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水煮造型插花

水煮造型插花

發布時間: 2025-05-11 04:36:02

『壹』 關於端午節的一切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編輯本段]【端午節之爭】

江陵端午祭

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似乎給中韓端午節之爭畫上了句號,但是中國端午是否繼續申遺和這背後的傳統文化的保護則遠未結束。
其實,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節不是一回事,韓國申遺成功後,我國的端午節仍可申遺。因此,不存在兩國的申遺之爭,以及韓國「勝出」的概念。
韓國申遺成功實際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他們把傳統的文化活動注入了現代的元素,成功地實現了現代轉型,並得到了國際認同,對於中國文化遺產的保護有借鑒意義。

中國端午節

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2009年5月,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5年韓國「端午祭」的成功申辦不會給中國端午節的申辦帶來影響。因為韓國申報「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話是「端午節原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到韓國已經有1500多年了」。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從釀制神酒開始,民俗活動包括官奴假面戲、農樂競賽、鶴山奧道戴歌謠、拔河、摔跤、盪鞦韆、漢詩創作比賽、射箭、投壺等,多為民眾娛樂活動;而中國端午節主要是以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為主,民俗活動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兒童戴荷包、五毒兜兜等,意在驅毒辟邪。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有著一套完整的、與中國端午節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的民俗活動。而且「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具有「共享性」,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曾先後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亞塞拜然木卡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前年中國申報的「新疆木卡姆」也再次得到了批准。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2008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此前,我國的崑曲藝術、古琴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和蒙古族長調民歌等四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已先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端午節姓"屈"姓"伍"?

端午節姓「伍」還是姓「屈」?蘇州「端午公祭」引發節日起源之爭
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在江浙地區端午節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今年端午,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節的「伍子胥」與「屈原」之爭推進人們視線。
著名文化學者和作詞作曲家申寶峰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關鍵,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且被國人普遍接受的情況下,再來顛覆此種共識難免遭致非議。作為一種民俗,端午節自產生以來的二千多年間已經在國人心目中定格成一種文化符號,因為與屈原結緣,人們習慣上就將其稱為詩人節。人們在端午節這天紀念屈原,不僅是為了緬懷屈原的愛國情懷,也是在表達對他為中國文化作出的傑出貢獻的追思念想。每到端午,國人就會記起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並由此追懷他高尚的人格: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情懷——「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對百姓懷抱的深切同情——「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對理想的不懈追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蘇州端午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在蘇州古胥門外的百花洲廣場,蘇州將在這里舉行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同時舉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動,胥門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築的古城牆。目前,公祭的各項內容正在進一步確定中。
蘇州市滄浪區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介紹道,「這次公祭除了讀祭文、表演歌舞、劃龍舟等內容外,還將在現場展示蘇州人過端午節的情況。今年是蘇州端午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項目第一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節向世界文化遺產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據史料記載,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後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屍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後來自發在端午節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去年7月份,國家文化部啟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工作後,蘇州專家提議,蘇州應該把端午節申報上去,因為有確鑿記載證明,端午節是起源吳越之地,是人們為了紀念蘇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節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單,全國1315個申報項目中,已經遴選出了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蘇州申報的20多個項目中有16個入選,端午節就在其中。在申報的榜單上,「蘇州端午習俗」還是蘇州單獨提出的申請。

端午節一共曾紀念5個人

不過,關於端午起源說的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息過。著名學者聞一多經過詳盡考證,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吳越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春秋末期,以吳地為中心,將祭伍子胥活動與原有習俗結合起來。
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戈春源說,加上伍子胥,中國的端午一共曾紀念5個人:東漢的曹蛾被後人以孝女銘記;廣西的陳臨因愛戴黎民百姓,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過端午節;越王勾踐也最早提出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為千年來,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蘇州應是端午節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賦予端午節紀念意義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兩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說,戈教授認為,龍舟競渡起源於紀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羅市也在爭取申報端午項目,該市文化局副局長徐蔚明強調說:「端午最早起源於蘇州,並不意味著申遺勝算就最大。屈原的影響深遠不可忽略,後者作為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把這個民族節日獻給屈原是歷史的選擇,是應學者強烈的呼應,也代表著人民的心聲。」
徐蔚明同時還兼任屈原祠的館長,據他介紹,根據《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目前「 屈原故里端午習俗」( 湖北省秭歸縣)、「 汨羅江畔端午習俗」( 湖南省汨羅市)和「 蘇州端午習俗」( 江蘇省蘇州市)都進入了該名單。

專家:姓「伍」姓「屈」不是關鍵

文化學家申寶峰說「其實這次蘇州公祭對於全國過端午節都應該是一個啟示和提醒,告訴國人別忘記自己的傳統節日和先人留下的寶貴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實,現在沒有必要太去計較端午節到底起源於哪裡,最重要的是如何繼承和發揚下去。只是希望禮儀能夠稍微簡單一些,讓市民參與的范圍能夠盡量大一些。
對於蘇州端午節進入到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時,蘇州市市文廣局局長高福民曾表示,雖然該市申報的項目中,已有16項被列入推薦名錄,但申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於更好地保護、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譬如,蘇州市的申報項目中,還有七夕節、同中秋節相關的虎丘曲會等民俗類項目。
就此,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蕭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還是姓「屈」,多些「鯰魚效應」有助於讓更多人了解端午。蕭放教授認為,端午無論是為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從爭相申遺的現象來看都是一種好事,對老百姓來說,依照所在地的習俗過節,是件貼心的事。它有助於我們更好了解端午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蕭放表示,「蘇州和湖南爭相為端午申遺,這不是一種單純競爭,它使參與城的人民有種自豪感,背後的根本精神是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編輯本段]【端午節食俗】
粽子

