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花卉圖冊
1. 我有一副楊家將卷軸畫,表面好像是絲綢的,是原濟的作品不知道是真假。
石濤屬清四大名家,鑒定很簡單,做假除復印就是人工描畫,從畫面人物、動物、植物等的動態、表情,神態,是一般大作家所不能仿的,歷史上只有《張大千》能仿的出來部分石濤50歲以前的畫,50歲以後的畫連張大千也無法仿到以假論真。
石濤(清代畫家)
石濤(1642一約1707),清代畫家、中國畫一代宗師。法名原濟,一作元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後裔,幼年遭變後出家為僧,半世雲游,以賣畫為業。早年山水師法宋元諸家,畫風疏秀明潔,晚年用筆縱肆,墨法淋漓,格法多變,尤精冊頁小品;花卉瀟灑雋朗,天真爛漫,清氣襲人;人物生拙古樸,別具一格。工書法,能詩文。存世作品有《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山水清音圖》《竹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
窗體頂端
窗體底端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削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 1歲
石濤生。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全州人。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4歲
明靖江王朱亨嘉稱「監國」於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即後來的喝濤)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清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歲
粵西戰事頻仍,石濤最遲不晚於此時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歲
《雙鉤蘭竹》題跋:「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歲
寫於武昌之《山水花卉圖》冊(廣東省博物館藏)為目前所知最早紀年作品。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歲
是時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帶「居久之」。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歲
是年前後,由武昌東下,抵廬山,到開先寺。作《山水人物圖》卷。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歲
由廬山東下江浙。漫遊杭嘉湖地區後轉赴松江,原濟。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歲
至宣城先後駐錫於敬亭山麓之廣教寺、金露庵和閑雲庵。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歲
在宣城,寫《十六羅漢應真圖》卷。作《山水冊》第八開。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歲
曾至歙縣作畫,在《山水人物圖》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題雲:「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歲
春日,作《山水冊》第九開,題:「酉春得此,圖之記樂。」夏日在歙縣紫陽書院作《金竺朝霞圖》。作《山水冊》第七開。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歲
在宣城,曾攜侶游黃山。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歲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圖》。款雲:「時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濤濟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歲
深秋,在宣城之閑雲庵跋畫,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歲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圖》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雙塔寺,寫《觀音圖》軸。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歲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視旅庵。作《松閣臨泉圖》,款雲:
「時乙卯秋日,粵西濟山僧石濤。」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歲
《山水圖》軸題雲:「丙辰客賞療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歲
夏日。在廣教寺。《詩畫合璧圖》卷題:「丁巳夏日。」深秋,游蘇州虎丘,作《山水圖》冊之第四開。此年曾游涇縣水西,作《山水人物圖》卷之「鐵腳道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歲
夏,應鍾山西天道院之請,到南京。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歲
在南京。於秦淮之懷謝樓作《山居圖》,題跋中有「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之語。冬,在宣城,准備赴南京。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歲
居南京長干寺一枝閣。作《書畫》卷,題雲:「庚申閏八月初得長干一枝七首。」與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來。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歲
作《荷花圖》贈梅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歲
冬日,在一枝閣中畫《山水冊》,跋雲:「今人古人,誰師誰體;但出但入,憑翻筆底。」「畫家不能高古,病在舉筆只求花樣。」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歲
在南京。作《書畫冊》,題雲:「我且作離亭之贈,集癸亥近稿一卷,復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歲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駐蹕南京,並巡幸長干寺,石濤與寺中僧眾一起接駕。是年寫有《山水冊》,在其中一頁《奇山突兀圖》題雲:「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歲
在南京。二月,雪霽,乘興策杖探梅,抵青龍、天印、東山、鍾陵、靈谷諸地。新夏,過五雲精舍,為蒼公作《萬點惡墨》卷。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歲
冬月,為智企寫《山水圖》卷志別,跋中有「余亦私計踏草幽薊」之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歲
春天,到揚州,參與孔尚任秘園雅集。冬,准備赴京,作《生平行》長詩留題一枝閣,兼別金陵諸友。冬天到揚州。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歲
在揚州,「北游不果」,於是客大樹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歲
在揚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濤在平山堂接駕,作紀事詩二首。約於是年秋冬前往北京。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歲
抵京,客且憨齋,發「詩中畫」、「畫中詩」高論。是年寫有「諸方乞食苦瓜僧」詩。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歲
二月,為博爾都寫墨竹,王原祁為補坡石。客且憨齋為主人慎庵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語。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冊,題跋出現:「我用我法」四字。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歲
三月,於海潮寺為伯昌先生作畫,跋雲:「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頭地也,冤哉。」秋,買舟南下,從北京回揚州。沿運河南下情形,具見《清湘書畫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歲
在揚州。是年,為黃山驚遠先生作山水軸。自跋《餘杭看山圖》卷雲:「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攜此卷游餘杭,歸來雲與大滌不異。」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歲
八月,為鳴六先生作《山水冊》,並題跋評論畫壇諸大家特點,稱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館藏《花卉冊》十二開始以「大滌子」署款。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歲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圖》軸。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學道處」為黃硯旅作畫,仍在儀征。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歲
夏六月,離揚州,至歙縣,避暑於程浚松風堂。完成《清湘書畫稿》。《淳化閣帖》捲款署:「時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臨於清蓮閣下。」秋九月,於揚州作《春江垂釣圖》軸(唐雲舊藏)寄贈八大,稱八大為「長兄」。是時前後營建大滌草堂,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畫《大滌草堂圖》。出現「大滌堂」、「大滌子極」等印,大量使用大滌子為號署款,直至逝世。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歲
二月,石濤題八大《水仙圖》卷,稱八大為「金枝玉葉老遺民」。始見署「若極」之名。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歲
夏日,八大山人寄贈《大滌堂圖》,石濤題詩於其上。是年,始識李鱴,一見如故。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歲
《為拱北作山水圖》軸題「己卯有建寧之游」。為咸翁作山水冊十二幀,題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奧,何有元氣磅礴」語。浴佛日,八大山人為岱老年翁作古樹苔石,石濤為補水灘紅葉,並題詩一首於上。秋日作《太白詩意圖軸》題署:「己卯秋日,青連閣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歲
在揚州。上元前二日,為吳與橋作《溪南八景圖》冊,第三開題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蓮閣。」上元後二日,作《山水花卉圖》冊。九月,石濤為其門人洪正治作《寫蘭冊》,內有染庵居士跋《寫蘭冊》涉及八大。約於此年前後,石濤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畫《大滌草堂圖》。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辛已年石濤60歲,三月在揚州,此時的石濤置身寺內,心感愧疚,那個時代以連環故事畫作品而受世人追捧,石濤開始專心畫《楊家將》為自己開脫,讓以前反清復明的義士得於安撫,自己也得於解脫。加上《清四畫僧》已經名揚四海,此時的作品改名原濟,畫的風格完全按他自己喜歡的畫,畫的題材結合當時需求,深受反清復明的後裔追捧,後因康熙下旨清查反清復明後裔,因此現代市場以原濟提名的畫非常稀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歲,在南京。在烏龍潭觀桃花,作《雲山圖》軸,跋雲:「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秋八月,作畫,題跋中有「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語。因詩中帶有反意,被貶後多病,生活流浪。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歲,夏日,有論畫之語,雲:「筆墨當隨時代」。秋,為劉石頭作畫,暢論用點,結語雲:「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歲七月,作《赭墨山水圖》,題詩雲:「半空半壑遠山村,疑是風煙勢欲吞。險到無邊堪絕倒,憑天不盡畫雲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歲
重九,畫山水以贈道先生,題跋中有體力不支之嘆。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歲
春,作《梅花吟》,有「何當遍繞梅花樹,頭白依然未有家」之句。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歲
秋冬,病情惡化,卒後葬在揚州蜀崗之麓。
四畫僧
朱耷
石濤
髡殘
弘仁
2. 本人有一幅楊家將的古畫,長3米寬30厘米,歲次辛巳年初春三月原濟題原濟清初畫家廣西全州人曾為僧法名原濟
是想出售嗎?
