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陳淳花卉冊
『壹』 明朝畫家陳淳有著怎樣的繪畫風格
當時的吳門畫來壇盛行細膩秀麗的畫自風。陳淳卻以粗放的風格特立獨行。在畫史上,陳淳最負盛名的是水墨大寫意的花鳥畫,被認為是文人寫意花鳥畫的正式開創者,與稍後的徐渭並稱「白陽青藤」(白陽是陳淳的號,青藤是徐渭的號)。陳淳善於用草書飛白的筆勢,水暈墨章的墨彩,來揮寫花卉的情態,品格清秀、文雅。代表作品如《花卉圖》(冊)。
吳門畫派是中國繪畫史上最有生命力的一個畫派,從明初開始,到萬曆以後趨於沒落,但是直到清朝中期,仍然余韻悠然。只是自從明四家之後,由於再沒有像沈、文、唐、仇那樣的傑出人物,因此在創造性上無甚可觀,只能淪為地方性的小畫派,成就是談不上了。
『貳』 簡述明代陳淳,徐渭花鳥畫作品特點
陳淳,
他的有些作品,所畫質朴,可以看出受沈周畫法的影響,
從他現存作品中即可見風格和用筆,既能放得開,又能收得住。在繪畫史上,陳淳與徐渭並稱為"白陽、青藤",
陳淳的繪畫當屬文人雋雅一路的,即"白陽"一派畫家。他繪山水,效法米友仁、高克恭,水墨淋漓,頗得氤氳之氣。他的潑墨之功,往往見於畫煙雲之中。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開明代寫意花鳥畫新格局。筆墨簡潔精練,風格疏爽,追求閑適寧靜的意趣。他在水墨的表現上,能掌握生紙性能,使墨與水分開,從而產生前所未有的種種微妙變化。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他與徐渭齊名,人稱「青藤、白陽」。
徐渭
他的寫意水墨花鳥畫,氣勢縱橫奔放,不拘小節,筆簡意賅,用墨多用潑墨,很少著色,層次分明,虛實相生,水墨淋漓,生動無比。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的水墨葡萄,串串果實倒掛枝頭,水鮮嫩欲滴,形象生動,茂盛的葉子以大塊水墨點成,風格疏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的大寫意花卉的風格。豐富的運動軌跡與濃淡、徐疾、大小、干濕、疏密程度各異的筆蹤墨韻,無不具備振筆疾書的即興性和不可重復性,呈現出中國繪畫中最為強烈的抽象表現主義。這不是一般的描摹物象,而是藝術的加工,使其蘊含某種內在的氣質、精神,這種氣質、精神又使欣賞者有如臨其境之感。徐渭筆下的南瓜、菊花圖,一氣呵成,驅墨如雲,氣勢逼人,同時又恰如其分的駕馭筆墨,輕重、濃淡、疏密、干濕極富變化。墨法上既呈隨意浸滲的墨暈,又見控製得宜的濃淡。雖然被徐渭自稱「戲抹」,然而在寫意中仍生動的傳達出了花果的不同秉性和生韻。它的梧桐圖,只以潑墨筆法繪其一小部分,卻有使人聯想到挺拔正直的參天梧桐。正如翁方綱所說:「紙才一尺樹百尺,何以著此青林廬。恐是磊落千丈氣,夜半被酒歌噓唏。」
(《復初齋詩集》)徐渭以其精湛的筆法,在似與不似之間,為欣賞者營造出一片開闊的審美天地。
『叄』 求「海上畫派」相關資料
海上畫派
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上海成為近代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地位的確立,吸引了各地畫壇名家雲集滬濱,各施所能,逐漸形成「海上畫派」。當時寓居上海的名畫家有虞谷、任熊、任薰、任頤(伯年)、胡公壽、高邕之、顧鶴慶、吳昌碩、倪墨畊等人,他們大都平民出身,以賣畫為業,創作題材豐富,畫面清新通俗,深受工商人士和平民階層的歡迎。其遺風流波,影響至今。他們的作品在今天的書畫藝術市場上仍佔有很大的份額。
