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流行插花
❶ 為什麼說宋代美學巔峰的四雅是焚香、點茶、插花和掛畫
作為一名生活美學的極力倡導者,我簡直對宋代的雅緻生活痴迷到了極點。如果讓我說選出歷史上國民生活最有儀式感的朝代,我肯定首推宋朝無疑。
現代社會中插花也是一門精巧的藝術,不但可以獨立成章,也能成為茶席布置、空間裝飾的點綴和襯托。
❷ 中國傳統插花四大流派
中國傳統插花發展簡史
原始萌芽期——西周至春秋、戰國
中國插花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文明剛剛開始發芽階段,花就與祖先的生活息息相關。無論是史前出土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等,都可以看到精美的花卉紋飾雕刻在上面。中國戰國時期的詩集《離騷》中有這樣的話「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說明當時有採摘香花佩戴身上的時尚。以花傳情,以花明志,賦予花卉以某種寓意,可見花卉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進入了文化領域。
《楚辭·九歌·禮魂》中記載: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初級發展期——秦、漢至魏、晉、南北朝
秦漢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進步,插花藝術有了極大的發展,插花的雛形已經初步體現。據史書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時植花羅致室內,並安排於寢榻、幾案上。可想而知, 這些「四時植花「不是盆花即是插花。河北望都東漢古墓墓道壁畫中繪有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地插著6支小紅花並置於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 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的早期中圍插花。
到了南北朝時期,插花主要被用於佛堂前的供花。人們為了保持花朵的新鮮,開始嘗試 將花插入水中養殖。《南史·晉安王子懋傳》記載:「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罵,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以花 獻佛,祈求醫病,霍然痊癒。」這是史書中關於用容器描花水養的文字記載。當時佛前供花以荷花與柳枝為主要花材,不講究插花藝術造型。
興盛發展期——隋、唐至五代時期
隋唐時代是我國插花藝術發展史上的興旺時期。插花開始在宮廷中盛行。這時中國的插花藝術開始有了系統的技術手法和規定。比如說牡丹插花,每年牡丹花盛開時節,宮廷中都要舉行牡丹插花會,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排場。如羅虯的《花九錫》中說:「重頂幃(障風)、金錯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貯)、雕文台座(安置)、畫圖、翻曲、美醑(欣賞,美即美酒)、新詩(詠)。」「九錫」就是九個程序。對插花所用工具、放置場所、養護水質、幾架形狀以及掛畫都有嚴格規定, 還要譜曲、詠詩謳歌,再飲美酒方能盡興。從而達到視覺、聽覺多方面欣賞的效果。
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合稱為生活四藝
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五的「花朝節」在唐朝是個很盛大的節日,傳說是百花之神誕生的日子。在這一天,人們要去郊外踏青賞花,市集上也擺滿了各種各樣的鮮花飾品,舉行大規模的賞花盛會。在此時期,人造花的應用也日漸廣泛。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束人造絹花,以萱草、石竹等花卉組合,製作精細,花色艷麗,模擬程度很高。
五代十國時期,插花開始了藝術高雅化,從莊重講排場變成不拘一格,開始追去自然美。由於政局動盪不穩,許多文人雅士避亂隱居,吟詩潑墨,插花藝術也變成他們表達思想情感的工具。插花開始不局限於花朵,而是就地取材,名花佳卉、山花野草都可使用。插花器具也由銅或瓷的盤盆容器,擴展到竹筒、漆器。而且插花作品不一定要擺放在桌子上,出現 了壁掛,吊掛。南唐後主李煜對插花藝術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錦洞天」是李後主的獨創。每年春盛時節,梁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掛上橫幅「錦洞天」。猶如大型插花展覽會,千姿百態,琳琅滿目。當時還出現了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盤」,既做容器,又當花插。插花作品追求自然情趣,朴實而又不失灑脫。
全盛發展期——宋代
進入宋代,插花藝術發展到極盛時期。受理學觀念影響,此時的插花藝術不只追求怡情娛樂,還特別注重構思的理性意念,以表現作者的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節操等。花材也選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蘭、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構圖突破了唐代的富麗堂皇,以「清」、「疏」的風格追求線條美。所以有人把當時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 宋代的藍花注意保持花材本身的自然美,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韻律感。如南宋李嵩的花籃圖,花籃造型製作精緻美觀,有優美的花紋、萱草、石榴、牡丹、蜀葵等半開或盛開,色彩艷麗,錯落有致,姿態飄逸,生機勃勃。從此開始,插花形成以花品、花的寓意,人倫教化的插花形式,插花藝術上升到了一種對待自然的態度,體現人的操守。這也就是花道。
