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花卉冊
⑴ 誰知道揚州八怪之一李禪的生平簡介 最重要的是要他的所有的繪畫作品 要最最詳細的 謝謝啦 很急的 謝謝
李鱓,中國清代著名畫家,字宗揚,號復堂,別號懊道人、墨磨人,揚州八怪之一,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今興化市)人,其宮廷工筆畫造詣頗深,中年始畫風變化,轉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李鱓是明代狀元宰相李春芳的第6代裔孫,後代定居江蘇鎮江。
中文名:李鱓
別名:宗揚,復堂,懊道人,墨磨人
國籍:中國
出生地: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
出生日期:1682年
職業:書畫
主要成就:拓展了寫意花鳥畫的表現領域
代表作品:《李鱓花鳥冊》;《李鱓花卉冊》
李鱓康熙五十年中舉,於康熙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但遭忌離職。於乾隆三年出任山東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頗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後居揚州,以畫為生。李鱓工詩文書畫。曾隨蔣廷錫、高其佩學畫。後又受石濤影響,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畫風工細嚴謹,頗有法度。中年始轉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
李鱓的鱓字,有兩種讀法。一讀為tuó(駝),同鼉,即豬婆龍,「神獸」也。據臨淄的老先生回憶,昔日李鱓在臨淄為縣令時,人皆知為李tuó,士人相戒,切勿讀錯官諱。李鱓《鱖魚圖》
又一種讀法,即shàn(善),同鱔魚之鱔。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題畫署名為「鱔」,承認自己不過是江淮間一條普普通通的鱔魚罷了。從鼉到鱔,從神獸到淪為一條其貌不揚的小魚,多少影射了主人公「兩革功名一貶官」的坎坷命運,反映了主人公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畫為業的始終不能求得自我平衡的悲涼心境。
李鱓自由喜愛繪畫,16歲已經頗有名氣,後入宮廷成為宮廷畫師,但是他的人生並不順坦。李鱓「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同鄉人鄭燮(鄭板橋)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板橋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並說他是「才雄頗為世所忌,口雖贊嘆心不然」。曲折的人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繪畫藝術風格。李鱓書法作品行書軸
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濤筆法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土牆蝶花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松藤圖》軸等。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書畫名家全集」,有《李鱓畫集(上下卷)》。李鱓的繪畫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李鱓書法作品行書軸首先,他大大拓展了寫意花鳥畫的表現領域,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用具,乃至向來不登大雅之堂的農家食用之物如桑、蠶、破芭蕉扇之類,也一一攝入畫中,其題材之廣泛多樣遠遠超過了前人。第二,在寫意花鳥畫的表現技巧上,他亦有新的突破,努力學習石濤破筆潑墨的畫法,酣暢淋漓,筆墨奔放,富有動感,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創作激情。同時,他又吸取了沒骨花卉的表現方法,工細嚴謹,色墨淡雅,變化豐富,形體富於立體感,在作畫時,他經常能做到二者並用,自然渾融,靈活多變,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在揚州八怪中,李鱓是受到清末批評家猛烈批評的一位,主要指責他脫離傳統,筆墨缺乏蘊藉含蓄,有「霸悍之氣」、「失之於獷」等。縱觀李鱓一生創作,他是一位富有獨創才能的畫家。
李鱓詩才書法成就也堪稱卓然。李鱓書法作品
李鱓書法古樸,具顏、柳筋骨。作畫時喜歡在畫幅上長題滿跋,有時甚至於把參差錯落的題字,寫滿畫面,於質實中見空靈,使整幅畫面氣韻更加淋漓酣暢。為此秦祖詠說他「書法古樸,款題隨意布置,另有別致,殆亦擺脫俗格,自立門庭者也」。
此冊乾隆時原裝裱,品相絕佳,原藏日本,曾於日本「揚州八怪」展上展出,而且當時「揚州八怪」展的宣傳海報所用圖片即為此冊中「蕉陰蘭蕙」一開。藏於日本的《懊道人真跡》
據日本原藏者介紹,此冊幾十年前在日還出版過掛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冊尺寸46.2*31.2cm,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李鱓書畫全集》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此冊似為國內公私所藏李鱓冊頁中尺寸最大的一本!
