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鳥花卉
1. 工筆畫鳥的作畫的步驟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回傑出代表邊鸞能畫答出禽鳥活躍之態、工筆山水畫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光色艷發,妙窮毫釐。仔細觀賞並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於《聖朝名畫評》 :"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於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 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開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的《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2. 工筆畫是什麼是什麼是什麼是什麼是什麼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傑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 ,光色艷發,妙窮毫釐。仔細觀賞並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於《聖朝名畫評》 :「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 於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 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篙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艷圖。
中國的工筆畫歷史悠久,從戰國到兩宋,工筆畫的創作從幼稚走向了成熟。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手段,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獲取神態與形體的完美統一。在工筆畫中,無論是人物畫,還是花鳥畫,都是力求於形似,「形」在工筆畫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水墨寫意畫不同,工筆畫更多地關注「細節」,注重寫實,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描繪的都是現實生活,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強的描寫性,而且富有詩意。明末以後,隨著西洋繪畫技法傳入中國,中西繪畫開始相互借鑒,從而使工筆畫的創作在造型更加准確的同時,保持了線條的自然流動和內容的詩情畫意。
3. 禽鳥在寫意花鳥畫構圖中往往不佔最主要的面積,但為什麼卻常常起著關鍵性的作
寫意花鳥強調書法入畫、氣韻生動。花卉在畫中往往處於靜止狀態,而禽鳥則表現為動。為點睛之筆。不過也有花草風動而禽鳥靜者,動靜相宜,相映成趣。由此可見一斑。
4. 除了你我禽鳥花草
母親啊,你是露珠,我是小草,心靈枯涸時,除了你,誰是為我送來滋潤的源泉.
5. 我是個禽鳥摹繪愛好者,有同一愛畫花鳥的朋友可與我共同交流欣賞分享藝術生活樂曲!
美術大致分為: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壁畫,藝術設計。
國畫分為:寫意山水,寫意花鳥,寫意人物,工筆花鳥,工筆人物。
油畫分為:傳統油畫或古典油畫,現代油畫。
版畫分為:木版畫,銅版畫,攝影,絲網印刷。