緩慢發展期——元代
元代插花風格逐漸擺脫宋代理學的影響,常用花材的寓意和諧音來表達作品的主題,也就產生了有人所說的「心象花」。錢選繪的吊籃式插花,在吊籃上放兩個瓷罐,罐里分別裝滿金桂和銀桂,上飄一枝三折形似如意的桂花枝條,暗示金貴、銀貴,不如自在如意貴。反映人們祈求安定、平和、自由的願望。
明代是插花藝術復興、繁榮、昌盛和成熟時期,在技藝上、理論上都形成了完備的系統的體系。初期受宋代理學影響,以中立式廳堂插花為主,造型豐滿,寓意深邃。中期插花追求簡潔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點,朴實生動,不喜豪華富貴,常用如意、靈芝、珊瑚等裝點插花。
成熟完善期——明至清代中期
到了明代晚期,花道發展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插花藝術追求參差不倫,意態天然。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態,得畫家寫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構圖嚴謹,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關系。這一時期中國插花理論日臻完善、成熟,有許多插花藝術專著相繼問世。其中以袁宏道的《瓶史》影響最大,書中對構圖、採花、保養、品第、花器、配置、環境、修養、欣賞、花性等諸多方面,在理論上和技術上作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還有張謙德的《瓶花譜》、高濂的《遵生八 盞.燕閑清賞》、何仙郎的《花案》等,對花材的選擇、處理藝術,保養方法,插花風格,花性認識,構圖技巧,色彩和體量的協調,品賞情趣等均有深入的論述。
清代初期的插花仍沿襲明代傳統風格,流行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但是縱觀清朝三百年,插花藝術始終處於一個下坡時期,得不到重視。花道在此時開始衰落。
傳統插花、古典園林,兩朵綻放在中華藝術百花園中爭奇斗艷的花朵,自古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植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廣闊沃土之中。「不入園林,怎知春色如許」,一朵朵綻放於園林之中的鮮活花朵,也成為園林中最美的點綴。
又逢冬季,中國園林博物館即將推出第四屆插花藝術展,帶您走進插花藝術的殿堂,共同感受插花藝術魅力。熱愛插花藝術、喜愛生活美學的您,又對插花藝術了解多少呢?
宋代 籃花
中國傳統插花藝術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東方插花藝術的代表。具有端莊典雅的造型、富有詩意的畫面、形神兼備的意境、師法自然的手法等特點。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見證著中國歷代王朝的興衰、傳統文化藝術發展的進程以及歷代風土民情的變遷。
元代 籃花
中國傳統插花吸取了園林、盆景、雕塑、書法、繪畫等傳統藝術的精華,形成了崇尚自然、重意境等獨特的風格與特徵,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在世界插花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成為東方式插花藝術的典範。2008年6月,傳統插花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代 廳堂中立式瓶花
明代 廳堂花
中國插花藝術萌芽於先秦時期,經過了漢、六朝的初始期,隋、唐、五代的興盛發展期,宋代的全盛期,元、明、清中期的成熟與完善期,清末的衰落期等各個階段。在插花發展的歷史中,我國有關插花的著作不少,其中名氣較大的有唐朝的《花九錫》,明朝的《瓶史》、《瓶花譜》、《瓶花三說》,清朝的《花鏡》、《浮生六記》等,為我們研究、繼承、發揚和推廣中國傳統插花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素材。
清代 寫景盤花
清代 瓶花
作為園林中最具生命靈性的要素,花木不僅賞心悅目,其色彩、風韻也往往更具隱喻意義。或悠閑、或苦悶、或超脫、或執著,都投射於花木之上。
日本花道可以稱得上是一絕,當然中國插花藝術也是不容小覷,中國傳統的插花藝術也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而且中國插花流派還分為三種,小編將為你解答中國插花習俗怎麼來的?中國插花流派有哪些?
中國插花習俗怎麼來的?
中國傳統插花受儒家、道教、佛教思想影響,富有中國人特有的宇宙觀和審美情趣,認為萬物有靈性,因而常把無語無義的花草根據其生活習性,賦予了人的感情和生命力。
借用花木抒發人的意志、願望之時,以花枝展情韻,表現花品花格,令人在擊節贊嘆之餘,心馳神往。古人看花是有分別的,飲酒對自然生長的花,飲茶對瓶中插花,在寄情花木中,每朵花、每片葉都蘊涵著深長的意味。
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藝術迅速發展,插花藝術也獲得普及與進步,成就輝煌,舉國上下插花之風亦然盛行。《洛陽牡丹記》有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每?醬禾於家儺惺⒋蟮幕ɑ岷筒寤ū熱饒址欠病?