編輯本段《李鱓花卉冊》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李鱓花卉冊》照片
文物出版社出版,1964年11月一版一次,6開本,共計印有600冊。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松藤圖》
《松藤圖》,作者清代李鱓,紙本設色縱126厘米橫62.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李鱓
《松藤圖》是畫家中年時的作品。畫中一棵老松斜向伸入畫面,樹皮斑駁,松枝繁茂;松樹旁邊一棵藤條攀緣而上;墨中略施色澤。右上空處題七絕一首:「吟遍春風十萬枝,幽尋何處更題詩。空庭霽後簾高卷,一樹藤花夕照時。」此詩也道出了畫家當時的心態。畫家以畫花卉竹石聞名,他起初的畫風是較為工整的,後逐漸轉為豪放的風格,成熟時期的畫風受明代徐渭影響很深,一改過去規矩工整為縱逸瀟灑,形成了自己的畫風。
⑵ 李禪最擅長畫什麼
李鱓康熙五十年中舉, 於康熙五十三年以繪畫召為內廷供奉,因不願受「正統派」畫風束縛而被排擠但遭忌離職。 於乾隆三年出任山東滕縣知縣。為政清簡,頗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被罷官,後居揚州,以畫為生。 李鱓工詩文書畫。曾隨蔣廷錫、高其佩學畫。後又受石濤影響,擅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畫風工細嚴謹,頗有法度。中年始轉入粗筆寫意,大膽潑辣,揮灑自如,感情充沛,富有氣勢。「鱓」字兩讀映射人生坎坷
李鱓的鱓字,有兩種讀法。 一讀為tuó(駝),同鼉,即豬婆龍,「神獸」也。據臨淄的老先生回憶,昔日李鱓在臨淄為縣令時,人皆知為李tuó,士人相戒,切謹御勿讀錯官諱。 李鱓《鱖魚圖》
又一種讀法,即shàn(善),同鱔魚之鱔。李鱓落拓江湖,多次題畫署名為「鱔」,承認自己不過是江淮間一條普普通通的鱔魚罷了。 從鼉到鱔,從神獸到淪為一條其貌不揚的小魚,多少影射了主人公「兩革功名一貶官」的坎坷命運,反映了主人公仕途失意而不得不以畫為業的始終不能求得自我平衡的悲涼心境。
繪畫藝術成就
李鱓自由喜愛繪畫,16歲已經頗有名氣,後入宮廷成為宮廷畫師,但是他的人生並不順坦。李鱓「以忤大吏罷歸」。在「兩革科名一貶官」之後,至揚州賣畫為生。與同鄉人鄭燮(鄭板橋)關系最為密切,故鄭板橋有「賣畫揚州,與李同老」之說,並說他是「才雄頗為世所忌,口雖贊嘆心不然」。曲折的人生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繪畫藝術風格。 李鱓書法作品行書軸
他早年曾從同鄉魏凌蒼學畫山水,繼承黃公望一路,供奉內廷時曾隨蔣廷學畫,畫法工緻。後又向指頭畫大師高其佩求教,進而崇尚寫意。在揚州又從石樑或濤筆法 中得到啟發,遂以破筆潑墨作畫,風格為之大變,形成自己任意揮灑、「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喜於畫上作長文題跋,字跡參差錯落, 使畫面十分豐富,其作品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傳世畫跡有南京博物院藏《土牆蝶花圖》軸、故宮博物院藏《松藤圖》軸等。 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國書畫名家全集」,有《李鱓畫集(上下卷)》。 李鱓的繪畫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李鱓書法作品行書軸 首先,他大大拓展了寫意花鳥畫的表現領域,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用具,乃至向來祥渣岩不登大雅之堂的農家食用之物如桑、蠶、破芭蕉扇之類,也一一攝入畫中,其題材之廣泛多樣遠遠超過了前人。 