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百舸爭流
❶ 《清明上河圖》資料
1.意思是去(趕)汴河(的集市).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2.作者張擇端。(3.圖寬2.48米,長5.287米)4.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裡船隻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
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❷ 高分,求詩詞!
斤竹澗
南北朝· 謝靈運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回轉。
蘋萍泛溶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樹摘葉卷。
想見山中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雁山
南宋·王十朋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身尚在山間。
浮名奪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閑。
凈名寺
南宋·王十朋
凈名卻見老維摩,道眼相逢語不多。
待我衣冠掛神武,杖藜來此老岩阿。
天柱峰
南宋·王十朋
女媧石爛苦難修,四海咸懷杞國憂。
誰識山中真柱石,擎天功業勝伊周。
丹芳嶺
南宋·王十朋
攜手丹梯語話長,不知身到碧雲鄉。
行人相見如相識,贈得岩花十里香。
題靈峰寺三絕
南宋·王十朋
(一)
家在梅溪水竹間,穿雲蠟屐可曾閑。
雁山新入春遊眼,卻笑平生未見山。
(二)
洞中大士半千身,住世端能了世因。
應笑玉簫峰下客,馬蹄長踐利名人。
(三)
三宿靈峰不為禪,茶甌隨分結僧緣。
明朝杖屐丹邱去,帶得煙霞過海船。
梅雨瀑
南宋·王十朋
靈源東接雁池遙,裂石崩崖下九宵。
雲斷青天倚長劍,月明泉室掛生綃。
江聲雨勢三秋急,雪片冰花五月饒。
休勒移文北山去,他年來赴石樑招。
石夫人
南宋·王十朋
婷婷獨立望天津,四畔無家石作鄰。
螺髻不梳千載曉,蛾眉空掃萬年春。
雪為鉛粉憑風傅,霞作胭脂杖日勻。
莫道岩前無寶鑒,一輪明月照夫人。
答周邠寄雁山圖二首
宋·蘇軾
(一)
指點先憑采葯翁,丹青化出大槐宮。
眼明小閣浮煙翠,齒冷新詩嚼雪風。
二華行觀雄陝石,九仙今已壓京東。
此生的有看山分,已覺溫台落手中。
(二)
西湖三載與君同,馬入塵埃鶴入籠。
東海獨來看日出,石橋先去踏長虹。
遙知別後添華發,時向樽前說病翁。
所恨蜀山君未到,他年攜手醉郫筒。
白雲院
湯顯祖
飄搖白石梯,試躡蒼龍背。
風雨隱寒岩,孤清白雲內。
大龍湫
湯顯祖
坐看青華水,長飛白玉煙。
洞簫吹不去,風雨落前川。
大龍湫
清·袁枚
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
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
況復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
初疑天孫工織素,雷梭拋擲銀河邊;
繼疑玉龍耕田倦,九天咳唾唇流涎。
誰知乃是風水相搖盪,波回瀾轉冰綃連。
分明合並忽分散,業以墜下還遷延。
有時軟舞工作態,如讓如慢如盤旋;
有時日光來照耀,非青非紅五色宣。
夜明簾獻九公主,諸天花散維摩肩。
玉塵萬斛橘叟睹,明珠九曲桑女穿。
到此都難作比擬,讓他獨占宇宙奇觀便。
更怪人立百步外,忽然滿面噴寒泉。
及至逼近龍湫側,轉復發燥神悠然。
直是山靈有意作游戲,教我亦復無處窮真銓。
天台之瀑何狂顛,雁山之瀑何嬋嫣;
石門之瀑何宣闐,雁山之瀑何靜妍。
化工事事無復筆,一瀑布爾形萬千。
要知地位孤高依傍少,水亦變化如飛仙。
送惠崇上人歸雁山
明·章綸
面壁多年住雁山,飛空一錫到龍灣。
石頭來處何曾滑,松頂摩時卻有還。
世界十方竿百尺,雲霞一塢屋三間。
也知執意堅貞好,清凈家風只自閑。
過丹方嶺
明·章綸
千古丹方嶺,遊人去復來。
霜楓紅似錦,春樹碧於苔。
幽鳥逢人語,寒花待日開。
風光還復舊,正遇一陽回。
望 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蘇軾的《題西林壁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王維《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王維《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王安石《游洛迦山》
山勢欲壓海,禪宮向此開。
魚龍腥不到,日月影先來。
樹色攀擎出,鍾聲浪答回。
何期成吏役,暫此拂塵埃。
劉大櫆《西山》
西山過雨染朝嵐,千尺平岡百頃潭。
啼鳥數聲深樹里,屏風十幅寫江南。
元好問《台山雜詠》
顛風作力掃陰霾,白日青山四望開。
好個台山真面目,爭教坡老不曾來。
韓承訓《千山列屏》
層疊千山五寺藏,石門南面儼成行。
銀屏冬去雪山闊,錦帳青回金谷長。
嵐暗虎龍深隱伏,氣蒸雲雨結微茫。
無人拈出生花筆,辜負當年五色祥。
吳兆騫《長白山》
長白雄東北,嵯峨俯塞州。
迥臨滄海署,獨峙大荒秋。
白雪橫千嶂,青天瀉二流。
登封如可作,應待翠華游。
方仲荀《虎丘山》
海湧起平台,禪扉古木間。
出城先見塔,入寺始見山。
堂靜參徒散,巢喧乳鶴還。
祖龍求寶劍,曾此鑿孱顏。
顧炎武《嵩山》
位宅中央正,高疑上界鄰。
石凱曾出啟,岳降再生申。
老柏搖新翠,幽花茁晚馨。
豈知巢許窟,多有濟時人。
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譚嗣同《晨登衡岳祝融峰》
身高殊不覺,四顧乃無峰。
但有浮雲度,時時一盪胸。
地沉星盡沒,天躍日初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龍。
李白《望九華山送青陽韋仲堪》
