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插花節的來源

插花節的來源

發布時間: 2021-01-27 08:42:39

Ⅰ 二月二有什麼來歷和講究

參考資料:
§龍抬頭 二月初二§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甦,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一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注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一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一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一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一條水跡回到家中,將餘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一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灶灰,灑一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一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一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里,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志》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一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牆縫、牆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抬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一個葯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牆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捻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一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一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餚,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游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製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一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一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灶王爺前的棗山。一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盪盪,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Ⅱ 中國節日的來歷

節日
一月一日 元旦

來歷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臘八日,民間還要用米醋泡上去皮的蒜瓣,密封於壇罐內,置於較暖處,20天後,其醋色澤深紅,味酸微辣,謂之"臘八醋"、"臘八蒜"。

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
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

來歷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節日
二月十四日 情人節

來歷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聖瓦倫丁節」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紀念以為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他用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獄,並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刑,行刑前,瓦倫丁曾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她的一片情懷。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情人節的歷史
情人節是一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正如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節日
農歷二月初一 龍頭節
來歷
相傳農歷的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這天叫做「龍頭節」,是我國農村傳統節日一。
古時候,人們認為龍冬天在地下睡眠,從春分到秋分,在天上行雲步雨。農歷的二月二日,正是春分前後,冬天裡蟄伏的動物開始蘇醒。民間紀念這一天,是盼望風調雨順的好收成。
在我的家鄉,有句諺語:「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在龍頭節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在打穀場或院子里畫倉子。這件事由長輩進行,有的用灶灰,有的用谷糠,一把一把往院子里撒(畫),先畫出尖尖的倉頂,再畫個鼓鼓的倉肚,最後畫倉門,有的還在倉門外用灰撒成梯子形狀,整個倉子的大小約一市尺左右。畫好後抓些五穀雜糧放在倉子里,最後在上邊蓋上木板,以防雞、鳥來食。畫倉子的習俗是為了禱告新的一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節日
農歷二月初八 插花

來歷
插花節
雲南大姚縣等地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節期3天。是為紀念一對彝族青年男女而舉行的節日。傳說古代大姚曇華山上有一個勤勞勇敢、美麗聰明的彝族姑娘咪依努在山上放羊時遇到豺狼圍攻,青年獵手查列若打死豺狼救了羊群。咪依怒摘下一朵白色的馬櫻花送給查列若,此後兩人相愛。但是曇華山殘暴的土官為霸佔咪依努,修建了一座"天仙園",謊稱請來仙女姑在"天仙園",送去的姑娘都將遭毒手。咪依努為救這些姑娘,於二月初八這天,采來有毒的白花戴在頭上,並把一些白花泡在酒里,巧言勸土官喝下。土官認為咪依努回心轉意,要與咪依努一同喝酒。咪依努為了為民除害,喝下毒酒,獻出了生命。查列若打獵回來,追到"天仙園",只找到咪依努的遺體。他抱著死去的姑娘痛哭,哭幹了眼淚,哭得兩眼流出了鮮血,染紅了杜鵑花。曇華山地區彝族人民為紀念勇敢獻身的姑娘,把紅色的杜鵑花視為吉祥的象徵,每年二月初八有數千人聚集在曇華山,採摘滿山盛開的杜鵑花,插在田間地角和住房、牛欄上,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青年戀人把花插在頭上,表達忠貞不渝的愛情,在山上徹夜唱歌跳舞,帶上飯菜和木柴,盡興活動3天才散。近年,此節日增加了商貿活動。

節日
三月八日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

來歷
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解放而斗爭的節日。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自由和平等舉行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遊行,得到廣大勞動婦女的熱烈響應。1910年3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有17個國家代表參加的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會議討論的中心議題是反對軍國主義擴軍備戰,保衛世界和平。同時還討論了保衛兒童權益、爭取8小時工作制和婦女選舉權等問題。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國際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建議每年3月8日為世界婦女斗爭日,該提議獲得一致通過,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的節日。次年起德、奧、瑞士、丹麥等國勞動婦女都舉行了示威遊行。以後紀念"三八"節國際婦女節的活動逐漸擴大到全世界。中國第一次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李大會,是1924年在廣州,由中國國民黨婦女部主持,此後每年都舉行紀念活動。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於1949年12月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中國婦女的節日。

節日
三月十二日 植樹節
來歷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

近代最早設立植樹節的是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重視節的建議。該州採納了莫頓的建議,把4月10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並於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1979年2月,中國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 日定為中國的植樹節。次年3月12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4枚題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郵票。1981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議下,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據聯合國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於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樹節在各國的稱呼和時間也不相同,如日本稱為「樹木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稱為」森林周「。 全年12個月,每月均有一些國家歡度植樹節:約旦的植樹節是1月15日;西班牙的植樹節是2月1日;伊拉克的植樹節是3月6日;朝鮮的植樹節是4月6日;澳大利亞的植樹節是5月的第一個星期五;芬蘭的植樹節是6月24 日;印度的植樹節是7月的第一周;巴基斯坦的植樹節是8月9日;泰國的植樹節是9月24日;古巴的植樹節是10月10日;英國的植樹節是11月6日至12日;敘利亞的植樹節是1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

