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字插花
❶ 怎樣才能辨別青花瓷器的真贗官窯和民窯怎樣辨別啊
(一)造型是鑒定瓷器的重要依據
清代無論在器形或種類方面均顯著增多,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琢器中如琵琶尊、馬蹄尊、象腿尊、鳳尾尊、觀音尊、太白尊、蘋果尊、杏葉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載、柳葉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雙陸尊、三羊尊、虯耳尊、鹿頭尊、絡子尊、牛頭尊、蒜口綬帶如意尊、撇口橄欖瓶、太白壇、菊瓣盤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及永、成瓷器不僅胎釉、紋飾維妙維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轉帶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書式金鍾罩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見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蛻變為粗笨,已逐漸失去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漸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
知道了元、明、清瓷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很多同類的器皿乍看外表極為相似,仔細觀察這三個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其他如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盤、碗底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跳刀」),而在官窯瓷器中則極為少見。至於康熙大盤有些是雙圈底,民窯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紋」,也是當時造型上比較常見的特徵。文物工作者在鑒別新舊真偽時每以這些作為一部分依據。
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紋飾畫法和胎釉原料前後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而且乍看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然而如仔細加以對比,便會發現他們之間的重要區別在於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宣德碗腹微削。雍正時期所仿的成化青花撇口碗,也是在造型上存在著碗腹微削的缺點。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往往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前與真器原形盡同,但經過高溫燒成後,其形與真器原形在某些地方就有差別。這可能是由於原料的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而經高溫後縱橫收縮膨脹的結果,為鑒別器形的關鍵)。至於有些僅憑傳聞或只靠臆測而製成的仿品,如後世所仿的各式各樣的所謂「永樂壓手杯」之類,在造型上更是愈變愈奇(自嘉、萬間開始越仿越大,甚至後來的已不成杯而變為大碗),只要見過真的實物,自然就不致妄斷臆測。
(二)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
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且由於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
