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卉花語 » 監利花卉

監利花卉

發布時間: 2023-03-19 03:20:56

⑴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屈原
一、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 紀念孝女曹娥,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三、 迎濤神,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四、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五、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據《禮記》載,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並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六、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七、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並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後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於是,與詩人節合並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佩飾』
健人,舊時江浙一帶端五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鍾、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鍾、鈴諸狀,騎人於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說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說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蔡雲《吳獻》注)。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綉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綉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雲:「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綵為虎,粘以艾葉,佩戴於發際身畔。端午節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雲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製成小虎及粽子……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古詩雲:『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
畫額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於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於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於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於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於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綉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於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後相沿成習,直至近、現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羅製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綵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命縷分賜百官。節日戴以入。」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端午的衛生習俗

①采葯。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夏小正》載:「此日蓄葯,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葯」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葯,可治百病。」後魏《齊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葯用。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葯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葯之俗,源於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采百草」,亦采葯草之俗。采葯是因端午前後草葯莖葉成熟,葯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時的蘭不是現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九歌·雲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後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葯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③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荊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葯)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後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硃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葯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後再用菖蒲艾蓬蘸灑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於室內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④採茶、制涼茶。北方一些地區,喜於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製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去郊外山野采草葯,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在端午設置種種可驅邪的花草,來源亦久。最早的如掛艾草於門,《荊楚歲時記》:「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這是由於艾為重要的葯用植物,又可制艾絨治病,灸穴,又可驅蟲。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時正值文生長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們也就爭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將艾扎作虎形,稱為艾虎,《荊楚歲時記》注文雲:「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取戴之。」同時也在門上掛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劍,蒲束扎的蒲龍。《帝京歲時紀勝》:「(端午)插蒲龍艾虎。」《清嘉錄》卷五:「戴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頭被認為是象徵武器銅錘,與蒲劍、蓬鞭相配,以趕卻鬼祟。另外還焚燒艾蒿等以驅趕蚊蠅。在湖南、浙江等地則采葛藤掛於門相上,傳說葛藤是鎖鬼的鐵鏈子,可驅鬼辟邪。
與采葯、采艾蒲等相聯系的有蹋百草、鬥百草等游戲,是古人往野外游藝之遺俗。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五毒圖
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蜘蛛、蟾蜍)出沒之時,民間要用各種方法以預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貼五毒圖,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即認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橫行了。這是一種辟邪巫術遺俗。民間又在衣飾上綉制五毒,在餅上綴五毒圖案,均含驅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為門飾。桃是民俗中驅鬼之物,源於神荼、郁壘之神話,以桃刻印,亦為祛攘之意。《續漢書·禮儀志》:「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世的昧符、吉祥葫蘆即源於此。《夢粱錄》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於午時書『五月五日天中節,赤口白舌盡消滅』之句」,這是宋代之俗。《燕京歲時記》又記:「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這是清代之俗。有的還在紙葫蘆上垂絲穗、飄帶等,更為好看,或在葫蘆中剪出五毒形狀,掛貼於門,亦表示將五毒之氣泄盡之意,意為「倒災葫蘆」。
在唐代,專於五月五日午時於揚州揚子江心鑄銅鏡,以進貢皇帝,稱為「天子鏡」,這也是辟邪之意(見《唐國史補》)。所以後世多於門前掛鏡驅邪。
掛艾草、菖蒲、榕枝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它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 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 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後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台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 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癲狂,榴花懸門避黃巢, 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葯。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惟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並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雨,時民間歲時占驗習俗。俗信端午節下雨,不吉;反之則吉。此種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陳元靚《歲時廣記》引《提要錄》雲:「五月五日哨,人曝葯,歲無災。雨則鬼曝葯,人多病。此閩中諺語。」又許月卿《次韻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雲:「臨川人謂端午日雨,鬼旺人災。清趙懷玉詩自注亦引有「端陽無雨是豐年」的諺語。
『龍舟競渡與祭祀屈原、曹娥』
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是日,競渡,競采雜葯。」此後,歷代詩賦、筆記、志書 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
廣東湛江第三屆海上國際龍舟(賽況).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除龍頭龍尾外,龍舟上還有鑼鼓、旗幟或船體繪畫等裝飾。如廣東順德龍舟上飾以龍牌、龍頭龍尾旗、帥旗,上綉對聯、花草等,還有綉滿龍風、八仙等圖案的羅傘。一般龍舟沒有這么多的裝飾,多飾以各色三角旗、掛彩等。古代龍舟也很華麗,如畫龍舟競渡的《龍池競渡圖卷》(元人王振鵬所繪),圖中龍舟的龍頭高昂,碩大有神,雕鏤精美,龍尾高卷,龍身還有數層重檐樓閣。如果是寫實的,則可證古代龍船之精麗了。又如《點石齋畫報·追蹤屈子》繪蕪湖龍船,也是龍頭高昂,上有層樓。有的地區龍舟還存有古風,很精麗。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在正式競渡開始時,氣氛十分熱烈。唐代詩人張建封《競渡歌》:「……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且如瞬。坡上人呼霹雷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這些詩句淋漓盡致地寫出了龍舟競渡的壯景。婦女們平時是不出門的,如今也爭著來看龍船,銀釵耀日;鼓聲、紅旗指揮下的龍舟飛馳而來,掉如飛劍,鼓聲如雷;終點插著錦綺彩竿,作為標志。龍舟向著標飛快地馳近……近代的龍舟比賽也大抵相同,不過規程稍嚴格一些。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國際龍舟比賽,吸引了各國健兒。
劃龍舟還有其他一些活動。比如龍舟游鄉,是在龍舟競渡時劃著龍舟到附近熟悉的村莊遊玩、集會。有時龍舟還有各種花樣的劃法,具有表演的含義。如廣州的龍舟,挽手用槳葉插入水中,再往上挑,使水花飛濺;船頭船尾的人則有節奏地頓足壓船,使龍舟起伏如游龍戲水一般。浙江餘杭縣龍舟,有的是讓人把龍尾踩低,使龍頭高翹,船頭的急浪便從龍嘴中噴吐出來,如龍吞雲吐雨一般。
也有的是遊船式競渡。如《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鷁首,浮吹以娛」,是劃著龍船、搖船在水上奏樂、遊玩。在《夢粱錄》中記載南宋杭州「龍舟六隻,戲於湖中」。湖上有龍舟,只是畫舫遊船的一部分。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於游戲之類。《舊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東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於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綵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
又有夜龍舟。在浙江武進,過去有夜龍舟,在四面掛起小燈以競渡。四川五通橋從1982年起出現了夜龍舟,在舟上裝電燈,配焰火,漂浮河燈,輝煌奪目。浙江少數地方還於水上設堆堆浮焰,讓張燈結綵的龍舟從焰中穿過。
又有旱龍舟,是在陸地上進行的模擬龍船比賽的活動。如《南昌府志》載:「五月五日為旱龍舟,令數下人異之,傳葩代鼓,填溢通衢,士女施錢祈福,競以爆竹辟除不祥。」浙江武義縣,過去也有旱地推端午船之俗,也認為可除邪祟。另廣東的佛山、東莞、信宜都有旱地劃龍舟之俗,實際上是一種舞蹈,但日期不一定在端午。佛山秋季秋色時的旱地龍舟最為壯觀。又如《徽州府志》載:「五月五日,迎神船逐疫,船用竹為之,襲畫狀似鰍,以十二人為神,載而游緒市。」另有把小型旱龍船給小兒做玩具的。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般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後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流傳於廣西北部桂林、臨桂等地的龍船歌,在競渡時由眾橈手合唱,有人領呼,表現內容也多與龍舟、端午節俗有關,歌聲宏遠動人。《廣西民間音樂選集》中收有臨桂縣(4龍船歌》組曲,如號子般的節奏鮮明、熱烈,唱起來必定十分動人。清 金廷標 群嬰鬥草圖軸
『端午節鬥草』
漢以前不見鬥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葯學的產生有關。遠古先民艱苦求存,生活單調,暇余以斗蟲、鬥草、斗獸等為戲自娛,及至傳說的「神農嘗百草」形成中醫葯學後,每年端午節群出郊外采葯,插艾門上,以解溽暑毒疫,衍成定俗;收獲之餘,往往舉行比賽,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白居易《觀兒戲》詩雲:「弄塵或鬥草,盡日樂嬉嬉。」