粽子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還是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還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的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京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嘉興「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漢族端午節食品,流行於甘肅、寧夏一帶。把發面做成扇子狀,有數層,每層間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紋,蒸制而成,並塗上五彩。亦作為饋贈的禮品。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漳州石碼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安徽的龍舟粽:由肥瘦各一半的精選火腿臘肉摻江米,外裹粽葉,安徽江米又軟又糯,火腿臘肉肥而不膩,肥油帶著濃濃的香味滲入江米,加上粽葉的清香,煞是誘人。

雄黃酒

傳說屈原投江之後,屈原家鄉的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紛紛把粽子、鹹蛋拋入江中。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於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後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以為這樣便可以使孩子們免受蟲蛇傷害。 據說這就是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至今,我國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黃酒的習慣。
端午節這天,人們把雄黃倒入酒中飲用,並把雄黃酒塗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如此能夠使孩子們不受蛇蟲的傷害。在汪曾祺的《端午節的鴨蛋》中提到過雄黃酒,其中說:「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編輯本段]【端午節的傳播】
很多亞洲國家或地區也有端午節,但是各地的傳統習俗各不相同。

中國的端午節

中國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雖然不一定代表端午節本身的紀念屈原的意義,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著。台灣端午節習俗與中國大陸南方相似,但略有不同。台灣俗稱為「五月節」,中國大陸北方地區也叫五月節。是台灣民間三大民俗節日之一。

韓國的端午節

朝鮮半島在人類學和歷史來說,都和中國有一定的關系。因此,朝鮮半島各地民族可能與中國各地曾經以相同的方式慶祝端午節。不過,當這些人民散居在朝鮮半島各地,他們各自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例如,已在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江陵端午祭,就是江原道江陵市當地人民慶祝傳統上慶祝端午節時的習俗。

日本的端午節

日本的端午節又稱男兒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么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 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到現在,與中國的意義大不相同了。中國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為紀念屈原而吃粽子和舉行賽龍舟活動的;在日本,主要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菖蒲因為葉子的形狀像劍,被用來避邪的。其實依我看,菖蒲是中葯,能夠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至於為什麼端午節定在5月5日,或許是從中國傳過來變了樣也未可知。 雖說中日兩國的端午節意義已不相同了,但中日兩國的文化還是源遠流長。就說端午節吧,中國有插艾蒿避邪風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說;中國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日本有掛鯉魚旗的風俗。

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請世遺程序

2009年5月,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程序,該項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當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繼4年前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中國已啟動「端午節」申報世界非遺程序。昨日,記者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該項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遞交申報表。目前「端午申遺」已進入初評階段。 據省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朱林飛介紹,本次申報的遺產名稱為「中國端午節」,由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及湖南汩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四部分內容組成,申報材料由三省聯合「打包」。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託,湖北省代表中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了申報表和相關材料。據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習俗」,已於2006年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迄今已有2500餘年歷史,它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龍舟競渡等,各地活動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歸縣、黃石市更具典型性。這也是為什麼「端午申遺」工作以湖北為主體的原因。
按照相關規定,每個國家每年只允許向聯合國申報一個「非遺」項目,端午節在去年首次正式成為國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國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遺」項目。
[編輯本段]【端午節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盪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編輯本段]【端午節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編輯本段]【端午節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歷——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端午節後布穀叫——過時了
過了端午節劃龍船——過時貨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端午節拜年——不是時候
[

『貳』 自古文人「四大雅事」知多少

古代文人雅士把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四藝。

『叄』 銀廬【風雅宋宴】—成都十大名宴收官之作頌風雅

2021年3月28日、29日、30日,由四川省美食家協會主辦、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成都范兒協辦,世界中餐業聯合會中國服務委員會、四川旅遊學院川菜發展研究中心、成都市烹飪協會等機構支持的「成都十大名宴」主題文化名宴創建與推介活動第十場,走進天府美食島「銀廬」餐廳,連續三天沉浸式體驗了一場別具風韻的收官之作。

大師與專家嘉賓

媒體與部分餐企嘉賓

餐企與部分專家嘉賓

中國烹飪大師王開發、張中尤、盧朝華、藍其金、肖見明,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譚繼和、西南民族大學教授祁和暉,四川旅遊學院烹飪學院院長李想,知名媒體人賀平、元霄、陳怡然、孫培可、楊暢等參加活動,創建成都名宴的其他知名餐飲企業柴門、南貝、許家菜、子非、南堂館、崇德里、成都宴、松雲澤、麓軒負責人、來蓉考察川菜的湖南知名文化專家、《湘菜大典》總編彭子誠及湘菜產業促進會名譽會長陳敬也一同參加。