海上畫派,一般指的是發生於十九世紀中葉(1843年),至廿世紀初期(1927年)時,一群畫家活躍於上海地區,並從事繪畫創作的結果與風尚。就區域性而言,上海的開埠,所引發的社會發展——屬於政治的、文化的、生活的多元性,包括商業的頻繁已成為中國的活動特區,人民的生活也隨著商業興趣,而有更廣泛的視野;就經濟的發展,使之富裕的象徵,甚至酬謝禮物,便落在精緻文化的發展上;就文化特質來說,繪畫創作是極為適宜的主題藝術。因此,自古雖也有賣畫的記載,但文人大都以知音相贈,或停留在教書授徒,以求「束修」的供養,雖然先有鄭板橋等人,有類似職業性的主張外,真正以畫為職業的事件,上海地區的繁榮,成為此風氣的催發者。究其原因,當然是上海地區,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包括了政治的涉入,被劃入外國道商的港口;本身傳統文化的承繼,如揚州畫派的存留,事實上商賈與仕紳交往之間,繪畫與書法的贈酬,是極為現實性的禮品,典雅適宜;這項經濟狀況的衡量,也間接促成上海地區藝術活動的蓬勃發展,所以說上海的畫風已接近職業性、專業性的畫作,並且頗有現實性的題材,包括傳統人文精神的形式,諸如吉祥意義、道德品評、祈求理想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緒」性的創作,如喜怒哀樂為內涵,這便是海上畫派大都以花鳥畫為主的主因。因為山水畫較不易表現出大富大貴的即興題意,言及此,這又要檢視繪畫完成的快慢問題,花鳥畫頗具象徵性的意義,配合人物畫亦近於人情世故的題材,只要安置妥當,畫家在快速度下,很容易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山水畫雖有簡筆畫法,畢竟無法草率,因此海上畫派的風格趨向民俗性的畫作,亦歷歷可數。當然就繪畫發展而言,外延於內斂的充實,當畫家感受到仕紳與商業之間有所牽動時,如何引導人情高雅又簡明的畫法,是促成畫風的主因。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文可從海上畫派諸多畫家,歸納出以下幾點特點。
其一是花鳥畫為多,其次人物、再次山水畫,依序再為雜項題材,就傳統的意義上,有來自古詩詞、文學作為基調,再佐以西方反襯法、結構法、設色法等,在筆法墨法的應用上,簡逸而明快,只求意境而略其形式。
其二頗具象徵性的表現,不論是花鳥或人物畫,富貴寓於牡丹等花卉,結義於桃園等借古喻今,山川風光於南山之麓等,都是具有象徵的手法,講究內涵的充實。
其三是造型與色彩華美,為了實用性與現實性,在造型的流暢上,以及較濃麗的色澤上,頗能迎合商業性的活動,也較受一般人所喜愛,此一風格顯然也受西風美術表現法的影響。
其四強調畫法的根源,與清代的考據學有相當大的關系,因此常有模仿或模擬的同類畫作出現,然求畫者絡繹於途,即表現出此畫作其來有自,已開始有形式化的趨向。
除了這些特點外,畫家的作畫數量也有大量生產的趨勢,至今尚能檢視的海上畫派的畫作,恐仍無法估計。
就比較常被討論的畫家,依其畫風可略提幾位代表性的畫家,以為進一步深層研究的參考。 在此可分為:
民間畫派者:有朱熊,工花卉,師法白陽山人,尤有簡逸之筆;張熊[花卉冊
1872],工花卉,畫風保守,晚年作沒骨、水墨淋漓,用色艷而不俗,子弟甚多;王禮,習花卉,取徑新羅、陳老蓮、惲南田等人,弟子有朱偁、任伯年等人;任熊,構圖奇特、變化多樣,善人物、花鳥等,與任熏、任頤、任預等人被稱為早期海派「四任」之首;朱偁,初學張熊花鳥,後師承王禮,從其學者亦多;錢慧安以人物畫為多,花卉次之,從其學者亦眾;任熏,人物、花卉、山川皆師其兄任熊之筆法:吳嘉猷,人物仕女、山水、花鳥等為專長;任頤,花鳥、人物走獸均佳,畫風更近民間現實精神。此一派風格,延續在中上層社會中,所傳承之美學理念,除了文人畫精神的原素外,加入通俗的平實題材,有借景寫意的意義,並且開始有西方式的寫生事實,顯然受到近代西方美術觀念的影響,其影響近代五十年的中國畫風,也歷歷可屬。
金石畫派者:融書法寫意為主,雖也具文人畫意或形式,更為重要的也是使中國畫形式化的開端。作者計有虛谷,畫作以寫意為主,將自然景物變形、簡化、書寫化;趙之謙,書畫皆佳,善金石考據,畫以花鳥畫為佳,筆調涵有金石氣,即枯濕濃干白,以書法線條為行筆方式;蒲華,以青藤、白陽為宗,筆墨恣肆、奔放、真率。學生楊士猷傳其方法;吳昌碩[紫藤1919],書畫印均為所長,行筆如寫,畫境質朴,力求畫面光整與平衡,受其影響者如齊白石、潘天壽等等;高邕,以書法為主,用筆深重,畫宗八大、石濤,對於書畫活動貢獻大,此畫派特色,均強調畫法如書法,書畫同源,以書法筆法應用於繪畫形質,力促筆墨的老辣古樸
『肆』 請介紹一下明清時期代表人物、作品、特點等
明清時期繪畫流派的涌現