雕塑分為:寫實雕塑,抽象雕塑。
壁畫分為:工藝壁畫,傳統壁畫。
藝術設計分為:環境藝術設計,平面藝術設計,展示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等
美術,「美術」這個專門名詞,在中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被文藝家和教育家普遍運用。它源於古羅馬的拉丁文「art」,原義是指相對於「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藝」,泛指各種用手工製作的藝術品以及文學、戲劇、音樂等,廣義的還包括拳術、魔術、醫學等。中國古代所謂「百工技藝」,也是包括同樣廣泛的范圍。在古代,無論東方或西方,都只有「工藝」、「手藝」這樣的概念。在中國古籍中只有「繪繢之事」、「刻削之道」、「刻鏤之術」、「錦綉文采」等工藝術語的運用,卻未見類似「美術」這樣的專門名詞,這是因為人類的美感意識,是首先從滿足生存需求的工藝品萌生的。
在歐洲,「藝術」和「美術」這兩個概念,直到文藝復興之際才確立並被公認。那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創造純粹精神領域的產物,更足以使人激昂精神、開闊胸懷,達到互相同情、增強意志、建立信念的目的。這類思想意識的活動,是人文主義發展的一種重要表現,是人的主體意識的發揚,它涉及到藝術的不同領域和形態,這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大規模擴展開來的文學、藝術各門類,其中包括美術。這種精神產品,從物質中提升,和物質相輔而行,成為全面滋養人們心靈所不可缺少的營養。人類依靠它陶冶情懷,並協同各門類的科學認識世界,普及教育,開拓文明。它起著組織和協調社會成員的意志和行為的作用。文明的發展是和藝術創造分不開的,藝術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而鮮明的標志之一。
在歐美拉丁語系國家,「art」既作「藝術」解,又作「美術」解。蔡元培早期運用「美術」這個術語時,也包括詩歌和音樂。其後,中國的文藝界、教育界把「美術」和「藝術」的概念逐漸區分開來。「藝術」是一切藝術門類的總稱,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來反映自然和表達社會意識的一門大學科,廣義上包羅文學、音樂等,也包括建築和園林等。綜合性藝術有戲劇、電影、曲藝、雜技等,它們不同程度地利用美術,有的和美術密切結合。「美術」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必然與姊妹藝術有共性,但它的藝術形態具有鮮明的特徵。它和姊妹藝術結合時,極大地豐富了藝術表現力,在一定的社會發展條件下,美術甚至可以和科技相結合,派生出藝術新品種。
人類在創造精神產品時,自然地分門別類,建立起文學藝術的各個分支,使之朝著專門化的方向前進,形成了各種藝術門類的獨特性能。它們在許多場合雖分猶連,有時則分而復合。每一次的結合和交融(如動畫電影、音樂噴泉),便產生藝術的新意向、新品種和相應的藝術感染力。藝術的分化和復合都是一種發展,在發展中開拓了對藝術的認識,更新了藝術的觀念。其所以有分有合,分而不悖,合而能容,是因為各種藝術品類都受共同的美學原則的支配,有共通的規律可循。
此外,如果從審美和美育的角度談「美」的問題,「美」這個字眼在漢語中的含義非常廣泛,不但概括著整個文藝范疇,而且還介入倫理、哲學等領域。
美術的形態和特性
古今中外的美術品類豐富多彩,形態各異,千變萬化。現代美術因受科技和工業生產的影響,新思潮不斷涌現,前所未見的新樣式、新品種層出不窮。美術要求發展個性,發展的總趨勢是走向多元化,所以對它的共同特徵難於作條理明晰的概述。
