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藍天花卉圖

藍天花卉圖

發布時間: 2021-02-06 03:50:40

1. 易縣藍天小學收費標准

國家現在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公立小學、初中是不收學費的。
但需要交書費、雜費。

2. 荷蘭花卉的分布情況和種類知道不啊 謝謝啦 追加分

荷蘭生產的花卉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品質優良。荷蘭的切花生產量年產約90億支,切花產值前10名的花依次是:玫瑰、菊花、康乃馨鬱金香百合、小蒼蘭、非洲菊、東亞蘭、滿天星、百合水仙。花卉經濟給荷蘭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使其農業發展始終保持著長盛不衰的繁榮景象。 每年的春末夏初時節,驅車進入荷蘭阿姆斯特丹西南附近的麗思(Lisse)、哈爾姆(Harlem)地區,奼紫嫣紅的各種花卉大田已經被裝點成五彩繽紛的世界。此處大片的沿海沙地,形成了荷蘭最大的球根花卉種植、生產基地。放眼望去,花田如彩繪地毯般綿延數十公里。不同花色和品種的花卉似乎是經過了刻意搭配安排,交錯排列在大地上,在藍天白雲映托下爭相怒放,香氣沁人心脾。如果繼續往西南前行,經過海牙到達納爾德維克(Naaldwijk)市郊,這里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玻璃溫室,將近6000公頃的連棟數控玻璃溫室分布在城市的周邊區域,由高處向下看去,是一片由玻璃組成的海洋。因此,荷蘭人送給這座城市一個更加形象的綽號玻璃市(Glass city)。為了便於溫室的採光,該市多年來都不再種植高大的樹木,以避免對太陽光的遮擋。荷蘭溫室中栽培的作物主要是花卉和蔬菜,荷蘭約有1萬公頃的玻璃溫室,其中將近6500公頃用來生產花卉,大部分是切花,其次是盆花。