大體說來,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例如元瓷上慣用的變形荷花瓣(俗稱「八大碼」)圖案,就是在晉瓷紋飾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尤其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辟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過去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更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過程,因此也可據以推斷器物年代的遠近。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因為尚未充分掌握原料的特性,所以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而且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或灰黑色甚至流散的缺點。但大部分成熟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紋飾布局都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協調,而且慣用多層連續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至明代中期以後此種畫法漸絕,雖間或採用,但為數不多。此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畫法上也各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極不穩定,很不適於畫人物,因而在元代紋飾中畫人物的較少,也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至於成化鬥彩,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卻也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而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點,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著一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倘能加以注意,自然對於鑒別真偽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根據現在掌握的實物資料看,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不是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其他如粉彩的出現,現知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
至於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但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從而有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種瓷以乾隆中期以後的製品較多。其他如明代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中多有用阿拉伯文字作裝飾的。清代外銷瓷器中也有畫著西洋紋飾圖案的,都是比較別致的一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而用大篇詩、詞、歌、賦以及表、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作。例如「赤壁賦」、「騰王閣敘」、「前後出師表」、「聖主得賢臣頌」等,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明確這一點,對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根據紋飾的筆法同樣也可看出時代特徵。例如康熙瓷器由於當時對繪瓷方法十分重視,因而官、民窯瓷器在這方面的成就都非常可觀,而且瓷器上的圖案紋飾多是模仿名畫家的筆法。只以畫樹方法而論,康熙枝幹喜用披麻皴,顯得老筆粉披、奔放有力,而雍正彩所繪枝幹只是描繪皴點,工力雖細,但筆力纖弱,索然乏味。若能仔細從它的起落轉折等處看清筆法,自然會有助於我們的鑒定工作。至於明、清官窯紋飾多較為工整而板滯無力,民窯紋飾則氣韻生動而粗放不羈,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特點。不過,在官窯中又有所謂「欽限、部限」之分,民窯瓷器中往往也有近似官窯的作品,這種以清代帶私家堂款者居多。
