消費。
江陵端午祭與中國端午節的最大不同,是不吃粽子,不劃龍舟。這天,韓國男的會參加摔跤,女的則盪鞦韆,用艾蒿煮水洗頭、沐浴。村民們還要釀制濁酒,就是米酒;用小米、粟米粉加香菜、蔥,煎車輪餅,類似我國的蔥油煎餅;用山牛蒡打制牛蒡糕,裹上炒熟的黃豆粉,吃起來香軟可口,就像我國北方的「驢打滾」。端午祭的習俗中還有削制菖蒲發簪,繪端午扇等。
如今,江陵端午祭每年能吸引百萬國內外遊客前往參觀。
興文石海世界舉辦溶洞龍舟賽
四川省興文石海世界地質公園於6月9日至12日的「苗族山花節」期間,在天泉洞內利用悠長的地下河,舉辦獨特的地下溶洞龍舟賽。奇特的比賽場地、古老的競賽規則、悠揚婉轉的苗家山歌、盛大的「�人祭祖懷古篝火狂歡晚會」,吸引了不少遊客。
百支龍舟端午競渡奪金粽佛山訊廣東佛山市順德區6月11日在長鹿農庄舉辦「和諧杯」龍舟競渡奪金粽邀請賽上,百支龍舟隊橈手們將遇到新的挑戰。
據悉,比賽開始後橈手們要闖過三關:「合力夾粽」,兩名隊員要把右側木盆的粽子用船槳夾到船上;「解救同伴」,隊員須將被綁隊員的繩子解開;「繩索障礙、狂風暴雨」,隊員們要拉起擋在龍舟前面的繩索,穿過噴水柱和木樁,然後進入賽程區。在賽程區里,最大的挑戰障礙是「十米高空奪粽六角架」。龍舟必須停在10米開外的指定區域,然後游泳到六角架處,三人合力將奪粽隊員送上3.5米高的第一層,奪粽隊員要爬到第三層,然後奪取距三角架3米、懸掛在籃里的金粽。拿到金粽後可直接跳入水中,與隊友會合將龍舟劃到牌坊處,再一人爬上6米高的牌坊,將粽子懸掛在橫桿上,滑下橫桿並敲響銅鑼以示完成比賽。(黃才文馮結萍)
端午到蚶江去潑水
石獅訊福建泉州蚶江海上端午節又將上演「競舟潑水」。潑水節會迎來數萬群眾。今年的6月11日是端午節,「競舟潑水」將如期上演,屆時您可與親朋一道來這里淋一身海水,淋一身歡暢。
古渡蚶江宋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明清發展成泉州港總口,與台灣鹿港成為對渡碼頭。「海上潑水節」最早見於明代,每年端午節,海峽兩岸群眾組織蚶江與鹿港對渡船隻,船員身著盛裝,在海上競舟的同時相互潑水,表示慶賀祝福。據統計,每年端午節,到蚶江觀看「競舟潑水」的人數可達5萬人之多,成為讓人樂不可支的海上潑水節。
哈爾濱人端午守夜踏青
哈爾濱訊南方端午已是暑熱之始,而東北卻剛剛大地回春,因而哈爾濱人過端午有守夜踏青的習俗。為了滿足市民端午節前夜守夜踏青乘車、乘船的需要,6月11日端午,該市有37條線路的公交車從凌晨2時起就運營,10日至11日有6條輪渡航線晝夜通航。
今年端午正好趕上周六,給了人們一個充裕的踏青時間。到二龍山搭篷野營,在二龍湖畔舉行大型篝火自助野餐燒湖魚,端午早上用湖水洗臉,再采把野蒿;或者到尚志縣帽兒山睡農家大火炕,吃主人攤的大煎餅,嘗天然礦泉水栽培的青菜、香瓜、草莓等新鮮蔬菜瓜果;或者到亞布力山莊參加家庭爬山采蒿大賽,吃荷包粽子,這都頗受哈爾濱人青睞。清風車影俱樂部還組織了「萬人踏青」駕車活動。端午節一早,松花江上舉行龍舟賽,龍舟上的水手、水手口中的號子,將與兩岸踏青的數以萬計市民一起唱響端午之歌。
合肥市民也可玩龍舟
合肥訊劃龍舟向來由專職隊員獨擅,今年端午,合肥市民也可試試身手了。在合肥市體育局的特意安排下,今年端午節從上午9時到下午5時,凡是18至60周歲、身體健康且會游泳的市民,都可在南淝河現場報名,登上龍舟,在專職舵手和劃手的配合下,體驗劃龍舟究竟是怎麼回事。用於這項活動的八條龍舟已經整裝待發。
上海街頭巷尾尋覓端午風情
如在上海繁華的商業區、高檔商務區和時尚大商場,端午時節是不可能顯出任何像聖誕節那樣的節日氣氛的。只有商業街區的店鋪和職工食堂大量供應的粽子和鹹蛋,提示著上班族,端午將至。甚至連豫園老街、龍華、朱家角古鎮這樣日日演繹傳統江南民俗風情的地方,今年也沒有特意安排彰顯江南端午風俗的特色活動。今年的龍舟賽從傳統競渡變為標准錦標賽,因而從蘇州河轉移到了澱山湖畔的水上運動場,想看還得費番周折。
然而,部分端午的習俗還保留在街頭巷尾、住宅小區。
