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插花禪語

插花禪語

發布時間: 2023-05-13 17:52:24

⑴ 帶有花的微信名

花花世界,花開香滿樓,鏡中之花,
玫瑰牡丹花,紫金花,百合

⑵ 茶葉星球茶藝表演美不美,美在哪裡,不美在哪裡

中國茶道可稱之為美的哲學,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茶道美學體現在哪些方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美學的體現,一起來看看。 茶道美學的體現 一、神定氣朗 中國茶道認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國茶藝以藝示道,在茶藝中首先要表現的正是茶人的形體美、儀態美、神韻美和心靈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現茶人神定氣 朗的神韻美。茶人們在長期的、經常性的茶藝修習中,藉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調身、調息、調心、調食、調睡眠)來修煉自己。 調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項頸都要挺直,筋脈肌肉要放鬆,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舉止要從容,待人要謙和 。茶藝表演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舉止是他的內心情感和內在素質的表露,所以在平時訓練中應嚴格要求。 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適,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亂。 調心:要去除雜念、排除干擾,做到心不散(不想與茶事無關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采),達到虛靜空靈,閑適安詳。 調食:注意飲食適度、適時,吃有吃相,不失飢,也不過飽。 調睡眠:做到不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煉與完善。表現為目定意閑、神玄氣朗、舉止從容、 超脫豁達、風采秀逸。 二、對稱與不均齊 對稱與不均齊相結合“對稱”是人類認識較早,也較普遍重視的形式美法則。從物質形體上看,對稱是指以一條線為中軸,中軸線的兩側均等。對稱具有比較安靜、穩定性 強等美學特性,而且可以襯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齊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學法則,用禪語可解釋為無法,即沒有規律。租皮磨日本茶道界認為正圓、正方以及一切對稱的形體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齊的東西才能給人以無窮 的想像。 中國茶藝強調對稱美,但不排斥不均齊美。相反,中國茶人認為,從對稱美中可以表現出大自然的規律,而從不均齊美中,人們可以發揮更多的美學聯想,這兩種美學法則 結合使用,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選用千年古樹樹根做成的,保持樹根自然形態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輪構成天章雲錦般妙不可言的圖案,茶桌的形狀和 桌面的圖案都是不均齊美。而在茶桌上擺放著精巧的茶杯和茶壺則表現出對稱美。茶桌上幾何形狀的花 瓶是對稱美,而花瓶中錯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齊美。這些對稱美與不 均齊美的結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想,變化無窮,又有中心,不會顯得過分零亂。對稱照應,體現協調統一的整體美;陰陽動靜,弊鬥成為共藝變化的節奏美,調和對比, 多樣統一,茶道中的辯證思想包羅萬象,俯拾皆是。 三、照應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意思是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 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這里的“應”原本是響應、共鳴的意思。後來中國古典美學把“應”也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則,通常稱之為“呼應”或“照應”。“照應”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 相互依存關系,具有協調、統一的功能。即通過照應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個要素,有機地整合為一個整體美。例如在茶藝中插花、掛畫、楹聯與整體環境的照應;背景音樂,解 說詞與表演動作的照應;茶藝程序編排的前後握昌照應等。照應應用得當,有利於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顯得紊亂的整體美。 四、反復 反復這一美學表現的基本法則也是源於《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陰爻”和“陽爻”這兩個基本元素構成。陰爻和陽爻的反復出現構成了六十四卦,而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反復美。 如乾、坤、震、巽、坎、離、良、兌等。從審美角度看,反復的整體性強,給人整齊一律的美感。面對結構精美的藝術品,一個完整的審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復觀察,反復體驗。 每一次總有新發現,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反復的巧妙應用還可以深化主題,給人層層遞進的美感。 茶藝表演時在背景音樂、圖案裝飾、程序編排、茶藝動作、文字解說等方面合理地應用反復,不僅不會使人感到單調、枯燥、乏味,相反可增進茶藝的整體美感和節奏感。 五、節奏 節奏作為一個美學的表現法則源於宇宙的運動變化以及生命的成長發育。美學大師宗白華認為,“節奏”是貫通了中國人的生活、人格、社會制度、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 基本象徵。這顯然是對民族心靈和命運的想像,從而賦予“節奏”一項特殊的使命,即表現中國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最後根據。音樂家用長短音交替和強弱音的反復來創造節 奏。書法家、畫家用線條和形象排列組織的動勢去表現節奏。 在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講解、動作都應當富有節奏感。