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桃花花卉寫生

桃花花卉寫生

發布時間: 2021-02-05 06:02:05

⑴ 寫意山水畫的基本顏色。

1、三青:石青的一種,性能與用法大致與石綠相同,石青也分頭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幾種,頭青顆粒粗,較難染勻,應多染幾次才好。

2、鈦白:惰性顏料,是傳統白粉的替代物。傳統白粉可分成鉛粉、蛤粉、白堊等數種,蛤粉從海中的文蛤殼加工研細而成,日久易「返鉛」而變黑,用雙氧水輕洗則可返白,至於白堊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畫中常用,亦歷久不變色。

3、硃砂:即硃砂,又稱丹砂、辰砂,硃砂的粉末呈紅色,可以經久不褪。硃砂做為顏料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應用廣泛,「塗朱甲骨」指的就是把硃砂磨成紅色粉末,塗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這種做法距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4、胭脂:用紅藍花、茜草、紫梗三種植物製成的暗紅色顏料,但以胭脂作畫,年代久則有褪色的現象, 目前多以西洋紅取代。

5、曙紅:化工顏料。

6、赭石:又秩士朱,從赤鐵礦中出產,呈淺棕色,目前赭石大多精製成水溶性的膠塊狀,無覆蓋性。

7、朱磦:即朱標,是將朱京研細,兌入清膠水中,浮在上面成橙色的部分。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鮮明成朱紅色者較佳,也有製成墨狀,朱京不宜調石青、石綠使用。

8、酞青藍:化工顏料。

9、花青:用蓼藍或大藍的葉子製成藍淀,再提煉出來的青色顏料,用途相當廣,可調藤黃成草綠或嫩綠色。

10、藤黃:南方熱帶林中的海藤樹,從其樹皮鑿孔,流出膠質的黃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黃有毒,不可入口。

11、墨黑:常用制墨原料有油煙、松煙兩種,製成的墨稱油煙墨和松煙墨。油煙墨為桐油煙製成,墨色黑而有光澤,能顯出墨色濃淡的細致變化,宜畫山水畫;松煙墨黑而無光,多用於翎毛及人物的毛發,山水畫不宜用。

12、三綠:石綠的一種,通常呈粉末狀,使用時須兌膠,石綠根據細度可分為頭綠、二綠、三綠、四綠等,頭綠最粗最綠,依次漸細漸淡。

(1)桃花花卉寫生擴展閱讀:

中國畫上色技法

中國寫意畫上色技法主要有:填色法、染色法、罩色法、破色法、潑彩法、烘托法、反襯法等。下面講解各個畫法的特點與技巧:

1.填色法:也稱勾線填彩法、勾填法、勾勒法。首先用墨線勾完對象的輪廓,然後用顏色在勾好墨線的范圍內填滿顏色,要填的平整均勻,因此也稱單線平塗。

2.染色法:有淡彩暈染、重彩暈染、接染、托染、點染等等,寫意畫渲染的要求是:先在毛筆上調淺色,然後在筆尖上調深色,一筆畫到宣紙上,自然表現出深淺不同的顏色。大面積染色則用大筆甚至用底紋筆染,力求有質量感、空間感、忌臟、膩、灰。

3.罩色法:在寫意畫中,在墨色畫了之後,為加強這一部分的色調。再用石色罩一層,使這部分物象更醒目、厚實。

4.潑彩法:主要用在寫意畫中,在大塊潑墨的基礎上,將飽滿、淋漓的石色(有覆蓋力)潑在畫上,使重色與墨色相結合,從而使物象的色感和體積感更加突出厚重。

5.彩墨法:即色中蘸墨。以色為為主,或是墨中蘸色。以墨為主,進行著色、如畫麻雀。先用淡墨著色。再蘸赭石畫羽毛,畫綠葉。先蘸汁綠。再蘸墨。一筆下去,自然表現出綠葉的濃淡深淺。

6.破色法:有水破色、墨破色、濃色破淡色、淡色破濃色、石色破草色、石色破墨色等等、如畫花卉葉片,可在葉片顏色快乾時,用重墨勾葉筋,又如在一片淡紅的芙蓉花色快乾時,用胭脂線勾出花瓣筋絡,從而時畫面的質感和韻律更加真實奪目。

7.烘托法:筆畫中運用較多,寫意畫中也常採用,如畫近處芭蕉時。正面用濃淡墨線勾出芭蕉葉脈,反面用石綠襯托等。

⑵ 美術色彩名稱

你是指國畫的么?
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它一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從使用歷史上講,應先有礦物、後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煙、後有油煙。遠古時的岩畫上留下的鮮艷色澤,據化驗後,發現是用了礦物顏料(如硃砂),礦物顏料的顯著特點是不易退色、色彩鮮艷,看過張大千晚年潑彩畫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積的石青、石綠、硃砂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植物顏料主要是從樹木花卉中提煉出來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幾種
一、礦物顏料
1、硃砂
2、朱膘(硃砂中提煉、最上面的一層)
3、銀朱
4、石黃
5、雄黃(又稱雄精)
6、石青(分頭、二、三、四青)
7、石綠(分頭、二、三、四綠)
8、赭石(分深赭、淺赭)
9、蛤粉(貝殼磨製、雖非礦物但歸在此類)
10、鉛粉(易變黑,常用鈦白粉代替)
11、泥金
12、泥銀
二、植物顏料
1、花青
2、藤黃(有毒)
3、胭脂
4、洋紅(進口,胭脂蟲中提取,雖非植物但歸於此類)
三、化工顏料(不同於盒裝軟管的,也為塊狀,姜思序堂生產)
1、曙紅
2、深紅
3、大紅
4、鉻黃
5、天藍
第一、二類為純天然製作,除洋紅外(它最初從墨西哥引進),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國畫顏料。三類為現代的化工合成顏料,用起來尚可。
我們現在用得最多的當數上海馬利實業畫材有限公司生產的「馬利牌」中國畫顏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來說一類為粉狀,用時須加明膠,二、三類直接在水中浸泡一會就可,使用比較方便。

粉紅,即淺紅色。別稱:妃色 楊妃色 湘妃色 妃紅色
妃色 妃紅色:古同「緋」,粉紅色。楊妃色 湘妃色 粉紅皆同義。
品紅:比大紅淺的紅色 (quester註:這里的「品紅」估計是指的「一品紅」,是基於大紅色系的,和現在我們印刷用色的「品紅M100」不是一個概念)
桃紅,桃花的顏色,比粉紅略鮮潤的顏色。 (quester註:不大於M70的色彩,有時可加入適量黃色)
海棠紅,淡紫紅色、較桃紅色深一些,是非常嫵媚嬌艷的顏色。
石榴紅:石榴花的顏色,高色度和純度的紅色。
櫻桃色:鮮紅色
銀紅:銀朱和粉紅色顏料配成的顏色。多用來形容有光澤的各種紅色,尤指有光澤淺紅。
大紅:正紅色,三原色中的紅,傳統的中國紅,又稱絳色 (quester註:RGB 色中的 R255 系列明度)
絳紫:紫中略帶紅的顏色
緋紅:艷麗的深紅
胭脂:1,女子裝扮時用的胭脂的顏色。2,國畫暗紅色顏料
朱紅:硃砂的顏色,比大紅活潑,也稱鉛朱 硃色 丹色 (quester註:在YM對等的情況下,適量減少紅色的成分就是該色的色彩系列感覺)
丹:丹砂的鮮艷紅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紅色
火紅:火焰的紅色,赤色
赫赤:深紅,火紅。泛指赤色、火紅色。
嫣紅:鮮艷的紅色
洋紅:色橘紅 (quester註:這個色彩方向不太對,通常洋紅指的是傾向於M100系列的紅色,應該削弱黃色成分。)
炎:引申為紅色。
赤:本義火的顏色,即紅色
綰:絳色;淺絳色。
棗紅:即深紅 (quester註:色相不變,是深淺變化)
檀:淺紅色,淺絳色。
殷紅:發黑的紅色。
酡紅:像飲酒後臉上泛現的紅色,泛指臉紅
酡顏:飲酒臉紅的樣子。亦泛指臉紅色

