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興縣花卉
① 淘寶村的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白牛村——堅果炒貨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北山村——戶外用品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陳庄村——鞋
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城郊村——皮草
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村頭村——內衣、刀劍、青瓷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大河村——童裝
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東安村——皮草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東陳村——汽車用品
浙江省台州市三門縣東謝村——道路減速帶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筏鋪村——服飾、茶葉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方嶴村——教玩具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防軍村——木雕
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羔羊村——鞋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郭店村——皮草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河西村——童裝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橫村——健身器材
浙江省嘉興市海鹽縣橫港村——衛浴用品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候兒村——日用品、玩具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湖岸村——汽車用品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黃梁陳村——家居飾品
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夾嶼村——熱水器、鞋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老莊村——皮草
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樓王村——五金工具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樓下張村——零食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馬嘯村——山核桃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茅山村——地毯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梅嶴村——教玩具
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牧嶼村——鞋
浙江省麗水市龍泉市南秦村——青瓷、寶劍
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派溪呂村——傢具
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潘郎村——鞋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千石村——鞋
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前陳村——鞋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前港村——羽絨服
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前洋村——傢具
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秦家港村——童裝
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青石村——蠶絲被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青岩劉村——襪子、女裝
浙江省紹興市諸暨市邱村——襪子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三聯村——皮草
浙江省嘉興市平湖市三港村——羽絨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沈嶴村——女裝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上村——演出服飾、教玩具
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雙峰村——鞋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五百村——汽車用品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西嶴村——教玩具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西谷村——傢具、戶外用品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西山村——傢具
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下里溪村——生活電器
浙江省金華市永康市下樓村——生活電器、傢具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下灣村——戶外用品、飾品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下斜村——教玩具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新都村——堅果炒貨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秀豐村——賀卡、明信片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新屋村——居家用品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鹽倉村——皮衣
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永福村——窗簾、沙發配飾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魚山村——汽車用品
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義馬村——蠶絲被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市玉屏村——堅果炒貨
浙江省台州市溫嶺市長大村——鞋
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珠嶴村——童裝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白江村——牛仔褲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白石村——牛仔褲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大坑村——電腦配件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大源村——服裝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閘村——傢具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大長隴村——手機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東北村——手機、化妝品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東隴村——手機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東溪村——傢具、摩托車配件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東洲村——牛仔褲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甘涌村——牛仔褲
