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花卉
❶ 找一篇介紹旅遊聖地的作文,400字左右
韶關的丹霞山----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景觀特點:丹霞山風景區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參差,錯落有序;山間高峽幽谷,古木蔥郁,淡雅清靜,風塵不染。錦江秀水縱貫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在丹霞山,還有大理的摩崖石刻、懸棺墓葬,佛教別傳禪寺以及80多處石窟寺遺址。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丹霞山不僅風景奇秀,而且生物資源豐富。這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溫度20度,年降雨量1640毫米,植物種類繁多,生長茂盛,主要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鑒定樹齡一百年以上的名樹古木有28株,其中三百年以上的有14株,丹霞梧桐更是世界上丹霞山最為著名的花卉,其品種有春蘭、寒蘭、白蘭、墨蘭、劍蘭、蕙蘭、二葉蘭等數十種,又以白墨、綠墨、鳳尾、報歲等最為名貴。
❷ 始興怎麼去丹霞山
始興縣丹霞山中國紅石公園——丹霞山,位於韶關市境內,面積290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景色最美的風景區。1988年以來,丹霞山分別被評為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
在距今1.4億年至7000萬年間,丹霞山區是一個大型內陸盆地,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四周山地強烈隆起,盆地內接受大量碎屑沉積,形成了巨厚的紅色地層;在距今7000年前後,地殼上升而逐漸受侵蝕。距今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大約每萬年上升1米,同時流水下切侵蝕,丹霞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也就是現在的丹霞山區。
丹霞山在地層、構造、地貌表現、發育過程、營力作用以及自然環境、生態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國丹霞地貌區最為詳細和深入,已經成為全國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學實習基地。丹霞山風景區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參差,錯落有序;山間高峽幽谷,古木蔥郁,淡雅清靜,風塵不染。錦江秀水縱貫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
在丹霞山,還有大理的摩崖石刻、懸棺墓葬,佛教別傳禪寺以及80多處石窟寺遺址。此外,諸如某洞有土匪藏的金塊;某山寨有藏著金碗的棺材……等傳說,又使丹霞山平添了一分誘人的奧秘。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風景區劃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及錦江風景區、翔龍湖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景的陽元山,上層是三峰聳峙;中層以別傳寺為主體;下層以錦石岩為中心。三百多年前澹歸和尚在丹霞山開辟別傳寺時,曾挑出12處風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錦水灘聲、玉台爽氣、傑閣晨鍾、丹梯鐵索、舵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丹霞山不僅風景奇秀,而且生物資源豐富。這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溫度20度,年降雨量1640毫米,植物種類繁多,生長茂盛,主要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鑒定樹齡一百年以上的名樹古木有28株,其中三百年以上的有14株,「丹霞梧桐」更是世界上丹霞山最為著名的花卉,其品種有春蘭、寒蘭、白蘭、墨蘭、劍蘭、蕙蘭、二葉蘭等數十種,又以白墨、綠墨、鳳尾、報歲等最為名貴。1987年,這里發現的一株「達摩蘭」更是稀世珍品,當時世界上只發現兩株(另一株是在台灣達摩廟發現,「達摩蘭」的名字即由此而來)。這株丹霞達摩蘭,當年在香港年花市出時標價高達100萬港元。每到花開季節,丹霞蘭滿山飄香,遊人循香覓跡,別有一番情趣。丹霞山區出產的「白毛尖茶」則是久負盛名的特產,是綠茶中的珍品,清代嘉慶年間曾為宮廷貢品。其茶牙粗壯,密披銀白色的毫毛,茶湯清澈黃亮,味甘醇,有一股天然的蘭花清香,為我國三大白毛名茶之首,曾在林業部「林業名優物新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❸ 廣東省有哪些著名景點
廣州長隆旅遊度假區、佛山西樵山景區、孫中山故居、廣東美術館、廣州越秀公園等。
1、廣州長隆旅遊度假區
廣州市長隆旅遊度假區(Chimelong Tourist Resort),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漢溪大道東與長隆地鐵大道交匯處,創立於1989年。
廣州長隆旅遊度假區是綜合性主題旅遊度假區,總佔地面積1萬畝,集旅遊景區、酒店餐飲、娛樂休閑於一體,擁有長隆歡樂世界、長隆國際大馬戲、長隆野生動物世界、長隆水上樂園、廣州鱷魚公園、長隆酒店、香江酒店、長隆高爾夫練習中心和香江酒家等設施。
2、佛山西樵山景區
西樵山(Xiqiao Mountain)風景名勝區是廣東四大名山之一,享有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國家森林公園、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珠江文明的燈塔」等榮譽。西樵山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西南部。
西樵山是一座具有四萬五千萬年歷史的死火山,是我國華南史前時期最早的石器製造場,形成獨特的「西樵山文化」,開創了珠江文明之先河。與山西懷仁鵝毛口列為我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方兩大石器製造場。
3、孫中山故居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The Museum of Dr.Sun Yat-sen)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成立於1956年,佔地面積20萬平方米。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設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市民俗博物館"、"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三個機構,分為孫中山紀念展示區、翠亨民居展示區、農耕文化展示區、楊殷、陸皓東紀念展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其他展區6大區域組成。