鵝黃:淡黃色 (quester註:鵝嘴的顏色,高明度微偏紅黃色)
鴨黃:小鴨毛的黃色
櫻草色:淡黃色
杏黃:成熟杏子的黃色 (quester註:Y100 M20~30 感覺的色彩,比較常用且有濃郁中國味道)
杏紅:成熟杏子偏紅色的一種顏色
橘黃:柑橘的黃色。
橙黃:同上。 (quester註:Y100 M50 感覺的色彩,現代感比較強。廣告上用得較多)
橘紅:柑橘皮所呈現的紅色。
姜黃:中葯名。別名黃姜。為姜科植物姜黃的根莖。又指人臉色不正,呈黃白色
緗色:淺黃色。
橙色:界於紅色和黃色之間的混合色。
茶色:一種比栗色稍紅的棕橙色至淺棕色
駝色:一種比咔嘰色稍紅而微淡、比肉桂色黃而稍淡和比核桃棕色黃而暗的淺黃棕色
昏黃:形容天色、燈光等呈幽暗的黃色
栗色:栗殼的顏色。即紫黑色
棕色:棕毛的顏色,即褐色。1,在紅色和黃色之間的任何一種顏色2,適中的暗淡和適度的淺黑。
棕綠:綠中泛棕色的一種顏色。
棕黑:深棕色。
棕紅:紅褐色。
棕黃:淺褐色。
赭:赤紅如赭土的顏料,古人用以飾面
赭色:紅色、赤紅色。
琥珀:
褐色: 黃黑色
枯黃:乾枯焦黃
黃櫨:一種落葉灌木,花黃綠色,葉子秋天變成紅色。木材黃色可做染料。
秋色:1,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2,古以秋為金,其色白,故代指白色。
秋香色:淺橄欖色 淺黃綠色。 (quester註:直接在Y中摻入k10~30可得到不同濃淡的該類色彩)
嫩綠:像剛長出的嫩葉的淺綠色
柳黃:像柳樹芽那樣的淺黃色

⑶ 雲南寫生的感受

親愛的朋友:
您好! 下面這是雲南的十大名片

麗江 ◆中國唯一集三項世界級遺產於一身的奇特仙境。
石林 ◆億萬年的鬼斧神工,天下第一秀美奇特地質。
春城 ◆春融萬物時尚和諧,花語傳頌亞洲花都。
聶耳 ◆用音樂呼喚民族魂,奏響中華民族前進的聲音。
雲煙 ◆紅雲當前華夏呈祥,傳統品牌引領中國夢想。
紅塔山 ◆王者歸來,山高人為峰,中國品牌角逐世界。
元謀人 ◆亞洲人最古老先祖,世界文化源遠流長。
普洱茶 ◆品味茶馬古道文化,保健養生修身養性。
過橋米線 ◆濃縮千般自然滋味,湯水波動萬種風情。
雲南白葯 ◆百年傳奇鑄就金字招牌,天然神奇功效呵護蒼生。

麗江這個被人們稱為最適合看書、發呆、聊天、做夢、曬太陽的地方,凝聚了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世界記憶遺產東巴文化,是中國唯一集3項世界級遺產於一身的地方。

玉龍雪山、大研古鎮、束河古鎮、白沙古鎮、虎跳峽、摩梭「女兒國」、三江並流奇觀……眾多精美絕倫的景點聚集麗江境內,將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在一起。

麗江擁有獨一無二的東巴文化。除古老的東巴象形文字和納西古樂外,納西人「重過程不求結果」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以及這種價值觀造就的生活,使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遊客都能在麗江找到自己追求的東西。到雲南不能不到麗江。

麗江是一個奇特的地方,甚至,她不是地理概念上所謂的「城市」,而是一處有生命、有靈氣的所在。

紅牆、木屋、飛檐、石路、綠蔭、溪流……麗江古城總是有著特別的味道,似乎是一千張面孔,用什麼詞彙都無法精準概括。比如夜晚的酒吧里有張揚妖艷的美;而爬上萬古樓,眼前是一片幽靜含蓄之美;躲在客棧或走進納西人家,滿心裡可能又是舒緩安逸之美……因此,不要問麗江美在哪裡,她就在你的心裡。

在我的心裡,這里最大的吸引力其實並不在於能夠看到多少奇絕的風景,而是能夠體驗一種生活狀態,和一種獨特的文化。有人總結麗江是最適合看書、發呆、聊天、做夢、曬太陽的地方,還有人總結了「在麗江不可不做的十件事情」,都是一些看似平淡,卻是如今紛繁緊張的都市人闊別已久的生活。

一位挺「神」的朋友告訴我,麗江的古譯叫做「伊孤獨」——所謂伊人,天之涯,地之角,可以夢見不可眼見,可以遇見不可尋見;所謂孤,望遍天圓地方獨此一處;所謂獨,茫茫紅塵,僅僅唯一。不知怎的,每次看著這樣的話,心裡總流動著淡淡的傷感,或許,來到麗江的人都是期望能夠生活在別處的人。

古城很多酒吧的留言簿中都寫滿了無數遊客對這里的喜愛和眷戀,有一句讓我印象深刻:徜徉在麗江曖昧的夜色下,連空氣都變得溫順。古城的月光下,低頭長發拂過面頰的剎那,你的思緒又飄向了何方? 謝 煒

今日名片風采

一個城市作為雲南的名片,除了「春城」外,恐怕也只有麗江有這樣的底氣了。作為中國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3個世界級的品牌集於一身的地方,麗江不僅是雲南的名片,而且已經是中國的名片,世界級的名片」。麗江市市長張祖林曾這樣自信地說。品牌風采

「柔軟」的麗江有很多過硬的理由來競爭名片。她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擠開峽谷,奔瀉而出,並肩而下,相依相伴;她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納西先祖於宋末元初依山傍水、以水為脈、融匯多民族的燦爛文明築就的古城至今保護完好;她擁有世界記憶遺產——東巴文化:見木畫木,見石畫石,堪稱文化化石的象形文字。

魅力風采

冰清玉潔的玉龍雪山、嫵媚多情的大研古鎮、古樸自然的束河古鎮和白沙古鎮、驚濤拍岸的峽谷虎跳峽、摩梭「女兒國」的瀘沽湖、三江並流的老君山、高原濕地的拉市海、長江第一灣的石鼓……眾多充滿精美絕倫的景點聚集在麗江境內,各景點風情迥異又都極具看點,將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地結合了起來。

如果說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則是旅遊的靈魂,對於以旅遊強市而名揚天下的麗江來說,深厚的民族文化(尤以納西族文化為主)底蘊就是麗江十年間翻天覆地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進取風采

如今的麗江旅遊,已經沒有明顯的旺季和淡季之分,每天都熱鬧非凡,人氣極旺。據統計,去年一年,麗江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00萬人次,其中國外遊客18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38億元人民幣。今年上半年,國內遊客數量增加近20%,國外遊客更是迅猛增長,已經達到14萬人次左右,今年國內遊客將接近500萬人次,海外遊客的數量將超過30萬人次,遊客在麗江的停留時間也將由去年的1.6天增加到1.8天。

如今的麗江,又提出要打造「一體兩翼、雄鷹展翅」的旅遊布局。「一體」是指古城和玉龍雪山,主要在提升和完善麗江主體景區功能、服務上產生新突破;「兩翼」指東部的瀘沽湖景區和西部的老君山景區