廣東省汕尾市陸豐市桂林村——摩托車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合成村——箱包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鶴亭村——皮具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華里西村——化妝品、奶粉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吉利村——筆記本電腦、手機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簡朴村——數碼配件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久裕村——牛仔褲
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軍埔村——服裝、不銹鋼製品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坑頭村——飾品、戶外用品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李屋村——汽車配件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里仁洞村——女裝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寮仔村——汽車配件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馬柵村——女裝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南村——女裝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南嶺村——箱包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坭紫村——牛仔褲
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溶洲村——瓷磚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上浮山村——零食、沙發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上邵村——牛仔褲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石湖村——箱包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石橋頭村——手機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水貝村——鞋
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太陽村——家電配件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田心村——隔音材料、女裝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西樓村——手機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西岐村——數碼配件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犀牛角村——服裝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溪南村——鞋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下村——手機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新厝村——手機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新何村——牛仔褲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新寮村——手機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夏良村——女裝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新慶村——家居服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揚村——箱包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市瑤田村——牛仔褲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益群村——箱包
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永興村——數碼配件、汽車零配件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佔陳村——女裝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樟邊村——游藝機、家電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溪村——酒店用品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芝蘭村——手機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洲村——鞋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珠埕村——香水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壩下村——木雕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寶美村——陶瓷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旦厝村——服裝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東郊村——女裝、男裝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飛雲村——運動鞋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高坑村——鞋、跑步機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海安村——服裝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翰卿村——藤鐵傢具、工藝品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翰苑村——藤鐵傢具、工藝品
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建平村——傢具
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培斜村——竹席
福建省泉州市石獅市前埔村——鞋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清前村——女裝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泉山村——傢具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上塘村——飾品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松東村——鞋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素雅村——鞋、數碼配件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梧坑村——服飾、鞋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西洪村——女裝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仙石村——鞋、包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新樓村——藤鐵傢具、工藝品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潯中村——陶瓷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玉湖村——戶外用品、服裝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灶坑村——藤鐵傢具、工藝品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灶美村——藤鐵傢具、工藝品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張林村——鞋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長福村——對講機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紫澤村——木雕 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艾村——童車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白五村——箱包