文人插花別有情趣,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除琴棋書畫外,又形成插花、掛畫、點茶和燃香的"生活四藝",撰寫出不少插花詩作。
受理學影響深重的宋代,其清雅、雋秀的時代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插花不僅追求怡情娛樂,更注重理性意念。在形式上、內涵上則傾注作者的思想,意趣及品德節操,不像唐朝那樣講究富麗堂皇的形式與排場,而注重花品花德及寓意人倫教化的表現。
在構圖中,講究線條美,常以梅花、臘梅等枝條來插制,突出"清"、"疏",形成清麗疏朗而自然的風格。因而,許多文人士流為避現實多退隱於山水之間時,寄情於山水花草之間,以表心意。如周敦頤的學生程顥詩雲:"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對花開花落等景象敏感多思。
中國插花流派有哪些?
池坊
日本傳統插花的開創者都是池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日本成立最早的流派,原意為池邊僧舍,許多流派都是從池坊演變出來的。原本是日本遣隋使小野妹子皈依佛教成為高僧,駐六角堂(後來京都的一名寺)而創於7世紀。在那裡,作為禮佛儀式的一部分,規定「立花」這個插花樣式的插花准則,即一種直立的正規樣式,一般使用窄口高腳瓶或細高花瓶。
草月流
草月流由河原蒼風創立,是戰後興起的新流派。草月流創建的意思為如草之親切、月之明亮,又稱前衛花。它突破傳統的形式,強調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創造更為自由。常強調美的誇張,用抽象、富於想像的手法自由創作,達到作者追求的自然美和抽象美的境界。
小原流
小原流由小原雲心創始於1867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他以投入式盛花的形式為主,用平矮形盆把花插在劍山上,既保留完整的傳統手法,又不固守傳統,能貼進生活、表現生活。其作品使用的是各方面皆可觀賞花材的欣賞范圍,任何空間都可搭配。
創始人小原雲心創造的盛花表現形式,為近代插花史開辟了新篇章。其作品格調高雅、脫俗,尊重四季花草的自然之態,生動活潑,清新自然,優雅秀麗,最接近中國古典插花的風格,最能引起中國人的心靈共鳴。
❸ 宋朝男子愛戴花是怎麼回事簪花跟重陽節有什麼關系
所謂“簪花”就是將花朵插在自己的帽子或者是頭發上。在宋朝的時候不僅僅只是男子,可以說是男女老少都喜歡簪花。因為這就是當時的一種流行,在大家眼中看來就是一件很美的裝飾,所以跟風雅與否其實並沒有太直接的關系。
那麼,簪花跟重陽節有什麼關系呢?以前重陽節大家都非常的重視,就跟我們現在的春節、清明一樣,地位非常高。在重陽節這天,大家要登高、祭祖,進行很多具有代表意義的活動。
除此之外,在很多重要的日子,比如說結婚的時候,男子也會在頭上或者是帽子上佩戴花朵,這樣會更加新潮時尚。就是因為有這么多的人在進行這個行為,所以簪花在宋朝的時候成為了一種空前的潮流。
❹ 宋朝的女子,可以從事很多職業,穿衣打扮也很時尚
在倫理道德束縛嚴重的古代,女子的地位非常低,參照清朝女子的生活狀態,我們總是會以為古代女子都是這般,生活小心翼翼,不敢大聲言語,在家從父,出嫁從簡指笑夫,一天到晚相夫教子。
可能最為開放的就是唐朝,理學還沒有出來,對於女子的束縛還沒有那麼嚴重,而束縛最嚴重的應該是宋朝,理學興起,女子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禮法束縛。
這些就是我們一貫的猜想,因為我們都知道唐朝時我國古代最開放的一個朝代。然而事實完全不像我們猜想的那樣,唐朝女子的開放野性的開放,宋朝才是真正開放的一個朝代,宋朝女子的開放是一種含蓄而文明的開放。
宋朝女子在職業、穿著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自主權,各行各業都有女子的身影。
職業是女性能夠獨立於男性而存在的基礎,如果一個女子沒有了能夠外出工作的職業,只能在家裡做一些針線活,那就必須要依靠男性才能存在。
清朝女子裹足嚴重,出現的奇女子少之又少,一個朝代的開放程度,對於女性來說,就是能夠讓女性接觸職業有多少,能夠接觸並且擔任的職業越多,這個朝代就越開放,而說到開放的職業,宋朝是對女性開放職業最多的一個朝代。
首先看文學,對於個人而言,文學有點兒雞肋,屬於軟實力,很多人難以用文學來換來溫飽,但對於一個朝代,一個民族,一個文明來說,文學是一切傳承的基礎。
宋朝以前,雖然女子也創作文學作品,但數量很少,傳世的也不多,只有卓文君、蔡文姬等寥寥幾人,這些人雖然是一個時代的翹楚,但終歸數量太少。
據統計,宋以前所有朝代的女文學家總共只有33位,而宋朝一個朝代,就擁有九十多位詞人,攔含兩百多位詩人,而且這些都是那些能夠留下作品名傳於世的,還有很多作品不是很好,不是很出名的女詞人、女詩人被淹沒在了 歷史 的長河中,可見,宋朝在文學方面放的是非常開的。
