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說明花卉
⑴ 剪紙的象徵意義
民間剪紙善於把多種物象組合在一起,並產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結果。無論用一個或多個形象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構象」來造型,而不是根據客觀的自然形態來造型,同時,又善於用比興的手法創造出來多種吉祥物,把約定成俗的形象組合起來表達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為意象組合的最終目的之一。
⑵ 剪紙青蓮的說明怎樣描述
參考慶陽民俗文化網購商城作品介紹
⑶ 剪紙作品說明怎麼寫
最近,外婆從山西旅遊回來,給我帶回來了一冊生肖的剪紙。我一打開,就被那精美的剪紙作品深深地吸引了!
第一幅是機靈可愛的子鼠。畫面上是慈祥的老鼠媽媽和可愛的老鼠寶寶借著朦朧的月光坐在葡萄架下講故事,乖小的老鼠寶寶正抬著自己尖尖的下巴、豎起小耳朵,津津有味地聽著好聽的故事呢!我想:它媽媽講的故事一定非常好聽吧!就連天上的月亮和雲彩都靜靜地聽鼠媽媽講故事呢!
接下來我喜歡的就是卯兔了。小兔子的菜園里一定種了許多的胡蘿卜吧。瞧,它已經拔得滿頭大汗了,還在"嘿喲" "嘿喲"的拔呢,旁邊的小蜻蜓急得趕緊來幫它的忙!
再下面就是我的生肖辰龍了。那條栩栩如生的龍身上的鱗片被剪得細細的、密密的,非常均勻,非常精緻!就連龍爪的爪尖都十分完整生動。正在戲珠的龍那游動的觸須神氣地樣子彷彿在告訴我:"我玩得開心極了!"
剪紙是我國一種民間傳統工藝。只需要一把剪刀和幾張紙就能把人們想表達的,喜愛的美好事物或心願表現出來。而且還是相當不錯的裝飾品,過年過節窗上的"窗花"也是其中的一種。剪紙相當受歡迎,還有相當大的原因是它能傳達人們的祝福和期盼!聽媽媽說現在剪紙藝術遺產已經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以後我想多多去練習剪紙,爭取也剪出好的作品來!
⑷ 剪紙藝術說明短文
我之所以情鍾於剪紙,是緣於兒時鄉間的生活。在鄉間,只要逢年過節,迎親嫁娶,家家都要貼窗花的。
鄉下人是粗朴中藏著靈秀,稚拙中蘊著聰穎,一把剪刀,一張彩紙,便會翻飛出萬千天地。你剪一對貓,她剪一隻虎,……二者相互交換,既滿足了自家的需求,也聯絡了鄉人的感情,把鄉下人純朴、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被老祖母一天天牽引大了的。老祖母可算得剪紙的行家,她雖然老眼昏花,可剪起紙來的那份兒專注,讓人怎麼也想像不出。無論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竟那般輕盈地靈動於她的剪紙中。她的剪紙,幅幅朴實稚重,如道士畫符,於隨意中見匠心、灑脫。出於耳濡目染的緣故,對剪紙,我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這個人有些怪,一旦認准了死理,就一條胡同走到黑。我當初學剪紙,老祖母是極力反對的。出於純朴的認識,說是男娃干這活兒沒出息,而我卻著了魔,總是纏了祖母。祖母拿她這寶貝孫兒沒法,只好勻出一些彩紙來。起始當然是需紙樣的,這相當於繪畫中的臨摹、書法中的描紅。漸漸地便撇開了紙樣,任由了自個兒的性情,這樣的興趣一直延續到我考上縣中,因忙於學業,只好忍痛割愛,此後十多年,幾乎未曾動過剪。即使動過,也純屬偶然。
工作後,更是沒時間。有次參加同事的婚禮,接新娘的轎車將行時,才發現少了大紅「喜」字,一時急煞了一屋子的人。我毛遂自薦,才算解了圍。自此,關於我的剪紙在單位便傳揚開了。於是,逢同事辦喜事,多找我幫忙。有的拿來彩紙,有的乾脆只帶了一張嘴,我都樂於從命,這自然與我的好惡有關。因而,我每每都精心設計,在剪法、字體以及周圍的搭配上力求變化:有的龍鳳呈祥,有的蜂蝶雙飛,有的喜鵲鬧梅,有的連理相隨……均取材於傳統中關於姻緣美滿、吉祥如意的內涵。當我欣賞著我的勞作時,那種無從有過的舒心愜意便油然而生,如立於曠遠的田壟,呼吸泥土的清香。
我一向為人古板,這當然是性格所致,但也有與人玩笑之時。我有一友,性格較活躍,素喜捉弄於人,我沒有少吃過他的虧。他婚娶之時,自然向我索要喜字。我於其中夾了對貓、狗相擁相吻的剪紙。二物憨態可掬,十分逗人。本來只是玩笑,也不知張貼之人有心還是無意,竟將此剪紙貼於洞房的床頭櫃上。直至鬧畢洞房,新郎新娘紅暈上飛之時,才始發現,二人實在哭笑不得。此後,每每談及於此,免不了一番笑罵。
二、剪紙
現在的小女孩,還有多少是喜歡剪紙的,有一次上課時教我的學生們剪紙,他們歡呼雀躍,在自己面前的玻璃上貼滿了自己的作品,當時看著這變的非常民間的教室,竟然是感動的。
真的,喜歡的人已經不多了,象過去的女孩子那樣,一張紅紙,一把剪刀,托寄閑情的實在是不多了。抓髻娃娃可以避禍,如果在正月初一到初七,每天剪一種動物貼上,就是一年的風調雨順,大鬼小鬼不能入門。
非常古老而生趣的傳說,伴著白底窗紙上紅亮亮的窗花,古中國是純雅而迷人的。就是被歲月一再沖刷,魂消魄散,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那實在是一個享受的過程,鋪一張紅紙,畫喜歡的花樣,用剪子鉸,剪子尖挑挖,細細的,一花一葉,一眉一眼,沉溺情境,不知日月長。那些細密的動作,手也是有愉悅的,非常原始而清澈的快樂。