第二,在寫意花鳥畫的表現技巧上,他亦有新的突破,努力學習石濤破筆潑墨的畫法,酣暢淋漓,筆墨奔放,富有動感,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創作激情。同時,他又吸取了沒骨花卉的表現方法,工細嚴謹,色墨淡雅,變化豐富,形體富於立體感,在作畫時,他經常能做到二者並用,自然渾融,靈活多變,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 在揚州八怪中,李鱓是受到清末批評家猛烈批評的一位,主要指責他脫離傳統,筆墨缺乏蘊藉含蓄,有「霸悍之氣」、「失之於獷」等。縱觀李鱓一生創作,他是一位富有獨創才能的畫家。
多才多藝
李鱓詩才書法成就也堪稱卓然。 李鱓書法作品
李鱓書法古樸,具顏、柳筋骨。作畫時喜歡在畫幅上長題滿跋,有時甚至於把參差錯落的題字,寫滿畫面,於質實中見空靈,使整幅畫面氣韻更加淋漓酣暢。 為此秦祖詠說他「書法古樸,款題隨意布置,另有別致,殆亦擺脫俗格,自立門庭者也」。
《李鱓花鳥冊》十二開
此冊乾隆時原裝裱,品相絕佳,原藏日本,曾於日本「揚州八怪」展上展出,而且當時「揚州八怪」展的宣傳海報所用圖片即為此冊中「蕉陰蘭蕙」一開。 藏於日本的《懊道人真跡》
據日本原藏者介紹,此冊幾十年前在日還出版過掛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冊尺寸46.2*31.2cm,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李鱓書畫全集》及《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此冊似為國內公私所藏李鱓冊頁中尺寸最大的一本!
《李鱓花卉冊》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李鱓花卉冊》照片
文物出版社出版,1964年11月一版一次,6開本,共計印有600冊。
作品賞析:《松藤圖》
《松藤圖》,作者清代李鱓,紙本設色縱126厘米橫62.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李鱓
《松藤圖》是畫家中年時的作品。畫中一棵老松斜向伸入畫面,樹皮斑駁,松枝繁茂;松樹旁邊一棵藤條攀緣而上;墨中略施色澤。右上空處題七絕一首:「吟遍春風十萬枝,幽尋何處更題詩。空庭霽後簾高卷,一樹藤花夕照時。」此詩也道出了畫家當時的心態。畫家以畫花卉竹石聞名,他起初的畫風是較為工整的,後逐漸轉為豪放的風格,成熟時期的畫風受明代徐渭影響很深,一改過去規矩工整為縱逸瀟灑,形成了自己的畫風。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49901.htm
⑶ 鄭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其餘七位是
較為公認的揚州八怪為:金農、鄭板橋、黃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羅聘、高翔。
1、金農(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
代表作有《東萼吐華圖》、《空捍如灑圖》、《臘梅初綻圖》、《玉蝶清標圖》、《鐵軒疏花圖》、《菩薩妙相圖》、《瓊姿俟賞圖》等。著有《冬心詩集》、《冬心隨筆》、《冬心雜著》等。
(3)李鱓花卉冊擴展閱讀:
「揚州八怪」究竟指哪些畫家,說法不盡一致。有人說是八個,有人說不止八個;有人說這八個,有人說另外八個。據各種著述記載,計有十五人之多。
因清末李玉棻《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是記載「八怪」較早而又最全的,所以一般人還是以李玉棻所提出的八人為准。即:汪士慎、鄭燮、高翔、金農、李鱓、黃慎、李方膺、羅聘。