昆明是雲南省省轄市,雲南省省會。位於滇東高原中部,東北距首都北京2040公里。介於東經102°10′~103°40′,北緯24°23′~26°22′之間。東鄰東川市和曲靖地區的尋甸縣、馬龍縣、陸良縣,西與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武定縣、祿豐縣相連,南與玉溪地區的玉溪市、澄江縣、易門縣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瀘西縣、彌勒縣毗鄰,北以金沙江為界,與四川省的會理縣、會東縣隔江相望。東西最大橫距151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18公里,總面積15561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2081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125平方公里。現轄五華區、盤龍區、西山區、官渡區、東川區、富民縣、呈貢縣、晉寧縣、路南縣、宜良縣、嵩明縣、祿勸縣、尋甸縣等5區1市8縣,代管安寧市。總人口380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50多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佔87.4%,還有彝、白、回、苗、傣、僳僳、哈尼等25個少數民族,佔12.6%。境內地形以高原陷落盆地與陷落河谷相交錯,中部高,四周低,境內河流分屬金沙江、珠江、紅河三大水系,形成高山大河與盆地共生、地面高差懸殊、水系復雜的地形特點,其中昆明壩子為全市最大的盆地。著名的高原湖泊滇池是雲南省最大的湖泊,總面積約300平方公里。境內85%左右為山地。位於祿勸縣境內的轎子雪山馬鬃嶺為烏蒙山主峰,海拔4247米,也是滇中第一高峰。東部梁王山逶迤而下,最高海拔2820米,西部富民西山主峰高2834米。最低海拔在北部金沙江邊,僅746米。昆明市區地面海拔1891米。昆明受南部孟加拉灣海洋季風和東南部北部灣暖濕氣流的影響,具有亞熱帶氣候特徵,年平均氣溫15℃,最熱月平均氣溫19.8℃,最冷月平均氣溫7.7℃,極端高溫31.5℃,極端低溫-5.4℃。年均日照2480小時,年均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其中80%的降水集中在6~10月的雨季,形成干濕季節分明、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四季如春的特徵,被人譽為"天氣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斷四時春",昆明因此又有"春城"之稱。

⑷ 中外美史所有著名畫家及其作品 急急急 16號之前回答

西方:
1. 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 義大利)《岩間聖母》、《最後的晚餐》《聖母子與聖安娜》和《蒙娜麗莎》...

2.彼得·保羅·魯本斯(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 生於德國)《基督戴荊冠》《劫奪留西帕斯的女兒》《海倫娜在花園里》....

3.倫勃朗(1606年-1669年荷蘭)《夜巡》《杜普教授的解剖學課》《猶太新娘》....

4.保羅· 塞 尚 (1839年-1906年法國)《四季》《甜烈酒》《那不勒斯的午後》《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

5.克勞德·莫奈(1840-1926法國)《睡蓮》《盧昂大教堂》《阿爾讓特伊的帆船》《印象,日出》.....

6.奧古斯特·雷諾阿 (1841-1919法國)《莎麗》《夏爾潘蒂埃夫人和她的孩子 》《遊艇上的午餐》《浴女》....

7.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年7月24日-1930年9月29日俄羅斯)《意外歸來》 《宣傳者的被捕》《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8.保羅· 高更 ( 1848-1903年 法國 )《塔希提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9.文森特·凡·高 (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蘭)《吃土豆的人》《向日葵》《夜間咖啡座-室外》《夜間咖啡座-室內》《收獲景象》《海濱漁船》...

10.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病孩》、《母親之死》《在靈床旁》《吶喊》.....

11.巴伯羅•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 《喝苦艾酒的女人》《穿襯衣的女子》《藤椅上的靜物》《吉他》《格爾尼卡》...

中國:
12.除悲鴻(1895-1953)著名油畫《 我後》《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京》...

13.齊白石(1864——1957年)《借山吟館詩草》、《白石詩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傳》...

14.潘天壽(1897—1971)中國繪畫史》《中國書法史》《聽天閣詩叢》《治印叢談》...

15.李苦禪(1898—1983.6)《山嶽鍾英》、《魚鷹》、《鳥語花香》、《松鷹》、《朝暉》、《紅梅怒放》等。出版有《李苦禪畫集》、《李苦禪畫輯》...

16.林風眠(1900—1991)《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靜物》等。著有《中國繪畫新論》,出版有《林風眠畫集》...

17.靳尚誼(1934--)《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瞿秋白》、《醫生肖像》、《畫家》、《晚年黃賓虹》...

18.楊飛雲(1954--)《北方姑娘》《喚起記憶的歌》《靜靜的時光》《荷花屏鳳》....

19.艾軒(1947--)《她走了,沒說什麼》《若爾蓋凍土帶》《雪》...

20.羅中立 (1948--)《父親》《吹燈》....

行么?找的很辛苦

⑸ 近現代國畫的介紹

國畫的花鳥畫基本畫法

花卉的觀察 學習畫花卉,除了要多觀賞及臨摹古今名畫以外,還要對 實際的花卉深入的觀賞與寫生,了解花的枯榮及霜晴雨露中的 情態,茲從花朵葉與枝乾等各部位簡述其結構與生態.
( 一 ) 花朵:花朵經常是畫面的主題, 一般花朵包括花 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幾部份,花瓣有單瓣與重瓣 ( 復瓣 ) 之 分,花形有離瓣合瓣之別,牡丹薔薇花等是離瓣的重瓣,梨花 木棉花等是離瓣的單瓣,牽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單瓣,大部 份的花卉都具有單瓣與重瓣的不同品種,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 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長短多寡的區別,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 蕊都在一起,雌雄異株者僅有小蕊,或僅有大蕊,有的花蕊較 明顯,有的較隱密,都需仔細的觀察,花萼亦因花的種類而異 ,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絲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長 在一長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長,山茶萼像魚鱗等。
( 二 ) 葉:單葉植物從枝或莖長葉時,葉序有對生互生 輪生叢生等,復葉植物有的成羽狀掌狀鳥足狀,有的是二重復 葉,形式更為復雜,必先了解其生長的規律,才不致在繁雜中 發生錯誤,葉有葉柄與葉脈,形狀有尖圓長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莖枝:可分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 木本枝幹挺 硬,有些相當粗狀,草本的莖大都較嫩,有的變成右旋或左旋 的蔓延,有的還長有須狀的攀緣莖。

花卉的寫生
各種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較清新,生氣勃勃,是寫生的好 時間,寫生是為創作收集素材,如果是為了工筆畫的需要,就 必須作細致的描寫,有時我們在畫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寫生收集素材的時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側面的、斜 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葉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 花蕾,也要有將綻的大花蕾。葉子也是如此,除了成葉外也要 有嫩葉及嫩芽,並注意陰陽向背,大小穿插。枝幹也要有主幹 、支幹之分,以及在在畫面上的姿態和疏密。以上這些都是我 們在針對目的寫生收集素材時,首先要注意到的問題。
雖然花鳥畫不像山水畫常有移動視點的表現法,通常視 角比較穩定,但我們觀察時可運用移動視點的方法,選取最美 角度寫生,並注意花、枝、葉的大小比例。畫花朵可從花蕊花 瓣入手,通常先畫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擴展,花瓣 太復雜的可進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畫葉也是如此,除了 注意葉序、結構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與疏密、前後葉 的變化,最後畫枝幹,大幹還要畫出皮紋,如梅花的大幹要蒼 老、皮紋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橫皴,松干皮要 鱗皴,紫薇花干皮較光滑等不同種類的枝幹特點。
花卉的寫生,宜從折枝花卉開始,折取花葉易於入畫的一 枝,插於花瓶中詳細觀察,花蕊被遮蓋的也可撥開,研究細部 結構。對於簡單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選取整株花的一角來嘗試 或全株花的寫生,由於枝葉復雜,須選擇適當的角度,並做大 幅度的刪減或調整。總之花卉的寫生並不是畫植物的插圖或說明圖,需主觀的取捨與美化,並強調意趣的表現。
鳥類的觀察
禽鳥在中國畫中又稱為「翎毛」,可區分為水禽與山禽兩 大類,依其生活習性,又可分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鳴 禽、雉禽等類,各類的特微與習性如下:
(一)涉禽:棲於淺水中捕食魚蝦,它的嘴、頸、腳都很長。 例如鶴、鸛、鷺鷥等。
(二)游禽:喜歡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腳短,趾間有蹼,多 捕食魚蝦和小蟲。例如海鷗、野鴨、鴛鴦、雁、信天翁 等。
(三)猛禽:雙翅強而有力,嘴形如勾,腳夷尖銳,性情猛悍 ,專門捕食小動物。例如鷹、鷲、鶚、隼等。

