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穿插花心
① 丹霞山導游詞五篇
優秀的 導游詞 不僅能使遊客影響深刻,也會激起遊客對當地景點 文化 的興趣,加深對景點的好感。下面是我整理的有關於丹霞山導游詞 範文 的全部內容了,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廣東丹霞山導游詞範文1
丹霞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又是國家地質地貌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215平方公里,地跨仁化、曲江兩縣、由丹霞山、大石山、韶石山三大景區組成。其中韶石山景區距市區僅十多公里。開發較早的丹霞山景區目前是主景區,距韶關市區50公里。它有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橋380多座、岩洞36處,由三級絕壁和三級平坎構成三個景觀層:下層是錦石岩景觀層。這里的石壁五色交錯,四時變化,丹霞山「三十六洞」中最大岩洞「錦石岩」就懸掛於臨江的百丈峭壁之上。北宋時僧人法去為這里的奇洞妙景所吸引,遂將此地開辟為佛家凈土,共建庵堂18座----這便是丹霞山風景建築的開端。
如今,當年的修築大多不在, 現存的一座尼姑庵,是1981年重修的。這次重修,除修復原有佛象外,還新塑了觀音菩薩及其三十二「應 身」(即變化身),其神態各異。趙真誠初先生曾賦詩贊:「摶泥造像無疲厭,馳想敦煌嘆昔賢」該層沿 途還有夢覺關、通天洞、一線天、馬尾泉等景點。 中層為別傳寺景觀層。別傳寺建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為明末搞清義士、高僧澹歸和尚所建,是嶺南十大叢林之一。該層的主要景觀有傑閣晨鍾、松 澗濤風、竹坡煙雨、雙池碧荷、鴛鴦樹、別有天等。山上摩崖石刻,年代最早且字體最大者為南趙汝耒所書「錦岩」二字,每字大逾五尺;字數最多者為明末李充茂所書《丹霞山記》,全文1344字。從別傳寺出來,在二關門後沿鐵索攀登上一道幾乎是垂直的石級小路,便來到了丹霞山的最上層---山頂景觀層。這里不但是觀日出的最佳去處,而且還有螺頂浮屠、乳泉春溜、玉台爽氣、虹橋擁翠等古今稱頌的景觀,澹歸和尚墓地也建在這里。丹霞山下,有一座狹長形的水庫「翔龍湖」。環湖有三岩、六洞、一十八峰、山光水色,十分誘人。
廣東丹霞山導游詞範文2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中國廣東韶關市東北郊,總面積219平方千米。自1988年以來,丹霞山先後榮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國家地質公園等四項國家級牌子,2004年批准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她配套服務設施完善,交通便利,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公路的連接,進一步強化和擴大了區域旅遊交通優勢。
丹霞山是科學之山和文化之山。丹霞山由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構成。它是全世界1200處丹霞地貌中類型最齊全、造型最獨特、景色最優美、地質地貌最典型的地區,所以也稱之為「露天的地質博物館」;同時景區內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貌似神凝的陽元石、陰元石、雙乳石、睡美人等景點,又使丹霞山有「天然的性文化博物館」之稱。此外,丹霞山還有著悠久、豐厚的歷史文化,有豐富多彩的人文特點。舜帝南巡奏韶樂、女媧造人補天等許多美麗動人的 歷史 故事 傳說 ,燦爛的摩崖石刻和碑刻、80多處神奇的古山寨和岩廟、錦石岩的尼姑庵和廣東十大禪林之一的別傳禪寺、以及神秘的懸棺葬和岩棺葬,都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又是重要的旅遊資源。
