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筆洗
㈠ 大清乾隆年制筆洗怎樣鑒定真假
1、窯瓷胎土肥潤,釉面光澤,舊如新,不是很光。
2、這幅畫很規則,深入釉回面。它具有明顯的清代特答色,如庭院生活和歷史典故。
3、有色材料是礦物材料和非現代化學材料。例如,藍色和白色的花大多是進口蘇門答臘。
4、底層的錢很整潔,有明顯的筆跡。開始和寫作有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對於非現代印刷貨幣,印刷貨幣的細節是相同的。
5、古代瓷器是一種空白輪胎,而不是現代灌漿輪胎。官窯瓷器通常在修整和刮擦底部後上釉。
6、有明顯的使用痕跡,或歲月痕跡(在放大鏡規則下,或摩擦痕跡的不規則使用)。
7、清代瓷器具有明顯的特點,可以與(中國陶瓷史)或主要博物館的文物相提並論。
8、專業體檢:瓷土成分檢查(需要專業設備)僅適用於市級考古研究所。
(1)花卉筆洗擴展閱讀:
筆洗是一種傳統工藝品,屬於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外的一種文房用具,是用來盛水洗筆的器皿,以形制乖巧、種類繁多、雅緻精美而廣受青睞,傳世的筆洗中,有很多是藝術珍品。筆洗有很多種質地,包括瓷、玉、瑪瑙、琺琅、象牙和犀角等,基本都屬於名貴材質。各種筆洗中,最常見的是瓷筆洗。
㈡ 玉石藝術品
(一)玉件人物
玉件人物的特點:玉件人物以古裝人物為主,但不限於古裝人物一種,現代人物亦常有製作。古裝人物有神仙、佛、老人、小孩、仕女及有故事情節的人物等。
玉件人物的用料比較干凈,也就是地子勻、色勻。不使用紋路特別明顯的料,如纏絲瑪瑙、花地翡翠、花紋明暗太顯著的孔雀石、有黑線的松石、輪紋的珊瑚等,尤其人臉部位的料質、料色更要明快乾凈。
多色玉石常被利用製作俏色產品,如瑪瑙、翡翠、獨山玉、岫玉等。
1)仕女通常仕女拿花持扇,裝束為古裝小姐打扮,發髻卷於頂上,發絲下垂至背部,長裙拖地,寬袖下垂,腰圍二道裙,系帶束腰打結,汗巾下垂,腳下衣紋做出碎步姿態。復雜一點的加入各種首飾等。仕女的造型要用料恰當,身段秀麗,臉美、喜相,手拿物俏氣、真實(見圖5-2-5)。
圖5-2-5 白玉仕女
2)小孩古裝小孩根據古畫中百子圖中的形象造型,也有光身頑童的作品。童子以稚氣、頑皮、生動為好。
3)老人老人的形象比較多見,題材有東方朔偷桃、太白醉酒、天官賜福、壽星等。老人刻畫要求臉部特徵鮮明、寬衣大袖、造型喜慶。
4)佛佛像有如來佛、番佛、大肚佛、觀音、多臂佛等。
如來佛如來佛的形象如廟中正中殿堂的塑像,是正宗佛的形象。肩寬、胸部豐滿、盤膝做手勢、慈眉善目、鼻直口方、二目下視、方圓臉、大耳垂肩,顯得端莊肅穆。中級料經常做的是三尊佛,稱為「三大士」。
番佛番佛是印度佛塑像造型,袒胸、披裟、身著瓔珞,造型比較活潑,身段比較優美,多出現在高級料作品中。
彌勒佛這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佛的形象,以大肚翩翩、開懷大笑為特點。低、中、高檔料都可製作。
觀音觀音是人們喜愛的佛像(見圖5-2-6)。中國對觀音形象的藝術創造已很完美,玉器觀音造像有童子拜觀音、觀音渡海、水月觀音等。
圖5-2-6 珊瑚「童子拜觀音」
多臂佛玉器多臂佛有四臂佛、六臂佛、八臂佛,造型比較活潑,經常用高級料製作。
除以上各種佛外,還有各種造型的菩薩,如騎吼的文殊菩薩、騎象的普賢菩薩等。
5)仙人仙人的製作較為隨便,形象和姿態隨料的條件而選定。由於仙人形象有一定的特徵和表情,技術難度大一些,做不像反而不美。經常出現的有八仙、和合二仙、劉海等。十八羅漢本是佛,在玉器中也以做仙人的手法製作,形象較為怪異,如伏虎、降龍羅漢等。有一些女性仙人以仕女手法製作,如花仙、麻姑、青蛇、白蛇等,其形象和仕女沒有太大區別。
佛和仙人中的高質量作品多出現在玉器精品中,是玉器人物很重要和有代表性的作品。玉器中的俏色作品也多出於此題材。
6)歷史名人和有情節的作品選用歷史名人和情節故事片斷作為人物創作的題材,難度較大。有的作品起的名稱很好,但造型很一般,反映不出名稱所含的內容。高質量的作品應該名稱和內容一致,做到名副其實。有的作品的主題雖然並不是著名的歷史題材,但細觀作品仍能給人們以情節般的感受,這些作品都屬於藝術創作范疇,它給玉器藝術增加了無限的光彩。
(二)玉件花卉和花鳥
1.玉件花卉
玉件花卉是一個以雕琢技巧表現寫實花卉為主的品種。花卉要做得飄灑玲瓏、穿枝過梗,襯托的草蟲也要做得栩栩如生。
玉石料很脆,單獨表現花卉容易折斷損壞,所以花卉常傍以瓶、花插和山石靜物,傍以瓶的最多,又稱為花卉瓶。
花卉做工玲瓏,不宜體現玉的潤美,不宜使用色暗的、紋裂多的料。因此花卉選料較整齊,料色多明快,質地也較堅韌。
傍以瓶和其他靜物的花卉作品,花卉四周寫實雕琢,有主次面,主面花葉茂盛,次面點綴。瓶身和瓶蓋上的花卉相互銜接,形成一體。也有瓶蓋上是折枝花的,與瓶身花不銜接。
中、低級料以製作花卉瓶為主,是常規產品。瓶蓋上的折枝花、瓶身上的主花多是牡丹、月季,也有以萱草、君子蘭的葉為主的,一般是正面花為主,背面點綴,草蟲也只選用蝴蝶、蛾等簡單造型。
瑪瑙和高級料的花卉造型變化比較大,工藝也細。由於花卉的穿枝過梗和花形的變化,在用料上很講究。用花卉把質地優、顏色好的料全部占上,把瑕疵用鏤空去掉,所以花卉產品做成以後,料質料色要優於原材料的原形。如翡翠小塊的綠、分散的綠全部澄清出來,使料的成色提高,這是花卉用料最大的優點。
一般用草蟲、動物作為花卉的陪襯,以增加花卉作品的情趣。草蟲有螳螂、蟈蟈、蟋蟀、甲蟲、蝴蝶等,做得栩栩如生、生機盎然。多種花卉相搭配,花卉與草蟲為主題是常見的產品,取用中國傳統的吉祥名稱,如歲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蘭、竹、菊)、松鶴延年、喜上眉(梅)梢等。