例如,茶人們通過陰陽、剛柔、動靜、開合、往來、盈虛、順逆、輕重、濃淡、快慢等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以及連續 、間斷、反復等的變化來表現動作的節奏。用語音語調的高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表達講解的節奏。 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情調色彩便形成的律。韻律更能給人以情趣,更能打動人心,滿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國茶藝特別注重韻律,認為者,美之極,並通過氣韻生動來 充分展示茶道的內在美和茶藝的藝術美。 六、簡素 《周易系辭》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老莊美學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陸羽在《茶經》中也強調:“茶之為飲, 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行於簡易閑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的美才是至美,這便是儒家美學認為的“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中國自古就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說法。中國人“有無形勝有形”的審美情結,精簡素潔不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對於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嗜茶善畫,他畫的竹子枝枝挺拔,風格朗秀,簡索無雜,極具神韻,被後人視為一絕。冗繁削盡留清瘦即是鄭板橋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簡素美的深刻體 會。 中國茶藝特別強調簡素美。簡在中國茶藝中表現為不擺設多餘的陳設,不佩帶多餘的飾品,不做多餘的動作,不講多餘的話。素表現為不濃妝艷抹,不鏤金錯彩,而足清麗 脫俗,樸素儒雅,淡然無極。 七、調和與對比 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兩種狀態。 調和是求同,對比是存異。調和是把兩個接近的東西相並列、相聯系在茶藝表演中調和與對比的應用不僅限於色彩,而且還表現於聲音、質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個竹製茶盤,木與竹是質地上的調和;在竹茶盤中擺放著一把粗獷古樸的紫砂壺並配有幾個精細的白瓷茶杯。壺與杯以及壺與茶盤之間都是質地和形象的對比。如果沒 有調和,則一切都顯得雜亂刺眼。相反,如果沒有對比,則一切又顯得枯燥單調缺少活力,所以,調和與對比都是中國茶藝美學表現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國茶藝追求的意境美。我國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氣質上迫求清逸,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茶藝中註定追求以清和幽為特點的美學表現形式。 以清為美,在茶藝中常表現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潔、境的清雅、心的清閑。在茶事活動中,茶人們以詩畫助茶,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輔琴棋書畫,為的是 添茶人的清興。以茶諷世,為的是顯茶人之清傲。以茶會友,為的是表平淡脫俗之情誼。 “幽玄”用禪語解釋稱為“無底”,即高深莫測之意,表現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與佛教禪宗精神有著深刻的聯系,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很難表現,也很難描 述,必須用心去體會。 九、多樣統一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的這一宇宙生發論是多樣統一這一美學法則的理論基礎。“三生萬物”是多樣,“ 沖氣以為和”是統一。多樣統一是中國茶道形式美的高級法則,同時也是茶藝美的綜合表現。 中國古典美學認為:“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這里的“一”是指單一或單調,單一的聲音不可能具有音樂的美感,自然“無聽”(不好聽)。單一的物體,不可能引起視 覺的美感,自然無文(不好看)。中國古典美學在強調美的多樣性的同時,也強調美的統一性,提出“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樣性應和諧而不顯得雷同。在 中國茶道美學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宜興所制的紫砂壺表現出的“圓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壺藝大師的手下,圓與方這樣簡單的幾何形狀卻有千變萬化,他們所制出的圓形壺和方 形壺千姿百態,各有特色,讓人百看不厭。違而不犯是指多樣性在變化中應統一而不顯得雜亂。要達到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在多樣統一中應注意兩個關系:一是主從關系;二 是生發關系。主從關系是指茶藝美學要求的所表現的眾多因素中,必須有一個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發關系是指在茶藝表現出的眾多美的因素應當像一棵樹一樣,樹根、樹干 、樹葉是從同一根生長出來的,有美的必然的內在聯系。 中國茶藝在多樣統一法則指導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整體性和諧美一切局部都從屬於整體。局部美的魅力從整體中得到顯現,同時,局部美在整體美中又保持相對獨立。 茶道的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凈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⑶ 簡述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禪一味”、“和敬清寂”及“世代相傳”則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中日禪僧的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日本茶道源於中國寺院,日本茶本身也源於中國寺院。在茶道大師千利休之前創立“草庵茶湯”廳則的大茶人村田珠光,曾參禪而受禪旨印可。村田珠光從日本高僧一休宗純那裡得到中國宋代著名禪師圓悟克勤的一張墨跡,這一墨跡是與“茶禪一味”有密切關系的茶道界的寶物,後來成為茶與禪結合的最初標志,村田珠光也由此悟出“佛法存於茶湯之中”的道理。