提到官、民窯瓷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問題。這種封建社會的典型紋飾,一般說來固然也提供給我們一條判斷真偽和區分窯口的線索,然而並非是絕對的。相反,在民窯瓷器中既有五爪龍的紋飾,而官窯瓷器畫三爪、四爪龍的作品也不是沒有的。例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及大量的「康熙官窯青花魚龍變化折沿洗」等均畫三爪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畫四爪龍。而元代民窯青花紋器皿則三爪、四爪、五爪者均有,並且明、清民窯瓷器中也不乏此種例證。
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最高統治者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鳥、犬、草蟲,因而這一類的畫面也出現得較多。又如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舉凡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所賜群臣的瓷器,照例是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並以海水紋飾繪瓶口者為多(此種賞瓶通身共有九層花紋)。使用這種紋飾的含義,據說是表示為官以清(青、清同音)白為重,蓮是廉(蓮、廉同音)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萬年青)、二蟹(甲)傳蘆(臚)、三羊(陽)開泰、四十六子、五倫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蓮登、百福、百壽、紅蝠(洪福)齊天等,類似這些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紋飾,在明、清瓷器上出現的很多,如能進一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於我們掌握其發展規律大有裨益。
此外,如某些常用的瓷器紋飾在同時代的銀器、漆器、銅器乃至織綉等方面得到有力旁證的事例也屢見不鮮。若能舉一反三,互相印證,往往能發現時代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而對於歷代瓷器紋飾中較為突出的時代特徵尤其需要了如指掌。例如元瓷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芽,正德瓷的迴文的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畫,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以及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在決疑辨偽中有重要作用。
總之,觀察瓷器紋飾既要考慮到它由簡單到復雜,由一色到多彩的發展過程,也要留意其題材內容、筆法結構以及時代風格和所用材料,並且多參考其他旁證,方可得出初步認識,當然還不能執此一端即輕下結論,因為後世利用所謂復窯提彩、舊胎刻填加彩、加暗花等種種手法製成的仿品,往往足以亂真。必須進而結合其他方面的特徵,作全面的分析研究。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1、順治瓷器,正處於明末清初過渡階段,胎體厚重細潤、潔白堅致,器形樸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為多,一些琢器釉面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並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醬黃釉的特點。
3、青花色調大致分為四種,其中的翠青色與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漸多。
4、圖案紋飾,內容新穎。流行的紋飾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還有畫中題句等。
5、器足演變為滾圓的泥鰍背狀,底部可見螺旋紋,此時已流行明末出現的寬圈足的雙圈底足。
6、款識,分官窯款與干支紀年款,有楷書、隸書和篆書。
康熙
1、器形敦重古拙,新創器形繁多。琢器的頸部,較其它時期細長,圓器以墩式為主。
2、胎堅質細,縝密似玉,修胎規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變為中期的粉白與漿白色。中期以後至雍正時期又變化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國產珠明料,青花色調翠蘭色為主,均有色調深沉,緊貼胎骨的特點。