由於花卉作品用料比較活,有一個章法布局問題,這常常是花卉作品質量優劣的一個重要指標。布局順生態自然規律,又巧其變化,使花卉聚散、線、面、體完整,如枝乾的蒼勁,花頭的撓折,花葉的穿枝過梗、翻卷折疊,草蟲、動物的呼應,眼地的鏤空,瓶身的秀麗,山石、野花的點綴都要恰到好處。在做工上要疊挖自然,枝、梗、葉、蒂、花瓣、花蕊,草蟲的頭、須、翅、腿都要做得干凈利落。
花卉在玉件中是立體的細膩作品,如同國畫中的工筆畫,細膩得連葉筋都要做出,只求寫意效果是不行的。但這並不是說,花卉作品越繁越好,細膩和繁不同,細膩是烘托造型,繁是破壞造型。因此,我們看一件花卉作品的好壞,要從造型和細膩入手,不是從繁入手(見圖5-2-7)。
圖5-2-7 碧玉「無悔的青春」
2.玉件花鳥
玉件花鳥是近幾十年來興盛的產品,鳥有仙鶴、鳳凰、錦雞、雞、鴨、鷹等造型。花鳥正在發展時期,有的以鳥為主,以花為輔,有的花和鳥並重,好的花鳥作品要求注意鳥的形象和動態,鳥和花的呼應關系。
花鳥產品多用中低檔料製作,常有俏色鳥作品出現。成對的鳥要求兩只顏色、透明度、質地、造型、高矮一致(見圖5-2-8)。
圖5-2-8 翡翠「風起雲來」
(三)玉件動物
玉件動物是以動物為題材的玉器。古代玉件動物已很有水平,有造型生動、變化自由、寫實與裝飾手法熟練的特點。
動物用料很雜,高、中、低檔料,大、中、小件都有,小料頭也可做個小動物。
按動物的造型變化可分為寫實動物、傳統動物和動物形器皿幾種。
寫實動物多為馬、牛、羊、豬等十二生肖,象、駱駝、鹿等其他動物也有製作。
傳統動物有獅、辟邪、龍、角瑞等。
動物形器皿有牛罐、羊罐、犧尊、雞尊等。
常規馬、牛、羊、象等有常規作法,多成對,也有成套的,如十二辰、八馬等。
馬馬有立、卧、撲、仰、踢、跳、跑、嚎等不同姿勢。掌握馬身的矯健、頭型的機警是做馬的關鍵,注意馬頭的筋骨、前胸的豐滿、後小肚的上提和腿關節蹄寸的安排。漢馬、唐馬都是我國傳統馬的優秀造型,常有仿製。
牛牛主要作立式和卧式,重點在頭型,尤其要注意牛眼的有神。身體主要是胯骨,在牛身粗大中要突出脊、胯、臀骨骼。
羊羊有山羊和綿羊。山羊跳躍頑皮,綿羊溫順平和。山羊比綿羊頭小、嘴尖、身瘦。作羊要注意腿和頭部的造型。
象象的體形寬大,四肢粗有力,前身高,後身低,鼻子上卷自然,腦包、眼泡、扇耳、牙根都是象的特點,處理好了能提高象的動態和傳神。
獅無論是走獅還是門蹲獅,都是中國傳統獅造型,以頭型最重要。
傳統動物和獸形器皿雖然製作很多,但多仿製古代造型,造型和工藝要求也較高。
動物是喜聞樂見的品種,需求量很大,在質量上除去作什麼像什麼外,最重要的是動態。作動物要了解動物的習性,掌握住動物的動態規律(見圖5-2-9)。
圖5-2-9 翡翠「斑點狗」
(四)玉件器皿
製作玉件器皿是玉器中最難的工藝技術,在用料、設計、琢磨、拋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目前大量生產的器皿造型多仿清代玉器和古代青銅器。還有實用器皿如壺、碗、盤,文房用的筆洗、筆筒等。
器皿造型以爐、瓶為主。北方以北京為代表,南方以上海為代表,在造型上出入很大。北京講求端莊、穩重、規矩、細膩;上海講求玲瓏、挺拔、秀麗,在工藝上各有千秋。
器皿造型最重要的是規矩四稱,造型和紋飾協調。它選料嚴格,臟、綹去凈後才能設計,帶有臟、綹是大缺點。
爐標准爐是圓腹、縮口蓋,蓋上有頂紐獸,腹兩邊有獸頭耳銜環,下有獸面紋三腿。質量指標是選料干凈,琢工細膩,獸紐、獸頭、獸面造型大小合適、緊湊、對稱。變形爐有荸薺扁爐、五環爐、高庄爐和亭子爐。以亭子爐造型最復雜,工藝技術要求高,變化也大(見圖5-2-10)。
瓶瓶的造型多種多樣,有圓肚瓶、觀音瓶、齊肩瓶、梅瓶、方瓶、棱瓶、渦角瓶、雞腿瓶、蒜頭瓶、扁瓶、葫蘆瓶等。瓶上雙耳和蓋紐琢以各種造型。瓶身有素的,有周身紋飾的,有開光紋飾的,有浮雕紋飾的,有圓雕紋飾的。瓶膛在光照下可看出和瓶身造型一樣。
北京繼承和發展了薄胎、壓絲技術,做出的器皿壓金銀絲、掏薄胎,特點突出。這種器皿有壺、碗、盤等(見圖5-2-11)。
薰北京薰造型一般由五節組成。從上到下分為頂紐、蓋、腹、中柱和底座,用螺絲扣擰接組成,有的有九節。頂紐一股雕琢龍、瑞獸首、花頭,下銜小環。蓋作鏤空花,在鏤空花中有的開光作浮雕。身有素的、有浮雕花紋的。身上的兩耳作鏤空雕,有龍、鳳、花造型,兩耳垂環。中柱隨造型變化,可長可短,也可不要,有中柱的一般有四小環。底足以浮雕花飾為主,絲扣在各節中部做出三、四扣,擰緊後,五節薰周正(見圖5-2-12)。有的薰足是腿足。
南方薰多鏈,頂蓋之間加節,使頂高豎起來。腹和足之間也加節,紋飾也多,顯得玲瓏、工大。
圖5-2-10 亭子白玉爐
圖5-2-11 白玉香草鏤空薄胎瓶
圖5-2-12 翡翠含香聚瑞花熏
仿青銅器和由青銅器變化來的器皿造型有尊、壘、卣、觥、觚、鼎、匜、爵等,有的造型紋飾很美,常是玉器中的佳作。
其他器皿造型有碗、杯、壺、盤、碟、盒、洗等,常規和精品都有生產。
器皿上的紋飾有鏤空花、頂撞花、陰勾花、浮雕花、光子花,這些花紋的質量要求以搭配協調、線條准確、形象生動、干凈利落為准。
器皿中的子母口在質量要求中也很重要,以深淺適度、規矩嚴謹為好。
(五)玉石盆景
玉石盆景 即用寶石、玉石做的盆景藝術品,目前以花卉盆景為主。有單種花卉、多種花卉、金本果樹盆景50多種。這種盆景用琺琅作盆,金屬絲加紙漿料做樹干(樹干可貼金箔),鐵絲裹絨栓花瓣製成。花用艷色玉石,葉用綠色碧玉、岫玉、黑綠蛇紋石玉等製作。如牡丹盆景有五色牡丹、三色牡丹、綠牡丹等盆景。這些盆景用瑪瑙、芙蓉石、岫玉、白石英岩玉作瓣,黑綠蛇紋石玉作葉,每盆有花五朵、三朵,在綠色葉中十分醒目,顯得十分鮮艷。又如花籃盆景採用琺琅花籃作盆,多種花卉栽入籃內,花卉奼紫嫣紅、爭奇斗艷、果實累累、富麗堂皇。
