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的故事
㈠ 一枝談貯書窗下,人與花心各自香——閑說中式傳統文人插花
—
一枝談貯書窗下,
人與花心各自香
——閑說中式傳統文人插花
插花是藉以消憂的好辦法,和自然之物在一起,會被生命的能量感動。現代城市生活,很少機會接觸山水自然,可是哪怕在室內插作一瓶代表情緒心象的瓶花、一盤描摹自然景色的寫景花,便能使你即刻忘記當下煩惱事,獲得一瞬間歸返自然的輕松喜悅。花朵是有力量的。它們本身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它們身上藏著宇宙人生的奧義。讀懂一朵花,便能讀懂一個世界。科學技術從中解碼自然知識,而文學藝術,從中解碼人的故事。
縱觀中國古代文人插花的歷史,我們不難看出歷代文人們在其身處的時代,是如何運用插花這一「生活藝術」作為他們表達的載體,講述著自我與自然、自我與時代、自我與世界的反觀。
宋代無名氏《南歌子》:「閣兒雖不大,都無半點俗。窗兒根底數根竹。畫展江南山景、兩三幅。彝鼎燒異香,膽瓶插嫩菊。翛然無事凈心目,共那人人、相對弈棋局。」歌詞中可以看出宋代人生活狀態的風雅趣味,窗下竹、瓶中菊,都是插花藝術在生活中的影子。
歷代詩詞歌賦中,亦充滿了花的身影,或專為詠花、或是在言志遣情的詞曲里借花的符號,表達著自己的隱喻。
插花陳設歷來並非僅只女子雅尚,其真正況味乃在於文人之審美意趣、士子之心胸呈現。花之身影姿態也是文德修養的狀態,文人雅士對花的吟詠,大多數時候,並不是刻意唯美而為之,而是發自內心的詠嘆。
而時至今日,人們普遍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插花」只是一門倡導生活情趣的「技術」,和藝術不沾邊,頂多算一項「藝能」,不過是女性(通常都是女性)在傷春悲秋的賦閑生活中一項趣味活動;抑或婚慶、會議、典禮時才會使用到的一種「職業技能」。早就不再將它和「道」相提並論。甚至已不能區分出「中式傳統花道」、「日式花道」以及「西洋插花」之間有何異同。
台灣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創始人黃永川先生曾在《中國插花史》一書中寫道:「插花乃生活藝術,與政經發展之枯榮同其消長。故而雖經六朝隋唐之孕育,歷經宋明之繁榮,但降至清代以後卻一蹶不振,直到近代風氣雖盛,但時下所見者皆日本流派,怎不令人唏噓!」(《中國插花史》)
大眾不知,作為一種文人生活方式的存在,插花自六朝起,便和文人士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始有南北朝庚信、魏晉竹林七賢;至唐代,王維、盧鴻、陸羽,都是插花、賞花、詠花之極高造詣者。在唐代,整個時代都有愛花的風氣,詩詞吟詠中盡是花木之美,更有璀璨花學著作,如李贊《花木記》、賈耽《百花譜》、羅虯《花九錫》(隋唐時期插花學的代表作)名篇繁多,不可悉數盡陳。
中唐名士歐陽詹曾作《春盤賦》雲:「多事佳人,假盤盂而作地,疏綺綉以為珍。叢林具秀,百卉爭新。」說明在當時,盤花的插作,已有成型的哲學觀念和審美特點,對於插花的形式、色彩、花器、花材、線條、構思及維持花命的方法與技術都有了足夠的考量。若用一句唐詩窺其盛況,大概便是楊巨源那句:「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唐人愛花的時尚可見一斑。
到五代十國之時,由於社會的分裂與長期戰亂,文人情志由盛世解衣磅礴、自由詠嘆之大氣象,頹轉為寄情山水、借物言志的委婉表白。與文人相隨的插花形式,也因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生活形態而轉向野花閑草、就地取材,不拘形式,信手拈來。時人倡言返璞歸真,如陶淵明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幸而當時已有盛唐之鋪墊,人們對於花之情狀、花之性格,以及花種、花品、花命的體會和研究,都有了較成體系的認識,於是歷史上最有名的花品著作因此誕生——蜀漢·張翊《花經》,根據花材的顏色、香氣、性狀、氣質等等,模擬人類社會的官階,分出九品九命。這也是文人以花自喻,將花代語,並以此寄託自己理想人格的典型象徵。譬如《花經》中評為一品九命之花材有:蘭花、蠟梅、牡丹、酴醾、紫風流(瑞香)。皆是花中最為清雅、高格、富貴、大器者。插作什麼樣的花,便是什麼樣的人,心中對花的品評和認識,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再說到當時的南唐後主李煜,更是傳統中式花道走向藝術巔峰的締造者,他不但是後世「六大花器」中「筒花」的發明人,他創辦的「錦洞天」更是歷史上最早、也最為盛大的插花藝術「展覽會」。