為營造沉浸式體驗氛圍,銀廬主人周子鈴親自客串「宋人生活」

宋人追求極致的風雅,表現在生活上是點茶、焚香、插花、掛畫,銀廬復原了這一雅趣

嘉賓簽到後開始游湖

開席後的崑曲表演

宴會中間穿插影子舞表演

宴會結束後游園之賞舞

襯托游園之湖中劃船與吹簫

襯托游園之古箏表演

晚宴結束,山乎櫻客人道別處精心設計的影子舞表演

《三聯生活周刊》曾推出兩期「頃頃百萬冊銷量、千萬人觀看」的封面故事:《我們為什麼愛宋朝》和《宋朝那些人士人、士風、士氣》,在讀者群中引起了極大反響,更在國內掀起一股「宋朝熱」。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也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看來不論是從生活立場還是從歷史、文化角度,宋朝都是不得不深入了解和學習的一環。我們不禁思考,為什麼距離我們約1000多年的朝代,會如此依然收到大家的追捧、留戀?大家到底迷戀宋朝什麼?宋朝的生活美學又帶給了我們當下什麼樣的生活啟示?

中式庭院還原東方美學與精緻生活

「瓦牆明窗,清泉碧茶。品茗觀花,談古博今。攀談流年,炊煙桑麻」,坐落於麓湖天府美食島的銀廬餐廳沿湖而建,環境優美,現代中式庭院別具風韻,從室內望出去水天一色,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的就餐環境讓人身心寧靜。

「像宋人一樣生活」,銀廬主人周子鈴認為,在日益浮躁的當下,每個人都應當擁有一個宋式空間,放下喧囂和忙碌,還都市人一個雅緻怡情的心靈棲所。銀廬「以宋為名,還原東方精緻生活美學」,希望通過裝修設計逗叢、功能搭配、人員服飾、古法烹飪、多感官調動等全方位營造,沉浸式還原一個「宋式」精緻生活體驗,帶給美食家和饕客們穿越千年的風韻雅事。

千年之後,麓湖美食島之銀廬帶你夢回宋朝

如果說美食是一個夢,夢回宋朝,可謂最精彩的部分。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明,其他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葯、指南針,都是北宋時期發明的。宋代國富民安,文化繁榮,沒有一個古代朝代比宋朝更懂生活,更懂美。

對美的追求,不僅是一曲浪漫的宋詞,更是一種生活風尚。「生活有情調,靈魂有詩意」,可謂宋人生活美學的十字箴言。讀書畫畫、品茶撫琴,焚香點茶、簪花出遊……是貫穿宋朝人生活的調味劑。無論是宋朝,還是千年後的今天,「雅」都是唯一不會褪色的美。

體驗插花、茶果子手作等的茶室空間

風雅宋宴從追夢出發,在無數次的史料查閱、請教探訪、實驗解構後,終於「導演」出一場跨越千年的風雅韻事,進門處有提著燈籠的「侍女」迎賓,進入室內視線觸達之處有篷布綉花、撫琴、吹簫、焚香、插花、雅趣手作茶果子體驗等宋式生活場景,嘉賓還可換上仿宋服飾游園、劃船、賞景。

千里江山圖映襯下的宋宴桌面

進入宴會主題後,桌面與空間以宋代名畫千里江山圖為造景,菜單以非遺剪紙呈現,餐具由對宋朝有研究的專家按照宋代線條簡約風格設計後發往國瓷廠燒制,整個席面呈現出古樸簡約、精美巧思、賞心悅目的效果,菜餚以古法和精緻示人,點心由「宋式廚娘」(宋代流行女廚師為精緻生活標配)巧手做成,宴會中間穿插了崑曲和影子舞表演。特別的驚喜之處,在嘉賓們享用美食的時候,房間頭頂上由透明玻璃打造的廊回空間自由穿梭著紅色的金魚,透過光影投射在室內過道,跟著魚兒游動的剪影,嘉賓的身心也抵達自由之境。

宴會結束後還安排有游園活動,在古箏、吹簫和長袖舞表演中,嘉賓們既可隨意交談,也可取用點心小吃,給意猶未盡的味蕾再來一次犒勞。整個晚宴結束,嘉賓告別處還設置了剪紙效果的影子舞表演,讓人臨走時也感動滿滿,感概主人家濃濃的情意與妥妥的照顧。

原副省長王恆豐(中)高度評價宴會

風雅宋宴得到中國烹飪大師、專家學者等嘉賓的高度認可與一致好評。巴蜀文化專家譚繼和、祁和暉二老為風雅宋宴揮毫提筆和即興賦詩。知名媒體人元霄賦詩:「簾下清歌簾內宴,一朝重妝宋時衫。銀廬雅集川味盞,華燈侍宴佳釀酣。」大家認為,這是一起典型的川菜之宴、東方之宴,是中國味、東方味,體現了川菜文化與現代美學交融的魅力,既遵循傳統又創新突破,彰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就需要多一些這樣的宴會。