5、五彩與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濃重、艷麗,中期漸淡,晚期色調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塗醬黃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層含粉質的白釉,給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覺。
7、五彩是由紅、黃、蘭、綠、紫等五個顏色組成。明代 五彩是由紅、黃、綠、紫四種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組成。以釉上的蘭彩,代替釉下青花。還有紅、黃、綠、蘭、黑組成。康熙時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畫面富麗堂皇。
8、這時三彩器較為盛行,有黃地三彩、綠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醬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時還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紅和豆青三種釉下的色彩組成,它是康熙時期一種特殊品種。康熙抹紅,其色為正朱,鮮艷奪目,其官窯彩碗為最佳。釉里紅亦為上乘。
9、康熙後期,出現了郎窯紅,器物口沿有「燈草口」是從明代永樂時期出現的。
10、康熙時,彩繪人物,多用蘭筆勾出面目,甚為耐久,美人兩頰又往往暈以淡赫,頗為嬌燒。人物衣裙最為生動,樹則老乾銼費槎榧,花則風枝婀娜。畫松為茄色之干, 墨色之針,渲以硬綠,給人以濃翠欲滴的感覺。
11、圖案紋飾時代感較強,其畫意、筆法、布局、施彩工藝等均有特定的時代韻律。題材為歷史典故、人物故事,還有漁家樂、耕織圖、海、樵、耕、讀等。此外,還有草蟲、花鳥、雲龍、山水、八仙人、八仙慶壽、八寶、博古、纏枝花卉、樓台殿閣、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寬厚圈足、雙圈底、二層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時有一種雙底大盤,足底有兩個圈,在兩圈之間,有個深槽,這種雙底大盤,比較典型。還有這時的筆筒特點是上下兩部分粗些,中腰較細,底面有一圈無釉。
14、康熙宮窯款以書寫為主,大多寫在器底部,有少數寫在器身上,一般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窯器物一般無款,有的器物僅有青花雙圈或一秋葉、盤腸等。
1、雍正瓷的造型特點是:雋秀爾雅,小巧玲瓏,以盤、碗、杯、碟和小件器物為主。器型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2、胎薄體輕,大器規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種繁多,釉面有桔皮紋,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
4、窯變紅釉,由這時開始出現,是由紅和蘭兩種顏色交織一起,蘭色多於紅色。
5、爐鈞釉,也是從這時開始的,是由高梁紅和松石綠兩種顏色交錯在一起。
6、青花色調為青白和粉白。青花顏色層次不如康熙時多,一般的只有2一3個深淺顏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繪人物、景物,都明顯縮小,畫面聚收。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處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8、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
9、鬥彩器比康熙時又有提高,無論是彩色還是花紋 圖案都較前更為精細,用彩較薄,色調顯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開始法琅彩瓷器稱「古月軒」比康熙時的製作工藝更為精細。這時琺琅彩與康熙時有顯著區別:康熙時,一般都是帶彩地的較規矩的圖案畫。而雍正時,都是不帶彩地的繪畫,特別是講求畫意,而且繪畫題材也多了起來,如花鳥、山水、松、竹、梅等,表現極為生動形象。
11、雍正時紋飾仍以繪畫為主,圖案特別工整別致。寫生畫中的花卉、禽獸非常生動,表現的陰陽面也很明顯與當時的紙絹畫風相同。
12、繪畫紋飾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過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鳥、花蝶、雲龍、雲鳳、團龍、團蝶、八寶、壯丹、喜鵲登梅、山水、人物、西廂記、嬰戲圖、十六子、仕女圖、八仙人及樓台殿閣等。