丹霞山是愛情之山,是生態休閑渡假的樂園。丹霞山以自然山水風光為主,具有雄、險、奇、秀、幽等特點,其赤壁丹崖最為突出。園內山石林立,有大小石峰、石牆、石柱、天生橋等600多座,山石疏密相間、錯落有序、造型奇絕、鬼斧神工、擬人擬物、似禽似獸、維妙維俏,宛如一座巨型紅石雕塑園,又被譽為「中國紅石公園」。景區內生態環境良好、風光秀麗迷人、山青水媚、令人心曠神怡,是大氧吧,天然洗肺的好去處。同時,「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丹霞山,非常適合開展攀岩,探險、健身等戶外活動;此外,丹霞山現已開發了長老峰、陽元石、錦江長廊、翔龍湖四個游覽區。有著充滿陽剛之氣的雄壯丹山和具有陰柔之美的錦江秀水縱貫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樹婆娑,滿江風物,一脈柔情,超凡脫俗,別具一格。特別是被譽為「世界奇石,神州絕景」的陰、陽兩石更讓所有到過丹霞山旅遊的和美家庭與恩愛夫妻更加陰陽和諧,家庭和睦。據說,到了陽元山景區,吸取了陽元石陽氣和喝了陽元多子村水的新婚夫婦們將會夫妻恩愛,喜得貴子。古往今來,丹霞山演繹過許多悲歡離合的 愛情故事 ,也成就了許多曲折忠貞的美滿姻緣。
相傳人類始祖女媧在此造人補天,舜帝南巡在此登山奏樂,以後歷代文人墨客賦詩題詠,懷古憂今,僧道紛至,香火大興。隋唐以來這里便成為嶺南風光勝地和宗教名山。主要分為丹霞山景區、韶石山景區、大石山景區與矮寨景區。目前已開發有長老峰游覽區、陽元山游覽區、翔龍湖游覽區和錦江游覽長廊和韶石山景區,是一處以自然山水觀光為主,集科普考察、攀岩探險、休閑渡假為一身的旅遊景區。
廣東丹霞山導游詞範文3
丹霞山[1]( 中國紅石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和湞江區境內,是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提名引地、世界自然遺產等。丹霞山的面積為292平方千米,是廣東省面積最大、景色最美的、以丹霞地貌景觀為主的風景區和自然遺產地, 與鼎湖山、羅浮山、西樵山合稱為廣東四大名山 。1988年以來,丹霞山先後榮獲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等五項國家級牌子,2004年批准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頂平、身陡、麓緩的紅色砂礫岩石構成,"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以赤壁丹崖為特色。據地質學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發現1200多處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發育最典型、類型最齊全、造型最豐富、景色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
丹霞山現有佛教別傳禪寺以及80多處石窟寺遺址,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詩詞和摩崖石刻,具有極大的歷史文化價值。
丹霞山特產有沙田柚、白毛茶、木耳、果蔗、荸薺、山坑螺、筍干、香菇等。
丹霞山柚子
丹霞山沙田柚是柚中之上品,屬芸香科,為常綠喬木,葉片厚大,葉翼舒展,花大簇生。果實為闊倒卵形,秋末成熟,呈淡橙色,耐貯藏。果肉甘甜不酸,清香撲鼻。因這里的氣候與土質與廣西的沙田無異,所以果形、果肉、甜味、香型與廣西沙田柚均可比美。現在丹霞山及周圍鄉鎮村莊已大量引種,尤以夏富村最多。
白毛茶