花卉盆景有大有小,有造型變化盆的樣式,做工的粗細都不同。檢驗盆景的質量以使用原材料的品種、製作的造型、做工的粗細為准,包括瓣、葉、果的磨製形狀、顏色、搭配是否協調,樹木與花卉、盆與花卉的造型是否協調。好質量的花卉盆景應該是花形艷麗、葉形活潑、樹本質感強烈、盆栽大小合適,以艷麗、精工、豐滿為主(見圖5-2-13)。
圖5-2-13 玉石花籃盆景
除玉石花卉盆景外,還有玉石果品、蠟台、盤花等品種。
玉石果品經常生產的有葡萄、香蕉、佛手、桃、黃瓜、柿子等。
玉石蠟台是用攢制花瓣的方法,將花的心部裝上蠟碗,作盤狀花形,放於桌上,用於點蠟,是實用裝飾物。
還有一些是新設計的人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景物、動物盆景,這些盆景在用料、造型、做工上出入很大,規格不一。
玉石盆景用料范圍廣、工序多,是既簡單又復雜的玉器,加工題材每一道工序都影響著產品的質量,每一道工序都要檢驗,這樣才能組成好的玉石盆景造型。
(六)玉石鑲嵌
玉石鑲嵌組成的藝術品可以包括很多類,范圍很廣。它既可組成畫面,也可組成圖案,既可平嵌,也可浮雕嵌,也有立體包鑲嵌。如屏風、插屏、掛屏、靜物、人物、器物等都有玉石鑲嵌品生產(見圖5-2-14)。
圖5-2-14和田玉插屏
(七)玉山子
玉山子利用玉石自然之形態,因形賦形,雕琢山水人物,稱為玉山子。這種造型有的小巧,可幾案陳設,有的重千斤,置於室內堂館,氣勢宏偉(見圖5-2-15)。
圖5-2-15 青山玉「會昌九老圖」
玉山子按玉料的形狀、顏色、綹裂進行設計,去除瑕疵,掩其綹裂,順其色澤,使料質、料色、造型渾然一體。
玉山子在設計中隨料立意,可簡單,可復雜,可浮雕,可深雕,可山水人物,可樓台殿閣、草屋石洞,可牛馬動物、翎毛花卉,在遠近景散點透視中,布局描繪,以取得材料、立意、加工方面的統一。因此,玉山子造型自由性較大,可以盡情發揮設計者用料的天才,使作品更富有詩情畫意的立體境界。
玉器准確的分類還沒有形成,以上只是大概的情況。作為玉器藝術來說,它不受品種的限制,人物中有動物,動物中有人物,這是司空見慣的。還有一些產品不好歸類,暫且稱為雜件,如金玉結合藝術品等。
玉件是玉器中的主要類別。在原材料使用和工藝上難度很大,是我國玉器藝術的代表,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
㈢ 歷史上各個朝代筆洗的典型特徵和樣式
筆洗為洗滌毛筆的器皿,多為敞口、淺腹.有圓形、葵花形、桃形、荷葉形、蓮花形、蔗段形等.多以陶瓷、玉、銅等製成.洗的產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從傳世品來看不會晚於唐代,宋元之時逐漸增多,明清時達到頂峰,各種質地、各種樣式的洗不勝枚舉.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15 回復此發言
3 回復:筆洗(圖)
以玉製作筆洗始於唐代,傳世品甚為罕見.朵雲紋單柄玉洗,為唐代器物.器為橢圓形,平底.一側有朵雲環形柄,外壁凸雕雙排朵雲紋,內壁光素.玉呈青綠色,局部有浸斑.其雲紋極具流動感,飄逸感,特別是三歧骨內心凹進的朵雲,為唐代玉雕的斷代依據之一.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20 回復此發言
4 回復:筆洗(圖)
宋代以瓷質筆洗常見,玉質筆洗傳世品不多.元代已有玉質仿生形筆洗,鏤雕桃實形玉筆洗,形如剖開的桃實,外壁一側以鏤雕和陰文飾桃葉,並達口沿處成為洗柄.玉呈湖綠色,局部浸有褐色.此種形式的筆洗在明清瓷筆洗中較為常見,元代則極為罕見.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21 回復此發言
5 回復:筆洗(圖)
明代玉筆洗較為常見,且形狀各異,有桃形洗、方洗、圓洗、荷蓮洗、螭龍把洗等.其典型特徵是器型古樸,特別是紋飾給人以大刀闊斧的粗獷之感,較少有清代的精工細作.如青玉螭紋筆洗,洗為海棠式,平底,外口沿一側雕有兩條螭龍,另一側雕一螭龍為柄,雕工細膩,但紋飾簡潔粗獷,器物十分高雅古樸,玉質細膩.又如玉螭龍把洗,其洗式與朵雲紋單柄玉洗十分接近,但紋飾簡潔明快,較少有人工雕琢之痕.明代雕玉器物的特徵十分明顯.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32 回復此發言
6 回復:筆洗(圖)
清代玉筆洗較明代明顯增多,除明代所見器型外,更有葉形洗、瓜形洗等.其雕工極為精湛細膩,盡顯華貴富麗,與明代粗獷簡潔的風格明顯不同,而且洗身所雕紋飾更加繁縟,有人物、植物、動物、山水等.如碧玉雕花卉紋圓洗,洗式較為普通,為圓形,敞口,平底,外口沿有雙板沿柄,但所雕紋飾極為細膩,洗心為花卉紋飾,線條細密而流暢,板沿柄及外壁亦雕有花卉紋飾,紋飾的層次清晰豐富,為明代所無.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徵是觀賞性遠遠超過實用性,與其說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說是文房擺件更為貼切.如青玉葉形洗,洗身為一狹長的葉片狀,洗柄為對生的小葉片.其色澤青綠頗有樹葉的顏色,而所雕的筋脈極為清晰細膩.如用來洗筆,豈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葉洗,洗形為荷葉狀,本無稀奇之處,但洗內卻凸雕五嬰戲蓮圖,雕工精湛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其觀賞性頗強,但無實用性,如用來洗筆,水中顏色附著在紋飾之間如何擦拭?諸如此類的玉洗在清代極為常見,這也是明清筆洗的不同之一.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35 回復此發言