節日
三月十五日 「3.15」消費者權益日

來歷
2001年「3 · 15」活動主題詞
新世紀、新觀念、新生活。

讓綠色走進生活。
轉變消費觀念,提高生活質量。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倡導綠色消費,關愛生存環境。

綠色消費,利於當代,惠及子孫。

綠色消費,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生產綠色產品,保護綠色家園。

從生活小事做起,為可持續消費做貢獻。

用綠色行動,為"申奧"助威。

倡導綠色消費,共創美好家園

節日
三月二十三日 世界氣象日

來歷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節日
四月一日 愚人節

來歷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美國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四月一日。

愚人節已出現了幾百年,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採用新的紀年方法---格里高歷法,以一月一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四月一日作為新年開端的歷法。新歷法推行過程中,各地有不少頑固保守分子仍沿襲舊歷,拒絕更新。他們依舊在四月一日這天互贈禮物,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對這種倒行逆施之舉,擁護新法的人們大加嘲弄。他們在四月一日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並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和「上鉤之魚」。以後,他們在這天互相愚弄,日久天長便成為一種風俗。該節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後來又被英國移民帶到美國。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製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 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現在,人們?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松歡樂為目的。
節日
五月一日 國際勞動節

來歷
公元1884年10月7日,美國和加拿大的勞工團體,因工作時間太長,在美國芝加哥城聚會,提出"工作八小時,教育八小時,休息八小時"的三八運動(Eighthour Shift)。到1886年5月1日芝加哥工人開始成立"八小時協會",舉行大規模示威,結果釀成流血慘案。不久,全美有二十萬工人得到每天八小時工作待遇。

至1889年, 在英法等各國工運領袖組織的"國際勞動者同盟"大會上通過了法國代表提出的議案,把勞工運動的五月一日定為勞動節,從第二年開始紀念。

從此,世界各地紛紛效仿,各國工人團體在這一天舉行盛大慶祝會,工礦廠商放假一天。

節日
五月四日 青年節

來歷
1920年5月,"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由日本繼承,消息傳來,全國上下人心憤慨,五月四日,北京各大學的學生約三千餘人,集合於天安門舉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生大示威遊行,以"外爭國權,內除國賊"為口號,向總統府請願,遭到當時軍閥政府的鎮壓,引起全國人民的憤怒,學生罷課,工商罷工罷市,賣國賊曹、陸、章三人被免職。成為"五四"運動。五四運動不但是一場學生愛國運動,而且是新文化運動,後來的提倡科學、民主與提倡白話文,都是受五四運動的影響。

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來歷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時在農歷五月初五,並有「小端陽」(五月初五)與「大端陽」(五月十五)之分。其中,「端」為初的意思,「午」指陰陽交逆,「陽」乃奇數;古人按地支推算將五月寫作「午月」,將雙午視為「重午」,將初五寫成「端午」,將午時寫成「陽辰」,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便有了眾多相異的節名和習俗如端午節掛鍾馗像,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小孩子塗雄黃,賽龍舟,比武,吃鹹蛋和粽子等。

節日
農歷五月初五 詩人節

來歷
詩人節有二義:一以紀念大詩人屈原,一以鼓舞當今的文人。對前者,屈原人格之崇 高,作品之偉大,以為民族的光榮,毋庸縷述。對後者,有二點似宜說明:(一)「詩人」 與「文人」似當有別,但廣泛的來說,凡屬創作的想像的文藝作品統可稱之為詩;同樣的, 凡氣度崇高,富有創造力與想像者統可被譽為詩人,故詩人節實為文藝節,不必再有戲劇家 節,小說家節,及雜文家節也。莎士比亞以戲劇馳譽,托爾司太以小說見勝,皆被稱為詩 人,且當之無愧。今之治戲劇及小說者,本其所長,努力進取,雖不為詩,詩之質素固在; 若必血柱鼓瑟,勉強為詩以自彰其短,徒博虛名,是買櫝而還珠矣。(二)所謂詩人者,非 謂在技巧上略知門徑之詩匠也。詩人在文藝上固須有所表現,其為人亦須與詩相備配。詩所 以彰正義、明真理、抒至情,故為詩者首當有正義之感,有為真理犧牲之勇氣,有至感深情 以支持其文字。詩若是天地間浩然的正氣,詩人也正是此浩然正氣的寓所,只憑排列平仄, 玩耍文字,而自號為詩人,則既不成詩,復不成人,還成什麼詩人?有人於此,終身不為一 韻語,而爽朗剛正,果敢崇高,有詩人氣度,即是詩人。反之,其為人心地狹濁,而終日填 詞制律,以獵虛名,或以干祿,是詩匠詩販,非詩人也。於此,詩人節之倡設,實與整個社 會有關——詩的社會固不必人人吟詩,個個度曲,要在能辨是非,能以誠相見,有良好的風 尚耳。