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
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揮手,誰人可相從。
君為東道主,於此卧雲松。
毛澤東《登廬山》
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雲橫九派浮黃鶴,浪下三吳起白煙。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張固《獨秀峰》
孤峰不與眾人儔,直入青雲勢未休。
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
寇準《華山》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
岑參《經火山》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赤焰燒虜雲,炎氛蒸塞空。
不知陰陽炭,何獨燃此中。
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
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
蕭雄《雪山》
萬壑群峰遠障天,峰峰積雪斷仍連。
近山六月寒侵骨,不解沖寒尚有蓮。
❸ 《清明上河圖》是宋代畫家( )的作品,它描繪了當時( )的生活景象。
(張擇端)
,
(東京汴梁清明時節)
❹ 誰知道有關清明上河圖的資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清明上河圖》是春季
黑龍江省 思瑩
「中華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圖》是舉世聞名的繪畫傑作,這幅不朽的風俗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絹本、淡設色,「高二十四點八厘米,長五百二十八點七厘米」,「原作」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今在網上 見到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及其他人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一說,我認為不妥,張擇瑞是何等人也?是北宋末年傑出的現實主義畫家。他怎麼能返這樣嚴重的錯誤哪?現據我家收藏的「摹本」《清明上河圖》,探討如下: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而我見到的是馱負10簍木段的毛驢子。看第一隻毛驢子正面的筐里直插著五個木段是用來饒火的,三分之二在筐里,三分之一在筐外,其它毛驢子也是這樣。 還有一處在畫的第四座橋上頭,五頭豬前,抱小孩旁的樹下三頭毛驢子馱著用來饒火的木段待售。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是清明時節的事物。」
我找遍整個「摹本」《清明上河圖》,沒有發現這一情景。卻是倆個小孩趴牆頭看熱鬧,後面是一片初祿空曠的菜園子,格子式的池埂子里有二人打水澆地清晰可見。所說的「有一農家短籬」,整個圖里只有一處「短籬」,有一位老夫人在洗衣服。其它都是土牆。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
《清明上河圖》「摹本」有多人拿扇者不假,但是扇風遮陽狀,難以讓人直信。第一個拿扇者是騎馬人,而在他右側是位買扇老者,隨後便是賣扇子的小商販。並且位於城門前第二座橋下路邊。畫面拿扇人多為老者,且在圖尾部有兩老者拿扇左則遮光住步觀看。畫家是反應小商販抓住了商機的提前量,而買者也是富有生活經驗的老人或是遠道而來的騎馬人。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草帽」應是寬邊帽子。首先帶寬邊帽子的人是騎馬官人,帽上明顯有裝飾品;其二是帶寬邊帽子的女人,帽子的形壯象家用的盆倒扣在頭上,除臉外還有絲布簾圍著。這兩人首先帶寬邊帽子出現,以他(她)們的身份和地位是不能帶草帽、竹笠之物的。寬邊帽子多達十五種以上,由此可見,說明畫家是在描述寬邊帽子的種類的,而不是「草帽、竹笠」之物。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雲:『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
「新酒」應是「新潮」。灑、潮字在圖上一眼就能辯認出來。「美食」、「美榮」和大大的「腳」字還有閣間門上的「雅浦」字,加上房上高高的裝飾可真的「新潮」了。看:趕時卯追新潮在北宋時就勝行了。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清明上河圖》「摹本」里沒有見到。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 清明上河圖》「摹本」里也沒有找到。
八、「畫面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土墳後面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
「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的說法,對第一隊乘轎、騎馬者帶著僕人來說還過得去;可是第二隊老兩口、小兩口騎驢不帶僕人,第三隊妻騎馬只帶一個僕人,第四隊乘轎、騎馬後跟一個僕人和第五隊妻騎馬只帶一個僕人也能說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了些嗎?你想:一年當中那一天或那一個節氣有這么多隊伍到城郊區去做同一件事情哪?
九、光著身子、露著雙膀的大人、小孩之說是秋季。我看也不恰當,光身是各有其因。第一第二長跑而在光背,第三光上身者,地上放著包伏和菜橔子,背重物走遠路能不光背嗎?且最後一個光背挑重擔子滿臉流污能不這樣做嗎?