⑵ 潮州各鄉鎮過元宵節的特色習俗急需!!!

各地元宵習俗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日,俗稱燈節,可是許多地方不僅十五那一天張燈,也有早在十二日那天開始,鬧到十六日那天才落燈而興盡的。

上燈和開燈

十三日,江蘇通州稱「上燈」;浙江定海,也是這天開始上燈,直到十八日落燈;福建羅源也從十三起,家家門前設燈,以艷麗互相競賽;河北、天津更從這一天起,家家門牆之上,必掛一盞方牌玻璃燈,燈上畫著三國,水滸小說中的人物;江蘇宜興也在這天前二天,架木棚、懸燈彩,先來試燈。

廣東海豐在十三日那天,神廟和宗詞里,都掛著很多的花燈籠,小孩們在那裡打鑼敲鼓,非常熱鬧,這叫「開燈」。普通人家也要備好很多的茶,請親戚鄰居來喝。大家來喝燈茶,即使主人沒有請,如果你高興,也可以隨便進去,主人是不會不歡迎的。

廣東東莞有「燈頭生日,回家接子」的俗行,就是正月十三日燈頭生日,凡是新娘子,必須回到夫家,說是到娘家「接子」回夫家,去年生了男孩子的人家,今年必須在神明和祖先之前,點一盞紙燈;又在正月初二到十三之內,擇一個吉日,在宗詞和神堂正中掛一盞很大的八角紙燈,兩旁和大門口,都掛蓮花燈一對。地主、灶君、井君、床頭婆和街頭巷尾的土地神前,都安放著一盞鑿花紋的小紙燈。專待潮水漲起的時候,就奉祀神明。祭祀完了,由家長拿一柄小刀,在燈上刮下一瓣燈瓣。稱為「開燈」。