早晨在徐匯區田林新村的路旁,看到一位大媽買菜回家,帶回一束菖蒲和艾蓬,一捆粽箬,就知道即使在高層住宅區,也總會有人家還沒有忘記端午在門口掛束菖艾,小區里也總會有人家飄出自煮的粽香。到菜場一看,推著小三輪車賣菖蒲艾蓬的,八角一束、一元五兩束,選購的人倒也絡繹不絕,不想掛在門口也可當插花養在花瓶;買粽箬的大都是有裹粽手藝的中老年婦女;小攤上有賣現裹的粽子,碧綠養眼,裡面的肉肥多肥少可隨買主的意,買回去自己煮可聞個滿室清香,再買串小粽子可掛起來當裝飾。不少人還順便在賣彩色香袋的小販那兒挑幾個香袋帶回家。街上女孩包上掛的彩色香袋,或許一部分就是出自這兒。
如果到上海老城廂的弄堂或市郊鄉鎮走走,這種氣氛就更濃了,菖蒲艾蓬和粽箬的銷路也更好。走進弄堂或小巷,總能聞到誰家煮粽的清香。這兒的粽子每年有一部分要送到親朋好友那兒。我的朋友從不買粽子,年年吃的都是住在老城廂的妹妹和青浦的嫂嫂送來的。
在上海的高檔住宅區里,對端午節情有獨鍾的,倒是台商聚居的社區,不少台商還保持著端午回老家團聚的傳統。
就在端午節慶氣氛越來越淡薄的上海,教育界卻在為傳承民俗文化做著一件實事:端午、重陽等傳統民族節日,如今已納入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內容。
今年端午節前一周,上海不少學校適時開展了以端午節為主的教育活動。曲陽第四小學在周一早晨的升旗儀式上,由教工團支部的老師向孩子講述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朗誦屈原的詩;在圖畫課上,孩子們畫屈原、畫龍舟、畫粽子,有的班級還出了端午節專題黑板報。繼光初級中學在中預年級四個班中進行了民族傳統教育,各班級都舉行「走近屈原」主題班隊會,班主任老師給孩子們講述端午節的來歷,及與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故事的關系,學生還自發組織了屈原詩歌朗誦會。繼光中學還讓勞技課老師教孩子們用糯米、豆沙、鮮肉學包三角粽子,包好煮熟後,把一部分粽子送到地區敬老院給爺爺奶奶們品嘗。老人們咬著粽子,望著天真活潑的孫輩們,高興得樂不可支。
作為上海青少年活動基地的東方綠舟,在端午節來臨之際,也舉辦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活動。在這兒,人們可以瞻仰著名雕塑家創作的屈原塑像,並以吃粽子、劃龍舟等傳統的方式紀念這位世界名人。
姑蘇端午今俗
姑蘇清晨,端午臨近的日子,買菜歸家的主婦手中,常見多了一樣用紅繩紮成的艾草菖蒲,上面還有幾個用絲線纏繞的大蒜頭。手提此物的市民,在端午前的農貿市場,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蘇州的老傳統除了懸艾草菖蒲外,還有給孩子穿戴虎頭鞋帽,婦女和孩子胸前掛上用絲綢之類縫制的各種五色香袋。蘇州一些老字型大小葯店,如王鴻翥等精心製作的端午香袋,配有特製的中葯香料,淡淡的葯草香氣提神醒腦,形狀有老虎頭、南瓜娃娃、糖娃娃等,成為傳統節令產品中的一枝奇葩。這些天,顧客川流不息來買香袋,有的會一
下包攬十多個可愛的小老虎香袋,送給朋友同事的小孩。端午的特色食品粽子,一舉成為繼月餅之後銷量上升最快的節令食品,專賣店顧客排成長龍,大賣場各種品牌匯聚,早餐車里粽子香氣騰騰。這兩天,「洋超市」也過起中國節,在家樂福超市,做成龍船形狀的櫃台栩栩如生,上面滿載的是端午時令商品粽子、粽葉、咸鴨蛋等,「大龍」身上還插滿了端午龍旗。
中華民族風俗傳統「多源一體」,各地關於端午節風俗來歷的傳說也不盡相同。在蘇州,流傳著劃龍舟、包粽子這些習俗源於紀念「象天法地」築蘇州城的伍子胥。春秋末年伍子胥被殺、投屍胥江後,吳地一帶居民不但立祠,還以龍舟競渡的方式紀念他。照此推算,吳地端午龍舟競渡的歷史比祭祀屈原早了200多年。
蘇州人紀念伍子胥,除了有流傳下來的伍子胥建姑蘇城、穹窿山助孫武著《孫子兵法》、東山迎胥母、輔佐吳王稱霸等民間故事,有古胥門、胥江、胥口等地名,有伍相祠、盤門景區和古胥門外高矗的伍子胥雕像,還在太湖邊的胥口鎮、連通太湖的胥江邊胥王墓原址,興建佔地50多畝的伍公祠景點。以伍子胥名字命名的古胥門和相連的百花洲一帶,歷史上是姑蘇水陸換乘的水馬驛站,隨著環古城風貌帶建成、古胥門城牆改造、百花洲公園重修,這一帶重新煥發光彩,如今成了旅遊和社區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並逐步形成一個以酒店、會展、商務等為主的胥門商市。