村田珠光把墨跡掛在茶室的壁龕里,人們走進茶室,都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一是表示對圓悟克勤的敬意,二是表明草庵茶的宗旨是與禪宗的思想相通的。“珠光的這一舉動開辟了‘茶禪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之開山。”珠光“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里,面對圓悟克勤的禪語,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把佛教“空”的精神融合於茶道中,要求茶人破除“我執”、切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同時他也揉合進了當時流行的“連歌”中的“冷枯”之美,在當時一直以唐物為中心的完美豪扮鄭棚華的茶道具中加入粗糙的日本本土之物,追求一種殘缺的美。珠光曾說“明月也嫌無雲時”,比起一覽無余的滿月,於雲中時隱時現的似乎模糊的月亮更給人一種朦朧美。珠光茶室中還表現出了融合“唐和”(中日)的思想,他主張將“唐物”與“和物”合為一體,備前燒、信樂燒等日本的瓷器也都進入茶道。珠光追隨一休參禪,將“茶禪一味”的精神貫徹於飲茶中,把當時流行的禪院的茶禮儀、奈良庶民茶、貴族書院茶揉成一體,給其中注入禪的精神,並根據此精神,對茶室和茶具進行改良,使茶進人道的境界,使茶道文化大放異彩。

禪與茶道的結合,固然有僧人是茶文化傳播者這種客觀的歷史背景,但禪與茶在精神上的內在聯系應當說更為重要。這種現象並不是日本所特有的。中國禪宗也有相應十分生動的例證。據傳,有一天,唐代趙州從諗禪師問一位外來的僧人是否到過他這里,對方說曾經到過,他便吩咐:“吃茶去!”某日又一位僧人到來,趙州同樣問他是否來過,對方回答沒來過,他也吩咐:“吃茶去!”站在一旁的院主深感不解,問趙州為什麼讓來過的和沒來過的都去吃茶,於是趙州便喊了一聲:“院主,吃茶去!”僧人待客以茶,似乎並不僅僅是以茶解渴,其中當另有深義。日本的茶道脫胎於禪這一母體,茶道理念中的“和、敬、清、寂”就是禪所要達到的理想境地,也是禪僧的墨跡以及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在茶人們那裡,茶道過程的一舉一動無非都是茶理的自然流露。在這個意義上,茶道就是禪的生活化。

“茶禪一味”,其真諦在於禪,其主旨也在於禪。日本茶道歷來就注重於感悟茶性之美,包括:茶意之美、茶味之美、茶香之美、茶色之美;同時也講究茶會時的器之美、水之美、花之美、境之美以及人之美。

進入公元九世紀後期,日本停止了向中國派遣唐使的傳統。這時官方單向的學習停止,民間的雙向交流開始。日本的島國文明不同於中國的大陸文明,中國地大人多,物產豐饒,而日本面積小,資源匱乏,就必須把學來的東西發揮到極致,做到舉一反三。所以,九世紀後日本雖然還在學習中國的文明、文化和技術,但茶道作為日本向中國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也開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不是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把禪的內涵引入茶道,那麼今天流傳的可能就是日本料理,席間的茶水也早就被可口可樂代替了。”日本人選擇茶來賦予特殊意義,只要理解了禪,就不難理解日本茶道的文化內涵。

由於寺院禪宗的影響,人們常常過分注意禪和佛教的關系。其實禪具有全部中國文化的背景,它不僅與佛相連,也和儒家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是有記載以來第一個參悟了禪的人。世界本來也許有一個終極真理,如果人們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真理,那麼人世就是天堂。可惜人壽叢判有限,我們短暫的一生不足以完全領悟所有的道,這個矛盾成為人類所有哲學的根源問題。前人根據自己的經驗制定規則,後人通過遵循這些規則,可以從比前人更高的起點上去領悟人生,從而更加接近真理。

茶道里“禪”的內涵,在於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規則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才能最終達到“茶禪一味”的境界。繁復而熟練的茶道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葯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們處處是真理。日本茶道,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們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美好時光來領悟。

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內涵

日本學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歸納為“和、敬、清、寂”。茶為茶道的四諦、四則、四規。“和”不僅強調主人對客人要和氣,客人與茶事活動也要和諧。“敬”表示相互承認,相互尊重,並作到上下有別,有禮有節。“清”是要求人、茶具、環境都必須清潔、清爽、清楚,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寂”是指整個的茶事活動要安靜、神情要莊重、主人與客人都是懷著嚴肅的態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個茶事活動。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諦史創於村田珠光,400多年來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為准則。

久松真一說:“茶道的第一目的為修煉身心,其修煉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盤。無相的了悟為一種現象顯示出來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文化形式,自己開始研究茶道以後感到驚訝的是,其文化形式有著強烈的獨特性,即它是一種由無相的了悟,無相的自己表現出來的形式。未滲透著無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過來說,茶道中必須滲透著無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無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現。茶道又是一種根源性文化,它修煉人的身心,創造無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創造文化的創造者。所以說,茶道是創造文化創造者的文化。這些創造者創造的文化反過來又創造文化創造者。茶道是這樣一種修煉人的天地,是這樣的一個文化創造的領域。在此意義上來說,茶道是無相自己的形成及無相自己表現的場所。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理,禪理又在品茶中深刻體會到。

從村田珠光到武野紹鷗再到千利休,經幾代茶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而今,日本茶道更是被發揚光大,普及全國並走向海外。可以說,日本茶道世代相傳,數百年長盛不衰,而且又與能樂、俳句、水墨畫、庭園藝術等結合起來,在“茶禪一味”與“和敬清寂”的精神影響下,形成了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今天仍繼續支配著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在日本,茶道組織和茶道流派遍及全國,研習茶道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大多數為女性。在京都,你不應問女性“您是否學習茶道”,而應問“您學習的是哪家茶道”。

