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插花瓶
㈠ 如何鑒定大清乾隆年制的花瓶的真假
乾隆青花紋飾題材廣泛,主要是以植物花卉為主,富麗繁密,細致精巧。每件器物都有多層圖案裝飾,有的多達數十層無論是寫意還是變形,都畫工嚴整細膩,紋飾清晰,排列整齊,具有圖案畫的效果。另外,經常看到一些盤、碗採取里外繪畫的裝飾手法,如青花里博古外折枝花盤、青花里外纏枝牡丹花碗、里青花垂雲團花外淺藍地盤、里青花纏枝寶相花外霽藍盤等,這種裝飾手法在晚清瓷器也常出現。在乾隆青花的紋飾中,吉祥圖案增多也其特點之一,就是用各種動物或植物及物品的諧音,畫出象徵吉祥或祝福寓意的紋飾,如蝙蝠與「福」通,魚與「余」通,松鶴表示長壽,鴛鴦表示成雙成對等。可說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另外「山高水長」、「萬壽無疆」等寓意長壽的文字也經常出現。
乾隆青花多數是在器物底足內書寫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極少見四字篆款和楷書款。高足盤、高足碗、雙連、瓶一般是在足內寫篆書六字橫款。乾隆本朝官款字體緊湊工整、橫平豎直,青花色調濃艷而又深沉,在鑒別真假乾隆青花瓷器時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制」字下半部的「凹」一般呈「凹」樣,即出頭,這種寫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仿明代款識有:「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代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堂名款:比雍正青花的堂名款多。主要有「和暉堂制」、「旭華堂」、「百一山房」、「寧晉齋」、「澹寧齋」、「彩秀堂制」、「養和堂」、「彩華堂」、「浴硯書屋」、「志勤堂」、「慶目堂」、「忠信堂」、「彩潤堂」等。堂名款主要書寫屬在盤、碗、碟等小件器皿上。
㈡ 鑒別成化年武士壁虎花瓶
紋飾的鑒定
紋飾鑒定的主要功能是鑒定古陶瓷的時代。一些窯,特別是名窯的典型紋飾,也有助於鑒定器物的窯口。
一、紋飾種類及紋飾的時代總體趨勢
1.陶瓷器上的紋飾,習慣上按其所在部位及製作工藝,可分成胎裝飾與釉裝飾兩類 胎裝飾:陶瓷器上舉凡刻、劃、印、剔、堆、貼、鏤、雕、塑,等等紋飾,工藝上均是以硬質工具在胎體上作成,大多於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數作於上釉後。 釉裝飾:用釉料、彩料在胎體上描繪圖案、書畫等,工藝上是以毛筆之類的軟工具施技,不觸破、更不損傷胎體。大家知道,釉裝飾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裝飾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裝飾手法。 釉裝飾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裝飾手法。
2.時代總體趨勢
新石器時代:各種彩陶,屬彩裝飾。這種低溫彩的裝飾功用,類似於後來的釉。(僅是裝飾功用,它沒有釉所有的保護胎體等功用。)各種灰陶、黑陶、紅陶、褐陶等上的刻、劃、堆貼、錐刺的雲雷紋、繩紋、平行線紋等等,屬胎裝飾。顯然,整個新石器時代彩陶比灰陶等數量少些,可以認為新石器時代陶器以胎裝飾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裝飾,有印花、堆貼(如S紋)等。 東漢六朝青瓷: 胎裝飾:刻、印、鏤、堆、貼、雕、塑等類胎裝飾為主,占此時期裝飾的絕大部份。 釉裝飾已經萌芽,出現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點彩,出現於三國至西晉晚期,到東晉已經成熟並流行起來;三國吳時,出現釉下褐色彩繪,但未形成風氣,所見標本目前僅一件。這個時期的釉裝飾,無論點彩、釉下彩繪,均為高溫釉料作成,與胎體一次燒成,即為高溫彩釉,以鐵、錳為呈色劑。 隋、唐: 這是我國陶瓷各種紋飾,裝飾手法大發展的時期,刻、印、鏤、雕、貼、堆等胎裝飾繼續發展,以唐三彩、長沙窯彩繪、鞏縣青花為代表的釉裝飾得到空前發展,我國陶瓷裝飾出現新氣象。但胎裝飾仍是主要形式。 胎裝飾;在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及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窯,"重釉不重紋飾",故紋飾很少。