近年來,在百花洲等地,蘇州市民經常以自己展示民俗文化活動的方式慶賀端午佳節。一到端午,社區的百花洲龍燈獅舞、盪荷船、蚌殼舞、木蘭扇、腰鼓隊、大頭娃娃、彩馬遊街,以及吳門書畫、巧手「粽子王」決賽、龍舟競渡等表演精彩登場。最有趣味的還是包粽大賽,參賽的老媽媽個個精神抖擻,使出渾身解數,包出的粽子千姿百態,有的式樣見所未見。
B. 最近很喜歡研究唐代的家居設計,想問問插花在唐代的家居中都有哪些特徵呢
唐代插花家居陳設有哪些特徵。
特徵一:隨傢具的設置變化而變化。
唐代傢具陳設不固定,隨場合的不同而臨時設置。以床榻、茵席等陳設於室內的中心位置,周圍施以屏具。傢具的臨時設置導致插花陳設也隨機性較強。從現有圖像資料看,唐代插花陳設大部分與佛教供花相關,瓶花以蓮花、蓮葉和蓮蓬及相互的組合為主,寓意三世。盤花以植物的花朵堆集,如牡丹和蓮花,呈現花朵盛開之美,主要用於散花。瓶花和盤花的陳設圖像極少,多見菩薩手捧瓶花或肋侍手捧瓶花或天女手捧盤花,或供養人手持花瓶。少量擺放於台座,如敦煌331窟的初唐壁畫,牡丹和蓮花插瓶,置於方形的台上,顯得十分莊重;
在詩歌中已見吟詠,從唐詩中看唐代書房陳設,有書、畫、熏香、書燈、棋等物品,但瓶花尚未見蹤跡。
綜上,唐代低座傢具對插花的陳設應用限制較大,瓶花、盤花、缸花大部分與宗教或者儀式性活動關聯;插花或是擺放在佛教供案,組合形式有瓶花、盤花單獨擺放或與香爐一起,或是瓶花、假山盆景、香爐,或直接擺放於台座,推測有部分插花擺放在高幾等傢具上。廳堂和書齋家居陳設功能的插花尚未形成。
C. 有關於石家莊的資料
城市標志
石家莊市市花——月季
月季屬薔薇科、薔薇屬,系木本落葉灌木。
月季原產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被譽為「花中皇後」,花色艷麗,千姿百態,香味馥郁,品種繁多,露地栽培從春到秋處處可見其綽約豐姿,是美好、友誼、和平的象徵。
月季適應性強,抗寒抗旱,對土壤要求不高,栽培繁殖容易,管理技術易掌握,易於推廣普及。近年來,石家莊市的月季栽培有了長足的發展,通過引種、繁殖、培育,使月季花廣泛用於街道、公園、庭院、廣場的綠化、美化,宏觀效果甚佳。月季花成為石家莊市大環境綠化不可缺少的植物材料之一,同時也是插花、切花、盆景製作的理想植物材料,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月季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且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月季的花、花蕾、葉、根皆可入葯,並能製作高級香精、香料。月季還能代表石家莊人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莊人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所以石家莊市將其定為市花。
石家莊市市樹——國槐
國槐屬豆科槐屬,系落葉喬木。
國槐原產於中國,栽培歷史悠久,抗逆性強,壽命長,石家莊市有百年以上的古槐多達71株,其中500年以上的古槐就達58株,且仍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國槐樹干端直,樹冠寬廣,展葉早落葉晚,是優良的庭蔭樹和街道樹,其花芳香,又是優良的蜜源植物。
國槐性強健,具有很強的萌芽力,耐強修剪,更新能力強,耐寒、耐旱、耐瘠薄,並對二氧化硫、氯氣、氯化氫等到有毒氣體抗性較強,是良好的抗污、滯塵、耐煙毒樹種。據不完全統計,石家莊市國槐用作行道樹的街道達121條,佔全市街道的41.87%,是街道的主要骨幹樹種之一。
國槐的經濟價值高,木材堅硬,耐水濕,材質優良,可供建築、傢具、造船、雕刻等用,全株可入葯,花蕾可作黃色染料,種子可榨油、制皂。