至於有人提到的其它畫家,如阮元、華岩、閔貞、高鳳翰、李勉、陳撰、邊壽民、楊法等,因畫風接近,也可並入。因「八」字可看作數詞,也可看做約數。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後世畫家所傳承,有時含貶義。近現代名畫家如王小梅、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任伯年、任渭長、王夢白、王雪濤、唐雲、王一亭、陳師曾、齊白石、徐悲鴻、黃賓虹、潘天壽等,都各自在某些方面受「揚州八怪」的作品影響而自立門戶。
他們中多數人對「揚州八怪」的作品作了高度評價。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雲:「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絕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尤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仁悲於奇妙,尤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
⑷ 「揚州八怪」之一李�W簡介 李�W人物結局 李�W繪畫特點
姓名:李W別名:宗揚、復堂、懊道人、墨磨人
國家:中國
民族:漢族
所處朝代:清朝
出生地:江蘇省揚州府興化縣
出生時間:公元1682年
去世時間:公元1756年
職業:書畫家
主要成就:拓展了寫悶族意花鳥畫空薯的表現領域
代表作品:《李W花鳥冊》、《李W花卉冊》
李W,又名李鱔,是中國清朝著名的書畫家,生於公元1682年,江蘇揚州府興化縣人,為揚州八怪之一。
從李W到李鱔,雖然僅僅只是一個字形的變化,但是在名字變化間,卻蘊含著其人一生的坎坷悲歡。
李W的W,除了與「鱔」的讀法一樣之外,還讀tuó。W同鼉,即豬婆龍,「神獸」也。在當臨淄縣令的時候,大家都還叫他tuó。甚至當時許多人還互相強調,不要讀錯李W的官諱。後來等到李W落魄江湖的時候,他自己都自稱「李鱔」,在畫作上題名李鱔,好似真就是江河間,一個在淤泥中求生存的小魚。
從鼉到鱔,從神獸到淪為一條其貌不揚的小魚,可不就是李鱔他「兩革功名一貶官」的坎坷命運的真實寫照。仕途上的失意,使得他不得不靠賣畫維持生計,始終不能求得自我的平衡和安慰。又如何再能說自己是一種神獸呢?他自己承認自己是一條普通的鱔魚,是他明明白白承認自己失意的表現。
康熙五十年,李鱔開戶總舉人,三年後因為善畫別詔入宮廷,成為宮廷供奉。當時的宮廷畫師,堅持「正統」的畫法,李鱔很不喜歡。在這種畫風的束縛下,以及同僚的排擠嫉妒之下,李鱔最終選擇了離職。
乾隆三年,李鱔出任山東滕縣知縣。在為縣令期間,李鱔勤於政事,公正廉明,為政清簡,很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可惜的是,最後他因為得罪了上司而被罷官,此後百年寓居揚州,靠賣畫維持生計。
李鱔曾經當過宮廷畫家,其繪畫技能自然不容小覷。他早年從蔣延錫、高其佩學畫,畫風與兩人相近。後來又受石濤影響,畫風有所轉變,擅花卉、竹石、松柏。
早些年為宮廷畫師的時候,宮廷工筆畫造詣很深螞虧弊,畫風工細嚴謹,自有一番法度。到了中年之後,便開始轉而粗筆寫意,畫風大膽潑辣,揮灑自如,畫中意境深遠,感情充沛,富有才華,形成「水墨融成奇趣」的獨特風格。
李鱔後期的畫作,喜好在畫作上題字,其所書文字錯落有致,不僅沒有破壞畫作意境,反而豐富了畫面。此種特徵,對晚清花鳥畫有較大的影響。
乾隆二十一年,李鱔在作出《牡丹松藤圖》《花卉圖》、《雜畫冊》之後,便在同年九月於南通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繪畫結局人物揚州
⑸ 揚州畫派的藝術特徵!我要寫論文!