到了宋代,宋太祖勵精圖治,宇內昇平,各地插花風氣回暖提升,「插花、掛畫、焚香、點茶」被奉為生活四藝,成為人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藝術修養,甚至連僕役也不例外。當時最有名的「萬花會」,是宋人在「花朝節」(農歷二月十五日)舉辦的盛大賞花宴會。元佑七年(1086)時,洛陽太守為花朝節的舉辦,「一次用花千萬朵」,被斥為:「勞民傷財,達於極點」。宋代傳於後世的插花著作更是豐富,有趙希鵠《洞天清録》、林洪《山水清供》、蘇東坡《格物麤論》、周密《癸辛雜識》等等。而當時最著名的文章,更要提到周敦頤的《愛蓮說》、曾端伯《花十友》、黃峪《花十客》、張敏叔《花十二客》……這些經典文論和文章觀點,皆成為後世文人插花賞花的審美准繩。
後至元代,又是社會離亂,戰火不熄的時代,文人階層保受異族壓迫而求安心切,於是偏重感性,表現空靈之心境的風格,成為了文人階層插花的主流。自由肆意的心象呈現,任性率真的自我表達,使得插花再次成為了文人的另一個張嘴唇,講述著他們不能開口明言的心志。
直至明朝,文風鼎盛,文人插花完全脫離政治排場,形成一個專門性學術的世術類型,並有完整體系的花道著作問世,整個時代所追捧的審美格調已是清一色的「文人花」。
最值得一提的是明人袁宏道《瓶史》,這部著作堪稱插花史上最具學術性、最成體系的經典之作,後人爭相傳譯,奉為准則。對後世和海外插花藝術的傳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其他文人編撰的經典花道著作,還有張謙德《瓶花譜》、陳洪綬的《瓶花畫作》、王世懋的《花疏》、陳繼儒的《嚴棲幽事》、何仙郎的《花案》、高濂的《瓶花三說》《草花譜》、文震亨的《清齋位置》、屠本畯的《瓶史月表》、程羽文的《花歷》、《花小名》等等。那是一個文人審美成為社會主流審美的時代,也是民間處處爭相效仿、追求文人插花之境界的黃金時代。
而到了清代,國勢漸衰,學術走向考據之路,文人與花道日俱衰頹,民間對自然之美也較少關心,或審美日漸庸俗化。成體系的中國傳統花道和大清國運一同式微,直至緩慢的消亡。
當然,文人與花的歷史關系,不只是這樣粗淺概述足以囊括,二者盤根錯節的連結,值得用許多篇幅去書寫。
明代袁宏道在其著作《瓶花譜》中說,花是「天地慧黠之氣」所形成。「慧黠」二字,含有一種擬人的靈秀感,好似花朵也是動物,有感知、有感情、有靈性。花朵,的確是所有植物的最外放的生命表達。集結植物的「精氣」。而白居易又曾這樣寫:「天地間有粹靈氣焉,萬類皆得之,而人居多,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人類世界的精英,將自然界「精氣」凝結的花卉用以自喻,間中姿態亦值得玩味。
時常思索,中式傳統花道的現實意義應該是什麼?畢竟這不是一門與衣食相關的技藝,更不是人們生活中「剛需」的藝術。過去它的存在,除出對生活審美的高層次的需要之外,更高意義便是「成教化,助人倫」,如今,它還具有這樣的作用嗎?
資中筠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不經意提到:「追求真、善、美而厭惡假、惡、丑,應該是普通的人性,不過在閱歷太多,入世太深之後,可能審美神經就會麻木……」我想,所謂「生活美學」的意義,恰恰就在此處。美的作用,何其潤物細無聲,但凡目之能及的美,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內在教育。所以資先生還說:「對美有了足夠的感知力,對那些見怪不怪,不以為意,一嘆了之,一笑了之的醜陋便難以忍受,如鯁在喉。」
而這種難能可貴的「如鯁在喉」,我想,不單是對「美」而言,更是「真」與「善」的底線吧。
㈡ 鮮花插在牛糞故事的由來
兩個美女為了搶一個臭男人~~採取公平競爭插花游戲~
游戲規則兩個女人各站一陀專牛糞和一陀豬糞6米之外(牛屬糞豬糞緊緊靠的一起)~。。
然後是誰先把每個人手裡的鮮花丟到牛糞上誰就贏的那個男人!如果不小心丟在豬糞上就輸了自動退場~
鮮花無數隨便丟~結果是一個美女已訊耳不及掩雷之勢准確無誤的插在那朵鮮花上~終於眾人大叫:哦。。。。。
鮮花查在牛糞上樓。。。。!故事結束!