(四)攀禽:多數上嘴鉤形,下嘴較短,足趾二前二後,能用 夷攀抓在樹幹上。例如鸚鵡、啄木鳥等。
(五)鳴禽:喜歡鳴叫,一般小鳥多屬此類。
例如維、鶯、畫 眉、伯勞、黃鸝、八哥等。
(六)雉禽:屬於棲地類禽鳥,身體較大毛色美麗,尾長,嘴 形與雞類似,多生長於山林矮木叢中。例如雉雞、錦雞 、長尾雉、孔雀等。禽鳥是卵生,故其身體(不包括頭 、頸、腳、尾等部位)呈蛋形。因生活環境與習性不同 ,其嘴、腳翅及尾也各有不同的比例與特微,一般而言 ,水禽(涉禽、游禽)大多嘴長而尾短,山禽(鳴禽、 攀禽、雉禽)大多嘴短極尾長,嘴勾者食肉,細尖者食 蟲,嘴長者食熊蝦,食殼者嘴粗而厚,成圓椎形。能長 途飛行的鳥翅膀大都較長,且發達,水禽中多長頸者, 以便迅速出擊,啄夾魚類。此外如頭形、眼精的顏色及 位置的高低,各有不同,也須把握其特微。
鳥類遍體生長羽毛,細密的綿羽有保溫的作用,此外也有 半綿羽,以及許多形狀不清楚,層次繁多而疊列成一大片的感 覺。另一種是羽片形狀較清楚,如翼、尾的羽毛,皆有詳細的 名稱,應仔細觀察不同部位的羽毛形狀及其疊列的關系,以求 熟悉鳥類羽毛的組織與秩序。
此外尚須明白禽鳥的雌雄,禽與獸絕大部份都是雄的較美 ,少數雌雄的羽毛一樣,但是雌鳥總比雄鳥略小,鳥的翼及尾 ,超左或超右是雌雄相反;雌鳥的右翼及右尾翼在上,雄鳥的左翼及左尾羽在上。鳥類的喜、怒、哀、驚,表現在翼、尾及 姿態上,亦有不同。
鳥類的寫生
鳥類除了結構復雜外,又活潑善動,要以真鳥直接寫生, 對初學者是一大挑戰,剛開始不妨寫生鳥類標本。畫標本的優 點是可以從各角度詳細的觀察細節,甚至重要羽毛的數目也可 慢慢的數清楚,尤其是畫工筆翎毛,標本的觀察助益頗大。然 而畫標本的缺點是容易畫出動態生硬呆板,甚至形狀比例失真 的作品。標本雖從真鳥剝制而成,但經人工填塞棉花於體內, 容易變形,鳥的眼珠亦不依類別的不同而變化,通常裝上統一 的人工替品。張開的翼及腳都家鐵絲支撐重量並維持形態,往 往因為製作者疏於觀察及技巧不足,而使關節變化失真,生硬 挺直,或重心不穩,羽毛凌亂等缺點。初學者了解這些極可能 發生的症狀之後,不妨比較鳥類的參考書籍圖片,或前往鳥店 、動物園甚至野外觀察,並可藉照相機的功能,凝固瞬間的動 作,作為寫生的輔助參考資料。
作過鳥類標本觀察之後,即可嘗試籠中鳥的寫生。最好到 鳥店選購一種平時熟悉而溫 馴的小鳥, 最好價格不要太高, 又容易飼養者,作為寫生的對象。首先要觀察其各種動態,如 踏枝、啄飲、搜翎、欲升、欲降、鳴啼、縮頸、飛翔..,等不 同的動作,並將其特徵記憶下來。寫生之前不妨仔細的觀察, 並發現它最常重復出現的動作,或持續最久的型態作為寫生的 選擇,以鉛筆或毛筆做速寫,鳥的姿態改變時不妨依記憶修補 ,或等待其出現相同動態時,再迅速掌握,如做詳細的描繪較 費時,需耐心的畫畫停停,分幾次描繪完畢,而創作時最好也 能經常觀察,才容易捕捉到禽鳥的神態。
籠中鳥的行為動作與在大自然中的秦鳥略有不同,就如同 在監獄中的人和外面自由人的表情動作有別一樣,為了表現『 好鳥枝頭亦朋友』的自然情趣,了解每一種鳥的生活環境與棲 息之態,最好到山林野外做實地的觀察,配合望遠鏡賞鳥更佳 。每一種鳥的習性與姿態不盡相同。如燕子與鴿子是不站在樹 枝上的,鶴與鷺鷥是拳一足而睡,烏鴉與喜鵲的動態絕不相同 若不仔細觀察,張冠李戴,舊部合乎物態,物理與物情。此外 鳥類棲宿或非翔時,頭必迎風、如背著風、羽毛必定掀起來, 這也應該注意到的現象。
速寫時可先畫出鳥的主要形體(蛋型)在根據頭部的動態 (如伸頭、縮頸、扭轉等)添加頭部(頭部大致也成蛋形), 再添加翅、尾與足部。爪在平地時需踏的穩,在枝上需抓的緊 。非翔實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不可兩者同時伸展。最重 要得是身體要有重心,型態力求生動活潑,才能表現出生命力。

白描畫法
白描畫法是指以墨線描繪物體,不著顏色的畫法。在人物 、畜獸畫方面也有白描畫法,譬如兩幅最早的戰國楚墓出土的 帛畫,即以白描法表現,我國古代稱之為「白畫」,北宋的李 公麟是這種畫法的代表性人物。
白描畫法以線條為主,也可渲染淡墨。畫線條時,要使筆 墨結合形相的特質,筆法的轉折頓挫,線條的粗細濃淡,皆要 以所表現對象的質感或特色為依歸,譬如以較細較淡的線條畫 花瓣容易表現出其嬌嫩柔軟;以較稍粗稍濃的線條畫葉與枝梗 ,較易表現其硬而厚的質感;以略乾且下筆、收筆皆虛的細線 條畫禽鳥的羽毛,較易表現羽毛蓬鬆而柔軟的感覺。
中國畫是線條的雄辯,尤其在白描畫中,線條的優劣是一 幅畫成敗的主要關鍵。白描畫運筆宜以中鋒為主,用筆的壓度 和速度要均勻,鉤出的筆線要有「外柔內剛」的效果,力量要 涵蓄在內,不宜顯露於外;缺乏涵蓄的筆墨,不耐久看。鋒芒 過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現出一種霸悍的氣象,有時尚可減低 某些花卉、禽鳥的美感,故白描畫的線條要「寓剛建於婀娜中。
此外運筆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滯,務必要有「無往 不回」之意,腕力氣力一定要送到頭,止筆向上提時,也不可 輕率潦草。至於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據吳學讓教授提供的示範 有三種主要的線條,一為起筆停筆(一字描),適於畫葉梗、 竹乾等。二為釘頭鼠尾描,適於畫葉筋、葉片等。三為連續弧 線描,適於畫花瓣。下圖是禽鳥的局部畫法示範,畫鳥的順序 是先畫嘴的當中一長筆,再畫上顎和下顎各一筆,再依次畫眼 圈、點眼、頭額、背、翼、胸、腹、腿、爪、補尾。畫細毛的 線條落筆與收筆較輕,中段略粗,若落筆太重,不易表現出羽 毛的質感。
雙鉤填彩畫法
雙鉤填彩畫法是用線條鉤描物象後在填色的畫法,又稱鉤 勒填彩法或雙鉤設色法,是從白描的基礎上染色彩而成。它的起源甚早,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已見此種畫法,五代 畫家黃筌是雙鉤填彩法的代表性畫家,其線條纖細,賦色艷麗 ,是北宋院畫花鳥畫法的主流,另有江南的徐熙,也用雙鉤填 彩法,但風格野逸,較注重線條的趣味及墨韻,後世的花鳥畫 家 ,用筆多取法徐熙,用色取法黃筌,並兼取兩家的神似逸 韻。