宋朝的女文學家中,以李清照、朱淑貞為魁首,他們都是大家閨秀出身,以李清照、朱淑貞為首的這些人,她們不再以女紅為唯一的消遣物,而是以寫詩作詞來排遣。
而且宋朝的女性文學家並不都是大家閨秀,連一些婢女以及風塵女子也都爭相寫詩作詞,詞作、詩作的內容也不像以前那樣,都是風花雪月,悲春傷秋的作品,也有一些關心國家社稷、感慨國運的作品。
以李清照為例,她就曾寫過《夏日絕句》,以項羽來諷刺南宋朝廷,"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除了寫詩作詞,宋代的女性文學家還喜好批評文學家,像王安石、蘇軾等人的作品,都曾被這些女性文學家評論過,其中也以李清照最為突出。
不論評論的好壞對錯,就評論本身來說,女子能夠評論當朝大員的詩詞作品,這都是前所未有的。
在文學之外,宋朝女子也可以從事很多其它職業,比如瓷器藝人。江西的吉州窯和景德鎮齊名,吉州窯就曾誕生一位女瓷器藝人,名叫舒嬌。
舒嬌的父親是瓷器藝人中的老師傅,手藝精湛,舒嬌雖然是女子,但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瓷器製作,最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手藝超過了自己的父親。
從舒嬌的例子可以看出兩點,其一是宋朝不禁止女子學習手藝,傳男不傳女情況並沒有出現,其二是宋朝的家庭並不反對女子學習手藝。
除了瓷器界,還有木雕界等多個領域都允許女子學習並成為匠師,木雕界的嚴氏還因為木雕手藝被宋真宗賜予了"技巧夫人"的稱號,可見朝廷也是不阻止女性學習手藝的。
在服裝上,宋朝女子的穿著比唐朝女子的穿著更符合中華文化,唐朝女子的穿著過逗森於裸露,而宋朝女子則講究露而不裸,含蓄而又風韻百態。
宋朝典型的女子服飾是褙子,這是一種外穿的常服,類似於如今的外套,但褙子下擺比外套更長,對襟式的褙子是宋朝女子鍾愛的樣式,對襟之間的縫隙可以露出裡面穿的抹胸類的內衣,呈現出一種含而不漏的狀態。
後面立領式褙子的出現,連紐扣都省了,讓女性抹胸有了更好的展示,魅力十足,卻又不失得體,這種穿著放到如今都不失魅力。
而且宋朝女子在穿著上還有了搭配的觀念,特別注重層次感。
可以想像出這種幾乎是超時空的穿搭理念在當時是多麼有沖擊力,貴婦們外面披著大袖袍,裡面是褙子,褙子下面則是根據不同季節而搭配的不同的服飾,既沒有臃腫的感覺,又層次分明,不裸露,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從宋朝女子的穿搭可以看出,她們完全沒有被禮法束縛的跡象,可以穿自己喜歡的服裝,表現自己的美。
而且宋朝也沒有說女子必須要穿裙子,女子照樣可以穿褲子。蹴鞠是宋朝非常流行的一種 體育 活動,這項活動並不是男性的專屬活動,女性照樣可以參與,女性參加的時候,就會穿褲子,而不是裙子。
除了蹴鞠,還有很多活動,女性都可以參與,參與的時候,就可以穿褲子,宋朝女子的穿著全都是她們自己作主,以美為基礎,怎麼合適怎麼穿,而且她們所提倡的美也是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含蓄的美。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並不是真正的宋朝女子,宋朝女性的活動是非常豐富的,她們唯一不能觸及的只有朝堂,其餘的各種事物對她們都沒有什麼限制。
對於沒有出嫁的女子來說,只要父母允許,她們就可以和女伴們去外面遊玩,春季經常有外出踏青的女子;而對於已經出嫁的婦女來說,她們處理好家務照樣可以去踏青遊玩。
即使不外出,宋朝女子依舊有很多活動,比如邀請幾位好友彈琴作畫,或是玩一種類似於現在打牌、下棋的 游戲 ,需要手腦結合才能獲勝。
李清照就經常玩這種 游戲 ,還因此寫了《打馬賦》和《打馬圖序》來記錄自己玩耍的經歷。
除了這種 游戲 ,宋朝還非常流行插花,很多女子都懂得插花技藝,經常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插花藝術,大戶人家還會專門請插畫高手來教導自己的子女。
可見,宋朝女子的活動是非常多的,她們的自由度也非常大,幾乎只要不涉及朝堂政治,日常生活基本都沒有限制。
宋朝是理學發源的朝代,但宋朝女子並沒有我們以為的那樣生活沒有任何樂趣,只知道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宋朝的開放是比唐朝更為 健康 的開放,不管是職業還是穿著,亦或是 游戲 、活動等,宋朝都呈現出一種非常寬容的態度,女子可以寫詩作詞,也可以學習工藝,更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穿著,去外面踏青、遊玩也是允許的。
和唐朝女子相比,宋朝女子是一種含蓄的開放,和後面的明清相比,特別是清朝,宋朝女子展現的是一種大國風尚的開放。