仁化縣是嶺南白毛茶的故鄉。仁化紅山黃嶺嶂的"雲霧白毫"茶,曾是清代嘉慶朝的宮廷貢品。這種綠茶銀毫披白毛茶露、湯色清淡、口味甘甜,並且具有天然的蘭花香味,為我國三大白毛茶之首。它還有生津解渴、醒腦提神、消食開胃、防治痾嘔吐、預防齲齒、驅除口臭、降低血壓等多種功效。常飲可健身益壽。 "白毛尖"茶是茶葉中的珍品,它因茶芽粗壯,密披銀色毫毛而得名。經加工的茶芽毫毛銀白如雪,茶湯清澈持久。據蒸青樣生化測定,茶多酚42.84%、氨基酸1.47%、干茶樣分析,茶多酚38.31%、咖啡鹼5.5%、水浸出物45.03%。
丹霞山香菇
丹霞山的香菇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點,是傳統的出口產品。香菇營養豐富,含有人體必須的7種氨基酸,有降血壓、減膽固醇、預防肝病以及對胃癌的輔助治療等作用。
爆炒山坑螺
到丹霞山不能不吃爆炒山坑螺。山坑螺體積小巧尖長,呈圓錐形,如手指爆炒山坑螺大小,四季都有。但烹調很講究,上乘的做法是:煮前應將山坑螺用干凈的浸泡,去除螺體內的沙泥及雜物,再放入常溫的雞湯浸泡喂養,使其肉肥厚鮮嫩鮮甜,然後鉗去螺尾尖部。爆炒時,加上青椒絲、紫蘇、生薑、蔥等佐料,並掌握好火候,不能炒過火,這樣才會做出鮮、甜、爽的山坑螺。
丹霞山豆腐
一個中間微凸的細瓷三足淺圓盤里,盛著白嫩嫩、晶瑩瑩的豆腐糕,面上澆上一勺蝦仁八鮮的佐料,色、香、味俱全,食之細嫩如脂,鮮滑清香。其實那嫩白的豆腐膏並不是豆製品,而是用新鮮的沌蛋清加上佐料蒸制丹霞山豆腐而成。
廣東丹霞山導游詞範文4
各為遊客朋友大家好,很高興能有幸陪同大家一起游覽我們廣東的風景名勝區——丹霞山,首先我先把丹霞山的概況簡要地給大家介紹一下。
丹霞山座落於仁化縣城南約9公里處,距韶關市區56公里。丹霞山與南海羅浮山、博羅羅浮山、肇慶鼎湖山並列為廣東四大名山,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風景名勝區。全山均為紅色砂礫岩,遠眺全山,「色如渥丹,燦若明霞」,因而又有人稱之為「紅石花園」。它的地質岩層是由碎屑紅岩,礫石岩和粉狀沙岩所組成,含有鈣質,氧化鐵和少量石膏,呈丹紅色,是砂岩地勢的代表。這種地形和福建的武夷山、韶關的金雞嶺等同屬丹霞地貌。丹霞山古稱燒木佛舊地,又稱長老寨。據《廣東省通志》記載,丹霞山在殘唐五代時期已有佛教居士法雲在山上之錦石岩憩息,至南寧時期,有僧伽構造堂室,供奉佛像。明代末年(公元1645年),虔州巡撫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來山經營,開鑿石階修築關門,建造房舍,作為隱居之所,並更名為丹霞山。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與眾多名山相比遠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險、二奇、三美的特點。風景區劃分為上、中、下三層以及錦江風景區、翔龍湖和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景的陽元山,上層是三峰聳峙;中層以別傳寺為主體;下層以錦石岩為中心。三百多年前澹歸和尚在丹霞山開辟別傳寺時,曾挑出12處風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錦水灘聲、玉台爽氣、傑閣晨鍾、丹梯鐵索、舵石朝曦、竹坡煙雨、雙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頂浮圖、虹橋擁翠、片鱗秋月。
丹霞山一年四季無論晴雨早晚,都有不同的景色供遊人觀賞。早上,可以在丹霞山看到日出的奇觀和滔滔雲海;晚上,可以看到絢麗的晚霞和恬靜的夜色。雨天,極目遠眺,使人胸懷開闊,萬慮頓消。至於春夏秋冬,四時景色的奇妙,則只有身歷其境者,才能體會到。