畫雙鉤填彩法應選擇熟紙 (紙) 或絹,先用墨線雙鉤白 描後,准備兩只羊毫筆作渲染,一隻蘸色,一隻沾清水,要先 練習一手執兩只筆,並能靈活交換。設色時顏色要淡,應多染 幾次,將花、葉內側( 或中央 )的顏色以清水筆推染至邊緣 ,清水筆內的含水量要適當,水太多會留有痕跡,太乾則渲染 不開。渲染完後,如原來的墨線已經模糊不清,可用重色在重 鉤一次,鉤一次,稱為「勒」,同時也可從畫紙背後托染,使 畫面的花葉顏色更加濃厚、均勻。花卉渲的方法有三:
(一)先 後染:先將花朵的顏色最淡的顏色 底(既平塗打 底)再用其他顏色分染,通常白色、粉紅色、淺黃色的 可花先用白粉 底,在用淺綠、洋紅、藤黃等色分染。 葉子可先用草綠 底,再用花青分染。
(二)先染後 :紫紅色或深紅色的花卉,可先用花青(或淡 墨)自內側向外分染後,再 紅色,染葉也可先用花青 (或淡墨)分染後,再 草綠。
(三)接染畫法:譬如粉紅色的荷花瓣,尖紅,根部稍帶淡綠 色,可先用白粉 底再用洋紅由尖向內分染,並立即用 淡綠色由內向外分染,在水份未乾前接合。局部蟲蝕的 破葉,亦可用接染法。
於禽鳥的賦采法略有不同,下圖為吳學讓教授的示範,首 先白描後以淡墨分染,然後以顏色第二次分染,乾後第三次鋪 色,接著第四次梳毛,第五次鋪色 梳毛(絲毛)是化翎毛( 或畜牲)所常用,為了強調羽毛松軟而細密的感覺,梳羽毛法 的原則是淡色羽毛用深色梳,深色羽毛用淡色梳。
沒骨畫法

沒骨畫法是不用墨線鉤勒、直接以色彩繪畫物像的畫法。 沒骨畫法相傳為北宋徐崇嗣所創,此後畫者極少,清初的惲壽平是復興此畫法的大師,影響近代甚大。
沒骨畫法也以使用熟紙較恰當,因不用墨線,故以留白的 「水線」來曲分前後葉或花瓣與花瓣之間的關系,有以白當黑 的味道。沒骨畫法也可細分為幾種表現方式:
第一種較工細如 雙鉤蠆填彩法,只是略去雙鉤的墨線,靠色彩的層層加染而成。
第二種畫法略為疏放稍帶寫意的筆意,直接以色彩點染,一次完成。第三種畫法是先工整色,未乾前以其它類似的色彩 點染局部,類似破墨因為使用熟紙,故產生半融合效果或略帶斑駁的色彩變化。

一般而言,白描畫法、雙鉤填彩畫法與沒骨畫法機皆屬於工筆畫法的范疇,應注意其形態的完整與結構的清楚,初學者在畫前可先鉤 一張同尺寸的速寫稿,置於畫紙下,則構圖、形狀有個依據, 能專注色彩與運筆的趣味,無論以那一種發方法畫花、葉,色 彩皆要有濃淡的變化,一隻筆沾清水,以便分染。亦可用「先後染」的方法,追情求更豐富的色彩變化,但設色不宜太濃 艷,總以淡雅為尚。染完色彩,等待乾後再鉤勒葉筋、絲花或 加畫花蕊,增補細部。

寫意畫法

寫意畫法是指用單純而概括的筆墨來表現對象的精神意態 ,是不求形似求神似的畫法。依據畫史上的記載,唐朝吳道子 所畫的嘉陵江山水或王洽的潑墨,可能已具有寫意的形態,傳 世的畫跡中北宋蘇軾、文同的墨竹,釋仲仁的墨梅已經可以歸 入寫意畫法中,到了明末的徐渭,更以豪放筆墨,在宣紙上畫 出淋 痛快的大寫意,如下圖是徐渭所畫的「牡丹蕉石圖」。 八大山人、揚州八怪及金石畫派都給寫意花鳥畫拓展了不少的領域。

寫意花鳥畫法多以「點垛」或「點簇」的技法,可細分成 鉤花點葉法、小寫意法、大寫意法等數。畫寫意適宜選用生紙 ,可單獨用墨色來畫,亦可用數種顏色來畫。筆內先含調好淡 色,再礁深色於筆尖,也可先可先礁深色再蘸清水來畫,每一 筆都要有深淺的變化,使用生紙容易化開,才能產生乾、濕、 濃、淡的不同效果。

下列圖版是吳學讓教授以寫意畫法示範的紫藤,先以雙鉤畫法了解其結構。用寫意畫法現紫藤花,先以羊毫筆沾白粉,筆尖蘸花青,再蘸洋紅後以側鋒點垛,即畫出有濃淡與色彩變 化的花瓣,補小化瓣後,換草綠色畫細梗、點花蒂,並以黃粉 點花蕊。此外葉子的結構、葉序,穿藤法,亦應注意。
總之寫意畫法雖有所謂「意到筆不到」之說,形式簡略或 形象不精確都不需計較,然而要將寫意畫法畫得好,仍須先在 工筆畫法中多下工夫,多觀察寫生,才能發揮筆簡而意足的特點。
國畫的畜獸畫基本技法

畜獸又稱走獸是中國畫中較難表現得好的一門,宋朝沙門 德洪即指出:「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 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為貴。惟犬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晝者難工,世之人見其似,則莫不貴之。」由此可 見畜獸有常形,即每一種動物都有一定的體型、比例與動態, 稍不謹慎,觀察得不夠仔細,即容易流為笑柄。常畫的畜獸有 馬、牛、虎、獅、鹿、羊、猿猴、貓、犬、狸、兔、馱、騾以 及象徵權勢的龍等,每一種走獸各有不同的特徵與習性,作畫 前必先詳細的觀察與寫生。
畜獸的觀察與寫生

我國古代畫家即非常重視觀察,譬如擅長畫獐猿的北宋畫家易元吉,曾游荊、湖間,深入山區,觀察野獸的動靜游息之態,故其走獸畫富有生趣。李公麟每次經過癖舍,看到其中的御馬,必終日觀察,無暇與客人交談,故能畫出馬的特徵,黃山谷在其詩中即稱贊道:「李侯晝骨亦晝肉,下筆生馬如破竹 。」據說元代畫馬名家趙雍曾經據壯學馬滾塵狀,其母管夫人 自窗中窺看,正見一匹滾塵馬,故趙雍晝馬,能得其性情。可見古代成就高的晝家都很重視觀察,甚至親身模仿其動作,以求生動的表現畜獸的特徵與神趣。

蘇東坡的題跋中曾經提到蜀中的收藏家杜處士一日正在曝曬其書畫,有一牧童看見其中一軸戴嵩晝的鬥牛圖,拍手大笑說:「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牧童經常與牛生活在一起,發現到牛在角斗時, 牛尾是緊夾在兩股間,而唐朝畫牛名家戴嵩的觀察還欠周到,以致造成錯誤,是值得作為我們的借鏡。

中國畫一向提倡「形神兼備·以形寫神」,畫畜獸也不例外,觀察入微,掌握神態,才能將其畫活。走獸雖然同樣具備 五官、四肢,但其傳情表達的能力,卻不如人類豐富,然而我 們也不能忽視其細膩的動態和神情,每一種動物都有獨特的表 達喜怒哀樂的方式。此外動物也有許多特別的習慣和動態,譬如鹿、虎等耳朵能隨意的轉向各個方向,如收聽器般,能覺察極輕微的聲音;貓、虎等眼睛的瞳孔,能敏感的隨著自然光線的變幻而開合,猶如照像機的光圈原理;動物的尾巴具有均衡的作用,可調節各種姿態,這些特點都應注意到。

畫貓耍表現出乖巧靈俐的特色,同屬貓科的虎則要表現出威嚴勇猛的感覺;畫驢要畫出傻氣和滑稽的味道,同屬奇蹄科的馬,就要晝出神駿豪邁的性格,每一種動物的性格,在作晝前必先稍加研究。

寫生時對動物解剖學應有了解,至少必先觀察其骨骼與肌 肉的關系,古人常說「畫虎畫皮難畫骨」,是指一般人往往過 分去描寫搶眼的老虎皮,而忽略其骨骼、肌腱對展示虎威的重耍性。