13、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
14、官窯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也有六字三行楷書款,都有青花雙圓圈、青花雙方框,個別也有不帶邊框的,還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圖章款。
乾隆時期資器的鑒定
1、造型規整,比例適宜,外觀曲線雖不及雍正時的優美,但仍比嘉、道時期的雋秀,小件器物尤為精緻。前期器型和雍正時一樣恰到好處,後期則顯呆滯。此後各朝的造型風格,除嘉慶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樣夕長余者皆 為依次遞減,每況愈下。
2、前期胎體細潤,後期漸趨粗糙。
3、青花呈色雖有多種表現,但以穩定的純正蘭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蘭各色,色調均沉著,紋飾清晰。
4、爐鈞釉到乾隆時與雍正時不同,其顏色由松石綠和深蘭色組成。
5、法琅彩也稱「古月軒」或叫「瓷胎畫琺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書的蘭料款。
6、古銅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進行繪畫,用來模仿古代青銅器的紅、綠、蘭各色銹斑,這是乾隆時期瓷器彩色的發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紅、黃、蘭、綠、等彩地進行可繪畫,可稱為彩地繪畫。
8、有的彩地上開出圓光進行繪畫,稱作開光繪畫。
9、由乾隆開始出現了彩地軋道,這種軋道,是用工具劃出來的,像軋出來的一樣,因而稱為軋道。
10、出現了用粉彩繪畫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資釉面,常有似漣滿的均勻小皺紋。
12、製作工藝水平極高、精巧、秀麗、無奇不有,為制瓷史上所罕見。
13、圖案紋飾,時代特徵鮮明,繪畫工細、層次清晰, 畫鳳嚴謹而細膩。
14、器足較前朝寬厚、足脊滾圓,有的塗以黃色或黑色釉。足器近釉處,多有刮削胎體留下一圈小鋸齒痕。
15、官窯年款,多數是篆書體「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個別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圖章款。楷書款比較少。民窯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1、嘉、道時期資器的胎骨與乾隆時期相比變化不太大,只是胎質顯得粗松一點。在胎骨的潔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較前朝略厚。從道光時起,器型線條生硬,常常見棱見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拙笨。
2、瓷器釉質變粗,釉面上普遍出現了「細桔皮釉」及 輕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顏色還是白中閃青色,但潔白程度不如乾隆時期,後來逐漸變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稱「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燒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紋圖案的大致形狀施以一層白粉料質,然後再在白粉上面繪以青花花紋圖案,最後施釉燒制。堆粉青花的紋飾凸起,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具有立體感。這種堆粉青花最早始於康熙時期,到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而到嘉、道時期才比較盛行。
4、花紋裝飾仍以繪畫為主,但保留了乾隆時期的遺風。繪畫平整、細致,所繪紋飾不如乾隆時生動活潑,成為比較死板的圖案式,寫意畫較少。道光日才能將名人書畫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畫出五、六個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緻殊絕。
5、繪畫題材主要有:雲龍、雲鳳、龍鳳、三羊、獅球、花鳥、花蝶、草蟲、花卉、四季花(壯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連、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嬰戲圖)、風景(廬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壽字、御句詩等多種文字裝飾。