四川省美食家協會會長麥建玲(左二)與媒體人楊暢(右一)加入到互動環節蛋烘糕製作

四川省美食家協會會長麥建玲點評說,成都十大名宴收官之作「風雅宋宴」是「銀廬」女主人用巧思一針一線綉出來的「宋風遺韻」,展現出了宋代民風的美好生活畫卷—油鹽柴米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花。古典川菜作為菜系為全國知曉也始於兩宋,《東京夢華錄》中記載那時「川食店」已開在了北宋都城開封。宋代民風朴實,生活恬淡,追逐詩情畫意,歌舞昇平。

點茶、鬥茶、游宴、夜宵盛行,美食有了精緻追求,花樣繁多。什麼冰壺珍、湯綻梅、乳糖獅子…等等,發明了三餐制、火腿、豆芽、火鍋(撥霞供)…宴席講求四時為限,不時不食。春之清爽,夏之圓熟,秋之鮮香,冬至醇厚。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復興,「銀廬」走在了前列。

巴蜀文化學首席專家譚繼和

天府美食島開發方、麓湖商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麗愛(右)

來蓉考察的嘉賓《湘菜大典》總編輯彭子誠(右)及湘菜產業促進會名譽會長陳敬(左)也興致蓬勃參與到互動體驗中

知名藝術家楊二車拉姆來到活動現場

開宴前凈手

聞香、賞花、賞畫後手捧羽觴喝下茶湯凈心,開宴前的這個環節代表口、眼、鼻、心四種感官體驗

貫穿宴會的「七巧牌」翻牌子用蜀錦與木塊做成,代表一個小游戲,也代表宴會7個小篇章,最後組成一句詩「玉盤珍羞值萬錢」

身著仿宋服飾的服務員為嘉賓上菜

剪紙做成的菜單,旁邊放著的手帕綉著嘉賓名字,宴會結束後均可帶走

風雅宋宴菜品賞析

【三色石榴包】 :這道菜宋代就有跡可循,辣椒進入中國之前,花椒是比較常用的辛香料之一。綠色的石榴包選用青花椒、香蔥汁調味製成椒麻雞味道,紅色的石榴包則是香椿芽和蒜泥白肉的碰撞,白色的石榴包是春卷的化身,由胡蘿卜絲,青筍絲,海帶絲等製成,斑斕多彩的春天應該是多滋味的小合奏(吃的順序依次為青、紅、白)。

【春色滿園】 :銀廬廚娘精選青麥汁+蠶豆泥+雷竹筍汁+香椿芽搭配魚子醬,表現的正是田野間春暖花開的場景,選擇的均是應季時蔬,讓春天的鮮與嫩在唇齒間綻放。

【蝴蝶竹蓀湯】 :川菜江湖裡的武林秘籍,以美為名的便是這道蝴蝶竹蓀湯,由一代儒廚、原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廚師長張中尤大師親授,以栩栩如生的蝴蝶造型成就雞脯肉料理,蔬菜汁沾染形成五彩蝶衣,在川菜高級清湯中,頗有蘇軾口中「點水蜻蜓款款飛」的意境。

【羅帷映月】 :以十四代清酒浸鵝肝、凍花蟹、甜蝦為主,搭配春筍和秘制醬汁,沁入花椒和山葵的清香,造型上外用米製品半冰球包裹,蠟燭模擬月亮,可以直接食用,寫意北宋詞人「羅帷映月,玉研生冰」的詩意境界。

【芙蓉雪花雞焯】 :這道菜糅合了川菜兩大絕技,一是有中國分子料理美譽的「雪花雞淖」,一是四川米製品,要上溯到一代宗師、面狀元林家治先生,米製品是川菜中瀕臨失傳的技藝,由林家治大師傳給張中尤大師。銀廬的主人周子鈴接過傳承的接力棒,為川菜的博大精深所感召,有幸師承張中尤大師,在銀廬把米製品發揚光大。菜品整體呈現一朵嬌艷綻放的「芙蓉」花,禮敬成都市花,上方是形似雪花又似雲朵的雪花雞焯,綿密細膩,入口軟滑,花瓣以米製品墊底,這道菜是「葷素相應成趣」的典型代表。

【石板陳皮牛肉】 :川菜中非常經典的陳皮味型,翻山越嶺尋覓到青城山河谷里的原石(每一塊都不一樣),搭成微型烤爐慢烤而成,成菜更具參與感,滋味更加豐富。

【水煮鮑魚】 :精選來自塔斯馬尼亞30年以上的青邊鮑,輔以新鮮的牧馬山二荊條、青花椒、香椿苗等,結合現場澆油,風味彌漫,滿屋生香。

【家常麒麟魚】 :這道佳餚—麒麟魚,精選蒜蓉、泡姜、豆瓣醬等多種調料秘制而成,讓酥脆的魚皮粘上鮮香的醬汁,使魚的口味更加濃厚,帶辣回甜,是一道非常經典的老川菜。

【金木水火土】 :一道用五色蔬菜組合而成的素食,按照《黃帝內經》的記載: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黃色入脾;白色入通肺;黑色入腎,對應古代哲學中的五行,健康養身。