速寫是累積創作素材和捕捉生動形象的必耍手段,然而它是 通過觀察與默畫相結合的方法,把生動的形象勾出,並不是看 一筆畫一筆,對於晝動態的畜獸,應掌握神態,尤其耍注意從 一個動態過渡到另一個動態的瞬間,只用寥寥幾筆,就要准確的表現出畜獸的特點,其動勢要靠線條不同方向的對比和組合來表現。茲以擅長走獸畫的梁中銘教授平日寫生的素描稿為例 ,配上攸以水墨表現的猴子冊頁,可以發現勤於觀察寫生,助益頗大。

寫意晝法

以寫意法畫畜獸,早在漢代壁晝及魏晉磚畫中即可見到略 為豪放的表現法,五代石恪的畫中亦可見具有禪意的虎,但到明朝才比較盛行寫意的畫法,如沈周的寫生冊頁中亦有走獸, 郭詡的「牛背橫笛圖」墨色的乾濕濃淡變化生動,並以破筆枯 墨掃出牛毛,意趣橫生。近代的畜獸畫家,多以寫意法表現, 如徐悲鴻的「雙馬圖」,結合西洋畫的明暗觀念與正確的解剖 學知識,表現出天馬行空的賓士氣概。林玉山的猛虎,表現出 兇悍威嚴的氣勢,齊白石與李可染的牛,都有獨特的個性。

寫意畫法是以簡練的筆墨,表現出豐富的內容,並能喚起 觀賞者的想像力與感染力,故以寫意法畫畜獸,對其細節須加 以簡化或省略,譬如繁瑣的光影明暗就可省略。眼睛是傳神之 處可以誇張。至於配景的處理,必須根據各類走獸不同的習性 和生活環境來安排,譬如熱帶地區生長的走獸,就不宜配寒帶 的植物。牛、馬等走獸,可以不靠景物襯托,以留白的方式, 或在地上點染些草色,如徐悲鴻的馬,多以留白的方式,讓觀 賞者自由聯想。

虎的寫意畫法: 先以淡墨超稿勾出形態,赭石調藤黃畫虎身,再以稍濃的 墨畫斑紋,白粉染嘴、前胸等,並以赭石第二次染身。淡墨破 鋒絲細毛後,蘸老虎的寫意畫法示範濃墨畫眼、耳並重鉤斑紋 ,第二次染白粉及濃墨絲細毛,白粉畫虎須,最後補景完成。 畫時大致全體同時進行,層層加重

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種類。中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主要指的是畫在絹、紙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近現代以來為區別於西方輸入的油畫(又稱西洋畫)等外國繪畫而稱之為中國畫,簡稱「國畫」。它是用中國所獨有的毛筆、水墨和顏料,依照長期形成的表現形式及藝術法則而創作出的繪畫。中國畫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按其題材又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摺扇、團扇等。中國畫在思想內容和藝術創作上,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集中體現了中國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識。

歷史發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但其末流則走向因襲模仿 ,距離時代和生活愈去愈遠。中國畫自19世紀末以後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術的表現形式與藝術觀念以及繼承民族繪畫傳統的文化環境中出現了流派紛呈、名家輩出、不斷改革創新的局面。

19世紀以後,在政治、經濟(特別是商業、文化發達的上海、北京(含天津)、廣州等中心城市,匯聚了一大批畫家,即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如任頤、虛谷、吳昌碩、黃賓虹、劉海粟、潘天壽、朱瞻、張大千、傅抱石、錢松喦、陸儼少等人;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如齊白石、陳師曾、金城、陳半丁、王雪濤、李苦禪、蔣兆和、李可染等;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畫家群,如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何香凝、趙少昂、關山月、黃君璧等人。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時代的更迭,上述地區的畫家亦有流動,如抗日戰爭時許多畫家來到西南地區,1949年後又有許多畫家如張大千、黃君璧、趙少昂等人移居國外和港台地區。今全國大多數省市成立了畫院,在3個中心之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中心 ,畫家隊伍空前擴大。

在現代中國畫家中,許多畫家繼承並堅持傳統繪畫的基本模式,他們或以模仿、傳承前代畫家技巧、風范為原則,或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力圖變革,在保存、發展傳統的同時,形成自己的風格。前者有金城、顧麟士等人,後者以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等人為代表。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隨著西方美術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爭的深入,改革中國畫成為新的時代潮流。以留學日本、歐美的高劍父、高奇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為代表,倡導將西方美術的寫實及近代西方美術的創作觀念與傳統的中國畫相融合,走出了一條改革、創新中國畫的新路子,使傳統的中國畫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徐悲鴻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林風眠則調和中西,並汲取民間美術的質朴與剛健,形成了自己意境深邃,形式新穎的獨特風格。另外,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李可染受西方畫寫生的啟發,直接對景寫生對景創作;吳冠中用中國畫的工具材料和西方現代藝術的形式、觀念等表現中國畫傳統的詩情與境界等等,均取得了重要成就。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畫由過去士大夫和貴族娛樂自賞的貴族藝術轉向為「民眾的藝術」,由過去的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頭。使中國畫在題材內容上產生了深刻的變化。畫家們將視角投向社會現實,創作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徵的優秀作品。

20世紀20~30年代,畫家們對中國 畫的革新與發展,展開了論爭。如康有為提出「以復古為革新」、「合中西而為畫學新紀元」的主張;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劉海粟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林風眠主張「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陳師曾對文人畫的特質和意義作了肯定分析和回答;林紓則反對革新,號召人們鄙棄「外洋新學」,唯以「古意為宗」;金城則極力主張:「宣聖明訓,不率不忘,衍由舊章。」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看待各種新國畫等問題展開了一場討論。80年代中期,又圍繞著在改革、開放和現代急劇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革新中國畫以適應時代的審美需要的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上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造型特徵和表現方法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⑹ 怎麼畫好初級美術水彩畫