文章出處:中國書畫家網 發布時間:2004-01-11
鴉片戰爭前的明清時期(1368年-1840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文化雖然趨於保守,但繪畫領域卻出現許多富有特色的流派與個性強烈的畫家,各領風騷,樹織畫壇。
[明]陳洪綬《荷花鴛鴦圖》
明初崇尚宋代畫風的畫家遍於宮廷、民間,明代中期文人畫重新復興於蘇州,後期士大夫文人畫更是向獨抒性靈發展,以畫為樂、以畫為寄。
[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之一
明清變革,並沒有割裂繪畫的傳統,清代仍然畫派林立,摹古、創新各行其道;文人畫、西洋畫也對宮廷繪畫產生了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文人還以畫為生、以畫泄憤,金石書法的剛健之風也溶入了繪畫。民間繪畫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為中國古代繪畫的最後輝煌,清代繪畫已呈現出發生奇變的傾向,為近代中國繪畫的改革作好了准備。
[明]陳洪綬《品茶圖》
「華山派」與明畫院繪畫
明太祖朱元璋長於武功,拙於文治,他當政時期厲行文化專制主義,摧殘藝文,畫壇一派蕭條景象。而采葯於北方的醫生兼業余畫家王履(1332年-?)則倖免於難。他工山水,不拘守前人成法,主張深入自然,師法造化,從真山水中吸取創作素材。
[明]王 履《華山圖冊》之一
有《華山圖冊》存世,繪陝西華山小景40幅,題詩拔文,抒寫欣賞自然風光的感受。山體作小斧劈皴,奇峭偉岸,林木雜生,雲煙流布;筆墨蒼勁,變化靈活,氣韻生動。後人稱他取法自然山水的畫風為「華山派」。
[明]王 履《華山圖冊》之一
明成祖朱棣雖也實行文化專制,但手法與乃父不同,而是將文人、畫士廷攬入宮,為其服務。王紱、謝縉等人就是被薦舉的畫家。洪熙、宣德以至成化、弘治皇帝當政時期,宮廷畫家也一度興旺,如邊景昭、林良、呂紀等人,較為著名。他們的作品以兼工帶寫見長,設色富麗,題材吉祥,如象徵長壽之松、鶴,象徵興旺之蘭、竹,象徵富貴之錦雞,象徵幸福之喜鵲等,一派昇平氣象。呂紀的花鳥畫還含有規勸皇帝實行善政的意思,如《三思圖》,畫三隻相思鳥,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
[明]呂 紀《三思圖》
《殘荷鷹鷺圖》,畫一隻雄鷹正轉身下撲,荷塘中白鷺和小鳥都驚慌逃避,不知所措,藉以告戒皇帝不要濫用武功。繪畫在開明的政治氣候下,顯然又得到更進一步地發展。
[明]呂 紀《殘荷鷹鷺圖》
----------------------------------------------------------------------------------------------
「浙派」的創導者戴進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戴進(1377年-1462年)是明初功力精深的大畫家,他曾在宣德年間被薦入宮,後遭忌返回家鄉,賣畫為生。逝後葬於西湖附近洪春橋畔。
[明]戴 進《關山行旅圖》
戴進技藝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長,面貌也有多種變化,山水取法宋人蒼勁一派,又融以元人水墨法傳統,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筆較重,粗獷有力,氣勢充沛。人物工意結合,面部描寫較細,神態生動,衣紋線條則粗放頓挫,勁練灑脫,風貌獨具,花鳥既能工筆設色,又能水墨寫意。
[明]戴 進《溪堂詩意圖》
戴進的直接繼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鉞、夏芷等,均為浙江人,故他的傳派世稱「浙派」。受戴進影響,江夏人吳偉筆墨更為縱放,被稱作「江夏派」。 在「浙派」的影響下,成化、弘治時期宮廷內外的畫風多傾向於粗筆水墨,以挺拔豪放取勝,風行百餘年,直至沈周、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崛起而告衰落。