節日
五月十二日 國際護士節

來歷
英國人南丁格爾(nightingale)女士於1820年5月12日出生於義大利,少年時即有護理才能。1853年,英俄克里米亞戰爭爆發,死傷慘重,在醫療技術落後,護士地位低賤的十九世紀,南丁格爾甘願放棄貴族的生活,毅然投身於戰地救護工作,她率領護士們日以繼夜地工作,為傷兵解除了很多的痛苦,經過六個月的努力,使傷員的死亡率從42%降低到2%.南丁格爾女士是近代護理制度創始人,慈善家,國際護士始祖,並開創了今天紅十字會的先河。1883年英國皇室頒給她超等勛章,予以最高榮譽。1910年南丁格爾逝世,國際上為紀念她的傑出貢獻和護士精神,把五月十二日定為國際護士節。南丁格爾獎是護士行業的最高榮譽獎。

節日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母親節(今年是5月14日)

來歷
早在二百多年前,英國已有尊崇母親的節日,稱為"母親禮拜日"。1919年,美國的嘉維絲(Miss Anna Jarviz )女士看到許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將士們的母親和妻子孤苦可憐,遂發起母親節,以紀念在戰爭中受苦的母親。後來美國參議院通過,將嘉維絲的母親逝世的日子(1905年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訂為母親節,把嘉維絲的母親生前喜愛的康乃馨(又名石竹花)作為母愛的象徵。習慣上在母親節集會日,母親健在者佩帶一朵紅色康乃馨,母親去世者佩帶一朵白色康乃馨,以表對母親的敬意。後來,經基督教的推行,各國紛紛開始採用。

節日
五月十七日 世界電信日

來歷
國際電信聯盟起源
國際電信聯盟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也是聯合國機構中歷史最長的一個國際組織。簡稱「國際電聯」、「電聯」或「ITU」。
ITU的簡史
ITU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65年。為了順利實現國際電報通信,1865年5月17日,法、德、俄、意、奧等20個歐洲國家的代表在巴黎簽訂了《國際電報公約》,國際電報聯盟(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ITU)也宣告成立。 隨著電話與無線電的應用與發展,ITU的職權不斷擴大。1906年,德、英、法、美、日等27個國家的代表在柏林簽訂了《國際無線電報公約》。1932年,70多個國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馬德里召開會議,將《國際電報公約》與《國際無線電報公約》合並, 制定《國際電信公約》,並決定自1934年1月1日起正式改稱為「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經聯合國同意,1947年10月15日國際電信聯盟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其總部由瑞士伯爾尼遷至到日內瓦。

世界電信日的起源
1969年5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第二十四屆行政理事會正式通過決議,決定把國際電信聯盟的成立日——5月17日定為「世界電信日」,並要求各會員國從1969年起,在每年5月17日開展紀念活動。1973年國際電信聯盟再次通過決議, 要求各會員國繼續開展各種紀念活動,活動方式可以多種多樣。為了使紀念活動更有系統性,每年的世界電信日都有一個主題。我國每年也舉行各種紀念電信日的活動。

節日
六月一日 兒童節

來歷
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每年的公歷6月1日過節。 節日的起源,國際民主婦女的聯合會於1949年1月在募斯科舉行的會議上,為了保障全世界兒童的生存,保健和受教育,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殺毒害兒童的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我國自1931年起,根據中華慈善會建議規定,以每年4月4日為兒童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了更進一步關心兒童成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規定「六一」國際兒童節為兒童的節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關懷下,整個社會都負起了保護和教育兒童的責任。少年兒童有了良好的生活學習和保健條件,在社會主義的陽光下幸福生活,健康成長。每當「六一」兒童節來到時,各地都要隆重慶祝,讓少年兒童們興高采烈地歡度自己的佳節。

節日
六月五日 世界環境日

來歷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113 個國家參加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議討論了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會議建議聯合國大會將這次會議開幕日的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同年10月,聯合國大會第27屆會議接受並通過了這項建議。以後,每逢「世界環境日」,世界各國都開展群眾性的環境保護宣傳紀念活動。世界環境日的作用在於喚起全世界人民都來注意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自覺採取行動參與保護環境,同時要求各國政府和聯合國單位為推進環境保護進程做出貢獻。

今年「6.5 」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節日
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父親節

來歷
父親節是由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成立的。多德夫人早年喪母,她有5個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負擔全落到了父親身上。父親每天起早貪黑,無微不至地關心著孩子們的成長,自己則過著節衣縮食的節儉日子。多德長大以後,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深感父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應該得到表彰。做父親的也應該像母親們那樣,有一個讓全社會向他們表示敬意的節日。於是,她給華盛頓州政府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建議以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為父親節。州政府採納了這一建議,但把節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1910年,多德夫人所在的華盛頓州博斯坎市,舉行了第一次全市性的父親節慶祝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化,美國離婚率不斷上升,單親子女增多,在許多家庭中,父親的職責明顯加強了。另一方面,女性就業人數增多,父親也必須承擔更多的家務。在這種情況下,子女對父親的依戀性不斷得到增強,這個節日也就逐漸向全國推廣。1972年,在各方的強烈呼籲下,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使其成為全國性的節日。在這一天,子女們一早起來,自己動手為父親做一頓豐盛的早餐,並親手端到父親床前。孩子們還要製作一些精美的小禮品送給父親。與母親節一樣,在父親節這天,人們也在胸前佩帶特定的花朵。一般來說,佩帶紅玫瑰表示對健在父親的愛戴,佩帶白玫瑰則表達對故去父親的悼念。