第一講 水彩畫概述
第一節 水彩畫的基本概念和藝術特色
一、水彩畫的基本概念
二、水彩畫的藝術特色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學習水彩畫的意義和作用
一、為什麼要學習水彩畫
二、怎樣才能學好水彩畫
學習與實踐
第三節 水彩畫的發展簡況
一、英國水彩畫發展簡況和名作欣賞
二、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簡況
學習與實踐
第二講 水彩畫的工具材料和性能特點
第一節 水彩畫工具材料概述
一、工具材料是形成各自畫種特點的重要因素
二、工具材料是構成畫面效果、塑造形象、表現自然的重要因素
三、了解、熟悉水彩畫工具材料的特點,是學好水彩畫的重要因素
四、水彩畫的工具材料及性能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水彩畫顏料的性能、特點
一、水彩畫顏料的構成與顏色的性質
二、水彩顏色與水
學習與實踐
第三講 繪畫色彩知識
第一節 色彩的基本原理與基本常識
一、色彩的基本原理
二、色彩的基本常識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寫生色彩學色彩的變化規律
一、自然界色彩的變化規律
二、色彩對比與調和的基本規律
三、色彩空間透視的基本規律
四、色彩感覺的變異與色彩的感情因素
學習與實踐
第三節 色彩寫生的觀察方法與表現方法
一、色彩寫生的觀察方法
二、色彩寫生的表現方法
學習與實踐
第四講 水彩畫著色的基本方法與步聚
第一節 水彩畫著色的基本方法
一、水彩畫著色概述
二、干畫法
三、濕畫法
四、干濕結合畫法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水彩畫的作畫的步驟與著色程序
一、水彩畫的著色與步驟
二、著色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水彩畫的著色程序
學習與實踐
第五講 水分、留空、用筆
第一節 水分、時間、色彩的變化規律
一、水分與色彩
二、時間與色彩
三、水分與時間
四、畫紙與水分、時間
五、著色的面積的大小與水分、時間
六、著色方法與水分、時間
七、氣候與水分、時間
八、對象表現需要與水分、時間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水彩畫的留空技法
一、分割留空法
二、隨意留空法
三、層次分明的留空法
四、染濕留空法
五、乾洗留空法
六、濕洗留空法
七、「點」彩留空法
學習與實踐
第三節 水彩畫的用筆
一、不同類型畫筆的作用與用筆效果
二、筆法、運筆的作用與效果
三、用筆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學習與實踐
第六講 水彩畫的臨摹
一、水彩畫臨摹的意義
二、怎樣進行水彩畫臨摹
三、水彩畫臨摹的步驟
四、臨摹中須注意的事項
學習與實踐
第七講 水彩靜物寫生
第一節 靜物畫的一般知識
一、靜物畫概說
二、靜物的選擇和組合
三、靜物寫生構圖的意義與基本法則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水彩靜物寫生的方法
一、鉛筆淡彩寫生
二、單色水彩靜物寫生
三、水彩靜物寫生的方法與步驟
學習與實踐
第三節 不同質感的表現
一、背景襯布的處理
二、常見蔬菜、瓜果的畫法
三、陶瓷的一般畫法
四、金屬物品的一般畫法
五、玻璃物品的一般畫法
六、花卉的畫法
學習與實踐
第四節 水彩靜物寫生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色彩與素描的問題
二、色彩問題
三、水彩靜物寫生上第一遍色的方法與任務
四、深人問題
五、如何組織與藝術處理畫面
學習與實踐
第八講 水彩風景寫生
第一節 風景畫的一般知識
一、風景畫概說
二、風景景物選擇、取景、構圖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水彩風景寫生的作畫方法
一、水彩風景寫生著色的基本程序
二、水彩風景寫生的作畫步驟
三、室外光色變化的一般規律
學習與實踐
第三節 一般常見自然景物的表現方法
一、天空的表現方法
二、雲彩的畫法
三、晴、陰、雨、霧景物的表現
四、春、夏、秋、冬景物的表現
五、樹、山、石、田野的表現
六、水的畫法
七、建築物的表現
學習與實踐
第九講 水彩人物寫生
第一節 水彩人物頭像寫生
一、水彩頭像寫生的意義
二、水彩頭像寫生的構圖法則
三、頭部形體、結構、色彩的初步認識
四、水彩頭像寫生的著色步驟
五、水彩頭像寫生第一遍色的任務和著色程序
六、面部的著色方法
七、五官的刻畫
學習與實踐
第二節 半身人像寫生
一、半身人像寫生的意義
二、水彩半身人像寫生的方法
三、半身人像寫生的構圖
四、水彩半身人像寫生的作畫方法
五、注意處理好頭、頸、胸、手的關系
六、衣服的表現與衣紋的處理
學習與實踐
第三節 水彩全身人像寫生
一、全身人像寫生的意義
二、全身人像寫生的構圖
三、全身人像寫生的作畫步驟與作畫方法
四、環境、空間、色彩、氣氛的處理
五、抓住重點、形神兼備
學習與實踐

⑺ 我要去西雙版納寫生

你們是和國際接軌的。。再說了這是政策。。o(∩_∩)o...哈哈。。你跟領導商量一下如果不行。。那就弄個「民眾起義」

⑻ 中國知名畫家分別是誰

顧愷之(約345-406)東晉畫家,出身士族家庭,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曾為醒溫及殷仲堪參軍,義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雲傳神寫照,盡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的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女史箴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圖》,乃宋人所作。

展子虔(約550-604),北周末隋初畫家傑出畫家,漢族,渤海(今山東陽信縣溫店鎮郭家樓村)人。他是現在唯一有畫跡可考的隋代著名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歷北齊、北周入隋任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擅畫人物、山水及雜畫,幾無所不能,人物描法細致,以色景染面部;畫馬入神,立馬有足勢,卧馬則腹有騰驤起躍之勢,與董伯仁齊名。亦工台閣,但不及董伯仁;寫山水遠近,有咫尺千里之勢。曾在洛陽天女寺、長安靈寶寺、崇聖寺等繪制佛教壁畫。傳世作品《游春圖》是中國山水畫中獨具風格的畫體,亦是中國現存最古的卷軸山水畫。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序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

曹 霸
曹霸,譙郡(今安徽亳縣)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閻立本(約601~673), 中國唐代畫家兼工程學家。漢族,雍州萬年(今陝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築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後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築工程。父子三人並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傳世作品有:《步輦圖》、《古帝王圖》、《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

吳道子(約680~759年),唐代畫家。畫史尊稱吳生,譽為「畫聖」。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曾任兗州瑕丘(今山東滋陽)縣尉,不久即辭職。後流落洛陽,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召入宮廷,歷任供奉、內教博士、寧王友。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他的畫作有《明皇受篆圖》、《十指鍾馗圖》,入《歷代名畫記》;《孔雀明王像》、《托塔天王圖》、《大護法神像》等九十三件,入《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天王送子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卷,為凈飯王之子釋迦出生故事。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釋迦圖》藏日本京都東福寺。皆為後人託名摹本。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張萱,唐,漢族,長安(今西安)人。開元(713-741)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以善繪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另一稍後於他的仕女畫家周昉相並提。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計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歷史上留下兩件重要的摹本,即傳說是宋徽宗臨摹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搗練圖》卷。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

郭熙(約1000-約1080年),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河南孟縣)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卷雲的皴筆,後人稱為「卷雲皴」。樹枝如蟹爪下垂,筆勢雄健,水墨明潔。早年風格較工巧,晚年轉為雄壯,常於巨幛高壁作長松喬木,曲溪斷崖,峰巒秀拔,境界雄闊而又靈動飄渺。存世作品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幽谷圖》等。子郭思纂集其畫論為《林泉高致集》。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漢族,廬江郡舒州(今安徽舒城縣)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痹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等。

張擇端,(公元12世紀·北宋)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生卒年不詳。幼好讀書,早年游學於京師(今河南開封),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朝(1101-1125)為宮廷翰林圖畫院待詔。明王夢端《書畫傳習錄》謂其「性習繪事,工於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卷,絹本,設色,縱24.8匣米,橫528.7厘米,是中國古代城市風俗畫中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之不朽傑作,在美術史上具有劃時代重要意義。該畫所繪人物達500餘人,貴賤勞逸,形形色色,顯得生動傳神;店鋪作坊,茶房酒肆,行商攤販,一派生意興隆景象;長虹卧波,舟楫競流,車騎爭道,再現北宋盛景;寒食祭祖,攜籃挑擔,踏青插柳,把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社會各階層之生活情景和繁華盡收畫卷之中。全圖規模宏大,場面壯觀,結構嚴整謹密,筆法細致古雅,卷後有金代張著、張公葯,元代楊准,明代吳寬、李東陽、馮保等13家題跋,曾經北宋內府、元代內府、明代朱文徵、清代內府鑒藏。1925年溥儀將該畫攜出故宮,後流落於東北長春一帶,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年5月初5~1135年6月4日),神宗11子,哲宗弟,是宋朝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後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 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傳世作品:《竹禽圖》、《柳鴉蘆雁圖》、《御鷹圖》、《金英秋禽圖》、《枇杷山鳥圖》、《四禽圖》、《寫生珍禽圖》、《祥龍石圖》、《瑞鶴圖》、《杏花鸚鵡圖》

鄭思肖(1241—1318,一說1239—1316),字憶翁,號所南,福建連江人。父叔起,官南宋平江(今江蘇蘇州)書院山長。鄭思肖年少時秉承父學,明忠孝廉義。宋末,以大學生應博學弘詞試,授官和靖書院山長。他曾在朝廷臨危時呈獻抗蒙計策,未被納用。宋亡後,隱於蘇州的寺觀和陋巷裡,仍「耿耿存孤忠」。他的名(思肖)、字(所南)始用於此時,與他坐卧必向南相關,意在不忘趙宋。又將其書齋取名為「本穴世界」,「本穴」二字一穿插,意為「大宋」。著有《心史》(文史界尚無定論)、《所南詩集》等。鄭思肖的墨蘭畫法在畫史上堪稱首創,極易抒發文人的胸臆。這種畫藝被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承傳下來,在表現畫家的個性方面達到了極致,技法上也有許多出新之處。他的墨蘭蘊含著深刻的思宋之情。「時寫蘭,疏花簡葉,根不著土。人問之,曰:「土為番人奪,忍著耶?』」所畫墨蘭,飲譽江南,求者不絕,但鄭思肖有誡條曰:「求則不得,不求或與。」「嘉定某官脅以他事,求畫蘭。曰:『手可斷,蘭不可得也。』」對仕元官僚,思肖尤為痛恨。鄭思肖的墨竹真本已無一存世,偶見有署款「所南」的贗作,筆法荒率,全無墨蘭之韻。

