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內插花
A. 他是當之無愧的相聲大師,光輝的相聲生涯不容被低估,他是誰
馬季之後,再無大師。這個論斷曾經被很多相聲界人士提起和認可,在相聲愛好者那裡,這個說法也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肯定。不過總有一些人對馬季的相聲生涯頗多貶抑,理由總總,筆者這次就說一說馬季。
在馬季去世前半年,他第一次參演了電視劇,在午馬指導的電視劇《旗袍》中客串出演了一位餛飩店老闆。在拍攝現場馬季對於表演細節的琢磨和追求甚至感動了其他專業電視劇演員。
馬季對創作的一絲不苟和對表演的精益求精是骨子裡的,是他用一生追求的,更是值得後輩去學習和反思的。
B. 郭德綱2005年經典的相聲是什麼
郭德綱說相聲有句經常說的話:「說點兒電視上不讓播的」,可事實上老郭可沒少上過電視,而且他能在電視上說的相聲也不是沒有,而且還都很經典。
比如,2005年年底,郭德綱有兩段經典相聲就上了北京衛視,一段是《我要幸福》,另一段則是《西征夢》。這可是老郭在當年最走紅的段子。
不過,郭德綱和於謙說了《西征夢》,說《我要幸福》的是何雲偉和李菁,而且何雲偉和李菁還借這段作品拿了那次比賽的冠軍,郭德綱於謙雖然沒獲得任何獎項,但卻是當時最大的焦點。
哎,這說的就是2005年底的第三屆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
一、一個著名的比賽
什麼是邀請賽呢?就是一個單位主辦,邀請其他單位參加的一種比賽賽制,相對來說競爭不是很激烈,評獎也評獎,打分也打分,但相對來說氣氛比較輕松比較融洽,選手發揮也比較好一些。
說起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當年可算是一項頗為著名的賽事,起碼在北京地區是這樣,北京衛視會重點播出的。
現在一說起這項賽事來,很多人都會想起2003年那屆,因為那屆袁鴻推薦了郭德綱於謙參加,他們說的段子是《你好,北京》,可惜由於第一個出場分數不高只拿了評委會特別獎,冠軍是賈玲和後來拜入郭德綱評書門的王彤。
不過,那屆比賽之後,郭德綱認識了侯耀文,過了一年拜師。2005年年底時,他已經是侯耀文的徒弟,而且是以鐵路文工團演員的身份參加了這次比賽。
連續三屆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最精彩的是不是2003年,而是2005年年底這屆,一方面是因為這屆比賽里有很多選手都是有小劇場頻繁演出的經驗,口風都比較順。另一方面則是有郭德綱於謙以及何雲偉李菁參加的緣故。
二、何雲偉李菁一舉奪冠
這屆比賽里的相聲分專業組和業余組,最終以中國郵政文工團演員身份參賽的何雲偉李菁通過一段《我要幸福》拿到了99分的高分一舉奪冠。第二名是馮鞏的學生艾莉和潘斌龍,分數只有97.8。第三名則是侯耀文的徒弟趙廣武和他的搭檔趙榮全,分數也在97分以上。
何雲偉李菁那時在天橋樂劇場已經很有名氣,但很少到大場面上演出,情況有點兒類似2003年的郭德綱。開句玩笑,當時甚至有人叫何雲偉「向雲偉」。
由於比賽賽制要求,何雲偉李菁在郭德綱的幫助下將老郭這段經典相聲進行了改編,縮短在12分鍾左右,減掉了一些外插花以及小劇場用的砸掛,像一些經典的包袱如「摩托車加油,魚翅炒飯,一百塊錢半份早餐」都保留了下來。
何雲偉李菁的最後奪冠證明了三點,第一個郭德綱創作相聲的實力。第二,小人物相聲能引發共鳴。第三個則是證明他們倆說相聲的實力。此外,相信坐在台下的賴聲川也一定對何雲偉李菁印象深刻,之後他們有過多次合作。
當然,這和那次比賽其他選手實力偏弱一些也有關。其中頭一年和郭德綱一起拜師的荊林野以及現在加入德雲社的楊進明也參賽了,不過只拿了96分。
C. 帶您了解相聲(2)
相聲結構
1.包袱
相聲術語,指笑料,是相聲區別於其他說唱藝術的一種特殊藝術手段,同時也是組成相聲的必要元素。「包袱」是相聲藝人一種形象的描述,演員在觀眾不知不覺中將包袱皮兒打開,將笑料一件一件裝在裡面,然後偷偷系牢包袱扣子,待時機成熟,突然解開包袱,把笑料抖落出來。相聲必須有「包袱」,但並非「包袱」越多越好,其中要根據具體內容的需要來合理安排,應多勿少、應少勿多,寧缺勿濫。「包袱」種類的劃分十分復雜,笑料既有人類普世價值可以接受的,也有特定人群和階層方可領會的,正如生活中逗笑的方法難以窮盡,「包袱」的手法種類也難以同一尺度平行並列。究其實質,大拆喊鏈致都是利用觀眾心理期待與現實之間的主客錯位陡然跌落產生笑料。按照「包袱」與相聲整體內容關系可以劃分為與人物性格或故事情節直接相關的「旅孫肉中噱」,以及只為渲染喜劇氣氛與內容並無直接關聯的「外插花」等。按照「包袱」所處位置可以劃分為「開門包袱」、「當腰包袱」、「底包袱」;按照「包袱」的喜劇效果可以分為「雷子」(「大包袱」)、「小呲牙」(「小包袱」);按照情節結構製造的「包袱」可以劃分為疑陣糾纏、誤會巧合等;按照語言技巧製造的「包袱」可以分別從語音、語義、語法入手,產生諧音曲解、回環粘連、解構倒序、移植易色等不同形式的「包袱」類型,而許多修辭格式如比喻、比擬、雙關、借代等都可以披上誇張的外衣產生「包袱」;按照「包袱」色調又可分為「文哏」、「蔫哏」、「倫理哏」、「葷包袱」等等。
2.抖包袱
相聲表演技巧術語,是相聲藝人一種形象的描述,指演員在時機成熟的情況下,突然亮出笑料,如同將盛滿笑料的包袱皮兒突然打開,抖落笑料。「抖包袱」是相聲中最為核心的技藝,其是否成功全靠演員時機的掌握拿捏,其中包括「遲急頓錯」等等技巧。
3.雷子
相聲「包袱」術語,是從現場效果上劃分的「包袱」種類。指具有強烈喜劇效果的「包袱」,又稱「大包袱」。因這類「包袱」具有山崩地裂炸雷般的現場效果,藝人形象地稱之為「雷子」。
4.大包袱
即「雷子」。
5.小呲牙
相聲「包袱」術語,是從現場效果上劃分的「包袱」種類。指效果一般的「包袱」,又稱「小包袱」。因這類「包袱」效果不強烈,只能使人默會為之呲牙微笑,所以稱其為「小呲牙」。
6.小包袱
即「小呲牙」。
7.開門包袱
相聲「包袱」術語,又稱「頂門杠子」。是從其在相聲中所處位置來劃分的「包袱」種類。一段相聲宜以三個「大包袱」做中心骨幹,然後再圍繞它們組織一些零碎的「小包袱」。「大包袱」分別放在開頭、中間和結底三個部分。「開門包袱」指相聲中開頭的「大包袱」,取開門見山之意,使「墊話」如磁鐵一般地把觀眾的興趣吸引住,猶如頂門杠子一樣撐起門面。天津相聲由於民間傳統十分注重「開門包袱」的效果,而其他地域由於文本固定或忽略墊話等的原因有的甚至省略「開門包袱」。
8.當腰包袱
相聲「包袱」術語,是從其在相聲中所處位置來劃分的「包袱」種類。一段相聲宜以三個「大包袱」做中心骨幹,然後再圍繞它們組織一些零碎的「小包袱」。「大包袱」分別放在開頭、中間和結底三個部分。「當腰包袱」指相聲中間的「大包袱」,一般放在「正活」進行中間,可以配上一些此起彼落的串珠式的「小包袱」。
9.底包袱
相聲「包袱」術語,是從其在相聲中所處位置來劃分的「包袱」種類。一段相聲宜以三個「大包袱」做中心骨幹,然後再圍繞它們組織一些零碎的「小包袱」。「大包袱」分別放在開頭、中間和結底三個部分。一般來說「底包袱」即整段相聲的「底」。從藝術構思來分析,整段相聲恰是一個「大包袱」,「頂門包袱」和「當腰包袱」均為鋪平墊穩和渲染氣氛之用,最終的結局仍要看「底包袱」的關鍵一舉。「底包袱」是演員(或作者)對主題的最後評價,是人物的下場、故事的結局,是人物性格的「點睛」之筆。整段相聲在「底包袱」中戛然而止,演員也在這高潮之中結束全部表演。
10.肉中噱
為評彈藝術滲閉專用術語,後為相聲藝術所借用。是指從情節結構和人物性格出發,與內容直接關聯的笑料。
11.外插花
為評彈藝術專用術語,後為相聲藝術所借用。是指從語言趣味和修辭手段入手,與內容無甚關聯的笑料。
12.相互統一、相互結合的「肉中噱」和「外插花」
是指具有「肉中噱」「外插花」雙重意味,相互統一、相互結合的笑料。
13.倫理哏