㈢ 插花藝術起源於中國,它在中國古代是什麼形式呢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是戰國時期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詩句,所謂「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就是把江離、白芷、蘭花等高潔的花草系結掛在身上。這也許是以花飾身,以花表志的較早表現。
秦漢時期,花卉在人們的生活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據記載,西漢惠帝時,孝惠皇後將四季花木移放到室內,並在卧榻、茶幾、桌案上擺放鮮花。在東漢的墓道壁畫中描繪了一個陶質圓盆,盆內均勻插著6朵小紅花,陶盆放在方形幾架上,形成了花材、容器、幾架三位一體的形象。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插花事例。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古代的插花源於佛教的供花形式。據《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記載:王子懋年少時染病,眾僧人用銅盆盛水,把蓮花浸入其中,使花兒幾天不敗,以此供佛,結果王子懋的病很快好了。這個故事充分說明南北朝時已有插花的雛形。
特別是明晚期追求參差不齊的天然之美,講究俯仰高下、疏密欹正的姿態之美,雖然是實物,但插花作品已具有了山水畫的意境美。
清代插花則體現了人們崇尚自然的精神!在尺幅之間展現自然廣闊,形式上也變得多樣,發明了寫景式插花、組合插花和諧音式插花三種形式。
㈣ 武山秧歌包爺插花講的是什麼故事啊
武山秧歌中的「包爺手謹擾插花畢旦」講述的是兩個鄉間小夥子因遇到一位神秘叔叔而不期結識,叔叔把他們帶到一晌薯個臨街插花婆婆家,教會他們如何做花,同時也講述了對愛的尊重、關系的重要性等。
㈤ 阜陽「插花」似乎有典故的,有誰知道
古時候(哪個朝代我忘了)有位皇子因為和他的兄弟爭奪皇位而被流放,於是到回了這里答,當時那裡的村民不知道他的身份,都不願意接濟這個像乞丐的人,還經常欺負他,只有一個家人例外,收留了他,尤其那戶人家的女兒對他很好。過了很久,皇室的人找到了那位皇子,來接他回去繼承王位,臨走時皇子想到村名的冷漠,派人要殺掉那裡的村民,但又怕錯殺他的恩人,於是私下告訴他在門前插朵花,但是那戶人家心地善良,他讓全村人門前都插了花,就這樣,皇子派的人無功而返,皇子知道後,覺得這倆人是個很善良的人,就把他的女兒娶進宮,封為皇後!!!村民為了紀念那戶人家,把這個地方取名為「插花」
㈥ 彝族插花節的傳說故事
彝族插花節的傳說故事
每年的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是彝族頗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插花節,以雲南省大姚縣曇華山區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以下為您帶來彝族插花節的傳說故事,歡迎瀏覽!
彝族插花節的傳說故事
從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熱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提拉巴,兩人都有拔山之力,沒有人能夠摔倒他們。斯熱阿比聽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領,就從天上下來,和他比試。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門,臨行時,他對母親說:“天上的大力士來找我,請老人家抬一塊鐵塊招待他,就說這是我吃的東西,請他嘗嘗。讓他等一會兒,我馬上回來找他摔跤。”
說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一會兒,斯熱阿比來了,阿提拉巴的母親真的抬了一塊鐵塊給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咬了一口,怎麼也咬不動。他想:阿提拉巴吃鐵塊,他的力氣一定比我大。想罷,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來以後,他母親把經過說了一遍,阿提拉巴聽說斯熱阿比咬不動鐵塊,就知道力氣一定沒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熱阿比。斯熱阿比剛剛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來摔跤,那咱們就比試比試吧!”
斯熱阿比聽了他的話,就張開雙手,猛地抱住他,兩人就開始摔跤了。他們的力氣真的非常驚人,大地被他們震得格格的.響,那些山巒、樹木都抖動起來。斯熱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蹌一下,被斯熱阿比壓在地上。但他的背脊還沒有著地的時候,阿提拉巴一個挺身,從斯熱阿比頭上翻過來壓在他的身上。斯熱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輸,還要求再摔一次。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個騎馬式,斯熱阿比用力摔他,他的兩腳像生了根,一動也不動。阿提拉巴乘對方不留神,抓住對方的一隻胳膊用力一摔,斯熱阿比被摔出兩丈多遠,趴在地上動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熱阿比口吐鮮血,已經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裡,哪知天菩薩知道斯熱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後,非常生氣,但又沒有辦法對付阿提拉巴,便派來大量的蟲子來吃地上的莊稼。阿提拉巴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許多松樹,領著人們燒蟲子,把天菩薩派來的蟲子都燒死了,保護了莊稼。從此,彝族百姓就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定為火把節。
【延伸閱讀】
1、彝族插花節的來歷