6、喜字常常是與青花淡描裝飾在一件器物上。這種青花談描雙喜字的紋飾最初是從乾隆時開始出現的,到嘉道時期才逐漸多起來。
7、在嘉、道時期,凸雕的鐵花紋飾開始多了,雖然在乾隆時已出現,但數很少。這種鐵花紋飾,一般都裝飾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稱「哥瓷鐵花」。
8、屬於影地繪畫、移地軋道、彩地開光、綠里底及耳飾等,在乾隆時比較時興的多種形式的瓷器花紋裝飾方法,到嘉、道時,更加普遍應用。
9、器物造型發生了一些變化,屬於盤、碗類器物增多。屬於瓶、尊等大型立體器物比較少了。此時出現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時開始出現了作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兩件將軍罐、兩件花觚)俗稱「五大件」。
11、嘉慶、道光款識形式;①官窯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圖章款,楷書年款較少。②民窯器物,多數無款,書寫年款的只是極少數。其形式為「大清××年制」六字篆書圖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書款。③慎德堂為道光窯,以三字直款為佳。皆為抹紅楷款,亦有金款。民窯還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恆堂」,多數為青花、紅彩楷書款。④嘉、道時期還盛行仿製成化時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劃 「成化年制」的「豆於款」(即刻劃年款後,用醬釉施在款上,形如豆乾狀),在哥瓷鐵花器物上,多是這種「豆乾」款識。
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 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
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
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工筆畫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威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❷ 陽泉結婚有哪些習俗
結婚程序大體有四個步驟:議婚、訂婚、成婚、回門。
議婚,是男女婚姻的最初階段。舊時「無媒不成婚」,男女雙方不能見面,全憑父母意願,而能否成婚完全取決於「合婚」的結果。後來,又增加了相親,方法是由介紹人帶上男方到女方家看女方的容貌、身材。女方的父親,或女方自己與母親有時也去男方看看房屋、住室,打聽其社交人緣。合婚既成,兩家則擇吉日互換庚帖。雙方各備紅書庚貼,上面重新寫明男女各方出生的年月日,互相交換,表示信守不渝,當地人俗話是女方「有主了」。發展到後來,由於人們破除迷信,去掉了「合婚」這一環節,「換貼」這道手續也同時免除。
訂婚。舊時訂婚的核心內容是門當戶對,對年齡的大小並不在意。一般15歲前訂婚,甚至五、六歲就訂了親,有小男孩聘大媳婦,也有大女婿娶小女孩的,但通常是女的比男的大。訂婚時,男家要給女家送彩禮、送大錢,舊稱「納聘」。一切禮品由女家指定。如保德、河曲一帶彩禮名目有「三盤兩對」,即三副項圈、兩對手鐲;「花紅彩禮」,即紅布、藍布各一丈二尺;「生米豬卷」,即一斗白米、一斗綠豆、一斗紅棗、白條豬一口,饅頭24個,還有用紅紙裹封的銀洋。而女家給女婿的只是象徵性禮物,如帽一頂、靴一雙,「硬腰子」一個。解放前一般貧苦人家給不起彩禮,不得不典房賣地,債台高築,以至一輩子不得翻身。保德城關附近還有一種習俗叫「西瓜月餅吃三年」,就是在訂婚後三年內,每逢中秋節,男方用食盒抬著上好大西瓜四個,大小月餅壘成一塔送給女方。河曲一帶在婚前要給女家送二斤面炸的油餅24個,油糕 120,羊一隻,豬一口,酒兩壺,女家回油餅兩個,糕一個。
成婚,又叫娶親。男女雙方到了當地認可的婚齡,男女雙方就協商結婚的日子。一般是男家先請陰陽先生選擇日期,由介紹人拿上禮物通知女家,一般女家都同意男家的日期。但細心的女家還要另請陰陽先生兌日子,看有無「妨忌」。在保德一帶,臘月二十三以後就可以不擇日子,任選哪一天都行,謂之「趕亂歲」。
