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插花表情包
⑴ 水滸傳里的梁山好漢,為何大多喜歡在鬢邊插花
在看過《水滸傳》這樣的影視作品之後,或許許多人會發現宋朝的男子以及梁山好漢他們都喜歡在鬢邊佩戴鮮花。而且在書中,也會對每個人所佩戴的不同的鮮花進行詳盡的描述。每個人都會佩戴固定的鮮花,而且不同的人物所佩戴的歡迎有所不同。
而著作《水滸傳》所描述的時間段正是宋朝末年,這個時間段也與宋朝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民俗習慣相符合。用官方的說法在頭上佩戴鮮花,其實是用來聯絡上級與下級的感情的。不過在宋朝這個特定的環境而言中是男子的一種裝飾品,也代表著一種禮儀。
⑵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蘇軾一個大男人為何要把花戴頭上
並不是真的帶花,只是詩詞而已,出自吉祥寺賞牡丹,譯文:詩人賞花開心,飲酒助興。喝得酩酊大醉,一路磕磕絆絆,頭上又滿插鮮花,活脫脫的一副傻態,自然會引得別人的圍觀和鬨笑.
大家看看這幅場景吧:蘇軾喝得酩酊大醉,一路上東倒西歪,瞧,頭上還插著牡丹花。好傢伙,十里長街的珠簾一半都挑起來了,人們勾著頭,捂著嘴,爭相看著醉歸的蘇軾。
⑶ 頭上插花土嘛
不土。
頭頂插花充滿了藝術的氣息,個性又吸睛。頭上插花一定非常好看,可關鍵是什麼顏色什麼款式的花,不然給人的視覺審美不足。藝術是藉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託情感的一種文化。藝術,是用形象來反映現實但比現實有典型性的社會意識形態。
⑷ 頭上有朵花的這個卡通貓的表情包叫啥
這個表情包里的貓咪叫小賤貓土豆君
⑸ QQ表情,有個頭上插著個花的熊貓的表情叫什麼
哦~~~~~
你說的應該是叫做《燕尾蝶》離得熊貓~~回~
很胖對吧~答
他叫bobo的~~~
bobo熊和toto雞~
很有意思
建議去看看燕尾蝶哦~
是中國原創動漫很優秀的作品!!
強烈支持~~~~
是他吧?
你去找找哦~
下面的是他們的官網哦!
一定有你要的
⑹ 身上掛紅紅對紅,頭上插花花對花。求下一句
下句;天上彩虹虹對虹,藍天白雲雲對雲。
⑺ 女人插花還可以理解,可隋唐的男人為什麼喜歡頭戴花呢
隋朝的時候楊堅篤信佛教,佛前供花開始流行起來,男女頭上插花作為一種顯示儒雅的文藝風俗開始廣泛被人們所喜歡,而到了唐代男子為婦人之裝扮更加流行。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隋唐時期出現了許多小白臉,像武則天寵信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這兩位就是典型的小白臉代表,受武則天的影響唐朝時期上層貴婦都爭相效仿喜歡小白臉,因此男人著美妝開始越加時髦。
男人頭戴簪花其實也是一種思想文化的體現,和女人喜歡插花是一個道理,並非什麼畸形審美情趣,這一文化其實一直流行到宋朝,直到元朝才中斷。
⑻ 過年小孩頭上插花是什麼意思
過年小孩頭上插花是喜慶,吉祥,寓意好年好事好兆頭~~~~~
⑼ 水滸里的男人愛戴花,大老爺們這么做是有哪些原因
水滸里,人物出場時,作者常會花一番筆墨,描寫其穿著打扮。這樣寫,不但能讓讀者記住人物,更能從細節處表現這個人的社會地位,甚至是性格為人。比如林沖,前期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後來卻落草為寇,地位不同,穿著明顯不一樣。林沖與魯智深第一次見面時,是「青巾綠袍,手搖摺扇」,後者卻身穿直裰,掄著禪杖,兩人性格之不同,早已躍然於紙上。
如果稍微留心,讀者就會發現,水滸中的男人,喜歡在頭上插花。
小嘍羅頭巾邊亂插著野花。前面擺著四五對紅紗燈籠,照著馬上那個大王……鬢傍邊插一枝羅帛象生花,上穿一領圍虎體挽絨金綉綠。
小霸王周通的鬢邊插著「象生花」,小嘍啰頭上也插著野花。
從宋代的石刻、壁畫、繪畫中,更能反映當時簪花習俗。繪畫如蘇漢臣的《貨郎圖》、李唐的《春社醉歸圖》;石刻如北宋挾茵褥男侍石刻;壁畫如遼金時代的張匡正墓壁畫等,都能看到男子簪花。
如果赦免或處死犯人,獄卒也要簪花,這是為了向犯人宣示「天恩」「天意」。
總之,上至皇帝官員,下至百姓藝人,人人都可以戴花。水滸中,周通娶劉太公女兒時,鬢邊戴花,小嘍啰也頭插鮮花;楊雄和蔡慶作為劊子手,頭上戴花;燕青、阮小七等人愛在頭上戴花,這些都符合北宋的社會習俗,並非他們臭美,更不是作者胡編亂造。
簪花有哪些講究
既然男人愛在頭上戴花,是不是意味著,什麼花都可以戴,戴多少都可以?