清代康熙朝,政權穩定,社會繁榮,一個藝術新潮派出現在萬商雲集的揚州的畫壇上,這便是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畫家是:金農、黃慎、鄭燮、李鱓、李方膺、高翔、高鳳翰、羅聘。他們在藝術上各有面貌和獨特成就,但又有許多相同之處。他們大多出身知識階層,有的科舉從政,最終厭棄官場,而更多的是一生布衣,不求功名,最終為謀生賣畫而踏上揚州路。藝術上注重抒發心靈,標新立異,不受約束,任情放筆。當時的社會習俗以封建正統為規則 ,如有相違,便被視為異端,世人便以「怪」視之。他們的繪畫卻深受揚州新興的工商士人層的推崇。
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揚州的鹽業進入鼎盛時期。富裕的鹽商們熱衷於附庸風雅,因而在揚州形成對藝術品的強大購買力。那時在揚州畫壇上活躍著一批以賣畫為生的職業畫家,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是金農、黃慎、鄭燮、李鱔、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羅聘等8人。他們在生活作風、藝術觀點、繪畫風格上都有相通之處,因此形成了一個流派——揚州畫派,習慣上稱之為「揚州八怪」。「揚州八怪」在研究、學習傳統的基礎上,不受成法的約束,自由馳騁筆墨,抒發胸懷,以清高絕俗、清新淋漓的畫風出現在清代畫壇上,被當時主張復古的正統畫派視之為「怪」。在中國繪畫藝術發展史上,他們打破常規,推陳出新,樹一代畫風,佔有重要位置。他們繼承了文人畫的藝術傳統,並在文人畫的傳統題材中賦予新意。在構圖布局上,詩、書、畫、印渾然一體;在形式技巧上豐富了水墨寫意法的表現力,用筆奔放,揮灑自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⑹ 白水仙楊素素(古畫、盆景、服飾中的水仙)
作為一年一度的「歲朝清供」中斷不可少的水仙,以其蹈水凌仙之姿成為各朝文人、畫師表現的對象,發展至明清時期,水仙已成為各類器物、服飾中重要的紋飾之一,如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趙孟堅《水仙卷》、明代陳洪綬的《水仙靈石圖》、仇英的《水仙臘梅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玉海棠式水仙盆景」等等。
史籍中關於「水仙」之名的記載常取其三個方面的意涵,起初是指傳說中的水中神仙。司馬承禎《天隱子》解釋:「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越絕書》記載伍子胥為水仙,因為伍子胥自殺後,吳王以其屍沉之江中;《拾遺記》中稱自沉汨羅江的屈原為水仙。
文獻中第一次以「水仙」指稱水仙花,出自唐代段公路所著《北戶錄》,其卷三「睡蓮」條下註:「孫光憲續注曰,從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嘗遺水仙花數本如橘,置之水器中,經年不萎。」故而水仙花是在晚唐由國外傳入,到了宋代開始大量栽培,詩人們也多有吟誦,如劉兼《郡齋寓興》:「秋庭碧蘚鋪雲錦,晚閣紅蕖簇水仙。」辛棄疾《賀新郎·賦水仙》:「雲卧衣裳冷。看蕭然、風前月下,水邊幽影。羅襪塵生凌波去,湯沐煙江萬頃。愛一點、嬌黃成暈。」也是從宋代開始,貫穿到明清,水仙成為詩詞和繪畫中的重要題材。
宋元時期的水仙畫:雅緻秀麗
宋代流傳至今的名家所繪的水仙不多。五代西蜀宮廷畫師黃筌的兒子黃居寀在其《花卉寫生圖冊》中繪有水仙,黃居寀秉承家學,擅繪花竹禽鳥,精於勾勒,用筆勁挺工穩,填彩濃厚華麗。與父黃筌早期同仕後蜀,進入北宋時期仍任翰林待詔,尤得宋太宗趙光義看重,授光祿丞,負責搜藏名畫及鑒定品目。北宋《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有《春山圖》《春岸飛花圖》《桃花山鷓圖》等332件。
《花卉寫生圖冊》該圖冊繪及各種花卉幾十種,勾勒精細,設色濃麗。他筆下叢生的水仙勾勒細致,形態逼真,「金盞銀台」色彩對比鮮明。
《花卉寫生圖冊》局部