按照內容劃分的一個「包袱」種類。是指相聲中從倫理角度(如父/子、妻/兒)找笑料的「包袱」。傳統相聲中「倫理哏」使用的非常多,甚至全段節目均是圍繞「倫理哏」找笑料的,如《翻四輩》、《反七口》。相聲早年給學徒開蒙,往往先教「倫理哏」的節目,考驗演員駕馭語言的技巧、現場把握能力,是一種鍛煉基本功的段子。雖然內容格調不高,深受詬病,但是其中訓練演員掌握相聲語言前後的鋪墊,抖包袱時刻准確性的拿捏,演員的表情神態等等許多細節,都值得重視。目前「倫理哏」的現實狀況比較混亂。一方面由於相聲演員自身的覺醒,和電視相聲審查制度的約束,演員摒棄了低級趣味的「倫理哏」;另一方面在茶館中又充斥著「倫理哏」的表演,有的演員能夠很好地拿捏表演分寸,而有的演員就單純以「騙別人管自己叫爸爸」的低級趣味來換取廉價笑聲。「倫理哏」其實是發掘人本能愛佔便宜的猥瑣心態,帶有市井文化色彩。是我國比較古老的一種玩笑類型,在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古代,這些顛倒倫理關系、借倫理佔便宜的「倫理哏」,也是對現實的一種吊詭的反抗。
14.葷包袱
又稱「臭包袱」,是按照內容劃分的一個「包袱」種類。指通過直接描述或間接暗示、渲染男女情色、性行為等以低級庸俗內容尋找笑料的「包袱」。這類「包袱」在傳統相聲中不乏其例,許多傳統相聲都有一個「臭底」,即「臭包袱」的結尾。在相聲初興時期畸形變態的社會中,有些藝人為了生計不得不採用低級趣味涉嫌淫穢的「葷包袱」招攬觀眾、保證自己的經濟收入。那時底層的相聲藝人與一般觀眾並沒有把快感與美感嚴格區分開來的修養,經常使用超刺激的手段逗人一樂。隨著具有一定文化底蘊的藝人投入到專業相聲表演當中,為相聲內容注入了文化品味,形成了「渾門」與「清門」合流的「凈口」相聲,也隨著相聲表演的登堂入室,觀眾文化層面的不斷提高,在雜耍園子里絕少「葷包袱」出現。但在「地上」,在底層小市民聚居的群落,多年來一直有些人將其不忍割捨的「葷包袱」以打「擦邊球」的所謂技巧頻頻出現,表明了全民藝術趣味的改變將是一個漫長的文化修養提高的歷史過程。
15.暗臭
是指一種非常隱晦的「臭包袱」。
16諧音
「包袱」種類之一。是指利用同音字、近音字製造笑料。如《真假媽媽》中,人物「甄切德」的名字被念成「真缺德」。《學四省》中,「哥哥」諧音「蟈蟈」,「小侄兒」諧音「小雞子兒」等。
17.雙關
「包袱」種類之一。是指利用一個詞語同時可以兼指兩種事物來製造笑料。如《反七口》中利用「算」字分別有計算和算作(作為)的雙重意思製造笑料。當逗哏說「我算你爸爸」時,既可以理解為計算人口,又可以理解為逗哏算作捧哏的父親,利用雙關製造笑料。
18.誇張
「包袱」種類之一。是指利用誇大的形容來製造笑料。如《百吹圖》中大部分利用「誇張」的手法製造笑料,「把死人說活」、「用相聲救火」等。
19.巧合
「包袱」種類之一。是指利用情節的巧合製造笑料。如《連升三級》中大部分利用「巧合」的手法製造笑料,「冒充押水車官員混進城」、「錯認為魏忠賢親信得中第二名」、「大罵九千歲對聯歪打正著」等等。
20.錯位
「包袱」種類之一。是指利用觀眾心理期待與現實之間的錯位跌落產生笑料,包括語言上的錯位、動作上的錯位等等。語言上的「錯位」,如《學外語》中,觀眾本來期待「甲」能說出味道純正的外語,結果「甲」所說的外語只不過是「小孩學語」般的或者「大實話」般的「中國字外國味」的不倫不類的「外語」,觀眾的期待與現實產生落差錯位,產生喜劇效果。動作上的「錯位」,如《學跳舞》中由摹擬跳舞錯位成耍猴。錯位與對比有時是雜糅的,如《規矩套子》中人和猴抓癢動作不同,製造反差,在對比中凸顯反差,再進行錯位演示。擬人也是一種錯位,《老鼠密語》,先將人鼠對比,將人身上發生的事件錯位給鼠,將鼠擬人,在錯位中組織笑料。如「老鼠美容」、「老鼠向掌握其生死大權的貓行賄」等等。再如《規矩套子》中,將封建社會中男女帶有性別極端特點的動作進行對比,然後調換錯位,製造笑料。
21.活
相聲界對於相聲段子的俗稱。「活」字既有活計的意思,又有靈活的意味,形容相聲段子具有靈活性。相聲段子在表演的時候,演員可根據現場觀眾的反應、演員自身的選擇等等條件,靈活掌握。
22.段子
即「活」。
23.冊子
冊(chǎi),相聲術語,指相聲底本。演員根據相聲底本進行二度創作,將底本搬上舞台。
24.立起來
相聲術語,指將相聲底本從文字變成「相」、「聲」再現(「立」在舞台上)。「再現」的過程因演員的個性理解和藝術水平而有獨自的形象發揮。其中凝聚了演員的二度創作。
25.梁子
相聲術語,指相聲故事情節的梗概骨幹。像房梁一樣撐起整段相聲。「梁子」相對於「冊子」顯得更加概括簡練。
26.墊話
相聲結構術語。即開場白。唐代「俗講」在正文開始以前先唱一段「押座文」,目的是渲染氣氛,招徠觀眾。宋元說話開頭有「入話」。在話本進入正式故事之前,或念幾句詩詞,或說些題外的閑話當作引子,當時叫做「得勝頭回」或「笑耍頭回」。相聲的「墊話」也繼承了這樣的傳統,為相聲的表演做渲染氣氛、密切與觀眾關系的藝術准備,是相聲早先「撂地」演出時必備的內容。藝人「撂地」演出,觀眾流動性大,演出開始,或上一個節目結束,下一個節目開始之際,這時候,說段「墊話」,一可招攬、等候觀眾,二可吸引在場觀眾的注意力,為表演正文創造必要的氣氛和條件。既起到攏神會意、安定情緒的作用,又是演員探明場子冷熱、觀眾愛好的「探路石子」。「墊話」按照與相聲正文的內容關系劃分,可分為:「題外話」的隨意閑談和「題內話」的有意鋪墊兩種。在相聲藝人「撂地」表演時期,「墊話」往往使用「題外話」, 內容常常是見景生情即興編演,長短不拘,韻散皆可,具有隨意性、靈活性、變異性的特點。新中國建立以後,相聲的內容、形式及演出條件有不少變化,加上腳本穩定,「墊話」往往使用比較精練的「題內話」,直接為組織「包袱」鋪墊。有的新相聲甚至開門見山,壓縮或者省略了「墊話」。如《買猴兒》前面的「墊話」甲開門見山說自己在「千貨公司上班」為整段故事情節的開展做好鋪墊,後面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講述甲的親身經歷。無論是「題外話」還是「題內話」都要以自然順利引入到相聲「正活」為目的,其中內容盡量能夠安排「包袱」以便調動觀眾的情緒,根據不同的「包袱」試探觀眾的喜好,以便更好地演出。一些「墊話」隨著相聲演員演出時間中的不斷豐富潤色,有的甚至可以獨立成篇。如《磨萬》、《小抬杠》等小段,以前就僅僅是相聲的「墊話」。再如《文章會》以前就僅僅是《大保鏢》的「墊話」,後來竟獨立成為一段可以單獨表演的完整的相聲節目。從中也可看出「墊話」與「正活」之間不斷轉化的辯證關系。
27.瓢把兒
相聲結構術語。是「墊話」和「正活」之間的過渡,謂之「瓢把兒」,類似話本小說中的承接部分,變文里的「開題」。相聲有自身的「起承轉合」,「瓢把兒」就是其中關鍵性的「承」,是連接「墊話」與「正活」之間不可缺少的「過橋」。往往用三言兩語幾句話交代,使觀眾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情境之中,為「正活」進行鋪墊。相聲對「瓢把兒」的要求是自然順暢,不能突兀生硬,無論前面的「墊話」是「題外話」還是「題內話」,都要用簡潔洗練的「瓢把兒」巧妙地過渡到「正活」中。如從《順情說好話》的「墊話」轉入《八扇屏》用:「我呀,最好取笑,有三二知己呀,打個燈謎兒啦,聯個句兒呀,也是取笑,剛才我還作對子哪……」這承接「墊話」和「正活」的話就是「瓢把兒」。
28.正活
相聲結構術語。就是正文。這是一段相聲的主幹,往往由若干「包袱」組成。它和宋元話本的「正活」一致,也和變文的「講唱經文」相同,都是作品的中心主旨。所不同的是一個靠「包袱」取勝,一個靠情節動人。一段相聲的主體,是相聲反映生活、刻畫人物、揭露矛盾、體現主題的主要依憑。「正活」是一個由表及裡不斷深入和由此及彼不斷拓展的過程,要求由低而高、絲絲入扣、跌宕起伏,往往一波三折,直趨高潮,為「底」做好准備。從敘事結構上看,我國文藝作品向來有「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正活」正如「豬肚」,具有豐富、曲折的特點,是「包袱」最多、情節最集中、情緒最飽滿的一段敘事。
