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神花卉
1. 除了軒轅氏.請在列舉四位傳說人物
神農神農亦稱「神農氏」。嘗百草,教人醫療,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葯的發明者。一說神農氏即炎帝。 神農可以是以下意義: 農業的發明者。關於神農的神話、傳說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從採集、漁獵進步到農業生產階段的情況。《周易·系辭下第八》;「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古帝名,即炎帝、烈山氏。清馬驌《繹史》卷四引《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斧斤,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實。」晉王嘉《十遺記》卷一:「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及十之,以植於囚,食者老而不死。」《史記·補三皇本紀》亦謂:「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紀。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始教民耕種。 醫葯之祖。神農嘗百草的神話,流傳久遠,至今不衰。《史記·補三皇本紀》謂:神農氏作蠟祭,以赭鞭鞭草木,嘗百草,始有醫葯。《淮南子·修務訓》亦謂: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晉干寶《搜神記》卷一:「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述異記》卷下:「太原神釜岡中,有神農嘗葯之鼎存焉。成陽山中,有神農鞭葯處。」後世傳言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好五臟,因能化解葯毒。又傳說神農因嘗百足蟲,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參見明·周遊《開辟衍繹》第十八回王子承「釋疑」。又有神農「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土神。《禮記·月令》夏季之月:「毋發令而待,以防神農之事也。」註:「土神稱曰神農者,以其主於稼穡。」 異草名。《太平御覽》卷三九引《神農本草》:「常山有草名神農,置之門上,每夜叱人。」 神農澗 在河南省溫縣。明陳仁錫《潛確類書》卷三一:「神農澗在衛輝府溫縣。神農采葯至此,以杖畫地,遂成澗。」唐代吳玉斗詩雲:"坎水是從一畫生,辟來古澗潤溫城。……久待兩岸藏仙葯,認識尚須眼有睛"。溫縣周圍古屬懷慶府,盛產的地黃、菊花、牛膝、山葯素為上品,世稱"四大懷葯"。 赤帝 即「炎帝」。《淮南子·時則訓》:「南方之極,自北戶 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此赤布,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之火德。 鏟草興鋤 傳說,神農時種莊稼,用石片在地里敲著、走著、喊著;「草死,苗長。」後來,人們變懶了。天熱時,用繩子把石片吊樹上,人們坐在樹下敲著,喊著。草也不死了。沒辦法,人們拿鏟子鏟草。地曬幹了,鏟草費力氣。有的勁使猛了,鏟子也彎了,翻過來扒,化鏟著得勁。從此有了鋤。 神農氏是我國原始農業的發明者,他教人們開墾土地,播種五穀,帶動了原始社會後期,由漁獵畜牧到農業經濟的轉變和發展,他,便是以「大德」聞名於世的三皇之一——「炎帝」。「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是神農氏的大德的完美寫照。 為了懷念他,舊時的葯鋪里,常掛著一幅畫像,那是一個濃眉大眼、笑容可掬、腰圍樹葉、手執草葯的人,他就是「神農氏」。 黃帝黃帝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根據記載,號軒轅氏、有熊氏,姬姓,一說姓公孫,姬姓部落首領,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的第一個。黃帝也被道教尊為道家之祖,在道教中有特殊的地位。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於軒轅之丘」。中國古都學會(中國七大古都確認機構)認為軒轅之丘在今日河南省鄭州市軒轅丘,古為有熊國都城,其父少典為有熊國國君。黃帝出生於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沮源關降龍峽,農歷二月初二(參見二月二)。在傳說中黃帝的母親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說是夜晚)突然看見北極光,然後就懷孕、生下了黃帝。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建都在涿鹿。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發明指南車,造舟車弓矢;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 今日在陝西省的橋山有黃帝陵,相傳黃帝年老時鑄鼎乘龍升天,臣子放箭阻攔,龍被射傷,飛過橋國時降下休息,黃帝被橋國人拉下一隻靴子,埋葬於此。 黃帝與炎帝都視為華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國人有時自稱「炎黃子孫」。 傳說中黃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為方雷氏,彤魚氏和嫫母。 據《史記》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黃帝的子孫。 後世對黃帝的神化是逐漸進行的。《莊子》中提到黃帝得道成仙;《列仙傳》中的黃帝還能夠驅使群仙。嫘祖
嫘祖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嫘祖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是五帝中的「顓頊帝」。 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尊嫘祖「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鑒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蘿以供衣服。」 按照目前的考證,嫘祖誕生於現在的四川省鹽亭縣,死後葬於鹽亭縣金雞鎮青龍山。 炎帝