每年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又叫馬纓花節。它是怎麼來的呢? 很久以前,整個世界洪水連天,淹沒了土地,世界上只剩下了兩兄妹,他們躲在一個大葫蘆里,葫蘆口用蠟封住。這個葫蘆在洪水中漂流了許多天,也不知漂到什麼地方。有一天,洪水開始退了,露出了山頭,樹梢。這個葫蘆落到一棵大樹丫杈上。老鷹在山頭飛翔,它聽到葫蘆里的聲音,那是人種在裡面啊!老鷹把葫蘆抓了起來,把它放在山頂上。現在葫蘆細著腰,那是當年老鷹抓成的。耗子從地下鑽出來,他聽到葫蘆里的聲音,這是人種在裡面。耗子啃著蠟,把蠟啃通了,葫蘆里出現一股光芒。兄妹倆順著光爬了出來。在荒涼的世界上,只剩下他們了。
2、兄妹結為夫妻
金龜老人來到兄妹面前說:“為了傳人種,只有你們結為夫妻了。”兄妹倆回答說:“一個父母生的,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吩咐說:“人種只有你們兩人,你們一定要成親。”兄妹二人很為難,哥哥想了一個注意,說:“我們倆各在一方燒一炷香,問問天公地神,如果香煙升起來繞在一起,我們才能成親。”結果,香煙升起來,真的繞在了一起,但是妹妹堅持不肯成親,哥哥又說:“我們兩人各在山頭滾磨,如果兩盤磨攏在一起合起來,我們才能成親。”他們又按照這樣辦了,結果兩盤磨不偏不倚合攏在一起。那是,妹妹仍舊不肯成親。妹妹說:“我們在滾一次簸箕,如果兩個簸箕不偏不歪,面對面合在一起,才能成親。”結果兩個簸箕果然合在一起了。金龜老人說:“你們還有什麼可說,就成親吧。”妹妹再試也沒有用,又說道:“沒有父母之命,沒有媒 為證,怎麼能夠成親。”金龜老人回答說:“這陣人煙已經滅絕,那裡找人?你看那棵松樹就是你的父親,那棵萬年青就是你的母親,那邊那棵梅樹就是你們的媒人。你們就成親吧。”兄妹倆再也堅持不住,為了傳下人種,他們終於結成了夫妻。
3、生下肉團
過了十二個月,妹妹有了身孕,生了一胎,可惜不成人形,是個肉團。怎麼辦?妹妹埋怨哥哥,哥哥埋怨金龜老人。這時金龜老人又出現了,他笑嘻嘻地前來向兄妹倆賀喜:“你們已經產下人種了。”說罷,抽出寶劍,一劍劈開肉團,出現五十六個童男,五十六個童女。那一張包著人種的肉皮還流著血呢,金龜老人用劍一挑,甩在旁邊的一棵小樹上,從此這棵樹就開出了紅彤彤的馬纓花。這天正是農歷二月初八。 五十六個童男童女出生以後,妹妹一個人怎麼哺育這些孩子呢?這時,飛禽走獸都來幫忙,它們把孩子一個個都領走了。我們彝族就是野馬奶喂大的,所以我們彝族現在不吃馬肉。五十六個童男童女長大後相互婚配,就是今天彝族、漢族、苗族、回族、藏族、白族、傣族等五十六個民族。各個民族都是同一個父母的後代。
4、尋找爹娘
五十個童男童女長大後,找不到自己的爹娘,就一齊出發尋找。 他們遇到的第一件東西是土蜂,他們問道:“土蜂弟弟,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土蜂嗡嗡地飛來飛去,不理睬人,有一個人用樹枝把它打下來,腰也斷了。另一個人又把它拾起來,用馬尾系好讓它飛去。從此,土蜂成了細腰桿,見人就叮。 第二次遇到的是松樹,他們問道:“松樹爺爺,我們的爹娘那裡去了?”松樹不耐煩地回答:“我沒有看見,什麼爹娘,我肩膀倒下來就把他們壓死了。”人們說:“好,等人丁興旺起來,你長一棵就砍一棵。”所以,今天造房子都用松樹。 第三次遇到的是棕樹。人們問道:“棕樹哥哥,你看見我們的爹娘了嗎?”棕樹回答:“沒看見,要是看見,就剝了他們的皮。”人們說:“哼,有一天人多起來,肯定要剝你的皮。”所以,現在每年都要剝一層棕樹的皮。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棵羅漢杉,人們問道:“羅漢杉大哥,可見我們的爹娘?”羅漢杉回答說:“剛才還在這里乘涼呢!”人們高興起來,爹娘找到了,人們感謝羅漢杉說:“謝謝你,將來你斷了枝,被砍倒了,根還會再發起來。”因此,現在即使羅漢杉只剩下一點仍舊會再發芽。 人們又繼續向前走,遇到一個小蜜蜂,人們問道:“小蜜蜂,你可看見我們的爹娘?”蜜蜂說:“剛從那個丫口過去。”人們高興地說:“好心的蜜蜂,今後人們繁衍起來,你就同人們一起住吧。”蜜蜂回答說:“那太好了,如果我能和人一起居住,我每年還要給人上一點糧呢。”所以,現在每年人們要割一次蜂蜜。 人們追到水塘邊,遇到一棵楊柳,問道:“楊柳姐姐,可見到我們的爹娘?”楊柳回答:“看見了,剛才還吃水。”人們興奮地說:“好心的楊柳,你一定會有好結果,處處生根發芽。”從此,楊柳樹十分好栽,怎麼插都能活
5、定居
人們又不停腳的往前趕,可惜始終沒有遇見他們的爹娘,只是在山坡上看見了遍山紅彤彤的馬纓花,他們就下來。 每逢農歷二月初八,是我們彝族的節日。這一天,男女老幼一齊跳舞,唱山歌,還要殺雞煮肉慶賀,把,馬纓花插到各處,這就是馬纓花節的來歷
6、節日活動
大姚彝族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就是杜鵑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屆時人們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櫻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在秀麗的曇華山上,人山人海,遍嶺是歌聲,處處是彝族群眾歡慶節日的熱鬧場面。來自四面八方的彝族群眾身著彝族盛裝相聚一起歡歌笑舞。人們從山野中採摘馬櫻花,暢游曇華山;有的親朋好友相邀坐到路邊臨時搭起的小攤前,要上一碗美味的全羊湯鍋,一份剛烙好的苦蕎粑粑,暢飲香醇的包穀酒;或和著蘆笙對起悠揚的彝家小調一唱一答,一歌未落,一歌又起,飄盪在花間林下,陶醉在春天裡。 大姚彝族插花節每年都會舉行隆重的祭花神儀式,手持法鈴的畢摩(祭師)口頌經文,祈求花神賜福給人類,給彝族人民帶來世代安康和幸福。
;㈦ 插花的快樂
扶郎花又稱非洲菊或太陽花,是我最喜歡的花之一。她不像康乃馨或牡丹那樣熱烈,而像一個小太陽一般獨自盛放,神秘中充滿著希望和快樂,讓人的心情頓時明媚了起來。把三支太陽花分別插入花泥的呈三角形方位的三個點,使之擁有主角的光環。
與陽光的扶郎花不同,將高潔的白玫瑰插入另外一個三角形支點,與扶郎花交相輝映,彷彿在對扶郎訴說著純潔的愛情。
同樣充滿著神秘感的花卉是那高貴的閃耀玫瑰。閃耀玫瑰頂部為深紅色,下方的葉片透著香檳色。花雖不大,卻在陽光下反射著耀眼的光。閃耀的花語是神秘和羞澀,象徵著青春和愛情。
插完了主花,拿一把小雛菊放入花泥中進行點綴,高高低低的清雅高勝的紫色小雛菊讓花叢顯得錯落有致。
當然,好看的花必然少不了綠葉的陪襯。找一些空位置插入清香撲鼻的尤加利和芒葉,既可以遮擋綠泥,又可以渲染意境。
插花的樂趣之一在於選花。每一種花都有獨特的靈魂,選擇吸引眼球的幾種花作為主花,主花的搭配也甚是考究。在插花的過程中可以聽一首舒緩的音樂,讓整個人放鬆起來,陶醉於於眼下的花花世界裡。
漫隨花起,境由心生 。昨日的插花是在勝因院的一棟小樓里,這里據說曾經是林徽因的故居。在這充滿年代感和故事感的房子里插花更是讓人浮想聯翩,思緒跳躍。
今日是婦女節,祝願所有女性都可以像這些花代表的花語一樣,永遠快樂,永遠幸福,青春永駐!