這不多的紋飾幾乎全是刻、劃的蓮瓣紋之類的胎裝飾。此外,長沙窯有堆、貼、模印等胎裝飾。 釉裝飾: 點彩、條彩、斑彩,這是高溫彩釉,以鐵、錳、鑽等為呈色劑。長沙窯、越窯、邛窯有。 彩繪:這是此時期大量興起的陶瓷裝飾工藝,繼承六朝傳統,以長沙窯最為豐富,越窯鞏縣窯有少許。常見有褐、綠、蘭、紅等色,以鐵、錳、鑽為呈色劑。彩繪無論釉上釉下,均是高溫彩繪,一次燒成。 三彩:前編已經講過,唐三彩是一種低溫二次燒成的釉彩,呈色劑主要有鐵、錳、鑽、銅等。這是我國陶瓷釉裝飾最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啟後的巨大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窯青瓷為代表的唐代青瓷,盡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裝飾效果,即釉沒有作成紋飾,僅釉的色澤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時已較為成功,較為明顯。如越窯釉的"千峰翠色",裝飾效果就極佳。 宋: 此時我國陶瓷器大大發展,在陶瓷裝飾上是胎裝飾與釉裝飾並重。比較起來,胎裝飾使用較多,而釉裝飾亦得到更大發展,其發展速度超過胎裝飾。 胎裝飾;以印花、劃花、刻花為主,雕、塑、堆、貼、鏤等技法用的較少。以定窯系白瓷印花,耀州窯系青瓷刻花劃花,青白瓷系列劃花最有代表性。 釉裝飾: 有進一步發展。在我國陶瓷史上,是最為重視釉本身對陶瓷器的美化裝飾作用的時期,也最成功,真正實現數百年來人們不斷追求的釉質如冰似玉,釉色雨過天青,千峰翠色的願望。此時期釉本身的裝飾效果(不依靠圖案紋飾)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有若干影響深遠的創造。 均窯創造了窯變釉(兩種以上釉合用變化出的特殊釉)、銅紅釉。 汝窯、官窯、龍泉窯,均重視釉本身的美化裝飾作用,只憑單色釉本身就製造了極佳的裝飾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潤(有的時期,釉厚超過胎體厚度),極好地美化了瓷器,達到它種裝飾手法達不到的裝飾效果。 官窯、哥窯創"金絲鐵線","魚子紋"等開片釉,為釉裝飾工藝開辟新途徑,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裝飾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別,更有一種別開生面的裝飾效果,開片紋以其似殘而非殘的特殊形式,創造了一個新的美學情趣。 彩釉結合的裝飾:釉裝飾的不斷發展,宋代出現了磁州窯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裝飾工藝與釉結合的新型裝飾工藝,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紅綠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繪畫、詩文。也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結合的個別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這種釉下裝飾工藝,繼承唐代傳統,有少量生產。宋代青花數量雖少,意義卻比較重要,它使唐代開創的這種釉下裝飾工藝沒有中斷,得以延續,就為宋以後青花的大發展提供了工藝技藝傳統。 元、明、清: 釉裝飾極大發展,胎裝飾急劇衰落,以景德鎮窯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里紅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來釉裝飾工藝技術而大加發展,下啟明清青花的黃金時代。元代首創的釉里紅,使釉裝飾獲得一個新品種,更受社會喜愛,為釉裝飾的進一步發展增強了活力。單色釉也承宋代風范,龍泉窯在元初仍然處於高峰。另外創造了高溫蘭釉。銅紅釉也有發展。 明代釉裝飾進入繪畫時代,以青花為主流,發明,發展了五彩、鬥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裝飾更發展到極致,以各種彩瓷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為代表,到中晚期佔主導地位。