炎帝,神農氏(有說為神農後人)部落首領的名稱,姜姓,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是中國傳說時代(或稱上古時代),約公元前三、四千年,今陝西、湖北一帶姜氏族部落的共主,據傳出生於烈山,所以炎帝之後又稱烈山氏。傳記
姜氏族為西戎一支,原為游牧民族,很早期便由西方進入中原。而當時在今陝西與河南交界處,居住著以蚩尤為首的九黎族(有說獨苗族),雙方因部落發展而發生長期沖突,炎帝不敵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帶。據說因「炎帝欲侵凌諸侯」,後又與軒轅氏族姬姓之黃帝進行三次激烈的戰役,此次被認為是華夏民族第一場大規模的戰爭,稱為坂泉之戰 (坂泉,一說北京延慶境內的坂泉村)。面對著統領熊、羆、貔、貅、貙、虎為圖騰部落的強大對手,炎帝終告不敵,與之結盟並歸順之,黃帝以勝利的姿態結束了這場戰爭。 炎黃聯盟不斷擴展,歸順之部落越來越多,但蚩尤始終不服,大戰一場在所難免。蚩尤帶領著九黎,與聯盟大戰於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為傳說時代的第二場戰爭,稱為涿鹿之戰。最後蚩尤被打敗。從此姜氏族便與黃帝在中原安定下來了。「炎黃子孫」一詞,則為人們對中華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黃帝的追溯和尊奉。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是傳說遠古時代姜姓部落的首領,又稱赤帝、烈山氏,一說即炎帝(或炎帝的子孫)。 相傳其母名任姒,一日游華山,看見一條神龍,身體馬上有反應,回來就生下炎帝。炎帝生於烈山石室,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炎帝少而聰穎,三天能說話,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穡之事。他一生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為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嘗遍了各種葯材,以致自己一日中七十次毒。他又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為後世所稱道。其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沖突。在坂泉之戰中,炎帝被黃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並,組成華夏族,所以今日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後代」。 歷史傳說中,炎帝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開發了華夏的原始農業,是農耕文化的創始人。傳說他創造木製耒耜,教民耕種,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傳說他遍嘗百草,為人醫病,是華夏中草葯的第一位發現者和利用者。不僅如此,還傳說他利用火為人類造福,製造樂器,倡導物質交換……總之,炎帝炎帝在歷史傳說中是與農、工、商、醫、文等各領域的發明創造分不開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歷朝歷代的炎黃子孫的無比敬仰和祭祀。 傳說因為在炎黃時代並未有完整文字,故多為口耳相傳之傳說。而有關炎帝的傳說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話般的形式提及到炎帝的一些事情。 《易經?系辭》「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古之人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至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 《太平御覽》引《周書》「神農耕而作陶」。 《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葯」。 《世本》「神農和葯濟人」。 《淮南子》「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以下之傳說都是炎帝(或其祖先)之事跡: 教百姓耕種相傳是炎帝發明耕種的方法,他命百姓把谷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便照這方法耕植五穀了,神農一氏之稱源為此。 發明耒耜炎帝首創木製的耒耜,被認為是農業發明之始。 赭鞕炎帝有一條神鞭,名為赭鞭,用來鞭打各類花草,可令到花草的葯、毒、寒、熱等特性顯露出來。 嘗百草相傳炎帝為辨別各類草葯,更作親自嘗試,最後試到一種含有劇毒的草葯,無法可解,最終便犧牲了生命。 發明陶器炎帝還發明了陶器,陶器是與農耕同時出現的,被譽為繼火的使用之後的又一大創舉。 炎帝之先祖古籍記載,在黃帝之前,神農氏活了五百歲。現代學者普遍認為神農氏是一個氏族,與黃帝合並之前,在黃河流域已經發展有一個農業民族在生活,並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他們已進入原始社會的末期,當時有相對較高的文化水平。而所謂燧人氏、伏羲氏、有巢氏和神農氏,其實是指人類發展過程中的四個不同進化階段。而神農氏相傳姓姜,這或許顯示其曾以羊為主要肉食(有說因為生於姜水),並顯示仍依存有母系社會的傳統,羊加女合二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徵)。 炎帝之後人炎帝被打敗後,部落分散了,部份被趕出中土,部份受黃帝所統治。被趕的神農部族,文化水平本來較黃帝部族為高,但因為其後來遠處偏遠之山間,日久之後,文化並無進步,抑且退化,反而成為了化外之民。鄂、湘、貴間均有苗族生活,因先祖以務農,故而見稱,因此有人認為他們是神農部族之後。湖北西部山區,也有一地稱為「神農架」,或許亦與此有關。 有說神農被稱為炎帝,是因其焚林闢地有關,古借有所謂「烈山澤而焚之」,而神農氏之族民亦稱為「烈山氏」及「共工氏」,被後人奉為稷神及杜神。 炎帝故居相傳炎帝出生於烈山,而「炎帝神農故居」 為順應國內外炎黃子孫的意願,便「修建」在湖北距隨州北四十公里的厲山鎮列山神農洞。 「炎帝神農故居」,設有神農洞二處(一為穀物葯村貯藏,一為居住),並有神農亭、神農塔、神農廟、山南建神農茶室、神農花卉、九龍亭及山北神農母安登浴池,百草園等十數處。 神農洞和神農碑 距離隨州市區五十五公里處的烈山上,洞中原有石桌、石凳、石碗及石榻等,傳說是神農氏所用的器物。烈山還有神農井、神農宅、神農觀、炎帝廟等古建築。歷山鎮北有「炎帝神農氏」碑一座,保存至今。 蚩尤