3. 蓮社圖的同名作品
【名稱】蓮社圖
【類別】書畫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屬】石濤繪
【文物現狀】私人收藏
【簡介】
鈐印:清湘濟、苦搏備游瓜和尚、苦瓜和尚(三次)、清湘石濤。
鑒藏印:賜研齋、心盦、臣元龍、蘭唐、陳廣陵氏、予堅原名宇厚、干齋、此中有真意、山尊、吳旆啟事、吳旆、伍氏南雪齋書畫之印、伍元蕙儷荃甫評書讀畫之印、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二次)、香雪翁(三次)、倚權勢無辱善良、作事須循訓天理出言要順人情、善人則親近之、大溪林氏雅宜山齋供養。
題識:湘源石濤濟道人敬畫。
畫畫外無道,畫全則道全。千能萬變環轉,定始於畫歸於畫也。太古無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自立矣。然則盡我所有,法無居焉。法乃出世之人立之也。乙酉(1705年),清湘阿長,大滌堂下。
《蓮社圖》畫的是晉代高僧惠遠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社參禪的故事。與《十六應真圖》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對面目、服飾的細節描寫更具體,也就更生動傳神,線描同樣瘦挺縝密,但更圓熟。山石的畫法,也顯得老到而有力度,烘染更大膽濕潤,凸現了人物在畫中的地位,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融洽。其成熟程度和藝術水平,應在《十六應真圖》之上。
《蓮社圖》的款識,前後共二處,一為畫成時的落款,「湘源石濤濟道人敬畫」題在卷首右下方。一為乙酉年(1705年)重題的長跋,書自己的畫語。從款字的筆法及字型大小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題並非出於同時。前一題的書法,與我們所見到的石濤三十歲前後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種書體極相似。石濤所稱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廣西,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滾孝贊之十世孫」正是為懷念那位襲封於廣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贊儀而刻,顯赫的出身成了他永遠的記憶。這種落款形式在石濤的早中期作品,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種秋畫的基銷《山水圖冊》、上海博物館藏的辛酉七夕所畫《山水花卉》冊中都偶能一見。不過在石濤的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們習見的石濤字型大小,「湘源」反不為大家所熟知了。款字的書寫特徵這一不為人熟知的早年別號,為鑒定《蓮社圖》提供了又一可靠的依據。
4. 石濤的藝術年表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 1歲
石濤,原姓朱,名若極,明靖江王朱亨嘉之子,廣西全州人。
清順治二年(1645年)乙酉 4歲
明靖江王朱亨嘉稱「監國」於桂林,不久因同室操戈被殺。石濤由宦官(即後來的喝濤)帶至全州湘山寺出家為僧。 清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 10歲
粵西戰事頻仍,石濤最遲不晚於此時離開全州,輾轉到武昌。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 14歲
《雙鉤蘭竹》題跋:「十四寫蘭五十六,至今與爾爭魚目。始信名高筆未高,悔不從前多食肉。」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丁酉 16歲
寫於武昌之《山水花卉圖》冊(廣東省博物館藏)為目前所知最早紀年作品。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 20歲
是時左右在湖湘、武昌一帶「居久之」。 清康熙三年(1664年)甲辰 23歲
是年前後,由武昌東下,抵廬山,到開先寺。作《山水人物圖》卷。 清康熙四年(1665年)乙巳 24歲
由廬山東下江浙。漫遊杭嘉湖地區後轉赴松江,原濟。 清康熙五年(1666年)丙午 25歲
至宣城先後駐錫於敬亭山麓之廣教寺、金露庵和閑雲庵。 清康熙六年(1667年)丁未 26歲
在宣城,寫《十六羅漢應真圖》卷。作《山水冊》第八開。 清康熙七年(1668年)戊申 27歲
曾至歙縣作畫,在《山水人物圖》卷第二段「披裘翁」上題雲:「戊申,新安太平寺。」 清康熙八年(1669年)已酉 28歲
春日,作《山水冊》第九開,題:「酉春得此,圖之記樂。」夏日在歙縣紫陽書院作《金竺朝霞圖》。作《山水冊》第七開。 清康熙九年(1670年)庚未 29歲
在宣城,曾攜侶游黃山。 清康熙十年(1671年)辛亥 30歲
在宣城。秋天作《山水圖》。款雲:「時辛亥之秋,敬亭下,石濤濟山僧。」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丑 32歲
深秋,在宣城之閑雲庵跋畫,雲:「作書作畫,無論老手後學,先以氣勝得之者。」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甲寅 33歲
夏天,在宣城南湖,作《山水人物圖》卷之「湘中老人」。冬至,游昭亭雙塔寺,寫《觀音圖》軸。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乙卯 34歲
在宣城。曾到松江探視旅庵。作《松閣臨泉圖》,款雲:「時乙卯秋日,粵西濟山僧石濤。」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丙辰 35歲
《山水圖》軸題雲:「丙辰客賞療之大安寺。」 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丁巳 36歲
夏日。在廣教寺。《詩畫合璧圖》卷題:「丁巳夏日。」深秋,游蘇州虎丘,作《山水圖》冊之第四開。此年曾游涇縣水西,作《山水人物圖》卷之「鐵腳道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戊午 37歲
夏,應鍾山西天道院之請,到南京。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己未 38歲
在南京。於秦淮之懷謝樓作《山居圖》,題跋中有「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之語。冬,在宣城,准備赴南京。 清康熙旅返十九年(1680年)庚申 39歲
居南京長干寺一枝閣。作《書畫》卷,題雲:「庚申閏八月初得長干一枝七首。」與戴本孝、程邃、孔尚任、梅清、屈大均有往來。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辛酉 40歲
作《荷花圖》拆稿飢贈梅清。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壬戌 41歲
冬日,在一枝閣中畫《山水冊》,跋雲:「今人古人,誰師誰體;但出但入,憑翻筆底。」「畫家不能高古,病在舉筆只求花樣。」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癸亥 42歲