世界上的美術品類,按物質材料和製作方法來區分,大體上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等幾個大門類。繪畫的品種又可分為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 水粉畫、粉筆畫、 丙烯畫以及多種塑料和化學顏料的畫種。版畫品種又可分為木版、麻膠版、金屬版(銅或鉛)、石版、網版等。木刻的印刷材料有油墨、油畫顏料套色和水色套印之分。金屬版有腐蝕、干刻之分。油畫有有光術、無光術之分。歐洲最古老的蛋彩畫和中國古老的礦物質顏料,至今保持著色澤歷久不變和技法運用上得心應手的優點。油畫和版畫在20世紀已成為世界性畫種,從表現形態來看,在許多文明國家中,版畫已顯現出民族和地區的特點。現代油畫和雕塑的開拓創新,步子最快,形態變化最大。
繪畫按樣式可分為壁畫(按物質材料又可分為濕壁畫、描金瀝粉、磨石嵌、有色水泥及木材、玻璃、金屬板的拼鑲等。無光油畫、丙烯以及其他塑料顏料也被普遍運用)、細密畫、磨漆畫、漆畫、年畫(運用木刻水印、水粉、水彩等方法)、連環畫、 宣傳畫、漫畫(卡通)、插圖等。
中國畫又可按藝術技巧分為工筆重彩和水墨寫意兩大系統;按題材樣式又可分為人物畫、 山水畫、 花卉、草蟲、翎毛(禽鳥走獸)、鱗介(魚貝類)等畫科。日本的繪畫受其影響很深。書法和篆刻一向是中國畫的姊妹藝術而自成系統,也在日本廣為流傳。書法藝術在當代被認為是一種抽象藝術。
雕塑的品種可分為石材雕塑(大理石、花崗石等),金屬雕塑(包括鑄銅、不銹鋼、鉛、鎳、鋁等),玻璃鋼及塑料、白水泥等雕塑。按體裁、形制又可分為圓雕、浮雕(有高、低之分)、紀念碑雕塑、人物雕塑、動物雕塑、裝飾雕塑、民間彩塑等。現在有直接從人體翻制後再作加工的等身大的彩塑,有利用電和光效應原理產生顫動美感的「效應雕塑」,這兩種雕塑可說是寫實形態和抽象形態的兩個極端。
工藝美術(又稱實用美術)的品種最為豐富多彩,大的分類有金工、木工、漆工、陶瓷、彩塑、玉雕、牙雕、景泰藍、琺琅、料器、染織、刺綉、編織等。各國各地區的特種工藝,大多數源於民間手工藝,它有雅俗共賞的特點,與人民群眾有密切聯系。
設計的門類有書籍裝幀、廣告、 商品包裝、服裝、傢具、工業產品設計、室內裝璜、環境美術(庭院、園林及建築群體美術)等。設計也包括圖案、字體及利用攝影與電子計算機進行設計的科技性美術。
就美術創造的形象化手段來說,造型性是重要的形態特徵之一。所以又稱為造型藝術。如繪畫通過描畫彩繪的手段,雕塑通過塑造、刻鏤的手段,建築藝術通過間架營造的手段,工藝美術通過鏤、蝕、切、削的手段等。造型的含義很廣,有立體造型,也有平面造型;有色彩造型,也有黑白造型。造型這個概念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在現代觀念中,既有具象形式的造型美,也有抽象形式的造型美。大體上,西方的美術,其發展的軌跡以形體塊面的造型為主,線的運用是附屬於形體塊面的;而中國的美術,線描造型卻占著重要的地位,形體是通過線描來體現的。所以西方常用「塑造」這個術語來描述繪畫性造型,而且推崇在繪畫中體現雕塑性。中國的美術正相反,線的描繪統率著造型,即使在雕塑藝術中,線的作用也佔主導的地位;形體塊面在中國雕塑上表現得概括渾成,它通過線條的刻畫而完成造型的任務。
美術又稱空間藝術。西方的美術傳統,基本上按物理學的觀念,把長度、高度和深度稱作「三維空間」。存在於現實空間的有縱深感的三維美,是雕塑和建築之類立體造型形象產生生命和力度感的重要依據。在平面上表現三維美,是再現性具象繪畫的真實感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據之一。空間藝術,通常被認為是一種不可能或不長於表現時間性的、憑借視覺來創作和感受的藝術。它的特點是長於具體描繪,塑造和刻畫生活中或想像中的事物或情景,有明顯的再現性和描摹性,它不隨時光的流逝而消失,除非受到外力的破壞和本身的朽蝕,可長期存在於世上。空間藝術在創作上也有弱點,特別對情節性繪畫和雕塑造成了局限,例如獨幅畫只能表現一個瞬間的形象,這就難於從縱向展開事物和情節的發展。然而,正因有此局限,繪畫創作便朝著形象的深層開掘,追求造型的凝練和運動感的凝聚,從而形成了繪畫所獨具的魅力。繪畫和雕塑的構圖,常選擇人物動作過程中某一生發性的瞬間,以加強力度感,並在欣賞心理上,造成動作起迄的越進效應,如畫射箭引而不發,使空間藝術產生時間感覺,中西繪畫和雕塑中都有這樣的例子。凝練的人物形象之醇厚和深刻,決不是瞬間印象所能攝取的;空間藝術形象的凝練和凝聚也意味著時間的濃縮。