日本茶道之所以能夠世代相傳,延續數百年而不衰,並且發展勢頭越來越盛。就是因為在日本茶道界採取了家元制度的作法。在家元制度的支配下,各茶道流派都竭盡全力發展自己的組織,而且新的茶道流派和茶道組織不斷涌現。這就是日本茶道得以世代相傳、永不衰竭的原因所在。這種在技藝界勇往直前、永不言敗、不斷努力的做法集中反映了日本茶人世代相傳的精神追求。

⑷ 196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頒獎詞是什麼

1968年,以《雪國》、《古都》、《千隻鶴》三部代表作,獲得諾貝爾文學內獎。瑞典皇家文學院常務理事、容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斯特林致授獎辭,突出地強調:
「川端先生明顯地受到歐洲近代現實主義的影響,但是,川端先生也明確地顯示出這種傾向: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里,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
「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
安德斯·奧斯特林最後宣讀了獎狀題詞:「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

⑸ 茶道美學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茶道可稱之為美的哲學,她的根源可溯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茶道美學體現在哪些方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美學的體現,一起來看看。

茶道美學的體現

一、神定氣朗

中國茶道認為茶道即人道。茶道美首先是人美。中國茶藝以藝示道,在茶藝中首先要表現的正是茶人的形體美、儀態美、神韻美和心靈美。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現茶人神定氣 朗的神韻美。茶人們在長期的、經常性的茶藝修習中,藉助佛教修行的“五調法”(調身、調息、調心、調食、調睡眠)來修煉自己。

調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動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項頸都要挺直,筋脈肌肉要放鬆,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舉止要從容,待人要謙和 。茶藝表演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舉止是他的內心情感和內在素質的表露,所以在平時訓練中應嚴格要求。

調息:呼吸要輕細而勻適,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亂。

調心:要去除雜念、排除干擾,做到心不散(不想與茶事無關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無精打采),達到虛靜空靈,閑適安詳。

調食:注意飲食適度、適時,吃有吃相,不失飢,也不過飽。

調睡眠:做到不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過“五調”就可以進入“心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見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煉與完善。表現為目定意閑、神玄氣朗、舉止從容、 超脫豁達、風采秀逸。

二、對稱與不均齊

對稱與不均齊相結合“對稱”是人類認識較早,也較普遍重視的形式美法則。從物質形體上看,對稱是指以一條線為中軸,中軸線的兩側均等。對稱具有比較安靜、穩定性 強等美學特性,而且可以襯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齊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學法則,用禪語可解釋為無法,即沒有規律。日本茶道界認為正圓、正方以及一切對稱的形體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齊的東西才能給人以無窮 的想像。

中國茶藝強調對稱美,但不排橡兆斥不均齊美。相反,中國茶人認為,從對稱美中可以表現出大自然的規律,而從不均齊美中,人們可以發揮更多的美學聯想,這兩種美學法則 結合使用,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例如,在茶室中選用雀如態千年古樹樹根做成的,保持樹根自然形態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輪構成天章雲錦般妙不可言的圖案,茶桌的形狀和 桌面的圖案都是不均齊美。而在茶桌上擺放著精巧的茶杯和茶壺則表現出對稱美。茶桌上幾何形狀的花 瓶是對稱美,而花瓶中錯落有致的插花又是不均齊美。這些對稱美與不 均齊美的結合使用,使得茶室中的美引人遐頃源想,變化無窮,又有中心,不會顯得過分零亂。對稱照應,體現協調統一的整體美;陰陽動靜,成為共藝變化的節奏美,調和對比, 多樣統一,茶道中的辯證思想包羅萬象,俯拾皆是。

三、照應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

意思是同類的事物相互感應。

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響應,自然地結合在一起。

這里的“應”原本是響應、共鳴的意思。後來中國古典美學把“應”也是作為一個重要的形式美的法則,通常稱之為“呼應”或“照應”。“照應”所反映的是事物之間的 相互依存關系,具有協調、統一的功能。即通過照應可以把分散的美的各個要素,有機地整合為一個整體美。例如在茶藝中插花、掛畫、楹聯與整體環境的照應;背景音樂,解 說詞與表演動作的照應;茶藝程序編排的前後照應等。照應應用得當,有利於形成多姿多彩但又不顯得紊亂的整體美。

四、反復

反復這一美學表現的基本法則也是源於《周易》。《周易》中的卦象即由“陰爻”和“陽爻”這兩個基本元素構成。陰爻和陽爻的反復出現構成了六十四卦,而這六十四卦 的卦象本身就體現了一種反復美。

如乾、坤、震、巽、坎、離、良、兌等。從審美角度看,反復的整體性強,給人整齊一律的美感。面對結構精美的藝術品,一個完整的審美感受都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反 復觀察,反復體驗。