清朝明顯有點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想要學習儒家學說控制漢族,最後雖然成就了二百多年的國祚,卻也讓宋朝存在的一種 健康 的開放消弭於無形,讓女子成為了禮法的奴隸,遭受了諸多苦難。
❺ 插花是怎麼興起的起源於何時何地
插花藝術起源於人類愛美的天性。舊石器時代的人們已學會用獸骨來裝飾自身,人類進入農耕時代後,人們將好看的花朵折下來,插於發際或戴在身上,還將各種花朵的紋樣繪制在陶器、織錦上,進而將花枝插入容器中,來美化環境,用花枝花環饋贈親友或敬獻神靈。這些原始的花卉應用形式伴隨人類文化藝術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插花藝術。
關於插花藝術起源地,目前一致公認的是東西方二元說,即東方插花源於印度或中國;西方插花源自古埃及。
據考古發現,在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法老貝尼哈桑的墓壁上繪有睡蓮瓶花的圖案,以及公元前2400年至1800年間的五口插花容器。這些最早發現的人類插花作品與容器說明古埃及是西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關於東方插花藝術發源地,目前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起源於印度。眾所周知,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佛前供花是佛教的主要供奉法式之一。
其二是起源於中國。據《詩經》、《楚辭》記載,在周初至春秋戰國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折枝花(切花)已在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如禮賓或祭祀用的花束,裝飾儀容佩戴的頭花、襟花以及將花朵用於花屋、花船、花車、花旗等等。這些都出現在3000年前原始插花的記述中,遠遠早於東方各國,且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所以說中國是東方式插花藝術的起源國。
(5)宋代流行插花擴展閱讀
插花的類型
1、根據用途大致可以分為禮儀插花和藝術插花。
禮儀插花是指用於社交禮儀,喜慶婚喪等場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傳達友情,親情,愛情,可以表達歡迎,敬重,致慶,慰問,哀悼等,形勢常常較為固定和簡單。
藝術插花是指不特別的要求具備社交禮儀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來供藝術欣賞和美化裝飾環境的一類插花。
2、根據藝術風格可分為東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和現代自由式插花中國式插花。
(1)東方式插花有中國插花和日本插花之分,中國花藝從先秦、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式直至當代。特質:依花草樹木之自然生態,掌握季節之變化。日本式插花要旨:奉獻,有如大自然界將花和樹最美的一面無私地獻給人類。
(2)西洋式插花,形式插花有格有局,以花卉之排列和線條為原則,非形式插花即為(自由插花)崇尚自然,不講形式,配合現代設計,強調色彩,傳統式適合特殊社交場合,自由式適合於日常家居擺設。
3、根據所用花材的不同分為鮮花插花,乾花插花,人造花插花和混合式插花。
(1)鮮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鮮花進行插制。它的主要特點是最具自然花材之美,色彩絢麗、花香四溢,飽含真實的生命力,有強烈的藝術魅力,應用范圍廣泛。其缺點是水養不持久,費用較高,不宜在暗光下擺放。
(2)乾花插花:全部或主要用自然的乾花或經過加工處理的乾燥植物材料進行插制。它既不失原有植物的自然形態美,又可隨意染色、組合,插制後可長久擺放,管理方便,不受採光的限制,尤其適合暗光擺放。在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十分盛行乾花作品。其缺點是怕強光長時間暴曬,也不耐潮濕的環境。
(3)人造花插花:所用花材是人工仿製的各種植物材料,包括絹花、滌綸花等,有模擬性的,也有隨意設計和著色的,種類繁多。人造花多色彩艷麗,變化豐富,易於造型,便於清潔,可較長時間擺放。其缺點是缺乏自然美,整體效果顯得過於生硬。
❻ 宋朝時期男人頭上為什麼會插上一朵花
男子簪花,時尚啊,而且禮制也允許!從唐宋到元明無不流行,直到清朝這風俗才衰敗下來。
先看民間