29.底
相聲結構術語。是相聲的結尾。既是「正活」的最後一個部分,也是相聲特別強調的結尾高潮。類似小說的「篇尾」、變文的「解座文」。相聲之所以將「底」從「正活」中分離出來,與「墊話」、「正活」並列,大抵是由於喜劇藝術的揭露和批判特點,並不同於一般敘事形式追求故事的結局、人物的下場,而是主要強調作者或演員對生活的態度及評價。也是因著眼於演出效果,為的是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底」的重要性從一段相聲創作構思開始即要為之謀劃,一切波瀾起伏、承轉銜接之處都要有為「底」服務、保證「底」的效果的思路安排。有的段子甚至是先有「底」才有創作沖動和想像聯想的。它比「正活」里任何一個「包袱」和一般笑料都重要。相聲表演在結束前尤其忌諱「刨底」,盡量減少多餘敘述,語言簡潔精煉,甚至割捨近「底」的「包袱」,以免分散觀眾精力破壞「底」的效果。
30.保底
即保證「底」的效果。由於相聲的「底」一般也就是相聲的高潮,為了保證高潮的效果,整段節目必須為「底」服務。前面的內容不能喧賓奪主,接近結尾盡量減少多餘敘述,語言精煉,甚至割捨近「底」的「包袱」,以免分散觀眾精力破壞「底」的效果。
31.刨底
「刨」即提前泄露的意思。演員和作者精心設計秘而不宣的藝術真相,被並不經意的暗示、隱喻、折射出來,令觀眾預感、識破、揭曉出矛盾真相,即為「刨底」。或是由於布局不當喧賓奪主疊床架屋從而「擋底」,或是接近結尾緊張過度把握不穩造成「晃底」,或是橫生枝節轉移視線遠離結尾形成「支底」等等,都是「刨底」的變相表現。
32.鋪平墊穩
相聲術語,「鋪」是鋪展,即巧妙地埋好矛盾的伏線。「墊」是墊高,即「三番四抖」遞進的過程。「鋪平」類似於文學作品中的「伏筆」。是指在觀眾不知不覺或似知似覺中,將笑料的種子巧妙地埋藏掩蓋起來,然後反復渲染、強調矛盾的假象,以便使笑料的種子生根發芽。往往將類似的情節,相同的語言、動作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強調,待到觀眾將要忘記真相、相信假象、得出相反結論時,演員急轉直下將真相揭示出來從而與假象形成鮮明對比,產生「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於情理之中」的包袱。 「平」是指「自然流暢、不露痕跡」;「穩」是指「絲絲入扣、合乎邏輯」。只有「自然流暢、不露痕跡」又「絲絲入扣、合乎邏輯」,才是「鋪平墊穩」的真諦。
33.三番四抖
相聲結構術語。是指「鋪墊」和「抖落」「包袱」的兩個環節。所謂「三番四抖」,不是鋪墊三番,抖落四次。「三番」是個約數,鋪墊可多可少,以「鋪平墊穩」為限。「四抖」之「四」則是緊排在「三番」之三後面,序列第四,也就是到第四回的意思。由於「三番」可多可少,所以,實際上,「四抖」可以是「二抖」、「三抖」,甚至「五抖」。無論幾抖,都要根據火候,都必須讓觀眾出乎意料之外,必須引發觀眾的笑聲。「三番」是指對矛盾假象渲染強調,通過對假象的渲染把觀眾帶到與結底迥然不同的境地中去,盡量把假象推到頂點,一般是把一件事甚至是同樣的情節或同一句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強調,然後急轉直下,在第四番「抖響包袱」——「四抖」正是笑料開花結果的時候。「三番四抖」在相聲中被廣泛應用,小到一個「包袱」的組織,大到一段相聲節目的整體結構,都遵循「三番四抖」的基本原則。
34.鋪
是指為「抖包袱」製造充足條件,包括鋪陳渲染氛圍、製造提示語境,等等。如相聲小段《車中人》中,對於場景、人物的交待就是「鋪」。
35墊
是指為「抖包袱」製造必要條件,「墊」更加具體實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相聲小段《車中人》中,「把車調兌好了」這句台詞看似無關緊要,實際上它是這段相聲重要的「墊」。如果沒有這句話的交待,汽車一到工地這幾個人就開始搬盤條,汽車根本沒有倒車,那倒車時的語音提示就不可能發生,也就不會有結尾農民工錯拿語音提示當成另外有一個女人也在車中的誤會。後面「請注意倒車」的「包袱」,就不合邏輯。
下期【相聲角色】
D. 郭德綱相聲夢中婚台詞
導語:相聲用笑話、滑稽地問答、說唱等引起觀眾發笑的一種曲藝形式。用笑話、滑稽問答、說唱等引起觀眾發笑。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郭德綱相聲夢中婚台詞,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郭德綱:現在是無論什麼都在變化,並且變化得還挺快,一天一個樣兒。您就拿我們這相聲說吧,今天您聽是這樣兒,明天再聽又是一樣兒啦。
於謙:怎麼呢?
郭德綱:改啦。人的思想也是一樣,您就拿我說吧,過去我凈想發財,現在我就不那麼想啦,這就是變啦。
於謙:對!
郭德綱:過去那個想法就不對,凈想發財,這叫什麼思想呢?
於謙:就是嘛。
郭德綱:發財的思想我可沒有。
於謙:你比他們強。
郭德綱:還是錢多點兒好!
於謙:你還不如他們哪!
郭德綱:就你們這種思想,要不要兩可!
於謙:也就你有這種思想!
郭德綱:提起這發財來是個笑話。
於謙:怎麼?
郭德綱:我發過一回財,這話在前二十多年了,大柵欄三慶戲院散夜戲,我撿了個手提大皮包。打開皮包我這么一瞧啊,中、交票子有五十多萬!我是陡然而富,平地一聲雷,轉眼窩家翁。在舊社會有了錢講究什麼哪?講究吃穿,講究排場。穿衣裳得講究,您想,我有了錢,一定要講究。
於謙:那是呀,您會穿嗎?
郭德綱:您算算,六月十三我就把西皮筒皮襖穿上啦。
於謙:您先等等!六月十三穿皮襖不熱嗎?
郭德綱:不熱,使夏布吊面!
於謙:那也不涼快呀!
郭德綱:里邊還有一身拷紗小棉襖褲哪。
於謙:純粹是搬汗哪!
郭德綱:我一個人戴十七頂禮帽,老遠一瞧跟煙筒成精一樣。
於謙:大串兒糖葫蘆。
郭德綱:我的包月車仨腳鈴。
於謙:人家都兩個呀?
郭德綱:我仨!一邊一個。
於謙:當中間那個哪?
郭德綱:使文明杖戳著。我坐著比拉車的還累得慌。
於謙:是呀!你手腳不時閑兒嘛。
郭德綱:早飯吃燒?font:color="#006699">郭誘旱愣舳垢?/p>
於謙:有那麼吃的嗎?
郭德綱:喝冰激凌,涼的不敢喝,得衡純回勺熱熱,來點兒芝麻醬,加仨衛生球兒,擱四個雞子兒,端上來……
於謙:你把它喝了?
郭德綱:我把它倒了!它不是滋味!
於謙:沒法兒是滋味。
郭德綱:鬧得我神經錯亂,我跑到上海去了。
於謙:你上上海乾嗎去了?
郭德綱:到上海住在黃浦灘那兒最大的飯店,每天每間就六十塊錢。我一個人留了八門。
於謙:有兩間還不夠用的?
郭德綱:不!八間都有用。飯廳一間,客廳一間,沐浴室一間,廁所一間,這就佔去四間。
於謙:還有四間哪?
郭德綱:那四間輪流著睡呀。
於謙:一屋睡一宿。
郭德綱:不!這屋睡五分鍾,那屋睡五分鍾。睡的時候,拿著表。進門鋪被窩,脫衣裳,鑽進去。一看錶還差一分鍾,趕緊地穿衣裳,疊被窩,滋溜再跑那屋去。
於謙:純粹折騰!
郭德綱:天天兒這兒走走,那兒逛逛。全好,就是一樣不好,不懂方言。
於謙:噢!不懂當地話。
郭德綱:身在他鄉思故土,到了上海又想北京。哎!遇見北京一個熟人,也是咱們說相聲的,這人您認識。
於謙:誰呀?
郭德綱:XXX,這人心都壞了!
於謙:怎麼?
渣攔殲郭德綱:那年他因在上海,走到廣西路碰見我了:「xx,我到這兒找我們親戚來了,沒找著,他們搬了,我困在這兒啦,你能給我找個事嗎?」我說:「我哪兒給你找事去呀?連我還在這兒位閑哪。你不就為吃飯嗎?沒關系,走!上我店裡去。」當時給他剃頭洗澡換衣裳,由頭上換到腳下。
於謙:夠朋友!
郭德綱:「你先來個狐腿兒皮襖。」
於謙:這是幾月呀?
郭德綱:六月二十幾兒。
於謙:六月二十幾兒穿狐腿兒皮襖啊?
郭德綱:我這兒捂著,也叫他陪著我捂著。
於謙:倆汗包!如沖
郭德綱:我把店裡人全叫過來了。「我給你們介紹介紹。xx先生是我至近的朋友,他的即是我的,我的即是他的,出入誰也不準限制。」讓您說,咱們交朋友怎麼樣?