在南京。作《書畫冊》,題雲:「我且作離亭之贈,集癸亥近稿一卷,復成一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 43歲
在南京。康熙帝首次南巡,駐蹕南京,並巡幸長干寺,石濤與寺中僧眾一起接駕。是年寫有《山水冊》,在其中一頁《奇山突兀圖》題雲:「畫有南北宗,書有二王法。張融有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 44歲
在南京。二月,雪霽,乘興策杖探梅,抵青龍、天印、東山、鍾陵、靈谷諸地。新夏,過五雲精舍,為蒼公作《萬點惡墨》卷。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丙寅 45歲
冬月,為智企寫《山水圖》卷志別,跋中有「余亦私計踏草幽薊」之語。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 46歲
春天,到揚州,參與孔尚任秘敬慶園雅集。冬,准備赴京,作《生平行》長詩留題一枝閣,兼別金陵諸友。冬天到揚州。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戊辰 47歲
在揚州,「北游不果」,於是客大樹堂。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已巳 48歲
在揚州,康熙帝第二次南巡,石濤在平山堂接駕,作紀事詩二首。約於是年秋冬前往北京。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庚午 49歲
抵京,客且憨齋,發「詩中畫」、「畫中詩」高論。是年寫有「諸方乞食苦瓜僧」詩。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辛未 50歲
二月,為博爾都寫墨竹,王原祁為補坡石。客且憨齋為主人慎庵作《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跋中有「不立一法是吾宗也,不舍一法是吾旨也」之語。秋七月,客慈源寺,作山水冊,題跋出現:「我用我法」四字。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 51歲
三月,於海潮寺為伯昌先生作畫,跋雲:「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宜其不能一出頭地也,冤哉。」秋,買舟南下,從北京回揚州。沿運河南下情形,具見《清湘書畫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癸酉 52歲
在揚州。是年,為黃山驚遠先生作山水軸。自跋《餘杭看山圖》卷雲:「癸酉冬日,借亭先生攜此卷游餘杭,歸來雲與大滌不異。」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 53歲
八月,為鳴六先生作《山水冊》,並題跋評論畫壇諸大家特點,稱八大山人「淋漓奇古」。上海博物館藏《花卉冊》十二開始以「大滌子」署款。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乙亥 54歲
五月,有安徽之行。夏天,作《巢湖圖》軸。七月,偕友泛舟白沙翠竹江村。秋九月,為器老作《山水》卷。冬,在「真州學道處」為黃硯旅作畫,仍在儀征。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 55歲
夏六月,離揚州,至歙縣,避暑於程浚松風堂。完成《清湘書畫稿》。《淳化閣帖》捲款署:「時丙子秋八月,清湘瞎尊者臨於清蓮閣下。」秋九月,於揚州作《春江垂釣圖》軸(唐雲舊藏)寄贈八大,稱八大為「長兄」。是時前後營建大滌草堂,為此曾致函八大山人,索畫《大滌草堂圖》。出現「大滌堂」、「大滌子極」等印,大量使用大滌子為號署款,直至逝世。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丁丑 56歲
二月,石濤題八大《水仙圖》卷,稱八大為「金枝玉葉老遺民」。始見署「若極」之名。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 57歲
夏日,八大山人寄贈《大滌堂圖》,石濤題詩於其上。是年,始識李鱴,一見如故。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已卯 58歲
《為拱北作山水圖》軸題「己卯有建寧之游」。為咸翁作山水冊十二幀,題跋中有「深愧未入古人堂奧,何有元氣磅礴」語。浴佛日,八大山人為岱老年翁作古樹苔石,石濤為補水灘紅葉,並題詩一首於上。秋日作《太白詩意圖軸》題署:「己卯秋日,青連閣下。」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庚辰 59歲
在揚州。上元前二日,為吳與橋作《溪南八景圖》冊,第三開題署:「庚辰上元前二日,青蓮閣。」上元後二日,作《山水花卉圖》冊。九月,石濤為其門人洪正治作《寫蘭冊》,內有染庵居士跋《寫蘭冊》涉及八大。約於此年前後,石濤托李松庵致函八大再索畫《大滌草堂圖》。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 61歲
三月,在南京。在烏龍潭觀桃花,作《雲山圖》軸,跋雲:「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秋八月,作畫,題跋中有「天地渾溶一氣,再分風雨四時;明暗高低不同,不似之似似之」語。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癸未 62歲
夏日,有論畫之語,雲:「筆墨當隨時代」。秋,為劉石頭作畫,暢論用點,結語雲:「法無定相,氣概成章耳。」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甲申 63歲 七月,作《赭墨山水圖》,題詩雲:「半空半壑遠山村,疑是風煙勢欲吞。險到無邊堪絕倒,憑天不盡畫雲門。」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 64歲
重九,畫山水以贈道先生,題跋中有體力不支之嘆。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 65歲
春,作《梅花吟》,有「何當遍繞梅花樹,頭白依然未有家」之句。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丁亥 66歲
秋冬,病情惡化,卒後葬在揚州蜀崗之麓。■
石濤,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削發為僧後,更名元濟、超濟、原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後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
他是明宗室靖江王贊儀之十世孫,原籍廣西桂林,為廣西全州人。其生年有明崇禎九年、十四年、十五年(1636年、1641年、1642年)諸說,卒年有清康熙四十四年、四十九年、約五十七年(1705年、1710年、約1718年)諸說。明亡後,朱亨嘉自稱監國,被唐王朱聿鍵處死於福州。時石濤年幼,由太監帶走,出家,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為師,性喜漫遊,曾屢次游敬亭山、黃山及南京、揚州等地,晚年居揚州。他既有國破家亡之痛,又兩次跪迎康熙皇帝,並與清王朝上層人物多有往來,內心充滿矛盾。