㈧ 愛情之花—丁香的傳說故事
古時候,有個年輕英俊的書生赴京趕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邊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熱情周到,書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兩日。店主女兒看書生人品端正、知書達理,便心生愛慕之情;書生見姑娘容貌秀麗,又聰明能幹,也十分喜歡。二人月下盟誓,拜過天地,兩心相傾。接著,姑娘想考考書生,提出要和書生對對子。書生應諾,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姑娘略想片刻,正要開口說出下聯,店主突然來到,見兩人私定終身,氣憤之極,責罵女兒敗壞門風,有辱祖宗。姑娘哭訴兩人真心相愛,求老父成全,但店主執意不肯。姑娘性情剛烈,當即氣絕身亡。店主後悔莫及,只得遵照女兒臨終所囑,將女兒安葬在後山坡上。書生悲痛欲絕,再也無法求取功名,遂留在店中陪伴老丈人,翁婿二人在悲傷中度日。
不久,後山坡姑娘的墳頭上,竟然長滿了鬱郁蔥蔥的丁香樹,繁花似錦,芬芳四溢。書生驚訝不已,每日上山看丁香,就像見到了姑娘一樣。一日,書生見有一白發老翁經過,便拉住老翁,敘說自己與姑娘的堅貞愛情和姑娘臨死前尚未對出的對聯一事。自發老翁聽了書生的話,回身看了看墳上盛開的丁香花,對書生說:「姑娘的對子答出來了。」書生急忙上前問道:「老伯何以知道姑娘答的下聯?」老翁捋捋鬍子,指著墳上的丁香花說:「這就是下聯的對子」。書生仍不解,老翁接著說:「
氷冷酒,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百頭,千頭,萬頭。」
你的上聯「氷冷酒」,三字的偏旁依次是,「氷」為一點水,「冷」為二點水,「酒」為三點水。姑娘變成的「丁香花」,三字的字首依次是,「丁」為百字頭,「香」為千字頭,「花」為萬字頭。前後對應,巧奪天工。書生聽罷,連忙施禮拜謝:「多謝老伯指點,學生終生不忘。」老翁說:「難得姑娘對你一片痴情,千金也難買,現在她的心願已化作美麗的丁香花,你要好生相待,讓它世世代代繁花似錦,香飄萬里。」話音剛落,老翁就無影無蹤了。從此,書生每日挑水澆花,從不間斷。丁香花開得更茂盛、更美麗了。
後人為了懷念這個純情善良的姑娘,敬重她對愛情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從此便把丁香花視為愛情之花,而且把這幅「聯姻對」叫作「生死對」,視為絕句,一直流傳至今。
關於丁香花的花語和傳說故事
多麼憂郁的花一首丁香花,唱訴了丁香的憂,唱出了丁香的愁,是每一個為愛憂愁的人之所以喜愛丁香的原因之一。那麼,你知道,這樣的一朵小花在各種花的花語里,它的花語又是什麼呢?本期花語為你整理丁香花的花語。
丁香花的花語:憂愁思念、光輝,寓意著愛情和暗結同心的希望
丁香花的未開的花蕾叫丁香結。唐代李商隱在詩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中用未展的芭蕉和糾結的丁香來表達懷念伊人的憂愁,繼而又有不少詩人將丁香結作為憂愁思念的象徵。所以作為中國傳統插花的素材,丁香花有著些許憂愁思念的含義,也寓意著愛情和暗結同心的希望。而在國外,丁香花則擁有天國之花的稱號,寓意著光輝。
丁香花的傳說
丁香是愛情之花,因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
古時候,有個年輕英俊的書生赴京趕考,天色已晚,投宿在路邊一家小店。店家父女二人,待人熱情周到,書生十分感激,留店多住了兩日。店主女兒看書生人品端正、知書達理,便心生愛慕之情;書生見姑娘容貌秀麗,又聰明能幹,也十分喜歡。二人月下盟誓,拜過天地,兩心相傾。接著,姑娘想考考書生,提出要和書生對對子。書生應諾,稍加思索,便出了上聯:氷冷酒,一點,二點,三點。
關於瓊花的故事傳說
瓊花簡介
瓊花,又稱聚八仙、蝴蝶花,牛耳抱珠。忍冬科落葉或半常綠灌木。4、5月間開花,花大如盤,潔白如玉。聚傘花序生於枝端,周邊八朵為萼片發育成的不孕花,中間為兩性小花。
瓊花以葉茂花繁、潔白無瑕名揚天下。歐陽修曾作詩贊頌瓊花:瓊花芍葯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曾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此詩不但贊揚瓊花的美,還強調瓊花是揚州獨有。從此,瓊花不但揚名於世,而且還和揚州古城的盛衰緊緊連在一起。1998年,瓊花被選為揚州的市花。
瓊花傳說
相傳,瓊花本為隋煬帝楊廣之胞妹,於深宮之中長成絕色麗人。十五歲時,盛夏沐浴於禁苑玉池。禽獸不如的隋煬帝竟不顧天倫羞恥,將胞妹衣褲收起,赤條條惡狼般撲向瓊花。瓊花玉潔冰清,性情剛烈,誓死不從。隋煬帝強暴未逞。可憐瓊花玉魄驚魂,羞愧難當。自此水米不沾,卧榻不起。母後命太醫療治進葯,但瓊花閉口不呷,病勢日沉。母後無奈,領瓊花至洛神廟求神佑庇。