北宋蘇軾在吉祥寺觀賞完牡丹後,詩意大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醉扶歸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表現出作者超然灑脫的自然品性。南宋陸游亦作有簪花詩:「春晴閑過野人家,邂逅詩人共晚茶。歸見諸公問老子,為言滿帽插梅花。"其實,簪花在古代是男女老少皆宜之事。引用北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里的記載來概括古時的簪花風俗再恰當不過了,「春初,城中無貴賤,皆插花,雖負擔者亦然」。
再看官方
據《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回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皇帝給大臣們所簪之花的種類,也會根據官員品階的高低而有所區別。所戴的花可以是時令鮮花,如牡丹、芍葯、荷花等,也可以是用羅帛、絹等其他材料製作的假花。皇帝賜花百官,以羅花最貴,宰執以上官方可得之;欒枝次之,賜以卿監以上官;絹花賜以將校以下官。
簪花在宋代,儼然成為了一種標志身份的象徵。另外,皇帝為了籠絡臣子,常會在節日宴請中大量分發簪花,以示恩澤。《輿服志》卷五中就記錄了這樣一則簪花軼事:「按照宋制,新考中的進士要參加聞喜宴,皇帝會賜花給他們戴。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中進士時,在聞喜宴中,同榜進士皆把花給簪上了。偏他不動,旁邊有人就勸道,君賜不可違也。司馬光這才勉強把花戴在頭上。
現今社會,即便是時髦的妙齡女子,頭上簪花也會被看成是「少見多怪」之舉,倒是在一些偏遠地區的傳統婚禮中,還能見到新郎在禮帽兩側插上金花的景象,這應是古時男子簪花舊俗遺存的一種體現吧。
❼ 一枝談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閑說中式傳統文人插花
—
一枝談貯書窗下,
人與花心各自香
——閑說中式傳統文人插花
插花是藉以消憂的好辦法,和自然之物在一起,會被生命的能量感動。現代城市生活,很少機會接觸山水自然,可是哪怕在室內插作一瓶代表情緒心象的瓶花、一盤描摹自然景色的寫景花,便能使你即刻忘記當下煩惱事,獲得一瞬間歸返自然的輕松喜悅。花朵是有力量的。它們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它們身上藏著宇宙人生的奧義。讀懂一朵花,便能讀懂一個世界。科學技術從中解碼自然知識,而文學藝術,從中解碼人的故事。
縱觀中國古代文人插花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歷代文人們在其身處的時代,是如何運用插花這一「生活藝術」作為他們表達的載體,講述著自我與自然、自我與時代、自我與世界的反觀。
宋代無名氏《南歌子》:「閣兒雖不大,都無半點俗。窗兒根底數根竹。畫展江南山景、兩三幅。彝鼎燒異香,膽瓶插嫩菊。翛然無事凈心目,共那人人、相對弈棋局。」歌詞中可以看出宋代人生活狀態的風雅趣味,窗下竹、瓶中菊,都是插花藝術在生活中的影子。
歷代詩詞歌賦中,亦充滿了花的身影,或專為詠花、或是在言志遣情的詞曲里借花的符號,表達著自己的隱喻。
插花陳設歷來並非僅只女子雅尚,其真正況味乃在於文人之審美意趣、士子之心胸呈現。花之身影姿態也是文德修養的狀態,文人雅士對花的吟詠,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刻意唯美而為之,而是發自內心的詠嘆。
而時至今日,人們普遍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插花」只是一門倡導生活情趣的「技術」,和藝術不沾邊,頂多算一項「藝能」,不過是女性(通常都是女性)在傷春悲秋的賦閑生活中一項趣味活動;抑或婚慶、會議、典禮時才會使用到的一種「職業技能」。早就不再將它和「道」相提並論。甚至已不能區分出「中式傳統花道」、「日式花道」以及「西洋插花」之間有何異同。
台灣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創始人黃永川先生曾在《中國插花史》一書中寫道:「插花乃生活藝術,與政經發展之枯榮同其消長。故而雖經六朝隋唐之孕育,歷經宋明之繁榮,但降至清代以後卻一蹶不振,直到近代風氣雖盛,但時下所見者皆日本流派,怎不令人唏噓!」(《中國插花史》)
大眾不知,作為一種文人生活方式的存在,插花自六朝起,便和文人士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始有南北朝庚信、魏晉竹林七賢;至唐代,王維、盧鴻、陸羽,都是插花、賞花、詠花之極高造詣者。在唐代,整個時代都有愛花的風氣,詩詞吟詠中盡是花木之美,更有璀璨花學著作,如李贊《花木記》、賈耽《百花譜》、羅虯《花九錫》(隋唐時期插花學的代表作)名篇繁多,不可悉數盡陳。