7 回復:筆洗(圖)
以銅為洗雖然文獻上有記載,如宋王君玉《國老談苑》載:「太宗一日寫書,筆滯,思欲滌硯中宿墨,顧左右,咸不在,因自俯銅池滌之」.此銅池即銅筆洗.但明代以前的實物甚罕,就目前所見清代器物來看,多為圓形,鼓腹,洗身光素,較少有紋飾,器身打磨極為精細,如銅洗為清代器物.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36 回復此發言
8 回復:筆洗(圖)
以瓷製作筆洗始於唐宋,明清之際極為盛行,傳世品豐富,並成為筆洗的主流,在文房用具中最具有觀賞性.明屠隆《考盤佘事·筆洗》載:「今用作洗,最佳者有官哥元洗、葵花洗」.陶洗最早見於唐代的三彩印花紋洗,而宋代瓷洗則風行一時,哥窯、汝窯、龍泉窯、官窯、鈞窯等均有傳世品.其形制有圓洗、方洗、六棱花口洗、三足洗、鼓釘洗、板沿洗、蔗段洗、匜式洗等.或洗面光素以釉色取勝,或有暗刻紋飾,典雅大方.不僅為當時的宮廷重寶,亦為後世楷模,千金難求.玫瑰紫釉海棠洗,為宋代鈞窯燒造,洗呈六花瓣口海棠式折沿,底承以三雲頭足.洗內為月白色,外為玫瑰紫色,為宋宮廷用瓷,此造型的洗與鼓釘式洗在宋代較為常見.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40 回復此發言
9 回復:筆洗(圖)
洗在宋代出現後,迅速取代了其他材質,歷朝歷代燒造不衰,時代特徵極為明顯.金代瓷洗傳世品極少,就目前所見胎體較為粗厚,紋飾古樸豪放.印花菊瓣洗為金代耀州窯生產,洗壁為菊瓣形,淺腹,平底.洗心印有葡萄藤葉紋飾,線條洗練,紋飾清晰.雖不甚精湛,卻也有簡潔豪放的藝術效果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6:54 回復此發言
10 回復:筆洗(圖)
代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瓷為主,文房用具也有燒造,但洗的數量極少,故具體面目不甚清晰.
明代瓷製文房用具迎來了自宋代以來的第二個高峰,凡宋代洗式皆有生產仿製,並首創了十棱洗,造型新穎別致.青花雲龍紋十棱洗為永樂年間燒造,洗呈十棱形,侈口,淺腹,平底,外壁及洗心飾有紋飾.胎白質細,青花色澤濃郁,此器型後代多有生產.明代三足洗的造型也別有新意,如素三彩海蟾洗,收口,豐肩,上腹外凸,下腹內收,下承以三雲頭足.明代的瓷洗與玉洗一樣,多注重其實用價值,雖然洗身飾有華麗的紋飾,燒造頗為精緻,但絲毫也不會降低它的使用功能.清代瓷筆洗在明代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造型更加豐富,除承襲前朝外,新創燒了竹節洗、八棱洗、腰圓洗、扇式洗等.除圓洗外,以桃式洗、葉式洗較為常見,其造型優美別致,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如仿龍泉釉荷葉洗、仿汝釉桃式洗,分別為雍正、乾隆時燒造,造型新穎,構思巧妙.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0 回復此發言
11 回復:筆洗(圖)
清代瓷洗的另一典型特徵是觀賞性強於實用性,這在一些特殊的洗式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如仿哥釉三足洗,洗呈八方形,如切開的半個桃子,洗底承以模擬樹乾的三足,樹干盤附向上成雙柄,造型極為別致,不僅實用而且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又如三彩筆洗,洗身為樹樁形,口沿塑有松枝和松鼠,洗底平卧一水牛,其色彩艷麗,紋飾栩栩如生,作為文房用具實難讓人忍心注水滌筆.
由於明清瓷質筆洗生產量大,傳世品頗多,故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要認真研究每一朝代的特徵,方能准確斷代.筆洗除上述介紹的材質品種之外,還有瑪瑙,水晶等.由於傳世品甚少,加之市場價格甚高,遠非一般收藏者所能承受,故不在此介紹.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0 回復此發言
12 回復:筆洗(圖)
1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2 回復此發言
13 回復:筆洗(圖)
1
作者:快樂大不同 2位粉絲 2006-7-25 17:03 回復此發言
14 回復:筆洗(圖)
1
㈣ 這個筆洗是什麼朝代的
以玉製作筆洗始於唐代,傳世品甚為罕見.朵雲紋單柄玉洗,為唐代器物.器為橢圓形,平底.一側有朵雲環形柄,外壁凸雕雙排朵雲紋,內壁光素.玉呈青綠色,局部有浸斑.其雲紋極具流動感,飄逸感,特別是三歧骨內心凹進的朵雲,為唐代玉雕的斷代依據之一.
宋代以瓷質筆洗常見,玉質筆洗傳世品不多.元代已有玉質仿生形筆洗,鏤雕桃實形玉筆洗,形如剖開的桃實,外壁一側以鏤雕和陰文飾桃葉,並達口沿處成為洗柄.玉呈湖綠色,局部浸有褐色.此種形式的筆洗在明清瓷筆洗中較為常見,元代則極為罕見.
明代玉筆洗較為常見,且形狀各異,有桃形洗、方洗、圓洗、荷蓮洗、螭龍把洗等.其典型特徵是器型古樸,特別是紋飾給人以大刀闊斧的粗獷之感,較少有清代的精工細作.如青玉螭紋筆洗,洗為海棠式,平底,外口沿一側雕有兩條螭龍,另一側雕一螭龍為柄,雕工細膩,但紋飾簡潔粗獷,器物十分高雅古樸,玉質細膩.又如玉螭龍把洗,其洗式與朵雲紋單柄玉洗十分接近,但紋飾簡潔明快,較少有人工雕琢之痕.明代雕玉器物的特徵十分明顯.