於謙:不含糊!
郭德綱:唉!慈心生禍害。
於謙:怎麼了?
郭德綱:那天我出去了,等我回來一瞧啊,我那屋裡什麼都沒有了!我問店裡的人,人家說:「您問不著我們哪,您說過,他出入不準限制他。」我問他上哪兒了?店裡人說:「他把戶口銷了,說您有信兒要回北京。」嗬!這句話,我是說不出來,道不出來,吹氣傷寒!手裡剩了無幾倆錢兒,那麼大的飯店還住得起?
於謙:怎麼辦哪?
郭德綱:搬吧!搬到旅館。旅館也住不起了,搬到公寓。公寓也住不起了,搬到小店。後來一落千丈,跟乞丐同眠。先生,我都不願意說了,說出來我心裡難過!
於謙:說出來也沒關系。
郭德綱:轉眼間臘月二十幾兒啦,我就穿著一件空心大棉襖。
於謙:是啊!六月你都把皮襖穿過去了!
郭德綱:那倒甭提。應名兒是棉襖還是三樣兒。
於謙:怎麼三樣兒?
郭德綱:前邊是夾袍,後邊是大褂兒,就是袖口上有二兩棉花。
於謙:這種衣裳我都沒瞧見過。
郭德綱:哪兒都有好人,店裡掌櫃的看見我了:「XXX呀,看你這個樣子,還是趕快回北京吧。」我說:「掌櫃的,您凈知道說了,我身上無衣,肚內無食,手裡分文無有,我怎麼回去呀?」「早就給你預備好了。」一開保險櫃給我拿出兩個大數兒。
於謙:二百元?
郭德綱:兩毛錢!
於謙:兩毛錢哪!
郭德綱:人家哪是給我錢哪,比打發要飯的強點兒。咱們在外邊跑了會子這事還不明白?我說:「掌櫃的你先等等,你給我兩毛怎麼算哪?噢,你拿我當要飯的了?告訴你,姓X的有錢的時候揮金似土,仗義疏財,三百五百我不在乎,你別瞧我,人窮志不短!」一咬牙,一跺腳,一狠心:「不就你那兩毛錢嗎?」
於謙:不要?
郭德綱:「我拿著吧!」
於謙:拿著啦?
郭德綱:外行。到那時候一分錢誰給呀?買點兒烤白薯吃也是好的呀。
於謙:這時候知道錢是好的了?
郭德綱:你說人要倒霉吃白薯都不捧場。
於謙:怎麼?
郭德綱:越吃越少!
於謙:是啊,再吃還沒有了哪!
郭德綱:往北走走了好幾天,下著大雪,上邊淋著,底下踏著。身上無衣,肚內無食,凍得我上牙打下牙,前思後想越想越難過,我還活著干嗎?不如跳井一死!你說人要倒霉,說話就應驗,說跳井就有井。
於謙:哪兒沒並啊。
郭德綱:一上土坡是個菜園子,當中間這么大一眼井(手勢),三個人往裡跳誰也碰不著誰。
於謙:好大的一眼井呀。
郭德綱:旁邊兒有個窩棚,窩棚里有兩個人正睡覺哪,甭問,一定是看菜的了。我一瞧四外沒人,趁這時候人不知鬼不覺的——
於謙:跳里啦?
郭德綱:不能跳!
於謙:怎麼?
郭德綱:你想,咱們是明人不能做暗事。我把看菜的叫醒了一個,我跟他商量商量,他讓跳,我就在他們這兒跳;他不讓我跳,我上別處跳去,沒關系。
於謙:我都沒聽說過,叫醒了人跳井啊?
郭德綱:「二哥醒醒。」「你買嗎呀?」「什麼也不買,借您光,跳井。」嚇得他顏色都變了,拉著我不撒手:「有什麼為難事你只管說呀!我們這村子三百多口子就指著這眼井活著呢!你一跳里就完了。」他越拉我,我是越跳。
於謙:真想死嘛!
郭德綱:誰真死呀?我這是嚇唬嚇唬他,他一害怕,給我對付幾十塊錢,我不就活了嘛!
於謙:您聽,這叫什麼行為!
郭德綱:一嚷嚷,那個醒了:「第二的,嚷嚷嗎呢?」「哥哥你快來吧,你看這人要跳並。」「撒手!要跳早跳了,還有叫醒了人跳井的'!」
於謙:人家這位明白。
郭德綱:「我說,誰要跳井呀?」「借您光,我!」「就是你一人,還有別人沒有?」這話可三青子,為跳井還拜盟把兄弟呀?「就是我一個人。」「就你一個人好辦,咱這是自己的園子自己的井,開了三十多年了,一個跳主兒還沒有哪,沒別的說的,大兄弟你給開個張吧!」
於謙:看你這回跳不跳!
郭德綱:這地方他可厲害,他讓我給他開張!「不為給你開張啊,還不叫你哪!死,就為死在明處,你說實話,這井甜水苦水?」
於謙:你問這個干嗎?
郭德綱:找台階兒好走。
於謙:他說甜水?
郭德綱:甜水我不死,我是苦命人不能送天行事,我找苦的去。
於謙:他說苦水?
郭德綱:苦水我不死,我是苦命人,苦了一輩子,臨死還不喝口甜水!
於謙:嘿!他都有的說!
郭德綱:別管他怎麼說我也不死。他沖我一樂:「你問咱這水?」
於謙:甜的苦的?
郭德綱:「半甜不苦!」
於謙:喝什麼有什麼。
郭德綱:二性子水。哪是二性子呀!你這是三青子!見死不救,你敢立逼人命?光腳的還怕你們穿鞋的?說好的不行了,我可真急了!
於謙:打他們?
郭德綱:我就給他們跪下了!跪在那兒跟他們說橫話。
於謙:說什麼橫話?
郭德綱:「我餓了三天沒吃什麼了,您有什麼剩吃兒給我點兒吃?我活了絕忘不了您的好處。」
於謙:這叫橫話呀?你這是央告人家哪!
郭德綱:就把那倆唬回去了!
於謙:人家那是心軟了!
郭德綱:「年輕輕的學點兒好,早說這個呀。拿跳井嚇唬我們?第二的,給他拿去。」一會兒工夫給我拿來兩個貼餅子,半沙鍋小米粥。「得了,您連這鍋給我得了!」
於謙:要這鍋干嗎呀?
郭德綱:要飯好有傢伙呀。
於謙:這回是餓怕了。
郭德綱:又給我一捆柴火,半盒洋火。「去,上北邊土地廟忍著去吧,那是我們公共的地方。」來到土地廟把X(左木右鬲)扇開開,撣撣供桌上的塵土,把柴火點著了,趕趕廟內的寒氣。把鍋坐上,吃完貼餅子,粥熱了,把粥喝了。又把柴火灰摟扒樓扒摟在沙鍋里頭,抱著沙鍋,把棉襖往身上一圍,腦袋枕著香爐,我正在這么三睡不睡——
於謙:似睡不睡。
郭德綱:這怨我,我漏了一睡(稅)!
於謙:你漏稅罰你!
郭德綱:正在這兒似睡不睡,就聽門外汽車響,噔!站住了。打汽車上下來兩個人,一個說:「找找!」哪個說:「你甭著急,他走不遠,一定是進廟了!」
於謙:沒准兒是逮賊的。
郭德綱:要是逮砸明火的回頭再把我槍斃了!一害怕,跳下來鑽在供桌底下往外瞧著,進來這倆人不像當官差的。
於謙:像干嗎的?
郭德綱:都是跟班的打扮,穿著皮外褂子,手裡拿著電棒兒:「照照——在這兒哪不是,出來!」我說:「不是我。」這兩人一擁而上,就——
於謙:把你捆上了?
郭德綱:就給我跪下了!叫得我這份兒好聽就甭提了。
於謙:叫你什麼?
郭德綱:「姑老爺,誰又把您得罪了?老太太給了我們三天限,分期第二天,明天再要找不著您,非把我們送縣里不可!姑老爺,您跟我們回去吧!」
於謙:您在這兒有親戚呀?
郭德綱:誰有親戚呀?
於謙:那怎麼叫您姑老爺呀?
郭德綱:人家認錯了人啦。
於謙:對啦。
郭德綱:我得給個台階兒:「您細細的看看有我這模樣的姑老爺嗎?」那個跟班的搭碴兒了;「姑老爺,我這話值您個嘴巴,由一小兒我把您抱大的,剩了皮連骨頭我都認得。」這倆人純粹是認錯人了。
於謙:唉!
郭德綱:他認錯了人,你說我跟他去不跟他去?
於謙:那就跟他去。
郭德綱:跟他去呀?看他找什麼了,找兒子、侄子能跟他去,到那兒一瞧不是,你們憑什麼白找呀?怎麼也得給幾塊。一說我站老爺,到那兒一瞧不是,你瞧這頓打輕得了嗎?
於謙:那你就甭去。
郭德綱:甭去?非餓死在這廟里頭不可。
於謙:你還有準主意沒有?
郭德綱:跟他打聽打聽,他們家男的多我就不去,男的打上沒輕下兒。女的多沒關系,打兩下一央告一跑就完了。
於謙:你這都不像話,你是人家姑老爺不知道人家有什麼人?
郭德綱:這地方就用著生意口了,拿我的話套他的話:「既然你們哥兒倆來了,回去跟他說,我決沒有自殺的心!」
於謙:根本你也沒打算死呀!