[明]吳 偉《灞橋風雪圖》
----------------------------------------------------------------------------------------------
極富書卷氣的「吳門畫派」
明代中期隨著經濟生活的繁榮,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路」的蘇州(俗稱吳門)涌現出卓有成就的畫家群體,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為著名,人稱「吳門畫派」。他們的作品大多數表現江南文人優雅閑適的生活情趣。
[明]文徵明《真賞齋圖》(局部)
「吳門畫派」的四大家各有千秋,其創始人沈周功力深厚,不慕功名,最富文人氣質,他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書法雄厚渾朴,兼工山水、花鳥、人物,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年筆墨簡放粗豪,氣勢雄強。所作率意縱逸,寓有野逸之趣,成為明代復興文人畫的先鋒。
[明]沈 周《廬山高圖》
沈周的弟子文徵明,曾為利祿所驅,舉薦入京為翰林待詔,後不得意,辭官歸里,書畫終老。他的書畫技藝也很全面,文雅典麗,筆墨蘊籍含蓄,風骨秀逸。文徵明長壽而勤奮,傳世作品甚多,子侄、弟子流風不絕,至清初不衰,故而他成為「吳門畫派」中影響最大的人物。
[明]文徵明《曲港歸舟圖》
文徵明的好友唐寅,穎悟異常,年青時應試,中應天府(今南京)解元,後入京會試,因舞弊案牽連下獄,罷為吏。他一氣之下絕意仕進,放情聲色,詩文書畫為生。
[明]唐 寅《孟蜀宮妓圖》
唐寅的作品以工細為主,又兼有文人的筆墨,富有詩一般的意境;書法秀逸遒勁,風格灑脫,雅俗共賞,深受歡迎。他也是一位人物、山水、花鳥兼工的畫家,並因生活跌宕多趣,風流不羈,而成為家喻戶曉的江南才子。
[明]唐 寅《古木幽篁圖》
文、唐的畫友仇英,出身工匠,但勤奮好學,創作態度十分認真,一絲不苟,所繪人物、山水,精工具體,設色清麗,構圖繁密,意境深邃,文雅而嚴謹,匠心獨運,為他人所不及。故而他贏得畫壇的尊重,成為「吳門畫派」四家之一。
[明]仇 英《桃源仙境圖》
「吳門畫派」是一個既有文人畫家,又有職業畫家、畫工的群體,它的出現,既振興了文人畫,又規范了「浙派」末流技法粗陋之習,推動了明代繪畫深入發展。
[明]唐 寅《落霞孤鶩圖》
----------------------------------------------------------------------------------------------
陳淳、徐渭的寫意花鳥
在「吳門畫派」興復文人畫的風潮影響下,隨著思想家強調發揮主觀能動的「心學」興起,明代中期的繪畫變得更有生氣,在技法上也有許多突破,表現於花鳥畫創作上,水墨寫意的大家應運而生,他們就是號白陽山人的陳淳(1483年-1544年),及號青藤的徐渭,世稱「青藤白陽」。
陳淳的花鳥畫師法沈周,用筆隨意,自由縱橫,淡墨疏筆,生趣橫溢,是位以拙勝巧的高手。他的水墨花卉常常是一花數葉,疏淡欹斜,比沈周的作品更為活潑。
[明]陳 淳《花卉冊》之一
徐渭較陳淳更為放縱,以潑墨大寫意花鳥畫見長,不求形似求生韻,筆勢激動,氣度軒昂,如感情之渲泄,澎湃洶涌。這與他懷才不遇的坎坷經歷大有關聯,才情在仕途上受阻,卻在詩文書畫上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如《墨葡萄圖》軸,幾無線條,全用潑墨潑水而成,卻墨分五色,濃淡有致,形態生動;狂放之氣,足以驕人。
[明]徐 渭《墨葡萄圖》
徐渭的人物畫也很精彩,寥寥數筆,即見精神,有《驢背吟詩圖》等。
[明]徐 渭《驢背吟詩圖》
----------------------------------------------------------------------------------------------
董其昌的繪畫風格
明代後期的畫壇中心人物是董其昌(1555年-1636年)。他誕生於經濟發達的松江,官至禮部尚書,是繼元代趙孟鈧