國槐在民間是吉祥、幸福、美好的象徵,中國人民自古以來把它作為吉祥樹、幸福樹,它能代表石家莊人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格,展示出石家莊人奮發圖強、不斷進取的精神風貌,故石家莊市將其定為市樹。
歷史
石家莊市所轄區域,是人類文明開發較早、文化底蘊十分深厚的地區。市區白佛口文化遺址是目前全市境內發現的最早的平原地區人類遺址,距今約6000—7000年;新樂古代遺址「伏羲台」證明了6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曾活動於此地;戰國中山國文化,是石家莊歷史文化脈絡中的重要一環,也是繼藁城台西商文化之後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文化。
兩漢時期,石家莊西部的太行山區一直是製造兵器、鎧甲和生產工具的重要冶金基地之一,「冶河」因此而得名;漢唐時期是中國佛教、道教復興並走向鼎盛的時期,恆、趙二州的宗教文化在中國宗教史上也留下了絢麗篇章。趙州柏林寺,相傳創建於東漢,是河北最古老的佛教寺院;石家莊隋唐文化中最為光輝的歷史成就是趙州安濟橋,它是世界公認的大型敞肩式石拱橋的鼻祖,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佔有突出的地位,被聯合國確認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隋唐時期石家莊籍的文化名人有魏徵和李吉甫;北宋時期,富弼、韓琦、歐陽修、沈括、蘇軾等名宦賢宦先後奉使河北,都在真定府(今正定)留下足跡,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繁榮。
金元時期石家莊建築藝術成就的代表作是井陘蒼岩山福慶寺橋樓殿,橋與殿渾然一體,凌空飛架於千丈深澗之間,狀如飛虹,設計形式奇巧,建築雄偉險峻,反映出當時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技術和美學造詣。在藝術創作領域,著名的有上京毗盧寺壁畫。這些壁畫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技法,在構圖、線描、用色和人物造型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水平。此時的自然科學成果也非常豐碩。著名數學家、學者李冶在數學天元學術方面的研究,對中國的初等代數起到了奠基作用,標志著13世紀世界數學的最高成就。
20世紀初期,平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和正太鐵路(今石太鐵路)相繼修建,並在此交匯,石家莊就是伴隨著鐵路的興建而逐漸發展起來的。1925年,這座城市始稱石家莊市(後曾改名為石門市)。
1947年11月12日石家莊市解放,成為全國解放最早的較大城市之一。當時,全市人口19萬,有大小工廠27家,工業總產值2000萬元左右。1948年5月-1949年3月間,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所在地,毛主席、黨中央在此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1968年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至石家莊市。
改革開放給石家莊提供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建成現代化大都市的機遇。石家莊以其環京津、環渤海的優越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優勢,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近幾年來,石家莊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城市功能日趨完善,形成了三橫、六縱、二環、十二放射的城市道路網路格局,一在批造型別致的現代化建築和居民生活小區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今的石家莊市區內,高樓林立,街道寬闊,「民心河」像玉帶一樣環城繞市,沿河20多個公園,像朵朵鮮花把這座城市裝點的無比美麗。