石濤號稱出生於帝王胄裔,明亡之時他不過是三歲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種政治姿態,這與漸江的受性偏孤是不同的,石濤的性格中充滿了動的因素,因而他身處佛門卻心向紅塵。康熙南巡時,石濤曾兩次接駕,並山呼萬歲,並且主動進京交結達官顯貴,企圖出人頭地,但權貴們僅把他當作一名會畫畫的和尚而已,並未與之計較,故而功敗垂成。因此他是在清高自許與不甘岑寂之間矛盾地渡過了一生,好在他聰明絕頂,巧妙地把這種矛盾發泄到他的畫作之中,所以他的作品縱橫排闥、閃轉騰挪,充滿了動感與張力,這也正是他異於常人的高明之處,也是他作品呈現瑰奇特點的原因所在。
歷史上吃苦瓜最有名的人物,當首推明末清初的畫家石濤。石濤是有開創性的一代宗師。他自號苦瓜和尚,餐餐不離苦瓜。甚至還把苦瓜供奉案頭朝拜。他對苦瓜的這種感情,與他的經歷、心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石濤生於明朝末年,十五歲時,明朝滅亡,父親被唐王捉殺。國破家亡,石濤被迫逃亡到廣西全州,在湘山寺削發為僧。以後顛沛流離,輾轉於廣西、江西、安徽、江蘇、浙江、陝西、河北等地,到晚年才定居揚州。他帶著內心的矛盾和隱痛,創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最為人推崇的,是他畫中那種奇險兼秀潤的獨特風格,筆墨中包含的那種淡淡的苦澀味。一種和苦瓜極為近似的韻致。 所用世人皆知又讓人費思的古怪別號:苦瓜和尚,瞎尊者。苦瓜何解?石濤雙目明亮,又何以稱瞎尊者?傳說版本很多。較流行的說法是:苦瓜者,皮青,瓤朱紅,寓意身在滿清,心記朱明;瞎尊者,失明也,寓意為失去明朝。失明之人,豈有不想復明之理。
綜觀石濤一生繪畫作品中,無論是尋丈巨制,還是尺頁小品,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氣息,觀之令人難以忘懷。如將他的作品從時間順序和作品特徵來分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傳統技法學習時期,亦即石濤在武昌的時期,時處石濤早年,正趕上摹仿董其昌風格的時期,康熙初,董其昌的畫風和理論對中國畫壇產生著重要影響,「南北宗」說廣為傳播,其間還明顯地帶有「抑北揚南」傾向。在筆墨方面竭力主張要有「士氣」,並說:「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從石濤的早年作品看,他受到了董其昌理論的影響,但在另一方面體現在石濤早年作品中的個性特徵,從一開始就十分自然地流露在筆墨之中,既要承襲傳統又要以「造化為師」、「我用我法」。石濤的天賦才能正是在這兩者關系的辨證認識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順治14年丁酉(1657年),年方16歲的石濤已在繪畫藝術方面顯露出他的天賦,當年的《山水人物花卉冊》是目前所能見到石濤署年款最早的作品之一。此冊其中一頁的畫面為:臨山的浩淼江水中,一葉扁舟正逐波盪漾,舟中端坐一人物正捧讀《離騷》。畫面下方是題詩:「落木寒生秋氣高,盪波小艇讀《離騷》;夜深還向山中去,孤鶴遼天松響濤。」從作品中可看出石濤後期之所以能在山水、人物、花卉、書法、詩文等方面取得高超造詣,是同他早年全面學習傳統技法和廣涉書法、詩文各科藝術門類的堅實根基分不開的。從筆墨特徵看,此冊畫筆較為稚拙,朴實、表現出了石濤後來所少有的恬淡靜穆的稚氣。從康熙3年甲辰(1664)石濤23歲時所作的《山水人物圖卷》來看,無論在意境的追求還是筆墨技巧上,都有長足的進步。在技法表現上已顯得章法緊湊,筆墨凝煉,具有恣肆豪放的氣質和郁茂酣暢的筆墨個性。白描法是中國繪畫線條練習的基本技法,據《虯峰文集·大滌子傳》所載:「時畫一橫卷,為十六尊者像,梅淵公稱其可敵李伯時。」此圖當為石濤丁未年(1667)所作《十六羅漢應真圖卷》,從筆墨風格觀察擬為臨摹明代丁雲鵬的作品,是石濤早年工筆人物畫的代表作。畫筆以清圓細勁的線條,描繪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盤亘的山石,從此圖可看到石濤後期恣肆流暢的筆墨技巧,顯然是出自早年對傳統白描技法進行認真扎實苦練的碩果。 現存石濤早年作品不多,可信者更少,上述幾件作品體現了石濤後期繪畫風格多變善化的創造能力,是建立在早期刻苦鑽研傳統技巧以及兼收並蓄同時代畫家優秀技法的根基上的。他在一則畫跋中說:「古人雖善一家,不知臨摹皆備。不然,何有法度淵源。豈似今之學者,如枯骨死灰相乎?知此即為書畫中龍矣。」(《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融古法為我法,不囿於陳式,不拘泥一格,取其為己所好者學之。」因此,他的個性特徵在早期臨摹作品中已自然地流露出來,為以後藝術形式的變革和富有個性的藝術形象塑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藝術境界升華的時期
這個時期是南京和揚州時期(康熙17年以後),石濤於康熙19年庚申(1680年)移居南京,這時石濤的繪畫藝術漸臻成熟,生活、思想也開始發生變化。這時期,石濤在文人薈萃的南京地區如魚得水,與當地許多詩人畫士結識,其中著名的有屈大均,孔尚任、龔賢、戴本孝、查士標、程邃、黃雲等,還認識了卓子任、鄭瑚山、博問亭等官吏名流,他們對石濤藝術境界的升華大有作用。特別是當時活動在金陵地區的石溪、龔賢、戴本孝、程邃等都是聲名卓著的畫家,對來自宣城的石濤很有刺激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批社會名流里有不少是收藏古畫的鑒賞家,他們保存有前代不少名人的墨寶,使石濤有機會觀摩前人的作品,進一步了解董源、倪瓚、沈周以及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從中吸收豐富的繪畫技藝,而他所處鍾陵、太湖的自然景色,也促使他體會到這些名家的筆墨成就。
在這一時期里,他的山水畫有所變化,原來接近於梅清、戴本孝、程邃、蕭雲從等這些新安派的畫風逐漸由濃而淡,屬於他自己個性的面目變得更為清晰,隨之而現的筆墨更為得心應手,在經過臨摹學習,融會創新的階段,以他嫻熟的筆墨技巧,運用變幻莫測的創作手法,從而形成了恣肆灑脫的藝術風格 。上海博物館所藏《石濤書畫卷》、《秋聲賦圖卷》、《荒城懷古圖軸》、《山水清音圖軸》等作品,都是這時期內不同風格的最具代表性作品。作於康熙20年辛酉年(1681)的《秋聲賦圖卷》,保留著梅清的靈秀,墨韻潤澤,筆觸勁煉,全圖除近景樹石稍有線條筆跡外,整個畫面幾乎由墨與色渲染而成;絢麗多彩的樹葉,晨霧迷離中若隱若現的村落,左上方大面積留白,猶如晨曦迷霧,朦朦朧朧,正是「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彷佛讓人置身於幽美靜謐的秋色佳景之中;右首配以婀娜多姿的非行非隸書體,使畫面顯得更瀟灑而秀麗。《荒城懷古圖軸》則大有董源、巨然筆意,渾朴深厚,蒼蒼莽莽。《山水清音圖軸》是他40歲前典型風格的變奏,是一幅最能代表石濤筆墨清腴,風格恣肆灑脫的山水作品,畫中景物層迭、樹木茂密,作者巧妙地運用虛實、黑白的均衡布局,通過水的空靈和雲霧的蒸騰,避免了過分的迫塞。在筆墨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橫直交錯,秀靈而堅實,密集的破筆苔點,使山勢更顯蒼莽,篁葉取法倪瓚,只是變蕭疏為茂密,墨色干濕濃淡恰到好處。