清代玉筆洗較明代明顯增多,除明代所見器型外,更有葉形洗、瓜形洗等.其雕工極為精湛細膩,盡顯華貴富麗,與明代粗獷簡潔的風格明顯不同,而且洗身所雕紋飾更加繁縟,有人物、植物、動物、山水等.如碧玉雕花卉紋圓洗,洗式較為普通,為圓形,敞口,平底,外口沿有雙板沿柄,但所雕紋飾極為細膩,洗心為花卉紋飾,線條細密而流暢,板沿柄及外壁亦雕有花卉紋飾,紋飾的層次清晰豐富,為明代所無.清代玉洗的另一特徵是觀賞性遠遠超過實用性,與其說是文房用具倒不如說是文房擺件更為貼切.如青玉葉形洗,洗身為一狹長的葉片狀,洗柄為對生的小葉片.其色澤青綠頗有樹葉的顏色,而所雕的筋脈極為清晰細膩.如用來洗筆,豈不暴殄天物!又如青白玉荷葉洗,洗形為荷葉狀,本無稀奇之處,但洗內卻凸雕五嬰戲蓮圖,雕工精湛細膩,人物栩栩如生.其觀賞性頗強,但無實用性,如用來洗筆,水中顏色附著在紋飾之間如何擦拭?諸如此類的玉洗在清代極為常見,這也是明清筆洗的不同之一.
底部無款式,首先排除現代仿品。
清代多彩瓷,最少排除中晚期。
因為沒有見到實物,清風傾向於宋代。
㈤ 白玉浮雕花卉蝠耳洗在古代做什麼用
是做筆洗。
㈥ 什麼是中國畫
國畫一詞起源於漢代,漢朝認為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稱為中國,將中國的繪畫稱為「中國畫」,簡稱「國畫」。主要指的是畫在絹、宣紙、帛上並加以裝裱的卷軸畫。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為人物、山水、花鳥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寫意。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等方面的認知。
明 張宏 《擊缶圖》
「意在筆先,畫盡意在」
中國畫簡稱「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獨具特色,自成體系。它主要使用中國式的毛筆、煙墨、宣紙、絹素、硯瓦和顏料等工具、材料,通過一整套以線條為主的獨特的傳統表現手法,描繪物象的形體、氣韻、質感;並與詩文、書法、篆刻結合起來,以中國特有的裝裱工藝裝潢畫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強烈的民族風格。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國心源」,「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意在筆先,畫盡意在」,不追求形象的逼真,而著力於意境的表現,以氣韻生動見長。近現代中國畫在繼承筆墨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了西方繪畫的方法,表現能力又有新的提高和發展。中國畫按作者分,有院體畫、文人畫、工匠畫等;按技法分,有工筆、寫意、半工寫、重彩、淡彩、白描、水墨等;按題材分,主要有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等(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為6門,北宋《宣和畫譜》分為10門,南宋鄧椿《畫繼》分為8類,元明之後還有分為13科)。中國畫的畫面形式有壁畫、屏障、手卷、立軸、橫披、冊頁、扇面等。
明 沈周 《廬山高圖》
色中有墨,墨中有色
很多中國畫不用顏色,依靠墨的深淺濃淡的變化,使人產生有色彩的感覺。用顏色的,叫「設色」。中國畫設色,一般「隨類賦彩」,即以對象固有色為主,近濃遠淡,凸淺凹深,做到「色中有墨,墨中有色,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設色的主要方法有:(1)渲染:按原來筆墨運行的筆路著色,從淡色始,或一次著色,或逐次加深。(2)暈染(又稱「平染」):先用大筆蘸上清水將畫的局部或全幅濕潤,再用吸水紙鋪其上,吸取多餘水分,然後用淡色輕輕塗上,因而無濃淡、深淺變化。(3)承染:先用一支蘸色的筆上色,再用另一支蘸水的筆用水化開,或由淺至深,或由深至淺,層層罩染。此法多用於工筆畫的局部著色。(4)高染:將畫面形象的高光處(突前部位)染重色,凹陷、陰影處染淡色。(5)托染(又稱「邊染」):在畫面上白花、雪梅、冰山、淡月等等白色之物旁邊染以花青、淡墨或他色,「烘雲托月」,使白色更明顯。(6)破墨:在墨色未乾時塗色,使色、墨浸潤,相互溝通。多用於寫意畫,生動活潑,富於效果。(7)和墨:用墨調色,一下筆便墨中有色,色中有墨。
「六法」與「六要」
「六法」即品評中國畫的六項標准,「六要」即對繪畫創作的六項要求,你知道嗎?