十、畫面到進城就戛然而此了,這也是圍繞著清明節的需要。再畫就離題太遠了。
所以,《 清明上河圖》是春季而無疑。
❺ 清明上河圖是誰畫的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畫的。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版,寬24.8厘米,權長528厘米,絹本設色。該畫卷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
(5)插花百舸爭流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的狀況,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作者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圖畫中。
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後,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副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❻ 舊中國曾經蒙受的恥辱和今日祖國的強大
平等條約一覽表
南京條約 1842年8月 英國
主要內容
1.割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2100萬銀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海關收取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要與英方商定
影響
1.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端
2.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
轉化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
3.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最主要的矛盾
4.中國人民從此肩負起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雙重革命任務
5.中國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 1844年 英國
主要內容
從中攫取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拘留等特權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
主要內容
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
天津條約 1858年夏 俄美英法
主要內容
1.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2.增開沿海沿江是10處商口岸
3.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通航
4.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
5.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經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常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主要內容
1.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4.對英法兩國的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天津條與北京條約的共同影響
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至19世紀80年代 ,侵佔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
主要內容
1.割遼東半島、台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2.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岸
4.日本可以在華通商口岸投資設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
1.中國的領土和主權再一步遭受受嚴重損失
2.此後帝國主義爭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迫使清政府不得不向列強進行政治大借款
4.新通商口案的開辟使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地
5.允許日本在華投資辦廠,拓展了其對華資本輸出的途徑,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6.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主要內容
1.清政府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2.賠償以中國的關稅和鹽稅做抵押,中國的稅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國控制
3.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界」,屆內不許中國人居住,各地駐兵保護
4.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戰略要地
5.懲辦義和團運動中曾與列強「作對」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和參加反帝性質的各種組織
6.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影響
這樣的使館界成為列強在中國都城的佔領地
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人民的工具
列強可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國政府或大多數中國人認為是不平等的條約。
中俄蒙協約(民國4年(1915年)6月7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外蒙古,恰克圖)
民四條約(二十一條)(民國4年(1915年)5月25日,中國與日本,簽約地點:北京)
滿洲里界約(1911年(宣統3年)12月20日,中國與俄國,簽約地點:滿洲里)
中英續訂藏印條約(1906年(光緒32年)4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
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1905年(光緒31年)12月22日,簽約地點:北京)
辛丑條約(1901年(光緒27年)9月7日,簽約地點:北京)
廣州灣租界條約(時間:1899年(光緒25年)11月16日;簽約地點:廣州灣;中國與法國)
訂租威海衛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7月1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時間:1898年(光緒24年)6月9日;簽約地點:北京;中國與英國)
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27日,簽約地點: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國彼得堡簽訂了《續訂旅大租地條約》)
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光緒24年)3月6日,北京;中國與德國)
中日通商行船條約(1896年(光緒22年)7月21日,簽訂於北京)
中俄密約(1896年(光緒22年)6月3日,莫斯科)
馬關條約(1895年(光緒21年)4月17日,馬關,與日本)
中英會議藏印條款(1890年(光緒16年)3月17日,印度加爾各答;補充修訂:1893年12月5日,大吉嶺)
中英煙台條約(1876年(光緒2年)煙台;中國與英國)
中日北京專條(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爾巴哈台)
中德通商條約(1861年(咸豐11年)9月2日,天津)
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1月14日,北京)
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5日,北京)
中英北京條約(1860年(咸豐10年)10月24日,北京)
天津條約
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7日,天津)
中英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26日,天津)
中美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8日,天津)
中俄天津條約(1858年(咸豐8年)6月13日,天津)
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咸豐8年)5月28日,璦琿)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豐4年)7月5日,上海)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豐元年)8月6日,伊犁)
黃埔條約(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與法國,黃埔)
望廈條約(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與美國,望廈)
虎門條約(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與英國,虎門)
南京條約(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與英國,南京)
1917年,德國和奧匈帝國因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而被廢除不平等條約。1917年蘇聯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事後未完全兌現,亦無退還條約中獲得的領土)。1943年,美國和英國自願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義大利和日本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為中國的敵對國失去他們的特殊地位。1946年,法國放棄其在中國的特權。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不承認以前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
❼ 清明上河圖是描寫什麼的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裡船隻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
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❽ 怎樣給插花作品命名
給插花作品的命名常見的有以下兩種方法:
一,形象命名。內即根據插花作品的容外部造型命名。命名時逐形寫神,以假當真,運用形象思維去展開聯想,去比擬真景,依其神態恰當命名。
二,抽象命名。即依據作品表現的主題或意境命名。其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1)借用古詩名詞命名。如「野渡自橫」、「春江水暖」等。這類命名寓意深刻,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究。
(2)借用典故命名。如「小杜遺蹤」、「詩仙欲飄」等。這類命名縱越歷史,以(3)依據花材的象徵意義和花語命名。如「歲寒三友」、「富貴平安」等。這類命名需要有較好的植物學知識和文學修養,命名才能恰到好處。
(4)巧借植物季相景觀命名。如「春之歌」、「秋色、春意」等。這類命名體現了日月星晨及四季的變化,具有較強的時令感,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
(5)空靈式命名。如「感應點」、「預感」等。這類命名求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採用實景虛題、虛實相兼的手法,以達到空靈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