而剪成的東西,哪怕是有些細節破損了,非常不堪了,全部剪完看起來,一點也不會顯,怎樣都是好看的,它本身就是稚拙的,美在形式,瑩瑩一片喜氣,非常的包容。
而刺綉也是一樣,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對面上鋪的一個女孩子,人長的很美,有一次靠在床上,就著窗外的陽光慵懶的綉一支銀色的蘆葦,那一幕我記了很久。
我一直覺得那是女孩子失落的童話。
現在這童話大家都已經不愛做了,而老公作為我的忠實觀眾也熱愛起來,他心血來潮的時候陪我一起做,埋頭苦挖,手居然比我還巧。每次都能剪出翻新的花樣,閑情偶寄,非常的自得。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人家賣剪紙的,非常復雜而漂亮的花樣,一個才可以賣10塊錢。他的童話感立時受到了打擊,垂頭喪氣,替中國古老的手工藝術鳴了一路的不平。
其實有什麼不平,我們誰也沒有本事去維持一個古老民間的傳統,我們為自己做的,也不過是打發日月的游戲,再假裝深刻一點,也不過是尋找一些現實生活之外的寧靜和心情。
但我有時候真的會想,如果再過幾代人,我們再想見到這些手工製作,古樸美麗的剪紙,會不會要去博物館。
那該多麼可惜。
三、庭院深深夢剪紙
從雲的婚禮上回來,更多的是回想她新房裡的剪紙和窗玻璃上貼著的各色窗花,那是我們同行到平遙時收獲的最好禮物。
一個夏日的黃昏,沐浴著夕陽的余輝,我們相約到了平遙古城。古城真的有些老了,斑駁的城牆上透著滄桑,寫著蒼涼,甚至斷磚殘牆內還彌漫著戰爭的氣息。但我卻喜歡空氣中彌散著的淡淡醋香,塵土味,還有剪紙藝術里濃濃的人情味。
入住「熙仁泰客棧」後,我在迷宮般的深深庭院里尋找自己的房間,穿越幾曲迴廊,路經「花好月圓」、「別有洞天」、「天光雲影」、「寧靜致遠」等小屋,在掛著紅燈籠、貼著窗花的卷簾門前,我看到了「淡泊明志」的字樣,這是我今夜的歸宿,也是我一生嚮往的歸宿。放下行李,來不及多想,就和雲投奔古城的街市。或許古城的夜晚是最具魅力的,那些沿街的紅燈籠亮起來了,喜洋洋笑迎南來北往客,貼著窗花的玻璃被室內燈光點亮,朦朧間就有了許多溫暖的懷想,而我和雲則一頭扎進剪紙世家李秀英的店鋪,消費掉了大半晚上的時光。
雲在剪紙店裡挑選著自己結婚用的款式各異的喜字,而我則是毫無知覺地被吸引,陶醉在或素或彩的剪紙藝術里。那些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或單一或重疊的剪紙圖案,線條明快、流暢,內容豐富、凝練,寓意靈悟、深遠,使人恍如走進了紅塵之外的伊甸園,是目極世間之色,耳極世間之聲,身極世間之安,口極世間之淡之後的一種對靈魂的洗禮。諸如「千手觀音」、「百蝶圖」、「八節康寧」、「五毒協和」、「四合如意」、「雙喜臨門」等,把中國的吉祥數字與一年的節氣聯系起來,使人更多了幾分對宇宙內、天地間萬物神秘契合的由衷嚮往;那些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則栩栩如生,應有盡有,使人陶醉在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與生靈們息息相關的人間樂園;一些代表人物如「聖人孔子」、「紅樓夢」、「水滸」、戲劇人物臉譜等,惟妙惟肖,神態逼真,不僅使人在欣賞剪紙的同時品味藝術作品間的相互融合,也感受到了剪紙藝術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民間藝人那一雙巧手,是如何將大千世界的萬物生靈、民間傳說匯集於一把小小的剪刀之下的?給人以心靈的啟迪,情操的陶冶、生命的哲思,令人嘆為觀止。剪紙和郵票、火花一樣都有觀賞價值,卻又具有了美化生活的價值。逢年過節,娶妻嫁女,壽誕之期,紅、黃等色剪窗花貼在門楣或玻璃上,清新、大方,使自家的院落喜氣盈盈,生機盎然。雲在溫馨的剪紙家園里,為自己挑選了許多精美的剪紙,想像和她的「百子圖」綢緞被褥輝映在一起,一定是別具風格,時尚中透著傳統。而自己在十餘年前走進婚姻的殿堂時,也曾在新房的窗子上、門楣上、床頭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剪紙,只不過那時是請身旁的朋友剪的,沒有如此多翻新的花樣。至今還保留著一張特大號「心心相印」的花鳥雙喜圖,它代表的是一種儀式,更是一種傳統婚禮的古典情結。
店鋪要打烊了,我們才依依不捨地回到客棧。其實,在剪紙之鄉的平遙,剪紙是無處不在的,無論是飯店,還是客棧,抑或是農家小院,幾乎有窗子的地方都會貼上幾張剪紙,單色的剪紙粗獷、質朴,彩色剪紙則婉約柔麗,剪紙的圖案往往往寓示著吉祥的祝福。如雞和如意圖案表示吉祥如意;蓮和魚圖案表示連年有餘;「八節康寧」表示一整年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梅蘭菊竹則表示君子的氣節。