事實上,因為宋代男人都愛簪花,所以從北宋開始,簪花就有了規定。所簪之花,無論是數量、顏色還是種類,都有講究。
大羅花以紅、黃、銀紅三色,欒枝以雜色羅,大絹花以紅、銀紅二色。羅花以賜百官,欒枝,卿監以上有之;絹花以賜將校以下。——《宋史》
顯然,羅花等級最高,欒枝花次之,而絹花等級最低。所謂絹花,其實就是絹制的花,屬於假花了。
在《夢梁錄》中,吳自牧對當時官員所簪之花的種類和數量,記載得更清楚。比如,最高級的宰臣樞密使,賜花大花十八朵、欒枝花十朵,再往下則分別是十四朵、八朵;十二朵、六朵……至於侍從,則只有兩朵花。再往下如訓武郎、教樂所伶工、諸司人員則是花冠了。
因為花有時令限制,加上戴花者多,所以宋代男人所簪之花分兩種,一種是生花,也就是鮮花;另一種是像(象)生花,也就是假花,用各色材料製成。
當時男人所簪之花,首選時令鮮花,比如菊花、牡丹、芍葯、薔薇、水仙、香蘭、梅花、紫薇花等,至少有三十餘種。除此之外,便是羅帛花、絹帛花甚至紙花等。
對了,當時婦女為了冬天也能頭插鮮花,還會在春天時,把酴醾(拼音:tú mí)放在書中,做成標本,到了冬天,再取出來插在頭上。這種花叫「花臘」,意思是寒冬臘月所簪之花。
關於簪花,央視水滸中,因為許多人物和情節,所以好漢們簪花表現很少。新水滸中則表現很多,像阮小七、西門慶、蔡慶等人都曾簪花,武大郎迎娶潘金蓮時也頭戴紅花。
⑽ 井陘拉花的風格特色
傳統井陘拉花雖屬秧歌范疇,但又有其顯著的自身藝術特色。她以「 擰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匯, 形成剛柔相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她舞姿新穎、舒展健美、屈伸大度、 抑揚迅變,擅於表現悲歡、情戀等各種不同的情緒。拉花道具繁多,內涵豐富,各有其象徵寓意。如傘——風調雨順;包袱——豐衣足食;太平板——四季太平;霸王鞭——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滿…… 傳統井陘拉花表現內容主要有《六合同春》、《賣絨線》、《盼五更》、《下關東》等。其表演人數多少不等,原為4-11人,現在,少則2人,多則不限,可百人、千人。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民歌、民間曲牌和戲曲曲牌的音調,還不乏濃厚的寺廟音樂和宮廷音樂的色彩。它古樸典雅、清爽動聽、深沉美妙、剛健穩重,其風格特徵是剛而不野、柔而不糜、華而不浮、悲而不泣,突出特點是節奏鮮明。與拉花舞蹈的沉穩、含蓄、剛健、豪邁風格交相輝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現在的井陘拉花,既保持了傳統風格,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陣容龐大時,氣勢恢宏。隊伍精煉時,特點突出。舞蹈語言多姿多彩,音樂旋律扣人心弦,更具豐富完美的情感容量和精彩動人的藝術張力。 井陘拉花的音樂為獨立樂種,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寺廟音樂、宮廷音樂的色彩,剛而不野、柔而不靡、華而不浮、悲而不泣,與拉花舞蹈的深沉、含蓄、剛健、豪邁風格交相輝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傳統拉花音樂多為宮、徵調式,其次還有商、羽調式,節奏偏慢,大多為4/4拍,特色伴奏樂器有掌鑼等。