『伍』 吳門四家 吳門書法三大家 南陳北崔 南北宗論 外銷畫 決瀾社 北平藝專 美育 大魯藝 傷痕美術 新潮美術
明四家(吳門四家):指中國畫史上沈周、文徵明、唐悄彎寅、仇英四位明代畫家。「吳門四家」中沈周與文徵明,是吳門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他們都在江余運慎蘇蘇州從事繪畫活動。因蘇州古為吳地,故又稱、沈、文、唐、仇為「吳門四家」。
明代中期的蘇州,有三位才子,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祝允明、文徵明和王寵。他們多才多藝,特別是在書法方面功力深厚,個性鮮明,風格獨特豎敬,號稱「吳門書法三大家」.
『陸』 」青藤白陽」指哪兩位畫家他們對我國花鳥畫發展的主要貢獻是什麼
1.明代水墨大寫意花鳥畫的代表畫家徐渭、陳淳,被後人譽為「青藤白陽專」。
2.徐渭的潑墨寫意花鳥屬畫,別開生面自成一家。其花鳥畫,兼收各家之長而不為所限,大膽變革,極具創造力。其寫意畫,無論是花卉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一切盡在似與不似之間,對筆下的四時花木,畫家運用勾、點、潑、皴等多種筆墨形態,將牡丹之雍容 、紫薇之雋秀、竹子之蕭疏、霜菊之孤傲、寒梅之挺潔的神韻刻畫的入木三分,分別舒展九尺與五尺的梧桐和芭蕉,直沖畫外,不見首尾,與密如驟雨的葡萄、虯如蟠龍的藤蔓構成了巨大的張力,充溢在畫面中的縱橫之氣和豪放境界更是前所未有。他又融勁健的筆法於畫中,書與畫相得益彰,給人以豐富的想像。
3.陳淳山水的沒骨寫意花鳥畫,深具特色。在寫意花卉方面,陳淳獨得玄門,筆法揮灑自如,富有疏朗輕健的風姿,用墨設色,則如徐沁所謂「淺色淡墨之痕俱化矣!」明萬曆年間即有人曾評價過陳淳在花卉方面的造詣和聲譽都超過了文徵明,成為繼沈周之後的吳門大家。明清以來畫家,尤其在花鳥畫方面,受他的影響很深。
摘自網路,經簡單整理,希望能幫到你
『柒』 香港保利拍賣字畫真跡嗎
是真跡,拍賣會拍賣的字畫基本都是真跡不會有高仿之類的。
『捌』 竹石的詩意是什麼
竹石的詩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縫中。
經歷無數磨難和打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
『玖』 花鳥畫的歷代名家
歷代花鳥畫家輩出,如唐代薛稷的鶴、邊鸞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暉的鷹,黃筌、徐熙的花鳥;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吳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喦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齊白石的花果、徐悲鴻的馬、潘天壽的雁盪山花、朱宣鹹的梅花、李苦禪的鷹、李可染的牛、陳之佛的工筆重彩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綿延不絕。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孫。官至太子少保、禮部尚書,人稱「薛少保」。以書法名世,為書法初唐四大家之一。也擅畫人物、佛像、鳥獸、樹石,畫鶴尤其生動,時稱一絕,李白、杜甫等都曾吟詩頌其畫鶴。繪畫作品已無存。曹霸,譙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魏高貴鄉公曹髦後裔,官至左武衛將軍。畫承家學,擅畫馬,亦工肖像。成名於玄宗開元年間,天寶末年曾修補《凌煙閣功臣像》及畫「御馬」,技藝精闢,杜甫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推許之。今畫跡已不傳。