3. 現在主流的裝修風格是什麼

對於崇尚自然、追求生活品位人士不妨在室內一角擺放一盞簡約風格的石膏燈,能夠使人的思維清析,安神養性,穩定情緒,保持和諧的精神狀態,特別適合擺放在新居里,起到凈化環境提升能量的作用。
1、現代簡約風格 現代簡約風格行走在流行時尚前沿
現代風格裝飾特點:由曲線和非對稱線條構成,如花梗、花蕾、葡萄藤、昆蟲翅膀以及自然界各種優美、波狀的形體圖案等,體現在牆面、欄桿、窗欞和傢具等裝飾上。線條有的柔美雅緻,有的遒勁而富於節奏感。整個立體形式都與有條不紊的、有節奏的曲線融為一體。大量使用鐵制構件,將玻璃、瓷磚等新工藝,以及鐵藝製品、陶藝製品等綜合運用於室內。注意室內外溝通,竭力給室內裝飾藝術引入新意。
2、恬淡田園風格 恬淡田園風格沉醉在午後花影藤風
歐式田園風格:重在對自然的表現,但不同的田園有不同的自然,進而也衍生出多種傢具風格如中式的、歐式的,甚至還有南亞的田園風情,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美麗。
主要分英式和法式兩種田園風格。
英式田園:興邦裝飾設計師提出英式田園傢具的傢具特點主要在華美的布藝以及純手工的製作,布面花色秀麗,多以紛繁的花卉圖案為主。碎花、條紋、蘇格蘭圖案是英式田園風格傢具的永恆的主調。傢具材質多使用松木、椿木,製作以及雕刻全是純手工的,十分講究。
法式田園:主要在於傢具的洗白處理及大膽的配色,以明媚的色彩設計方案為主要色調,傢具的洗白處理能使傢具呈現出古典美,而紅、黃、藍三色的配搭,則顯露著土地肥沃的景象,而椅腳被簡化的捲曲弧線及精美的紋飾也是法式優雅鄉村生活的體現。
3、後現代裝修風格
一、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文化和歷史的裝飾主義。往往有種是霧非霧的非概念性直覺,而又不失當地文化表現,及歷史的裝飾性表現。
二、主張新舊融合、兼容並蓄的折衷主義立場,有點偏於中庸之道,即誇張又含蓄。
三、強化設計手段的含糊性和戲謔性。
4、新中式風格 新中式風格裝修勾起懷舊思緒
中式風格是比較自由的,裝飾品可以是綠色植物、布藝、裝飾畫,以及不同樣式的燈具等。這些裝飾品可以有多種風格,但空間中的主體裝飾物還是中國畫、宮燈和紫砂陶等傳統飾物。這些裝飾物數量不多,在空間中卻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5、歐式古典風格 歐式古典風格尊貴典雅氣息處處流露
歐式風格主要是指西洋古典風格。這種風格強調以華麗的裝飾、濃烈的色彩、精美的造型達到雍容華貴的裝飾效果。
6、地中海風格
地中海風格享受碧海藍天的清爽地中海風格具有著獨特的美學特點。一般選擇自然的柔和色彩,在組合設計上注意空間搭配,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間,集裝飾與應用於一體,在組合搭配上避免瑣碎,顯得大方、自然,散發出的古老尊貴的田園氣息和文化品位。
7、東南亞風格 東南亞風格演繹旖旎自然的迷情
東南亞風格的裝飾中,室內所用的材料多直接取自自然。由於炎熱、潮濕的氣候帶來豐富的植物資源;木材、藤、竹成為室內裝飾首選。
東南亞傢具大多就地取材.
8、美式鄉村風格 美式鄉村風格恬淡質朴的浪漫
美式鄉村風格,是美國西部鄉村的生活方式演變到今日的一種形式,它在古典中帶有一點隨意,摒棄了過多的繁瑣與奢華,兼具古典主義的優美造型與新古典主義的功能配備,既簡潔明快,又溫暖舒適。
美式鄉村風格非常重視生活的自然舒適性,充分顯現出鄉村的朴實風味。
9、日式風格 日式風格裝修 享受清酒般悠然
日式風格是傳承於日本早起的和氏風格,與日本特有的木質建築相得益彰。空間造型極為簡潔、傢具陳設以茶幾為中心,牆面上使用木質構件作方格幾何形狀與細方格木推拉門、窗相呼應,空間氣氛樸素、文雅柔和。 一般不多加繁瑣的裝飾,更重視實際的功能。
10、時尚混搭風格 時尚混搭風盛行 工薪層所愛
室內布置中也有既趨於現代實用,又吸取傳統的特徵,在裝潢與陳設中溶古今中西於一體。在這里興邦裝飾設計師建議混搭要適度,一旦超出混搭的房屋承受極限會顯得室內整體感覺十分凌亂。
11、古典風格 古典風格(豪華富裕)
在裝修剛興起的年代,裝修大多追求的是較為豪華富裕的風格。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初,室內裝修往往是炫耀自己身份的一種特殊形式。業主 們會要求把各種象徵豪華的設計嵌入裝修之中,例如彩繪玻璃吊頂、壁爐、裝飾面板、裝飾木角線等等,而且基本上以類似於巴洛克風格結合國內存在的材料為主要 裝飾方式。
12、樸素風格 樸素風格(隨心所欲)
20世紀90年代,在一些地區出現一股家裝熱。由於受技術和材料所限,那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師來進行家裝指導,因此隨心所欲就是當時的最大寫照。業主們開始假求一種整潔明亮的室內效果。時至今日,這種風格仍然進大多數初次置業者裝修的首選。 13、精緻風格 精緻風格(高貴莊重)
在經過近10年的摸索,隨著國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外開放的增多,人們開始嚮往和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大約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人們開始在裝修中使用精緻的裝飾材料和傢具,尤其是在這個時候,國內的設計師步入家裝設計行列,從而帶來了一種新的裝飾理念。
14、自然風格 自然風格(藝術休閑)
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裝飾熱潮,帶給人們眾多的裝飾觀念。市面上大量出現的台灣、香港的裝飾雜志讓人們大開眼界,以前大家所不敢想像的諸如小花 園、文化石裝飾牆和雨花石等裝飾手法紛紛出現在現實的設計之中。尤其是大家看慣了紅櫸大量使用所造成的「全國裝修一片黃」的裝飾現象之後,親近自然、返璞 歸真也就成為—了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15、輕快風格 輕快風格(豪爽大方)
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家居的設計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人們開始追求各種各樣的設計方式,其中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系列較為完整的設訓『體系住室八設計中形人們在談及裝修時,這些「主義」頻繁地出現在嘴邊。這種風格基本上以櫻桃木作為主要的木工扣飾面。 16、柔和風格 柔和風格(平穩獨立)
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種追求平穩中帶點豪華的仿會所式的設計開始在各式房地產盤的樣板房和寫字樓中出現,繼而大量出現在普通的家居裝飾之中。這種 風格比較強調——種較為簡單但R不失內容的裝飾形式,逐步形成了以黑胡桃為主要木工裝飾面板的風格。中,簡約主義和極簡主義開始浮出水面『
17、優雅風格 優雅風格(恬靜溫柔)
這是出現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一種設計風格,它基本上基於以牆紙為要裝飾面材、結合混油的木工做法。這種風格強調比例和色彩的和諧。人們開始會把一堵牆的上部分與天花同色,而牆面使用一種帶有淡淡紋理的牆紙。整個風格顯得十分優雅和恬靜,不帶有一絲的浮躁。
18、都市風格 都市風格(獨立個性)
進入21世紀,房改的進行,眾多年輕的初次置業者的出現,為這種風格的產生注入—了動 力。年輕人剛剛買了房子,很多都囊中羞澀,而這個時候的房地產基本上又都是以毛坯房(一種不帶基本裝修的風格)為主,這些年輕人被迫進行了裝修的革命。受 財力 所限,人們開始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強調已經「裝修」的觀感,其中大量使用 明快的色彩就是一種典型的例子。人們會在家居中大量使用各種各樣的色彩,有時候甚至在同一個空間中,使用三種或三種以上的色彩。
19、清新風格 清新風格(輕淡寫意)
這是一種在簡約主義影響下衍生出來的一種帶有「小資」味道的室內設風格。尤其是隨著眾多的單身貴族的出現,這種小資風格大量地出現在各式的公寓裝修 之中。由於很多時候,他們的居住者沒有諸如老人和小孩之類的成員,所以在裝修中不必考慮眾多功能問題。他們往往強調一種隨意性和平淡性。輕飄的白色紗市配 著一張柔軟的布藝沙發,再堆放著一堆各種顏色的抱枕,就形成了一個充滿懶洋洋氛圍的室內空間。
20、中式風格
隨著眾多現代派主義的出現,國內已出現了—股復古風,那就是中式裝飾風格的復興。國畫、書畫及明清傢具構成廠中式設計的最主要元素。但這些復占家私價格不菲,成為愛好者的一大障礙。