南朝齊肖像畫家謝赫在他的畫論名著《古畫品錄》中提出的品評人物畫的六項標准,後也應用於山水、花鳥等其他畫科,並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其內容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一作「傳模移寫」)。
古代畫論中提出了對繪畫創作的六項要求。有兩說。五代後梁畫家荊浩在《筆記法》中說:「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北宋劉道醇在《聖朝名畫評》中則說:「所謂六要者:氣韻兼一力也,格制俱老二也,變異合理三也,彩繪有澤四也,來去自然五也,師學舍短六也。」
「工筆」與「寫意」
宋 李公麟 《五馬圖》
元 趙孟堅 《歲寒三友圖》
隋 展子虔 《游春圖》
五代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
工筆又稱「細筆」,與「寫意」對稱。指中國畫中工整、細致、縝密地描繪物象的技法。分為工筆白描和工筆重彩兩類。工筆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線條精細地描繪對象,不敷設其他顏色。如宋代李公麟的《五馬圖》、元代趙孟堅的《歲寒三友圖》等。工筆重彩,不僅線描工整細密,而且敷設重色,絢麗多彩。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等。在中國繪畫早期,工筆重彩佔有主要地位。壁畫、民間年畫,亦大多是工筆重彩。這種作畫技法至今仍受到廣大畫作者和觀賞者的喜愛。
㈦ 請問我的大明萬曆年五彩筆洗價值多少
近日國玄藝術網段先生「大明萬曆年制款洗五彩瓷洗」來自收藏家陳先生(古董精品閣),店鋪內展示精品!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朝第11任皇帝,在位48年,年號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由於平定北方虜患的侵擾,東南倭寇的入侵,西南部播州的叛亂,加上自正德朝開始,宮廷大肆揮霍,皇帝昏庸無能,到萬曆朝情況也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至此明朝開始出現了頹敗之勢。萬曆皇帝有一個不擇手段親自斂聚錢財的惡習,提倡官吏向他進奉,把進奉財物的多少作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標准,這使得貪官污吏對老百姓的壓榨愈甚。加之連年的天災,地震、乾旱、水澇,民生困苦。此時景德鎮瓷器生產低落,日漸衰敗。萬曆朝瓷器風格與嘉靖、隆慶朝瓷器大致相同,給人感覺古樸凝重。瓷器上多見道教色彩的紋飾,如八卦、雲鶴、鹿鶴、三星等;該朝的五彩瓷器色調以紅綠取勝,風格古樸艷麗,為我國五彩瓷發展的最/高峰。
萬曆時期,青花五彩瓷燒造盛行。五彩器多以紅、綠、黃三色為主,以紫、赭色為輔,以釉下青花代替藍彩,色彩艷麗,圖案花紋布滿器身,紋飾繁茂,畫筆靈活隨意,色彩以濃紅艷綠取勝。其造型豐富,有瓶、觚、罐、壺、葫蘆瓶、壁瓶、魚缸、缽、酒器、蓋盒、插屏、香爐、綉墩、燈台、棋盤、棋罐、花盆、臉盆、碗、盤、碟、杯以及筆架、印盒、硯台、筆管、硯滴、筆洗、筆盒等文具。
萬曆五彩素負盛名,色調以紅綠取勝,整體給人感覺古樸艷麗,它為我國彩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於白釉地上直接繪以五彩,其中紅彩艷麗如棗皮紅色,有時以黃彩襯托,使紅黃色重疊,呈現凝厚的橙紅色調;黃彩似同蜜蠟;綠彩為大綠;藍色則以青花代替,色調藍中泛紫;由於當時燒造紅釉器原料缺少和技術退步等原因,多用礬紅彩的特點是多數顏色較深而亮,顏色似棗皮的紅色,可見用筆塗抹的痕跡;除青花、五彩、礬紅彩外,嘉靖時期燒造的品種還有,白釉、黃釉、藍釉、鬥彩、三彩、金彩、孔雀藍釉、白釉綠彩、白釉黃彩、黃釉綠彩、黃釉紅彩、紅釉綠彩、黃釉青花、青花紅彩、藍釉白花等,品種十分豐富。
萬曆五彩瓷器紋飾多樣,繪畫多是正面花卉,畫面無陰陽、反側、凹凸之分。人物面部多用青花勾畫輪廓線,其他輪廓線多用紅、黑、赭或青花勾畫。用筆老練剛勁,構圖飽滿,紋飾之間相互呼應,充滿動感。常見紋飾包括龍鳳、瑞獸、人物、八寶、八仙、舞獅、鸞鳳、飛龍、三星、魚藻、團龍、團鳳、靈芝、樓台、石榴、蟲草、經文、樓台、百壽、八卦、雲雀和山水人物、仙人渡海、仙鶴鳳凰、龍鳳穿花、八方進寶、八仙過海、折枝花卉、歲寒三友、五鬼鬧判等主題紋飾。
萬曆時期青花五彩器的製作達到高峰,燒造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空前絕後。
恭喜段先生(大明萬曆年制款洗五彩瓷洗 )成功加入國玄藝術網第九期保障計劃!
㈧ 請問龍泉青瓷筆洗有花和鳥的圖案,落款是龍泉青瓷是真的嗎
龍泉瓷器的初步鑒定,主要是熟悉龍泉釉色的特點,和觀察器物的底足,熟悉火石紅的特點。龍泉的釉色一般比較肥厚,不管成色為哪種,釉色都較純正,層次的變化不明顯,蓮瓣和突棱的地方由於釉相對較薄,因而略發白。火石紅幾乎在每件器物底足都有,有的較多,有的少些,但都是圍繞著胎釉結合的地方形成,顏色自然較純正,火石紅的走勢自然而不規則。底足都有磨損,自然磨掉火石紅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元代的盤碗底部有的有一圈支燒殘留痕跡,星星點圍成一圈,與胎骨的胎色一致;有的有較密集較細小的氣泡,大小不一;有的浮於釉面,有的位於釉下,但分布絕無規律。龍泉瓷器一般不開片,有的幾條釉面有裂紋;有的火候不高的龍泉瓷器有較多開片,開片細碎,大小不一,分布自然。龍泉瓷器的釉下刻花刀法(特別是蓮瓣紋)一般很柔弱,隱隱約現。口沿和突出的地方釉面一般有磨痕,磨痕處往往無光澤。龍泉以釉色勝,釉色不好或偏窯口的器物沒有收藏的價值。
龍泉青瓷各個年代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
北宋早期的產品風格受越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徵相似。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淡青稍薄。北宋以前龍泉窯出產的瓷品,可以看作龍泉生產的越窯器,其燒造工藝、器型、釉色都是越窯瓷的翻版。直到北宋晚期,才開始有自身特色的創新,除了盤、碗、盒、罐、執壺、盞托等一般的日用器皿,梅瓶、多管瓶、盤口壺等開始顯現出「龍泉製造」的獨特烙印。碗、盤類刻花紋飾以蓮瓣、牡丹、菊花為主要題材,多為蓖紋、摺扇紋。紋飾之間以楞線分隔,楞線分單線、雙線。花葉一般用蓖紋作葉脈。
北宋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這一時期的新產品有多管瓶、盤口壺、多葉瓶。其中多管瓶、盤口壺壺蓋一般飾花苞鈕、花蒂鈕為主。多葉瓶蓋頂以雞、狗等動物作鈕為主。在釉色上,早期施淡青色釉,有泛黃現象。
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瓷器發展的重要時期,北宋中晚期窯址有30餘處,主要集中在大窯、金村、大白岸、慶元的上垟,麗水市的石牛等地。中期多採用含硅和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色灰或灰白,亦有泛黃現象,釉層薄,釉面有光澤。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淡青轉為青黃,產品多以生活用具為主,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篦紋,圖案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製作工藝上,北宋晚期開始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