瓊花趁人不備,投身洛水自盡。玉隕魂銷之時,烏雲陡起,大雨滂沱,滔滔洪波將其秀骨玉身推向黃河、大運河,一直漂泊到江南揚州,止於後土廟旁的河灘之上。後土廟僧人慈悲為懷,收殮玉靈,安葬於廟後,墳土散香,突生無名奇樹,剎那間枝繁葉茂,花蕾迸綻,碩大奇特的花朵潔白晶瑩,如霜似雪。尤其是那沖天的香氣盪漾開來,籠罩了整個揚州城!一時驚動全城百姓官家齊往觀賞,皆驚嘆不已。後土廟的香火自亦空前旺盛。此乃瓊花在天之靈對後土廟僧人慈悲善行之恩報也!
揚州地方官員得此奇聞,亟報隋煬帝。隋煬帝急命百工趕造畫舫,帶著嬪妃佳麗,追波逐流,日夜兼程,前往揚州看花。豈料禽獸煬帝一到後土廟瓊花墳前,那滿樹奇花猝然凋謝,陰森冷氣直入骨髓,朦朧中只見瓊花立於陰雲之上,怒目而視,隋煬帝自知罪孽深重,頓時魂飛魄散,下意識地連聲大叫:瓊花!瓊花!瓊花之名,即由此而來。當時隋煬帝二目生花,雙瞳出血,成了瞎子,隨後很快就死在揚州。
其後,金人曾劫掠瓊花,植於御園,然始終枯而不發,形同槁木。而揚州後土廟劫後殘根,卻在一夜雷雨之後,靈苗勃發,死而復生,仍舊花繁葉茂,奇香如故。宋仁宗也曾移後土廟瓊花樹植於禁苑,也是不到一年即枯槁如柴。載還揚州,立即復活!凡此種種,皆可見瓊花天生麗質,一身傲骨,不屑權貴,玉潔冰清!
母親花—石竹花的傳說故事
不知是哪朝哪代,在東北的一座大山中住著一戶普通人家,姓石。老兩口只有一個兒子名叫石竹。家裡沒有財產沒有土地,全靠石老漢進山挖葯為生。不幸的是石竹還剛呀呀學語的時候,石老漢在一次進山挖葯時摔死了。從此,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更艱難。石竹媽一人挑起了撫養兒子的重擔,她每天進山挖山貨去換點糧食,摻和著野菜一起熬粥吃。就這樣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石竹媽歷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將石竹拉扯長大成一個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
窮人家的孩子懂事早。石竹這孩子樣樣都好,里里外外幫襯著媽媽。只是打小吃苦受窮,身子骨十分瘦弱,不但不能像別的小夥子一樣獨當一面地養活這個家,讓年邁的媽媽歇息歇息,而且從小就得了個見不得人的病——尿炕。十七八歲的大小夥子了,卻不敢提娶媳婦的事。唉,又窮又有病,誰肯來作這家的媳婦呢,兒子懂事不說,做娘的卻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石竹媽從此進山就不挖山貨了,她學著石老漢挖起了草葯。可年紀大了,哪爬得了那叢山峻嶺,鑽得了那深山老林?再說,草葯千千萬萬,哪一味能治好兒子的病呢?可石竹媽不畏山高路險,每天都去挖葯,每次發現了新草葯,她就自己先用口嘗嘗:辛的、苦的、麻的、澀的,做媽的先嘗盡人間甘苦。有好幾次,她被草葯毒著了,腫了臉,紅了眼,但她趕快吃些清熱解毒的草葯,終於又化險為夷。就這樣尋尋找找一年過去了,兩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可能治好兒子病的草葯還是沒找到。
轉眼到了第三年的五六月間,這天,石竹攔住又要出門的媽媽,哭著說:「媽,別去了,我不治病,不娶媳婦了。您辛辛苦苦把我拉扯大,我不但沒能報答您,反而拖累您,做兒子的實在對不起母親啊。」石竹媽也含著熱淚,摸著石竹的頭說,兒啊,做娘的知道你孝順,但是,天下做母親的哪能眼看兒子被病痛折磨而不去拯救呢?再說,如果找到了能治好你病的葯,那就不但能治好你的病,也能治好天下有這病的其他人,不但了卻我這個做媽的心事,也幫了其他做媽的人。」說完,她就毅然出門了。
這一次她走得更遠,爬得更高。可是奔波一天,還是沒有什麼新的發現。眼看天色已晚,山風陣陣,寒氣襲人。石竹媽不免嘆口氣,坐在一塊山石上歇歇腳。心想今天走遠了,今晚是趕不回去了。心裡惦記著生病的兒子,更想到自己年歲越來越老了,到時候別說爬山,連路也走不動了,怎麼能再去找葯呢?她越想越急越傷心,禁不住老淚縱橫,兩串熱滾滾的淚珠一直落到山石縫里。但沒想到奇跡在這時發生了,只見熱淚倘過的山縫縫里,忽然長出一株花兒來。這花株只有一尺來高,細條條的葉,枝頂生花。花朵不大,幾朵小花聚合在一起像一把傘,粉紅色的小花在山風吹拂下微微擺動,彷彿在向她問好。石竹媽趕緊揉揉眼睛,心想莫不是年紀大了,老眼昏花,在這山野里過去怎麼沒有見過這么漂亮的花?可睜眼一看,那花還在那裡點頭微笑。石竹媽正驚訝之餘,又聽見一個甜甜的姑娘的聲音在說話:「老媽媽,把這花全棵拔去,回家煎水給兒子喝,它可以治好你兒子的病。」石竹媽只聽見聲音不見人,山野之中只有那花兒在微笑。石竹媽頓時明白了,這是花仙在幫助她,為她兒子治病呢。石竹媽一高興,人也來了精神,抬眼一看,啊,山野中星星點點長滿了這美麗的花兒呢。她趕緊拔了許多,抱著就往山下跑。