每一次總有新發現,反復不是簡單的重復,反復的巧妙應用還可以深化主題,給人層層遞進的美感。

茶藝表演時在背景音樂、圖案裝飾、程序編排、茶藝動作、文字解說等方面合理地應用反復,不僅不會使人感到單調、枯燥、乏味,相反可增進茶藝的整體美感和節奏感。

五、節奏

節奏作為一個美學的表現法則源於宇宙的運動變化以及生命的成長發育。美學大師宗白華認為,“節奏”是貫通了中國人的生活、人格、社會制度、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 基本象徵。這顯然是對民族心靈和命運的想像,從而賦予“節奏”一項特殊的使命,即表現中國藝術境界和文化意識的最後根據。音樂家用長短音交替和強弱音的反復來創造節 奏。書法家、畫家用線條和形象排列組織的動勢去表現節奏。

在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講解、動作都應當富有節奏感。例如,茶人們通過陰陽、剛柔、動靜、開合、往來、盈虛、順逆、輕重、濃淡、快慢等對立面的相互轉化以及連續 、間斷、反復等的變化來表現動作的節奏。用語音語調的高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表達講解的節奏。

在節奏的基礎上賦予一定的情調色彩便形成的律。韻律更能給人以情趣,更能打動人心,滿足人的精神享受。中國茶藝特別注重韻律,認為者,美之極,並通過氣韻生動來 充分展示茶道的內在美和茶藝的藝術美。

六、簡素

《周易系辭》說:“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老莊美學認為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陸羽在《茶經》中也強調:“茶之為飲, 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行於簡易閑淡之中,而有深遠無窮之味的美才是至美,這便是儒家美學認為的“大樂必易,大禮必簡。”

中國自古就有“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說法。中國人“有無形勝有形”的審美情結,精簡素潔不僅符合茶道之本,也符合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對於美的追求。清代乾隆 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嗜茶善畫,他畫的竹子枝枝挺拔,風格朗秀,簡索無雜,極具神韻,被後人視為一絕。冗繁削盡留清瘦即是鄭板橋對中國古典美學中簡素美的深刻體 會。

中國茶藝特別強調簡素美。簡在中國茶藝中表現為不擺設多餘的陳設,不佩帶多餘的飾品,不做多餘的動作,不講多餘的話。素表現為不濃妝艷抹,不鏤金錯彩,而足清麗 脫俗,樸素儒雅,淡然無極。

七、調和與對比

這是反映事物矛盾的兩種狀態。

調和是求同,對比是存異。調和是把兩個接近的東西相並列、相聯系在茶藝表演中調和與對比的應用不僅限於色彩,而且還表現於聲音、質地、形象等多方面。在根雕茶桌 上放置一個竹製茶盤,木與竹是質地上的調和;在竹茶盤中擺放著一把粗獷古樸的紫砂壺並配有幾個精細的白瓷茶杯。壺與杯以及壺與茶盤之間都是質地和形象的對比。如果沒 有調和,則一切都顯得雜亂刺眼。相反,如果沒有對比,則一切又顯得枯燥單調缺少活力,所以,調和與對比都是中國茶藝美學表現形式中不可缺少的技巧。

八、清雅幽玄

清雅幽玄是中國茶藝追求的意境美。我國茶人在人格上追求清高,在氣質上迫求清逸,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茶藝中註定追求以清和幽為特點的美學表現形式。

以清為美,在茶藝中常表現為茶的清香、水的清澈、器的清潔、境的清雅、心的清閑。在茶事活動中,茶人們以詩畫助茶,為的是添茶境之情雅。以茶輔琴棋書畫,為的是 添茶人的清興。以茶諷世,為的是顯茶人之清傲。以茶會友,為的是表平淡脫俗之情誼。

“幽玄”用禪語解釋稱為“無底”,即高深莫測之意,表現為含蓄、意味、耐回想。幽玄之美與佛教禪宗精神有著深刻的聯系,帶有神秘主義的色彩,很難表現,也很難描 述,必須用心去體會。

九、多樣統一

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的這一宇宙生發論是多樣統一這一美學法則的理論基礎。“三生萬物”是多樣,“ 沖氣以為和”是統一。多樣統一是中國茶道形式美的高級法則,同時也是茶藝美的綜合表現。

中國古典美學認為:“聲一無聽,物一無文。”這里的“一”是指單一或單調,單一的聲音不可能具有音樂的美感,自然“無聽”(不好聽)。單一的物體,不可能引起視 覺的美感,自然無文(不好看)。中國古典美學在強調美的多樣性的同時,也強調美的統一性,提出“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是指多樣性應和諧而不顯得雷同。在 中國茶道美學中最突出的表現是宜興所制的紫砂壺表現出的“圓不一相,方不一式。”在壺藝大師的手下,圓與方這樣簡單的幾何形狀卻有千變萬化,他們所制出的圓形壺和方 形壺千姿百態,各有特色,讓人百看不厭。違而不犯是指多樣性在變化中應統一而不顯得雜亂。要達到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在多樣統一中應注意兩個關系:一是主從關系;二 是生發關系。主從關系是指茶藝美學要求的所表現的眾多因素中,必須有一個中心,做到有主有次。生發關系是指在茶藝表現出的眾多美的因素應當像一棵樹一樣,樹根、樹干 、樹葉是從同一根生長出來的,有美的必然的內在聯系。