梅花湯餅】 :一道出自宋代經典食譜《山家清供》的熱湯料理,將麵皮做成一朵一朵的梅花形狀薄片,投入茶湯中煮熟,沁出清香,這是宋代文青中比較常見的文人食。

【月夕花朝】 :收尾點心「月夕花朝」,借鑒於南宋林椿的畫作《枇杷山鳥圖》,用枇杷、小鳥、荷花酥模擬畫中情景,美食對應此次美宴,便是此時此景的月夕花朝。搭配成都茶的代表——蓋碗三花,甜蜜可心。

於浮世喧囂之外築雅齋一間,只與山風水韻為鄰,書卷在手,禪茶一壺,淺斟慢酌,怡然忘我。

『肆』 干玫瑰花怎麼做好吃

問題一:干玫瑰花餡料怎麼做好吃 主料麵粉250克 低筋麵粉150克 玫瑰花10克
輔料花生200克
調料食鹽2克 植物油140克 白糖5克 牛奶80克 紅曲粉1克 果醬65克
玫瑰花餅的做法
1.將玫瑰花瓣在清水中清洗一下濾干
2.花生洗凈濾干
3.普通麵粉入微波爐中加熱至麵粉稍變黃色後晾涼
4.5.將餡料所有材料混合揉成團放到冰箱中冷藏
6.7.油麵材料與水面材料分別混合,稍有點稀,下次做減油量,混合好後蓋保鮮膜放至冰箱中醒15分鍾
8.將油麵和水油麵分別分成12份9.取一份水油麵團擀成片,包入一份油麵裹圓
10.11.包好的面團擀成長舌型後捲起,蓋上保鮮膜稍醒10分鍾。如此擀卷兩次,即成酥皮坯子。
12.13.取一隻酥皮坯子擀成片包入玫瑰餡,收口朝下用手稍按扁擺入烤盤中
14.15.在做好的生坯上用筷子粘上紅曲水在中間沾上小點做裝飾16.烤箱預熱,烤盤入中層,180度上下火25分鍾左右出爐
沒有烤箱的人可以用蒸鍋、籠屜、高壓鍋等代替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問題二:干玫瑰花怎麼做玫瑰醬 自製玫瑰花醬怎麼做才好吃 玫瑰花醬美容減肥,可以長期食用還可以自身散發香味,是很多女生的最愛!但是玫瑰花醬是怎麼做的呢?隨便拿什麼玫瑰花瓣炒成花醬就可以吃嗎?不是的!做玫瑰花醬肯定要有新鮮的玫瑰花,而且要買那種可以食用的干玫瑰花,而不是花店裡面那些玫瑰和月季的雜合體!
那麼,干玫瑰花怎麼做成玫瑰花醬?其實胡弊仔玫瑰花醬是將玫瑰花的花瓣用糖腌制而成的,玫瑰花涼血養眼行氣,更可以減肥調和肺腑。那麼,自製玫瑰花醬怎麼做才好吃?首先准備食材幹玫瑰花50g,還有紅糖和鹽。接下來就一起來動手做玫瑰花醬吧。
玫瑰花醬美容減肥,可以長期食用還可以自身散發香味,是很多女生的最愛!但是玫瑰花醬是怎麼做的呢?隨便拿什麼玫瑰花瓣炒成花醬就可以吃嗎?不是的!做玫瑰花醬肯定要有新鮮的玫瑰花,而且要買那種可以食用的干玫瑰花,而不是花店裡面那些玫瑰和月季的雜合體!

問題三:干玫瑰花茶的製作方法卜消 干玫瑰花苞20朵、水250毫升、紅茶1包、蜂蜜或糖適量。
調制:
1、將鍋中放入250毫升水煮開,接著放入干玫瑰花苞,改小火煮2分鍾後熄火。
2、再將紅茶包放入鍋中浸泡40秒,馬上取出。
3、將茶汁過濾到杯中,加入適量褲汪的蜂蜜拌勻即可。
小貼士:
和熱茶必須將茶杯先行溫熱,以防止溫度迅速下降,這樣才能使茶香充分的飄散出來。此外,因玫瑰花有收斂作用,便秘者不宜飲用。
功效:
玫瑰花用涼血、養顏,所以有改善皮膚乾枯的作用。由於玫瑰花茶有一股濃烈的花香,所以治療口臭的效果也很好。玫瑰花茶還有助消化、消脂肪的功效,因而可減肥,飯後飲用效果最好。

問題四:玫瑰花的做法大全,玫瑰花怎麼做好吃 用料
玫瑰花(去除花托 500g
花蕊後的凈重
白糖 750g
蜂蜜 適量
玫瑰花醬的做法
玫瑰花摘去花托、花蕊倒入裝有凈水的大盆里轉圈漂洗一下立刻撈取出來
晾乾至表面沒有水汽
玫瑰花與砂糖的比例1:1.5
砂糖建議用白砂糖,腌漬出來的顏色比用紅糖的顏色好看
玫瑰花與糖混合後用力搓揉,搓揉出汁,花瓣一定要搓揉均勻成醬紅色
然後裝瓶、填緊,表面倒上蜂蜜封口
放入冰箱冷藏保存。約一個月後即可食用。
發酵時間越長味道越好,苦澀味也會隨著時間拉長澀味不明顯。
小貼士
搓揉花瓣時一定要戴上手套,不然花青素揉在手上根本洗不掉
裝瓶要留有空隙,約八分滿即可。
不然發酵一段時間後會膨脹溢出。
腌漬途中可每隔一周時間開蓋放一下氣。但盡量不要翻動防止霉變。