馬遠(約1140-約1225年後),南宋畫家。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出身繪畫世家,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人物、花鳥,山水取法李唐,筆力勁利闊略,皴法硬朗,樹葉常用夾葉,樹干濃重,多橫斜之態。樓閣界畫精工,且加襯染。喜作邊角小景,世稱「馬一角」。人物勾描自然,花鳥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與李唐、劉松年、夏圭並稱「南宋四家」。存世作品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等。

夏圭,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早年畫人物,後來以山水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他的山水畫師法李唐,又吸取范寬、米芾、米友仁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雖然與馬遠同屬水墨蒼勁一派,但卻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於調節水分,而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 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後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拖泥帶水皴。傳世作品有《溪山清遠圖》《西湖柳艇圖》《雪堂客話圖》等。

黃公望(1269~1354),元代畫家。本姓陸,名堅,漢族,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府(今浙江溫州市)平陽縣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中年當過中台察院椽吏,後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帶賣卜。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趙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畫筆力老道,簡淡深厚。又於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稱「淺絳山水」。晚年以草籀筆意入畫,氣韻雄秀蒼茫,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擅書能詩,撰有《寫山水訣》,為山水畫經驗創作之談。存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等。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干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漁庄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等。著有《清閟閣集》。

沈周(1427~1509)明代傑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故里和墓在今相城區陽澄湖鎮。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沈恆吉,又是杜瓊的學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現實,一生未應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於收藏。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
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文徵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沈周在元明以來文人畫領域有承前啟後的作用。他書法師黃庭堅,繪畫造詣尤深,兼工山水、花鳥,也能畫人物,以山水和花鳥成就突出。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出身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自幼聰明伶俐,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允明的規勸下潛心讀書。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余,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裝瘋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脫身而歸。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艷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准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取法趙孟頫,書風奇峭俊秀。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百美圖》、《枯槎鸜鵒圖》、《兩岸峰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自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此時其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心中悒悒不樂。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潛心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的書畫者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

仇英(1482—1559) 字實父,號十洲,漢族,江蘇太倉人。後移居吳縣。擅畫人物,尤長仕女,既工設色,又善水墨、白描,能運用多種筆法表現不同對象,或圓轉流美,或勁麗艷爽。偶作花鳥,亦明麗有致。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後世並稱為「明四家」、「吳門四家」 ,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三家,不僅以畫取勝,且佐以詩句題跋,就畫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畫上,一般只題名款。仇英擅長畫人物、山水、花鳥、樓閣界畫,尤長於臨摹。他功力精湛,以臨仿唐宋名家稿本為多,如《臨宋人畫冊》和《臨蕭照高宗中興瑞應圖》,前冊若與原作對照,幾乎難辯真假。畫法主要師承趙伯駒和南宋「院體」畫,青綠山水 和人物故事畫,形象精確,工細雅秀,色彩鮮艷,含蓄蘊藉,色調淡雅清麗,融入了文人畫所崇尚的主題和筆墨情趣。仇英擅人物畫,尤工仕女,重視對歷史題材的刻畫和描繪,吸收南宋馬和之及元人技法,筆力剛健,特擅臨摹,粉圖黃紙,落筆亂真。至於發翠豪金,綜丹縷素,精麗絕逸,無愧古人,尤善於用粗細不同的筆法表現不同的對象,或圓轉流暢,或頓挫勁利,既長設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確,概括力強,形象秀美,線條流暢,有別於時流的板刻習氣,直趨宋人室,對後來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宮仕女畫都有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美的典範,後人評其工筆仕女,刻畫細膩,神采飛動, 精麗艷逸,為明代之傑出者。傑出作品有《竹林品古》、《漢宮春曉圖》卷(配圖為此畫局部)、《供職圖》等。
張宏(公元1577年—1652年後)字君度,號鶴澗,明代著名畫家,江蘇蘇州人。善畫山水,重寫生,筆力峭拔、墨色濕潤、層巒疊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畫石面連皴帶染為其特色。又能畫寫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吳門畫壇的中堅人物。吳門學者尊崇之。傳世作品:《西山爽氣圖》, 藏浙江省博物館;《延陵掛劍圖》、《雜技游戲圖》、《擊缶圖》、《閶門舟阻圖》、《溪亭秋意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浮嵐暖翠圖》,藏廣東省博物館;《蘭亭雅集圖》,藏首都博物館等。張宏的繪畫繼承了吳門畫派的文人畫風格和特色,師自然造化,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畫活了起來。故宮博物院專家稱張宏的山水筆墨精湛,世所罕見。他曾登高畫鳥瞰俯視圖,更是當時罕見。他的畫作整個畫面看起來深遠高逸,山石堅硬敲擊有聲,流水清澈涓涓而下,為書畫注入了靈性,使人身臨其境,恍若隔世。他的山水畫用渲染的手法烘托出超凡脫俗的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人彷彿置身於畫卷中。畫面清新典雅,氣氛和諧,奇峰怪石,濃密古木,清風飛泉,意境空靈清曠。
徐渭(1521—1593),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漁隱、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中國明代文學家、書畫家、軍事家。民間也普遍流傳他的故事傳說,關於他年輕時如何聰明,後來如何捉弄官宦等。他是詩人,他是畫家,他是書法家,他是軍事家,他是戲曲家,他是民間文學家 ,他是美食家,他是酒徒,他是狂禪居士、他是青藤道士、他是旅行家,他是歷史學家。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大才子」。徐渭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出身於浙江紹興府山陰城大雲坊的官僚世家,父徐鏓,母為侍女小妾,少年時天才超逸,入徐氏私塾讀書,「六歲受《大學》,日誦千餘言」「書一授數百字,不再目,立誦師聽。」。十歲仿揚雄《解嘲》作了一篇《釋毀》,性格豪放,「指掌之間,萬言可就。」二十歲時成為生員,嘉靖二十年(1541年)娶同縣潘克敬女為妻,接下來八次應試不中,「再試有司,皆以不合規寸,擯斥於時。」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後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游,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鄭板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板橋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後曾歷官河南范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飢民忤大吏,乞疾歸。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 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畫作為《蘭竹圖》。

顧愷之(348 409)字長康,小字虎頭,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顧愷之博學有才氣,工詩賦、書法,尤善繪畫。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以及提出的「六法」。為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子虔:(約550-604)隋代傑出畫家。渤海(今河北河間縣)人。歷北齊、北周,入隋為朝散大夫、帳內都督。曾在洛陽、長安、揚州等地的寺院畫過許多壁畫。善畫故事、人馬、山水、樓台;人物的描法細致,後再用色暈開人物的面部,神彩意度極為深致。展子虔所非《游春圖》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存世的山水卷軸畫中最古的一幅。《宣和畫譜》稱贊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畫比起六朝前山水畫那種「水不溶泛,人大於山」的稚拙畫法要成熟得多。據記載,他的《仙山樓閣圖》以青綠勾勒為主,筆調甚為細密,後人稱他為「唐畫之祖」。美史史家稱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展了虔虔為唐以前傑出的四大畫家。

熱點內容
綠植婚紗草 發布:2025-05-12 16:09:14 瀏覽:964
生宣工筆牡丹 發布:2025-05-12 16:04:06 瀏覽:636
上譯茶花女 發布:2025-05-12 15:01:24 瀏覽:121
國家級茶花 發布:2025-05-12 14:55:08 瀏覽:250
卉苑鮮花 發布:2025-05-12 14:05:48 瀏覽:610
對一朵花的微笑 發布:2025-05-12 13:53:36 瀏覽:318
芬迪櫻花香水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845
童真與花藝 發布:2025-05-12 13:46:39 瀏覽:942
玫瑰能放多久 發布:2025-05-12 13:20:13 瀏覽:464
炫舞七夕抽獎 發布:2025-05-12 12:57:30 瀏覽: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