郭德綱:「你們看,我的衣服襤褸,就這樣兒回去,你說我對得起誰呀?等明天我找同學換件衣裳再回去!」那個跟班的搭碴兒了:「姑老爺,您可真糊塗,您算算家裡還有誰?老太太,是您的老家兒;小姐是您的人;其餘我們都是您奴才,每月吃您稀的拿您乾的,誰敢笑話您呀?」想不到是寡婦老太太帶一個姑娘(露出很得意的樣子)。
於謙:你要干什麼?
郭德綱:頭里走。夾著沙鍋上汽車。
於謙:您就把沙鍋扔了吧!
郭德綱:外行。扔了啊?到那兒一瞧,不是,轟出來再要飯去沒傢伙了!
於謙:這回是給餓怕了。
郭德綱:汽車開得還真快,拐彎兒到了。路北里廣梁大門,四棵門槐,上下馬石,拴馬樁子。門口的電燈泡子這么大個兒(手勢),都是八萬四千六百多燭的。
於謙:有那麼大燭數的嗎?
郭德綱:照得跟白天似的。跟班的下車往裡一喊:「接姑老爺!」由里邊出來二百多口子。大做活兒的,小做活兒的,傳達處,使喚丫頭,老媽子,站這么兩溜,鬧得我不敢下汽車了。
於謙:怎麼?
郭德綱:土地廟里黑,兩個人四隻眼睛,怎麼都好蒙。這一說二百多人,四百多隻眼睛,有一個瞧出來:「這不是咱們姑老爺呀!」麻煩了!不下?汽車到門口兒了!
於謙:怎麼辦哪?
郭德綱:我得耍耍派頭,一夾那沙鍋就跟夾著皮包似的,一甩袖子,一擋臉:「不要這個樣子!」進去了!手一搶,把袖口兒那二兩棉花給搶出去了!
於謙:這回成夾襖了。
郭德綱:一進二門,瞧見本家老太太由上房出來了。
於謙:你認識?
郭德綱:我不認識。
於謙:那你怎麼知道?
郭德綱:有理由呀,倆老媽兒當中攙著的那位準是本家兒老太太。沒有吃完飯老媽兒攙老媽兒滿院遛的。
於謙:沒聽說過!
郭德綱:到門口一跪,用手一捂臉:「媽呀,我回來了!」
於謙:你還害臊哪?
郭德綱:誰害臊呀?
於謙:那你擋臉干嗎?
郭德綱:我怕她瞧出來!
於謙:對了。
郭德綱:老太太說:「唉!再有兩天找不著,你非倒卧在外邊不可,早晚你得把我氣死。屋裡去吧!」沒瞧出來!在外頭凍得我直哆嗦,進屋就一身汗。
於謙:怎麼?
郭德綱:四周圍是暖氣管子,八個大火爐子,都是這么高,這么粗,這么大爐盤,這么大爐眼(手勢),八噸煤倒里頭才半下兒!火苗子一冒九丈多高!
於謙:嚄!那房哪?
郭德綱:房上都有窟窿!
於謙:沒有窟窿就全著了!
郭德綱:一照鏡子,就牙是白的。「帶姑老爺上沐浴室沐浴沐浴去。」
於謙:家裡還有澡盆?
郭德綱:人家給我拿過六塊胰子來,我吃了三塊,洗了三塊。
於謙:干嗎吃三塊呀?
郭德綱:這名叫里外見光。
於謙:這……洗腸子哪!
郭德綱:洗完澡,這邊有個小門兒,上頭寫著「更衣室」,過去打開箱子我這么一瞧呀,里邊都是湖縐、扣縐、花洋縐、咔啦、嘩嘰、鵝緞綢、官寧綢、摹本緞;里邊沒有粗布、藍布、大白布,月白、灰市、淺毛藍。
於謙:這份兒貧哪!
郭德綱:穿衣裳咱們會穿,穿出去不能叫人家笑話。
於謙:當然了。
郭德綱:軟梢兒褲褂穿三身,夾褲夾襖穿三身,毛衣毛褲穿三身。穿上五絲羅大褂,紡綢大褂。駝絨袍,襯絨棉袍,棉袍外邊穿大衣。大衣外邊穿皮襖,皮襖外邊套馬褂,馬褂外邊穿坎肩。系褡包,戴草帽,穿氈趿拉。
於謙:什麼德行?
郭德綱:我往沙發上一坐,老太太這份兒誇我就甭提了。
於謙:還誇你哪?
郭德綱:「真是人是衣裳馬是鞍,姑老爺不刀尺不好看,這一刀尺——」
於謙:好看了?
郭德綱:「成狗熊了!」
於謙:是成狗熊了!
郭德綱:「吃飯了嗎?」來到自己家裡說話還不逞著點兒?
於謙:吃了!
郭德綱:「我三天都沒吃什麼了!」
於謙:你倒是逞著點兒呀!
郭德綱:它餓得難受哇。「給姑老爺擺西餐。」這可要了命了!
於謙:怎麼?
郭德綱:西餐里沒有筷子,凈是刀子叉子,我也沒使過。拿刀子在嘴裡一和弄,把舌頭也弄破了。
於謙:你倒留點兒神哪。
郭德綱:我正要喝酒,老太太叫老媽兒:「去!給小姐送個信去,說他女婿回來了,讓他們見個面兒。」這可是個好機會,我得瞧瞧小姐。長得要是好看哪,我就跟她那兒忍著;要是長得還沒我好看哪……
於謙:那你就走?
郭德綱:我也忍著啦!
於謙:怎麼也忍著了!
郭德綱:這兒吃什麼呀!
於謙:就瞧見吃啦?
郭德綱:一會兒的工夫,四個小丫鬟挽著小姐來了,一拉風門,嗬!我一瞧這位小姐呀!長得氣死四大美人。
於謙:您說說。
郭德綱:笑褒姒,恨妲已,病西施,醉楊妃。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長得是摩其登,漂其亮,剪其頭,燙其發!
於謙:你還有法兒貧哪?
郭德綱:一腳在門檻兒里頭,一腳在門檻兒外頭。瞧見我是先喜後憂,這勁兒讓我難學!
於謙:您學學?
郭德綱:「噢!密司特兒X回來了?」
於謙:這里還有英文哪?
郭德綱:「誰把你得罪了?一來你走了,兩來你走了,老太太在世還顧全咱們,老太太一死我們非跟你現眼不可!看你這路人,真是不堪造就,恬不知恥。討厭得很,很討厭,你太討厭了!」
於謙:你是夠討厭的!
郭德綱:老太太說:「都別費話了,過年給你們完婚。」過年?八年都等!那個老媽兒在旁邊給我說好話:「老太太,您可真是越老越糊塗了。姑爺一來一走也為了不完婚,小姐一來一病也為不完婚。您不如抓早兒辦了就完啦。」老太太說:「好!查查皇歷。」一查皇歷,丁是丁,卯是卯,今兒的日子就好,就今兒了(露出得意的樣子)!
於謙:你要干嗎?
郭德綱:我又換了一身衣裳,十字披紅雙插花。大門二門懸燈結綵,拜完天地入洞房。到洞房我這么一看,糊得是四白落地,床上是閃緞褥子,問緞被卧,倚枕、靠枕、鴛鴦枕。小姐坐在床上,撲哧兒沖我一笑。我往床上一邁步,可了不得了!
於謙:怎麼?
郭德綱:使的勁兒太大了,喀嚓的一下子,我由供桌上掉地下了,沙鍋也碎了,棉襖也著了,把脖子也窩了!
於謙:您不是完婚了嗎?
郭德綱:哪兒呀,我在廟里那兒做夢哪!
於謙:做夢啊!
