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插花塔

插花塔

發布時間: 2021-02-03 07:34:45

『壹』 萬佛塔的歷史背景

萬佛塔公園內建有水榭亭台,佔地50畝。萬佛塔公園東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鑲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萬佛塔。宋崇寧元年(1102年),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於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曉鍾即因此而來。塔建於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層,高42.6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呈八角形,內外嵌砌赭、黃、綠三色琉璃磚。塔身內外遍嵌彩陶佛,計八千餘尊,故稱萬佛塔。每層有四門,七層以下方向一致,七層以上逐遞換向,形成上下錯位。塔頂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每層八角皆有風鈴。塔內結構繁多,四層有小廟,內部塔壁嵌一塊宋代修塔碑記。上塔的階梯為棗木所制,因年代久遠,留下深深的磨損痕跡。從塔內可上至十一層,登高俯視,城貌盡收眼底,遠眺曠野遼闊,平原千里,賞心悅目。解放後,經政府多次撥款搶修,已全部修葺加固,恢復了寶塔原貌,著名的宋塔。
《蒙城縣志》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時建。」據傳,塔內曾有唐貞觀3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結構特點來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優美,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幾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且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塔內當下存兩塊建塔碑刻:一塊在第四層、為宋崇寧元年(1102年)所刻;一塊在第十一層、為崇寧五年(1106年)所刻。從兩塊碑記相隔時間推斷,從五層至十一層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層,加上基礎與塔剎的施工,全塔約修十年左右。萬佛塔是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6米。萬佛塔體型不是很大,但是造型秀麗,結構富於變化,保存比較完整。其使用北方磚塔構造方法建造,為中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作品,是一處重要宋塔實物。一九六一年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載入《中國名勝詞典》。2006年萬佛塔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蒙城縣志》記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朝時建。」據傳,塔內曾經有唐貞觀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其結構特點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十分優美,對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幾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蒙城縣志》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時建。」據傳,塔內曾有唐貞觀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結構特點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優美,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幾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貳』 誰知道安徽有什麼名勝古跡