4、廣東美術館
廣東美術館是按現代多功能目標規劃建設的造型藝術博物館,是一個不以營利為目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國家文化事業機構,1990年12月28日奠基,1997年11月28日落成開館。
5、廣州越秀公園
越秀公園是廣州最大的綜合性公園。越秀公園主體越秀山以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曾在山上建「朝漢台」而得名。
園內有清代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著「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將「楚庭」(或「楚亭」)視為廣州的雛型。園內還有鎮海樓、古城牆、四方炮台、中山紀念碑、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碑、伍廷芳墓、明紹武君臣冢、海員亭、五羊石像、五羊傳說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景點。
❹ 地理世界之最
最大的海:珊瑚海(479萬多平方公里).其次阿拉伯海和南海
最小的海:馬爾馬拉海,其次亞內速海和容渤海
鹽度最高的海:紅海,也是最年輕的海
鹽度最低的海:波羅的海
唯一沒有海岸線的海:馬尾藻海
島嶼最多的海:愛琴海
最著名的涌潮:錢塘江潮
最大的洋:太平洋,也是最深的,水溫最高的,錳結核最多的
最小的洋:北冰洋海運最繁忙的洋:大西洋(為什麼?)
最大的洋流:西風漂流,也是最大的寒流
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暖流
面積最大的群島:馬來群島
最高的島嶼:新幾內亞島,也是分屬兩國的最大島嶼
唯一分屬三國的島嶼:加里曼丹島
最長的海峽:莫三比克海峽
最深的海峽:德雷克海峽,也是最寬的海峽
最曲折的海峽:麥哲倫海峽
船隻通過最多的海峽:英吉利海峽
石油運輸最繁忙的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最大的海灣:孟加拉灣,墨西哥灣,幾內亞灣其次
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海溝11034
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
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峰
噴發次數最多的火山:埃特納火山
輪廓最完整的火山:馬榮火山,其次富士山
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500多萬平方公里).
❺ 廣東旅遊景點好介紹!!!
那我就建議你去韶關的丹霞山去遊玩吧。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景觀特點:丹霞山風景區內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參差,錯落有序;山間高峽幽谷,古木蔥郁,淡雅清靜,風塵不染。錦江秀水縱貫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在丹霞山,還有大理的摩崖石刻、懸棺墓葬,佛教別傳禪寺以及80多處石窟寺遺址。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丹霞山不僅風景奇秀,而且生物資源豐富。這里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溫度20度,年降雨量1640毫米,植物種類繁多,生長茂盛,主要植被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鑒定樹齡一百年以上的名樹古木有28株,其中三百年以上的有14株,丹霞梧桐更是世界上丹霞山最為著名的花卉,其品種有春蘭、寒蘭、白蘭、墨 蘭、劍蘭、蕙蘭、二葉蘭等數十種,又以白墨、綠墨、鳳尾、報歲等最為名貴。景點玩法:登山,看日出。周邊景點:乳源大峽谷、梅關、
長老峰
即狹義的丹霞山主山,分上、中、下三個景觀層。下層為錦石岩景觀層,有始建於北宋的錦石岩石窟寺、夢覺關、通天洞、龍鱗片石及變色龍百丈峽及最典型的赤壁丹崖等景點。中層為別傳寺景觀層,有號稱嶺南十大禪林之一的別傳寺和一線天,鴛鴦樹等景點。登丹梯鐵索即上至頂層,是登高望遠,飽覽丹霞秀色。晨觀日出,昏賞晚霞的大好去處。
陽元山
陽元山游覽區與長老峰游覽區隔江相望,因有天下第一奇石陽元石(高28米,直徑7米)而得名,主要景點有陽元石、九九天梯、雙乳石、睡美人,另有古寺混元洞,七座天生橋,三處古山寨及眾多擬人擬物、擬獸擬禽的山石造型等。細美寨建於明代,寨門扼懸崖道之口,險若華山。通泰橋為最大的天生拱橋,跨度為38米,拱高15米。
翔龍湖
翔龍湖位於長老峰南側,因其湖面輪廓酷似一條騰飛的青龍而得名,沿湖有龍角山、龍須澗、九龍峰、仙居岩、霧隱岩、乘龍岩、祈龍台等景點20多處,山崖上有古今龍文化石刻。仙居岩道觀為紀念張天師降白虎,救青龍而建,由龍虎山張天師門人主持,還有天下第一絕景陰元石。
錦江
丹霞風景錦水牽,錦水自北而南穿行於丹霞山群,沿岸赤壁臨江,紅綠交輝,翠竹掩映,村舍田園。目前開辟水上行程8公里,沿途幾十處景點串珠分布,美不勝收。
大石山
本區是以原始、自然而奇特雄偉的丹霞地貌自然景觀為主,兼有一些山寨,寺廟等人類文化遺跡,有很濃厚的神秘色彩及豐富的歷史傳說。本區極適合開展登山、野營等體育性、探險性旅遊活動,富有山林野趣。區內的燕岩、平頭寨、五頭寨、扁寨、西竺岩、巴寨等都是登山尋幽的好去處,特別是燕岩、坡麓至山腰,溪流不斷,森林遮天,曲徑通幽,又有飛水岩,燕岩洞、丹崖等勝景,這里還有路通往平頭寨、五頭寨、西竺岩。登上燕岩頂,遠眺大石山及丹霞盆地全景,開闊壯觀。雄偉險峻的巴寨,海拔618米,是丹霞山最高的山峰,攀登極為困難,登上這座丹霞盆地最高峰成了廣大青年人,登山愛好者的嚮往。山腳下有東坑水庫,這里是安營紮寨,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好去處。
❻ 丹霞和侗族的特色
丹霞丹霞是地理學上很重要的名詞。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北部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
目錄[隱藏]
簡介
丹霞地層
丹霞申遺
[編輯本段]簡介
廣東丹霞山風光——陽元石上世紀30-40年代,原中山大學地質系陳國達教授提出了"丹霞地形"的概念並推動了華南丹霞地形的研究;40-70年代末,原中山大學地理系吳尚時、曾昭璇教授將紅層地貌作為獨立的岩石地貌類型進行了系統的研,並使「丹霞地貌」這一名詞得以廣泛傳播;80年代以後,科學工作者先後對我國21個省區近400處丹霞地貌進行了實地考察,並把丹霞地貌研究推向全國。1991年在廣東省丹霞山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並成立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丹霞山是丹霞地層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現為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廣東丹霞山風光——陰元石