一進入丹霞山風景區,迎面是丹霞門樓,門樓金壁輝煌,牌坊上刻有全國人大副主席習仲勛所題的「丹霞山」三個大字。沿上山小道至半山亭前,左轉往錦石岩方向,先見一石岩,上接峭崖,下臨深壑,形勢險要,有如關隘。北宋時,佛教居士法雲攀幽緣至此流光溢彩為此處的景緻所陶醉,便駐足憩息,並贊嘆曰:「半生都在夢中過了,今日終覺清虛。」後來將此處稱為「夢覺關」。這石岩雖僅丈把寬,但極端整,形狀猶如佛龕。踞其上可一睹腳下錦江、頭上雲石之風采。過夢覺關不不遠即見一處風化的岩洞,上面刻有「幽洞通天」四個大字。這里竹篁掩映,綠樹婆娑,洞前有一塊小坪,下臨昔日的錦石尼庵山門,可俯瞰碧水,聆聽灘聲,在這稍作休息後就可以循洞探幽了。
從幽洞通天向前約1000米,迎面一座山崖倚天矗立,山崖自上而下劈開一條窄縫,長200米,高40多米,寬才1米左右,最窄處僅0.7米,成為從幽洞通天到錦石岩的一條奇險小徑。從這走過只覺兩側絕壁聳立,勢欲傾到,仰視蒼穹,唯存長天一線,長在兩邊崖縫的灌木枝葉竟然參差交錯,不時有岩鷹,疾若流星,更增添了這里的神秘氣氛。
在丹霞山眾多的岩洞中,錦石岩最為吸引遊人,它因石壁五色間錯,四時變態而得名。錦石岩是丹霞山開發最早的地方,至明成化年間,此處僧人遍植松杉,並建構起伽藍堂廊房和寺庵。站在錦石岩洞口,向外可以看到一道飛泉從天而落,在陽光折射下猶如彩虹飛舞,這就是丹霞新十二景之一的「錦岩飛瀑」,瀑布名叫馬尾泉,古稱「龍尾泉」。泉水源頭在海螺峰右邊的山澗中,流出地表後,從錦石岩上面的山頂上飛瀉而下,形成200多米長的懸泉瀑布。錦石岩是由前後四個岩洞連成一體,分別叫千聖岩、祖師岩、伏錦岩飛瀑虎岩和龍王岩。其中以伏虎岩為,深有20多米,高約4米,可容數百人。在洞內原供奉著五百羅漢像,可惜在*期間被破壞,1981年重修毀壞的佛像,並新塑了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身」。趙朴初先生有詩贊曰:「有朋自遠是何緣,錦江人到錦江邊;摶泥選像無疲厭,馳想敦煌嘆昔賢」。與伏虎岩緊靠的龍王岩,洞的內壁有一條岩石皺起象蜂房形的紋絡,狀如鱗甲,時隱時現,長數十米,就象一條鱗甲鮮明的巨龍穿插纏繞於岩洞中。這些維妙維肖的「龍鱗」,其表面附生著一種微生物,可隨氣溫和濕度的變化而變換著赤、橙、黃、綠的顏色,顯得斑駁陸離,十分神秘。此處就是丹霞山古十二景之一的「片鱗秋月」,也稱作「龍鱗片甲」。
看過錦石岩之後,沿原路往回走,過半山亭右轉,迎面藍天只剩一線,兩旁峭壁筆立,在峭壁之間修有一關門,其險無比,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當你回身遠眺時,如帶的錦江在參錯排列的諸峰之間蜿蜒,又是一番情趣。
步入中層風景區首先到達的就是嶺南有名的別傳寺。別傳寺原建於明末清初,明朝遺臣原江西贛州巡撫李永茂及其弟等人,為避亂世,花了100多兩銀子買下丹霞山作隱居之地,並鑿石為階,鋪路架橋,建築房舍,還將各處岩洞壘石隔成房間以供居住,使這個昔日偏僻的山溝逐漸興盛起來,後來竟成了明朝遺老遺少避亂的世外桃源。不久,李永茂去世,其弟李充茂去廣州海幢寺見到明末抗清義士澹歸和尚,將丹霞山捐出,請澹歸到丹霞創建寺院。澹歸到丹霞山後,一面根據丹霞山的地形特點設計了營造圖,一面四齣活動籌集營建的資金和物資。在澹歸和尚及其弟子們的苦心經營下,終於建成了一座頗具規模的寺院,取「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意,名別傳寺,成為當時嶺南十大叢林之一。
別傳寺自建成後曾幾經遭受兵劫和火災,許多殿宇僅存遺跡。1980年,本煥禪師到寺住持,重建了別傳禪寺,其中包括大原省長葉選平在別傳寺雄寶殿、天王殿、鍾樓、鼓樓、禪堂、念佛堂、三聖殿、觀音堂菩提精舍、客堂、齋堂、老人堂以及僧舍等十多座建築。這些建築背靠長老峰,而對雲海,前後相聯,左右對稱。整個建築群紅牆黃瓦,斗拱飛檐,輝煌而又不失庄嚴。別傳寺於1984年農歷四月初八開光,全國佛教協會趙仆初會長於1986年春來訪時,賦七律《丹霞山贈本煥和尚》雲:「群峰羅列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桑海換,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遍行堂集看,願將半偈鎮山門。」每當別傳寺的僧人早晚功課及佛事之時,鍾鼓齊鳴,磬魚同響,梵吹這音彌漫半山。此般景象無論古今丹霞十二勝景中,均列此一景,古稱「傑閣晨鍾」,今言「別傳梵吹」。