我的住處窗子上則貼了一幅書童嬉戲圖,正應了「淡泊明志」的主題,屋內牆上的一首唐人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洞房咋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間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則多了幾分雅緻,也彷彿迎合了第一次到平遙旅人的新娘般的心情。仰面躺在床上,透過屋頂天窗,便可欣賞到夏日夜晚滿天星光了。一種感覺油然而起,一個人在古城是很容易迷失的,若不告訴任何人,今夜身在何處,又有誰會在意一個人的來處和去向呢?即使告訴了親朋好友在平遙古城,在這個庭院深深的一個角落、一個小屋裡,有又誰會找得到呢?想想還有那些剪紙,那些飛鳥、花卉、人物生生不息,在身旁起舞、在古城翩然、在許多人的夢里綻放,心裡就踏實了許多,安靜地融入古城的夜色。
「夢里不知身是客」,今夜我一定會夢了、醉了,夢見自己成了平遙的一夜新娘,醉成了剪紙紅紅的臉龐。
⑸ 提供有寓意的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合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歷史
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寢,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發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並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於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於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綵製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徵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綵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並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於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製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餘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徵。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於門媚。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後仿染而呈現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塗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室人裝潢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奩,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後都以為是綉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存,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方法
剪紙的表現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採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徵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剪紙的特徵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
剪紙的派別
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剪紙、樂清細紋刻紙、廣東剪紙、傣族剪紙、安塞剪紙、磁性剪紙
剪紙·蔚縣剪紙
河北省蔚縣
蔚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以出產剪紙而聞名。蔚縣剪紙又稱「窗花」,是當地民間一種傳統的裝飾藝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初始圖案多為花卉一類的吉祥紋樣,後融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經劉老布等剪紙藝人共同研究,對創作工具進行改革,部分紋用刻刀由單幅剪轉變為成批刻,使蔚縣剪紙工藝有了新的提高。20世紀初,在王老賞、王守業、周永明等藝人的帶動下,蔚縣剪紙的風格越來越突出,走出了民間剪紙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