在中國的傳統美術理論中,對空間觀念有不同的闡說,宋代郭熙所說的「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不單是單純的物理空間觀,而是置身天地間的詩意般的空間概念,也就是有迴旋餘地的「神遊」意境。中國畫論倡導時空的統一觀,它以有限的畫面,表達無限的空間意象;相應地又以散點透視法代替焦點透視法(雖然南朝宋人宗炳早在公元 5世紀已經發現了物理透視原理),這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視覺心理空間,即所謂「心視」。這種審美觀在19世紀末受到西方的重視,提出在美術上打破時空界限,以拓展表現功能。
美術又稱為視覺藝術,這是從審美主體與對象之間的感知媒介主要是視覺來說的。造型藝術被人們感知的時候,一般通過視覺渠道(除了一些工藝品可通過手的摩挲,用觸覺加強審美體驗外)。視覺藝術這個界定,涵蓋面很廣,凡是主要通過視覺媒介完成欣賞的一切可視的藝術門類、樣式、形式或符號,都可包涵在內。至於可視的綜合性藝術如戲劇、舞蹈和通過視覺閱讀的文學作品等,自然不在此列,因為它們的被感知,還要而且主要是通過行為和動作(表演)、語言和文字以及其他各種感覺渠道。
美術還被區分為純美術和工藝美術兩大系統。所謂純美術(fine art),是指純粹精神性、欣賞性的繪畫、雕刻、音樂等,有時也包括詩歌。蔡元培曾把它稱為文藝美術,指明其中凝結著社會文化意識和審美意識,以區別於實用功能與審美意識相結合的工藝美術。文藝美術的提法比純美術妥貼,因為「純」的意義不太明白,如果是指純屬欣賞性的美術,那麼工藝美術中也是有的,而所謂「純美術」中,也並不都是純屬欣賞性的。然而,純美術這個詞彙已經用慣,雖然它和外文的原意並不符合。
設計(design)是20世紀中葉興起的一門美術學科,雖然它並不是新名詞,而且早已被運用在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上。在建築和工業設計中,決定大局的是形體塊面的空間設計,其次是局部性的門窗、牆面、各項部件的裝璜等設計。在工藝美術中,有形體、紋樣等設計。繪畫作品的構圖,實際上是整體結構設計;在一定形式的圖像中,都有線、形、色、塊等平面設計;在雕塑中,最重要的是形的空間設計。現代的設計,首先在商品包裝、傢具、室內裝璜等方面發展起來,然後從輕工業產品擴展到重工業產品,如汽車、輪船和飛機等造型設計。許多工業產品的設計是和科學技術密切結合在一起的。設計現已滲入到整個美術領域,成為一項重要的造型學科,設計思想和設計技術極大地影響著美術品的藝術魅力。
設計是一種研究用點、線、面、體、光、 色、 質、材及一切造型因素構成種種美好形象和感覺,並把它運用到各種美術創作上去的學科。簡言之,設計是研究造型構成的學問,其中主要的對象是研究視覺空間,通過空間設計,傳達視覺藝術的效應。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室內空間構成、環境空間構成等專業,都是從空間設計的角度來探索美術造型問題的。設計的發展,已經介入純藝術領域,在近現代的繪畫和雕塑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廣義地說,中國畫的筆墨、油畫的質感和肌理、雕塑和工藝的材料美,都屬設計(抽象造型形式)范疇。在有些科技先進國家,已把美術學院改稱「美術設計學院」。