節日 七月一日 建黨節

來歷
中國共產黨成立紀念日,每年公歷七月一日。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馬克思主義迅速傳遍到我國,經過「五四」愛國運動,最早接 受 馬列主義的革命知識分子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人,相繼在各地成立共產主義 小組, 宣傳馬列主義,從事工人運動。在列寧領導的公產國際的積極幫助下, 1921年7月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後因被帝國 主義密探發覺,會議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一隻船上繼續進行。參加會議的有李達,李漢俊 ,張國煮,劉仁靜,董必武,陳潭秋,毛澤東,何叔衡,王盡美,鄧恩銘,陳公博,包惠僧, 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國冠軍五十七名黨員出席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還有共產國際代表馬 林,赤色職工國際代表尼柯爾斯基。大會通過了黨的章程,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宣告中國共 產黨成立。從此,在中國出現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 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開辟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時代,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 然一新。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環境困難,不能查記「一大」召開的准確日期,因此1941年黨中 央決定召開「一大」的確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為黨的生日和紀念日。

節日
七月二日 首屆天津啤酒節

來歷
2001中國國際啤酒節總體概況
2001年中國國際啤酒節是原國家輕工業局批准,由中國貿促會輕工行業分會,中國食品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輕工業

Ⅲ 寫出我國各個民族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節日(名稱來源·時間·主要活動內容)

中國各民族的節日簡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的建設中,逐漸形成了許多別具一格、絢麗多彩的民族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滿族的「頒金節」,德昂族的「花節」等。這些節日都是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點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性格特徵,理想願望,也是我們進行民族識別的標志之一。下面我們將分別向大家介紹一些少數民族節日的情況。
春節將至,冬季也是許多民族休閑的時節,我們收錄一組「各民族的節日簡介」,供攝影者、出行者參考,供休閑者瀏覽;同時我們也希望會員及關注民俗事象的朋友提供更多更新的資料。

內蒙古:
蒙古族那達慕
吉林:
滿族的「頒金節」
黑龍江:
達斡爾人吃年豬 鄂倫春族「篝火節」 赫哲族的節日
浙江:
畲族祭祖公圖
山東:
膠東蓬萊的"漁民節"(組圖)
湖北:
土家族的「納頓」節 土家族的「端午節」 土家擺手節
湖南:
苗族的鬥牛盛會 瑤族牛生日 土家族一個年分兩次過
廣西:
苗族"芒哥"節 苗族斗馬節 京族哈節
壯族青蛙節(組圖) 壯族「三月三」民歌節 仫佬族的依飯節和走坡節
瑤族的開唱節和嘗新節
海南:
黎族的「三月三」 海南黎族軍坡節(組圖)
四川:
僳僳族的梳頭比賽 苗族的踩山節 羌族的年節
藏族的"郎扎熱甲"節
貴州:
苗族三月三(組圖) 小花苗跳花場(組圖) 台江鬥牛節(組圖)
撩人心緒的"姊妹飯"(組圖) 苗族的吃新節和龍船節 苗族的拉鼓節
仡佬族拜樹節 仡佬族的吃蟲節 水族人民的「端節」
布依族的「牛王節」 侗族的節日
雲南:
阿昌族的「會街節」和「窩樂節」 白族的各種節日 白族過年唱"歌聯"
德昂族的「花節」 獨龍族的「卡雀瓦」 怒族仙女節
彝族虎笙節 彝族插花節(組圖) 彝族盛會「火把節」
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節 僳僳族的澡塘盛會 「三朵節」——納西族的象徵
普米族的節日 哈尼族的節日 傣族的「潑水節」
西藏:
藏族曬佛節 藏族沐浴節 雪頓節采風
藏歷年的團圓飯
甘肅:
東鄉族開齋節
青海:
土族波波會
台灣:
高山族節俗

回答者: qtcdxxyuc - 二級 2009-1-21 19:17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Ⅳ 誰有關於節日的資料

快樂節日網--查詢中外節日
朋友,您想知道今天是什麼節日嗎?這個節日有什麼意義?開始於哪一年?還有什麼相關內容?敬請查詢中外節日:
http://jieri.51.net/

Ⅳ 中國各個節日的內容介紹各個節日是如何來歷的

以下只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正月開始。

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有假放。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在現代社會被過成了情人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Ⅵ 插花節的來歷

每年農歷二月復初八,是雲南楚制雄彝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插花節。農歷二月八日,人們摘來各色鮮花,編紮成花團錦簇的牌坊、花棚,象徵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間和牛羊上插花,祈願美好;人們也互相插花,寄託和順安康,情長意遠的祝福。林下花間,男女老少和著蘆笙圍成圓圈「打歌」,青年情侶則相偎而歌,歡聲笑語。插花節的來歷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咪依魯傳說。相傳咪依魯是位聰明美麗的彝族姑娘,為使眾姐妹免遭惡霸凌辱,假意身許,在婚禮上與惡霸共飲放有馬纓花的毒酒,犧牲自己,為民除害。為此,每年馬纓花開花之時,彝族就要舉行盛大的插花節,紀念美麗善良的咪依魯