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北賈村——傢具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東高庄村——毛線、毛衣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東呂村——起重工具
河北省邢台市南宮市段四村——汽車用品
河北省石家莊市深澤縣耿庄村——清潔劑
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河北鋪村——標准件
河北省邢台市南宮市後索瀘村——皮草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黃金庄村——毛衣
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霍洪村——童車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來遠村——箱包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郎呂坡村——毛線
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南村——石雕
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南沙口村——毛線
河北省邢台市南宮市南張庄村——毛線
河北省邢台市南宮市宋都水村——汽車用品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王莊村——箱包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西高庄村——毛線、毛衣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西張古村——毛衣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許二庄村——毛衣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許庄村——箱包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小營村——箱包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楊二庄村——毛衣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縣張二庄村——毛線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八段村——玻璃製品
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大市村——襪子、服飾配件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大眾村——傢具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丁陳村——傢具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東風村——傢具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璜塘村——防輻射服裝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解橋村——糕點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金槐村——毛絨玩具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三合口村——床上用品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省庄村——毛線、營養食品
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泰西村——鞋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塘坊村——床上用品
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西蔡村——飾品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消涇村——大閘蟹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夏圩村——傢具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興國村——傢具
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顏巷村——服裝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堰下村——花卉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義成村——床上用品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張庄村——傢具
江蘇省無錫市江陰市長壽村——箱包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志南村——床上用品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周圈村——花卉
江蘇省徐州市睢寧縣朱廟村——傢具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庄基村——奶粉、傢具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安柴村——草柳編製品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丁樓村——演出服飾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付海村——數碼配件、演出服飾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顧家村——手織粗布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火神台村——數碼配件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李八庄村數——碼配件、演出服飾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劉樓村——演出服飾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孟橋村——草柳編製品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南陳家村——草柳編製品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孫庄村——演出服飾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灣頭村——草編產品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院庄村——草柳編製品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張庄村——演出服飾 四川省成都市郫縣林灣村——倉儲貨架
四川省成都市郫縣土地村——女裝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桑坡村——家電、鞋
② 求山東濱州市歷史文化特點。如名人故居,剪紙及特產或者民俗活動
民間藝術
1978年,全區的民間藝術處於低谷階段。1980年起,分布在中南部和黃河、徒駭河沿岸村莊的民間剪紙開始恢復,有鞋花、枕頭花、門簾花、帳沿花、窗花、牆花、燈花、家畜、家禽、蔬菜、瓜果、花卉、魚蟲等一起出現,還有歷史人物、戲曲人物等,逐步豐富起來。1985年,濱縣民間剪紙赴濟南展出,隨後又晉京展出,中央電視台作了專題播出。 展品中3副作品被選送全國剪紙展。 1988年, 濱州市文化館出版《濱州民間剪紙》一書,較詳盡地介紹了全區民間剪紙的源流、題材、風格、花樣種類等。1990年起,惠民縣的木版年畫、惠民縣河南張村的泥娃娃,生產數量和藝術質量都有所發展,並不定時舉辦各種展覽,吸引中外遊客參觀、購買。博興縣的柳編製品、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花樣品類到生產數量都成倍增加,並暢銷國內外。1991年,濱州市的剪紙、惠民縣的木版年畫、博興縣的柳編工藝品,聯合在上海市舉辦民間藝術展覽,1992年赴香港展出。至2000年,無棣縣的草編製品從生產數量到創造花樣均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一,暢銷日本、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而擴展到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