《花卉寫生圖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的宋人寫生水仙圖頁中的《趙子園寫生水仙》冊頁,繪制一株水仙上,葉片修長疏朗,水仙花朵形態各異,清明雅緻。是宋代院體畫的代表。
《趙子園寫生水仙》冊頁
南宋院體風格到後期已經愈發僵化,宋末元初的錢選所繪的《八花圖卷》就是錢選從南宋院體風格向文人審美意趣過渡的見證。錢選這卷畫的後面,有趙孟頫的題跋,「右吳興錢選舜舉所畫八花真跡,雖風格似近體,而傅色姿媚殊不可得。爾來此公日酣於酒,手指顫抖難復作此。而鄉里後生多仿效之,有東家捧心之弊,則此卷誠可珍也。至元廿六年九月四日同郡趙孟頫。」
《八花圖卷》中的水仙
宋代畫水仙最出名的則是趙孟頫的哥哥趙孟堅,趙孟堅一生都在南宋,是宋太祖十一世孫,精於白描水仙,他的畫多用水墨,用筆勁利流暢,淡墨微染。
趙孟堅的一幅由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的《水仙卷》,是文人畫中水仙形象的典型代表。此卷長丈余,共繪水仙四十株,花苞花朵一百八十餘,水仙由卷首單株的疏朗到卷尾密集,花葉高下相互穿插,俯仰照應,水仙氣韻靈動。細節方面,水仙葉用粗筆雙鉤法畫成,墨色淡雅,花朵花蕊用工筆描摹。
趙孟堅《水仙卷》
趙孟堅《水仙卷》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也有趙孟堅的《水仙圖卷》,此類畫水仙長卷存世有數本,學界尚存歧見,然多可見其運筆細致、構圖繁復之共通特色,在葉片周圍皆以細線勾勒輪廓,再於葉脈兩側烘染墨色。水仙花的畫法也能見到延續墨梅技法,藉暈染表現花朵的多樣姿態。此類水墨花卉技法,可視為南宋墨戲的新成就。以視覺效果而言,趙孟堅更強調畫面上水墨的運用表現,展現豐富的變化型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趙孟堅的《水仙圖卷》局部
明代水仙畫:淋漓灑脫的寫意
明代是中國花鳥畫的變革期,筆墨開始趨向於簡潔清潤,墨色也開始淋漓灑脫,更加寫意,帶有一種即興寫生創作的韻味。與徐渭並稱「青藤白陽」的陳淳被譽為水墨大寫意花鳥畫派的創始人,在花鳥畫的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中年時的陳淳畫風由之前的工整秀麗逐漸轉變為疏簡奔放。《水仙圖》就是這種轉變的代表,陳淳筆下淡墨雙勾的水仙有著清雅之態,花蕊以重墨點染,葉片直直地上揚,一改之前水仙的柔媚,很有氣勢。並有五言詩「環佩飄然至,群推洛浦仙,微塵真不染,幽韻自生憐」。此外,《水仙圖》也綜合運用了詩書畫的結合和水墨寫意的技法。
陳淳《水仙圖》
陳淳《梅花水仙圖》
明代陳洪綬雖少時師承藍瑛,在水仙這一題材風格上則推崇趙孟堅,但在其三十歲左右所繪的《水仙靈石圖》中,已有鮮明的陳氏風格。圖中一立石崛起,其後有水仙一株,石邊野草數叢。水仙與立石高度相近,挺立高大,不似別家水仙低矮叢生的姿態。水仙造型忠實於自然,花朵盛開者飽滿,未開者渾圓,枯葉部分色彩過渡自然。此幅《水仙靈石圖》題詩曰:「此華韻清冷,開與梅花俱。卻如孤性客,喜與高人居」,上款「十八叔」,署名「洪綬」。
陳洪綬《水仙靈石圖》
陳洪綬差不多同時期創作的《水仙湖石圖》,水仙和山石的變形更為抽象,用筆轉折流暢,水仙清剛婀娜,寓嫵媚於古拙。
陳洪綬《水仙湖石圖》
水仙也是「明四家」的繪畫題材之一。以工細著稱的仇英著名的《水仙臘梅圖》中,頂端一枝臘梅折斜而下,十數朵花,姿態各異,水仙葉子以勾勒填色法繪制,墨色潤澤。該畫右下角有題識:明嘉靖丁未仲冬仇英實父為墨林制。這里提到的墨林為項子京,即項墨林,他是明代唯一收藏家,且擅繪事,與仇英關系密切。
仇英《水仙臘梅圖》
唐寅現存扇面作品較多,以山水、人物、花鳥為主要創作題材。此水仙圖扇面將三叢水仙置於畫面中央,長葉用線頓錯有節,氣貫始終,水仙花姿態多樣,形象逼真。畫面兼工帶寫,設色淡雅。
唐寅水仙扇面
清代水仙畫:天然玉質逞風流
有清一代,水仙的種植更加普遍,甚至作為出口花卉遠銷海外,因而在畫家們筆下,水仙的出鏡率更高。