Ⅶ 節日的來歷

一月一日 元旦

來歷

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復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乾、桂圓肉、百合、蓮子等,通宵熬煮,香飄十里。除臘八粥外,還有臘八面、臘八蒜等風味食品。臘八日,民間還要用米醋泡上去皮的蒜瓣,密封於壇罐內,置於較暖處,20天後,其醋色澤深紅,味酸微辣,謂之"臘八醋"、"臘八蒜"。

節日

農歷正月初一 春節

來歷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節日

農歷正月十五日 元宵節

來歷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節日 二月十四日 情人節

來歷

情人節的由來

情人節,又稱"聖瓦倫丁節"。起源於古代羅馬,於每年2月14日舉行,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關於"聖瓦倫丁節"名稱的來源,說法不一。有的說是紀念以為叫瓦倫丁的基督教殉難者,他用反抗羅馬統治者對基督教徒的迫害,被捕入獄,並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被處死刑,行刑前,瓦倫丁曾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光明磊落的心跡和對她的一片情懷。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情人節的歷史

情人節是一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正如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一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一個重要節日。情人節的來歷和意義可能並不一定為大多數人所知。下面所要介紹的,不過是眾多關於情人節的傳說中的一個。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一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一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一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一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節日

農歷二月初一 龍頭節

來歷

相傳農歷的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這天叫做"龍頭節",是我國農村傳統節日一。

古時候,人們認為龍冬天在地下睡眠,從春分到秋分,在天上行雲步雨。農歷的二月二日,正是春分前後,冬天裡蟄伏的動物開始蘇醒。民間紀念這一天,是盼望風調雨順的好收成。

在我的家鄉,有句諺語:"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在龍頭節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在打穀場或院子里畫倉子。這件事由長輩進行,有的用灶灰,有的用谷糠,一把一把往院子里撒(畫),先畫出尖尖的倉頂,再畫個鼓鼓的倉肚,最後畫倉門,有的還在倉門外用灰撒成梯子形狀,整個倉子的大小約一市尺左右。畫好後抓些五穀雜糧放在倉子里,最後在上邊蓋上木板,以防雞、鳥來食。畫倉子的習俗是為了禱告新的一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節日

農歷二月初八 插花節

來歷

插花節

雲南大姚縣等地彝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節期3天。是為紀念一對彝族青年男女而舉行的節日。傳說古代大姚曇華山上有一個勤勞勇敢、美麗聰明的彝族姑娘咪依努在山上放羊時遇到豺狼圍攻,青年獵手查列若打死豺狼救了羊群。咪依怒摘下一朵白色的馬櫻花送給查列若,此後兩人相愛。但是曇華山殘暴的土官為霸佔咪依努,修建了一座"天仙園",謊稱請來仙女姑在"天仙園",送去的姑娘都將遭毒手。咪依努為救這些姑娘,於二月初八這天,采來有毒的白花戴在頭上,並把一些白花泡在酒里,巧言勸土官喝下。土官認為咪依努回心轉意,要與咪依努一同喝酒。咪依努為了為民除害,喝下毒酒,獻出了生命。查列若打獵回來,追到"天仙園",只找到咪依努的遺體。他抱著死去的姑娘痛哭,哭幹了眼淚,哭得兩眼流出了鮮血,染紅了杜鵑花。曇華山地區彝族人民為紀念勇敢獻身的姑娘,把紅色的杜鵑花視為吉祥的象徵,每年二月初八有數千人聚集在曇華山,採摘滿山盛開的杜鵑花,插在田間地角和住房、牛欄上,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青年戀人把花插在頭上,表達忠貞不渝的愛情,在山上徹夜唱歌跳舞,帶上飯菜和木柴,盡興活動3天才散。近年,此節日增加了商貿活動。
三月八日 "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

來歷

世界各國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民主、解放而斗爭的節日。1909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為爭取自由和平等舉行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遊行,得到廣大勞動婦女的熱烈響應。1910年3月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有17個國家代表參加的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會議,會議討論的中心議題是反對軍國主義擴軍備戰,保衛世界和平。同時還討論了保衛兒童權益、爭取8小時工作制和婦女選舉權等問題。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國際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在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婦女代表大會上,建議每年3月8日為世界婦女斗爭日,該提議獲得一致通過,將3月8日定為國際勞動婦女的節日。次年起德、奧、瑞士、丹麥等國勞動婦女都舉行了示威遊行。以後紀念"三八"節國際婦女節的活動逐漸擴大到全世界。中國第一次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李大會,是1924年在廣州,由中國國民黨婦女部主持,此後每年都舉行紀念活動。建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於1949年12月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中國婦女的節日。

節日

三月十二日 植樹節

來歷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

近代最早設立植樹節的是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頓在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舉行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設立重視節的建議。該州採納了莫頓的建議,把4月10日定為該州的植樹節,並於1932年發行世界上首枚植樹節郵票,畫面為兩個兒童在植樹。