遺址遺跡
一、西南庄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西南庄西, 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3米,為東周
至漢代遺存。出土北辛文化時期的石器有石斧、鏟、磨盤;骨器有針、錐;陶器有斂
口缽、紅頂缽、鼎、罐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小韓遺址
位於陽信縣商店鎮小韓村北兩公里處,遺址呈漫坡狀,略高於地面,面積約15萬
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米左右。採集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蚌殼紅陶鼎、泥質紅陶缽、
小口雙耳壺、泥質灰陶三足高柄杯、彩陶罐,龍山文化時期的夾砂紅陶器,商周時期
的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丁公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丁公村東的高埠上,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龍山文化時期的典
型城堡遺址。文化堆積厚3.5~5米,分為13層。清理了一批城牆基礎、墓葬、灰坑、
窯址、房址遺址。出土有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彩陶盂、泥質紅陶罐;龍山文化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黑陶為主,次為灰陶和黃褐陶,紋飾有弦紋、堆紋、藍紋、方格紋、刻劃紋
和突棱紋等,器形有(yan) 、鼎、、鬲、盆、杯和器蓋。岳石文化時期的陶器以夾
砂和泥質灰陶為主,次為褐陶和黑陶,紋飾多為繩紋、突棱紋、附加堆紋和劃紋,器
形有罐、鼎、、鬲、尊和器蓋。商周時期陶器多為夾砂和泥質灰陶、紅褐陶,流行
繩紋。在1235號灰坑內發現一片龍山文化刻13個字元號的陶片,將漢字起源向前推進
800~1200年。 1985年,被定為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鄒平工作站。1991年,被列
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路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胡集鎮路家村東, 面積近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以上,主要為
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出土有黑陶盆、鼎足、器蓋、石錛等;商周時期的有鬲、罐、
陶豆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利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店子鎮利城村西南150米處, 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5米,
暴露有紅燒土、灰坑等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以夾砂黑陶、夾砂紅陶為主,紋飾
有弦紋、堆紋,器形有鼎、罐、杯;岳石文化有泥質灰陶尊形器、罐、夾砂黑陶盆、
鼎;商周時期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
護單位。
六、秦台遺址
位於陽信縣雷家鄉秦家村西北800米處, 為台形地遺址, 東西約400米、南北約
250米,遺址中部有一高5米的土堆,曾出土銅器,文化層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
左右。遺物有商周時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紡輪、石鐮等。為省級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
七、棒槌劉遺址
位於陽信縣水落坡鄉棒槌劉村北, 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7米,采
集有商代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方格紋罐、紡輪及骨錐、蚌鐮等。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八、鮑家遺址
位於鄒平縣長山鎮鮑家村南, 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6米,下層為龍山
文化遺址,上面疊壓商周至秦漢遺址。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鏃、黑陶杯、鼎等,具有
龍山文化的特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蘭家遺址
位於濱州市堡集鎮蘭家村東,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3米。1957年,
發現一批青銅器,有卣、觚、爵等。1960年,發現大量骨器,器物多具有商代晚期特
征。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大商遺址
位於惠民縣何坊鄉大商村南,面積近2.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發現有赤黃
色陶和黑陶、灰陶器物殘片、堆紋鬼臉形陶鼎足、繩紋夾砂陶片及鹿角、骨器等。
屬龍山文化晚期至商代人類居住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一、大郭遺址
位於惠民縣麻店鎮大郭村,面積3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商代石斧、骨錐、磨石、
蚌鐮、陶拍等。1973年,發現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鼎、方彝、觚、銑、戈、矛、
刀等青銅器和石錛、石鏟、玉環等,墓室有二層台,台上殉葬六人,墓室東、西、北
側均有一耳室,各殉葬一人一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二、寨卞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卞村北1公里處,面積約9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3米,經鑽
探發現16萬平方米的城址遺存。採集的龍山文化陶器多為夾砂褐陶、黑陶和紅陶,紋
飾有弦紋、竹節紋、堆紋,器形有鼎、盆、杯等;商周遺物有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
灰陶豆等。據考,此為蒲姑國故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三、村高遺址
位於博興縣興福鎮村高村北,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米。採集的龍山文
化陶器以夾砂紅陶、黑陶為主,紋飾有弦紋、堆紋,器形有、罐、鼎;商周時期有
夾砂紅陶繩紋鬲、泥質灰陶簋等,另有漢代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四、郝家遺址
位於惠民縣城關鎮郝家村西南100米處,面積12萬余平方米,為漫坡狀台形遺址,
高出四周平地1米。文化層距地表較淺,堆積厚度3米以上。出土文物有商代陶鬲、陶
豆、罐和周代遺物。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五、東魯遺址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東魯村西南,俗稱「龍檯子」,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
1.5米。 採集有商周時期的夾砂黑陶素麵鬲、夾砂灰陶繩紋鬲、泥質灰陶豆;另有漢
代、南北朝遺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六、賢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博興鎮賢城村西200米處,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5~2米。
經鑽探發現長寬各1000米的城牆基址,遺址中發現有南北朝時期的寺廟遺址。採集有