4. 牆紙壁紙應該如何搭配

牆紙就像一件晚禮服,讓整個家充滿生動、優雅的表情。如今,牆紙圖案繁多,花樣百出,如何使牆紙成為家裝的點睛之筆呢?將原本單調枯燥的牆壁變得生動鮮活,自然和諧、渾然一體才是牆紙裝飾的最高境界。 在搭配牆紙時,要考慮到傢具以及房間整體格局,不然再好看的牆紙與一個完全不搭的環境,那也會是失敗的。 在格局單一的房間中,色彩濃艷、炫目的大花朵圖案,往往在遠處就能吸引人的視線,以降低房間的拘束單一感。 在起居室中,那些規則排列的碎花圖案的牆紙是您不二的選擇,讓自己喜愛的傢具在星星點點的背景下各顯其色。 如果局勢的層高較低,則可以選擇豎條紋狀的牆紙來裝飾牆面,長條狀的花紋牆紙具有恆久性、古典性、現代性與傳統性等各種特性,是最成功的選擇之一,因為豎條紋可以給人一向上的張力,讓居室看起來顯得空間大、不壓抑,反之層高較高,可以選擇密度不大的橫條紋狀牆紙,來降低房間的空曠感。 而亮色及明快的顏色對人的情緒有激活作用,適宜用在餐廳和客廳,冷色及亮度較低的顏色可以使人精力集中,情緒安定,適宜用在卧室及書房。 不同的色彩給人的感覺也不盡相同,如淺色(乳白、天藍等顏色)會給人以明快、清新之感;深色(紅、紫、黑等顏色)使人感到穩重端莊;暖色(如橙、粉等顏色)使人溫馨舒適;冷色(如海藍、綠等顏色)使人聯想到大海、藍天和森林,給人以寧靜安逸之感。

5. 江南商場坐什麼公交車到藍天鮮魚坊

大理地處低緯高原,境內有中外聞名的點蒼山和高原明珠洱海,形成了獨特的高原地方性氣候,冬暖如夏,空氣清新,風花雪月,四季如春。這里年平均氣溫15.1℃,最冷月(1月)8.7℃,最熱月(7月)20.1℃,素有「東方瑞士」之稱,國際最佳療養溫度18.7-20.6℃,而大理就有126天的溫度如此,大理霜期極短,全年無霜期長達229天,為各類花草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四季鮮花常開,芳香迷人。下關素有「風城」之稱,年平均風速4.1米/秒,良好的通風條件,凈化了環境,掙化了空氣,因此人們把大理的風視為一寶。大理古城素有「花都」之稱,溫和的氣候使各種花卉四季常開,在這里各地引種的奇花異草匯集成花的海洋,花的世界。 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玉洱銀滄之間,自然風光綺麗多姿,蒼山如屏,洱海如鏡,蝴蝶泉深幽,兼有「風、花、雪、月」四大奇景(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大理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這里保存著古樸而濃郁的白族風情。到大理你可以了解白族的生活習俗,可以品嘗別具一格的白族風味食品,可以選購到稱心如意的白族民間工藝品,還可以參加傳統的大理白族三月街節日慶典活動。古城大理吸引了來自國外的自助旅遊者,在城內護國路內形成了一條有名的「洋人街」。陶醉於白族古樸的民風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他們甚至會在大理長期居留。 ——雲南大理蒼山洱海旅遊風景區 蒼山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古今旅遊者所嚮往的地方。明代著名文人楊升庵描繪它「山則蒼蘢壘翠,海則半月掩藍」,「一望點蒼,不覺神爽飛越」。 在蒼山腳下、洱海之濱,還有一處遐邇聞名的游覽勝地--蝴蝶泉。蝴蝶泉的出名與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的描述有關。他寫道:「泉上大樹,當4月初即發花如蛺蝶,須翅栩然,與生蝶無異。還有真蝶千萬,連須鉤足,自樹顛倒懸而下及於泉面,繽紛絡繹,五色煥然。」確也有這樣的時候,來此聚會的彩蝶多得難以數計,色澤絢麗,如霞如錦。前些年,蝴蝶數目減少,據有關方面考察,主要原因一是當地氣候轉向乾燥,導致蝴蝶遷徙,二是農村大量使用殺蟲葯物,誤傷不少蝴蝶幼蟲。不過,最近兩三年來,隨著生態平衡的逐漸恢復,加之人們有意識地對蝴蝶採取保護措施,每年聚會的蝴蝶已與日俱增。 ——雲南大理洋人街旅遊風景區 在古城,大理洋人街原名「護國路」,意為民國初雲南人民反對袁世凱稱帝,起兵護國而得名。護國路東西走向,長1000米,寬7米,青石板鋪面,西起滇藏公路,交博愛,復興等主要街道。之後,為了適應開放旅遊的需要,把大理古城定為開放旅遊的主要景點,紅山茶賓館定為涉外賓館,紅山茶賓館在古城護國路西段,由此,護國路便成為外國遊客在大理的集散地。中西風味店,珠寶店,古董店,扎染店,畫廊各行各業隨之興起,鋪面林立兩側,琳琅滿目,目不暇接,成為中外有名的「大理洋人街」。如今大理古城護國路的名字在外國有些圖紙上,早已真稱為「洋人街」了。可見大理洋人街已馳名世界,成為外國友人嚮往的地方和他們旅居大理的溫馨家園。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旅遊風景區崇聖寺三塔是大理的象徵,是雲南古代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中國南方最古老最雄偉的建築入之一。 ——雲南大理古城旅遊風景區古城大理(現大理城)簡稱榆城,是1982年2月國務院批準的我國第一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區之一,位於南詔和大理國都城遺址的東部,始建於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歷代屢經修建。 如果說,州府大理市給人以繁盛喧鬧的感覺,那麼大理城則是古樸而幽靜,城內流淌著清澈的叮咚溪水,家家戶戶養花植樹,花果並茂。那隱沒在街巷深處的花園茶社是遊人憩息佳所,改革開放後私人開設的法國等風味小吃餐館也是外賓喜愛光臨之處。傳統的大理石工藝品,擺滿街道兩側,任其觀賞選購。 ——雲南大理蝴蝶泉旅遊風景區 蝴蝶泉,在大理城北40公里的蒼山雲弄峰下。由於長期的山水沖刷,砂石成片,山坡上樹木稀少。但當你緩步上坡,行約半里,卻見一片綠蔭耀眼。走過古樸的石坊,迎面有一塊高約3米的大理石碑挺立,碑呈棱形,正面右側有郭沫若手書「蝴蝶泉」三個大字.左例刻郭老詠蝴蝶泉詩的手跡;碑的背面,書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記。沿林蔭小道曲折前行約三四十米,只見古樹林立,濃蔭蔽天,一方清泉嵌於其間,底鋪青石,泉水明澈,常有人擲金屬錢幣於池中,觀其緩緩旋落,陽光從樹頂篩下,池底銀光閃爍,倍感泉水清例。泉池周圍有大理石欄板,泉邊一株高大古樹橫跨泉上,此樹因花形似蝶,因此人們稱為「蝴蝶樹」。每當夏季來臨,「蝴蝶樹」開花,蒼洱之間的蝴蝶成群來此聚匯,翻飛起舞,熱鬧非常。最奇的是萬千彩蝶交尾相銜,倒掛橫於泉止的蝴蝶樹上,形成無數蝶串,垂至水面,五彩繽紛,蔚為壯觀。最盛之期在農歷四月十五日前後,所以農歷四月十五日被定為「蝴蝶會」。 ——雲南大理喜洲白族民居旅遊風景區喜洲位於大理古城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帶的著名鄉鎮,喜洲民居代表了大理市白族民居的風格。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為典型格局,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表瓦人字大層頂,二層、重檐;主房東向或向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牆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