回到家,石竹正在著急,不知到哪兒去找媽媽。石竹媽高興地一五一十把山上的奇遇告訴了石竹,並按照花仙的指點把采來的花連根煎水給石竹喝。葯一煎好,只覺草屋裡清香陣陣。石竹連服了三日,不但尿床的毛病治好了,人也變得精神多了,總覺得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一樣。石竹本來就是孝順孩子,病一好,他就再也不要媽媽上山挖葯去奔波勞累了。不久,他就娶了一房媳婦,一家人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
此後,石竹媽采葯遇見花仙,並用這花草治好了兒子石竹毛病的消息不徑而走,很快傳開了,凡得了類似那種毛病的窮人都來找石竹媽要這花草去治病,沒有不靈的。人們感激花仙,更明白花仙也是被石竹媽的一片愛心所打動,才主動幫忙的。每次人們要找尋這花草時,都叫不出它的名兒,只知道是石竹媽找的花能治病,便順口叫它「石竹媽的花」,叫來叫去,就乾脆叫「石竹花」了。
至今,石竹花仍是一味中草葯,對主治小便淋漓澀痛有特效。一直到現在,石竹花也仍是一種最平凡的花,它沒有牡丹的富貴氣派的立場,月季的風流不敗,芍葯的嬌艷多情,蘭花的芳香自賞……可是它代表了母親的偉大情懷。它像石竹的母親一樣,為了孩子不辭千辛萬苦,為了後代默默奉獻。天下沒有無母之人,石竹也就成為無人不愛之花。
㈨ 插花藝術最早的發源地
關於插花藝術的起源,目前有幾種說法,並不統一,是個有待繼續查證和探討的問題。在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插花藝術雖然源遠流長,但由於它的創作和欣賞都屬即時性的,在攝影和錄像等技術發明之前,只是短暫的藝術表現,所以傳世作品極少,對其始源的考證,只能藉助於地下出土文物或各類史料只言片語的記載,加之過去極少有人進行考證,故今天要得出確切的結論是有困難的。這里只把幾種有關起源的論說做一簡介,以供參考。
一、插花藝術的原始形式
(一)源自佛教供花 這是目前較流行的說法。根據有兩點,一是來自日本插花界的觀點,二是從佛經中論證。
1.日本插花界觀點 日本的插花藝術是從佛前供花發展而來,經過供花→宮廷插花→民間插花這一歷程發展成今日的插花。隨著日本插花藝術的發展,許多人士都前往日本學習插花,因此把日本插花的起源推而廣之,流傳著插花源於佛教供花的起源論說。
2.從史書和佛經引證 目前許多書籍都引用《南史》中關於盤花的段節,認為是最早的記載。《南史》的南朝齊武帝諸子中,有關晉安王子懋:「年七歲時,母阮淑媛嘗病危篤,請僧行道,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子懋流涕禮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競齋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罌中稍有根須,當世稱其孝感。」這段蓮花供佛的記載,被認為是插花源於佛教的文征。
另外,佛經中也確有供花的條文。佛經和《魏書》中都有「花供養」的記載。花供養是佛教六種供養(鮮花、塗香、水、燒香、飯具、燈明)中的第一位,可見佛教供花的確是非常注重的。
(二)源自民間風俗 是從廣義范疇理解插花。認為插花的原始形式是不是用器皿的手持花和佩戴花。花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美物,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很早就與花為伴,花使人產生信賴、安慰的感受,能互相溝通,人們把花(葉)作為護身符,戴在身上可驅魔祛邪,得以平安。後逐漸發展為一種裝飾,表現自己的美麗迷人,互相贈送以示愛慕和思念。這是一種自發的行為,雖然其中滲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並非因某一種宗教而起,只是人們對冥冥宇宙的不解而產生的心理反應。
在中國,遠在佛教傳人之前,民間就有用花祭祀和贈花的風俗。最早的傳說是《山海經》稱:東海之度朔山,神萘和郁壘捉鬼的故事。黃帝立大桃人於門戶,畫二人象與虎,葦索以御鬼,後人皆仿之。這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故事。
《詩經》是記載公元前470年以前商周到春秋時期的民間風情詩集。《詩經.鄭風.溱洧(wei)》中有男女手持蘭花到秦河清水去祭祀、嬉戲的記載;臨別時還互贈芍葯。屈原的《楚辭》中關於佩戴花飾,以花相贈或寄託思念、祭祀的詩句更數不勝數。《楚辭·九歌》有:「瑤席兮玉境,盤將把兮瓊芳」即指在神座前放置成束的鮮花,《楚辭·山鬼》是以披花帶綠形容山神,折花香以寄所思:「披石蘭兮帶杜衡(一種香草),折芳馨兮遺所思」。