在明清易代之際的八大山人筆下的水仙,與其他寫意花鳥一樣受到沈周、陳淳、徐渭的影響,用筆較方硬,題材、布局也未脫離前人窠臼,但八大山人最突出的特點「廉」——即用最簡練的筆觸勾勒出畫中風物的精神意趣的手法也貫穿於他繪畫的始終。水仙也和一尾魚、一隻雞、一棵樹一樣,都可以成為一幅完整的畫,並處處凸顯畫家的兀傲之氣。
八大山人的水仙圖
八大山人的水仙圖
石濤也多次以水仙為題材進行創作,關於水墨雙鉤水仙畫法石濤也在一首題畫詩中進行了論述,他寫:「冰姿雪色奈雙鉤,淡淡豐神隔水羞。一嘯凝脂低粉面,天然玉質逞風流……」石濤的水仙也從早年的工細拘謹到中年的格法兼備,再到晚年揮灑如意地寫意。
石濤的水仙圖
學石濤、而又自成一派的「揚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筆下的花鳥畫既有明代浙派花鳥畫的傳統,又受到清代宮廷工筆花鳥和民間豪放花鳥畫風的影響。李鱓作品既講求造形構圖,又講求色墨的有機融合,這種繪畫風格被後來的海派畫家趙之謙、任伯年、吳昌碩等人繼承,李鱓是中國繪畫史上起著承先啟後作用的畫家。
李鱓的水仙圖
「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布衣終身。好游歷,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書法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金農花卉冊》中金農繪有水仙,以淡墨勾染,不著顏色,清雅可人。題畫詩寫作:「水仙是世外人,須以奇石作供,薄冰殘雪之中乃見精神。口脂眉黛,畫時不敢著半點塵土也。」
金農的水仙圖
「歲朝清供」題材中的水仙:熱鬧的點綴
明清時期,水仙作為「歲朝清供」中的重要組成,在文物遺存中有諸多表現。
汪曾祺在曾談及,「『歲朝清供』是中國畫家愛畫的畫題。明清以後畫這個題目的尤其多。任伯年就畫過不少幅。畫里畫的、實際生活里供的,無非是這幾樣:天竹果、臘梅花、水仙。有時為了填補空白,畫里加兩個香櫞。櫞諧音圓,取其吉利。水仙、臘梅、天竹,是取其顏色鮮麗。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明代張宏的《歲朝圖》為張宏六十八歲在友人家除舊迎新之際所作。他以對角線式的構圖,繪制了水仙、柏枝、天竹以及友人所藏的哥窯瓷器、青銅花觚等器皿。尤以與「福」諧音的佛手和燃燒的炭盆最引人注目。運筆工緻,色彩豐富。鑒藏印有清內府「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樂壽堂鑒藏寶」「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鑒」「寶笈重編」「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古希天子」「嘉慶御覽之寶」等。
張宏《歲朝圖》
歲朝清供是吳昌碩比較喜歡表現的一種題材,下面這幅作品中,繪梅花、牡丹、蘭草、荔枝、靈芝,所蘊含的美好含義,如缶翁所題:神仙貴壽,多子團員。全畫洋溢著歲朝時節的喜慶氣氛。吳昌碩在繪畫的用色時喜歡用濃淡對比明顯的顏色,尤其擅長用洋紅色。它常常把紅、黃、綠等顏色調入到赭石色中,在沖突中取得協調。它在傳統的用色基礎上,汲取了民間繪畫用色上的特點,成為歷代寫意畫家中比較擅長用色的一位。
吳昌碩《歲朝清供》
吳昌碩《歲朝清供》
任伯年 《歲朝圖》
清代,無款,《乾隆緙絲歲朝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在繪畫中,水仙也有多種形態的表現,如清代製作的盆景中,水仙就是重要的題材。史書記載,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曾盆栽花卉。唐代章懷太子墓的墓道壁畫中可以看到侍女捧著一盆結綴果實的小樹,表明唐代已有盆景。宋元時期,稱盆景為「些子景」,即小景緻之意。而盆景這一名稱始見於明代。自清初起,盆景栽植盛極一時,許多詩人曾題詠盆景,還有一些著作中述及盆景藝術。而在清代宮廷生活中衍生出一種新的像生盆景,系用各種珍貴材料仿自然景觀以人工製作而成。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這盆「玉海棠式水仙盆景」,金葉玉卉,青玉盆,作海棠花形,四如意雲形足,盆內種水仙二叢。以藍色琺琅為地,鑲嵌赭、白、藍等各色圈紋。水仙金葉,三枝花莖自葉叢中抽出,每枝開三或四朵白水仙。整體像生、潔凈清雅,為清早中期內務府造辦處作品的特色。