中唐名士歐陽詹曾作《春盤賦》雲:「多事佳人,假盤盂而作地,疏綺綉以為珍。叢林具秀,百卉爭新。」說明在當時,盤花的插作,已有成型的哲學觀念和審美特點,對於插花的形式、色彩、花器、花材、線條、構思及維持花命的方法與技術都有了足夠的考量。若用一句唐詩窺其盛況,大概便是楊巨源那句:「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唐人愛花的時尚可見一斑。
到五代十國之時,由於社會的分裂與長期戰亂,文人情志由盛世解衣磅礴、自由詠嘆之大氣象,頹轉為寄情山水、借物言志的委婉表白。與文人相隨的插花形式,也因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生活形態而轉向野花閑草、就地取材,不拘形式,信手拈來。時人倡言返璞歸真,如陶淵明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幸而當時已有盛唐之鋪墊,人們對於花之情狀、花之性格,以及花種、花品、花命的體會和研究,都有了較成體系的認識,於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花品著作因此誕生——蜀漢·張翊《花經》,根據花材的顏色、香氣、性狀、氣質等等,模擬人類社會的官階,分出九品九命。這也是文人以花自喻,將花代語,並以此寄託自己理想人格的典型象徵。譬如《花經》中評為一品九命之花材有:蘭花、蠟梅、牡丹、酴醾、紫風流(瑞香)。皆是花中最為清雅、高格、富貴、大器者。插作什麼樣的花,便是什麼樣的人,心中對花的品評和認識,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再說到當時的南唐後主李煜,更是傳統中式花道走向藝術巔峰的締造者,他不但是後世「六大花器」中「筒花」的發明人,他創辦的「錦洞天」更是歷史上最早、也最為盛大的插花藝術「展覽會」。
到了宋代,宋太祖勵精圖治,宇內昇平,各地插花風氣回暖提升,「插花、掛畫、焚香、點茶」被奉為生活四藝,成為人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修養,甚至連僕役也不例外。當時最有名的「萬花會」,是宋人在「花朝節」(農歷二月十五日)舉辦的盛大賞花宴會。元佑七年(1086)時,洛陽太守為花朝節的舉辦,「一次用花千萬朵」,被斥為:「勞民傷財,達於極點」。宋代傳於後世的插花著作更是豐富,有趙希鵠《洞天清録》、林洪《山水清供》、蘇東坡《格物麤論》、周密《癸辛雜識》等等。而當時最著名的文章,更要提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曾端伯《花十友》、黃峪《花十客》、張敏叔《花十二客》……這些經典文論和文章觀點,皆成為後世文人插花賞花的審美准繩。
後至元代,又是社會離亂,戰火不熄的時代,文人階層保受異族壓迫而求安心切,於是偏重感性,表現空靈之心境的風格,成為了文人階層插花的主流。自由肆意的心象呈現,任性率真的自我表達,使得插花再次成為了文人的另一個張嘴唇,講述著他們不能開口明言的心志。
直至明朝,文風鼎盛,文人插花完全脫離政治排場,形成一個專門性學術的世術類型,並有完整體系的花道著作問世,整個時代所追捧的審美格調已是清一色的「文人花」。
最值得一提的是明人袁宏道《瓶史》,這部著作堪稱插花史上最具學術性、最成體系的經典之作,後人爭相傳譯,奉為准則。對後世和海外插花藝術的傳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其他文人編撰的經典花道著作,還有張謙德《瓶花譜》、陳洪綬的《瓶花畫作》、王世懋的《花疏》、陳繼儒的《嚴棲幽事》、何仙郎的《花案》、高濂的《瓶花三說》《草花譜》、文震亨的《清齋位置》、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程羽文的《花歷》、《花小名》等等。那是一個文人審美成為社會主流審美的時代,也是民間處處爭相效仿、追求文人插花之境界的黃金時代。
而到了清代,國勢漸衰,學術走向考據之路,文人與花道日俱衰頹,民間對自然之美也較少關心,或審美日漸庸俗化。成體系的中國傳統花道和大清國運一同式微,直至緩慢的消亡。
當然,文人與花的歷史關系,不只是這樣粗淺概述足以囊括,二者盤根錯節的連結,值得用許多篇幅去書寫。
明代袁宏道在其著作《瓶花譜》中說,花是「天地慧黠之氣」所形成。「慧黠」二字,含有一種擬人的靈秀感,好似花朵也是動物,有感知、有感情、有靈性。花朵,的確是所有植物的最外放的生命表達。集結植物的「精氣」。而白居易又曾這樣寫:「天地間有粹靈氣焉,萬類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人類世界的精英,將自然界「精氣」凝結的花卉用以自喻,間中姿態亦值得玩味。
時常思索,中式傳統花道的現實意義應該是什麼?畢竟這不是一門與衣食相關的技藝,更不是人們生活中「剛需」的藝術。過去它的存在,除出對生活審美的高層次的需要之外,更高意義便是「成教化,助人倫」,如今,它還具有這樣的作用嗎?