E. 逗哏的結構逗哏的結構是什麼
逗哏的結構是:逗(半包圍結構)哏(左右結構)。
逗哏的結構是:逗(半包圍結構)哏(左右結構)。注音是:ㄉㄡ_ㄍㄣ_。拼音是:dòugén。
逗哏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神沒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逗哏dòugén。(1)通過滑稽有趣的語言或行為使人發笑,常指相聲演員。
二、引證解釋
⒈用滑稽有趣的話引人發笑。引老舍《四世同堂》九六:「他不光會逗哏,還會見景生情,把時事材料編進相聲段子里去,激發緩培聽眾的愛國情懷。」郭澄清《大刀記》第十七章:「在他們說笑逗哏的同時,梁永生在那邊還為吃飯的問題跟別人糾纏著。」《人民文學》1981年第4期:「醫生逗哏地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應改為『一日之美在於晨』。」
三、國語詞典
用滑稽有趣的話引人發笑。如:「相聲演員個個都是逗哏高手。」詞語翻譯英語leadcomic,leadingroleincomicdialog德語amüsieren,zumLachenprovizieren(V)_
四、網路解釋
逗哏(相聲名稱)逗哏,曲藝名詞,對口相聲演出時不斷地說出笑料以讓人發笑的主要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即相聲中的「主角」。在傳統相聲中,逗哏犯貧的笑料應遠多於捧哏。對口相聲中,通過捧逗的襯托、鋪墊,逗哏與捧哏合作,使敘述中逐漸組成包袱,產生笑料。
關於逗哏的成語
不名一錢伯道無兒倉皇出逃沉博絕麗參差不齊不期而然綢繆束薪草廬三顧長擾瞎唯夜漫漫不期然而然
關於逗哏的詞語
綢繆束薪逗留不進倉皇出逃不齒於人伯道無兒不名一錢草廬三顧不為已甚不期而然成人之美
關於逗哏的造句
1、除此以外,這個改變也使得學相聲的孩子更多了,「因為『一頭沉』的段子,家長都願意讓自己的孩子逗哏,不願意捧哏,而『子母哏』就避免了這個問題」。
2、所謂單人漫才,其實單人所演出的,通常是相聲中的逗哏,漫才中的裝傻角色,而捧哏跟吐槽角色通常所做的吐槽,通常則是在觀眾們的心中完成的。
3、說完這句,他不由地暗笑,覺得自己和吳小萍就像在演相聲,她是逗哏的,自己就是一個捧哏的。
4、逗哏的鋪敘惡形惡狀的槽點,全栽在捧哏的身上,然後大吐特吐,「槽」事一手包辦。
5、這段相聲沒有過去的跳進跳出,逗哏的是貪圖小利鼓舌如簧的幫閑,捧哏的是一個性格直率的藝人,膩縫兒的是靠別人哄著捧著的少爺秧子。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逗哏的詳細信息
F. 墊話的結構墊話的結構是什麼
墊話的結構是:墊(上下結構)話(左右結構)。
墊話的結構是:墊(上下結構)話(左右結構)。注音是:ㄉ一ㄢ_ㄏㄨㄚ_。拼音是:diànhuà。
墊話的具體解釋是什麼呢,我們通過以下脊禪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一、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相聲演員表演正式節目前所說的開場白,用以引起觀眾注意或點出下面正式節目的內容。
二、引證解釋
⒈曲簡野鋒藝名詞。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引《相聲墊話選集·編輯前言》:「相聲演員登場,先要說些生動有趣的開場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然後很自然地轉入正文,這些開場白叫作『墊話』。在相聲的發展過程中,有一部分『墊話』也隨之日趨完整,有主題,有人物,有情節。近年來,作家們也運用了『墊話』的形式進行創作。」
三、國語詞典
相聲表演者攔晌在節目開始前的一段開場白,用來吸引觀眾或點明節目內容。
四、網路解釋
墊話墊話,墊活兒,也就是開場白,也可以說是鋪墊在「正活」前面的話。相當於歌手在個人演唱會上的串場詞。因為相聲的內容講的大多是離奇好笑的事情,在正活前面加上墊話,為的是入正活的時候,有起承轉合,不那麼生硬。
關於墊話的成語
傳為佳話話言話語昏墊之厄話里有話
關於墊話的詞語
傳為佳話說大話昏墊之厄風涼話銜口墊背私房話
關於墊話的造句
1、正式表演之前要說些墊話。
2、相聲演員往往在正式表演之前要說些墊話。
3、相聲文本結構一般由「墊話」、「瓢把兒」、「正活」和「底」組成,也就是段子的不同段落,可以靈活調配。
4、苗阜想說一段,可怎麼墊話,瓢把怎麼轉,正活怎麼使,底怎麼攢,全想不起來了,一身冷汗,驚醒了。
5、苗阜想說一段,可怎麼墊話,活怎麼使,底怎麼攢,全想不起來了,一身冷汗,驚醒了。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墊話的詳細信息
G. 第五屆cctv相聲大賽有哪些搞笑的相聲
第五屆cctv相聲大賽的比賽結果已經出來了!第一名:幸福童年(唯一單口相聲)版推薦去權看看!第二名:淘寶 第三名:手機等。著一些都是從500多個作品中精選出來的這一都十分搞笑! 職業組
最佳作品獎:《一對一》 最佳逗哏獎:逗笑 最佳捧哏獎:張浩楠 一等獎:《一對一》 二等獎:《冰雪大巴》、《幸福童年》 三等獎:《芝麻開門》、《今天是個好日子》、《磨刀石》
非職業組
最佳作品獎:《父與子》 最佳逗哏獎:郭金傑 最佳捧哏獎:朱少宇 一等獎:《我要參賽》 二等獎:《父與子》、《大喇叭》 三等獎:《明星夢》、《移植》、《串調》[1]
編輯本段相關信息
《一對一》獨得三獎
H. 相聲術語中的「外插花」到底指的是什麼
與節目正活部分無關的一系列包袱就叫外插花,前面的墊話和砸掛現掛都屬於外插花的范疇,拿郭德綱舉例,郭德綱一般在正活前說的於謙一家子事就屬於外插花。
I. 相聲行業有哪些「行話」
說到相聲行話,一般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相聲專業術語,比如逗哏、捧哏、膩縫、包袱、墊話、貫口、柳活、一頭沉、子母哏之類的,這種術語是可以放到台上對著觀眾說的,觀眾明白最好,不明白也沒事。估計現在只要經常聽相聲的觀眾,對這些術語也沒有不懂的,筆者也就不多聊了。
還有一種是不適合觀眾知道的行話,也就是切口、黑話,一般稱之為「春典」,這個可以多聊聊。
一、春典的由來
春典的名字由來有多種說法,有「唇典」的說法,也有「北春南典」的說法,當然,相聲行業也管自己叫「春」,相聲的行話可不就是「春典」了嘛。
實際上,春典的由來並沒有標准答案,因為這玩意本來就是隱秘性的東西,口口相傳還密不外露,沒法追究最初的由來,肯定是江湖黑話轉化來的,這是沒跑的。所以你不用糾結春典到底是怎麼來的,總之一句話,這玩意來自於江湖的角落,是江湖上最隱秘的東西之一。
同時我們也要知道,春典並不是相聲行業所獨有的東西,基本上各個古老行業的從業人員尤其是經常跑碼頭的那幫生意人都會這個,比如賣葯的、算卦的、變戲法的、練把式賣藝的、說評書的、唱戲的甚至於招搖撞騙偷東西的,他們都會春典,雖然在說法上會略有不同(口口相傳沒有統一教材),但整體上是互通的。
據說理發行業罵人答兆洞喜歡說「月百中」(音譯),這就是春典,翻譯過來是「二百五」的意思。
不過,春典之外,也有一些地方性的黑話和土話,有些用詞和春典類似,有些則不同。比如東北土匪黑話和春典就不太一樣,像楊子榮在威虎山裡說的那些好像就「正晌午時說話」和春典類似,其他的什麼「么哈么哈」之類的應該是東北當地鬍子黑話。如果到了南方比如西南雲貴川一帶,袍哥之間的黑話又和北方流行的春典不同。
有些北京土話,有時候也會被當成春典,比如「套瓷」「挑費」之類的。有些北京土話則和春典類似或者乾脆是從春典用過來的,比如北京搖滾圈兒里流行的「果食」「庫果」「蒼果」「尖果」「清枯盤兒」之類的,這些其實都是春典,後來被當成北京土話了。
二、為什麼會產生春典?
一方面是為了避諱一些詞語,比如生猜銀意人比較忌諱的「八大快」(夢、橋、虎、龍、蛇、兔、塔、牙),這幾個字每天午時前不能說,但緊急時刻不說不行怎麼辦呢?比如牙疼找郎中,你怎麼說呢?這時候就可以用春典代替,牙就是「柴」,賣葯的郎中(挑柴吊漢的)也是江湖中人,一聽就明白。
第二是江湖隱秘交流使用,不讓外行人知道。比如這邊正在棚子里說相聲,外邊下雨了,同行過來通報當然不能直接說下雨,那樣觀眾就開閘(全跑)了,你就可以用「擺金」代替,下雪就叫「擺銀」,刮風叫「擺丟了」,打雷叫「鞭轟兒」。
總之,春典最大的用處就是避諱外行,尤其是避諱觀眾或顧客,不能讓外行和顧客聽見行業內的秘密。比如相聲講究「把點開春」,有時候逗哏一看台下的觀眾心中就有數今天說哪一段兒,但不能明著告訴捧哏,這時候就該用相聲行話了,比如《黃鶴樓》叫「樓腿子」,《地理圖》叫「跑梁子」等。
當然,在生活中有些不雅詞彙也可以用春典代替,比如「拋山」,你猜這是啥意思?