玉海棠式水仙盆景
故宮博物院藏「染牙水仙湖石盆景」,以竹根雕刻拼接成矮足長方體盆,盆壁四面陰刻幾何形夔龍紋飾並染色,以深色線條勾勒紋飾邊緣。盆內為水仙湖石小景,黃楊木雕水仙球根,綠色染牙制葉片,花朵、花心、花蕾均為象牙雕刻,花托以黃楊木製,湖石為紫檀木雕刻,整株盆景形態雅緻。
染牙水仙湖石盆景
清代中期的這盆「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青玉菊瓣洗式盆,四角雕成雙葉菊花形,菊花上嵌紅寶石、綠料,盆下腹又雕葉紋,上嵌綠料並錯金線為脈絡。盆中有青金石制湖石,並植五株染牙葉水仙,雕象牙為根,白玉為花,黃玉為心。水仙主題的盆景取「芝仙祝壽」之意,宮廷慶帝後壽誕之時, 地方官多有呈進。據《宮中進單》載:「乾隆五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福康安來京呈進碧玉水仙盆景成對。」 此件很可能即為其一。此盆景風格清雅,玉盆為典型的痕都斯坦風格,盆中景緻牙葉挺拔,玉花明秀,反映出清代乾隆年間雕刻業盛期的工藝水平。
象牙嵌玉石水仙盆景
清乾隆 碧玉雕佛蓮紋嵌瑪瑙水仙盆景一對
後妃服飾中的水仙紋樣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清時期的綉品中,常以水仙圖案為飾,還常配以其它紋樣,組成各種「吉祥紋樣」,吉祥紋樣通過象徵、借喻、雙關、諧音、比擬等曲折的手法,表現一定的吉祥寓意。我國吉祥紋樣之始上溯商周,發展於唐宋,鼎盛於明清。清代,包括服飾在內的宮廷器物裝飾的吉祥紋樣題材十分廣泛,花草樹石、蜂鳥蟲魚、飛禽走獸、人物故事、神話傳說、佛教法器、吉祥文字等,類別復雜,形象生動,涵義廣博, 幾乎到了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清代宮廷後妃日常閑居時穿用的服裝,包括便袍、氅衣、襯衣、馬褂、坎肩、襖、斗篷、裙、褲、套褲等。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多件後妃的氅衣中都以水仙作為裝飾紋樣。氅衣是清宮後妃們的重要便服之一,與中原氅衣相比,傳統的對襟變成了具有滿族特色的樣式——捻襟右祍,圓領,左右開裾至腋下,並在腋下飾如意雲頭;直身,身長至足面,穿著時露出旗鞋的高底;袖端闊平,穿用時呈折疊狀,袖長及肘,可做挽袖和舒袖兩用。清代後妃的氅衣是不能貼身穿用的,必須著於襯衣、便袍的外面以顯雍容端莊,並且若非冬日外出,氅衣的外面不再穿用其他服飾。
氅衣的四季穿用可以以棉、夾、緞、紗等為質地,水仙,在清代後妃氅衣紋飾中,常與壽字紋、靈芝等一起共同表達「靈仙祝壽」的主題。水仙紋樣以簇水仙花為主,花型端莊,暈色自然,枝葉繁茂。因為水仙是冬季及早春的花種,所以常用做夾棉及皮質為內里的冬季服飾。
黃色緙絲水墨水仙紋上羊皮下灰鼠皮氅衣
品月色緞平金銀綉水仙團壽字紋單氅衣
後妃的襯衣形制也沿襲了滿族傳統服飾的一些基本要素,為圓領,大襟右衽,直身式袍服。與氅衣的主要區別是:襯衣左右無開裾,腋下無對稱的如意雲頭。因襯衣兩側不開裾,身長掩足,行走時可遮擋
腿部,所以既可單獨穿用,也可在其外套穿氅衣、馬褂、坎肩、褂襕等短款或開裾較大的便服。氅衣和襯衣穿用場合比較多,是清宮後妃日常穿用最頻繁的便服。
雪青色緞綉水仙花蝶紋棉襯衣
醬色緙絲金銀水仙花紋夾襯衣
藍色緙絲水仙花紋上羊皮下灰鼠皮襯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