資中筠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不經意提到:「追求真、善、美而厭惡假、惡、丑,應該是普通的人性,不過在閱歷太多,入世太深之後,可能審美神經就會麻木……」我想,所謂「生活美學」的意義,恰恰就在此處。美的作用,何其潤物細無聲,但凡目之能及的美,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內在教育。所以資先生還說:「對美有了足夠的感知力,對那些見怪不怪,不以為意,一嘆了之,一笑了之的醜陋便難以忍受,如鯁在喉。」
而這種難能可貴的「如鯁在喉」,我想,不單是對「美」而言,更是「真」與「善」的底線吧。
❽ 插花的來歷
起源:插花起源於佛教中的供花。2000年前已有了原始的插花意念和雛形。插花到唐朝時已盛行起來,並在宮廷中流行,在寺廟中則作為祭壇中的佛前供花。宋朝時期插花藝術已在民間得到普及。
插花就是把花插在瓶、盤、盆等容器里,而不是栽在這些容器中。所插的花材,或枝、或花、或葉,均不帶根,只是植物體上的一部分,並且不是隨便亂插的。
而是根據一定的構思來選材,遵循一定的創作法則,插成一個優美的形體(造型),藉此表達一種主題,傳遞一種感情和情趣,使人看後賞心悅目,獲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
(8)宋代流行插花擴展閱讀
藝術造詣
插花既不是單純的各種花材的組合,現代藝術插花不過分要求花材的種類和數量的搭配,但十分強調每種花材的色調、姿態和神韻之美。用一種花材構圖,也可以達到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構圖以及與不同花材花器的組合,達到的效果則是完全不同的,這也就是藝術插花的表現力。
藝術插花最講究的是作品的意境,而對花材和花器的選擇幾乎沒有限制。插花構圖注重立體感和空間感,要留空白,以給人想像的餘地。藝術插花通過搭配組合,可以把非常不起眼的材料組織成具有高雅情趣的藝術品。這也是插花的魅力所在。
一件好的作品之所以有較高的藝術魅力和生命力,是由於作者能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間,進行藝術加工。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復,也不是對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精心創作,具有獨特個性和表現力的作品。
藝術插花的作者,須善於觀察自然,敏銳地捕捉自然界花卉植物最美瞬間,積累花卉的形象,注意熟悉花卉的豐富語匯,具備一定的美學理論基礎知識,熟悉繪畫音樂,這樣才能不斷地創作出真善美的作品。
❾ 宋朝男人頭上,為何總愛插朵花是趕時髦還是有講究
不算漢朝周處的《風土記》里說的那類折山茱萸插頭,用於辟惡氣而御初寒,僅是簪花做為裝飾設計,大約應當起自於南北朝時期。南梁的簡文帝蕭綱所作的唱和詩里有「九梁藝術插花,發簪為古」,就是指男人戴著梁冠,簪花的打扮,聽起來像一種那時候很普遍的造型設計。但是宋代男人簪花本來也是有很多規定的。如宰臣樞密使,皇上會賜以大花,快行官帽核桃則花瓣精巧,賜花隨官銜而有嚴格要求要求。
一個喜好花酒的人當然是愛美的,並且自魏晉始,名流花美已經並不是秘密。徽宗尤其愛華,隨時隨地會在的身上戴花交通出行,高官、老百姓引為雅緻,競相仿效。就好似大家有一段階段尤其愛系領帶仍在領結上夾一個領夾的喜好類似。因此,宋代男生遮陽帽上戴花,變成了時尚,蔚為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