傑閣晨鍾[清]范秉秀逼天高閣絕囂塵,乍聽疏鍾耳一新。鯨吼龍吟真似幻,山鳴谷應幻猶真。五更夢里虛無境,六十年人汗漫身。長老峰前敲月落,教人獨起立清晨。
出別寺便可看到不遠處有一大樹,枝葉婆娑。走近細看,可辨清樹干一里一外,是兩棵不同科目的樹相互依存著。它們枝葉交錯不分彼此,但又各現姿容,好象久別重逢的情人,互想擁抱著站立在幽靜的山谷間。古人有詩雲「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可見前人以鴛鴦名此樹,不無道理。那這不同科目的樹是怎麼連在一起?你又知道答案嗎?雙池碧荷,原稱雙沼碧荷,為丹霞古十二景之一。位於中層風景區右側,這里有3米高的巨石崛起,形似平台,平台上鑿有兩個石池,一大一小,猶如兩面明鏡,所以又有人稱它為雙鏡池。古時池中曾有一種名貴的荷花,錦邊蓮,其花白瓣紅點,中含淺碧,是稀有名貴的品種。
丹霞山的石峽一處,是登山頂所必經之路。這里石裂為二,形如合掌,中間露出一峽道,高達數丈。峽內幽暗時有如昏暮,仰視只見天光一線,從峽頂斜射而入。其景觀之奇特,完全是天造地設。從石峽中攀登而出便是二關門,它皆以方石築成,狹隘僅可通人,這里下臨石峽,上望霞關,古人所言「一卒當關,萬夫莫敵」,可為二門關寫照。
由丹霞山的中層到上層,本無道可通,後人在二關門後的懸崖峭壁上開鑿石階,並在旁邊安上鐵索鏈,才成為通道。這里是一處裸露的紅岩峭壁,兩旁空曠,無所依傍,百丈丹崖直下澗底。站在丹梯之上,盡管能縱目如簇的翠峰、似練的錦江,卻令人目眩心悸,不敢在此久滯連。在丹梯的右下方石壁上鐫刻著「宜若登天」四個大字,形象地道出了此處的險景。丹梯鐵索的上端是霞關,舊稱海山門,為登山踏的隘口。它採用丹霞山的紅色砂岩砌就,高2.5米,寬3米,關門狹窄僅0.8米。這一路上穿石峽,過二關,攀丹梯鐵索,一處險於一處,最後出得霞關,就到達上層風景區了。
廣東丹霞山導游詞範文5
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叫李xx,大家可以叫我小李,這位是司機,鄧師傅。我們代表我們的旅行社歡迎你們參加這次丹霞山風景名勝區的游覽。大家如果有什麼需要盡管提出來,我們將會傾盡全力滿足大家的要求。
昨天晚上,我從全陪那裡得知大家不僅對廣東的風景名勝感興趣,而且還對廣東的語言也就是粵語感興趣。因此,我們旅行社特意為大家每人准備了一小本《粵語快易通》,別看它長得小小一本噢,用廣東話說,它可是人細鬼大,裡面囊括了大量的粵語信息。有了它,大家就可以輕松地掌握很多粵語的日常用語,而且也可以讓大家在廣東游覽的日子裡不再感到陌生啦。說到這,我給大家說兩句簡單的粵語,看大家能否聽明白。(~~~~~~~)哈哈,看來大家在沒有《粵語快易通》之前,表現是一籌莫展啊!是這樣的,我剛才是說,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陶鑄寫過一句詩,「桂林山水甲天下,尚有廣東一丹霞」。何解?大家游覽過便知。下面就由我為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丹霞山以及所在地的概況。
丹霞山風景區位於廣東省韶關市的仁化縣,它與南海的西樵山、肇慶的鼎湖山、博羅的羅浮山一齊被稱為廣東的四大名山。現在,我們即將離開韶關市,向東北方向行駛大概一個小時的車程到達目的地。
韶關市位於廣東省的東北部,它的得名與古代的一個皇帝有關。相傳上古帝王舜帝南巡來到這里,在附近的山上演奏韶樂,所以這里最早叫做「韶州」。到了明清,曾經先後在這里設立關卡,因此,後人就將這里稱為「韶關」。韶關市可以去旅遊的地方很多,歷史古跡也很多,有紀念南北朝侯安都的風烈路,唐代名相張九齡的風度路,北宋名相余靖的風采樓(稱「三風」);還有大成殿,中山公園等景觀。由於時間有限,我們的團就不在韶關停留了,等以後大家再來粵北旅遊時,再慢慢地欣賞和游覽。