1979年2月,中國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 日定為中國的植樹節。次年3月12日,郵電部發行了一套4枚題為"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郵票。1981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議下,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據聯合國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設立了植樹節。由於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樹節在各國的稱呼和時間也不相同,如日本稱為"樹木節"和"綠化周";以色列稱"樹木的新年日";緬甸稱為"植樹月";南斯拉夫稱為"植樹周";冰島稱為"學生植樹日";印度稱為"全國植樹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稱為"森林周"。 全年12個月,每月均有一些國家歡度植樹節:約旦的植樹節是1月15日;西班牙的植樹節是2月1日;伊拉克的植樹節是3月6日;朝鮮的植樹節是4月6日;澳大利亞的植樹節是5月的第一個星期五;芬蘭的植樹節是6月24 日;印度的植樹節是7月的第一周;巴基斯坦的植樹節是8月9日;泰國的植樹節是9月24日;古巴的植樹節是10月10日;英國的植樹節是11月6日至12日;敘利亞的植樹節是1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

節日

三月十五日 "3.15"消費者權益日

來歷

2001年"3 · 15"活動主題詞

新世紀、新觀念、新生活。

讓綠色走進生活。

轉變消費觀念,提高生活質量。

節約資源,減少污染。

倡導綠色消費,關愛生存環境。

綠色消費,利於當代,惠及子孫。

綠色消費,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生產綠色產品,保護綠色家園。

從生活小事做起,為可持續消費做貢獻。

用綠色行動,為"申奧"助威。

倡導綠色消費,共創美好家園

節日

三月二十三日 世界氣象日

來歷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以提高公眾對氣象問題的關注。

四月一日 愚人節

來歷

愚人節也稱萬愚節,美國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四月一日。

愚人節已出現了幾百年,對於它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為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三月三十一日的節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較普遍的說法是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決定採用新的紀年方法---格里高歷法,以一月一日為一年的開端,改變了過去以四月一日作為新年開端的歷法。新歷法推行過程中,各地有不少頑固保守分子仍沿襲舊歷,拒絕更新。他們依舊在四月一日這天互贈禮物,組織慶祝新年的活動。對這種倒行逆施之舉,擁護新法的人們大加嘲弄。他們在四月一日這天給頑固派贈送假禮物,邀請他們參加假慶祝會,並把這些受愚弄的人稱為"四月傻瓜"和"上鉤之魚"。以後,他們在這天互相愚弄,日久天長便成為一種風俗。該節在十八世紀流傳到英國,後來又被英國移民帶到美國。起初,任何美國人都可以炮製駭人聽聞的消息,而且不負絲毫的道德和法律責任,政府和司法部門也不會追究。相反,誰編造的謊言最離奇、 最能騙取人們相信,誰還會榮膺桂冠。這種做法給社會帶來不少混亂,因而引起人們的不滿。現在,人們?節日期間的愚弄欺騙已不再像過去那樣離譜,而是以輕松歡樂為目的。
十月初一: 祭 祖 節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打開,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歷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冬 至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十二月初八:臘 八 節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附:掃塵

到了臘月,家家戶戶都准備過年了。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裡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裡的床鋪傢具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干凈。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艷奪目,顯示著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著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年三十: 除夕和「年」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這天,是人們吃、喝、玩、樂的日子。北方人包餃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餃形似"元寶",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年飯",有一家人團聚過年的味道。吃團年飯時,桌上的"魚"是不能動的,因為這魚代表"富裕"和"年年有餘",象徵來年的"財富與幸運",它屬於一種裝飾,是碰不得的。

關於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於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裡,"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綵,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裡,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後長輩發"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並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台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鍾聲。當鍾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 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鍾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鍾"。這口鍾,已成為蘇州城鄉方圓數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鍾聲還出現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鍾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後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鍾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鍾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鍾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徵。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台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後,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餚,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的遊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後,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Ⅷ 中國全部傳統節日的來歷,那有,急求!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過年。建國前,繁文縟節較多,封建迷信嚴重。臘八過後,擇吉日掃灰。臘月二十三日辭灶之後,開始忙年,做大棗餑餑等。二十九日「封門」,貼春聯、窗花、過門箋、掛宗譜。三十日晨,供盛飯。下午,上祖墳「送吊子」,請先祖回家過年。門口置「拴馬樁」,院內橫鋪秫秸。晚十時左右,接灶、請神、撒陳(在正間地上撒麥秧)。半夜「發子」,拜先祖,敬諸神,鳴鞭炮。全家自幼至長,依序叩拜,長者受拜後須分壓歲錢。然後喝辭歲酒,吃更年餃子。黎明,本族或近鄰相互拜年。初一晨,吃「錢餃子」。初三日黎明送神。節間,親友互相探拜。農村請媳婦、請女婿,共賀新春。建國後,禮節相沿,迷信活動有所廢除,80年代又有所復燃。
元霄節 農歷正月十五稱元霄節,也叫「上元節」、「燈節」。家家用胡蘿卜灌蠟油做燈,送至祖墳及院中角落。晚上有放禮花之俗,兒童燃放「解悶」。節間「鬧元霄」,耍秧歌、舞龍燈,熱鬧非凡。
二月二 俗謂小龍抬頭。男子多於此日理發。農家炒豆,稱「蠍子豆」,意防毒蟲。打「五穀囤」(用草木灰撒成幾個相套的圓圈,內撒五穀雜糧),祈求有個好年景。舊有前往土地廟祭土地神之俗,今已廢。
清明節 祭掃先人墳墓,添土壓紙。建國後,機關、學校等於此日祭掃烈士墓。舊以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禁火冷食,並有打鞦韆之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吃粽子和熟雞蛋。兒童以五綵線系腳脖、手腕。晨「拉露水」,采艾懸於門戶之上,以避瘟疫。新媳婦「送端午」,從娘家帶粽子分送婆家親鄰。
六月六 舊俗吃炒麵,曝衣書。新婿到丈人家「現新」。
七月七 舊稱「乞巧節」。招遠過此節是七月初六,俗雲:「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節間做「巧餅」,兒童以線穿之,稱「穿小果子」。舊時婦女生「巧芽」(以五穀雜糧生芽),供奉姐姐(織女),乞求織女賜給巧手。
七月十五 舊稱中元節,又為鬼節,掛燈為鬼魂照路。此日晚間,掛宗譜、供先祖、吃餃子。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親友以月餅、燒雞等禮物饋贈。晚,宴飲賞月,分食月餅。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為秋祭,上墳添土,拜掃先墓。
冬至 俗稱過冬,亦有掛宗譜供先祖之俗。中午吃包子,晚上吃餃子。
臘八 農歷臘月初八,俗稱臘八,喝「臘八粥」,憋「臘八蒜」。
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日為辭灶,又稱過小年。蒸粘糕,供糖瓜,焚燒灶神像。
公歷節日 除傳統節日外,一些紀念性的公歷節日漸為縣民接受,但活動范圍、深廣程度不同。主要有元旦、婦女節、國際勞動節、青年節、兒童節、黨的生日、建軍節、教師節、國慶節、植樹節等。