問題五:如何晾乾玫瑰花做花茶 首先是選花材,含水分多的桔梗、海芋、百合等都只能做鮮切花,不能製成乾花,適合做乾花的花材大多具有含水分少的特性,比如玫瑰、勿忘我、雞冠花等。除此之外的松果、蘆花、高粱穗和貓柳等也是上好的野趣花材。
選擇好花材後便要選花朵了,基本上越是新鮮的花苞和半開花,製成乾花後形態越好。開的很大的花朵會在垂掛風干時互相擠壓,形狀怕不好了。將要凋謝的花,花瓣容易脫落也不便做乾花的花材。這以後就很好辦了,將花束的底部用橡皮筋束住,倒掛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就可以了。兩星期後乾花便完成了,比原來的花色深了一些,不過我倒更欣賞自然的造化而不願用人工噴漆改變她自在的情調。乾花放在屋子裡久了,難免落上些灰塵,這時只需用吹風機就可以把灰塵吹乾凈。千萬別讓乾花滴上水,沾水或受潮的乾花就活不長了。

A.玫瑰乾燥花製作法
挑選合適新鮮的玫瑰花,將多餘的枝葉稍作整理;以橡皮筋將花束捆綁好,以免在乾燥過程中脫落。
綁好花束後,選擇較通風的地點將花束倒掛風干。3.自然風干二星期後,即可製成乾燥花。
B.小盆花製作法
材料准備:乾燥玫瑰花數支(亦可使用其它乾燥花)、小花盆一隻、海綿一塊、剪刀、刀片、緞帶一條。 2.將海綿裁剪成剛好可置入花盆中的大小,然後裝進花盆中。再修剪乾燥花,將乾燥花 *** 盆中的海綿中。
C.勿忘 *** 燥花製作法
勿忘我的乾燥過程與玫瑰大同小異。挑選並整理新鮮的勿忘我。2.以橡皮筋將花束捆綁好,選擇通風處倒掛風干。3.風干約二星期,乾燥花即可製成。
D.壁飾製作法
材料准備:乾燥的玫瑰、風動草、小麥、勿忘我各數支,大楓葉兩片,緞帶一條、橡皮筋二條、剪刀。 2.將各種不同顏色的乾燥花,組合成自己喜歡的樣式,再以橡皮筋固定。 3.花束組合好後以緞帶固定,就是一個美麗大方的壁飾了。為冬季天香色自製乾花乾花,源於大自然。它比絹花、塑料花逼真,也不需費神收拾。同時,乾花採用吸色性和吸味性強的植物製成,顏色自然柔和。乾花的香味在半封閉環境下一般可持續半年或一年。香味散盡後,還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從不同鮮花中提煉的香油為乾花添香。有人說,乾花好伺候,特別適合喜愛花,又不想操心的懶人,不用澆水不用養護,卻可以色香俱全。其實乾花的優點遠不止這些,如果你想增添生活樂趣,那麼也可以自己動手製作,悉心製作的乾花,效果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精緻和美麗。
●准備材料:乾燥劑粉、毛筆、花草、花器,最好上午9時-11時採花,因為這時已無露水,花草本身含水量適中,採集後既易保鮮也易烘乾脫水。下午花草多處於凋萎狀態,不宜採集。采時可選花蕾初放或完全開放的花。採的葉子一般要求新鮮翠綠,但有時也需要成熟的深綠色葉子。採到的花草,應立即處理,或放在陰涼處,以保持新鮮狀態。如千日紅、麥桿菊、補血草、霞草、地榆、蘆葦、狗尾草等。●製作步驟:乾花最簡單方便的製作方法是把鮮花倒掛自然風干,有些則需去掉葉子,倒掛在陰涼通風處,使其自然乾燥。或用乾燥劑粉將采來的花枝掩埋,經10-20天後拿出,用毛筆掃掉花瓣上的乾燥劑粉。也可用微波爐進行乾燥。●造型選擇:乾花的品種很多,草型葉型果型應有盡有,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主花和襯托花。主花一般是大花或果實,襯托花一般是枝葉、草或小碎花。小麥稻穀高粱等糧食果穗,經過脫水染色處理風采卓然,最富有田園氣息,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了都市居民家庭審美需求,裝修居室別具神韻。乾花插花結構中扇形呈放射狀;S形曲線產生流動感,適合比較大的房間,給人......>>

問題六:怎麼製作干玫瑰花瓣? 把花瓣放在一個空盒子里,還要是溫度20-30處於乾燥的地方,一周就可以了。

問題七:干玫瑰怎麼做好吃,干玫瑰的吃法 食材
主料
雪碧
300ml
輔料
橙子
一個
薄荷葉
適量
櫻桃
數顆
干玫瑰花
少許
步驟
1.雪碧倒入製冰盒中。
2.每個格子內放上薄荷葉、櫻桃、橙子、干玫瑰花。
3.冰箱冰凍後倒入杯中。
4.再加入喜歡喝的飲料即可。