[編輯本段]丹霞地層
江西龜峰景區的卧佛丹霞地層是華南地區上白堊統丹霞組標准剖面,丹霞地貌則是中外公認的同類地貌類型的典型代表。到2008年為止,到目前為止,在中國已發現丹霞780多處,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區,溫帶濕潤-半濕潤區、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據國際上的研究資料所知,世界上紅層廣泛分布在除南極之外的各大洲,發育了與中國丹霞相同或相似的地貌類型。因此,丹霞是一個具有全球意義的特殊自然地理現象和紅層地貌類型。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窪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范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范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岩層中有不少石灰岩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華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鍾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綉錦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岩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岩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岩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岩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岩洞。
丹霞申遺
2009年4月,「中國丹霞」申遺材料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審核,正式成為「申遺」提名項目,拿到了2010年世界遺產大會的「入場券」。 「中國丹霞」是2009年我國唯一的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經過專家組考察和研究,最後確定能夠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最為理想的6個申報點作為組合項目同時捆綁申報,包括: 丹霞山貴州赤水(青年早期) 福建泰寧(青年期) 湖南崀山(壯年早期) 廣東丹霞山(壯年期) 江西龍虎山(老年早期) 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中國丹霞"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 -------- 當地時間1日,「中國丹霞」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該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新華網巴西利亞8月1日電(記者畢玉明 陳威華)「中國丹霞」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地數量已增加到40個。 「中國丹霞」項目是中國把全面展示丹霞地貌形成演化過程的貴州赤水等6個丹霞地貌風景區「捆綁」申報自然遺產,包含的6個申報點分別是福建泰寧、湖南莨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包括龜峰)、浙江江郎山、貴州赤水。 六省申遺辦公室負責人王智光在現場說:「『中國丹霞』是世界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我們一定保護好這顆明珠,讓她更加璀璨,為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而作出努力」。 江西省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曾紹平表示,申遺成功只是一個開始,之後的工作更為重要。他說:「遺產保護是皮,遺產利用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地政府一定會協調好兩者的關系。」 本屆大會上,來自中國的另一項申遺項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在7月31日被大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侗族(侗語作 Gaeml)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居住區主要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總數為296萬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侗族在寮國也有一個分支,叫「康族
侗族(The Kam People)民族概況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省交匯處。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數為2960293。 侗族自稱Gaeml(發音近似於漢語的「干」、「佄」或「更」字), 侗族少年依據聯合國倡導的「名從主人」原則,國際標准譯名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使用侗語,屬壯侗語系,分南、北部兩個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1958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現在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志。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桿,形如游廊。橋梁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侗族的簫與笛是中國傳統的樂器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
[編輯本段]民族歷史