廣東翁源要舉行「慶燈」,日子是預先擇定的,也有在十三或十四。這一天,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必須先備花燈。這燈是用竹片做骨架,彩色紙張糊制的,綴有宮殿人物。紙燈的中間置油燈一盞,把它用紅繩吊到宗詞的樑上。同時敲著鑼鼓,放著鞭炮,意思是「燈」愈鬧而「丁」愈旺。另外,還得買許多燈,一種叫「鼓子燈」的,必須送給神廟;一種叫「蓮花燈」的,得送給觀音。這一天大家要大吃大喝,油席由生子的人家或宗族來備辦。開始舉杯的時候,大家該說吉利的頌詞:「恭喜,多生貴丁!添丁!添丁!」

廣東陽江的「開燈」日期,更提前到正月初十尋一天的早晨。凡是去年生了男孩的人家,就要購備紙燈,懸掛在宗祠或廟堂里,有的人家怕他們出生的嬰兒難養大,就得同時把紙燈掛在大樹上或路口。家裡設宴請客,叫做「請燈酒」,客人應邀入席,要送銀制的飾物給新生的孩子,也有送白糖、柿餅道賀的。

龍燈和獅燈

上面說的是從十三日起門前設燈,牆上懸燈,大樹上或路口旁掛燈。還有從十三日開始,龍燈和獅燈的活動也同時普遍的展開。

湖北武昌的「弄龍」,從十三到十五,一連要三天。龍燈的長度,從十多節到幾十節,每節長度有三四尺到五六尺。過去,兩村的龍要互相宴請,就是甲村的龍到乙村去赴宴,那甲村的男女老少都要跟著去,往往一天連吃十幾桌,這叫「龍換酒」。

湖南長沙的「燈會」和「玩龍」,更玩得起勁。燈會的舉行,從十一到十五,有五天之久;玩龍要一連十一天,從初五到十五。燈會是幾百個人各執各式花燈在鄉村或城市遊行。玩龍是先由拿「珠」的人引龍到空地,大舞特舞,把龍結成「兆」字形等吉祥字樣。

四川成都的龍燈、獅燈出燈之期,早在正月初九日。龍燈有擺龍、雙龍、火龍等三種,擺龍、雙龍大都在白天玩,前面用一隻紅綢扎的元寶來領。火龍在夜裡出迎,前面有流星火球來開道,獅燈也是晚上出迎,白天卻也出來,有笑頭和尚、孫猴子等一起跳。

四川萬縣也從初六起直到十六止,舉行「元宵燈會」,富商們大家比賽各種燈彩。

十四試燈

也有很多地方的燈節、是從正月十四日開始的,比如:山西的若乾地區張燈是自十四「試燈」起至十六日止。

綏遠歸綏,自十四至十六,便要籠旺火、張燈彩。

甘肅臨洮,山東淄川、惠民和察哈爾懷來,上元前後,張燈三夜。

河南,限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稱為燈節。

河南汲縣,這三日,各處搭起牌坊、鰲山,燈棚,或放煙火,或扮演秧歌戲。

河北新河,從十四起,結綵張燈,蕭鼓喧騰,路上還點火樹。

河北保定,街道上也張滿了燈,玩獅的人更多、大家互相爭強斗勝。

河北良鄉和吳橋的文人,十四要游文廟,走洋橋,放花炮。

安徽省的壽春把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叫作「燈夕」,門前燃燈結綵,庭中敲鑼打鼓,大鬧」燈夕」,說是沒有這一鬧,便可能遭到火災的禍害。

十五正燈

「正燈」,就是燈節的正日。北京昌平稱十五日為「正燈」日。河北永平,也說望日上元,通衢張燈,謂之「正燈」。

江蘇金壇,元宵大張燈彩,燃放花炮,又打「元宵鼓」。

福建金門,上元祀神。小孩子剪竹紙制燈,上貼人物花鳥,夜深把燈燒去,看火色是紅是黑,來卜一年的晴雨。

浙江常山,各鄉村都掛出各種燈彩,或出迎龍燈。

湖北黃陂,各村都出燈會,燈牌上書「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風十雨」和「萬紫千紅」等句,隨後有高蹺、鑼鼓、龍燈等。