陸將軍府 縣城東南里立倉鎮陸瓦房村 為陝西督軍陸建章將軍府第,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雪楓公園 縣城東北30里板橋鎮 公園建於1999年,佔地300餘畝。為紀念新四軍將軍彭雪楓曾率部於此抗擊日軍,故名雪楓公園。 移村銀杏樹和母集銀杏樹 縣城東50里移村鄉政府所在地東約3華里 俗名移村白果樹。原兩棵,據說為雌雄之分,被燒毀一棵。現有的一棵約100餘年,樹干17圍,覆蓋數畝,根露地表,伸展逾丈 縣城西20里渦河南岸 俗名母集白果樹,約700年。枝葉繁茂,覆蓋數畝,十分壯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鎖山 縣城西北地區25公里小澗鎮東側 雙鎖山旁依渦河,南北走向,延綿約十華里。北有狼山,南有黃柏山、尖山,可謂群山環抱。五代時,當地女英雄劉金定以此山立寨護鄉,捻軍領袖張樂行曾在此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均作為防線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跡較多,著名景點如劉金定飲馬泉、梳妝樓、上馬台、涼馬棚、宋武烈王高瓊墓、紅城遺址等。縣人大常委會已於1989年通過決議將之列為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計劃。山桑古城 縣城北40里,即現在的壇城所在 殷商古都,西漢稱山桑,自商、周經春秋、戰國、秦漢至南北朝,縣治均設此地,共約2000餘年,舊城共分內、中、外三城,外城總面積56.32平方公里,中城近2平方公里,城址清晰,四門八關,里城(又皇城)依北冢山而建,面積25公頃。漆園舊址 縣城東北渦河北岸姜樓村一帶 戰國時莊子作漆園吏,此地,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鍾鼓樓 縣城老大街中心地段 明萬曆十年(1582)知縣吳一鸞建,清順治九年重修,民國4年縣知事汪篪題橫匾兩幅,北曰"漆園屏障",南曰"滿城如畫"。 文廟(又稱聖人殿 老縣城中心 文廟又稱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時代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以上待建),大成門和大成殿,靈星門正對青去街,取其"平步青雲"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聖井"聖井甘泉"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接鄉賢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西配廡,殿東為節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大成殿,原名先帥殿,又稱聖人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寬五間,進深三間,為山以頂抬梁式建築,九檁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棟梁,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是我們淮北地區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從前,殿內正中供孔子神龕牌位,兩旁置顏、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殿上方懸著康熙,乾隆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殿前閱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漢白玉欄桿,中間和兩旁有石階供人登臨。東西廊房各七間。為灰色筒孔覆頂,車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歷代賢孺牌位。大成門又稱戟門,面闊五間,是通向大成殿的過道門。在其東面的名宦祠原供蘇舜飲,豐稷等在蒙城有政績的官吏,西面的鄉賢祠原供莊子、何惟等地方賢士 萬佛塔 萬佛塔公園東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鑲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萬佛塔。宋崇寧元年(1102),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於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曉鍾"即因此而來。塔建於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層,高42.6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呈八角形,內外嵌砌赭、黃、綠三色琉璃磚。塔身內外遍嵌彩陶佛,計八千餘尊,故稱萬佛塔。每層有四門,七層以下方向一致,七層以上逐遞換向,形成上下錯位。塔頂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每層八角皆有風鈴。塔內結構繁多,四層有小廟,內部塔壁嵌一塊宋代修塔碑記。上塔的階梯為棗木所制,因年代久遠,留下深深的磨損痕跡。從塔內可上至十一層,登高俯視,城貌盡收眼底,遠眺曠野遼闊,平原千里,賞心悅目。解放後,在上級文物部門支持下,經政府多次撥款搶修,已全部修茸加固,恢復了寶塔原貌,是我省著名的宋塔,1964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十五里上天梯 陳仙橋南岸大柳樹 傳說八仙由此經過,見王店善良的童養媳林英受婆母虐待,渡其從此處登雲而去。當地有很多傳說。 既是現在的陳橋嵇康亭 嵇康亭,位於亳州市蒙城縣東門內,是蒙城人為紀念嵇康而修建的古亭,現為蒙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麻煩採納,謝謝!

『叄』 安徽亳州蒙城的有個塔,那個塔叫什麼啊有多少層

叫萬佛塔 由於塔外壁鑲嵌眾多小佛像而得名 又名插花塔
俗稱「蒙城磚塔」,還名慈氏內寺塔。13層
初建於唐代容或宋代。因塔內外遍嵌彩釉陶佛8000餘尊,故名。塔系水磨青磚砌造,塔高37.76米,共十三層,平面呈八角形。密檐下巧砌蓮瓣,斗拱和花窗,每層設壺門式對稱拱門,四面塔內梯道曲轉,逐層各異。頂端置五重相輪,重逾千斤。塔底地宮內現仍存清代佛雕。塔曾立於慈氏寺內,寺已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氏寺舊址即旁邊的小學,現在的蒙城三小 文革時期寺被毀 佛像搬走砸掉 改成小學 哎╮(╯▽╰)╭
13層 實際只能爬到第10層左右 說不定現在只到9層 因為越往上空間越小 胖的人、成年人可能就擠不進去了
八角形的平面每個點都懸有一個風鈴 前幾年站在塔下還能聽見風吹過後的鈴聲 現在毀得毀 掉得掉 所剩無幾了
以前塔頂還有一個大圓盤 被雷劈下來了
抗日期間 塔附近發生過激烈交火 不知道是日軍還是國民軍以塔為掩護 一層佛像附近還能找到槍眼 (我小時候可是找到過的) 佛像也被駐地日軍挖去不少
近年來也成為了一個自殺場所 哎╮(╯▽╰)╭