這時是石濤在繪畫筆墨上得心應手,在理論上能自成體系,從而形成了恣肆灑脫藝術風格的時期。屬於他有個性的面目變得更為清晰起來,上海博物館所藏石濤畫作中即不乏這時期佳作,如在南京所作《蕉菊竹石圖軸》,作於康熙25年(1686年),當時石濤45歲,此圖畫面濃墨淡墨交替應用,對比度較強,墨的變化和線條的運用也十分熟練,從畫風看,具有徐青藤、陳白陽的韻味。另一幅《細雨虯松圖軸》,作於康熙26年(1687年),石濤是年46歲,是一幅不可多得的細筆山水佳作,畫筆方圓結合,高處峻嶺以方筆折角為外形,近處坡石以圓筆為使轉,行筆舒緩而自然,既保留安徽畫派的氣息,又融會了倪雲林的骨格,有一種清麗幽雅、清謐淡遠的韻味。
康熙29年(1690年),49歲的石濤在燕京,此時是他精力最充沛,心情亦舒暢的時期,因而創作了不少巨幛大幅作品,上海博物館所藏《醉吟圖軸》,為北上時所作作品,用筆嚴謹,畫風細膩, 描繪了美麗的江南山居佳境。
石濤於51歲從北京回到揚州定居,直至終老天年,這期間是石濤繪畫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階段。藝術上的成熟和旺盛的創作精力,使石濤的畫藝達到高峰,代表作品如52歲所畫《餘杭看山圖卷》(癸酉康熙32年)、58歲所作《卓然廬圖軸》(己卯康熙38年)、59歲所作的《溪南八景圖冊》(庚辰康熙39年)等,件件精絕,是石濤繪畫作品中出類拔萃的佳作。
《餘杭看山圖軸》為石濤北上南歸後所作,他以虛靈的筆墨節奏,流暢如瀉的筆勢,描繪出了作者昔年在浙江餘杭城外遠眺大滌山之情景,畫面上江南丘陵郁蔥綿亘,一覽無遺的佳境令人心馳神往。
《卓然廬圖軸》以濕筆淡墨作底,用濃墨鉤皴,山石皴法取直皴填凹凸之形,筆勢平穩沉著,布局採用董其昌四面取勢格局,景色無奇,但有超然絕世的寧靜舒適感。
《溪南八景圖冊》為康熙39年石濤61歲所作,是作者壯暮之年的小景傑作。作品按祝允明《溪南八景詩》詩意,生動描繪出皖南歙縣的溪南山村佳景。曾經客居皖南,熟悉當地山野美景的石濤,運用自如地把他所熟悉的山嶺、溪流、田野、月色付之筆端,活靈活現地展現於盈尺宣紙上。
石濤於康熙46年(1707年)與世長辭,在最後的歲月中,他還能以蒼勁流利的畫筆畫出最後的一些作品。作於康熙44年乙酉(1705年)的《梅竹圖》(上海博物館藏)為其中之一。此圖以羅紋紙作畫,由於半生半熟的紙質特點,畫面達到了濕潤而不漫漶的筆墨效果,更兼用筆清逸流暢,構圖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數枝的竹枝得體地畫於各個部位,是件文人畫意趣濃厚的作品。
石濤代表作《蓮社圖》 《蓮社圖》畫的是晉代高僧惠遠等在廬山白蓮池畔結社參禪的故事。與《十六應真圖》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對面目、服飾的細節描寫更具體,也就更生動傳神,線描同樣瘦挺縝密,但更圓熟。山石的畫法,也顯得老到而有力度,烘染更大膽濕潤,凸現了人物在畫中的地位,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融洽。其成熟程度和藝術水平,應在《十六應真圖》之上。
《蓮社圖》的款識,前後共二處,一為畫成時的落款,「湘源石濤濟道人敬畫」題在卷首右下方。一為乙酉年(1705年)重題的長跋,書自己的畫語。從款字的筆法及字型大小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題並非出於同時。前一題的書法,與我們所見到的石濤三十歲前後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種書體極相似。石濤所稱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廣西,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贊之十世孫」正是為懷念那位襲封於廣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贊儀而刻,顯赫的出身成了他永遠的記憶。這種落款形式在石濤的早中期作品,如故宮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種秋畫的《山水圖冊》、上海博物館藏的辛酉七夕所畫《山水花卉》冊中都偶能一見。不過在石濤的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們習見的石濤字型大小,「湘源」反不為大家所熟知了。款字的書寫特徵這一不為人熟知的早年別號,為鑒定《蓮社圖》提供了又一可靠的依據。
關於「白蓮社」,歷史上有不少人畫過這一題材,能見較早的一幅是傳為李公麟外甥張激所作的手卷(今藏博寧博物館)。如果拿石濤的《蓮社圖》與這幅南宋人作的同名手卷相比較,我們會發現其中的某些相似之處,兩卷的人物組合、動作、聚散乃至基本的造型都大致相同。只是石濤畫得更精到,更重視細節的描寫,線描亦由蘭葉描改為鐵線描,而樹石的畫法,則完全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傳為張激的畫的這一南宋本子,由於清初時期尚未入宮(它曾為梁清標所藏),青年時代曾一度活動在收藏風氣很盛的江浙、安徽一帶的石濤,很有可能見到過這個手卷或一個忠於原作的摹本。但作為一個非常有自信的天才畫家,石濤絕不願意亦步亦趨刻板地死臨前人的作品,而是在取其大略的情況下進行再創造,這正是一直強調「我用我法」,反對「古人既立法之後,便不容今人出古法」的化古為新的石濤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石濤既超越了前人,賦予《蓮社圖》全新的面貌與筆墨,也超越了自己,使這一於《十六應真圖》的工筆人物手卷,畫出了更高的水準。據於古人,屈從古人,處處「存我」的藝術個性,再一次證明了石濤此卷的可靠性。
總之,從畫風的時代特徵、年齡特徵、性格特徵等多方面考證,《蓮社圖》卷無疑是石濤的真跡,是一幅他青年時代的精心傑作,是中國美術史不可忽視的傳世佳作,一定會得到研究者和收藏家的關注和珍愛。
5.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是什麼意思
意思:人的一生有多少個今日,今天不好好努力是多麼的可惜。
出處:出自明代學者文嘉《今日歌》。
原文:
今日歌
(明)文嘉
今日復今日, 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 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 努力請從今日始!
譯文:
總是今日又今日,今日能有多少呢!
今天又沒做事情,那麼這件事情何時才能完成呢?
人這一生能有幾個今日,今日不做事情,隱飢真是可惜啊!
假如說姑且等到明天到了再去做,但是明天還有明天的事情啊!
現在為諸位寫這首《今日》詩,請從今日就開始努力工作吧!
(5)山水花卉圖冊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文嘉,公元1501年生,1583年逝世,字休承,號文水,文徽明之子。湖廣衡山(今江蘇蘇州)人。吳門派代表畫家文徵明的次子,兄文彭。
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師。文家後來還出了位名氣極大的人:文震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嘉精於鑒古,臨古之功也深,畫風傳乃父衣缽,惟所聞古人名跡至多,故下筆能脫去習俗,頗不易得。