城市的由來
一、近代城市化的起點——偶然的機遇 歷史的選擇
據有關史料分析,石家莊村創於明初,原是真定衛的軍屯和官莊。直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廢除衛所軍屯制石家莊才成為隸屬真定府獲鹿縣的一個小村莊,與當時的政治中心真定城隔滹沱河相望。據清光緒《獲鹿縣志》記載:「石家莊,縣東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20世紀初,石家莊村的面積還不足0.1平方公里,僅有200戶人家,600 余口人。
1902年,由法國和比利時投資興建的蘆漢(京漢)鐵路修到了石家莊,並在石家莊設立了車站,因石家莊名氣不大,以相距不遠的振頭鎮命名,叫振頭站。1903年正太(今石太)鐵路動工興建,為了減少費用,避免在滹沱河上架橋,將正太鐵路起點由正定改為振頭站。歷史的事變如萬花筒,讓世人應接不暇。由於偶然的因素,石家莊成了兩條鐵路的交匯點,而由此帶來了一個區域在世紀之初的重大變故,一個鄉野小村被隆隆的車輪托起,使一個區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南移,先取代正定,後取代保定,成為控燕京南門、扼冀晉咽喉、連齊魯中原的華北重鎮。
正太路起點南移,是石家莊由鄉村向城市化邁進的誘因,真正起基礎作用的因素,還是現代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伴隨鐵路線的通車,一批近代工業相繼興辦,其中包括:在石家莊村東創建的正太總機廠(今石家莊車輛廠前身);大興紗廠即石家莊大興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井陘礦和正豐礦等。近代大工業的興起,帶動了中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1920年在鐵路以東建造石滄路場子,同時,平和軋棉公司、萬華肥皂公司等企業也在鐵路東興起。隨之,大批農村人口向石家莊集中。到1930年,僅產業工人就達1.6萬人,大大促進了石家莊城市化的進程。
20世紀初葉,石家莊還是獲鹿縣轄下的一個小村,那時的獲鹿就是通燕趙、連三晉的貨物集散地,素有「日進斗金的旱碼頭」之稱,但是,隨著正太鐵路的興建通車,日進斗金的旱碼頭東移,石家莊逐漸取代了獲鹿的地位,日漸繁榮的商業、服務業,成為石家莊向近代化城市邁進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石門市自治——從鄉野小村到城鎮的跨越
這一決策的實施,導致了石家莊交通地位的變化,也成為新城市崛起的先導因素。光緒三十三年九月(1907年10月)正太鐵路全線竣工通車,使石家莊村東一舉成為京漢鐵路與正太鐵路的交匯處。在當時公路交通十分落後的背景),鐵路交通在物資集散、商品流通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石家莊鐵路交通地位的迅速提高,誘發了工商業、服務業、金融業的全面興起,使石家莊的人口城市化速度加快。到1925年僅鐵路以西的石家莊村街區面積已經達到1.8平方公里,開始形成了小城鎮的雛形,成為與獲鹿縣城。正定縣城規模相當的新興城鎮。這一時期,正是中國近代城市建制醞釀創立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之下。當年6月24日,中華民國臨時執政令,批準直隸省屬11個城鎮自7月1日起實行市自治制,其中「石家莊市」「以石家莊為其區域」。但是,由於石家莊村及周圍工商業人口還不足一萬,所以,獲鹿縣決定把鐵路以東的休門、栗村合並在內,使這個新市鎮的人口達33077人。