「具象美術」和「抽象美術」是20世紀初形成的新名詞,雖然這兩種形態的美術,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但是只是在現代,抽象美術才得到了大發展。具象泛指表現具體的物象。古今中外的寫實主義的美術,都依靠具體可視的形態,通過事物的現象和外部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它基於具象觀念,主要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通過對生活中的創作素材進行提煉、概括、集中、誇張等手段,達到典型化審美目的。「抽象」這個詞,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其一,藝術家運用提煉、概括等手段,把生活中的形象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創造藝術形象。這個過程稱為藝術抽象,表達著藝術家對客觀事物本質的感受。從生活形態到美術形態,無不需要始終貫串這種抽象的形象思維活動。在這里,抽象是「藝術的抽象」。具象和抽象並不相互矛盾,而是統一在藝術形象中的。P.畢加索對「牛」的一系列形象探索,展示了藝術抽象(從具象、半抽象到抽象)的多種變體,從這里又可以看到從「藝術的抽象」走向「抽象的藝術」的某種軌跡。中國現代雕塑家楊冬白創作的《飲水的熊》就是一件較好地寓具象於抽象的作品。這是一種半抽象的美術,作者巧妙地運用了「藝術的抽象」手段,同時又很好地表達了「抽象藝術」的意向。其二,認為抽象和具象是兩個相反的意象,抽象是純意識、純形式的東西,但是也不絕對排斥與具象相融合,形成形式誇張的、在抽象中隱現出具象性的或者半抽象的美術。
世界上各種派別的抽象主義美術家,對「抽象」的含義抱有各自不同的觀念。大體
6. 花卉在古代文化生活的作用
花卉具有觀賞價值,能吸收室內二氧化碳排出氧氣,花香可提升健腦,使人心曠神怡。
7. 什麼是工筆畫:唐代花鳥畫傑出代表《牡丹圖》求解答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傑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 ,光色艷發,妙窮毫釐。仔細觀賞並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於《聖朝名畫評》 :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 於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 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起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工筆畫須畫在經過膠礬加工過的絹或宣紙上。初唐時期因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篙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艷圖。 工筆畫一般先要畫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篙本需要反復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後復上有膠礬的宣紙或絹,先用狼毫小筆勾勒,然後隨類敷色,層層渲染,從而取得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如陳之佛所作秋艷圖。
8. 宋遼金時期的花卉紋玉器有何特徵
以自然界的植來物花卉作為玉器的源裝飾題材起步於唐代,紋樣局限於海棠、石榴、荷花等幾種。宋代開始,受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玉器上的花卉除了繼承唐代的以外,新出現了折枝花、靈芝花、牽牛花、凌霄花等,甚至還有松、竹。此外,宋代玉器除了單獨以植物花卉為題材,還普遍將植物花卉與珍禽異獸組合。花鳥形玉器都具有寫實風格,花朵、花枝、花莖一應俱全,或禽鳥銜花枝,或鳥獸出沒於花叢。北京房山長溝峪金代石槨墓出土有纏枝竹節形玉佩、折枝花形玉佩,鏤空透雕一口銜花枝展翅翹尾的鸚鵡,梅花在鸚鵡頭頂盛開~
9. 古代的工筆畫畫亭苔樓閣怎麼畫法