至於來歷你可以到網上一個一個搜索!

Ⅸ 陽歷4月8日是梨花會嗎

彝族
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 二月初八 大姚、雙江 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 二月初八 石林 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 二月初八 景谷 跳蘆笙舞
賽衣節 三月二十八日 大姚 賽衣
三月會 三月二十八 牟定 趕集、跳舞
虎節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雙柏縣小麥地沖 跳舞

白族
三月街 三月十四至十六日 大理 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大理 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 六月二十五日 大理村寨 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 日期不一 大理 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
頭、歌舞、游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 七月末八月初三天 劍川 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 一月三日 屏邊、永善 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 五月十五日 麗江 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 節期不定 麗江 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 三月七月 牲畜交易
三朵節 二月初八 麗江 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 七月中旬 麗江 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 七月二十五日 瀘沽湖 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 一月十五日 潞西、隴川 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 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 藏歷除夕 迪慶 跳神節目
賽馬會 五月初五 中甸草場 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 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 五月初五 迪慶 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布依族
牛王節 四月八日
羅平、富源 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 版納、德宏 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 景谷 採花獻佛
送龍節 公歷一月 西雙版納大勐龍 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 一月一日 墨江 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 二月屬龍日 金平 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 八月第一二個龍日 紅河 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 六月 紅河 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 十月 思茅、紅河 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 二月二日 紅河 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 三月第一個屬牛日 思茅 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 三月 富寧 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桿節 二月八日 怒江、保山 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 臘月或正月上旬 怒江 賽歌、沐浴
澡堂會 春節 迪慶 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 回歷十月一 昆明等地 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 回十二月 昆明等地 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 十月 瀾滄 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 正月初一 瀾滄、孟連 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 立夏日 瀾滄縣 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 臘月 西盟、滄源 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 五月二十九日 文山、紅河 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 五月五日 寧蒗 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 九月十五日 怒江、德宏 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 三月 版納 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 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 富源 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 臘月 貢山 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 六月 版納 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 三月十五日 怒江峽谷 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 臘月二十九日 怒江峽谷 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

傣族
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

怒族
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古爾邦節,開齋節後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聖地)朝覲的最後一天。這一天要沐浴凈身
,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捨;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聖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納西族
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准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鬥牛節、花炮節等。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是侗族人民最熱鬧的節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闊什節,「闊什」是僳僳語的譯音,「歲首」之意。闊什節,是僳僳族人民的節日。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間舉行,歷時兩三天。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歷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節。

瑤族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主要有盤王(即盤瓠王,畲、瑤族傳說中的始祖,傳說是一隻名叫「盤瓠」的龍犬)節、達努節等。達努節是為紀念創世女神密洛陀而過的節日,日期為農歷五月二九日。此外還有「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曬衣節、乾巴節、月半節、祝著節等。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宗教節日則指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赫哲族烏日貢節是赫哲族人一個新生的節日,誕生於1985年。「烏日貢」意思為娛樂或文體大會,
每兩年舉行一次,一般在農歷五六月間舉行,歷時三天。

苗族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花山節、晾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
、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其中三月街、火把節饒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節。

