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插花碗花
1. 中國花藝之六器
傳統插花按創作人群分為民間插花、寺觀插花、宮廷插花、文人插花等四大類型,主要容器為瓶、盤、缸、碗、籃、筒等六大類,由花材、容器、花插、幾架和墊板、配件等構成。主要流程為構思、構圖、花材與容器的選擇、花材修剪、固定、調整、陳設、賞析。其間包涵豐富的文化內涵、系統的插花理論、精湛的插花技藝與獨特的賞花方式。
瓶花
瓶花之所以被國人喜愛,正如「瓶」代表平安、吉祥,即可插作六合、十全之隆盛理念花;又可插作小品花,枝條柔順,且有高潔韻秀之姿。它既高昂又庄嚴,而且有至高的內涵。在瓶花的插作時有一定的難度,如何定枝,如何選擇花材,如何選擇瓶器,及花材在瓶中高低、虛實的安排都是非常重要的。
盤花
盤花的特點是盤器較淺,但器面廣,可取多點插作,也可欣賞水面。
缸花
缸花起源於第九世紀的唐代,而盛於明清之間。唐代已流行善於盛水的玉或白瓷水缸,充當插作牡丹的花器。缸形矮胖,腹部碩大,即可容納更多花材,又方便花材儜立,是介乎瓶與盤兩大特色之間的花器,適宜花頭大且上重下輕如牡丹、菊、綉球、或聚成塊體的花材使用,與枝條結合,產生對比之美。
碗花
碗是人們天天接觸最親切的器具之一,傳統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不斷變化的只是質料,工藝水平和裝飾手段。根據花材的剛柔、形、色與碗器的不同,互相搭配,互相綜合而成為主花、副花、客枝,或主花、副花、客枝、使枝三結構的碗花。
籃花
宋代為插花藝術的鼎盛期。為滿足社會經濟需求,插花多為財源富足的宮廷、顯耀的高官所喜愛,所以常用籃花插作隆盛型的院體花。到元代承襲宋代遺緒,仍有宋代隆盛型理念花風格,而且特別注重花藝的形象之美,花藝思想非常豐富。
筒花
筒式插花是用筒形、管狀花器製作的插花作品。在我國插花史上,用竹筒插花更為盛行。筒花起源於第十世紀的五代時,最著名的是南唐後主李煜,喜用竹筒插花,同時每年定期公開展覽,所引用的花型,除了傳統型的瓶花、盤花外,還包括掛花、吊花與筒花。
2. 中國傳統插花的六大基礎花期是
一·盤花
使用淺盤插花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盤的形狀以圓、橢圓為主,代表著圓滿、團圓的涵義,使人們最容易在賞花的同時親近水,最適宜夏季與寫景式的插花。
二·瓶花
瓶花是中國傳統插花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更能體現東方式插花風格的插花形式。瓶花能充分表達花材的線條美,尤其使木本花材的線條和姿容更富美感,更有高雅之氣。瓶花的應用范圍很廣,可擺放於廳堂、茶室、書齋展廳等,在我國有平安吉祥之意。
三·缸花
由於缸形多矮壯、穩重,適合配置碩大、鮮艷的花材,如牡丹、芍葯、菊花、山茶等,以表現豪華、端莊、隆重之華美。插作時留出三分之一內壁及水面空間,以避免整體的繁雜、臃腫感。
四·碗花
其特點為口寬底尖,插作以花插固定花枝,直接由中心點出枝,花腳緊密成把,整體高潔端莊,輕巧利落,多在寺廟插花中用,置於禪房或佛像前,極富宗教色彩。
五·筒花
傳統筒花構圖不拘形式,筒花特色是能充分表現線條美,插作時,花枝或曲或斜或倒掛,它們與花組合成立體、多維的造型架構,更增加了花型意蘊。筒花花材以枝條曲折、花色淡雅為佳。
六·籃花
俗稱花籃,使用各種籃子作為花器插花,插作時強調籃把與籃沿在構圖中的運用,充分顯現籃把的框景作用和籃沿流暢的弧線之美。巧妙運用虛與實、露與藏的對比關系處理花與器的結合。
3. 中國傳統插花所使用的容器包括
中國式插花常用的六大花器為瓶、盤、缸、碗、筒、籃。
一、是用來盛水,保養花材(芹做賣鮮花插花),支撐花材;
二、是用以烘托和陪襯造型,這嫌逗在東方式插花中尤為重要。容器成為立意構圖中的重要組成胡高部分對烘托主題,強化意境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容器的選擇和使用對作品的成敗影響甚大。但是不同類型的容器有不同的表現效果與不同的使用方法與技巧,按中國傳統插花中使用的容器歸納,主要有六大類容器的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