作者:『湘妃竹』 2007-5-9 17:00 回復此發言
--------------------------------------------------------------------------------
2 紋飾的鑒定
明、清時期,也還有一些胎裝飾瓷器,但與大量的釉裝飾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二、紋飾的主要形式、題材及其時代特徵
前面曾經提到,紋飾是鑒定古陶瓷的內容之一,元代以後尤其重要。
l.紋飾的形式 古代陶瓷器的紋飾,從形式上可分為幾何紋與繪畫兩類。從美學角度講,幾何紋是圖案化了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描繪,這在現代派繪畫藝術里,以極端化了的形式表現得尤為充分、徹底。比如三角形可能表達了山,雲霄紋中的圈、弧線,可能表達了良然界的雲和雷,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弧線三角紋(半山文化)可能表達了狂風、巨浪,等等。繪畫,無論寫實寫意的,都是人們通過自身的觀察,運用人的感覺、認識、理解來反映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因而最受人的意識(哲學、美學等)的制約,最具社會性、時代性,因此,具有較重要的鑒定意義。
2.紋飾題材 我國幾千年陶瓷器的紋飾題材,除幾何紋外,繪畫類主要為植物、動物、文字,及其他次要的題材。(前面講過,幾何紋也可能表現的是上述題材中的一類或幾類。)人們在陶瓷器上描畫什麼,表達了他們對它的一種感情:熱愛、希望、追求、吉祥等,總是體現了人的意識。而人的意識,又無不受每個時代的主導意識(前已論說到,時代的主導意識往往是統治階級、統治民族的意識,有許多時候就是最高統治者如帝王個人的意識)的影響,也是時代主導意識的反映、折射。因此,同一題材,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甚至表達不同的內容。比如,所謂的歲寒三友--松、竹、梅,封建時代用來表達仕大夫(知識分子)個人的氣節、風骨,現代多用以表現國家、民族的氣概、精神。又如,龜,在秦漢至唐代,均被視為一種吉祥物,是長壽、穩固的象徵,元明以後,則是一種穢物。因此,我們可以反過來,從繪畫紋飾的特徵,來判定它們產生的時代,從而藉以推斷陶瓷的時代。同一時代各地的風土民情、地理環境不同,可能形成風俗習慣、愛好的不同,反映在繪畫紋飾題材上,風格手法上,就有地域差異,如北方人多愛馬,南方人多愛牛。北方人性格豪放,繪畫風格便粗獷些,南方人醇和,紋飾風格纖細,等等。這樣,陶瓷器上紋飾的鑒定,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利於鑒定器物窯口。
3.幾種主要紋飾的時代特徵
①蓮花:最早出現於東漢,跟佛教文化有關。因為蓮花在佛教中是一種聖潔物。因為佛教在我國雖幾起幾落,卻也久盛不衰,影響到社會各階級、階層,深入到文化意識的各個領域,因此,蓮花紋在瓷器、陶器紋飾中經久不斷。 東漢;用高溫釉畫成單個蓮瓣。 酉晉後期出現蓮瓣紋,一件器有幾個蓮瓣。六朝時期蓮瓣的特徵是短、肥胖、粗大,多為刻花。 唐代的蓮瓣也還比較肥胖,排列比前朝緊密些,多為刻花。 北宋的蓮瓣紋,蓮瓣稍瘦,排列緊密,多刻花、劃花。 南宋蓮瓣細長、排列緊密,形似菊花。 元代:蓮瓣肥大,蓮瓣與蓮瓣間有空隙,瓣中繪有雜寶,"有些不可名狀。瓣中繪雜寶之風格,明、清尤甚,至今不滅。 明代:早、中期的蓮瓣較寬大,排列漸緊,瓣與瓣間空隙漸小,以至於無,蓮瓣完全聯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蓮瓣逐步變形,即所謂異化,圖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嚴格的宗教神聖意義了。 元、明、清的蓮瓣以繪畫為主,極少有劃花、刻花。
②牡丹:陶瓷器上用牡丹作為裝飾紋飾始於唐代,這與唐代人(或說武則天)偏愛牡丹有關。牡丹花象徵富貴榮華。 宋代:花形較寫實,花朵碩大,以磁州窯的白底黑花牡丹為代表。四川彭縣磁峰窯白釉印花牡丹也碩大寫實,多與鳳合畫,因當地盛產牡丹,即"天彭牡丹"。 元代:青花瓷上多見,牡丹往往畫成纏枝花,花瓣不填滿色,留白邊。牡丹葉多畫成葫蘆形。 明代:變化多而迅速,各朝幾乎都有自己的特點,不是幾句話所能歸納得了的。較為顯著的特徵是多同各式鳳組合成鳳穿花,寓富貴無邊的吉祥意。 清代:也有牡丹與鳳同畫的。清代中晚期往往把牡丹插在花瓶里,寓"一品(瓶)富貴"之意。