此外,有些相聲藝人罵人也用春典,比如「念攢兒」(缺心眼或傻子),「念招點」(瞎子),還有「空子」(外行)之類的。
總之,春典的誕生一方面和行業保護有關,另一方面也和欺騙顧客關聯,所以長期以來在江湖行業內是一種心照不宣不能示人的東西,屬於江湖的隱秘角落。
三、現代 社會 中春典的運用
在現代 社會 ,春典已經基本喪失了原始的作用,越來越變成一種調侃的工具,對於春典,有些相聲藝人非常反感,比如孟凡貴就說年輕人不應該學這種「爐灰渣子」。但也有些相聲藝人反而喜歡「吊坎兒」,不迴避也不宣傳,就當一種口語化表達了。
比如馬志明曾經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來了一句「台下盡是瓢把兒跟翅子」,郭德綱在綜藝節目上也整一句「頂不頂」和「磨蔓兒」之類的,如果放在舊 社會 ,他們的師父看他們在外人面前「吊坎兒」一定會收拾他們的,因為江湖行業有規矩,春典是不能在外人面前顯擺的。但現在沒有人管這個,相聲藝人們也就不管不顧了。
劉文步去世的時候,曹雲金發了一個社交動態說「相聲界最尖局的雙簧沒了」,「尖局」就是典型的春典,當然他沒有師父,更沒有人管他。
如果照此發展下去,那麼春典慢慢地也就變成一種日常交流用語了,比如已經成為日常用語的「火了」、「大腕兒(大蔓兒)」、「盤兒亮」(漂亮)、「夾磨」(訓練)、「躥稀」(害怕)、「雷子」(警察叔叔)、「耳目」(打聽事兒)、「柳兒」(唱)、「墨刻」(教條)等等。
最後,來一個比較經典的春典吧,天津曲藝團孫福海的名段兒,他給下鄉演出的相聲演員們開會,就說了十二個字:勤走穴,嗨治杵,撅搬山,念戲果。
如此言簡意賅,堪稱春典的使用典範。
相聲表演中的行話,俗稱相聲的專業用語,主要有以下幾個行話:
一,貫口,就是快速清晰地語言表演很多段,如報菜名,地理圖等
二,撲盲子,就看似不挨著,天一腳地一句說,但有看不出破綻,有點像本山徒弟周雲鵬的表演等
三,擺知,就拜師收徒弟。
四,柳活兒,歌柳活和戲柳活
五,倒口,模仿各地方言
六,刨底,就是懸念和包袱,這需要智慧的配合。
七,空碼,就是指沒有師承的演員。
其他雙簧,墊場話,葷話等等 很多行話都在現代演繹中淘汰了。必定用發展的眼光看,創新才是唯一而持續發展的出路,但願相聲的發展給廣大老百姓帶來更多的快樂。
第一節「參軍戲」的由來
提到「參軍戲」的起源,經常引用的是《樂府雜錄》和《趙書》。《樂府雜錄》載雲:
開元中,黃幡綽、張野狐弄參軍,始自後漢館陶令石耽。耽有贓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後為參軍,誤也。
開元中,有李仙鶴善此戲,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參軍,以食其祿。是以陸鴻漸撰詞雲「韶州參軍」,蓋由此也。
《太平御覽》引《趙書》載雲:
石勒參軍周延,為館陶令,斷官絹數百匹,下獄,以八議宥之。後每大會,使俳優著介幘,黃絹單衣。優問:「汝何官?在我輩中!」曰:「我本為館陶令。」斗數單衣,曰:「正坐取是,故入汝輩中。」以為笑。
關於「參軍戲」的起源,頗多爭議,主要集中於兩個問題:一是漢代是否有「參軍」這個官職?王國維《古劇腳色考》注雲:「或謂後漢未有參軍官,故段說不足信。案司馬彪《續漢志》雖無參軍一官,然《宋書·百官志》則謂『參軍後漢官,孫堅為車騎參軍事是也』。則和帝時或已有此官,亦未可知。」《宋書·百官志》的記載近似孤證,所以不少人對後漢有無參軍這個官職仍持懷疑態度。其實,作為官職的「參軍」和作為藝術的「參軍戲」屬於兩種不同的事物,不能互相取代,混為一談。也就是說,即使後漢有「參軍」這個官職,也不見得就有「參軍戲」。二是「參軍戲」究竟始於何時?從上面引的史料來看,一是後漢,一是《趙書》說。《樂府雜錄》中說的「後為參軍,誤也」,當指「參軍戲」,而不是「參軍」這個官職。意思是說:如果把後漢石耽受伶人戲弄當作「參軍戲」,那就錯了。周貽白《中國戲劇史》指出:「《樂府雜錄》『起於後漢』實誤。其所主張『開元中李仙鶴授同正參軍』一說,較為有據。《趙書》雖不知撰於何時,但石勒稱帝在公元三百三十年,唐開元為公元七百十三年至七百三十三年,相距近四百年,《趙書》之撰作,似不至在開元之後,故『參軍戲』這一形式的來源,寧從周延一說。」這種見解是有代表性的。
「參軍戲」在唐代盛極一時,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茲引數端如下:
趙璘《因話錄》載雲:
肅宗宴於宮中,女優有弄假官戲,其綠衣秉簡者,謂之參軍樁。
范攄《雲溪友議》載雲:
(元稹)廉問浙東……有俳優周季南、季崇及妻劉采春,自淮甸而來,善弄陸參軍,歌聲徹雲。
姚寬《西溪叢語》引《吳史》載雲:
徐知訓怙威驕淫,調謔王,無敬長之心。嘗登樓狎戲,荷衣木簡,自稱參軍,令王髽髻鶉衣,為蒼頭以從。
《新五代史·吳世家》載雲:
徐氏之專政也,(楊)隆演幼懦,不能自持,而知訓尤凌侮之。嘗飲酒樓上,命優人高貴卿侍酒,知訓為參軍,隆演鶉衣髽髻為蒼鶻。
《北齊書·尉景傳》載雲:
(尉景)轉冀州刺史,又大納賄,發夫獵,死者三百人。厙狄干與景在神武坐,請作御史中尉。神武曰:「何意下求卑官?」干曰:「欲捉尉景!」神武大笑,令優者石董桶戲之。董桶剝景衣,曰:「公剝百姓,董桶何為不剝公?」神武誡景曰:「可以無貪也。」
《樂府雜錄》載雲:
武宗朝有曹叔度、劉泉水,「鹹淡」最妙。咸通以來,即有范傳泰、上官唐卿、呂敬遷等三人「弄假婦人」。
上述記載可見「參軍戲」盛況之一斑。
黃幡綽、張野狐、李仙鶴是唐代著名的「參軍戲」藝人。任半塘《唐戲弄》中載雲:
黃幡綽——幡綽優名也。才藝品德為盛唐第一優人,宜亦唐五代優伶中之第一人!開元間,善弄參軍戲,每寓匡諫。玄宗悅之,曾假以緋衣。平日侍從,亦常假戲謔,警悟其主,往往解紛救禍,世稱「滑稽之雄」!與庄宗時諸伶之妒賢害能、罪惡滔天者,適成反比。安祿山叛,陷京。玄宗自蜀返,宥之。死葬崑山,或即其鄉里歟?傳優語十四條,又軼聞十二條,均見編末附載。按據附載傳說,黃曾在河中府逍遙樓上書《霓裳》譜,或疑黃是河中人。
張野狐——野狐亦優名。與幡綽同時,善弄參軍戲,又擅長觱篥及箜篌。曾從玄宗入蜀,受《雨淋鈴》曲;返,於望京樓下奏之……據此,野狐或原名徽。《陳書》一八七以野狐為「俳優之善者」。
李仙鶴——仙鶴亦優名。開元中,善弄參軍戲,玄宗特授韶州同正參軍,以食其祿。陸羽所撰參軍戲本中,有雲「韶州參軍」,蓋由此。崔記曲名內有《仙鶴子》,疑即仙鶴所作;不然,或為仙鶴而作。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出,「參軍戲」藝人具有如下特點:一、常常活動於宮廷之上,獻藝於帝王面前。二、內容以嘲諷為主,屬於「優諫」之列,有時能起到一般人難以起到的微妙作用。三、形式靈活,富有幽默感。
相聲專用術語
1.「撲盲子」——就是沒准詞兒,表演起來有很大的隨意性.馬三爺曾經說:"撲盲子"是一種手法,讓人聽著東一頭,西一頭,自個兒也不知道要說什麼,好像是沒准詞兒,其實那都是演員表演出來的,不過得讓人家看不出破綻罷了.
2.「吊坎兒」——又叫春點,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術語,吊坎兒就是那些過去吃江湖飯的人的一種術語.這種術語兩個目的:一個方便,另外一個是保密.干嗎要保密?比如說有兩位相聲演員,要跟一個老闆去講價錢,又不能明著說,兩個人用幾句吊坎兒,說幾句春點,自己明白了,那個老闆沒聽明白.三言五語呢,把這個價錢就談成了. 吊坎兒非常簡練,那麼春點當中總共的詞彙也就兩百多個,這兩百多個可以說是把吃喝拉撒睡所有的全都包括了.比如說在生活中的語言很豐富,說吃飯不好呢叫"差勁",人長得不好看叫"醜陋",產品質量不好叫"不咋地".那麼用春點來說的話,總共兩個字就全包括了,叫"念嘬".這詞兒有點兒怪怪的,不過挺好記的,好記也不能用,當著相聲演員你要說誰念嘬的話,人家肯定跟你急了。
3.「空碼兒」——指沒有師承的相聲演員或者外行。
4.「皮兒薄」——老舍曾經說:"說相聲第一要沉得住氣,放出一副冷麵孔,永遠不許笑,而且要控制住觀眾的注意力,用干凈利落的口齒,在說到緊要處,使出全副氣力,斬釘截鐵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話,則全場必定爆出一片彩聲,鬨堂大笑,用句術語來說,這叫做'皮兒薄',言其一戳即破."
5.「擺知」——指拜師收徒儀式。
6.「一頭沉」——甲台詞較多,以甲的敘述,介紹,評論,講解,摹擬為主.乙聽見敘述的同時,有時與甲議論發表看法,有時提出問題請甲解釋,更多的是為甲的論點作補充.通過乙嚴絲合縫的襯托,點出問題,加深矛盾,揭示主題,抖響"包袱"。
7.「刨底」——意思就是把懸念或是包袱等注入作者強大智慧含量的東西提前告訴觀眾或者聽眾,從而大大削弱的作品的感染力或是 搞笑 效果。
8.「貫口」——就是麻利的,有節奏的語言進行表演.經典段子很多,如《報菜名》,《地理圖》,《八扇屏》,《開粥場》等.