藝人傳說,拉花過去並沒有自己系統的音樂,只是以一些簡單的打擊樂伴奏的,現在的吳家堖拉花就仍保留著這種特點。今天所聽到的拉花音樂也並非專為拉花所配,至於這些樂曲的由來,藝人中有兩種傳說:一種說是南正村人武金,官至主持禮儀的太常寺卿,告老還鄉帶回了宮廷音樂,如南正已故老人張淮等介紹拉花曲牌中的萬年歡、爬山虎等,據老輩人講在元朝就流行了。《中國古代舞蹈史》中提到元朝宮廷宴樂起奏中就有萬年歡,可見武金將宮廷音樂流傳於民間也是可能的。另一種說法是由寺廟僧道所傳。過去僧道擅長吹奏樂器,樂手多與他們結下不解之緣,或切磋技藝,或讓他們收徒傳藝。井陘南石門的拉花樂隊便是羅缽寺的僧人培養的。小兒番這首曲牌便是寺廟做醮常用的曲子。
過去水平高的拉花樂隊不僅服務於舞蹈,而且也獨立地作為特定寺廟的朝拜神樂使用,而拉花的內容或歡或悲、或愁或喜,均採用一成不變的音樂,和諧中不無不和諧。有些村的拉花就是先從這個寺廟學會音樂,再從另一個地方學會舞蹈,最後合在一起的。所以,拉花的音樂和舞蹈並非並存並現的。這一點恰與《正定府志》中所述相吻合:古者,舞不與歌奏同時,……今文廟之舞與歌奏合一。故樂一奏,而聲容兼備焉。可見,作為參加民間祭祀活動的拉花音樂也很可能是舞與歌奏合一後形成的特定音樂。 拉花的傳統化裝、道具、服飾均與當地的民俗事項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所呈現的特點也就最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了。
梅開五福,竹報三多(傳統對聯)。舊時拉花男性角色的臉頰畫有梅花,以寓五福,即壽、福、康、寧、攸好德、考終命(書,洪範),也有的畫菊(吉)花這樣的吉祥之花的。他們的額心到鼻頭之間畫蠍、蛇、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中的形象,以希望能夠以禳蟲毒(呂種玉《言鯖、穀雨五毒》)。女角中的丑婆臉上以右眼眉旁經鼻樑向左斜至顴骨畫一白色的斜線或點,以達到煞邪(斜)之目的。
拉花的道具多是流傳在漢族民間舞蹈中通用的道具,如彩絹、彩扇、傘、鞭、太平板等。在此基礎上各種拉花均根據自身的需要而增設。如庄旺拉花貨郎擔,他表現的是貨郎賣絨線的故事,就根據自己角色的需要而加入貨郎鼓、貨郎架。又如南平望拉花送美人,她表現的是護送美女入宮的故事,就加入化裝匣以供美女梳洗打扮。但大多數的拉花中有著一種在其他民間舞蹈中不多見的道具--花瓶。
據《正定府志》載:花瓶為祭奠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祭器,以乞平安,現在仍可在民俗活動中見到,它何以作為道具出現,尚無依據,但卻為拉花增添了幾分美感。筆竿胡(也稱滾胡)作為一種不在手中的道具,而是戴在男角的嘴唇上,可謂獨具匠心,它通過上唇的撅起,帶動筆竿滾動,從而誇張地表現出吹鬍瞪眼的滑稽相。在蹺子拉花的傻小子手中,手持紅蘿卜或蓮花蕾之類的道具,這些道具的應用很明顯為古代生殖崇拜的遺俗。