經過多方協商,以石家莊與休門兩個村村名中各取一個字,稱為「石門市」。同年8月29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指令第12713號,批准「將直隸省石家莊、休門兩市合並,更名為石門市,以符名實。」從當時民國政府的文件可以看出,「市」這個概念在使用中十分混亂,與小城鎮、市鎮有許多類似之處,根本不是建制市的一種標准概念,也不是一級行政區劃。所以,這時的「石門市」,與「獲鹿市」,「正定市」、「辛集市」等實行市自治制的城鎮一樣,不過是一種小城鎮的管理模式。1928年,中國開始將「市」作為一種行政建制。南京民國政府頒發了《普通市組織法大綱》和《特別市組織法大綱》,規定了設立普通市和特別市的條件。審批程序,開創了中國市級建制的先河。而此前直隸省實施「市自治制」的11個所謂的「市」,顯然不符合建制市的條件,所以一律取消。雖然石門設市未成,但並未阻擋石家莊城市化的進程。隨著工商業的不斷發展,大批農村人口向石門集中,或充實產業工人隊伍,或從事商業,服務業,或經營小作坊手工業。
到1930年,石門產業工人總數已達16000多人。1933年7月,石門總工商戶約230餘家(包括銀行,錢庄、工商企業)。隨著交通地位的提高,電信、郵政事業也不斷發展。為適應日益發展的工商業,石門的社會管理機關也不斷增加,政法方面有石門地方法院,石門地方檢察院、石門特種公安局;稅務方面有石家莊統稅管理所、石門區稅務徵收專局、石門屠宰檢驗稅局,西南區礦產稅務局,河北第九區煙酒稽徵分局、獲鹿縣汕餅花籽牙稅徵收所等等。與此同時,駐石門的軍隊、憲兵及各類行政機關、軍政、商稅各界官員、隨員不斷擴充,人口不斷增長,到1937年6月石門總人口已達72100多人。從當時的城市規模和交通地位來看,石家莊已經取代了獲鹿城作為晉冀兩省之間物資集散地的地位,並且正在取代正定城逐步成為這一地區內交通、郵政、通訊中心。
1937年10月10日,日本侵略軍佔領石門。他們十分看重石門的交通地位,採取一系列手段,把石門培植成他們長期侵佔華北的軍事基地。一方面大量增加兵力,拓展城市規模,強化城市的軍事地位。另一方面在這里扶植傀儡政權,1938年1月15日扶植設立了偽「石門市政公署籌備處」。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呈文給偽華北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稱:「石門地當沖要,居京漢路中樞,正大路起點,物產集中,工商薈萃,人口雖不足三十萬,而政治,經濟具有特殊情形,擬請准予設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簽發《行政委員會指令(秘字第1027號)》,批准石門設市。
1941年,石家莊至德州的鐵路建成通車,將京漢鐵路與津浦鐵路連接起來,使石家莊的交通經濟地位進一步提高。事實上,日偽時期的石門市,其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已經遠遠高於正定城,而成為這一地區新興的中心城市。但是,由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和抗日武裝力量堅持活動在正定、獲鹿等周圍各縣,不斷地對石門日偽政權進行打擊,所以,石門市只是一個侵略者控制下的軍事重鎮,在行政,區域管理、經濟輻射和文化影響等方面還不具備中心城市的屬性。1947年l1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石門,在石門市建立了第一個以城市為中心的人民政權。同年12月26 日,石門市人民政府發布通知,將石門市更名為石家莊市。同時,華北人民政府在石家莊成立,標志著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確立。新中國成立後,石家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進一步提高,成為石家莊專區所在地,管轄正定,獲鹿等17個縣,從此,真正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同時在經濟輻射、文化影響等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徹底取代了正定城的地位,而成為現代石家莊這一區域的中心城市。