③菊花:象徵長壽,又用以表現人的不屈不撓的氣節,此明顯從菊花有耐霜雪的特性引申發展而來。 宋代:形式上刻、畫均有,刻花以耀州窯為代表,畫花以磁州窯系為代表。宋代的菊花比較寫實。 元代:元代菊花紋以青花瓷上為典型,特點是花瓣多不填滿色,留白邊。花蕊多,多畫成網路狀葵花形,或成由里向外旋的螺旋紋。大多菊花畫成纏枝花。 明代:明初菊花還用得多,花單獨用。明後期多同有關人物畫在一起,如陶淵明愛菊圖之類。明代菊花的特點是:花瓣變得比較小,花蕊變大作旋渦狀。 清代:菊花亦有畫者,但無多少特徵。雍正粉彩品上所畫菊花生動形象,色澤嬌艷,大有呼之欲出之態。
④梅花:宋代始多見於陶瓷器上。宋初錢塘人林逋(967-1028年)中年隱居於西湖孤孤山,調鶴種梅,不趨名利,不應召作官,亦不經商求富,熱愛大自然,寄情於山水之間,淡泊無為,品質高潔,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時人把他與梅、鶴相依為命、形影不離的情景,稱之為"梅妻鶴子"。(林逋確也終身未娶。)宋代陶瓷器上始多見梅花,恐與林和靖愛梅關系重大。因林之愛梅受到仁宗皇帝嘉獎,為一時佳話,故成時尚。 宋代:多折枝梅花,形式上多刻花,印花。 元代:花瓣留白邊--可見花瓣不滿色、留白邊,乃元代花瓣一特色。陶瓷器上始見松、竹、梅"歲寒三友圖"。(這恐與元代漢族知識分子不滿異族統治有關。)又見有月影梅--梅花和彎月組合的畫面,寓清白高潔。 明代:前期多月影梅、松竹梅。梅花多畫成圈狀。後期至清代多見喜鵲鬧梅。 清:康熙、雍正時,多"冰梅紋"(開片地梅花),品種有青花、紅彩等。
⑤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鶴是一種寓意長壽,祥瑞的動物,較早出現於銅器,書畫類藝術品中,為藝術家們常用的題材。在陶瓷器上鶴較多出現,是明宣德時期,有"西王母騎鶴圖"等。之後,明代弘治、嘉靖、萬曆,清代康熙漸多。清代瓷器上常見松鶴圖,寓意"松鶴遐齡",及雲鶴圖,寓"雲鶴仙境",均帶濃厚道家文化色彩。
⑥雞:雞為六畜之一,雖不很高雅,卻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為官、民生活必不可少。又雞多產,又暗合中國傳統文化祈求多子的象徵,故也常作為陶瓷器的裝飾紋樣。最有名的雞,是成化鬥彩雞缸杯上的雞。成化鬥彩雞缸杯為一代名品,從成化後歷代多有仿者,以康熙仿得較為成功。清代雞的形象更多出現於陶瓷上,如五雞圖--寓意人間五倫,及子母雞等。 現在將成化鬥彩雞缸杯與康熙仿成化鬥彩雞缸杯作一比較,提供一個鑒別真仿品的鑒定方法、要領的例子。
作者:『湘妃竹』 2007-5-9 17:00 回復此發言
--------------------------------------------------------------------------------
4 表十五 成化、康熙鬥彩雞缸杯比較表
形制
成化: 高3.3,口徑8.3,足徑4.1厘米
康熙:高3.4,口徑8.3,足徑3.7厘米
胎釉
成化:敞口,卧足,胎體輕薄淺牙白色釉,釉面瑩潤,足邊(足跟)一周 無釉
康熙:造型、胎釉同成化
款識
成化:底心青花雙方框六字兩行楷書
康熙:款式同成化,但六字幾將杯底占滿,線粗、色重
紋飾
成化:紋飾及款識的青花線條纖細,色淺淡,繪畫簡潔生動
康熙:青花線條粗,色重、青花山石上加飾濃重青花色點,彩料中有很多細小顆粒,繪畫較板滯
作者:『湘妃竹』 2007-5-9 17:05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紋飾的鑒定
⑦龍: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化中,龍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人就是龍的傳人。(龍的文化意義,可參閱羅二虎著《龍與中國文化》,三環出版社1989年。)龍的形象大量廣泛出現在我國玉器、石器、銅器、繪畫、木雕、漆器……幾乎所有的藝術品上,中國人生活所接觸的一切方面都有龍的形象存在。陶瓷器上的龍的形象也是這樣,出現得既多且早、從未間斷。由於前面我們論說的原因,每個時代的龍都有其時代的特徵。我們認識了這些特徵,就可以用來幫助我們鑒定器物的時代。正由於陶瓷器上的龍的形象十分普遍,所以掌握這些特徵,對鑒定陶瓷器尤為有用。 歷來研究龍的人很多,專門研究陶瓷器上龍的形象者也不少。本書先概括介紹一下陶瓷器上各個時期龍的紋飾形象,作為提要,再附上一篇較詳盡的研究文章及紋飾圖,作鑒定參考。 六朝:龍成鱷魚形狀,神態兇猛。 