雖然歷史學家們都普遍認為侗族源於古代百越,但具體源於百越中的那一支,尚無定論。秦、漢時期,在今廣東、廣西一帶聚居著許多部族,統稱之為「駱越」(「百越」的一支)。多數學者認為侗族是起源於「駱越」,也有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是起源於「干越」。魏晉以後,這些部族又被泛稱為「僚」。明代鄺露所著的《赤雅》中說,侗族也是屬於「僚」的一部分。現在侗族的分布和屬於「百越」系統的壯、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鄰,語言同屬壯侗語族,風俗習慣也有很多相似之處。侗族可能是由「駱越」的一支發展而成。侗族經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於唐代由原始社會直接向封建社會過渡;有的人認為經過奴隸社會發展階段。從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區建立羈縻州、土司制度,社會處在早期封建社會。清初實施「改土歸流」,清朝對侗族人民進行直接統治,土地日益集中,進入封建地主經濟發展階段。但是,侗族社會內部某些氏族組織殘余,例如以地域為紐帶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個氏族或村寨,皆由「長老」或「鄉老」主持事務,用習慣法維護社會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鄰村寨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聯合。「小款首」由寨內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議定的「款約」必須遵守,款民大會是最高權力組織,凡成年男子均須參加,共議款內事宜。這種組織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華民國初期。
[編輯本段]民族建築
三江程陽風雨橋侗族擅長建築。結構精巧、形式多樣的侗寨鼓樓、風雨橋等建築藝術具有代表性。 在貴州、廣西的侗鄉,有許多久負盛名的 侗族傳統建築[1]鼓樓和風雨橋。因橋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風雨,故稱風雨橋。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和其它鐵件,皆以質地耐力的杉木鑿榫銜接,全長64.4米,寬侗寨鼓樓3.4米,高16米,五個石墩上各築有寶塔形和宮殿形的橋亭,逶迤交錯,氣勢雄渾。 侗寨鼓樓,外形像個多面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頭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桿,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徵寨子吉祥平安。樓檐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緻,如飛似躍之感。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侗族地區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在帝國主義、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貸者的殘酷剝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極端貧困。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區,封建地主經濟仍佔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佔有土地為貧下中農的20倍以上,地主階級通過地租向農民進行剝削。商業資本與高利貸資本對農民的剝削也極其嚴重。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反動政府在侗族地區實行了反動的保甲制度,利用一些封建上層人物充當偽鄉、保長,為虎作倀,並以「連保連坐」的方式對勞動人民進行法西斯統治,使侗族人民陷於無限痛苦的深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8月19日,廣西龍勝縣侗族人民和壯、瑤、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龍勝各族自治縣。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1986年9月22日建立了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貫徹和實施,實現了侗族人民當家作主的願望。這些自治地方先後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縣採用民主協商改革的方式,進行了土地改革。接著,這些自治地方又分別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使侗族地區發生了變化。這些地方紛紛採用新的農業生產技術,糧食產量逐年增長。農、林、牧、副、漁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地方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機械、化肥、水泥、造紙等中小型地方工業。三江侗族自治縣大部分村寨用上了電。水電事業的發展大大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新中國成立以前,黔東南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現在,湘黔鐵路橫貫黔東南,並且縣縣有了公路,鄉鄉通了汽車。解放前,每縣僅有中學l所,小學最多不過3所;現在,中學已普及到區,小學已普及到在隊,已有大批青年進入中等學校以至大學深造。各級各類學校已培養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國家幹部、教員、技術員、工程師,專家和學者。有的侗寨,還自己動手,辦起了業余夜中學。過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醫治療。天花、瘧疾、霍亂、痢疾等惡性傳染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證了人民的健康,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電視機。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 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宏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的琵琶歌亦為侗族所特有。始於19世紀初的侗戲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綉、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綉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鏈、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編輯本段]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標准英文譯名:Kam Grand Choirs) 是中國侗族地區由民間歌隊演唱的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侗族大歌主要流行於侗語南部方言第二土語區,其中心區域在黎平縣南部及與之接壤的從江縣北部。