亦稱「細筆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別,與「寫意畫」對稱。工筆畫屬於工整細致一類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等。工筆畫要求「有巧密而精細者」(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水墨、淺絳、青綠、金碧、界畫等藝術形式均可表現工筆畫。
中國畫中屬於工細一類的畫法。因用工整緻密的筆法描繪物像,故名。有別於「寫意」。
清 慵訥居士 《咫聞錄·秘戲圖》:「 關中 馬振 ,近時畫家之著名也,善工筆。一時風氣,凡饋大憲禮,必有秘戲圖冊,而 馬振 之所畫者,即景生情,能窮閨閘之婿態。」 黃賓鴻 《古畫徵·明畫尚簡之筆》:「言 明 畫之工筆者,必稱 仇實父 。」 秦牧 《藝海拾貝·粗獷與細膩》:「偶然翻閱 齊白石 的畫冊,從裡面一些粗獷的意筆和精細的工筆相結合的畫幅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示。
工筆畫即是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唐代花鳥畫傑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
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光色艷發,妙窮毫釐。仔細觀賞並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此見於《聖朝名畫評》 :「廣政中昶命筌與其子居農於八卦殿畫四時山水及諸禽鳥花卉等,至為精備。其年冬昶將出獵,因按鷹犬,其間一鷹, 奮舉臂者不能制,遂縱之,直入殿搏其所畫翎羽。[2] 」 工筆畫在唐代已盛行開來。所以能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的原因,一方面繪畫技法日臻成熟,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繪畫的材料改進。絹料的改善而對工筆畫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據米芾的《畫史》所載:「古畫至唐初皆生絹,至吳生、周、韓斡,後來皆以熱湯半熟,入粉捶如銀板,故作人物,精彩入筆。」
10. 花草禽鳥的成語
詠史詩·成都 (唐)胡曾杜宇曾為蜀帝王,莫也愁人苦,流血沾其衣. 因此頻回首. 滇海曲 (明)楊慎海濱龍市趁春畲. 若教恨魄皆能化. 疑是口中血. 杜鵑啼時花撲撲,江頭學種相思子,怨艷兩何賒. 穿皮啄朽觜欲禿. 鴻雁及羔羊,既阻同游懶卻還. 長疑啄破青山色,似血如朱一抹齊? 看錦江好在. 途中聞子規 (唐)李中春殘杜宇愁. 萬事反覆何所無、回頭萬里,簝筍蕨芽縈九折,山下斫得廳前栽,夜啼南家復北家,韶華已逐水東流. 仍為喂其子. 月下誰家砧在古詩詞中. 鄰家孀婦抱兒泣. 一叫一回腸一斷. 錦城曲 (唐)溫庭筠蜀山攢黛留晴雪,血淚交零曉未休. 綠滿山川聞杜宇. 暮春送人 (唐)無悶折柳亭邊手重攜,嬪嬙左右如花紅. 三月三十夜聞杜宇 (宋)陸游斗轉春歸不自由,錦鶯飛啄杜鵑花,所恨帝城人不識. 杵聲不為客,留與佳人比顏色,細看不似人間有. 才應行到千峰里. 花落玄宗回蜀道,躍馬何之,日遲遲又斜. 寄巢生子不自啄,四月五月偏號呼,杜鵑永日啼芳樹,血灑芳枝,嫩紫殷紅鮮麴塵. 子規啼 (唐)韋應物高林滴露夏夜清. 向河梁,三春三月憶三巴. 故園此去千餘里. 竹雞更鄙淺,欲令遊子歸,藍田日暖玉生煙. 三嘆尚淫哀,汝胡不歸,杜鵑鳥又名「杜宇」. 其聲哀痛口流血,嗚咽復誰論,更長門. 跳枝竄葉樹木中. 蜀帝胡為鳥. 年年來叫桃花月. 我見常再拜. 胡為托幽命,禮若奉至尊. 更那堪. 盍分翡翠毛,送歸妾,丹檻低看晚景中. 夜聞子規 (唐)王建子規啼不歇,杜宇默無聲? 至今銜積恨. 業工竄伏深樹里,雨收工部宿江津. 杜鵑 (唐)杜甫西川有杜鵑、「子規」 擬行路難 (南北朝)鮑照愁思忽而至,客聞發自白. 雖無精衛勞. 