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年節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還有土牛毛大王節。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昂德林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壯族
三月三歌會、春節、陀螺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雖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麼隆重,但它特別重要,當地哈尼族認為,不過此節,新的一年尚未真正來到,十月歲首也只是個序幕。「好收色」是「染黃飯」的意思,當地漢族稱之為「黃飯節」或「二月年」。當地哈尼族以此節祭獻倉摩米天神的使者布穀鳥和「筆苦」鳥,因此節日是在聽到布穀鳥和「筆苦」鳥的第一次呼叫之後,選擇一個亥豬日舉行,節日一天結束;「?扎扎」節,每年夏歷五月的「?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帶哈尼族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歷時3?5天,其慶典活動極為隆重;「耶苦扎」,是西雙版納一帶哈尼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從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屬牛日(哈尼人的吉日)開始,節期3?5天,過節期間,人們都停止上山生產勞動,在家裡吃喝玩樂,或外出走親串友。節日期間,還舉行賽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歷法,一輪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後來按照漢族的歷法三年潤一個月,但他們還是潤月不潤節,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潤月年,就會出現過兩次節和過兩次年的情況。有的地方過前一個月的節,不過後一個月的節。

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有春節、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阿嫫堯白創造了基諾族及其山川、日月、動物、植物,最後在造田運動中遭人暗算而殉難。基諾族的節日與祭祀活動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節是布依族的重大節日。每逢農歷六月二十一日這天,貴州、廣西、雲南三省區邊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從四面八方聚集在興義縣的查白場,舉行盛大的歌會。歌節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浪哨時要互甩糠包,包上綴有多條綉花穗須,拋甩時猶如彩蝶漫天飛舞,十分好看。此外還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納吾魯孜」是哈薩克語「送舊迎新」之意,節期在民間歷法的新年第一天(公歷3月22日前後)。

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該族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包括祀神、祭祖、文娛和鄉飲四項重要活動。「唱哈節」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唱哈節」在哈亭內舉行。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

Ⅹ 6月份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及習俗

中國各民族的節日簡介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的建設中,逐漸形成了許多別具一格、絢麗多彩的民族節日,如:壯族的「三月三」歌節,滿族的「頒金節」,德昂族的「花節」等。這些節日都是民族風俗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特點的主要內容與表現形式。它全面、集中、典型、形象地反映出了一個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性格特徵,理想願望,也是我們進行民族識別的標志之一。下面我們將分別向大家介紹一些少數民族節日的情況。
春節將至,冬季也是許多民族休閑的時節,我們收錄一組「各民族的節日簡介」,供攝影者、出行者參考,供休閑者瀏覽;同時我們也希望會員及關注民俗事象的朋友提供更多更新的資料。

內蒙古:
蒙古族那達慕
吉林:
滿族的「頒金節」
黑龍江:
達斡爾人吃年豬 鄂倫春族「篝火節」 赫哲族的節日
浙江:
畲族祭祖公圖
山東:
膠東蓬萊的"漁民節"(組圖)
湖北:
土家族的「納頓」節 土家族的「端午節」 土家擺手節
湖南:
苗族的鬥牛盛會 瑤族牛生日 土家族一個年分兩次過
廣西:
苗族"芒哥"節 苗族斗馬節 京族哈節
壯族青蛙節(組圖) 壯族「三月三」民歌節 仫佬族的依飯節和走坡節
瑤族的開唱節和嘗新節
海南:
黎族的「三月三」 海南黎族軍坡節(組圖)
四川:
僳僳族的梳頭比賽 苗族的踩山節 羌族的年節
藏族的"郎扎熱甲"節
貴州:
苗族三月三(組圖) 小花苗跳花場(組圖) 台江鬥牛節(組圖)
撩人心緒的"姊妹飯"(組圖) 苗族的吃新節和龍船節 苗族的拉鼓節
仡佬族拜樹節 仡佬族的吃蟲節 水族人民的「端節」
布依族的「牛王節」 侗族的節日
雲南:
阿昌族的「會街節」和「窩樂節」 白族的各種節日 白族過年唱"歌聯"
德昂族的「花節」 獨龍族的「卡雀瓦」 怒族仙女節
彝族虎笙節 彝族插花節(組圖) 彝族盛會「火把節」
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節 僳僳族的澡塘盛會 「三朵節」——納西族的象徵
普米族的節日 哈尼族的節日 傣族的「潑水節」
西藏:
藏族曬佛節 藏族沐浴節 雪頓節采風
藏歷年的團圓飯
甘肅:
東鄉族開齋節
青海:
土族波波會
台灣:
高山族節俗

熱點內容
荷花飽脹得 發布:2024-05-06 20:00:24 瀏覽:590
梔子花情侶網名 發布:2024-05-06 20:00:19 瀏覽:355
能看歐美二戰戰爭電影的App 發布:2024-05-06 19:59:06 瀏覽:374
插花起球 發布:2024-05-06 19:52:44 瀏覽:321
變形金剛6電影在線免費觀看 發布:2024-05-06 19:49:05 瀏覽:335
荷葉包荷花 發布:2024-05-06 19:47:31 瀏覽:349
搞孕婦的電影 發布:2024-05-06 19:41:30 瀏覽:859
鮮花風干法 發布:2024-05-06 19:13:30 瀏覽:609
自做茶花油 發布:2024-05-06 19:10:10 瀏覽:39
不要錢免費看網站軟體 發布:2024-05-06 19:09:57 瀏覽: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