蔚縣剪紙是民間社會的產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寫照。它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有戲曲人物、戲曲臉譜、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家禽家畜、吉禽瑞獸等多方面的內容。蔚縣剪紙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它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裝飾感強,民間味濃,富有韻味節律,呈現出嫵媚嬌艷、淳樸華美的藝術魅力,為世人所青睞。
在品類繁多的民間剪紙藝壇上,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它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緻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⑹ 剪紙的說明
剪紙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那些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
⑺ 剪紙圖案有什麼意義
名稱:龍剪紙
龍,作為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已紮根和深藏於我們每人人的潛意識里頭,龍,在中國與天地世間萬事萬物都有有聯系。
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權勢、高貴、尊榮的象徵,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徵意義是出類拔萃,不同凡俗。龍是神物,非凡人可比,所以人們常常又把那些志向高潔、行為不俗、很有能耐、出息和成就的人稱為"龍"。
名稱:鳳語花香剪紙,,黑色,,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有「百鳥朝鳳」之說。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名稱:六魚鬧蓮 剪紙
以蓮花和魚剪紙成圖張貼,謂之「連年有餘」,表示富足有餘。
十二生肖剪紙,剪紙福
十二生肖的象徵:
機警,,鼠,,
勤勉,,牛,,
威武,,虎,,
善良,,兔,,
神明,,龍,,
吉祥,,蛇,,
進取,,馬,,
溫順,,羊,,
智慧 (猴,,
高貴,,雞,,
忠誠,,狗,,
敦厚,,豬,,
名稱:福 剪紙,,紅色,
「福」 字,也就是我們大家在新年之際貼於門上的那個字,古代人說,富貴壽考等齊備是為福。,,嗯,在此對「考」字解釋一下。呵,「考」就是老人高壽無疾而終,這是大福,,《書•洪範》說的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祈福納吉,目的是求祈和希望對生活和經營有利的環境,這環境包括人的環境和自然的環境。祈福的方式很多,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小起頭花、戒指,窗花剪紙,大至建屋、上樑,在人們的衣飾上,在房脊的設計裝飾上,無處不是以借喻、隱喻和暗喻的寓意,以象徵主義的思維方式祈福納吉。
剪紙福
名稱:"喜"字剪紙
雙喜: 結婚時用 象徵雙喜臨門
名稱:桃子剪紙
壽桃剪紙
「 桃之夭夭」,在《詩經》《桃夭》中,是形容桃花繁盛、艷麗的樣子。從《桃花源記》的世外桃源到《西遊記》里的蟠桃園再到《射鵰英雄傳》中的桃花島。自古以來,桃就被文人騷客所青睞,被作為福壽吉祥的象徵。人們認為桃子是仙家的果實,吃了可以長壽,故桃又有仙桃、壽果的美稱。
名稱:獅子
獅子相貌兇猛,勇不可擋,威震四方,是百獸之王。在世界各地,人們都把獅子視為瑞獸,獅子塑像在五大洲到處可見。
獅子雖不是中國的土特產,但中國卻有獨特的獅文化,每逢佳節,全國各地都有舞獅活動。人們套上五彩繽紛的獅子外套,模仿獅子行走坐卧、俯仰跳躍。其中「雙獅戲綉球」的舞蹈,寓意生生不息、家族繁衍、社會繁榮。在吉祥圖案中的獅子滾綉球圖,也具有同樣的寓意。獅子的形象還經常出現在佛教的經典文獻和佛教造像中,智慧佛文殊菩薩就以獅子為坐騎,從而給獅子增添了吉祥的意義。
⑻ 剪紙說明
我想你要的是一個步驟的說明吧。如果讓我剪蝴蝶的話,我會按以下幾步:首先回就是准備好剪刀、紙和鉛筆,答將紙對折一次(如果你的蝴蝶也是對稱的話)其次就是在紙上勾出蝴蝶的大致輪廓以及它內部的一些細節,最後就是用剪刀剪去那些多餘的部分,將紙展開即是一隻蝴蝶了。
⑼ 在剪紙藝術基本造型的剪法中,常用的符號並常用於動物、花卉的裝飾,寓意多子多
一般減脂的話,他這個花兒都是那種牡丹呀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