中國茶藝在多樣統一法則指導下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整體性和諧美一切局部都從屬於整體。局部美的魅力從整體中得到顯現,同時,局部美在整體美中又保持相對獨立。

茶道的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凈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⑹ 茶道禮儀的佛教茶道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製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並向高雅境界以至發展到創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一、佛教的傳播與中國化佛教的傳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漢未,自印度傳入中國;東漢初,在封建統治階級中間流行,宣揚「人死精神不滅」,因果報應,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言,不飲酒,慈悲為本,行善修道等等教義。由於當時戰亂頻繁,硝煙四起,人民生命塗炭,勞苦大眾,富貴榮祿者都可以從佛教教義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統治階級則可以利用佛教麻醉人民,因而傳播很快。
佛教的傳播者認識到,要使佛教在中國紮根必須與中國國情相揉合。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了求生存與發展,還在思想意識形態和教義上竭力吸收我國傳統文化,並互相滲透互為影響,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東晉後期,佛教領袖慧遠竭力把儒家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溝通起來,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報應教義的。並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調合中國傳統思想而創立的,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合佛身「四德」(常、樂、我、凈)。以「五常」(仁、義,禮、智、信)調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妄言)力圖兩者相融台,調台儒家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宋元明清時代,更加註意調合中國傳統思想。北宋天台宗學者智園,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家不寧,身不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儒釋共為表裡的主張,因而發展成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道的創立與佛教的滲透茶道的創立】
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悠久,光輝絢麗,但「茶道」一詞,很長被人們所遺忘,竟發展到日本學者曾向國人提出「中國有沒有茶道?」荒謬而富諷刺的笑話。
對中國茶道的創立,學術界說法不一。有引陸羽《茶經》「精行儉德」四字。有引《封氏見聞記》「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請注意,時在晚唐)有「中國明初朱權自創的茶道」等等。百花齊放,可見大家都在深入的研究,形勢喜人。陸羽,擅長種菜種茶,首創餅茶炙烤「三沸」煮飲法,對茶的功效論述甚詳,對茶的品飲他側重精神方面的享受,無疑他是我國茶道的奠基人。但遺憾的是他在《茶經》中沒有明確提出「茶道」這個詞,令人費解。
根據筆者手中資料,「茶道」一詞最早是中唐時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飲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詩中明確提出來的,詩中雲: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瓮間夜,笑看陶潛籬下時。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這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相結合的詩篇,「三飲」神韻相連,層層深入扣緊,把飲茶的精神享受作了最完美最動人的歌頌,不但明確提出了「茶道」一詞,而且使茶道一開始就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中唐以湖州為中心的茶文化圈內任何僧侶、文人所不可匹敵的。結合皎然其他重要茶事活動,所以筆者認為皎然是中國禪宗茶道的創立者。由於秘藏了1100多年的唐代宮廷茶具在法門寺重現天日,學術界認為唐代實際存在著宮廷茶道、僧侶茶道、文人茶道等多元化各具風格的茶道,從而論證唐代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輝煌璀璨,這是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突破性進展。但在三種茶道中,筆眷認為僧侶茶道是主要的,其魅力和影響力都超過前二種茶道。佛教對茶道的滲透,史料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丹丘和東晉名憎慧遠嗜茶的記載。可見「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但形成氣候筆者認為始啟中唐。
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濃烈,僧侶敬神、坐禪、念經、會友終日離不開茶。禪茶道體現了良然、樸素、養性、修心、見性的氣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禮儀秘藏在法門寺地宮金銀系列茶具從設計、塑造和擺設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後室)更令人信眼地認識到「茶禪一味」的真諦。禪宗茶道到宋代發展到鼎盛時期,移值到日、韓等國,現在已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
【三、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第一節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 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 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 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鬆一下自己緊綳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范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鍾的飲茶規范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
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志。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幫助。
茶聯四幅
1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蘇東坡
2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招隱寺內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4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千秋祀典,旗槍風里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1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2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4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讀了這幾首茶詩、茶聯,您能從禪中聞到茶香,能從茶中品出禪味么?
·第二節 茶道中的佛典與禪語
石蘊玉而山暉,水含駐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禪語的引用,往往可啟悟人的慧性,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並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 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誰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我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認為,慧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茶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存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為詩茶人喜愛的座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按世俗常規辦的事的主觀能動徹底忘記,而應保持一個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僧人不懂,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大師指點。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隱指佛法於天地同存,不依大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著眼現實。
【凡人茶道】
茶道是好東西,按照茶道的要求來飲茶,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絕對是好處多多的。但是我們老百姓平時並沒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之規則來飲茶。我們平時飲茶時可以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列舉如下,試做為我們的「凡人茶道」:
1.水與茶的比例
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才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一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
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
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鍾左右,不宜久泡。紅茶要比普通的茶泡得更短一點。
4.杯子的用法
紅茶一般用玻璃杯,其他常用白瓷杯。
【茶道美學】
找一個舒適、整潔的地方,室內或室外都可以。增加一些美麗的點綴,如簡單地布置一些插花、雕像或者是圖片。若有流動或沸騰的水聲效果會更好。非常緩慢仔細地泡一杯茶,注意對細節的觀察,但要保持完全地放鬆。如果可以的話,使用簡單而美觀的陶瓷茶具和品質優良的茶葉,不要用塑料水杯(因為它在熱水裡會釋放化學成分)。
【人文茶道】
「茶道」起源於唐代的民間,經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和傳播,形成了一種「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華的社會里,物慾橫流,很多人追求一種奢華的物質生活,「物精極、衣精極、屋精極」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人們相互爭斗和傾輒。社會流行著奢侈和虛誇之風。當時有正義感的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奢華之風非常不屑,他們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討茶藝、博古論今無所不談。
茶道創始人陸羽著有《茶經》一書,陸羽用自己的一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對茶葉的栽培與摘采;茶具、茶器的製作;烹茶時水源的選擇;烹茶、酌茶時身體的動作進行了規范和總結,並賦予茶道一種特殊的文化內涵,即飲茶、賦茶、以茶示儉、以茶示廉,與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極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陸羽茶道的基礎上溶入了琴、棋、書、畫,它更注重一種文化氛圍和情趣,注重一種人文精神,提倡節儉、淡泊、寧靜的人生。茶人在飲茶、制茶、烹茶、點茶時的身體語言和規范動作中,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中,享受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沒有躁雜的喧嘩、沒有人世的紛爭,只有鳥語花香、溪水、流雲和悠揚的古琴聲,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種升華。它充分地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們希望社會少一些爭戈,多一些寧靜;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真誠。茶具的朴實也說明了茶人們反對追求奢華的風氣,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說「文人茶道」是一種「藝」(制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精神)的完美結合。光有「藝」只能說有形而無神,光有「道」只能說有神而無形。所以說,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品德的人是無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視為一種陶冶心性、體悟人生、抒發情感的風雅之事,有獨酌自飲的清幽,也有集會聯誼的雅趣。