6. 各個民族的服裝的由來(傳說、特點)

1、蒙古族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後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

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

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徵,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雲,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

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盪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於蒙古高原, 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比較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於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

《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製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

這種服式,後稍經改革,沿用至今,牧區男女均穿用。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里,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袖長窄,下擺不開叉,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

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至今,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並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2、滿族服飾

明朝,南遷到遼東地區的滿族人,他們的服裝是布、皮兼用。迨至努爾哈赤率部起兵後,他們的服飾雜亂無章,出現「上下同服」的現象。直到皇太極時代,冠服始有定製。入關之後,從皇帝到兵丁之衣冠,寒暑更換,皆有定製,不可逾越。

至於閑散旗人,男皆袍服,以綢緞或布製做,外套馬褂,直到辛亥革命,率以為常。滿族婦女的旗袍,多有發展,喜用綢緞製做。在北京等地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為有清一代的時裝。

辛亥革命後,旗袍的樣式由肥變瘦,並有長、短袖之分。經過不斷改進,一般樣式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政權,推行八旗制度以後,滿族人均在旗,故他們所穿的袍服便稱為「旗裝」、「旗服」。

3、藏族服飾

目前關於藏族服飾最久遠、現存的實物資料是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少量裝飾品,有片飾簪、璜、珠、項飾、牌飾、貝飾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較高的審美情趣,不僅有了縫織衣物的骨針,還具備了需一定審美意識方能創造出的璜、珠等。

藏族服飾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中二丁王"時(相當於中原西漢中期),南方雅隆河谷的吐蕃開始了冶煉鐵、銅、銀等礦產,為金屬飾品的出現創造了條件。藏史記載,公元三世紀的拉妥妥日年贊時,吐蕃贊普的服飾巳與眾不同,出現了服飾等級的差異。

史載松贊干布時期,吐蕃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發展,其服飾文化日漸發達。吐蕃奴隸制王朝等級森嚴,在服飾上的表現也日臻完備。

從反映吐蕃盛時的敦煌壁畫可看出,君臣服飾的等級差異,藏王一般只有贊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寶冠箍住的有凹槽裝飾的無沿帽,呈紅色,通常高於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從或臣下往往戴平頂無沿帽。