子規思 (唐)陳陶春山杜鵑來幾日,南山子規啼一聲,乃使春獨歸、悲歌未徹,驚急如罪戾. 易水蕭蕭西風冷. 子規 (唐)杜甫峽里雲安縣. 微風聲漸咽,有何憑據. 況是不眠夜,到曉口應穿,如上青天際,蘭棹空傷別離. 丁寧莫遣春風吹;玉山無羔. 兩邊山木合,恐畏踏落東園花,骨肉滿眼身羈孤. 正壯士,杜鵑啼處淚沾衣,使學鸚鵡慧,勸去恨不速,歸去無門路,白帝荒城五千里. 九江三月杜鵑來. 爾豈摧殘始發憤,高樹血應流. 鷓鴣天 (宋)晏幾道陌上蒙蒙殘絮飛. 我欲東歸. 怨魄未歸芳草死. 曉來微雨過窗扉,庇質無完毳,口邊血出啼不了,付與後世傳. 題詩報我何所雲,一弦一柱思華年. 荊棘郁蹲蹲. 山石榴 (唐)白居易山石榴? 閩山路,黃昏卻下瀟瀟雨. 拾遺初貶江陵去,百花芳草佳節. 杜宇 (宋)陸游杜宇雖微禽,苦苦競相催,春風吹盡不同攀. 初秋夢故山覺而有作 (宋)陸游杜宇真吾交. 聞砧 (唐)孟郊杜鵑聲不哀,花上千枝杜鵑血,奼女新嫁嬌泥春,跨馬出北門,故作傍人低. 商山秦嶺愁殺君. 謫仙初墮愁在世,思與正聲計,化作杜鵑似老烏. 何處杜鵑啼不歇,半夜子規來上啼. 杜鵑不解離人意,仍為此中別,生人遂危脆,照影巾一幅,怨月愁煙長為誰,豈憶往日天子尊,夜歸兒女笑燈前. 巴水漾情情不盡,剪刀裁破紅綃巾,越客思悠悠. 杜鵑飛入岩下叢. 爭得蒼蒼知有恨,只是當時已惘然,密葉堪委翳. 吾聞鳳凰長,春雨戴溪綠. 有竹一頃餘,連聲向我啼. 汝身哀怨猶如此. 子規獨抱區區意. 如因異聲感. 憶君不見坐銷落. 宣城見杜鵑花 (唐)李白蜀國曾聞子規鳥,不畏百鳥譏,羸僮相對亦無眠,此身當疇依. 菩提寺南漪堂杜鵑花 (宋)蘇軾南漪杜鵑天下無? 不解自寬. 雨歇孤村裡,家家聚有憂蠶麥. 孤館覺來聽夜半. 鶴林兵火真一夢,倚樓人聽欲沾衣. 便做無情. 把酒送春春不語,卻身羈荒樹,料不啼清淚長啼血,但見松柏園!飲啄雖如昔,春色亦可替. 滄海月明珠有淚,勸人歸去. 空設閑言語. 中有一鳥名杜鵑. 戚戚含至冤,江煙澹澹草萋萋,我今已應歸期,年年啼血動人悲,魂作杜鵑何微細. 繁艷向人啼宿露. 日射血珠將滴地,更向落花枝上啼,萬事反覆何所無,翠被餘香歇. 誰聞子規苦,短翮唯願巢深叢. 爛熳一欄十八樹. 年年底事不歸去,厚意均骨肉. 飛走樹間啄蟲蟻. 春寒四鄰靜. 蒼天變化誰料得,文君織得春機紅. 最惜杜鵑花爛熳. 聖賢古法則. 君提舉. 啼到春歸無尋處,有禮太古前,春夢猶能夜夜歸? 似遼東白鶴,好月誰將老子同. 馬上琵琶關塞黑,落英飄砌怨春風,只恐啼穿白日輪,少住春還去. 豈知昔日居深宮,雲安有杜鵑,百卉無生意,東川無杜鵑. 聞子規 (唐)雍陶百鳥有啼時. 悲深寒烏雛,識序如知恩,向渴嘻流涕. 錦瑟 (唐)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江草已銷歇. 東君將促駕. 欲系青春. 三啼涼秋曉. 遠客何處歸. 惟有此花隨越鳥. 誰忍子規鳥! 雨中赴劉十九二林之期及到寺劉已先去因以四 (唐)白居易雲中台殿泥中路,合趁東風飛向西. 一聲寒食夜,日西風起紅紛紛. 花中此物似西施. 毛衣慘黑貌憔悴. 生查子 (宋)向子諲春心如杜鵑,不歸閬苑歸西湖,待封侯事了,眾鳥安肯相尊崇. 聲聲苦. 念言身尚存. 應是留春留不住. 杜鵑暮春至? 子規 (唐)杜牧蜀地曾聞子規鳥. 淚痕浥損燕支臉. 庄生曉夢迷蝴蝶,羽族皆受制,又近葛洪丹井西,隨春且看歸何處. 生子百鳥巢. 杜鵑聲似哭,不知多興已尋山,用意舉世稀,曼倩天涯猶未歸. 舉頭四顧望. 秋風嚴瀨清,抵死催歸. 雖同君臣有舊禮,還聽杜鵑啼. 江城上佐閑無事,喬木上參天,獨叫三更月. 我昔游錦城. 樹成寄與望鄉人,故人長絕,蕭蕭夜色凄. 杜鵑 (唐)杜牧杜宇竟何冤,日沒大江西,杜鵑聲切. 隳形不敢棲華屋,化為流血杜鵑身. 蟬鬢美人愁絕,中心惻愴不能言,搶佯瞥捩雌隨雄. 翠霞青嶂里,減動豐肌雪,衰代因鄭衛,艷紅開盡如血,歸去非遲,羞帶羽翮傷形愚,風翻火焰欲燒人. 故園門掩東風老,言是古時蜀帝魂,哀掩病鶴翅. 聞杜鵑 (唐)羅鄴花時一宿碧山前. 何須施巧辯,敢忘此歔欷,今日欄前只憶君,杜鵑花里杜鵑啼. 吳蜀非遙,猶解事杜鵑,聞似不聞山月曉,湘竹斑如血,似向春風訴國亡. 江風吹巧剪霞綃,斷猿啼不切. 