1934年成書的《井陘縣志料》中印的拉花照片,屬蹺子拉花。他的服飾以戲裝和清代平民服飾相雜,而井陘人酷愛戲劇,早在明末清初就已成風,那時的井陘村莊幾乎沒有一個村不建有自己的戲樓,裝扮效仿戲劇中的人物盛行,《井陘縣志料》也有解釋:購置戲衣,歲時效伶人歌舞。後者,可能是買不起象樣的戲衣,藝人只能穿日常生活服飾的結果。
地拉花的服飾大同小異,多沿用清代服飾,男的頭戴瓜殼帽,上身穿偏襟長衫,前後下擺用針線撩起,罩坎肩,下身穿燈籠褲,腿扎綁帶,腕扎扣袖,腳登雲鞋,腰系綵綢,腰間且掖著兩個綉工精美的錢袋。女角中的丑婆,大包頭,扎綢子結花垂於右耳旁,上身穿偏襟大衫,腰系羅裙,腰扎綵綢,右肩斜背一包袱。其他女角,梳一根長辮垂於腦後,頭上插花,身穿不過膝的偏襟長衫,罩鑲邊坎肩,下穿彩褲著彩鞋,腰扎綵綢,各角色均按所扮演老、中、青、少的年齡特徵,在色彩上有所變化,即:青少要色彩鮮艷些,老中色彩需淺淡些。 拉花的樂器有大管、小管、膜笛、笙、龍頭二胡、三弦、四股弦、敲琴、雲鑼、小鏜子、小鑔、扁鼓,樂隊雙管制達20人,現在多為單件樂器僅9人組成樂隊。
拉花的樂曲由曲牌和民歌組成。它的曲牌約有十幾首,如萬年歡、春夏秋冬、爬山虎、小兒番、粉紅蓮、雁南飛、摸、八板等曲牌,八板這個曲牌被各村拉花普遍使用,藝人稱踩著八板扭拉花。
古者所遺留的音樂,已很不適應舞蹈的表現力,一些村莊的拉花在發展中大量地吸收了當地流行的民歌小調,達到十首之多,有的唱與舞的內容結合,如貨郎謠、盼五更等。但大部分唱與舞的內容毫不相關,如摘椒、邊關調、寡婦難、梁山好漢、有個包大人等,但很大一部分村的拉花,至今仍只有單調的三、四支樂曲。
拉花的音樂調式多為宮、徽、羽調,多為 2/4或4/4的中速節奏。
拉花的音樂演奏起來古樸典雅,優美動聽,那抑揚頓挫的音調,抒發了舞蹈剛勁、沉穩、豪放的情懷,造成聲容兼備,在聽覺和視覺上高度統一,給人以極大的美的享受。
拉花音樂既有河北吹歌的韻味,又有寺廟音樂的色彩。剛而不野,柔而不靡,華而不浮,悲而不泣,與拉花舞蹈的深沉、內涵、剛健、豪邁風格交輝相映,樂舞融合,渾然一體,給觀眾留下難忘的美感。
管子是拉花音樂中的靈魂,起領奏作用,在樂曲中時奏時停。那種淳樸、粗獷、渾厚、略帶悲悵的音色,如泣如訴地將人帶入往時井陘人民深重災難之中,恰與舞蹈融為一體。小管的高亢,膜笛的滑音、顫音和花點與大管互相呼應,捧笙以三度、五度和弦將樂曲珠聯璧合。雲鑼以其清脆悅耳的問答式的輪奏,復調旋律與大管配合。小鏜子、小鑔按花點擊拍,嚴密的分工,緊密的配合,令人毫無齊奏乏味之感。管、笙、笛、雲鑼是拉花音樂中必不可少的主奏樂器,構成拉花特有的藝術魅力以及濃郁的鄉土氣息。 井陘拉花雖屬秧歌范疇,但她又有顯著的自身特點。她以抖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腳等動作為主要舞蹈語匯,形成剛柔並濟、粗獷含蓄的獨特藝術風格。她舞姿健美、舒展大方、屈伸大度、抑揚迅變,擅於表現悲壯、眷戀、愛情、行進的情緒。
拉花同其他漢族民間舞蹈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它載歌載舞,動作屬於秧歌范疇,它借用道具以物抒情,揚起雙臂,使扇子、傘、板、鞭等上下翻飛,色彩斑斕婀娜多姿。這也是漢族民間舞蹈特有的風格。范成大在《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韻》中說:民間鼓樂謂之社火,不可悉記,大抵以滑稽取笑。拉花也沒有脫離滑稽取笑的特色。如地拉花中的掃羅裙,蹺子拉花中傻小子挑逗的低級趣味動作,男角的吹鬍瞪眼皆起滑稽取笑作用,恐與當地群眾的審美情趣有關。除以上所說,拉花有著明顯的個性,別具一格的特色,這同當地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人們的欣賞習慣有關。它既來自人們的生活,動作必然是從生活中提煉、誇張、美化而成,她的韻律可概括為:猛和脆,擰和伸的內在力度彈性的對抗。