蚩尤,中國傳說中上古東方(另一說南方)九黎族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另一說七十二人),驍勇善戰,勢力強大。後在部落戰爭時,在涿鹿之戰中被黃帝率領的部落聯盟擊敗,一說被殺。因蚩尤做五兵一詞,傳統上蚩尤被當作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 蚩尤是傳說東方九黎族(屬東夷集團)的首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銅頭鐵額,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以金屬製造兵器。在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時,蚩尤作法,使雲霧四起,黃帝軍士分辨不清方向。後來黃帝製造了指南車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敗而被擒殺。涿鹿之戰終以黃帝勝利而告終。 黃帝打敗炎帝之後,許多諸侯都想擁戴他當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孫不甘心向黃帝臣服,幾次三番挑起戰爭,尤以蚩尤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孫子。據說,蚩尤生性殘暴好戰,他有八十一個兄弟,都是能說人話的野獸,一個個銅頭鐵額,用石頭鐵塊當飯吃。蚩尤原來臣屬於黃帝,可是炎帝戰敗後,蚩尤在廬山腳下發現了銅礦,他們把這些銅製成了劍、矛、戟、盾等兵器,軍威大振,便起野心要為炎帝報仇了。蚩尤聯合了風伯、雨師和誇父部族的人,氣勢洶洶地來向黃帝挑戰。 黃帝生性愛民,不想戰伐,一直想勸蚩尤休戰。可是蚩尤不聽勸告,屢犯邊界。黃帝不得已,嘆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養虎為患了。現在他不行仁義,一味侵犯,我只有懲罰不義!」於是黃帝親自帶兵出征,與蚩尤對陣。 黃帝先派大將應龍出戰。應龍能飛,能從口中噴水,它一上陣,就飛上天空,居高臨下地向蚩尤陣中噴水。剎那間,大水洶涌,波濤直向蚩尤沖去。蚩尤忙命風伯雨師上陣。風伯和雨師,一個颳起滿天狂風,一個把應龍噴的水收集起來,反過來兩人又施出神威,刮風下雨,把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應龍只會噴水,不會收水,結果,黃帝大敗而歸。 不久,黃帝重整軍隊,重振軍威,再次與蚩尤對陣。黃帝一馬當先,領兵沖入蚩尤陣中。蚩尤這次施展法術,噴煙吐霧,把黃帝和他的軍隊團團罩住。黃帝的軍隊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敵人,被圍困在煙霧中,殺不出重圍。就在這危急關頭,黃帝靈機一動,猛然抬頭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轉動而斗頭始終不動,他便根據這個原理發明了指南車,認定了一個方向,黃帝這才帶領軍隊沖出了重圍。 這樣,黃帝和蚩尤一來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結果是黃帝勝少敗多,黃帝心中非常焦慮不安。這一天,黃帝苦苦思索打敗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覺昏然睡去,夢見九天玄女交給他一部兵書,說:「帶回去把兵符熟記在心,戰必克敵!」,說罷,飄然而去。黃帝醒後,發現手中果真有一本《陽符經》。打開一看,只見上面畫著幾個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後。」黃帝頓然悟解,於是按照玄女兵法設九陣,置八門,陣內布置三奇六儀,制陰陽二遁,演習變化,成為一千八百陣,名叫「天一遁甲」陣。黃帝演練熟悉,重新率兵與蚩尤決戰。 為了振奮軍威,黃帝決定用軍鼓來鼓舞士氣。他打聽到東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著一頭慢獸,叫「夔」,它吼叫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黃帝派人把夔捉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面,聲音震天響。黃帝又派人將雷澤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傳說這夔牛鼓一敲,能震響五百里,連敲幾下,能連震三千八百里。黃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軍威大振。 為了徹底打敗蚩尤,黃帝特意召來女兒女魃助戰。女魃是個旱神,專會收雲息雨。平時住在遙遠的昆侖山上。 黃帝布好陣容,再次跟蚩尤決戰。兩軍對陣,黃帝下令擂起戰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響,聲音震天動地。黃帝的兵聽到鼓聲勇氣倍增;蚩尤的兵聽見鼓聲喪魂失魄。蚩尤看見自己要敗,便和他的八十一個兄弟施起神威,兇悍勇猛地殺上前來。兩軍殺在一起,直殺得山搖地動,日抖星墜,難解難分。 黃帝見蚩尤確實不好對付,就令應龍噴水。應龍張開巨口,江河般的水流從上至下噴射而出,蚩尤沒有防備,被沖了個人仰馬翻。他也急令風伯雨師掀起狂風暴雨向黃帝陣中打去,只見地面上洪水暴漲,波浪滔天,情況很緊急。這時,女魃上陣了,她施起神施,剎那間從她身上放射出滾滾的熱浪,她走到哪裡,哪裡就風停雨消,烈日當頭。風伯和雨師無計可施,慌忙敗走了。黃帝率軍追上前去,大殺一陣,蚩尤大敗而逃。 蚩尤的頭跟銅鑄的一樣硬,以鐵石為飯,還能在空中飛行,在懸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黃帝怎麼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時,黃帝靈感突現,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勁連擂九下,這一下,蚩尤頓時魂喪魄散,不能行走,被黃帝捉住了。黃帝命人給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殺了。害怕他死後還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兩個地方。