問題八:如何曬玫瑰花干 乾花的質量取決於新鮮的玫瑰花的質量。做乾花的玫瑰花顏色不要選用大紅大紫的,因為花幹了之後顏色會加深。個人感覺用那種暖色調的玫瑰花比較好,因為乾燥後的花會略略發黃,這在冷色調的乾花里會很明顯. 做法:
1.挑選合適新鮮的玫瑰花以及相配的華草,將多餘的枝葉稍作整理。
2.選擇較通風的地點將花束倒掛風干。放在懸空的地方,不要靠牆。因為靠牆倒掛風乾的玫瑰花會缺乏立體感。
3.做配料的花草(包括滿天星)大都比較硬朗,可以直接放在花器里晾乾,比較軟的枝葉
可以用倒掛的辦法晾乾;
4.自然風干二星期後,即成玫瑰乾花。辨別花朵是否完全枯幹了,需觀察花和頸的交接部位。一般需要兩周時間。

問題九:干玫瑰花酵素應該怎麼做法 原料:玫瑰飲用水紅糖玫瑰酵素製作方法:下面製作使用1000ml塑料瓶。1.取紅糖40g,1000ml空瓶裝水越7分滿。2.將紅糖倒進瓶子里,讓紅糖溶於水中。3.每次喝剩以後的玫瑰花放進瓶子里,發酵期間瓶子裡面會有氣體膨脹,每隔1段時間就要把蓋打開釋放1下裡面的氣體。4.發酵3個月即完成酵素也就是酶。生物體是由細胞構成,每一個細胞由於酵素酶的存在才表現出種種生命活動,體內的新陳代謝才能進行。酵素酶是人體內新陳代謝的催化劑,只有酵素酶存在,人體內才能進行各項生化反應。人體內酵素越多,越完全,其生命就越健康。

問題十:玫瑰花露的做法,玫瑰花露怎麼做好吃,玫瑰花露的家常 1.准備材料將干玫瑰花為成三份,兩瓶純凈水400ml
2.將玫瑰花放入水中清洗去浮灰
3.將砂鍋中的水煮開,放入其中一份
4.煮至花色變白,湯色稍有紅色
5.放入第二份玫瑰花
6.同樣煮至花色變白,湯汁變紅
7.放入第三份玫瑰花煮至花色變白,湯汁變紅
8.將玫瑰純露裝入小瓶中,喝的時候加入蜂蜜、白糖即可,也可以冰鎮或者直接做爽膚水、面膜也超贊呢

『伍』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來歷: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但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早在此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故此有人推測,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歷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里頭記載著:「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

另外一種說法,學者聞一多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里或裝在竹子里,投到江裡面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1939年,中日戰爭烽火正燃之際,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於是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

在江南地帶,端午節是一個潮濕酷熱的季節,這時百種毒蟲開始滋生,古代醫學角度,要吃雄黃酒來避疫病。

名稱來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1]。《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習俗

粽子人們在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賽龍舟、在家門前懸鍾馗像、掛艾蒿和艾草(艾葉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條說:「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

懸鍾馗像: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鍾馗捉鬼,用以鎮宅驅邪。
掛艾葉菖蒲: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殷堯藩《端午日》詩雲:「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梅堯臣在《端午晚得菖蒲》詩雲:「薄暮得菖蒲,猶勝竟日無。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壺。」
賽龍舟: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以紀念屈原。(其實古代競渡原非一年一次,年宵、暮春三月、重陽也有,後來才以端午為主)
吃粽子: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全國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鹽豆粽、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等。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游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佩香囊:小孩佩香囊,避邪驅瘟、襟頭點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
寫符念咒: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窗上,或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這一傳統民俗現已基本絕跡。
立蛋:如在正午時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會有好運道。

『陸』 各地端午節有什麼風俗習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於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乾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漫話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現在人們只知道這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但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食粽作為全國性風俗最早始見於西晉周處撰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宋時,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必備食品。

粽子話沿革

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東漢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還添加中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南北朝:出現雜粽。品種增多,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裹成的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葉浸米裹之」的「艾香粽」,還有「蜜餞粽」,見蘇東坡「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名。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突破菰葉的季節局限。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種,璀燦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涵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鹹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廣東粽子:廣東粽子個頭大,外形別致,除鮮肉粽、豆沙粽外,還有用雞肉丁、鴨肉丁、叉燒肉、蛋黃、冬菇、綠豆蓉等調配為餡料的什錦粽。

閩南粽子:廈門、泉州的燒肉粽、鹼水粽皆馳名海內外。燒肉粽的粽米必選上乘,豬肉擇五花肉並先鹵得又香又爛,再加上香菇、蝦米、蓮子及鹵肉湯、白糖等,吃時蘸調蒜泥、芥辣、紅辣醬、蘿卜酸等多樣佐料,香甜嫩滑,油潤而不膩。