『肆』 安徽省蒙成縣的換雞樓萬佛塔的歷史

原名插花塔復因上面鑲有八千多制尊佛像,故名萬佛塔。宋崇寧元年(1102),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於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曉鍾"即因此而來。塔建於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層,高42.6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呈八角形,內外嵌砌赭、黃、綠三色琉璃磚。塔身內外遍嵌彩陶佛,計八千餘尊,故稱萬佛塔。每層有四門,七層以下方向一致,七層以上逐遞換向,形成上下錯位。塔頂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每層八角皆有風鈴。塔內結構繁多,四層有小廟,內部塔壁嵌一塊宋代修塔碑記。上塔的階梯為棗木所制,因年代久遠,留下深深的磨損痕跡。從塔內可上至十一層,登高俯視,城貌盡收眼底,遠眺曠野遼闊,平原千里,賞心悅目。解放後,經政府多次撥款搶修,已全部修葺加固,恢復了寶塔原貌,著名的宋塔, 《蒙城縣志》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時建。」 據傳,塔內曾有唐貞觀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結構特點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

『伍』 名字看似簡單的安徽城市為何讓外地遊客經常讀錯

說到安徽,不知道大家會想到什麼,是安徽的名山大川,就像是五嶽中的黃山?又或是合肥等現代化的大都市?不論大家想到什麼,也都沒關系,因為那些可能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了,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點新鮮的,一個最讓安徽本地人尷尬的城市,名字看似簡單,但是外地遊客卻經常讀錯,你知道是哪兒嗎?接下來就跟小編去看看吧!

『陸』 剛到蒙城,這里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啊,景點什麼

九頂靈山寺

九頂靈山寺位於蒙城縣城西北16公里小澗鎮狼山山頂,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共十三間,分兩進院落,有院牆圍護,總體為磚石結構。

蒙城縣雙公廟

莊子祠

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莊子祠舊址上重建莊子祠。2008年後,該縣增設了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莊子草堂、莊子養生院、五五池、逍遙池等新景觀。全祠佔地52畝,由仿漢代祠堂建築群和東西萬樹園等景觀構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柒』 世界吉祥萬佛塔簡介

萬佛塔又名插花塔、興化寺塔、慈氏寺塔(因為此處宋代有興化寺,元代專有慈氏寺),俗稱「屬蒙城磚塔」。萬佛塔位於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城內東南隅,始建於宋崇寧元年(1102年)。整座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因塔體內外鑲嵌佛像八千餘尊而得名。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1]
萬佛塔體型不很大,但造型秀麗,結構富於變化,保存亦較完整,是中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的作品。從1977年開始,文物部門對萬佛塔進行全面維修,加固塔基,彌合裂縫,補鑲損壞嚴重的佛像磚,塔尖增設了避雷針,恢復了寶塔原貌。1981年,萬佛塔載入了《中國名勝詞典》。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捌』 蒙城的萬佛塔距現在有多少年

蒙城萬佛塔位於安徽省蒙城縣城中心,是蒙城縣的標志性建築。因版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權近萬軀而得名。塔內現存兩塊建塔的碑刻:一塊在第四層,為宋崇寧元年(1102年)所刻;一塊在第十一層,為崇寧五年(1106年)所刻。從兩塊碑記的相隔時間推斷,從五層到十一層即已相隔四年,全塔共十三層,加上基礎和塔剎的施工,全塔約修了十年左右。萬佛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6米。萬佛塔體型不很大,但造型秀麗,結構富於變化,保存亦較完整。它使用北方磚塔構造方法建造,為我國南北方造塔技術融合的作品,是一處重要的宋塔實物。一九六一年被安徽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2006年,萬佛塔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蒙城縣志》載:「插花塔在城內慈氏寺,宋時建。」據傳,塔內曾有唐貞觀三年(629年)修塔碑文一方,已毀。從結構特點判斷,宋代建築成分居多。造型優美,對於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近年已進行全面維修,並建萬佛塔公園,對外開放