9.「柳活兒」——分歌柳兒和戲柳兒,簡單說就是學唱。
10.「怯口活兒」——又作「切口」。傳統相聲以北京話為語言核心,運用其他方言,即"怯口".相聲的"怯口活兒",是找尋不同方言之間因誤說,誤聽而製造的誤解,從中調笑,或可從諷刺里反省。 「先掛」——與「抓哏」同。即相聲演出時,演員往往現場抓取可笑的插話題材,在節目中穿插進去,用以引起觀眾發笑。 並能很好地結合節目內容,以取得良好結果。
11.「墊話」——相聲演員登場表演正式節目前的開場白,有時也是一個小節目,吸引觀眾注意或點明正式節目的內容。
12.「入活」——相聲演出時,用以將墊話引入正題的一段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13.「硬入活」——說相聲,一上場,開口就點題,稱之為「硬入活」。
14.「開門柳」——即「墊話」,舊時也起著招攬觀眾作用。
15.「葷口」——陳舊卑*庸俗的語言。
16.「發托賣像」——雙簧術語。背後的說唱,前臉的學其動作口型。
17.「正唱」和「歪唱」——相聲中柳活(學唱)的兩種形式。「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產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產生「正尖」。
18.「倒口」——相聲術語,是指相聲里模擬方言,也稱「怯口」。
19.「撂地」——解放前表演相聲時,設在廟會、集市、街頭空地上的演出場所。演員在平地上演出,另有人向觀眾租賃桌、凳,供觀眾坐席。撂地」賣藝按場地分可以分為三等:上等的設有遮涼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麼設施都沒有。又稱:「明地兒」。
20.「畫鍋」——舊時北方有些撂地演出的相聲演員,先以白砂土在地上劃圈、寫字,以吸引觀眾,稱為「畫鍋」。意為畫一個飯鍋,使演出有收入,得以糊口。
21.「打哏」——為舊相聲中的特有名詞,即逗哏用扇子打捧哏的光頭,以博得觀眾一笑。
22.「鋪網」—— 即後來發展的「墊話」。
23.「唱哏」——即」柳活」。
24.「臟哏」——即「葷口」。舊相聲中陳舊卑*庸俗的語言。
25.「相聲雙簧」——相聲雙簧是雙簧的標准形式,雙簧附屬於相聲,正式的雙簧都是由相聲演員演出,故在雙簧之前加上相聲二字。後背不論蹲著坐著,都是相聲雙簧。相聲來源於八角鼓的逗哏,八角鼓演員過去都是自彈自唱。彈弦必須坐著,蹲著沒法彈。因此,兩把椅子,後背坐著的雙簧應是雙簧的原始形式。後來形式曲種獨立,後背大都不能彈弦了,所以改為蹲著,隱蔽遮臉。
26.「曲藝雙簧」——所謂曲藝雙簧,其本身是曲藝相聲,其表演則是雙簧。電視播放導航《曲苑雜談》中有電視相聲,這是將對口相聲的老唱片、錄音配像。相聲中提到的人物,由多人扮演,按電視劇場景拍攝,將相聲中所學的語言對口型,合成電視片。聽聲是相聲,看像是故事劇,實際是雙簧。這種雙簧後背錄音中是二人,前臉化妝扮演很多人。電視相聲就是曲藝雙簧,因為它在曲藝范疇之內,其扮演超過了相聲雙簧,其相聲台詞又不夠戲劇雙簧的條件,只能叫曲藝雙簧。這種雙簧,遠有常寶 (小蘑菇)、常連安的《相面》,近有侯寶林的《三棒鼓》、《空城計》等,再近的有馬志明的《夜來麻將聲》、《糾紛》等。侯寶林的《空城計》正好與雙簧創始人黃輔臣相反,是他兒子侯躍文前臉配像。
27.「檔」——有一些名氣的相聲演員組合搭檔,用相聲界的行話說,叫做幾個「檔」,如張壽臣一檔,常寶堃一檔,戴少甫就一檔,侯寶林一檔,我馬三立也算是一檔。
「挑籠子」——與唱戲的角兒的「跟包」有些相象,但又不完全一樣。「跟包」背著角兒的行頭靴包,拿著包頭用具的提盒子、飲場的壺碗等等,是專門侍候角兒的,後台扮戲,台上飲場,都是「跟包」的活。「挑籠子」的雖然也提一個提盒,裡面放上說相聲的道具摺扇、手絹,唱太平歌詞的竹板,還有拍案的醒木,也有喝水的壺碗等等,但是無須侍候扮裝及飲場。「挑籠子」的既要干演出的一切雜活,如打掃場地、擺凳子、打水、斂錢等,還要為師父「使活」,或捧或逗,或在師父說累了的時侯「墊場」,說個笑話,來個單口,或者唱段太平歌詞。
28.「刨著使」——意思是預先把事物的矛盾完全揭穿,觀眾能夠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看著矛盾的發展和沖突,在敘述中反復地把矛盾渲染得更鮮明,而達到進一步展示矛盾的作用。
29.「群口相聲」 ——三人或三人以上演出的相聲,過去只叫「三人活」。「群口相聲」、「多人相聲」都是解放後出現的名稱。從前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為說,二人為逗,仨人為湊,四人為哄,五個人就亂了。」
30.「泥(ni四音)縫兒」—— 群口相聲中的捧哏者,站位多名逗哏演員的中間。「泥(ni)縫兒」,取其填補磚牆縫隙之意 ,顧名思義,來往於甲乙之間,起著連接作用。
31.「掌旋」——舊時相聲場子掌權的那種人叫「掌旋」,這是行話。跑江湖的人到處轉,叫做「旋」,北京話音念做「學」。
32.「摳溜」——即數來寶。
33.「酥年兒」——相聲說的乏味,把聽眾說走了。
34.「念年兒」——指沒有聽眾或者很少。
35.「火年兒」——指聽眾很多。
36.「門長」——相聲界里每一輩的大師兄叫「門長」。
37.「活」——段子
38.一塊"活"——一個段子
39."使活兒的"——相聲行話,即逗哏者.
40."量活兒的"——相聲行話,即捧哏者.
41."子母哏"——捧逗二人便成了等重關系.
42."包袱"——笑料
43.「下掛」——重新整理
44.「皮厚」——不容易懂
45.「皮薄」——容易懂
46.「碼前」——快一點
47.「碼後」——慢一點
48.「格念」——別說了
49.「杵頭」——錢
50.「拋杵」——給錢
51.「杵門子」——要錢
52.「對托」——正合適
53.「黃調」——不搭調
54.「念嘬」——不好
55.「使相」——面部表情
56.「夯頭」——嗓子
57.「圓粘」——招徠觀眾
58."包袱"點——愛笑的觀眾
59.「泥啦」——效果不好
60.「出蠱」——發生問題
61.「抽簽」——少數觀眾退場
62.「開閘」——大批觀眾退場
63.「攢兒亮」——心裡明白
64.「對兒春」——對口相聲
65.「單春」——單口相聲
66.「海」——大,多
67.「蹶」——小,少
68.「硬買賣」——掙錢多
69.「冊子」——台詞本子
70.「醒攢兒」——覺悟了
71.「稀溜綱」——逗趣的話
72.「疃春」——相聲
73.「咧瓢」——笑啦
74.「瘟」——平淡,效果不好
75.「起堂」——觀眾走了
76.「盤兒尖」——面孔漂亮
77.「撇蘇兒」——哭
78.「瓤」——餓
79.「念啃」——沒吃飯
J. 相聲訓練方法
說,就是嘴皮的工夫,包括一頭沉、
子母哏
等對口、單口、
貫口
、
文哏
、
數來寶
等。不管是使現掛,還是墊話兒或外插花,一定要說到點上,說到
活兒
里,說到觀眾的心裡;忌滿嘴跑火車,無邊無際,無休無止。所以作為第一個字的「說」把相聲語言的魅力表現得最直接,應該是相聲的
基礎
,是
相聲藝術
的主要表現形式,或三翻四抖、或張馳有度、或收放自如、或先抑後揚等諸多
技巧
,都可以通過說來展現。學,就是模仿的工夫。一般通過借鑒姊妹
藝術
的優秀
精華
特點
,結合相聲的實際作用,以達到豐富創作
素材
的作用和表演方式的創新。包括倒口活、戲柳、歌柳等。要學的味道足,學的有特點,學的是地方;忌走樣離譜,或者一味賣弄。現在不少
相聲演員
憑借
嗓音
條件把
戲曲
改成流行歌曲的現象,比比皆是。先不說改得是否亂七八糟,起碼說對於「底」的處理都是不知所雲。逗,就是搞笑的工夫,當然也是相聲的靈魂。包括腿子活、群活等。要巧逗,要善逗,要節逗;忌頻逗,俗逗,濫逗。即有節制,適可而止。因此在逗的
層次
上,通過多年的比較結果和分析,通過以
馬季
先生為代表人物開創的新型相聲大量印證,我認為逗的最大功能還是要偏重於諷刺,而不是歌頌。過去,正是由於
張三祿
、
朱紹文
、小蘑菇、
張壽臣
等相聲
老前輩
地大量搜羅、挖掘並總結,同時結合時弊,運用各種
方式
反復錘煉和磕「活」才使這門以諷刺為主的藝術能夠流傳下來。唱,就是唱的工夫,是相聲的延伸。包括
太平歌詞
、
蓮花落
等。可以正唱,也可以歪唱,但要唱的響,唱的隨機應變,唱的情景交融。但絕不要過頭,使
形式
左右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