自然地理
【區域位置】
石家莊地處河北省中南部,環渤海灣經濟區。位於北緯37°27′~38°47′(誤差±1′),東經113°30′~115°20′(誤差±1′)之間,東與衡水接壤,南與邢台毗連,西與山西為鄰,北與保定為界。南北最長處約148.018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75.383公里(以上數據由市規劃局提供),周邊界長760公里。轄區總面積15848平方公里,新興城市石家莊市為河北省省會,在首都北京的西南方向,距北京283公里。
【地勢地貌】
石家莊市域跨太行山地和華北平原兩大地貌單元。西部地處太行山中段,包括井陘縣、井陘礦區全部及平山、贊皇、行唐、靈壽、鹿泉、元氏六縣(市)的山區部分,面積約佔全市總面積的50%。東部為滹沱河沖洪積平原,包括新樂、無極、深澤、辛集、晉州、藁城、高邑、趙縣、欒城、正定、石家莊市區、郊區的全部及平山、贊皇、行唐、靈壽、鹿泉、元氏六縣(市)的平原部分。西部平山到石家莊市區坡度為1/1400-1/1200,石家莊到東部辛集坡度為1/1200-1/1400。轄區內大地構造,屬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間的接壤地帶,地勢東低西高差距大,地貌復雜。西部太行山地,海拔在1000米左右,山巒重疊,地勢高聳,京廣鐵路以東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地貌由西向東依次排列為中山、低山、丘陵、盆地、平原。地處平山的最高山峰駝梁海拔2281米,為河北省境內的第五峰,是石家莊的制高點。東部平原,按其成因屬太行山山前沖洪積平原,海拔一般在30-100米,其中辛集市北龐村海拔28米,為轄區內的最低點。(以下數據由市規劃局提供)市區二環路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西北角81.5米,東南角64.3米。
D. 農歷二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農歷二月十五是花朝節。
花朝節是紀念百花的生日,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農歷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舉行。
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游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花朝節與中秋節相對應。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4)曲陽插花擴展閱讀:
傳統風俗
1、飲食
花糕: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但傳說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年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這也是食花糕的由來。
吃花:唐太宗在花朝節這天曾親自於御花園中主持過「挑菜御宴」。
春菜粥:粥里放雪菜(或加毛豆)小辣椒。
2、種花
民間有種花習俗。
3、插花
民間種花,文人則行栽花盆景,插花貢酒,香的雅事。插花供於畫下案上,在唐宋或仿唐宋的古畫上經常可以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