韓干,京兆(今西安)人,活動於玄宗時代。少年時曾作酒肆傭工,得王維資助,改學繪畫,十年而成。擅畫肖像、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畫馬師承曹霸,但更重寫生,所畫之馬,壯健神駿,被譽為「古今獨步」。現存作品有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牧馬圖》冊頁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照夜白圖》卷。《牧馬圖》畫一虞官駕白馬緩行,右側為一黑馬,用筆纖細遒勁,色墨渲染得宜。此畫曾經南唐內府及宣和內府收藏,並有宋徽宗題「韓干真跡」。《照夜白圖》畫玄宗坐騎照夜白,也是流傳有緒的作品。另有舊題《韓干神駿圖》卷,藏遼寧省博物館,今定為五代人仿作。
韋偃,長安(今西安)人,寓居於蜀,擅畫人物、鞍馬及山水。雖承家學傳統,但青出於藍。據記載,他畫白川原牧馬,馬的姿態變化萬千,窮極生動。今可以通過故宮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韋偃牧放圖》卷一畫來了解其風范,該圖繪駿馬一千二百餘匹、圉人等一百四十餘名,眾馬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此外,他所畫山水,也對唐代山水松石的變革有過重要作用。
邊鸞,京兆(今西安)人。官至右衛長史。擅畫禽鳥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鳥畫獨立成科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傳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圖》,圖錄於《唐宋元明名畫大觀》。
刁光胤(約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長安(今西安)人。唐天復年間避亂入蜀,留居30餘年,卒於蜀。擅畫龍水、竹石、花鳥等,一生作畫勤奮,多為花鳥,為五代著名畫家黃筌老師,親授其藝。傳世作品《寫生花卉冊》已被定為偽托之作。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人,黃筌次子。原在西蜀畫院供職,後隨舊主入宋。黃筌去世後,黃居寀成為領袖人物,受到太祖、太宗的重用,他的畫法也成為畫院的標准,在宋代宮廷中佔了90餘年的主導地位。其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山鷓棘雀圖》軸,以細線勾出輪廓,然後敷重彩,層層暈染,感覺極為細膩,有富貴華麗之趣。
趙昌(?-約1016),字昌之,廣漢(今四川劍南)人。擅畫花果,師事滕昌祐,有「出藍」之譽。喜畫折枝花卉,擅長著色。作品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寫生蛺蝶圖》卷傳為其作品,專家多以為不真。畫院待詔林椿以花鳥翎毛著稱於時,畫法師趙昌,今有《果熟禽來圖》(故宮博物院藏)傳世,與記載中趙昌畫法相似。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善畫獐、猿及花果禽鳥等。據說曾深入山中居住,觀察獸類活動,所畫動物極其生動傳神。英宗時應召入畫院在西廡殿作《百猿圖》,未竟而卒。今傳有《聚猿圖》(藏日本),畫於崇山峻嶺間嬉戲的群猿。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宋神宗時畫院畫家。除擅畫花鳥外,也擅畫道釋鬼神,創作不少壁畫。其花鳥畫重寫生,並且不打草稿。傳世作品有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雙喜圖》軸,描繪西風襲過的深秋野外,一對綬帶鳥飛來,對野兔嘰叫。禽兔刻畫細膩,樹石草坡則用筆老健。故宮博物院藏有其《寒雀圖》卷,畫數只麻雀於枯枝間棲憩的情景。其弟崔愨,字子中,也是畫院畫家,兄弟齊名,且畫風相近,都是改變宋初以來「黃氏體制」的中堅人物。文同(1018-1079),字與可,世稱石室先生,又自號笑笑先生、錦江道人。梓州永泰(今四川鹽亭)人。歷任司封員外郎、秘閣校理和陵州、洋州、湖州知州等。擅詩文詞翰,亦長飛白書,在繪畫上以墨竹聞名,稱「湖州竹派」,成語「胸有成竹」即出於他的說法。