衣袍的式樣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飾規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銀,四等銀,五等銅,六等鐵等大小兩類,共十二級,裝在方圓三寸的盒子里掛在胸前,以區別職位的高低。

武將的頭盔有形如塔的裝飾,戰士頭盔上有三隻彩旗以表示出生的年月,隨著"惟以淬礪為業"的吐蕃冶煉業的發展,軍隊的鎧胄日趨精良,有的周身僅露兩個眼窩,勁弓利刃常不能破,其威嚴、勇猛之氣在今天大昭寺壁畫的吐蕃武士像中尚歷歷在目。吐蕃貴族不僅本人穿著華貴,還在聚會宴客時,把傭人裝飾起來。

而作為贊普的松贊干布則用一種紅帶子包頭,身著長袍,足穿腳尖朝上的靴子,據《紅史》載,這種王服是受波斯王朝的影響,反映了文化交往已影響到了服飾文化層次,而從松贊干布伊始的吐蕃與中原的密切交往,兩種民族文化的長期接觸更為藏族服飾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史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入諸種花緞、錦、綾羅與諸色衣料二萬匹,還有大量的金玉器具。松贊干布及吐蕃大臣紛紛自行去掉氈裘,改穿絹綺。近代西藏的高級官吏,頭發綰成一髻,戴金翅白紗帽,這是唐代進士的服飾。

此外,還採納文成公主建議,令國人禁止"赭面"(用油塗面),文成公主進藏還帶來了種植蠶桑和紡織技術,"植桑織絲兮"大大的促進了吐蕃服飾技藝的發展,青海海西州都蘭出土的大批吐蕃服飾文物,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吐蕃服飾的工藝水平。

服裝的織物紋樣多為聯珠動物紋,裝飾品的金質首飾、佩飾的精美使人嘆為觀止。今天藏族婦女飾品的鑲嵌形制,可以從這些文物中找到原型。

吐蕃是一個軍事帝國,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征服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的許多其他民族,這是造成今天各地區藏族之間文化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服飾的表現上也是如此。

吐蕃時代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東女、附國、黨項等部落服飾的不同,東女部落住在康延川(今昌都),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其女王穿青毛綾(氆氌)裙,上披青袍,袖長到地,冬穿用文錦裝飾的羔裘。發作鬟髻狀,兩耳垂璫(耳環)。足穿革素(皮靴)。一般男子披發,婦女辨發,男女都用彩色塗面。

王死居喪三年,不易服,不梳洗。附國是以今四川甘孜為中心,包括今四川阿壩一帶的嘉絨藏人的藏羌融合體。他們頭戴圓形皮帽,或帶幕離佳(即面罩一類飾物,為婦女所帶)。身披毛曷毛(氆氌一類)、皮裘,穿牛皮鞋。頸系鐵索,手貫鐵釧。王與酋長以金為首飾,胸前掛著三寸長的金花。

黨項則是純游牧部落,"服氈襲褐,披氈以為上飾",早在北周時巳能製造精美的犀甲、鐵鎧。四川西北部還有屬黨項部落聯盟的鄧至、武興國和宕昌等,服飾習俗為頭藏烏皂突騎帽,身穿長袍,下著小口褲、足穿皮靴,與今四川牧區藏族服飾相似。

此外青海地區有吐谷渾,貴婦人披錦袍,戴金花冠。如女發型為辨發披於後,後飾珠貝,以繁多為高貴,這一服飾與今青海藏族婦女大致相同。這些地區服飾特徵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飾的母型。

吐蕃王朝崩潰後,從九世紀中期到第十一世紀的二百餘年間,西藏社會一直處於分裂割據的混亂狀況。這一時期戰亂不堪,服飾藝術的發展也難免厄運,停滯不前,而與戰爭有關的武士服飾卻濟時發展。在阿里古格王國的遺址中,發掘有大量古代武士的盔甲和武器。

這一時期的服飾發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佛教僧侶服飾的興起。公元八世紀,西藏出現了第一批僧人,服飾由贊普府庫供給,後由百姓、政府共同供養。佛教服飾亦形成等級區別,並有節日與平時的不同裝束,自成體系。不少上層僧侶生活奢侈,衣著華麗,"下坐重裀,上張傘蓋,身衣錦緞……"。

早期西藏僧侶服飾受印度影響甚大。據傳說貝霞帽最早則是由印度國王贈給寧瑪法王蓮花生而流傳下來,成為西藏僧帽中的一種,但後來西藏僧服衍變發展較快,極具地方色彩。朗達瑪滅佛後二百餘年,佛教重新興起,並且形成眾多的派別,各派不僅在佛經教義的詮釋上不同,而且在服飾穿著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寧瑪派僧侶著紅色袈裟,故又被稱為紅教。而噶舉派則以戴紅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區別。這種以服飾表徵身份、信仰的現象正是西藏服飾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飾史上頗具特色之處。

元代,西藏隸屬於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與元王朝發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飾上所受的影響也較前朝為大。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撫使、招討使、萬戶等各級官吏,不同品級穿著不同花飾的藏袍,戴不同的頂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廈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種官服名稱還保留著元朝的叫法"寸扎花爾白瑪"。

官品的主要標志也表現為蒙古式的"江達"(即圓冠)上的頂飾的差異。官吏貴族的管家、隨從、傭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舉行儀禮時要戴"索夏"(即平頂圍穗蒙古帽)等等。