江蘇睢寧,上元燈會,各村鳴鑼打鼓,剪綵作獅,一人擎首,一人擺尾,到處舞躍。更有糊紗為龍,中燃紅燭,十數人持竿迎龍,遊行城鄉,燈火照耀得像是白天。

上海玩的更精彩,單說一條龍燈,就有18節長,36名英俊男青年,彩褲錦衣,打扮華貴,每人棒著燈腳,在鑼鼓聲中,舞出很多花樣。

貴陽的長龍,眼睛比碗還大,須長三尺,吐出龍舌。龍前有人擎著「寶」,上下舞動,叫「龍搶寶」,龍燈經過,燃放「泥台花」,這叫「接龍」。

浙江紹興,除了鬧燈以外,黃昏燃放花炮。有「連升三級」、「金盆鬧月」、「穿天老鼠」等。

台灣各地過元宵,也相當熱鬧,除了「弄龍」、「弄獅」,還有「貫燈腳」的俗行。這天夜裡婦女們多去參拜「接生娘娘」,祝生磷兒。有諺文「貫腳燈,生生拋;過腳燈,生生拋。」所以她們多懸燈彩於自家的屋檐下,自己又提了燈在懸著的燈下走過,說如此行動。這年就可生男孩。

姑娘門看中如意郎君,元宵夜間要去愉他家的蔥或野菜。男人們要在元宵夜裡睡得很遲,說越遲則壽命越長。老翁老婦也有「聽香」的俗信,他們先在神前燒香禮拜,然後擲珓,依其方向持杯珓以行,竊聽路人言語,或站立人家牆外。聽得第一句話,帶回神前擲珓,以卜一年凶吉。文人們集合在燈下,大家射文虎,這稱「燈猜」。

台灣北部,元宵之夜,大家都要出迎火神,他們把火神像放在沒頂的轎子里,由兩個赤身露腿的青年抬著跑,途經之處,家家放紙炮相迎。

金龍銀斗鬧元宵

每逢春節或元宵佳節,在廣東著名僑鄉和台灣籍祖地豐順縣的西南邊陲的埔寨區,素有「金龍」、「銀斗」鬧新春的民間活動。

豐順縣埔寨區燒「金龍」、」銀斗」的活動始於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相傳遠古的時候,東海龍王的第21個孫子叫濁龍,被祖父派到南粵蓮花山脈管轄赤嶺(據說就是現在的埔寨區)。這條龍上任後,胡作非為,魚肉百姓,把這塊地方搞得烏煙瘴氣。群眾忍無可忍,上告老龍王。龍王命其小女兒清風,佩斬龍寶劍趕卦南粵。一日,趁濁龍爛醉如泥時殺了它,將其斬成龍頭、龍頸、龍身、龍尾四段。清風把斬下的龍頭帶回龍宮向父王稟報,留下其餘三段,變成現今豐順縣埔寨區的龍身。揭陽、揭西、豐順三縣交界的龍頸(即現在的龍頸水庫),揭陽縣的龍尾。後來,埔寨區人把這一動人的民間傳說,巧妙地通過燒「金龍」、「銀斗」的形式流傳下來了。

先說燒「銀斗」。平展的廣場上,溶溶夜晚,只聽震耳欲聾的銑炮響了,在鑼鼓聲中,數百名小夥子揮舞火炬,冒著嚴寒,上身赤膊沿場飛轉。由當地長輩,名人或僑領、僑賢點火之後,只見無數的小火箭射向「銀斗」首級。「銀斗」倏地一變,展現出「孔雀開屏」的新姿,但見在煙火中顯現出五彩繽紛,令人眼花繚亂。這時,「銀斗」中悠悠飄降奪目四射的「對聯」,上面寫著「歡度新春(元宵)佳氣,祝君萬事如意」等詞句。「銀斗」燒至最高一層,便顯示出高掛的花籃,其中各層的火箭這時也萬箭齊發,火蛇、銀花、金珠鋪天蓋地而來,真是令人如置身於殊花異卉之中,目不暇接。

燒「銀斗」節目告一段落時,在漆黑的夜幕下,「金龍」登場了。在綉球引路下,20多位體格魁梧的青年擎龍火,舉著高5米,身長30餘米的火龍,恰似從絳霧迷濛中出來。在一片喜炮聲中,後面跟著的五六十位青年,手擎「小龍」、「金鯉」、「龍蝦」、「鰲魚」等,組成一支氣勢磅礴的隊伍。突然,金龍從口中吐出五光十色的金珠,頓時龍身四周發射出五彩繽紛、光芒萬丈的變幻珍珠,霎然間,金龍又轉吐爭妍爭奇,儀態姿容遞變的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異形同的菊花樓空。這人間奇麗的盛景,彷彿把觀眾都帶進蓬萊仙境去了。

潮汕元宵習俗

潮汕一帶如當年有產男孩的人家,自農歷十一日起,陸續到鄉中大宗詞堂掛燈。有錢人家的燈屏四至五層,普通人家一至二層。燈屏內容,多是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如《仙姬送子》、《郭子儀慶壽》、《皤桃會》、〉《鳳儀亭》等等。燈屏上各種人物,均用泥塑及各色布料製成,造型殊異,栩栩如生。每座燈屏下面貼著的紅紙上寫明該戶姓名,以讓人們觀賞比較。從十一日掛燈這一天起,稱為「起燈」,實則「起丁」。意即新出生男孩(男丁〕入族的儀式,也是含祝前程光明遠大之意,所有起燈的人家,自起燈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大宗祠堂去點燈,直至十八日為止。