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傳世作品極少,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圖》為其真跡,畫倒垂竹一枝,形象真實,筆法嚴謹。廣東博物館藏有《墨竹圖》一軸,系此軸臨本。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枯木竹石合卷》,真偽待考;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墨竹圖》軸,系傳派作品。
揚補之(1097-1169),字無咎,號逃禪老人,又號清夷長者,南昌人。生平事跡不詳,據傳一生不仕,擅詞翰,工書法,尤長畫梅。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四梅花圖》卷,四枝梅花分別描繪從未開、欲放、盛開、殘敗等開放全過程。畫法全用水墨,枝幹皴擦用飛白法,花瓣用白描勾寫。故宮博物院還藏有《雪梅圖》卷等。其傳人有其外甥湯正仲及徐禹功、趙孟堅等。
趙孟堅(1199-?),字子固,號彝齋,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南渡後寓居嘉興海鹽。其雖為宗室,但家境清寒,進士及第後任過一些小官,後提拔為提轄左藏庫,出守嚴州。擅畫水墨白描水仙、梅花、蘭、 竹石等,風格清秀淡雅。今傳世作品有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墨蘭圖》卷、《歲寒三友圖》頁、《水仙圖》卷。其中,《水仙圖》卷系白描手法勾畫花葉,微染濃淡墨色,分出陰陽向背,實為獨創之畫法。
李公麟(生平事跡見前),傳世作品中的《五馬圖》是最為可信的真跡之一,雖無款,但有其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跋為證。該畫描繪西域進獻給北宋的五匹駿馬,分別有奚官牽引,人馬造型准確生動,線條洗煉概括,神情各異。《臨韋偃牧放圖》是李公麟奉皇命而臨摹的,畫中已摻雜了他自己的畫法。前圖二戰前曾存日本私人處,後稱已毀於戰火。後圖藏於故宮博物院,千馬百人,巍為壯觀。
祁序,江南人,工花竹翎毛,擅畫水牛。今存《江山放牧圖》卷,藏於故宮博物院。此畫描寫江南水鄉兒童們放牧情形,兒童們或吹笛,或弈棋,或放風箏,遠處還有農民荷鋤而行,充滿著田園之樂。
錢選(13世紀至14世紀初),字舜舉,號玉潭,別號巽峰、清癯老人、習懶翁、霅溪翁等,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進士,工詩、書、畫,以繪畫成就最為突出,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鞍馬等均深有造詣,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畫家,與趙孟鍆
『拾』 陳淳屬於哪個時期的畫家,代表作有哪些
明代畫家陳淳,1482-1544(一作1482-1539),明。字道復,後以字行,更字復甫,號白陽,亦號白陽山人,蘇州(今江蘇戚如李蘇州)人。天才秀發,凡經學古文、詞章,書法、詩、畫,咸臻其妙。少年作畫高遲,亦學元人為精工,中歲忽斟酌米、高間,寫意而已。畫山水淋漓疏爽,不落蹊徑。尤妙寫生,一花半葉,淡墨欹毫,而疏斜歷亂,偏其反而,咄咄逼真。久之,並淺色淺墨之痕漸橡芹無矣。嘗游文徵明之門,徵明嘗微笑謂:「吾道復舉業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正書初從文氏,欲取風韻,遂成媚側;行書出楊凝式、林藻,老筆縱橫可賞;小篆瀟灑而勁。巡撫都御史陳公開館禮聘,俾書五經、周禮鏤板置學,名益大震。卒年六十二,一作五十八。現存作品《松菊圖》、《葵石圖》、《菊花圖》、《折枝柿》、《瓶蓮圖》、《花卉》扇面等。陳淳寫意,淡墨欹毫,獨創面目,在寫意花鳥方面顯得更有貢獻,成為明中葉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