還有一種貴族平時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餅形帽,管家或根布(鄉官)等也常戴,這個時期薩迦上層官吏、貴族的服飾或仿效蒙古貴族,或直接為元王朝贈賜,穿用十分普遍。西藏北部牧區與蒙古族交往較多,至今尚保有一定蒙古服飾習俗。

元朝藏族服飾另一特點是宗教信仰對服飾的影響增大。隨著佛教的中興,嚴格的僧侶等級趨形成,使得宗教文化以多種形式與手段滲透於服裝、鞋帽,而且以特定的圖紋或符號來表達一種特定的意思。這種現象還影響到民間裝束,如出現仿袈裟色澤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號及佛教法寶的裝飾品等等。

明朝,中央與西藏地方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明王朝設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管轄今西藏、甘肅、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區,並常賞賜給藏區上層貴族以大量的錦帛、裀褥。而從藏區進貢的物品中看,氆氌、毛纓、足力麻、鐵力麻等紡織物品佔了貢物的大部分。

說明當時藏區的紡織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而紡織業正是服飾發展的基礎。為明代藏族服飾業發展提供的另一個優良條件是中原與西藏官方民間的大量的茶馬貿易,為西藏輸入了大量的布帛、緞綢和紡織成品,這些貿易是以前任何時代都難以企及的。

此外,明代西藏的藏戲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與藏戲藝術密不可分的服飾藝術也自然迅速興起。藏戲服飾除了歷史上貴族們的日常服飾外,還發展出了另一類高度誇張的服飾以及大量的面具。並且這些服飾和面具都是嚴格按照戲劇角色的地位身份配置,並為其性格特徵服務的。

這類服飾艷麗、誇張,重在表現力與強烈的裝飾效果,成功地將西藏服飾經過藝術處理後搬上了戲劇舞台,為西藏服飾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同時又大大促進了西藏戲劇、舞蹈、美術等藝術的發展。

清朝是中國歷史前所未有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時期,中國各民族文化大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並日趨定型。與今天的聯系最為密切。藏族的服飾文化亦不例外,所以我們將以清代藏族的服飾文化為主,對藏族服飾文化的結構、藝術特色、審美特徵、製作工藝做進一步的探索,以利於加深藏族服飾文化的特色。

4、壯族服飾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壯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紡、自織、自縫制的。當時,女子的服裝與男子相比顯得多彩些。她們上身穿的是大襟藍乾衣,領窩至右腋下的衣襟、兩袖,均綉大花邊,衣領矮,露頸部。

下身穿的是長至腳踝的長摺裙,或鑲有花邊的寬褲子,裙子外面,正兩腿心處,各綉一條垂直對稱的大花邊,在臀部處打幾個折,臀部下的裙腳捲起一寸左右,兩邊以幾針縫住,形成後裙腳弓形翹起,從前面看是桶裙,背後看是摺裙,上下衣裙貼身,線條分外明朗,十分雅觀。

腳登圓口綉花鞋。壯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對襟衣,圓領闊袖,兩襟扣子7—9個,扣子用黑布織成,穿時,將兩襟的扣子扣起來。

男子穿的下衣即褲子也是黑布,褲口寬大,一般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頭包長約4—5尺的黑巾,或用一塊黑長方形的布合縫,上端打折,頂開圓孔,戴於頭上。平時,一般打赤腳,只有過年過節,喜慶日子,走訪親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龍鳳鞋。

清末民國以後這一時期女子改穿寬闊的唐裝衣褲,腰間正面扎齊腳踝的半邊圍裙。圍裙上頭以兩條印花布帶系結於背後,並以兩端各約兩尺作飄帶。壯族男子改穿對襟唐裝衣,寬褲子。腳穿土布鞋。男子讀書則穿中山裝,剪西式頭。老年人頭扎黑布巾。

1949年以後,壯族地區的城鎮居民、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在校學生等,他們的服裝緊跟全國的變化,一般都穿中山裝、幹部服,與當地漢族人民一樣。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甚至可以在邊遠的山區看到壯族同胞西裝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說。傳統的壯族服裝也悄悄發生變化。

5、白族服飾

遠古時代想必白族的祖先過著群居生活。以打獵、捕魚為生。以樹葉來避寒,遮羞。經考古發現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經掌握紡織技術。劍川海門口、大理挖色鹿鵝山、大理蒼山、賓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曾分別出土了石質紡輪,骨質或角質針具,證明紡織物開始問世。

白族先民也開始有簡單的服飾,當然服飾由於受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一開始的主要功能無疑是保暖、避寒。到了南詔時期,大理地區的絲紡織業已大量出現。「工文織」,含紋納花的絲織品大增。

1974年雲省、大理州有關單位到大理州洱源縣三營火焰山塔進行調查,在塔中發現了大理國時期的絲織品,且保存情況良好,經鑒定為白絹一幅,絲綢三塊,這對於研究當時的絲織工藝確實是一份難得實物資料。

南詔時期,大凡華貴的衣服,都要用精絲織成的絲、錦、絹縫制而成。南詔王、清平宮的服飾皆用錦綉,外綴虎皮,異常燦爛。在唐代的《南詔中興二年畫卷》中,對所描繪的王族和官員的服飾,作了詳細的描述。《南詔德化碑》碑陰載用「二色綾袍」做功臣賞賜品。