娶親。婚期確定之後,雙方就著手准備,先通知親戚朋友,一般家戶都要訂花轎、請樂工。娶親這天新郎乘花轎,穿禮服,十字披紅,由伴郎陪著鼓樂前行,去女家迎親。貧窮之家雇不起轎子,就用毛驢去接新娘,俗稱「明搬」。有的地方因山路遙遠,崎嶇難行,就用「騾馱花轎」這種特殊的交通工具娶親,即把一乘長轎綁扎在兩根桿中間,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著,由身著黑衣,頭纏白毛巾的「騾夫」趕著牲口,既穩定安全,又節省人力。送親的人當日不回。迎親隊伍到達女方後,代縣一帶由新娘的弟弟出迎,給新郎頭上「插喜花」。新郎進院後要品茶,吃乾果點心,叫做「待女婿」。河曲一帶待女婿是讓吃「小飯」——四碟小菜和掛面、燒酒。食畢,催新娘上轎,新娘頭戴鳳冠,身著霞帔,腰系玉帶,面罩紅綢蓋頭,隨新郎出門。這時新娘哭哭啼啼,母親淚水滿腮,母女難分難離,甚至抱頭痛哭。女家趁此提點小條件,習慣上叫「養女頭一炸」,男家給點錢、麵粉或肉,叫做「離娘費」,「離娘面」、「離娘肉」。時過午後,新娘上轎啟程。迎娶的隊伍回到家附近,先放鞭炮.然後大門前點旺火。娶親者將送親者請入室內款待,新娘下轎不能踩泥,由送親者扛著或倒氈步入院內。新娘進門時,與婆婆同齡的嬸姆、大娘要向婆婆臉上抹黑,向新娘臉上抹紅。在嵐縣一帶是給公公臉上抹黑,以圖吉利。拜堂時按「里三堂,外三堂」的次序排列,先拜天地,再拜祖宗,而後父母,再及同族尊長、親朋,不能隨意顛倒。拜畢,新郎新娘進入洞房,新娘面牆而坐,新郎為其揭去蒙頭紅紗。有的地方把新娘頭上帶的一枝花,插在洞房的最高處,民間歌謠有「牆上插花花,當年抱娃娃」,「插得高,養得早,明年生個胖小小」。在河曲一帶,新郎挑了頭蓋之後,要給新娘梳幾下頭發,然後用婆家新給的簪子將抓髻改梳成網子頭,俗稱「上頭」,表示這位女子從此以後就是他的媳婦了。接著要用八仙桌斗中的弓箭向洞房四角空射,認為可以趕走凶煞晦氣。新娘要在一塊紅布上用尺子量一下,用剪子剪一下,意寓婚後能縫善織,會過日子。洞房內忌孕婦、寡婦進入。晚間耍新娘,鬧洞房,俗稱「三日之內沒大小」。整個婚禮喜氣洋洋,熱熱鬧鬧。
回門。婚後第二天,有的地方是第五天或第九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新郎要跪拜岳丈家尊長,俗稱「認大小」。保德一帶小舅小姨要耍笑姐夫,多是給飯食里特別的多放一些調味,如辣椒、醋、花椒等。還要給新郎吃一頓餃子,叫「捏嘴扁食」,以防止女婿說不好。當天新郎新娘必須返回男家,不得在娘家留宿,稱為「打來回」。至此婚禮的全過程才告結束。
❸ 古代女子頭上戴的簪子有什麼講究么
簪子又稱簪、發簪、冠簪,是用以固定頭發或頂戴的發飾,同時有裝飾作用,一般為單股(單臂),雙股(雙臂)的稱為釵或發釵,形似叉。 釵指婦女用的發飾。
金釵指金制的發釵,喻高貴的婦女。
荊釵指以荊枝為發釵,喻婦女樸素的服飾(土釵為扒刈和扠草用的鐵叉,不是發飾)。
由於釵有兩股,分釵便被借用來指夫妻分如「破鏡分釵」、「分釵斷帶」。
中國古時男女都會用簪來固定發冠,亦有把筆插在頭上,方便隨時記事,稱為簪筆(簪筆原指一種將毛裝在簪頭的冠飾)。
由於戴官帽時會用簪來固定,故簪常借用來指官宦身份,如簪紱、簪纓和簪笏,用來比喻榮顯富貴。(纓紱是絲帽帶,笏乃手版)。
日本女性的傳統發型也常用簪作裝飾。朝鮮婦女穿著韓服時,會用簪插在發髻,如戴上假髻,亦會以簪作裝飾。
(3)喜字插花擴展閱讀:
發簪式樣:
古代發笄形式繁多,僅以質料上看,就有骨、石、陶、蚌、 荊、竹、木、玉、銅、金、象牙、牛角及玳瑁等多種。
發簪式樣十分豐富,主要變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還愛用花鳥魚蟲、飛禽走獸作簪首形狀。常見的花種有梅花、蓮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錄》中關於發簪名就有「金桃花頂簪」、「金梅花寶頂簪」、「金菊花寶頂簪」、「金寶石頂簪」、「金廂倒垂蓮簪」、「金廂貓睛頂簪」、「金崐點翠梅花簪」等名稱。
以動物為簪首的發簪,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其中以鳳簪最多,製作也最為精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發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簪子
❹ 婚車怎麼裝飾
現代人結婚都要裝飾婚車,去花店隨便裝飾一下就要好幾百大洋,如果要裝飾好幾輛的話,這筆花費可就不小了,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裝飾花車的幾個方法
❺ 陝西結婚風俗
陝西是十三朝古都紮根之地,古老的歷史文化在此深深紮根。世世代代的傳承讓陝西保留了很多不同於別地的風俗習慣,不管是娶陝西媳婦還是嫁陝西丈夫,都需了解陝西結婚風俗。
訂婚、請介紹人
求婚之家,欲擇某戶子女為婚,先請介紹人到家招待一番,說明求婚之意,於是介紹人奔走雙方,發揮媒介作用。
見面
經介紹人媒介同意聯姻者,約定時間兩對象在男方或其親戚家相見,經談話同意,即訂婚約。見面時,男方要簡單招待,雙方主要親戚要參加,參與意見,談話後,兩人要互贈禮品(男給女一身衣服和四樣禮,女給男方禮品稍輕)。如對方收禮,就表示同意,否則就有問題。
看屋
近年來興起了女方到男方家看屋的規矩。看屋時,女方的主要親屬要陪同,男方要設像樣的宴席,要給女方比見面時更重的禮物,至少一身好衣料。如男方不同意看屋,需將看屋的花費折成現金給女方,純屬一種索禮之舉。