中期以後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南宋以後施石灰鹼釉,釉層厚,柔和淡雅
宋廷南遷,臨安成為南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浙江人口大增,外銷活躍,瓷業得到空前的發展。南宋時期龍泉窯進入鼎盛時期。這時在唐和五代盛極一時的越窯青瓷業已凋零,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窯工們根據南宋官窯制瓷工藝,將胎釉作了調整,創造性地生產了白胎厚釉青瓷,猶如翡翠碧玉,同時釉層光滑整潔不開片,深得宮廷和官僚的喜愛。這種白胎厚釉青瓷在臨安京城、皇宮遺址、南宋六陵墓地均有大量出土。
南宋龍泉窯可分為前期和中晚期兩個階段。前期,宋高宗趙構自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建立南宋政權,到定都臨安前後10多年時間,政局動亂期。龍泉窯主要生產日用器皿及冥器。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五管瓶、盤口壺等仍沿襲北宋末年舊制繼續生產,只從器型上稍加改進。如五管瓶,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南宋五管瓶上腹部比北宋時稍瘦,從肩部分成兩級,最後演變成一級,肩部突起,器身光素無紋,蓋鈕以各種動物如雞、犬、鳥代替花苞鈕裝飾。胎為灰色,施淡青或青灰色釉。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鼎式爐、八卦爐、奩式爐、渣斗、盆、塑像、膽式瓶,龍虎紋瓶、五管瓶,等等。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齣,花口下碗壁突起五條直線,碗內刻雲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瓣中脈線突起。
南宋早期龍泉青瓷主要特徵:
坯料仍用含鐵量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胎質不夠緻密,有較多的氣孔。胎色呈灰或淺灰色。
2.紋飾以刻花為主,劃花、蓖花少見。碗類出現葵口,有圖章式的文字,如「河濱遺范」、「金玉滿堂」等。
3.釉仍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質感。
南宋中晚期,是龍泉青瓷發展的鼎盛時期,此時,甌窯、越窯、婺州窯因資源枯竭等原因相繼衰落。而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龍泉有著豐富的瓷土和燃料,為發展瓷業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據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龍泉及毗鄰地區,窯廠遍布,除龍泉大窯、金村、溪口、安福等外,慶元縣的上垟,雲和縣的梓坊、水碓坑,遂昌縣的湖山,縉雲縣的大溪灘、碗窯山,以及泰順、文成、永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窯體系。南宋晚期龍泉青瓷產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硃砂底」。器物造型除碗、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型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主要特徵:
1.器型豐富多樣,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燈盞、渣斗、熏爐等。文具有筆筒、筆洗、水盂、筆架等,及多種仿古銅器、古玉器的瓶。這時期的新產品有堆塑龍瓶、虎瓶、琮式瓶、荷葉蓋罐、葫蘆瓶、五管瓶等。
2.龍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盤口壺。梅瓶高度減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蓋倒扣瓶上,北宋時期肩腹比較豐滿,器型較大,外壁刻纏枝花、蓮瓣。鬲式爐系仿商周銅鬲式樣,其肩與腹部的凸楞稱「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種裝飾。
3.改進了胎土,在瓷石中摻入適量紫金土,提高了抗彎度,高溫下不易變形,使胎坯變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點,使器物造型輕盈秀美。
4.器物修胎講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颳去細細一線的釉,燒成後出現朱紅色一圈細線,俗稱「硃砂底」,別有韻味。
5.瓷器通體施釉,光色無紋,以釉色與造型取勝。改進了釉料的,由原來的石灰釉變成石灰鹼釉,使釉色出現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黃、蜜蠟、鵝皮黃、烏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成色較深,墨綠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顏色。
6.一種用模子成型的水注、小罐、瓜型壺,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蓮瓣、雲紋、龍紋等紋飾的,多數為龍泉溪口窯所生產。
元代器物特點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
元代龍泉窯比宋時擴大了好幾倍,造型特點為粗壯高大,胎體變厚,釉色減薄,觀賞價值降低。為獲得元統治者喜愛和促進銷售,匠師們採用刻、劃、印、貼、雕和點褐彩等工藝來美化器物。蓮花瓣是宋元時期龍泉青瓷的主要裝飾之一。元代初年蓮瓣寬矮,系用刀或鉗子劃出蓮瓣邊線,製作方便,這種紋飾是元代特有的。隨後多數瓣面演變成為狹長,形似菊瓣。因為它是從南宋時瓣面豐滿、瓣脊突起的蓮瓣發展而來的,所以人們仍稱它為蓮瓣紋。元代蓮瓣紋有以下幾種形式:瓣面平,蓮瓣的邊線用刀或鉗子劃成;兩面用刀斜刻成瓣面,中間有瓣脊,多數瓣脊粗細不一,上下不直,刻工粗糙;在一部分盞、洗或盤的內壁用刀自上而下挖成,瓣面上端較寬,沒有瓣尖;龍泉溪口窯生產的用模子製成的瓶、罐的蓮瓣紋,蓮瓣的邊線是細凸線的。這是鑒定宋元龍泉青瓷的主要依據。
在元代青瓷器中,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採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並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雲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於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牆壁,外底足中間颳去一圈釉,露胎泛紅,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突起。
明代製作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於粗糙