含今黎平縣岩洞、口江、雙江、永從、肇興、水口、龍額及從江縣往洞、谷坪、高增、貫洞、洛香等鄉鎮。民間習慣稱這些地區為「六洞」、「九洞」。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勝》、《嘎音也》、《嘎戲》等。 侗族大歌大侗族大歌歌——侗語稱「嘎老」(Gal Laox),「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侗族大歌以「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合唱為主要演唱方式。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隊)才能演唱,參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幾乎每個侗寨都有歌隊,有的侗寨多達10來個歌隊。對歌、賽歌一般在「侗年節」、「吃新節」、「春節」等節日。更為有趣的是村與村,寨與寨舉行對歌比賽活動。那時,男女青年們不斷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對方,彼此含情脈脈,他們常常通過唱大歌的這種形式初識相戀,直至結下良緣。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戚戚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侗族大歌作為侗歌中最精華的組成部分,它的演唱內容、表現形式,無不與侗人的習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環境息息相關,是對侗族歷史的真實記錄,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現。
[編輯本段]民族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侗族傳統服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侗族傳統男裝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 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傳統家庭榕江縣七十二寨侗族服飾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編輯本段]民族飲食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豐富,除鮮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黃瓜、酸蘿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餚以酸味為主。不僅有酸湯,還有用酸湯做成的各種酸菜、酸肉、酸魚、酸雞、酸鴨等。相傳腌酸菜始於宋代。 製作酸菜有壇制和筒制兩種,壇制是指將淘米水裝入壇內,置於火塘邊加溫,使其發酵,製成酸湯,然後用酸湯煮魚蝦、蔬菜,做為日常最常見的菜餚。 民間經常食用的蝦醬也多以壇製作。腌魚、腌豬排、牛排及腌雞鴨則以筒制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兩種。製作腌魚以入冬最佳,腌漬時間越長,其味越醇。魚蝦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鮮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愛飲酒,所飲酒類大都是自家釀制的米酒,度數不高,淡而醇香。
[編輯本段]風俗習慣
「月也」,是這一村身著節日服裝的侗族婦女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編輯本段]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梁均屬崇拜對象。以女姓神「薩歲」(意為創立村寨的始祖母)為至高無上之神,每個村寨都建立「薩歲廟」。以雞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測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編輯本段]重要節日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其中侗族的年節被稱為行年。 吃社飯(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飯之俗,但不搞什麼活動。將田園、溪邊、山坡上的鮮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擷回家,洗凈剁碎,揉盡苦水,焙乾,與野蒜(胡蔥)、地米菜、臘豆乾、臘肉乾等輔料摻合糯米(可摻部分粘米,但需先將粘米煮成半熟後摻入糯米)蒸或燜制而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
❼ 韶關的丹霞山位置在哪裡
丹霞山座落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城南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
❽ 廣東那些地方適合年輕人玩
清遠龍特霞漂流號稱天下第一漂
清遠小北江旅遊
全國文明城市--惠州-萬綠湖
肇慶-七星岩
珠海溫泉浴
中山市的中山公園
等等
❾ 中國丹霞在哪個地方
丹霞,這個術語指的是一種有著特殊地貌特徵以及與眾不同的紅顏色的地貌景觀(即「丹霞地貌」),像「玫瑰色的雲彩」或者「深紅色的霞光」。 在地質和地貌學層面上,丹霞可以定義如下:「丹霞是一種形成於西太平洋活性大陸邊緣斷陷盆地極厚沉積物上的地貌景觀。它主要由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反映了一個乾熱氣候條件下的氧化陸相湖盆沉積環境。「中國丹霞」於2010年8月1日在巴西利亞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景區特徵
(1)中國丹霞地貌提名地更具有典型性、獨特性和系統性,有類型齊全、典型而獨特的丹霞地貌景觀,具有突出的美學價值。
(2)提名地地質構造和丹霞地貌包含了中國南方而不是個別地區從中生代以來重要的地質、環境和生物演化信息和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能充分反映中國南方大陸地殼特定的演化歷程;現有的世界自然遺產和以丹霞地貌為基礎的文化遺產均不可替代這種價值。
(3)提名地具有能夠反映中國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物地理區的整體特徵的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個性鮮明的丹霞生態系統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生態演替的典型區域;孕育和保持了良好的物種多樣性,為中國現有丹霞地貌區以物種多樣性入選世界遺產的所有遺產地所不可比。
比。
另附丹霞地貌的6個著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