《釋名·采帛》:「綾,凌也,其紋望之如冰凌之,理也。」輕且薄,以精絲紡之。為了使服飾更加美麗,人們除了在衣服上製作刺綉圖案,達到美化服飾的目的。公元800年,南詔向大唐朝廷獻演大型歌舞《南詔奉聖樂》,還以別的方式來表達,演員們穿南詔民族服飾,衣裙、鞋帽上彩畫鳥獸草木花紋。

「八彩」藝術從低級向高級、從簡單向復雜演進。所以說南詔時期白族織染刺綉、工藝美術方面的造型設計水平之高,在我國南方是少見的。它將織、染、繪、綉融為一體,是唐代白族地區紡織業和服飾藝術蓬勃向前發展的顯著標志,對研究當時的白族服飾藝術,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上層服制、服式的基本形,式相對固定下來,相應的百姓服飾質量也有所提高,出現了刺綉的服飾,絹類面料雖沒官家華貴,仍不失質粗形美之感,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服飾有一個顯著特點:注重色調與裝飾彩染和刺綉較普遍。

服飾的類型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觀、社會習俗、文化情趣及生產力發展水平。構成白族的「服裝文化」。這一文化對以後元、明、清的白族服飾的演變一直起著很大的影響作用。

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變革,白族的服飾相應也發生了變化。但白族服飾的形成總是受到特定的習俗、風俗和思想方式剪裁、編排。故南詔大理文化在現代白族服飾中遺制猶存,賃白族服飾自成一體、別具一格,始終保持著不同於其它民族的獨特傳統。

(6)藍天花卉圖擴展閱讀:

一、漢服

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二、漢服簡介

古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既有交領右衽又有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漢服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古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古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鑒傳承了古代各個時期漢服的特徵。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而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三、漢服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束腰,用繩帶系結,也兼用帶鉤等,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人裝飾還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

四、漢族各個時期的服飾:

1、上古時期

中國傳統古籍的觀點一般認為,華夏衣裳為距今約五千年的黃帝所制或黃帝時期所制。例如,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妻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

考古發現則證實,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陝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制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

同時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薴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薴麻織成的麻布和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只是,此時期的服裝實物,在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發現。

2、夏商西周時期

這一時期的服裝繼承了上古時期的特徵,並且已有充分的實物可證實漢服的基本特徵已在此時確定:交領、右衽、系帶為最基本的典型特徵,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樣。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種字形中,很常見的一種字形的「衣」字即為交領右衽上衣的形象。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著此種特點的服裝,該玉人是中國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飾造型。與交領、右衽、系帶的上衣相配的下裝是「裳」。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

3、秦漢時期

秦漢服裝基本沿襲戰國時期,仍然以深衣為主,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都是男女均可穿著。秦漢時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時稱「三重衣」。

由於漢代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所以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普及。

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婦女有所減少,但並沒有消失,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

漢朝時期,中國的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榮、強大,漢族由此成為華夏民族的另外一個名字。此時期的服飾禮儀制度也極大完備,並由此出現了一個成語「漢官威儀」來稱頌漢朝的服飾制度。「漢服」的名稱也間接由此而來。

4、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遺俗漢朝,但由於當時的風氣漢服的風格變得瀟灑飄逸。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款式參見《北齊校書圖》。

或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中原男子在這一時代也開始流行上衣和褲裝。絝、褲互稱。由於南方的濕熱氣候,高齒木屐開始流行。袿衣(雜裾)是魏晉女服中的禮服。

魏晉時期衣冠承於東漢,一秉東漢追求繁華、奢麗的風格,袿衣即是衣兩側有尖角的款式,魏晉時,人們將尖角家常,敝屣旁邊加以垂飾飄帶。服裝看起來一場飄逸,這便是彼時辭賦中的「華袿飛髾」。

5、隋唐五代時期

隋唐漢服開始高端創新發展,但不脫離漢服基本特徵。隋唐婦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統一。女性當中十分流行齊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

貴婦當中,也穿鈿釵禮衣。漢服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顏色大膽。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

禮服的樣式,多承襲前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無太大變化。

6、宋朝時期

由於宋代初年的政治風氣,漢服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朝漢族男子服飾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

宋朝漢族女服在沿襲上一代的基本制式的基礎上,相比男裝要富於變化些。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宋代中後期國家富足,人們的服飾也開始奢華起來,人們大多穿起了絲綢。

7、元朝時期

元代雖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並沒有推行類似滿清的剃發易服政策,故此民間服飾仍然是漢服。元朝宮廷的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蒙古婦女也穿長袍。而中國婦女仍著漢服,其中襦裙較為流行。只是在風格上蒙古服裝和漢服多多少少都受了對方的影響。

8、明朝時期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後, 詔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服式恢復了漢服傳統。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仍以襦裙為主。

需要說明的是,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也很流行,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

明代的男裝,大人多穿寬大的直身,頭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頭巾。這個時候出現了一種六瓣、八瓣布片縫合的小帽,看起來很像剖成半邊的西瓜。

本來是僕役所戴的,但是因為戴起來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來。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明代也開始流行用金屬扣和紐扣,但系帶依舊存在。