蚩尤死之後,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來拋擲在荒山上,變成了一片楓樹林,那每一片楓葉,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跡。 黃帝打敗蚩尤後,諸侯都尊奉他為天子,這就是軒轅(黃帝的名字)黃帝。軒轅黃帝帶領百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 刑天刑天是山海經里提到的一位無頭巨人,原是炎帝的手下。自炎帝被黃帝在坂泉之戰打敗之後,刑天便跟隨在炎帝身邊,定居在南方。當時,蚩尤起兵復仇,卻被黃帝鏟平,因而身首異處,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著利斧,殺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單挑獨斗。最後刑天不敵,被黃帝斬去頭顱。而沒了頭的刑天並沒有因此死去,而是重新站了起來,並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作眼睛,把肚臍當作嘴巴;左手握盾,右手拿斧。因為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永遠的與看不見的敵人廝殺,永遠的戰斗。 倉頡
倉頡是中國古代傳說人物,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漢字的發明者。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倉頡造字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事實上,漢字並非由一人所造的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普遍認為倉頡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 共工氏 (重定向自共工)
共工氏,中國上古傳說中人物。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關於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共工治水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築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後都遭到失敗。 在農業方面的觀點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後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於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後,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於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築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窪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共工怒觸不周山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共工氏與顓頊由於農業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的帝位之爭,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 顓頊不贊成共工氏在農業方面的做法。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共工氏力氣上比顓頊要強,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後,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 共工氏行為最後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後羿
傳說堯時,十日並出,百草枯,毒蛇猛獸為害,後羿射去九日,為民除害。 嫦娥奔月
神話傳說中,為求永世相守,後羿從西王母處盜得的不死葯,嫦娥乘羿後外出,獨自偷吃盜得的不死葯,覺得身體輕飄飄的,慢慢地飛向了月亮。 嫦娥
嫦娥或姮娥在中國神話中是後羿之妻,偷吃後羿從西王母處盜得的不死葯,奔月。一說奔月後變為蟾蜍,一說後嫁給吳剛。 在道教中,嫦娥是作為月神侍女之一,月神又稱「太陰星君」,道教以月為陰之精,尊稱月神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後太陰元君」,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也稱「月府太陰結璘皇君. 寶光幽照如來妙果素月天尊」,作女神像。
2. 中秋節的傳說故事50字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傳說嫦娥偷吃了丈夫後羿從西內王母那兒討來的不死之葯容後,飛到月宮。
但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嫦娥向丈夫傾訴懊悔後,又說:「明天乃月圓之候,你用麵粉作丸,團團如圓月形狀,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後再連續呼喚我的名字。
三更時分,我就可以回家來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屆時嫦娥果由月中飛來,夫妻重圓的故事。
吳剛伐桂:
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的故事。
玉兔搗葯:
傳說有三位神仙,化身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濟老人,但只有兔子沒有,後來兔子告訴老人:「你們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進去,神仙們大受感動,於是將兔子送到了廣寒宮成了玉兔,後來,玉兔就在廣寒宮里和嫦娥相伴,並搗制長生不老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