元宵節,家家戶戶門前掛上紅燈,表示迎祥。鄉中組織游燈賽會,參加賽會各式花燈,造型不一,精製美觀。如蓮花燈、梅花燈、鯉魚燈,走馬燈、山水書畫燈以及款式多樣的宮燈,匯成一條火龍,輝煌如同白晝。正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描繪當時元宵盛會「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佳句一樣。加上化裝「扮景」踩高蹺,潮州鑼鼓鬧元宵,熱鬧異常。

正月十五元宵夜、潮汕各地還有所謂「新娘落祠堂」的習俗;凡是鄉中當年新婚的新娘,是晚要到宗祠里觀燈。新娘事前抹粉打扮,身穿紅色大衣,下圍長裙,頭戴鳳冠,珠廉垂面。普通人家則戴「文明帽」(用染色羽毛及色絨紮成半月形),再用二丈多長,中間扎一團大花的紅綢,縛戴於「文明帽」,紅綢帶從兩鬢下垂至腳,身穿紅色花長衫,窈窈多姿,宛若仙姬。然後由伴娘(一至二人〕護陪到祠堂觀燈。

宗祠內面,燈燭輝煌,人們熙熙攘攘,爭擠觀燈看新娘,新娘來到祠堂,先由伴娘點燃三燭香,讓新娘頂香跪拜祖宗,祈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伴娘偕新娘繞堂一周,逐屏觀燈。其後,新娘步出祠堂,婷立祠階看戲(潮劇),讓人們觀賞。這時人們蜂擁圍觀,男性青年尤甚,你推我擠,巴不得擠到新娘面前一飽眼福。新娘看戲只是一種形式,為時不長,旋即由伴娘護送新娘回家。這一習俗,謂之「新娘落桐堂」。

翌日,掛燈的人家,大擺筵席,廣清親朋赴宴慶喜,俗稱「吃丁酒」。

十八日掛燈儀式結束,起燈人家把燈從祠里攜回家中,以求明年再得子,謂之「謝燈」。

砍石燈會

元宵之夜,古鎮殃石歷來有燈會之舉,屆晚街頭巷民鼓樂喧天,櫓下窗前,張燈結綵,一支支色彩絢麗的迎燈隊伍擁上街頭。在鑼鼓絲竹聲中載歌載舞緩緩行進,觀燈的人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把個殃石鎮圍得水泄不通,實在是當地最有影響的民俗活動之一。

砍石燈會據傳始於唐而盛於宋,距個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它的特點是靜態(張燈結綵)與動態(迎燈、游燈)相結合,與歷代都城的燈會既相似而又不同。據《陝川圖志》等地方書籍記載自夏歷正月十三日采竹結棚於通燈中至十八日方息。燈期始為三天後添兩天俗以五夜晴明為五穀豐登之兆。迎燈隊伍先以火流星開底繼而是彈柱火把,彩旗、硬牌、管弦,然後是山水花卉燈、飛禽走獸燈、蟲魚蜂蝶燈、亭台樓閣燈、珠簾傘燈等到最後以火流星殿。真是「人樹銀花滿街舞、蕭鼓暄聞到天明」。砍石燈會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展出燈彩的同晚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活動。有的放焰火,叫作「賽月明」;又作金化墜地,稱為「滴滴金」藉此娛樂賓客。有的以焰硝鐵屑雜製作蘭惠、梅、菊,木蘭、水仙之狀,閃爍如生,形成奇觀,相對角稱作「賽花」。宋代著名的女詩人朱淑貞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去年元夜花市燈如晝。日上柳梢兒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言衫袖。」寫一個女子追求愛情自由不能得的心情。極其凄楚動人。由此可見燈會歷史的悠久。砍石燈會的第三個也是主要的特點,展出的燈彩以針刺花紋著稱於世。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是用針在燈上精心刺出各種圖案,或是山水花卉,或是鳥獸蟲魚和人物,或是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紅樓夢》、《三國志》和《水滸傳》等故事,然後在燈中點燃蠟燭,或裝上電燈,光線透過針點顯出優美逼真的立體畫,瑰麗異常。難怪前人要用「火幅神功傳妙態,若比丹青覺更妍」的詩句來贊美它了。

其中以扎骨架和針工最主要,尤其是腕兒功夫極深,只要有一計不合規則就會前功盡棄。一件較復雜的燈彩工藝品往往要花上一年半載,甚至幾年才能完成。

殃石燈彩的品種繁多,題材豐富。人物燈有鍾馗捉鬼、劉海戲蠟等等。亭台樓閣燈有西湖台、玲玫培等名目;還有以18幅大型畫面組成的珠簾傘燈等,如千花萬卉爭艷,不僅譽滿全國。而馳名世界。

雙獅戲球

泉州花燈

福建泉州的花燈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方色彩。據《泉州府志》記載,古代泉州花燈已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有的周圍燈火緣以練,綴以流蘇,鼓鳴於內,鍾應以外;有的燈火三層,香聞數里;真可謂音、形,色、香俱備,奇妙無比。

