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董中元
1. 丹城鎮的基本概況
古鎮丹城距渦陽縣城東北35公里,位於東經116015′—116026′北緯33041′—33047′,地處兩省三縣的交界處,即:安徽、河南兩省所轄渦陽、濉溪、永城在縣,素有「一步跨兩省,雞鳴聽三縣」之美譽。抗日戰爭時期,彭雪楓大將軍曾在這里創建了蘇豫皖革命根據地,這里又成了野和革命老區。幾千年來的滄桑變化,一次次文化變革的洗禮,古鎮丹城風采依舊。
丹城鎮距渦陽縣城東北35公里,位於皖豫兩省,渦陽、濉溪、永城三縣市交界處,東經11615′—11626′北緯3341′—3347′,西南東北方向偏長約20公里,而中部南北方向略短約7公里,總面積104.6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6.3萬人,漢族人佔99.7%,少數民族如回族等佔0.3%,轄16個村(居)委會,111個自然村,197個村民組;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我省典型的蘆脊中「口子鎮」。
丹城鎮歷史悠久,淵源流長,據史料記載,周朝太子王子晉嘗練丹於此,故名丹城,亦雲古有一相王居此,曰相城(小國都),道教鼻祖老子李耳生地張老家(系相城轄)曾在此練丹,故名丹城;漢將樊噲被封為舞陽侯時居於此,史曰舞陽城,亦為五羊城,後為舞陽縣,三國時屬臨渙郡轄縣,北朝時屬蒙郡轄縣,洪化年間,黃水淤之,大失元氣,抗日期間,炮擊火焚化為焦土,從此丹城乃失往日之繁華。民國時設丹城鄉,1948年屬雪渦縣丹城區,轄丹城、石弓、高樓、馬橋等十二鄉;1958年劃歸石弓公社;1969年為縣轄丹城公社;1983年改設鄉;1992年撤區並鄉,丹城鄉由原石弓區所轄的齊山鄉、丹城鄉及新興區的重興鄉合並而成,隸屬於渦陽縣人民政府;1997年2月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丹城鄉設立丹城鎮。如今的丹城雖原貌不再,但名勝古跡頗多,境內有關閣、四果寺、花山子與釣魚台、泥堡府、龜腚、九高十八窪、六棱碑與八棱碑、包河、齊山、新四溝等許多歷史名勝古跡和美麗的傳說,丹城鎮已恢復修建了五羊、二獅子、過街牌坊等古跡。
丹城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是我省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1997年糧油總產量居當時全省1857個鄉(鎮)第87位,被評為全省農業百強鎮之一。通過農業的綜合開發,使農、林、牧、副、漁業達到了優化組合,走出了一條種、養、加、銷一體化的經營之路;相昌虎糧食收購站、相運濤「三元」養豬場、王宏奶牛養殖場、許連華養鴿場、董中元養鵝場、相昌豹養雞場等村辦或個私經濟做到了項目、產值、效益同步發展;勞務輸出規范有序,務工人員占總人口的47%;2008年社會生產總值2.8億元。
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躍入全縣先進行列;計劃生育工作穩步推進;修建85.1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面,解決了全鎮人民的通行問題,公路建設分別獲08、09年陪山市、縣先進單位;按照「十六字」方針,我鎮新農村建設已全面開展;土地置換工作獲全縣第三名;民生工程抓得實,建設快,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