現在我們的旅遊車已經進入了仁化縣境內。仁化是在1961年設縣,現在全縣面積有1812平方公里,人口約16.5萬。全縣山地多、平原少,礦產和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我們要去的丹霞山景區就坐落在仁化縣以南9公里的地方。
丹霞山景區在1980年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對外開放,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它以獨特的紅色沙礫岩構成的丹霞地貌、丹山碧水而名揚四海,被譽為中國的紅石公園。丹霞山風景區總面積達180平方公里;包括北部的丹霞山風景區,東南部的韶石山風景區,西部的大石山風景區以及中部的錦江風景區。這次我要陪大家參觀游覽的是景色秀美的丹霞山景區和錦江景區。
「丹霞」是一個很美麗的名字,不知道有沒有朋友猜出來為什麼這里的山叫丹霞山呢?是這樣的,是因為這里的山是紅色的。我們可以發現周圍山峰的顏色是紅色的,紅色的石頭,紅色的山崖,給人的感覺就像到了一座布滿紅寶石的古城,而四周的綠樹、碧水、藍天、白雲又把這片紅色映襯得更為脫俗。所以古人稱這里是「色渥如丹,燦若明霞」,丹霞山也因此而得名。
其實,這里原來並不是山,而是一片湖泊。根據地質學家的考證,在2500萬年以前,這里原來是一片低平的湖泊,湖水不斷地沖刷砂石,黏土積聚到湖底,匯集了許多含鈣質、石膏的沉積物。後來受到地質運動的影響,地殼上升,湖水退盡,形成高聳的山峰,原來湖底的沉積物受到氧化作用後,逐漸變成紅色,並形成了多種形態的峰林、石蛋、石筍等紅沙礫岩地形。後來考察中又發現,這里的峰林有頂平,身陡,麓緩,岩石裸露的特點,便根據這里的地名,在地理學上將這種地貌定名為「丹霞地貌」。
世界上有丹霞地貌的國家為數不多,目前,只有美國、德國、南斯拉夫等國家的某些地區是屬於這種地形,在我國福建的武夷山、安徽的齊雲山、江西的龍虎山以及廣東的金雞嶺都具有丹霞地貌的特徵。而我們要參觀的丹霞山景區,則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發育最典型、風景最優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區。
中國有「天下名山僧佔多」的說法,這里也不例外,它的開發和完善,幾乎都與僧人有著密切的關系。據說在隋唐時,就有僧人在山上的天然岩洞里修行、休息;到了南宋,法雲居士開始利用錦石岩的天然洞穴構築庵堂,修金身,頌佛法,這是最早有記載的開發丹霞山的事件。但是,真正開發丹霞山,影響久遠的,被稱為丹霞開山之祖的應該是李永茂、李充茂兩兄弟。
李永茂是河南人,明朝時在現在江西的贛州任巡撫。1644年明朝滅亡後,為了逃避戰亂,也為了等待機會反清復明,他與弟弟李充茂隱居丹霞山。他們花費一百多兩金子買下丹霞山,修整關門,開鑿石階,修築城牆,購置亭台。經過李氏兄弟的銳意經營,丹霞山的開發基本上具備規模,開始成為明末遺臣的避亂場所,原來不太出名的丹霞山,逐漸聲名遠揚。相傳李氏兄弟的家鄉有一座山叫丹霞山,為了寄託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他們把原來的長老峰改名為丹霞山。後來李充茂到了廣州的海幢寺出家,並將丹霞山施與澹歸和尚請他繼續開發。澹歸和尚在康熙元年來到這里後,刻意開發,成為開辟丹霞山道場之祖。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的旅遊車已經到達丹霞山了。請各位朋友拿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准備下車游覽吧。
丹霞山導游詞相關 文章 :
1. 廣東丹霞山導游詞五篇
2. 廣東丹霞山導游詞5篇
3. 丹霞山導游詞介紹3篇
4. 丹霞山的導游詞3篇
5. 丹霞山英語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