在泉州花燈中最為奇特的是香燈。這種燈呈八角宮燈。不但它的垂練、棱線、流蘇等全部用香珠八面,鑲有香土塑成的八仙,上下置有兩個大香盤,點燃之後,幽香陣陣,真是古色古香。據傳這種香燈原是閩南寺廟中供奉用的,後來傳到民間發展成為泉州別具一格的花燈。紙招蓮花燈則是泉州古老的傳統燈品,花瓣用色紙招成。泉州習俗元宵節娘家必須送給新婚的女兒、女婿一封蓮花燈,其中一紅一白,拌在新人床上。如今閩南人雖不信這種卜示,但元宵送蓮花燈的習俗依然保存下來,而且花燈做得更為別致精巧。料絲宮燈也是泉州傳統的燈藝後來失傳。新中國成立後,由著名刻紙老藝人李堯寶發掘出來。料絲燈用透明玻璃絲作吮上,蓋以各種古樸的刻紙圖案。燈光透過玻璃絲的折禮形成一道道霓虹燈似的光線,把一幅幅刻紙圖案襯托出來宛如浮雕,令人贊嘆不已。富有地方喜慶色彩的八結燈也是泉州人民喜愛的花燈。閩南民間喜慶風俗用一根紅繩打成回形八結,象徵吉祥,八結燈仿此造型。在傳統八結燈的基礎上,現在泉州人民又創作了大紅八結燈。它構思十分新穎,在八結之中各嵌有一種精巧的小圓燈稱為團結燈。

燈謎和吃元宵

所謂「燈猜」,就是」燈謎」。

山西洪洞,文人們出遊看燈粘詩藏謎,叫做「打燈」。江蘇嘉定把藏頭詩句和贈送什物,掛在壁上,待人猜中取去。這」燈謎」,又稱「彈壁」。江蘇高郵,結燈社出各種燈謎,大家猜測,稱為「打虎」。江蘇儀征,有藏頭詩句,任人揣測,中者贈以筆墨箋扇等,稱為「燈社」。浙江杭州也是將藏頭詩句任人揣測,稱謂「猜燈」。廣東各地,做成謎語懸賞猜中稱「燈信」。山東登州作燈於大街,文人們聚集猜中,稱「打獨腳虎」。一樣是燈謎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元宵民間有特定的食物:江蘇武進照例吃「糖圓」。浙江湖州渴寧一帶,吃粉圓,稱為「燈圓」。江西永豐,以米粉做成丸,稱「上元圓」。江蘇淮安叫「湯圓」。江蘇無錫和靖江叫「團圓」。江蘇華亭,當晚歡宴,大家吃油錘珍珠圓子。河北定州則吃油錘粉圓。陝西咸寧稱」吃元宵圓」。遼寧沈陽、河北曲周等地那天吃的湯圓,都稱「元肖」。四川華陽,把碎米做成圓子。也稱」糖圓」。正月十五。這一天吃「元宵圓」,可以說是我國各地的傳統食俗。

據說,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周勃、陳乎勘平「諸呂之亂」,漢文帝登基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後,每年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因「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便將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每逢這天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綵歡度元宵節。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食品,用各種果餌作餡,外面裹以懦米粉滾成丸子,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味。女詩人朱淑貞在《米圓子》詩中贊曰:「輕回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這種糯米丸子在勺中時浮時沉,正如周必大在《平園續稿》中描繪的「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人又改稱「元宵圓」。泉州和晉江一帝,「元宵圓」的製作方法一般是先將餡捏成圓粒,然後沾濕,放置在於糯米粉中不斷翻滾,反復數次,直到滾成適當的大小為止,其餡的調配以炒熟搗爛的花生為主,加上糖、芝麻,拌以冬爪糖和少量的鮮桔皮絲,甜而不膩,尤為膾炙人口。民國初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總是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凱被消失」之嫌。他作賦心虛,便在1913年的元宵節下令將「元宵圓」改稱「湯圓」。袁世凱垮台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圓」的名稱。

豐年之慶

農家在元宵,都希望一年能獲得好收成。因此,在浙江吳興菱湖一帶就曾流行「燒田蠶」的風俗。當晚,大家拿著精巧靈巧的紙燈,到上元橋去集中,有的放花炮,有的念贊詞,祈求今年五穀豐登和養蠶得利。江蘇嘉定農家當晚舉高高的火炬,遍照田間四隅,稱「照田蠶」。江蘇武進的田家,用禿帚、老麻黠、竹枝和蘆韋做成一丈來長的火炬,在田裡燃燒,這稱「照田財」。貴州赤水的農家,這天夜裡,要舉行攆除蝗蟲和耗子的俗行,方式是由孩子們點著燈和香枝,插在田間嘴裡又歌又唱以後,回到家中,從柴門裡面丟出去,關好門。浙江寧波人家拿著竹竿從廚房趕到寢室,又從寢室趕到門外,稱「趕蛇曳」,說這樣一來,可以使蛇、蟲、鼠等不再出現。