⑺ 讀書19《箭術與禪心》|不可說 ,不可說

正如「譯序」中所言:這真的是一本很奇妙的小書,篇幅雖短,所處理的卻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以文字來傳達不可描述的禪語體驗。

如今市面上關於禪的著作很多,談到禪總會提到「不立文字」四個字,《箭術與禪心》這本書也不例外,吸引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的原因是作者竟是一位西方哲學家。之前看過一些西方人寫東方哲學的書,總有種隔靴搔癢之感。

這本《箭術與禪心》的作者是德國哲學教授奧根.赫立格爾,為了追求在哲學中無法得到的生命意義,遠渡重洋來到東方的日本學禪,處處碰壁之後,通過拜師學習箭術,體驗了禪的真義。

作為東方人不難理解的「頓悟」、「玄學」之類的名詞,赫立格爾教授說他身為歐洲人,直接學禪有困難,不得不藉助一項外在的媒介,以行動直接入禪:禪是活生生的體驗,不存在於任何語言文字之中。

想起前幾年遇見的一位「大師」,有人問他,什麼是禪,他煞有介事地擺擺手:不可說,不可說。當時想哪裡有不可說之事呢,哪怕玄之又玄,也是可以說的,只不過文字背後的妙意,我們這些冥頑不靈的凡夫俗子,實在難以參透罷了。

一個具有西方理性思想精髓的學者, 赫立格爾教授在《箭術與禪心》這本書里,以懷疑的精神,客觀的態度,親自深入探究了東方的直觀智慧。這雖是他個人的追尋,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讀起來比很多故事傳說甚至經文公案更加真實和生動。

赫立格爾清楚地記錄他學習箭術的過程,每一個階段對他來說都是一個困境,彷彿一則則似乎無解的公案,在老師的引領下,最後他以自然無痕的方式完成了最困難的動作,那一刻,他有所了悟: 禪是平常心,是當下的真心。

作為東方讀者,看這本書覺得很親切,一開始便猜到老師會跟學生講站姿,拉弓,呼吸之類的基本要素,類似中國功夫。東方人很容易懂這是在訓練扎實穩定的基本功,對於具有嚴謹哲學思維體系的西方人卻不是那麼好理解,赫立格爾教授時常是雲里霧里地摸不著頭腦。