『玖』 安徽蒙城有誰知道那有好玩的嗎

陸將軍府 縣城東南60里立倉鎮陸瓦房村 為陝西督軍陸建章將軍府第,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雪楓公園 縣城東北30里板橋鎮 公園建於1999年,佔地300餘畝。為紀念新四軍將軍彭雪楓曾率部於此抗擊日軍,故名雪楓公園。 移村銀杏樹和母集銀杏樹 縣城東50里移村鄉政府所在地東約3華里 俗名移村白果樹。原兩棵,據說為雌雄之分,被燒毀一棵。現有的一棵約100餘年,樹干17圍,覆蓋數畝,根露地表,伸展逾丈 縣城西20里渦河南岸 俗名母集白果樹,約700年。枝葉繁茂,覆蓋數畝,十分壯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鎖山 縣城西北地區25公里小澗鎮東側 雙鎖山旁依渦河,南北走向,延綿約十華里。北有狼山,南有黃柏山、尖山,可謂群山環抱。五代時,當地女英雄劉金定以此山立寨護鄉,捻軍領袖張樂行曾在此活動。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均作為防線要地。山上山下文物古跡較多,著名景點如劉金定飲馬泉、梳妝樓、上馬台、涼馬棚、宋武烈王高瓊墓、紅城遺址等。縣人大常委會已於1989年通過決議將之列為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計劃。 山桑古城 縣城北40里,即現在的壇城所在 殷商古都,西漢稱山桑,自商、周經春秋、戰國、秦漢至南北朝,縣治均設此地,共約2000餘年,舊城共分內、中、外三城,外城總面積56.32平方公里,中城近2平方公里,城址清晰,四門八關,里城(又皇城)依北冢山而建,面積25公頃。 漆園舊址 縣城東北渦河北岸姜樓村一帶 戰國時莊子作漆園吏,此地,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鍾鼓樓 縣城老大街中心地段 明萬曆十年(1582)知縣吳一鸞建,清順治九年重修,民國4年縣知事汪篪題橫匾兩幅,北曰"漆園屏障",南曰"滿城如畫"。 文廟(又稱聖人殿 老縣城中心 文廟又稱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公元1284年),是封建時代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文廟自前而後依次為靈星門、泮池、泮橋(以上待建),大成門和大成殿,靈星門正對青去街,取其"平步青雲"之意。靈星門的西南側有一井,名聖井"聖井甘泉"為蒙城八景之一。大成門東連名宦祠,西接鄉賢祠。大成殿前兩側有東西配廡,殿東為節孝祠,殿西為忠義祠。東院是文昌閣,西院是明倫堂。大成殿,原名先帥殿,又稱聖人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寬五間,進深三間,為山以頂抬梁式建築,九檁十八架,四十二檐墩,用巨杉作棟梁,飛檐翹角,蔚為壯觀,殿內外上下重油彩繪,雕梁畫棟,金壁輝煌,是我們淮北地區最為宏偉、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建築。從前,殿內正中供孔子神龕牌位,兩旁置顏、曾、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大字。殿上方懸著康熙,乾隆皇帝御書的"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三塊匾額。殿前閱台高一米余,上有一圈漢白玉欄桿,中間和兩旁有石階供人登臨。東西廊房各七間。為灰色筒孔覆頂,車房原供孔子三千弟子,西房原供歷代賢孺牌位。大成門又稱戟門,面闊五間,是通向大成殿的過道門。在其東面的名宦祠原供蘇舜飲,豐稷等在蒙城有政績的官吏,西面的鄉賢祠原供莊子、何惟等地方賢士 萬佛塔 萬佛塔公園東南隅 原名插花塔,因上面鑲有八千多尊佛像,故名萬佛塔。宋崇寧元年(1102),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元代丙子年(1356)於塔西旁又建一寺名慈氏寺,明洪武年重修,又名慈氏寺塔。蒙城八景之"慈氏曉鍾"即因此而來。塔建於北宋崇元年至五年,十三層,高42.6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呈八角形,內外嵌砌赭、黃、綠三色琉璃磚。塔身內外遍嵌彩陶佛,計八千餘尊,故稱萬佛塔。每層有四門,七層以下方向一致,七層以上逐遞換向,形成上下錯位。塔頂為鐵制塔剎,裝有復缽一個,每層八角皆有風鈴。塔內結構繁多,四層有小廟,內部塔壁嵌一塊宋代修塔碑記。上塔的階梯為棗木所制,因年代久遠,留下深深的磨損痕跡。從塔內可上至十一層,登高俯視,城貌盡收眼底,遠眺曠野遼闊,平原千里,賞心悅目。解放後,在上級文物部門支持下,經政府多次撥款搶修,已全部修茸加固,恢復了寶塔原貌,是我省著名的宋塔,1964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十五里上天梯 陳仙橋南岸大柳樹 傳說八仙由此經過,見王店善良的童養媳林英受婆母虐待,渡其從此處登雲而去。當地有很多傳說。 既是現在的陳橋 嵇康亭 嵇康亭,位於亳州市蒙城縣東門內,是蒙城人為紀念嵇康而修建的古亭,現為蒙城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拾』 蒙城旅遊景點大全