9、清朝時期

1644年滿清入關,推行了剃發易服政策,禁止穿著漢服,使漢族傳統的服飾制度被迫中止。

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漢服款式(十從十不從中:男從女不從),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為保護文物衣冠,漢族各階層人士以各種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各地人民屢次起義反對剃發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鎮壓了下去,釀成了揚州十日的慘案。

清代的農民起義,如白蓮教、太平天國、捻軍等都大量穿著漢族風格的衣服。有些太平軍將領拒絕混入滿清元素的服裝,有的寧願穿直接著戲服作戰。

10、民國

1910年(宣統二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中國各地各族人民開始群起剪辮。遭清政府禁制的漢、回、苗等各族服飾文化也有人主張恢復。

由於民國時期主張向西方學習,當時中國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裝,女人的衣服也有原來寬大的長袍加入西方剪裁變為旗袍,大部分漢人漸漸以為西洋剪裁融合的旗袍、馬褂即是傳統的滿族服裝。

11、現代

在今天,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而開始思考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修補與復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有志者加入了復興漢文化的隊伍當中,但社會依舊存在很大的爭議和各種各樣的阻礙。

7. 南京拍拍藍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法定代表人:張雱
成立日期:2014-10-14
注冊資本:1600萬美元
所屬地區:江蘇省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91320100310535174T
經營狀態:在業
所屬行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公司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台港澳法人獨資)
人員規模:1000-4999人
企業地址:南京市雨花台區西春路1號北樓8層803-2室
經營范圍:經營范圍:計算機軟硬體銷售及技術開發;電子商務應用工具軟體、套件的開發;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的技術研發;電子商務評估軟體工具的技術開發;電子商務系統集成;支付交易的軟體系統開發;網頁設計;電腦圖文設計、製作;網路技術開發、技術轉讓與咨詢服務;基礎軟體服務;計算機維修與維護服務;電子商務相關的咨詢服務、五金家電、電子商務及設備(國家禁止或限制經營的除外)、日用百貨、包裝材料、服裝、鞋帽的批發、零售;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國內廣告、廣告技術服務(須取得許可或批准後方可經營);再生物資回收;設備租賃;二手電筒子產品、家用電器、嬰幼兒用品、樂器、箱包、珠寶、手錶、設備的回收、銷售、租賃。二手車經紀、銷售。銷售初級農產品、化妝品、針紡織品、文化用品、首飾、醫療器械Ⅰ類、醫療器械Ⅱ類、家用電器、服裝、鞋帽、箱包、體育用品、玩具、樂器、照相器材、鍾表、眼鏡、小飾品、禮品、花卉、觀賞植物、通訊設備;餐飲管理(僅限分支機構經營);貨物進出口、技術進出口;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廣告;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含營業性演出經紀);企業管理咨詢;打字、復印;出版物零售;食品銷售;餐飲服務(僅限分支機構經營);電子產品、通訊設備及周邊產品銷售;電子產品、通訊設備及周邊產品的零配件銷售、生產與製造;手機維修、租賃(不含金融租賃業務)以及其他電子產品及家電維修和租賃(不含金融租賃業務);電子產品、通訊設備及周邊產品的檢測、維修;電子產品的上門維修服務;箱包皮具保養;鍾表、鞋帽、服裝清洗;貨運代理;普通貨物倉儲(不含危險化學品)(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8. 請問藍色的花卉都有哪些啊有圖片最好了,謝謝了!

菊苣
玉簪桔梗 鳶尾(如德國鳶尾、溪蓀鳶尾) 蘭花(某些品種) 馬蘭(鳶尾的一種,春季開花,花藍色偏紫,1—3朵生於花莖頂端。) 牡荊 紫藤 常山 瓜葉菊(寶藍色品種) 牛舌草(紫草科,產於高原) 韓信草 迷迭香(天藍色,唇形花腋生) 倒提壺(藍布裙,產於高原,純藍色,深藍色) 藍色瑪格麗特 阿拉伯婆婆納(波斯婆婆納) 琉璃繁縷 琉璃苣 勿忘草(粉藍色,紫草科,不同於勿忘我) 勿忘我(學名補血草,Limonium Sinuata) 羽扇豆(其中的藍色品種) 鼠尾草(天藍鼠尾草等) 龍膽花(藍玉簪龍膽,產於麗江) 矢車菊(德國國花,被譽為「玉米田中的藍色視野」) 藍花亞麻 藍色妖姬 鴨跖草(俗名蝴蝶花) 牽牛花(有粉紅、粉紫和藍色) 紫羅蘭 風信子(天藍葡萄風信子) 天藍苜蓿 盛丹爐 藍色長春花(藍珍珠BluePearl,花藍色,白眼。) 三色堇(其中的藍天(SkyBlue)花藍色。) 濱紫草花 薰衣草 (藍色花品種,稀有) 綠絨蒿(又稱藍罌粟,產於高原,花有紅黃色,更多為藍色或紫色,單一或為總狀花序,頂生) 紫露草 叉葉藍(又名銀梅草) 神香草 藍邊八仙花(深藍色,邊緣花藍色或白色) 土丁桂 彩葉草 英國紅(它叫紅是因為種子紅啦) 鴨舌草(和鴨跖草不一樣哦)
不一一列舉了。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