晉人陸凱的梅花詩:「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將友人相贈的花枝,插於盛水器皿中,這是順理成章的事,這正是插花藝術的起源。而這些都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已有的。
二、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一)源自古埃及 在西方插花著作和分中文插花書刊中都有這種提法,其根據是在古埃及法老墓中發現有插花圖案的壁畫。文物的證據是無可否認的。公元前2500年埃及貝尼哈桑墓壁上有睡蓮瓶壁畫,並在墓中發現有鮮花隨葬,這可謂是世界最早製作的「乾燥花」了。據說古埃及人把蓮花看做愛西斯神,並已知道把花安置在有水的瓶中,使之不萎。這些都足以說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有鮮花祭祀的儀式。此外,埃及的金字塔以及相繼創立的幾何學,對西歐的建築和藝術風格都極有影響,而西方傳統的古典插花正是以各種幾何圖形為主的大堆頭形式,具有像金字塔那樣的對稱、均衡和重量感,可見藝術風格的一致性。所以說插花源自古埃及是有一定根據的,起碼可說是西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二)源自中國 如前所述,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以花祭祖和互贈花枝(束)的風俗,而且玩賞花木的風氣甚濃。據考古發現,河北望都東漢墓道壁畫中有一方幾上盛有六枝紅花的圓盆,過去人們對插花意識淡薄,曾認為是盆景,但現在看來,甚似插花。這和北周時庚信的一首杏花詩極其相似。詩曰:「春色方盈野,枝枝綻翠英。依稀映村塢,爛漫開山前,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西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放盪江湖,寄情花草,與山水花草為友,他們不僅賞花,還有探花、採花的逍遙游。東漢張衡的《歸田賦》上說:「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郁茂,百草滋榮……於焉消遙、聊以娛情」。東晉的陶淵明有詩:「秋菊有佳色,損露掇其英,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採花、折枝的興致歷久不衰,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等等,正因中國文人有此嗜好,所以中國的插花藝術既具自然寫真的風格又具濃郁的文人氣息,融詩、書、畫、花於一體,不拘一格,謙灑自如。這是東方插花藝術的特點,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格。日本插花是從中國傳入的,因此也滲透著不少這種特色。此外,中國人很早就研究延長切花花材壽命的方法,對花枝插置的布局,與花器和周圍環境的配合等等都早有研究,使插花成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專學。高濂的《瓶花三說》,張謙德的《瓶花譜》,還有羅虯的《花九錫》以及明代袁宏道的《瓶史》都可說是最早的插花專著。所以說,中國是東方插花藝術的發源地。
㈩ 插花什麼意思
插花的解釋
(1) [mix]∶攙雜;夾雜 幹部也插花編在各組內 (2) [ikebana]∶日本的插花技術,它燃缺著重形式的平衡 詳細解釋 (1).戴花。 南朝 梁 袁昂 《古今書評》 :「 衛恆 書如插花美女,舞笑鏡台。」 唐 杜牧 《 杏園 》 詩:「莫怪杏園顦顇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宋 辛棄疾 《定 風波 ·暮春漫興》 詞:「少日春吵神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鍾。」 (2).謂分散摻入別的群體中。 馬烽 《馬初元的故事》 :「民兵也插花編在各組里。」 (3).指零碎而不成片。 覃應機 《廣西人民在 社會 主義大道上前進》 :「﹝有些幹部﹞對這些分散的插花式的災情缺乏全面地、深入地調查和分析 研究 。」
詞語分解
插的解釋 插 ā 扎進去,把細長或薄的 東西 放進去:插入。插秧。插花。插座。插頭。插翅難飛。 加入, 參與 :插班。插話。插曲。插圖。插頁。插敘。安插。 拔 部首 :扌; 花的解釋 花 ā 植物的繁殖器官, 典型 的由「花托」、「 花萼 」、「 花冠 」、「雌蕊群」和「雄蕊群」組成,有各種形狀和 顏色 ,一般長得很 美麗 ,有的有香味皮碰辯, 凋謝 後結 成果 實。 供觀賞的植物:花木。花草。 花匠 。 花事 (游春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