啼鳥還知如許恨. 荼蓼久已甘. 聲音哀苦鳴不息. 今年略不聞杜宇. 奔亡道中其五 (唐)李白淼淼望湖水,鄰里相約先輸官,曉風微、鷓鴣聲住. 聲聲猶得到君耳,愁落千山月. 那令不知休. 一啼艷陽節,雲是古蜀帝,樂與中腸契. 臨江仙·聞杜鵑戲成 (元)王丹桂一片閑心閑不倦. 遙憐白玉人,雲物慘不霽,子規聲不歇,羽毛憔悴似人髡,沾灑妖姬袂. 歇馬傍春草,廟前春雨來時,騰騰兀兀忘機,一聲啼處滿山紅. 賀新郎 (宋)辛棄疾綠樹聽鵜鴂,空勞堇葵惠. 將謂獨愁猶對雨,一哀尚能繼. 再啼孟夏林. 杵聲不為衣,無限杜鵑啼落花. 口乾垂血轉迫促. 孔雀行穿鸚鵡樹? 興亡常事休悲,化禽飛去舊城荒?通州遷客元拾遺. 子規 (唐)顧況杜宇冤亡積有時. 芸黃壯士發,至今斅學效遺風,宣城還見杜鵑花. 蝶戀花 (宋)朱淑真樓外垂楊千萬縷,乃獨號鳴悲,日夜不肯休,只校來遲半日閑,滿座衣冠似雪,徒然相勸,我獨展轉何時明,揣我貧念祿. 萬年春·杜鵑 (元)丘處機春暖煙晴. 梅雨細,勿謂斯禽微. 杜鵑花 (唐)成彥雄杜鵑花與鳥. 杜鵑行 (唐)杜甫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宣城又見杜鵑花,一名杜鵑花. 山僧後夜初出定,一聲腸一絕. 憶故園 (唐)顧況惆悵多山人復稀. 日落狐狸眠冢上,結廬錦水邊,一聲催得一枝開. 杜宇行 (宋)陸游去年杜宇號阡陌. 杜鵑啼斷回家夢. 杜鵑花詞 (唐)施肩吾杜鵑花時夭艷然,終日子規啼,似欲上訴於蒼穹,我輩行藏君豈知,芙蓉芍葯皆嫫母. 謝豹出不出. 四啼玄冥冬,日夜思歸切. 芳草迷腸結. 句句不如歸去朗. 君看禽鳥情,根株有數花無數,紅花染血痕. 聲音咽咽如有謂?孤舟今日發. 此情可待萬追憶,終古吊殘魂,羽毛自好. 算未抵. 閑折兩枝持在手. 楚山無限鳥飛遲;豈惟比屋衣食憂,醉明月,江曲魚村弄晚霞,百鳥不敢嗔. 念昔春盛時. 奇芳絕艷別者誰. 何為者,泥淖憂車軸,欲行遠道迷. 故園三度群花謝,年年叫蜀門,區區亦庶幾,卧龍已矣?苦雲色似石榴裙,不見千秋一甑塵. 一叫一回腸一斷,青青蘆葉齊,披香殿上紅氍毹. 忠告輸肝肺. 行矣勿復疑,淚血染成紅杜鵑,花飛遠水頭. 蜀人聞之皆起立. 江上送客 (唐)白居易江花已萎絕;海中玄鳥. 陋哉鷓鴣語,江樓翼瓦齊. 誰共我. 古意嘆通近. 功成自是步雲霓. 眇眇春風見. 旅懷 (宋)文天祥昨夜分明夢到家,明月東風叫杜鵑,清明祭掃各紛然,滴成枝上花. 寄言天壤間,夜深風露也寒凄. 獨自風前飄柳絮. 敵怨不在弦. 子規 (唐)鮑溶中林子規啼. 客愁那聽此. 可慣獨眠寒,半在邯鄲驛樹中. 涪萬無杜鵑. 共是多感人,乃知變化不可窮. 將軍百戰身名裂,一滴何曾到九泉. 窗中有個長松樹,尚尋華表,重是古帝魂. 泊花石浦 (唐)劉言史舊業叢台廢苑東,一名山躑躅,苦恨芳菲都歇,群鳥至今與哺雛,此語亦足為愚蒙,算人世榮華都幾時,何樹何山著子規、人間離別. 千房萬葉一時新,我淚縱橫豈偶然. 看燕燕,豈憶當殿群臣趨. 歸心落何處,號啼略與嬰兒同. 山中聽子規 (唐)朱放幽人自愛山中宿,汝身成鶴我成仙. 人生有酒須當醉,苦飢始得食一蟲. 不道歸何處. 誰言養雛不自哺. 行飛與跪乳?月明抱樹枝. 杜鵑花 (近代)秋瑾杜鵑花發杜鵑啼、翠輦辭金闕. 河瀆神 (唐)溫庭筠河上望叢祠,山石榴花紅夾路. 當時叢畔唯思我. 天地皆芳非,所訴何事常區區,數朵野僧家,哀哀叫其間,卑卑忌群勢. 啼盡一川花,蠶收麥熟人歌舞. 山川盡春色. 古風失中和,幾年為梗復為蓬. 杜鵑行 (唐)杜甫(一作司空曙)古時杜宇稱望帝. 野人聽此坐惆悵,望帝春心托杜鵑. 新樓詩二十首·杜鵑樓 (唐)李紳杜鵑如火千房拆. 紙灰飛作白蝴蝶,夜叫思歸山月中. 早梅昔待佳人折,縣家亦負催科責;豈惟襦新湯餅寬,泣血經世世. 清明 (宋)高翥南北山頭多墓田. 聽子規(一本題上有攝山二字) (唐)顧況棲霞山中子規鳥,猶記烏衣. 聞杜鵑 (唐)李洞萬古瀟湘波上雲,三春三月憶三巴,聲聲在耳邊. 至教一昏蕪. 沁園春 (宋)陳人傑為問杜鵑,去時正值青春暮. 念此死生變化非常理,家山隔幾州,飄颻依舊客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