文嘉初為烏程訓導,後為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於鑒別古書畫,工石刻,為明一代之冠。
繼承家學,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逕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兄,畫得征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著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
明人王世貞評:「其書不能如兄,而畫得待詔(文徵明)一體。」詹景鳳亦雲:「嘉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徑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然,文嘉一生一直在追求,王世懋在《跋文嘉書古詩十九首》後稱:「休承晚年書奇進,幾不減京兆。」
傳世作品有嘉靖十九年(1540)作《山水花卉圖冊》十開,現藏廣東省博物館,二十年(1541)作《垂虹亭圖》卷藏蘇州市博物館;萬曆元年(1573)作《寒林鍾馗圖》軸藏南京博物院;《江南春色圖》卷藏沈陽故宮博物院;《水灶飢返亭覓句圖》軸、肢頃《設色山水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
《秋塘紅藕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石湖小景圖》軸、《夏山高隱圖》軸、《琵琶行圖》軸、二年(1574)作《溪山行旅圖》軸藏故宮博物院;《滄江漁笛圖》、《曲水園圖》卷藏上海博物館。著有《鈐山堂書畫記》、《和州詩》。
享年八十三歲。
6. 明日歌 賞析
明日歌 (清) 錢鶴灘
--------------------------------------------------------------------------------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注釋]
1. 復:再,又。
2. 何其:何等,多麼。
3. 待:等待。
4. 蹉跎:錯過機會,虛度光陰。
5. 世人:一般的人。
6. 苦:苦於。
7. 累:牽累,妨礙。
8. 日西墜:太陽向西落下。「水東流」「日西墜」都表示時間過得極快。
9. 百年:指人的一生。
10. 幾何:多少。
[譯文]
明天又明天,明天何等多!如果我們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麼勢必虛度光陰,一切事情就會錯過機會。一般的人苦於被明日牽累,春去秋來衰老將到。早晨看河水向東迅速流逝,傍晚看太陽向西瞬息墜落。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個明天?請您聽取我的《明日歌》。
世界上的許多東西都能盡力爭取和失而復得,只有時間難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永不回頭。詩人以通俗流暢的語言,明白如話的句子勸勉人們要珍惜時間,勿虛度年華,莫荒廢光陰。
[作者]
錢鶴灘:生卒年不詳,清朝人。
7.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
一枝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古人對花的風景喜愛是多麼的熱烈,那麼你想知道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有哪些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推薦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希望你喜歡。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片欣賞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1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2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3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4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5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6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7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8
頭像花草山做缺尺水風景圖9
頭像花草山水風景圖10
猜你還感興趣的:
1. 微信頭像圖片純高大全風景 微信頭像山水風景 微信頭像風景或花草
2. 2017微信頭像圖片大全風景 微信頭像山水風景 微信頭像風景或花草
3. 2017年微信頭像風景 2017微信頭像唯美山水花草圖片下載
4. 微信頭像圖片大全風扮衡景 微信頭像山水風景 微信頭像風景
8. 莫使春風曉,與君結歲寒。花如冰雪皎,骨有煙月香。
花朵如同冰雪一樣皎潔,風骨彷彿月亮一樣高潔,希望我也能和你在冬天的歲寒中結下情義,即使是春風送來了溫暖也不為之轉移
贊揚了梅花的高潔風骨,也有自喻的意味在裡面,就是說我想梅花一樣,即使現在的新朝像春天一樣溫暖,但我還是懷念舊朝,哪怕那個時候像冬天一樣
9. 中國古代山水名畫有哪些
中國山水畫簡稱「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中國畫。形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但尚未從人物畫中完全分離。隋唐時始獨立,五代、北宋時趨於成熟,成為中國畫的重要畫科。傳統上按畫法風格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
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 此幅全景構圖,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的松林將峰頂連成統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筆墨沉厚渾朴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斧劈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宋馬遠《踏歌圖》絹本淡設色縱191.8厘米橫11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馬遠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
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回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台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