商周夾砂褐陶素麵鬲、夾砂紅陶繩紋鬲,戰國獸紋瓦當、泥質灰陶豆、鼎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七、西(feng)遺址
位於沾化縣馮家鎮西(feng)村西500米處,為漫坡台形遺址,面積約10萬平方米,
文化層厚度約2米。 遺物有戰國時期的灰陶豆、陶釜、素麵罐、夾蚌紅陶素麵陶器。
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楊家古窯址
位於沾化縣富國鎮東楊村北,面積15.6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1.5~2米。1955年
試掘,清理東周墓一座,出土貝幣、青銅劍、矛等。因徒駭河水沖刷暴露出大量東周
盔形器、濾器、鬲、盆等殘片,器壁厚重,質地堅硬,燒制火候高,河岸邊有幾處顯
露的殘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九、信陽故城址
位於無棣縣信陽鄉謝家村西南500米處, 面積約200萬平方米, 西南角殘存城牆
500米, 最高處6米。文化層厚2米以上。出土文物有戰國晚期的陶豆、罐、盤、銅劍
及少量齊刀幣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龍華寺遺址
位於博興縣陳戶鎮趙樓村北, 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米,暴露有磚牆
基、灰坑等遺跡。出土北魏、東魏、北齊、隋代銅造像200餘件和青釉瓷罐、瓶、碗、
壺、盤、杯、泥質灰陶瓦當、滴水、板瓦、筒瓦、磚以及北齊和隋代銅錢等。為省級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十一、王薄起義遺址
位於鄒平縣青陽鎮西窩陀村東南雕窩峪內。 公元601年隋煬帝東征高麗,橫征暴
斂,鐵匠王薄在此聚眾起義,後轉戰數十郡縣達8年之久。
二十二、古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臨池鎮古城村,面積1.71萬平方米,屬商周文化遺址。遺址西南、東
南各有一段殘存的於陵縣故城城牆, 此城建於戰國, 北宋宣和末年城圮。文化層厚
1.4米, 地表暴露大量陶片,有板瓦、卷雲紋和樹木紋半瓦當、方折豆盤等,文化層
中有灰陶、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城牆夯土層發現有石斧、石鐮等石器。
二十三、鄒平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孫鎮東南1公里處, 西為利民橋和慶淄公路,中間為利民河,為漢代
鄒平縣故城。舊基暴露大量碎瓦片和舊城牆基夯土痕跡。
二十四、梁鄒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韓店鎮舊口村北1.5公里處。 北宋宣和末年縣城遷址後廢。出土文物
有商周時期鬲腿、豆把等。
二十五、朝陽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碼頭鄉甜水村西2公里處。為古朝陽縣城。出土文物有周代鬲腿。
二十六、高苑故城遺址
位於鄒平縣苑城鎮王世庄。傳為戰國齊桓公之苑囿,漢置高苑縣,後廢。清稱苑
城店。遺址1米之下有大量古代磚瓦。
二十七、先棣州故城遺址
位於惠民縣辛店鄉先棣州村東南。公元518年(隋開皇元年) 置棣州。此處先後為
棣州、樂安州及厭次縣治所。公元828年(唐太和二年) 大水淹州城,為避水患,遷新
城。出土文物有銅錢、擂石等。
二十八、博昌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寨郝鎮寨郝村西南, 探查面積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為春秋
時期齊國博昌邑,後為博昌縣治所。採集有陶罐、瓦、盆、壺、銅削、盤等,出土石
造像碑,皆屬漢、南北朝文化遺存。
二十九、延侯城遺址
位於博興縣湖濱鎮安柴村西500米處,面積2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層1.5米。1981
年發現,採集瓦、罐、盆等陶器標本,屬周、漢文化遺存。經考,此地為漢延鄉侯國
之都城。
三十、卧佛台遺址
位於濱縣舊城內西北隅。1954年,在卧佛台附近發現黑陶、蚌、骨器物和殘片,
鑒定為龍山文化遺址,並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年,卧佛台基被撤平,出
土文物流失甚多,遂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遺址范圍擴大,重點區面積約
1500平方米,先後出土新石器時代到東周時期的文物有石斧、石鑿、骨錐、鹿角化石
和陶豆、鬲、壺、罐、缽等陶片。1983年8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跡
一、魏氏庄園
位於惠民縣魏集鎮魏集村,建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系清朝「恩授布政司理
問」戶部郎中魏毓炳四世孫魏肇慶的住宅。庄園主體由城堡、廣場、水塘、花園四部
分組成,呈長方形,南北84米,東西46米,佔地5.7畝。城牆為磚牆,高10米,底寬3
米, 頂寬1.5米,內砌立牆,外壘垛口,四面臨街,為封閉式宅院。院內東南、西北
轉角處建圓形碉堡,牆內側上部及碉堡內遍布射擊孔。圍牆內以南北軸線,分三進六
院, 共有房屋256間,現存48間,均為磚木結構;前、中、後院,各為廳廂迴廊組成
的四合院。正廳為二層樓,山牆辟門,設翻板吊橋與圍牆連通。庄園布局嚴謹,房屋
畫梁雕棟, 脊頂房檐有陶禽陶獸,頗具中國北方傳統建築特色。1994年4月,開始維
修倒座房、 客廳前後院、東西廂房和復原倒座,總造價200多萬元 (2000年竣工) 。
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海石橋
位於博興縣曹王鎮王海村東西大街中部,1563年(明嘉靖四十二年)建。為青石結
構三孔拱型橋,橋長6.5米,寬4.4米,高3.7米,每孔寬1.35米,起拱0.4米,從分水
石至孔頂1.2米,孔頂至橋面1.5米,孔眉淺浮雕卷草圖案,中孔頂部刻一水獸頭,獠
牙眥目。橋面鋪青石板,每邊欄桿用五塊石板、六根石柱和兩個石鼓組建。北側中間
欄板上刻「鳳陽橋」,下雕「雙鳳朝陽」圖案,其餘鐫「八仙過海圖」。南側中間欄
板上刻「青龍街」,下雕「二龍戲珠」圖案,其餘鐫「四季花鳥圖」。南北兩側中間
一根石柱分別刻「明嘉靖歲在癸亥建志」和「清道光歲在戊申重修」銘文。為省級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范公祠
坐落於鄒平縣長山鎮河南村,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之享堂。1065年 (北
宋治平二年) 邑人知縣韓澤所建。後經元、明、清多次修葺。范公祠分主殿和後殿,
皆為歇山式,四角飛檐,斗拱相扣。現有重修大殿三間。1990年,鄒平縣長山鎮政府
集資6萬元,對范公祠大殿的門窗、楹柱、石階、匾額、塑像、殿內外裝飾進行修復,
基本恢復了大殿的原貌。修建院牆、大門形成原有的格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唐李庵
位於鄒平縣鄒平鎮石樊魯村西北300米會仙山北麓,小型佛教寺院,相傳古有唐、
李二仙在此修煉而得名。所建年代失考。碑記最後一次重修為明隆慶年間。現存大殿、
東西偏殿、跨院僧房、藏經樓、客房及山門共32間。山門左右有重修寺碑四通。院內
植丁香、 古柏。省文化廳撥款2萬元,於1986年春對唐李庵進行部分維修,主要修復
主大殿屋頂, 更換西殿後牆,修復東、西偏殿屋頂和安裝所有瓦獸,同年5月竣工。
1996~1998年,縣府先後撥款14萬元,自籌資金6萬元,對唐李庵主建築群(大殿、東
西偏殿、影壁、山門、院牆) 進行重建與維修、恢復了原貌。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
位。
五、劉廟南清真寺
位於陽信縣城南六公里的大寺楊村南隅,俗稱劉廟南寺,建於1495年 (明弘治八
年) 。1924年毀。1927年重建。為境內最古老的清真寺。在此讀經「掛帳」的執教者
遍及省內及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內蒙古、寧夏等省市區,佔地3600平方米,建
築面積800平方米。
六、大覺寺塔
位於無棣縣城東南關,始建於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 ,高13級,八角形密檐
式磚結構。塔基高約2米,第一級南北各設一拱頂券門,南門上方鐫刻「文筆沖霄」,
落款為「羅柱書」 , 塔內築券形踏步迴廊,逐級相通。明、清曾三次修葺。1888年
(清光緒十四年)地震,塔倒其半。1957年經省批准拆除,塔基底部封存地下。1991~
1992年,由縣政府集資和社會投資155萬元,重建海豐塔。
七、吳式芬故居
明清間廳堂建築。位於無棣縣城南門里,是晚清金石學家吳式芬的宅第。吳氏家
族世代居官,明清時期科甲相繼,素有「九世朝運」之稱。故居古樸典雅、一宅兩院,
南院原稱「尚書府」,北院原稱「尚書第」,布局呈長方形,坐西面東,佔地7000餘
平方米。1999年,利用省、縣撥款13萬元專項維修經費對故居內建築物進行了搶救性
維修。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