寧波粽子:浙江寧波粽子為四角形,有鹼水粽、赤豆粽、紅棗粽等品種。其代表品種鹼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適量的鹼水,用老黃箬葉裹扎。煮熟後糯米變成淺黃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興粽子:嘉興粽子為長方形,有鮮肉、豆沙、八寶等品種。如鮮肉粽,常在瘦肉內夾進一塊肥肉,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肥而不膩。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種,其個頭較小,為斜四角形。北郊農村,習慣吃大黃米粽,粘韌而清香,多以紅棗、豆沙為餡。

其他較為著名的粽子還有四川、兩湖的辣粽、貴州的酸菜粽、蘇北的鹹蛋粽。

上海地區粽子種類多

以杏花樓、新雅為代表的廣式粽子吃口松軟而味道濃烈,外形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餘伸向四方。廣式粽子品種很多,有栗子、鮮肉、蛋黃、香菇;裹枕粽有烤鴨、香菇、栗子、鮮肉、蛋黃、米仁,其他還有鹼水粽、豆沙粽、鮮肉粽、鮮肉蛋黃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齋、揚州飯店為代表的淮揚特色粽子為"八味八式",正宗"小腳"白米粽、四角形紅棗赤豆粽、秤砣形蛋黃栗子粽、元寶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鹹肉粽、枕式鮮肉粽、長枕風雞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鮮明。

功德林供應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紅棗粽、松仁白米粽和羅漢粽,均以素食為特色。

清真洪長興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風范,粽殼略青,稜角分明,外觀清秀,品味純正,特別是"牛肉粽",是其他幫別所沒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興粽子店、五芳齋等傳統特色店所供應的粽子則是"五花八門",豆沙、鮮肉、白米、紅棗赤豆、鮮肉蛋黃等。沈大成首創咖喱雞粽,繽紛多彩。各類粽子從品種到外形,從口味到色澤都各不相同,大的廣式裹枕粽450克一隻,而迷你粽每隻僅25克。

外國的粽子

日本:稱粽子為茅卷,在陰歷五月五日吃,是用箬葉或菰葉包米粉,成長圓柱形。

越南:陰歷端午節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蝦米、瘦豬肉、紅豆,再加半隻鹹蛋包成;鹼粽,是用糯米粉加椰絲、蝦米、綠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條肉、蝦米、綠豆和五香調料包成,煮熟剝殼切片而食。

泰國:潑水節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頭、地瓜,用芭蕉葉包成蒸熟後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節」以歡慶玉米豐收,在節日中,家家戶戶用芭蕉葉包玉米和牛肉、雞肉、胡蘿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後食用。

此外,哥斯達利加、宏都拉斯、秘魯等國家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別稱知多少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 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 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這里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節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後,龍顏大喜,贊不絕口,欣然賦詩一首:「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子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用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兒媳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 得兒子的說法。
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有一首贊美九子粽的詩:「裹就連筒米宿春,九子彩縷扎重重,青菰褪盡雲膚白,笑說廚娘藕復松。」
粽子不僅形狀很多,品種各異,而且各地的風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兩種。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蠶豆粽、棗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豬油粽、棗泥豬油粽等。鹹味有豬肉粽、火腿粽、香腸粽、蝦仁粽、肉丁粽等,但以豬肉粽較多。另外還有南國風味的什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還有一頭甜一頭咸、一粽兩味的「雙拼粽」。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異彩紛呈。
由於飲食文化的傳播,早在古代時,我國製作粽子的技術就傳到了國外,因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都有吃粽子的習俗。
秘魯人是在聖誕節吃粽子的,全家人圍坐在一起,一邊歡慶聖誕節,一邊吃粽子,甚至連一些已經出嫁的女兒,在這天也要趕回娘家,再來嘗嘗母親親手製作的粽子。
緬甸人也愛吃粽子。在端午節,他們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餡,這種粽子香氣誘人,軟軟的,甜甜的,別有風味。
日本的端午節是在陽歷的五月五日,他們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狀酷似鍾形。
馬來西亞人包的粽子,形狀很像我國廣東的粽子,其特點是個頭較大,除鮮肉粽、火腿粽外,還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賓的粽子是長條形的,風味與我國浙東的粽子相同。粽子還是菲律賓人過聖誕節必不可少的食品。

熱點內容
蘭花的圖畫 發布:2025-05-11 07:02:19 瀏覽:330
七夕星向 發布:2025-05-11 07:02:13 瀏覽:369
杭州綠城玫瑰園度假酒店 發布:2025-05-11 07:00:52 瀏覽:676
綠植換盆鋪土順序 發布:2025-05-11 06:59:55 瀏覽:130
花草先生盆景 發布:2025-05-11 06:54:53 瀏覽:785
粉毛毛的情人節 發布:2025-05-11 06:49:07 瀏覽:265
七夕價格軟體 發布:2025-05-11 06:36:12 瀏覽:800
過七夕怎麼送禮物 發布:2025-05-11 06:35:28 瀏覽:693
網上鮮花超市 發布:2025-05-11 06:32:33 瀏覽:819
烏蘇荷花湖 發布:2025-05-11 06:21:14 瀏覽: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