四川成都要舉行上元要用木頭搭起高高的架子,上面交叉的掛上許多紙糊的白果燈。據說,這燈會避除一切瘟疫。

迎紫姑

元宵之天,姑娘們有迎紫姑的俗行。湖北監利,湖南桂陽也都稱「迎紫姑」,是欲卜來年的蠶事或別的事情。河北永定稱「邀廁姑」。江蘇蘇州說「接坑姑娘」,不許男人參加。江蘇無錫叫「祭扛日娘娘」。福建廈門稱「祭娘娘」,這由5歲到16歲的姑娘們,備了花生、柏桔、菜飯和雞肉到廁所去祭她,各人要做一隻很小的布鞋夭祭完了把鞋子焚化,將鞋灰用菜時包好,然後拋到廁兒以供娘娘應用。雲南石屏稱「七姑娘」,請她的時候要念念有辭。河南桃源請6姑娘是在糞堆的前面。浙江紹興說請「灰吉姑娘」,這是由小姑娘到灶突的灰間去民用淘籮上覆女人用的包帽代表她,把她請到堂前。淘籮正前方插一隻筷子,由兩個女孩在旁各用手指臨空鉤住淘籮,另一個小姑娘跪地問卜。

落燈和走百病

北京昌平稱十六是「殘燈」日。這天各地都有「走百病」的俗行。安徽壽春,陝西臨漁,山西大同,河北水平、江蘇江寧,四川成都,察哈爾蔚州,男女都離家出遊,叫「走百病」。雲南征凰老少相諧出底還得插香在路旁。吉林民間婦女群步平沙、或相繼打滾,說能」脫晦氣」。江蘇武進,婦女夜裡出遊,在街上要走過三座橋。江蘇通州要到正月十六才算「落燈」。江蘇儀征,泰縣「落燈」吃面,有諺民「上燈圓子落燈面」。湖北武昌,這天會合全鄉的龍燈於伺廟里,將首尾燒掉,龍身保留到明年再用。廣東陽江把紙燈焚化。又把所有新年點綴的東西收藏起來。於是這個元宵燈節就完全渡過了。

北京上元花燈今昔

上元節俗稱燈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燈節,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觀花燈。北京的上元花燈,源遠流長。自清康熙年間至「六七事變」前的二百七十餘年,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脯燈期」;二為嘉慶至光緒的「自由放燈期」;三為「以電代燭時期」。

大脯燈期,侶稱「故宮燈」。「大踴」,按《史記》雲:「天下歡樂大飲酒也」,即皇帝特旨命令天下百姓共同歡聚飲酒。慶賀佳節。大脯燈可分內燈、外燈兩種。據《葯鄉贅筆》記載: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正月,朝廷發瘠主一千兩。在後宰門(即今地安門)架高台,命梨園演《目連傳奇》劇目,先是江寧蘇浙三處織倉各制獻蟒袍玉帶,珠鳳冠、魚鱗甲,俱以黃金、白銀為之。彩燈花爆,晝夜不絕,這就是古代所稱的「大脯」。按上述放燈、演劇的地方就是現在景山壽皇殿北牆外、景山後街。當時街左右有雁翅樓(早已拆除調由內務府在這里設立」官看台」,皇帝親自登台向窮苦百姓拋錢施花燈。鞭炮晝夜不停、可見當時盛況。這是內燈也就是在內城放燈。另據《清稗類鈔》所載:「康熙乙丑元久聖袒命於南海子大放燈火。使臣民縱觀,仿大醉之意。」南海子即今南苑。當時,先在南苑行官外約里許方圓,周植拭木(斜埋在地上的木樁調絡以紅虯,然後在其中建起四個大棚內懸火箱,又在平地樹起八桿,上懸旗蠢,官民老少男婦,都允許進去觀看。待行宮內撤仗張燈底有宮眷五個人:從裡面出來,皆紅裳甩衣,被以雜彩,人擔兩燈,各踞方位,高低盤爵,若墾芒徹無珠光燈趴形成奇觀。

自由放燈期,自乾隆末以來,昇平日便由放官燈轉入商民自由放燈。清宮上元花燈多在圓明園山上舉行,有時在宮內或北淳公園內舉行,將康熙朝故宮燈與民同樂,改變為皇家在宮廷內獨自觀燈,一般商民也由於生活富裕,自己隨意放燈。自由放燈可分四種,衙燈、場火、廟燈、鋪燈。衙凡是清廷所屬各衙門口放燈。這種燈本來在康熙時就有,而且清政府撥有專款。自從嘉慶初年以民由撥專款改為捐款,再由各衙門略為補助。每逢節日,便有衙門拿著捐款簿子向各商號、富戶捐款。