唐:龍的形象富有生氣,為一般動物樣,沒有神聖、威嚴意味。 宋代:據許多學者研究,中國的龍,此時才與封建帝王的權威有關,成為帝王象徵,為皇帝所專用,皇帝自命為"真龍天子"。因為宋代磁州窯、定窯、吉州窯等窯產品上都有龍紋出現。宋代的龍紋形象威武,極有神彩,象徵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 元代各種陶瓷器上都多見龍紋,尤以青花瓷上的龍紋最典型生動、時代特徵最強。元代龍紋的特點是:龍頭小、身細長,有背鰭(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幾種爪、鹿角、方格鱗、龍身矯鍵靈活,充滿生機。形式有雲龍、趕珠龍、龍鳳。刻、印、畫都有。 明代:龍紋為官窯瓷器上最常見的紋飾。明代陶瓷器上的龍,身體粗狀,豬嘴(下顎比上顎長些),龍須上卷,魚鱗,五爪多。這是總的特徵,各時期,又多少還有些差別: 洪武、永樂:大體承襲元代的風格。 宣德:龍身開始變得粗一些。此時又有一種飛翼龍出現,這種形式的龍,此後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還有。還有所謂香草龍--龍尾呈多枝卷草形,為此時前後特有。 弘治:龍的兩眼平視。多為五爪。 嘉靖:龍的形體多樣。一是常見的行龍,穿雲破霧。二是出現正面龍:龍體不作橫三曲狀,而作豎立狀:龍頭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頭面正對觀賞者,故名。三是螭虎龍,描畫極其簡單草率,狀似壁虎,有行走狀,有團狀。正面龍、螭虎龍皆為前所未有者。 明末:龍畫得更為草率,線條凌亂,色彩淺淡,填塗粗糙。崇禎時的正面龍,形似老人,毫無生氣與威嚴,反映出明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微殘了。 清代:清代的龍,身軀亦較粗,下顎較短,形象比較和善。各朝的特徵是: 順治、康熙:龍的形體、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風格,比較威嚴。有一種過牆龍--形體由碗、盤裡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見。 乾隆:龍的神態由威嚴開始變得和善,不再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至尊無上的神貌。多見龍與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象徵男女愛情。又多二龍戲珠。凡此說明龍的紋飾寓意已大為世俗化。 嘉慶以後的龍紋,更大量出現於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劃龍舟、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聖威嚴,至尊至上的權威形象。
歷代龍紋演變詳情見附錄五。
⑧魚:陶瓷器上魚的形象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就已作為裝飾紋飾,如著名的魚紋盆。從那時至漢代用得不太多。大約在唐代,魚紋開始較多的出現於陶瓷器上,並被付予吉祥意義。魚諧余,象徵寶貴有餘,年年(連年)有餘,表達生產落後社會里人們希望生活富裕寬綽,有餘有剩。 唐代:魚的形象充分寫實,較為形態生動,許多窯都有瓷塑玩具魚,長沙窯有繪畫魚、印花魚、模印貼花魚等。 宋代:在唐代寫實風格影響下,有較為寫實的,也有較為抽象的,以後者最具時代性。磁州窯器上所畫魚即屬後者,線條簡潔,著墨不多,卻形象生動,勃勃有活力,動感特強,有後來寫意畫的韻味。龍泉窯青瓷的模印雙魚紋即為前者,均為寫實性的陽文,形象比較呆板,少活力。 元代:青花瓷上繪畫魚紋較有特色,多畫鮭魚:撬嘴、高鰭,圈狀珍珠鱗。鮭諧"貴",寓"寶貴有魚"意。又有一種鯰魚,魚鱗呈網路狀。鯰諧"連",寓"連年有魚"意。 明清時期,陶瓷器上魚紋更多,青花器上更常用。魚的形象一般都較生動。
㈢ 清朝的瓷花瓶值錢嗎
要看這個瓷花瓶的品質如何,是否是精品,還要看是清代那個階段的,是哪裡出產的,但相對來說,清代的瓷花瓶還是挺值錢的,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根據花瓶的來源也可以判斷一下其價值高低。
㈣ 清代花瓶大都是什麼樣我有個花瓶是什麼年代的
下面啥樣?陶瓷這么大…要是真的你就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