宋、元盛極一時的浙江龍泉窯至明代雖逐漸衰落,但明早、中期製品仍十分精美。明代龍泉窯系的青瓷造型,大體上和元代一致,其風格和宋代的纖巧秀麗不同,而代之以碩大厚重。產品多大型瓶、盤,日用的小件器物較少。釉色已失去南宋梅子青釉、粉青釉那種柔和、含蓄的藝術效果。這時的青瓷釉層薄而透明,光澤度較強。
從傳世產品看,明代龍泉窯的製品有精粗之分。精品胎色白中微閃灰、胎質細膩厚重,製作精湛,造型精美,施滿釉,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圈足底部留有刮圈墊燒痕的。釉色青灰,釉薄而透明,釉面光澤度很強,滋潤勻凈,釉色綠中微泛黃。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福、壽、金玉滿堂等字。器表多有刻劃花裝飾,圖案構圖疏密得體,刻花精細。粗品胎質淘洗不精,質地較粗。製作也不精細,胎體特別厚重,尤以底部為甚。所見多為碗、盤類製品,釉色多綠中閃黃。器皿仍採用滿釉刮圈墊燒,但工藝較粗,常見的有直口深腹碗等。裝飾以印花和刻劃花為主,圖案紋樣有器外壁的瘦長菊瓣紋,內里的花卉紋,以及頗有特色的印花歷史故事、二十四孝人物等。其中人物圖多印在器內壁,人像旁根據人物的具體形象分別書「孔子泣顏回」、「韓信武之才」等,由於製作較粗,印花紋樣常有模糊不清之感。
針對不同的釉料性能,明代龍泉青瓷還形成有別宋瓷的裝飾特色不以釉色取勝,而以印花、堆貼,刻劃花為主。明龍泉青瓷的裝飾范圍也大大增加。明龍泉青瓷正是利用釉的透明性能,採用刻、劃、堆貼裝飾,使作品另具一種工藝美。但總的來說,明代的龍泉窯系,大多產品成型草率,器型笨拙,因而到清初以後,就每況愈下。
從裝燒方法認識各時期器底特點
1.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採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採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硃砂底」。
4.元代中期以後採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
5.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㈨ 藕粉種的加工
俗話說的好,玉不琢不成器。翡翠玉由於其高硬度高比重和以翠色翡色紫色為主的豐富顏色,以及其原料(特別是高檔料)非常稀少而珍貴,被稱為玉中之王。因此,其加工程序、加工材料、加工工具和加工設備有別於其他玉石。現將翡翠玉加工流程和工序介紹如下:
一、選料: 這是重要的開端,翡翠玉料多般帶皮殼,是世界上唯一帶皮殼的玉石,故也稱為賭石或賭貨,也是其他玉石所沒有的。 因此,選料的關鍵是加工用途,做擺件?器件?手鐲?掛件?戒指還是戒面等。原料的特徵與加工用途的關系非常密切,如果選擇不好,不僅浪費原料,加工出來也會虧本。
二、開料: 也是關鍵一環節,有些人賭石心切,往往一刀而下,不僅可能把翠切掉(因為好翠往往是較薄的),也有可能做不了整體雕刻藝術品,失去其本來的價值。一般正常程序是先擦皮看玉石表面特徵,比如翠色的走向,裂隙的發育與走向,翡色和紫色等顏色,黑色的分布狀況,種水裡外變化分析與估計,原石的外形等特徵。其次,根據原石整體狀況與可能做加工的用途來確定。然後,再決定是整個原料做雕件,還是切開來做。
三、用途定位與設計:
1、做小件:考慮用途與出成率。如圓雕件和手鐲等。
2、做小雕件:如做玉佩和腰牌等,要考慮做什麼圖案,既用上原料的優勢特徵,又符合雕件圖案的要求。否則,容易出廢品。
3、 做擺件:主題圖案的選擇確定與原料的特徵的關系密切,是非常關鍵首要的環節。如設計做人物類,關鍵是看原石是否有無雜質,或干凈一點的部位做人物的臉,還要考慮原石是否夠人物的比例使用等因素。完美的翡翠玉器,都是經過創意設計精工而成的翡翠玉藝術品。雕件設計上根據原石色、種、水、形、裂、黑、玉質等特徵,將原石提高到最大價值為原則。 一般雕件圖案:人物、山子、吉祥類、動物類、花卉類對原料的要求是不同的。雕件主題圖案與相配襯托圖案是有原則和有比例的,而不是圖案的簡單堆積。
四、加工工藝流程:
一、切割:
1、小件:分步切割成不同用途規格的大小,把不能用或不符合規格的片料,改變其加工用途,達到物以盡用。
2、擺件:根據設計圖案要求,切割成大致毛坯。
二、鍘:用金剛石砂輪(粗號砂)進一步打去無用部分成粗毛坯。
三、鏨:用金剛石(中號砂)砂輪進一步打去凸凹部分和整個表面無用部分。
四、沖:用金剛石砂輪或圓砣,將上一工序的粗毛坯,進一步沖成粗坯。
五;、磨:用各種規格磨砣磨出圖案圓雕部分樣坯,如水果、山石和樹根等。
六、雕:
1、軋:用軋砣過細,開出人物、動物、山水和花卉等圖案的外形。如開臉、動物身體和樹木花卉根莖葉等。
2、勾:用勾砣或各形釘勾出細紋飾,象人的鬢發、鬍子、鳳毛、動物毛、鱗和植物的葉紋等。
3、收光:一般大型有實力的工廠都有這一道工序,採用專用工具和材料,把前面雕刻工序多餘刻痕和砂眼磨平整,為下一道打磨拋光工序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雕刻方法:
中國是有七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那麼玉石加工也有了七千年的歷史。在玉石雕刻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非常先進的雕玉工具和玉雕方法,我們將許許多多的玉雕方法當中常用的一部份,簡單介紹如下:
1、浮雕:指凸雕,有淺浮雕,深浮雕;俏色雕。如:福祿壽禧等。
2、透雕:是指透空雕,有十字透空雕,有圓形透空雕,有紋飾透空雕等。如:動物的下肢和樹枝等。
3、鏤雕:是指將玉石鏤空,而不透空,有深鏤空(如:花瓶、筆筒等)和淺鏤空(如:筆洗、煙缸等)。
4、線雕:是指線刻、絲雕,如:人物的頭發,動物的毛發和水浪等。
5、陰雕:是指凹下部份的一種雕刻方法,如:陰陽八卦等。
6、圓雕:是指圓弧形雕刻,如:茶壺、茶杯和球形玉件等。
六、打磨拋光工藝
一、打磨:
1、人工打磨:屬半機械化,人工通過磨機,用各形金剛砂輪工具,從粗磨至細磨,精磨到亞光。
2、機器打磨:屬全機械化,通過振機用金剛砂完成從粗磨到細磨、精磨各工序。一般圓雕小玉件打磨時間,正常需3至4天。
二、拋光:
1、人工拋光:人工通過拋光機,用各類拋光工具和拋光材料拋出亮光。
2、機器拋光:振機加拋光材料,一般圓雕小玉件正常需2至3天完工。 人工打磨拋光比機器自動打磨拋光,一般打磨拋光時間長,成本較高,但效果也較好,保留雕刻紋飾的立體與雕峰風格。
七、裝潢
1、擺件的裝潢:配底座是擺件最重要的裝潢,擺件配座的材料和款式很多,配得好可達到藝術與價值的提升。
2、包裝:是最後一個環節,一件美麗的翡翠玉商品,有好的包裝包括內包裝和外包裝,配套包裝,既有裝飾美化上檔次效果,還有保護與運輸之功能。
㈩ 我有一個祖傳下來的亞州犀牛角雕件,花卉圖案,重約200克。想出手請問違法嗎
清代宮廷大約自雍正朝起開始製作犀角器,至乾隆朝達到鼎盛。現今流存於世的犀內角雕器大多為我容國明清兩代所制,歐美及我國各大博物館都有珍藏。
明早期犀角杯常常以花卉和山水人物為題材,花卉採用鏤雕加浮雕,常見玉蘭、牡丹、梅花、茶花等圖案,在盛開的大朵花旁邊,小花蕾含苞欲放,枝葉茁壯,簡練流暢。山水人物作品,深浮雕較多,層林疊嶂,山重水復,庭院樓閣,高古人物談笑其間,幽靜高逸意境深遠。這一時期刀法圓潤流暢,不留雕刻痕跡。
明清犀角雕件,尤其是清宮廷犀角雕,藝術品位很高。清宮廷犀角料大都來源於越南、南掌(在今寮國境內)、暹羅(今泰國)等國進獻的禮物和各地督撫的貢品。犀角雕件因受形狀的限制,以整角製成犀角杯為多,還有盅、碗、缽、盒、鼎、爐、瓶、筆山、筆架、筆洗、花籃、盆景、嵌件以及供欣賞陳設用的人物、動物等雕刻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