首先就是呼吸 ,師父說,吸氣是融合與連接,屏住呼吸使一切進入狀態;呼氣是放鬆與完滿,克服一切限制。每個步驟都開始於吸氣,然後將氣屏在腹部,最後呼出。握弓,搭劍,舉弓,拉弓的動作都伴隨著自然地呼吸配合,這是一個前蘆雀放鬆有韻律的過程。

想起多年前初學瑜伽時,老師也強調呼吸至關重要。印度瑜伽士非常注重呼吸,認為人的壽命有一定的呼吸次數,一般不經過訓練的人,每次呼吸都很短促,呼吸的次數很快就消耗完,生命也就結束了。經過呼吸控制的人,會延長每次呼吸的長度,呼吸的次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耗掉,生命也就延長了。

最開始練習瑜伽的時候對此不理解,在親自練習呼吸控制的過程中,慢慢地體會到確實如此。雖然目前大多數練習瑜伽的人不單是為了延長壽命,而是為了嘩族強身健體,或是一種禪修的生活方式,但學會控制呼吸,簡單來說是時時關照自己的呼吸這件事,是非常有趣的,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現代人基本是肩式呼吸,初次聽到「肩式呼吸」這個詞,覺得很好笑,再觀察下那些脾氣大的人可不都是肩式呼吸的。呼吸短促急躁,氣不沉丹田,自然沒有宰相的肚量可以撐得了船,不亂發脾氣才怪呢。

《箭術與禪心》這本書里,作者如實地記錄了初學習箭,練習呼吸的時候那種焦躁擔憂的心理狀態,師父給出的教導很簡單,也就是「放鬆」二字,然後繼續專注於自己的呼吸。

當赫立格爾教授問師父什麼時候開始新的練習,畢竟是來學習箭術的,可每天都是站姿,呼吸,握弓,搭劍,舉弓,拉弓的練習,為什麼不學習放箭射靶呢。師父淡然地回答: 時間到了自然會知道。

赫立格爾教授認為這是一種 日本式的教導 。練習又練習,重復再重復,這種學習方式在一切傳統藝術中都是如此。示範,舉例;直覺,模仿。

作者是在1948年寫的這本書,今天我們來看,這種教學方式就是典型的東慧早方式教學,在中國古代也是這樣。隨著文化交流,從中國回到日本的僧侶和文化使者,將很多藝術,很好地傳承下來,經過一代代地精進而升華,成為一種程式化的藝術,以心傳心,由技入道,流傳至今的花道,茶道,劍道無不如此。

有前人說,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練,瞥然省悟,則無所不通,縱橫妙用而嘗若有餘。長時間地練琴之後才有了些許感悟,習琴如參禪一般,手指的技法固然重要,沒有一顆明悟的心,終究走不遠的。

東漢書法家蔡邕在《筆論》里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大意是寫書法,要散淡心智。動筆之前,須心胸舒展,任憑性情恣意,繼而揮毫書寫,若是被迫應事,情緒不好,即使有最好的毛筆,字也不會寫得好。

遺憾的是,赫立格爾教授沒有到中國來,如果曾經他是來中國學習古琴或是書法,恐怕心得也是如此,那書名就是書法與禪心,琴與禪心了吧。

《箭術與禪心》這本書只有51000字左右,兩三個小時就可讀完,平實的語言值得反復玩味,個人覺得勝過閱讀很多類似的雜書。

書里有一句話: 不要問,繼續練習。 想起另一本書《日日是好日》里,森下典子的老師說: 不必問為什麼,總之,照著做就行了。 這兩本可以一起來讀, 比較閱讀法提高了閱讀的效率,也會引發思考,收獲更多。

一本講日本的箭術,一本講日本的茶道,兩兩參悟,欣然所遇,這也是讀書偶得之妙趣。

禪在哪裡,不可說嗎?在一呼一吸之間,在握弓搭劍,舉弓拉弓時,在水倒入茶碗時,在折枝插花時,在母親目送孩子上學的眼睛裡,在愛人的眼神里,在夜空閃爍的星辰里,在溫暖的春風里。

由此,禪是可以說的,它無處不在。

熱點內容
七夕比心g 發布:2025-09-13 18:53:38 瀏覽:151
胭脂扣插花 發布:2025-09-13 18:51:49 瀏覽:238
木本盆景綉球 發布:2025-09-13 18:49:22 瀏覽:140
七夕馨悅會 發布:2025-09-13 18:48:26 瀏覽:625
九叔情人節 發布:2025-09-13 18:37:58 瀏覽:85
金錢桐盆景 發布:2025-09-13 18:33:34 瀏覽:799
桑果盆景 發布:2025-09-13 18:33:33 瀏覽:634
梅花香復 發布:2025-09-13 18:19:13 瀏覽:519
盆栽大蝦 發布:2025-09-13 17:36:54 瀏覽:445
櫻花短袖衣服 發布:2025-09-13 17:20:10 瀏覽: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