拉花的動作節奏多為兩拍變換一個動作,動作之前皆有起法兒,這就是欲放先收。開始與銜接存在著時間差,強拍動作時要猛,爆發力要強,而動作過程象附點音符,象拉弓向外伸張,而在弱拍的後半拍乾脆利索地收成銜接下一動作的准備姿態。藝人說扭拉花要蹬板,就是指合拍了沒有,踩上了節奏就是板眼對了。拉花在起法時要急速吸氣,給人明顯的提氣感,強拍後為呼氣,隨著動作的伸展將氣慢慢舒出,氣息運用影響著動作的情緒、動律和韻味,用得好,不僅風格特色鮮明,而且增強了藝術的魅力。
拉花既然處於開門見山、走路爬坡的自然環境里,爬坡則要邁步高抬腿,身體前俯,下坡則是雙膝處於緊張狀態,身體稍仰,因而,男性的舞步為起要跋,膝要屈,踩要穩。女性的舞步為進要弓,退要丁,腳外撇。屈膝是貫穿於動作的始終,即使是伸膝也是短暫的,每做一個動作主力腿皆隨著動律起伏伸曲,而當雙腿變換動作,就需藉助力腿那踩地剎那用力一蹬去完成。尤其女性的舞步,猶如雨天蹬山,山陡路滑似的。藝人說邁步不過半塊磚,後腿多以丁字步,促成了側腰、進俯退仰的舞姿。
拉花的上肢動作與步伐是密切結合的。而上肢的肩是關鍵,肩的一頂、一聳、一擰、一壓,最能突出拉花的風格。肩是臂肘手的發力點,肩帶動臂而動作。如在左肩前頂左臂下垂向後抬勾腕,右肩聳起右臂曲肘在胸前勾腕,在強拍里左肩外擰,同時帶起臂翻手甩至強拍抬扣。右肩又是下壓,促使連鎖反應帶起臂和手的翻、撥、伸、收,使人感到內在力的對抗,富有彈性的伸與韌的張力。掌握拉花風格需細心體察肩、臂、手的韻律。 從表演形式上看,拉花可分為蹺子拉花和地拉花兩種。所謂蹺子拉花即扮演女角者,腳踩蹺子進行表演,代表流派是固地拉花,後來,還將蹺子演化為一種猶如西方芭蕾舞中的立腳尖,以木削的戳蹺捆綁於腳,且戳蹺穿以鞋襪遮蓋,猶如古代婦女的三寸金蓮。表演時,演員只有始終保持立腳尖姿態才能表演。這種拉花中的女角雖為男扮女裝,但因受戳蹺的影響,使身體前傾、腆胸、塌腰、翹臀,移步嬌媚,逼真地再現了古代婦女的神韻。
蹺子拉花掌握難度大,經多時訓練方能表演,俗有冬練三冬、春練三春之說,特別是腳綁戳蹺的就更難。在井陘流傳著一句固地的拉花--一片功'的歇後語,就是對戳蹺難度的形容。清末明初,此類拉花進入鼎盛時期,被官方譽為井陘縣的四大迎神賽會形式之三。隨著婦女放足以及群眾審美觀的改變,這種拉花逐漸衰落。有的如南平望拉花從蹺上解放下來,演變為一種不同於地拉花的地蹺拉花。
地拉花顧名思義,是地上舞的拉花。由於這種拉花比蹺子拉花沒有雜技性,流傳的也就較為廣泛,特別是近年來拉花人數的大幅度增加、演出場地的擴大,許多舞蹈動作和陣形變化需要跑動才能完成,地拉花也就被廣泛繼承。到今天為止的南正、庄旺、南平望、長崗、莊子頭、城關等拉花流派都屬於地拉花。
從拉花風格的繼承情況可以看出,繼承本身就是發展,沒有繼承就沒有發展,在繼承的過程中,藝術也就不知不覺中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