宋郭熙《早春圖》
宋 郭熙《早春圖》-- 此圖繪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蘇醒,草木發枝,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於中軸線上,近景大石與高大的松樹,銜接中景S形山石,隔著雲霧,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臨深淵,溪澗從谷間潺潺流下,筆墨清潤,構圖綜合高遠、深遠、平遠法,呈現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明沈周《廬山高圖》畫中山石林木渾朴雄健,幾無空處,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與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沖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台北故宮藏。
唐寅《落霞孤鶩圖》此圖是唐寅的代表作之一。寫峻嶺、高柳、水榭、江岸、霞光,虛實相映,遂成妙制。作者以宋人法畫垂柳,錯落有致,畫山石則濕筆長皴,勾斫相間,變化多趣。全圖景物處置洗練灑脫,墨色和悅潤澤。
唐寅 山水 欣賞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唐寅性格狂放不羈,在繪畫中則獨樹一幟,自成一路,行筆秀潤縝密,具瀟灑清逸的韻度。自題七絕:「錢塘景物似圍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楊柳坡平人馬歇,鸕鶿船過水風腥」。
宋 夏圭《雪堂客話圖》--- 此圖畫的是江南雪景。構圖採用「一角」的形式,筆法蒼勁渾厚,畫山石用小斧劈皴和短線條禿筆直皴,從而使得畫面方硬奇峭、水墨蒼潤的效果。絹本,設色。
宋 夏圭《西湖柳艇圖》--- 畫面柳堤回環,可以看到三層。但其疏密、遠近、直曲和穿插、點景的木橋、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豐富、生動而有變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動的白雲,與煙霧迷朦中的遠方樹林相接,加強了氣候特徵。畫柳枝的筆法勁健,密而不亂,節奏感甚強,頗得真實之美。
黃公望《溪山圖》真跡 ---《溪山圖》卻是一件保存相當完整的佳構,1347年作。畫面山巒起伏,山與水多用乾枯的淡墨輕松畫出,長長的披麻皴使山體顯得疏朗靈秀;樹木則是運用濃濃淡淡的墨筆,勾勾點點,畫得生動活脫,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元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 此圖層岩疊翠,高松小舍。山上雲霧迷朦縹緲,殿閣半露。山下小橋橫卧,林木蔥蘢,一人策杖尋幽。用筆筒勁洗煉,筆法蒼秀,設色淡雅。構圖上較繁密,山頭多置磯石,敷以淺絳色彩,正如清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神。」此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元 王蒙《葛稚川移居圖》--- 此圖畫葛洪攜子侄徙家於羅浮山煉丹的故事。畫面僅左角空出一小塊水面外,其餘各處都布滿了山石樹木,使景緻顯得格外豐茂華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疊嶂式。畫面山岩重重,樹木茂密,加上回環的流泉,曲折的山徑,營造出一個幽深寧靜、遠離塵世的境地。北京故宮藏。
明 文徵明《茶事圖》立軸 --- 文徵明繪畫技藝全面,山水、人物、花卉、蘭竹兼能,尤以山水著稱,與沈周一同奠定了吳門派的基調。他的山水畫多描寫江南園林景物和文人的生活環境,景緻平和恬靜,筆墨清秀含蓄,注重抒情味和書卷氣,體現了當時文人士大夫的思想情操和審美愛好
明 仇英《楓溪垂釣圖》--- 此幅繪深秋遼闊的山川郊野的壯麗景色,樓閣隱現於山間的叢林和流動的雲霧中,層巒疊嶂,紅楓映掩的溪江上,著素色朝服的士大夫在輕舟上靜坐垂釣。畫面高嶂巨壁,丘壑深遠,筆墨健勁純熟,設色古樸,採取傳統皴、擦、點、染相結合,氣勢雄闊,景緻迷人,予人以心曠神怡之感。
唐寅《春山伴侶圖》--- 此圖繪春山吐翠、流泉飛濺的山谷內,兩位文士盤坐於臨溪的磯石上尋幽晤談的情景。圖中高嶺回聳,枯樹新枝,綻發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懸泉如練,匯入溪流,跳珠濺出,冷冷有聲。環境清雅出塵。兩位士人的侃侃而談,平添了些許詩情畫意。上海博物館藏。
米芾《春山瑞松圖》 --- 圖中描繪雲霧掩映的山林景色,白雲滿谷,遠山聳立雲端,近處古松數株隱顯於霧氣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態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此幅不能確證為米芾所作,有可能為宋人仿作。
董其昌《葑涇訪古圖》--- 此作仿董北苑筆意,圖中山壑重巒,古樹高拔,蒼蒼莽莽,小橋溪水,村落人家,境界高逸。畫坡石或用披麻皴,或用折帶皴,淡墨枯筆,干濕皴擦,整幅畫面有墨色蒼潤之感。台北故宮藏。
明 董其昌《林和靖詩意圖》--- 此幅是董其昌根據北宋詩人林和靖的詩意而創作的。詩為:「山水未深魚鳥少,此生還擬重移居。只應三竺溪流上,獨木為橋小結廬。」此圖又名《三竺溪流圖》。作品構圖以深遠兼平遠法,畫面設色以淺絳青綠為主調,溫潤淡冶,表現出畫家在設色山水畫中所追求的平淡天真之意。
明 吳偉《漁樂圖》--- 圖繪湖山相接漁艇棲泊的港灣,布景簡略,近處幾塊嶙峋山石,數株偃蹇老樹,三五泊岸漁船,遠處是溟濛的峰嶺,布局豐富多變,S形的構圖,使近、中、遠三景顯得曲折起伏又虛實相生,諸景既相互系連,又不顯迫塞,富有層次感和深遠感。整體境界開闊,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漁港之美。
清 髡殘《雲房舞鶴圖》--- 相傳雲房寺曾是仙人出沒的地方。此圖作於借雲關中,時順治十七年八月一日。畫面上溪水淙淙,松濤歌嘯,白雲飄飄,仙鶴飛舞,一隱士結茅於此,追尋仙人遺風,「憑欄無限興,傳語去尋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間勝地。構圖嚴謹,筆墨沉著渾厚,特別是濕筆皴擦更添無限幽深。
王原祁《盧鴻草堂十志圖(之一)》--- 此圖借《草堂十志圖》之名,以潑墨設色而成,運以諸家筆意。盧鴻為唐代隱士、文人,擅書法、繪畫,曾作《草堂十志圖》描寫其隱居之處的山林景物。王原祁的《盧鴻草堂十志圖》以唐宋各家筆意擬之,圖中峰巒渾厚,林木蒼厚,筆墨細密嚴實,松秀渾然,柔中帶剛。
清 錢杜《虞山草堂步月詩意圖》--- 此圖以大密大疏之反差為特色。層層茂林,以精細的點法為之,卷雲般的山石,以密集而具裝飾趣味的解索皴寫成,與空曠的天地及白牆形成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強烈對比。畫法融王蒙之繁密與文徵明之細膩為一體。
10. 明日歌,歌詞以及歌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①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註:①此處「若」又作「苦」。