場火,俗稱「捐煙火會」,是各街道有勢力而又好出風頭的商戶,勾結一些地痞流氓,挨家挨戶要錢,美其名曰「放盒子錢」,用這筆錢購買大批花炮。在附近廣場燃放。自正月十二夜到正月十六,在這五天里通宵煙花自由施放。此時人山人海,萬頭攢動,有的丟孩子,有的失綉鞋,甚至有擠倒踩死的,也有地痞流氓趁機調戲婦女的。當時西城太平湖、二廊廟、花園宮、後坑和東北城的空場地,均有此種場火會。廟燈,是當時各寺廟所懸的燈,如西城的都城隍廟、都土地廟。東城的呂公堂、二郎廟;大興縣的城隍廟、北城的火神廟、關帝廟等處均甚著名。光緒庚幹事變以前由於物價上漲,生活費用日高,人民負擔過重,各廟收入甚微,乃先後停辦。

鋪凡是各商店在節日懸掛花燈和放焰火花盒。這種燈兒在清末民國初年最盛,是北京著名的燈火。如各姜店以冰燈及麥芽龍燈著名;燈扇鋪和專賣紗燈的商店,各式官燈、桂燈、人物燈等式樣齊全。各大鋪雖然也以紗燈著稱,但門前所掛紅色牛角泡子排燈,為這一行業獨有;綢緞庄的紗燈,在繪畫方面十分細,有整套的《三國志》、《西遊記》、《紅樓夢》圖畫,頗似現在的「小人書」。以電代燭時期是從清宣統時期至「七七事變」以前。這一時期,每年只有「廟燈」和」鋪燈」。廟燈還是宛平城隍廟、白雲觀和東華門三處。這三處的燈還是老樣子。鋪燈則多改用電燈代替蠟燭,尤其是民國初年的「新世界」和「城南遊藝園」以及前門大柵欄、二條帶完全用電燈加配主體燈架繪制各種花卉、人物製成。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又增加花盒,曾轟動一時。「七七事變」後由於民不聊生,花燈逐漸衰落。

現在,由於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元宵燈會不但恢復了,而且還有了新的發展。

塔爾寺燈節

塔爾寺亦稱「塔兒寺」,藏語叫「拱本」,意思是十萬佛像。它是青藏高原喇嘛教格魯派著名的六大寺廟之一,座落在青海省惶中縣魯沙爾鎮境內,離古城西寧僅二、三十公里。據藏漢歷史文獻記載。這里是喇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誕生地。宗喀巴生於公元1357年,本名叫羅桑扎巴。宗喀巴是他弟子和信徒給他起的尊稱,意思是惶水之濱人,據西藏佛教(即喇嘛教)史料記載和當地傳說,宗喀巴生下來地方後來在上面長起一棵菩提樹,他的生母就在樹旁建了一座小塔。1424年又有人修建了一個較大的塔。1419年宗喀巴在拉薩圓寂後,他的弟子和信徒為了紀念他,於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1年)在這里開始建寺,經過上百年的經營,才發展為今日擁有殿宇、佛塔、僧舍等多餘處建築的古代建築群,佔地面積達六百餘頃。整個寺院建築在林木蒼翠的山坡上,依山高低錯落,具有高超的藏漢建築藝術相結合的特點。進入大殿,迎面矗立著高達12.5米的大銀塔,上面裹著潔白的哈達,殿內供奉著宗喀巴神座,高約一丈,系純金鑄造,是件稀有珍品。1961年國務院頒布塔爾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塔爾寺素以「酥油花燈」著稱。有的稱這種酥油燈為「塔爾寺燈」,有的叫稱為「乍酥拙花」。塔爾寺燈節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此日也是我國傳統的元宵節。這天晚上,從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內蒙古以及青海各地來的成千上萬的農牧民在萬盞燈火下飽覽享有盛名的酥油花。酥油花又叫「扒」,也是塔爾寺的「三絕」(繪畫堆綉、木刻和油塑)之一。酥油使用晶瑩潔白。松軟細膩的酥油配上各種顏料,塑成各種珍奇的花朵。人物或其他形象用木架支撐,陳列於講經殿之前。油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持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多彩。有奇花異草,有千姿百態的珍禽異獸,有生動逼真的山川圖案,有小巧玲瓏的亭台樓閣,有取材於佛經故事的歷史人物等。這些五彩繽紛的酥油花塑雕,在燈火的映襯下與金碧輝煌的四周殿堂相映成輝。前人詩雲:「元宵盛法會,冷月正

熱點內容
什麼盆栽喜陽 發布:2025-09-16 07:15:04 瀏覽:767
蘭花喜鈣 發布:2025-09-16 07:13:47 瀏覽:590
閩南七夕拜拜的東西 發布:2025-09-16 07:03:20 瀏覽:873
花卉啥意思 發布:2025-09-16 07:02:04 瀏覽:513
東莞花卉租擺 發布:2025-09-16 06:53:55 瀏覽:385
百合花瓶花 發布:2025-09-16 06:43:43 瀏覽:667
茶花花瓣開裂 發布:2025-09-16 06:31:50 瀏覽:866
開展母親節插花活動 發布:2025-09-16 06:20:24 瀏覽:956
對花藝的美 發布:2025-09-16 06:05:25 瀏覽:871
天天百家盆栽蔬菜 發布:2025-09-16 05:30:34 瀏覽: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