九頂靈山寺九頂靈山寺位於蒙城縣城西北16公里小澗鎮狼山山頂,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寺有山門、前殿、中殿、後殿共十三間,分兩進院落,有院牆圍護,總體為磚石結構。九頂靈山寺
馬公府
馬公府坐落在蒙城縣馬集鎮境內,為晚清一品當朝馬玉昆府邸。馬公府存房屋46間,分前後兩進院子,後院又分為東西兩院,整個建築為「品」字型,磚木框架結構,房梁一般為三層垛梁,存有大量磚雕、木雕。馬公府板橋集戰斗紀念館板橋集戰斗紀念館位於蒙城縣板橋集鎮雪楓公園內,紀念館是為紀念板橋集戰斗而建,佔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0平方米。館內展示了100多幅圖片和部分實物,同時收藏了120名將軍的題字,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板橋集戰斗紀念館萬佛塔萬佛塔又名插花塔、興化寺塔、慈氏寺塔,位於蒙城縣城中心。因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近萬尊而得名。萬佛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塔的四正面辟門,其餘四面砌作假窗,上檐第二、第三層用磚砌作塔檐平座。萬佛塔
蒙城縣文廟
蒙城文廟又名蒙城孔廟,始建於元至元21年(1284年),是祭孔、演禮和辦學的地方,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築有靈星門、泮池、泮橋、大成門和大成殿。蒙城文廟尉遲寺史前文化遺址
尉遲寺史前文化遺址位於蒙城縣東北20公里處,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遣址,為大汶口文化演化中的一種新的類型,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聯盟最高首領所居住的村寨或城堡,距今5000年左右。尉遲寺史前文化遣址
雙公廟
雙公廟位於蒙城縣呂望鎮,始建於唐,清末重修,是安徽省少有的唐代廟宇。尚存前殿3間,供奉莊子,後殿3間,供奉姜子牙。雙公廟為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140平方米。蒙城縣雙公廟莊子祠1995年6月,蒙城在明代莊子祠舊址上重建莊子祠。2008年後,該縣增設了夢蝶樓、南華經閣、東西碑廊、莊子草堂、莊子養生院、五五池、逍遙池等新景觀。全祠佔地52畝,由仿漢代祠堂建築群和東西萬樹園等景觀構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熱點內容
如何種植綠豆小盆栽 發布:2025-05-14 04:00:32 瀏覽:673
情人節口琴 發布:2025-05-14 03:43:16 瀏覽:161
匡威櫻花碼數 發布:2025-05-14 03:36:55 瀏覽:367
一朵花一個芒果一隻蝴蝶 發布:2025-05-14 03:36:51 瀏覽:930
烏蘭花車站 發布:2025-05-14 03:36:50 瀏覽:686
四季金桂盆景 發布:2025-05-14 03:36:14 瀏覽:479
俠客風雲傳茶花叫什麼 發布:2025-05-14 03:36:05 瀏覽:849
情人節挨炮經歷 發布:2025-05-14 03:35:28 瀏覽:858
情人節店面裝飾 發布:2025-05-14 03:30:16 瀏覽:167
石榴盆栽三桿 發布:2025-05-14 03:21:29 瀏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