當代音樂家谷建芬根據《明日歌》譜了曲,其歌詞改編為: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聽我明日歌。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老將至。
間奏】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聽我明日歌。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3]
以下是粘貼過來的,原文見
明日歌
網路名片
《明日歌》是明代著名才子文徵明的兒子文嘉所作。詩人以通俗流暢的語言,明白如話的句子勸勉人們要珍惜時間,勿虛度年華,莫荒廢光陰。
目錄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簡析
作者簡介
同名古文原文
譯文
改編歌詞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簡析
作者簡介
同名古文 原文
譯文
改編歌詞
展開 編輯本段作品信息
名稱:明日歌 朝代:明朝 作者:文嘉(錢鶴灘) 體裁:詩歌
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①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註:①此處「若」又作「苦」。
編輯本段注釋譯文
①復:又。 ②何其:多麼。這句說:明日是何等的多啊。 ③待:等待。 ④蹉跎:光陰虛度。以上兩句說:如果天天只空等明天,那麼只會空度時日,一事無成。 ⑤累:牽累,妨礙。使受害。這句說: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處。若:一作「苦」。 ⑥悠悠:漫長。 ⑦幾何:多少。 ⑧請君:請諸位。 ⑨朝:早晨 (1)明天又一個明天,明天何等的多。如果我們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一切事情都會錯過機會。一般的人苦於被明日牽累,春去秋來衰老降到。早晨看河水向東流逝,傍晚看太陽向西墜落。人一生有多少個明天?請你聽取我的《明日歌》。[1] (2)總是明日又明日,明日是何等的多啊!如果天天等待明天,那麼只會空度時光,永遠一事無成。世上的人都受「待明日」的害處,明日是無窮無盡的,但人卻越來越老。從早到晚,一天天就像這滾滾東流水一樣,飛逝而去,從古至今的漫長歲月,就是隨著落日西下,慢慢過去。百年來的明日能有多少呢?請諸位聽聽我的《明日歌》。
編輯本段作品簡析
這首詩七次提到「明日」,反復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今日的事情今日做,不要拖到明天,不要蹉跎歲月。詩歌的意思淺顯,語言明白如話,說理通俗易懂,很有教育意義。 這首《明日歌》給人的啟示是:世界上的許多東西都能盡力爭取和失而復得,只有時間難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時間永不回頭。[1]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關於《明日歌》的作者,有兩種版本。一為明代的錢鶴灘。明代的文嘉,其實是《今日歌》的作者。 文嘉像
文嘉 (1501~1583)明代畫家、詩人。字休承,號文水,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之仲子。吳門派代表畫家。初為烏程訓導,後為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於鑒別古書畫,工石刻,為明一代之冠。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著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傳世作品有《山水花卉圖冊》、《垂虹亭圖》、《寒林鍾馗圖》、 《江南春色圖》等。著有《鈐山堂書畫記》、《和州詩》。[2] 錢鶴灘 錢鶴灘,又名錢福(1461—1504),字與謙,號鶴灘。明朝 華亭(現在上海松江)人,是學者。著有《鶴灘集》。 傳世作品是《明日歌》。 為明代狀元,生於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卒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字與謙,松江華亭人。因家住松江鶴灘附近,取號為「鶴灘」。少時勤奮,天資穎悟。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中進士第一,庚戊科狀元。官翰林修撰。福詩文以敏捷見長,有名一時。著有《鶴灘集》《鶴灘遺文》等著作六卷,《四庫總目》行於世。
編輯本段同名古文
原文
後生家每臨事,輒曰:「吾不會做。」此大謬也。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又,做一事,輒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謬也。凡事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 家鶴灘先生有《明日歌》最妙⑩,附記於此:「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cuō)跎(tuó)⑾。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譯文
年輕人每當面對一件事的時候,總是說:「我不會做」。這種說法實在是太不對了。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學會了,不做又怎麼能會呢?還有,有些人每當要做一件事,就總是推脫說:「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這種想法也是非常錯誤的。凡事要做就做,如果只是一心拖延,那就會耽誤了一生的前途啊。 我們家族中有一位錢鶴灘先生曾作過一首《明日歌》,非常好,我順便把它抄寫在這里:「一個明天啊又一個明天,明天是多麼多呀!我們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那麼一切事情都會被白白耽誤了。世上的人都苦於被明天所拖累,一天一天,春去秋來,不知不覺晚年就要來到了。每天早晨看著河水向東流逝,傍晚看著太陽向西邊落下去。日子就像這流水和夕陽一樣日日夜夜地流轉不停。就算能活到100歲,又有多少個明天可以指望呢?請各位都來聽聽我的《明日歌》吧!
編輯本段改編歌詞
當代音樂家谷建芬根據《明日歌》譜了曲,其歌詞改編為: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聽我明日歌。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 春去秋來老將至,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聽我明日歌。 朝看水東流, 暮看日西墮。 百年明日能幾何? 請君聽我明-日-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