扯衣服
看屋之後,介紹人即與雙方協定給女方扯衣服的數量、花色、時間、地點以及去什麼人等。這天,男方主婚人與介紹人同女方去的人進縣城,一般扯四至六身(每身2件,每件7—9尺)的衣料,十身、八身不等,至少要花二三百元,多者千二八百。解放初多買布料,現在以毛料、綢料為主。除衣料外,還有鞋、襪、圍巾、毛線、提包等。扯衣服完畢,一行人還要到飯館進餐,叫十個八個菜,花上百元。農村人常為扯衣服犯難。
坐喝
渭河北人叫「吃酒席」,渭河南人叫「過禮」,民間人貶之為「抄、抄、抄」,意謂「吃、吃、吃」,坐喝之禮儀非常隆重。這天,男家要殺豬、宰羊,備齊雞、鴨、魚、肉,請廚做菜,搭棚待客,房上架高音喇叭等搞得排排場場,以示富有。男方親屬應邀帶禮品赴宴,女方通知族門、鄉黨、親戚扶老攜幼來坐吃媒席,以表贊同。普通坐喝,待客七八桌,多者竟達二十多桌,上菜二三十道,其程序是:
(1)進門先喝茶,佐以糕點、乾果,有四碟九盤者,亦有十三花(九大盤上架四小碟)。
(2)吃先飯,以吃臊子面居多數,專請村中巧婦操作,要達到:「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蓮花轉」,臊子有豬肉、羊肉、雞絲等。
(3)兩頓飯:先喝酒,再吃飯。喝酒時,開始出盤擺八個或四個菜;然後邊飲酒邊上菜,山珍海味、五花八門。飲中,男對象由女家一人領上為女家客人逐一敬酒,叫認女婿,女對象則由男家一人領上給男家客人敬酒,讓其認媳婦。酒過三巡,介紹人將男方為媳婦所備衣物和客人所贈之禮品,放在大盤內,呈於女家主婚人面前(包括事先約定的婚禮現金,用紅紙封好)當面交付,如無意見,即完成訂婚(過禮)任務。酒後吃飯,一般是一盤端,九個菜帶饃。現行訂婚禮,大體分為「仁義親」240元,「普通親」360元,多於以上者為「高價親」。過禮之後,每逢四時八節,未婚男女要互送節禮,男方之禮重於女方,女方來男家送節禮叫回門,男家必盛情接待。
擇吉
即選擇吉期結婚,鄉下人叫合日子。男方欲娶,經媒人說通女方後,請先生推算吉期。首先看男、女屬相的「利月」、「敗月」,有一首合婚「利月」謠:「正、七迎雞兔,二、八虎與猴,三、九蛇共豬,四、七龍與狗,牛羊五、十、一,六、臘鼠馬走。」其次,選擇吉日、吉時,除上述講究之外,還忌諱擇吉時寡婦和四隻眼(孕婦)的人接近,怕沖了「喜」等,今天此種陋習逐漸減少了。
完婚
也叫嫁娶,鄉下人稱娶媳婦,舊的婚禮很復雜、很講究,其主要項目有:
(迎親准備) 請執事:
即請主持婚禮儀式的人。請禮筆:即請收禮先生,於前一日書寫喜聯(大門、洞房門),結婚之日收寫禮品名單。請「賓相」:鄉下人叫請相客。男方請賓相,女家請扶女(或稱侍女)。「賓相」要選年齡與新郎相當,關系好,且家庭條件好(謂有福的人)的已婚者2人擔任,任務是陪伴新郎參加婚禮儀式。請廚師(包括做菜的紅案師傅和蒸饃的白案師傅)。請跑亂:即請族人、親友專司勤雜工作,如借傢具、搭棚、買東西、燒水、招待等。請樂人:即叫、「龜子」(民間樂隊),有三口、五口、八口之分,鍾鼓樂之,奏樂助興。賃轎:轎分紅轎(花轎)、綠轎(藍轎)兩種,皆木製,長方形,雙桿,頂如方蓋,廂長5尺,寬3.5尺,高5尺,上有頂,底有平板,開前門有簾,轎內設一座,兩轎桿長1.2丈,四人抬。紅轎用紅布作帷,花轎為雕花彩帷,綠轎以綠布或藍布作帷。頂呈錐形,上雕「麒麟送子」,四角吊紅色綉球,四臂刻八仙人物。
迎親:
作為男家為「合婚」儀程序幕;而女家則是「送女」儀式。此日一早,新娘子由梳頭侍女(伴娘)梳妝打扮,等待男家迎娶。新郎身穿長袍禮服(藍色綢緞做),頭帶禮帽,披紅插花,由本家叔(伯)、迎姑、賓相、轎夫、樂人等陪伴,騎馬或坐轎(舊時世家、富戶亦有新郎坐綠轎伴紅轎迎親的),攜帶「鳳 冠霞帔」及一面照妖鏡、一把遮日傘等禮品來到岳丈家。在奏樂中,新郎為岳父母行叩頭禮,入宴席。女方伴娘為新娘戴冠披霞,穿紅綉鞋,蒙紅綢蓋頭,向祖先神位告別,向父母兄嫂行禮辭行。
此時新娘離別之情油然而生,哭聲感人,叫「哭轎」或「哭嫁」。還有哭詞叫《哭轎歌》:「娘呀娘您養我身,今日出嫁成客人,丟下弟妹誰照看,好比鋼刀挖我心」。在樂聲、炮聲中由梳頭侍女扶入轎中,轎門垂簾。照妖鏡懸於轎桿,選二童扶轎護送叫「押轎」。樂人前頭吹奏, 「衣架」(擺新娘的妝奩等針錢活的木架)隨後,緊跟「什羅」(專放新娘裝飾品及生活用具的木抬箱),新郎騎馬於轎前,梳頭侍女之車隨後,再後是娘家客人的乘車,形成一列長長的隊伍,名為「吃筵席的」。
凡轎過之村,皆鳴炮停歇,村女皆爭觀品評新娘的手藝。轎過橋頭、十字路口、街道,必要鳴炮,有的還要貼紅紙條表示以喜驅邪(送女儀式的隆重與否,因貧富而異)。若途中撞親(兩家花轎相遇),以互換禮物讓道,表示互不幹擾,各自平安。若遇喪棺,則要改道,或以紅綢遮轎,在炮聲中前行。
婚儀:
也叫「拜堂」、「拜天地」,由執事主持,執事身著禮服(禮帽、長袍)。從迎轎開始,「執事」手提一隻斗,內裝甘草(表示金)、麩皮(表示銀),口唱《草料歌》,在鞭炮聲中將新娘迎下轎來,穿門入庭,至花堂前,命新郎上前揭去新娘的蓋頭,象徵夫妻相認。堂前桌上擺香、燭、獻品及供奉「天、地、君、親、師」之牌位;地鋪紅毯為新郎新娘叩首之用;另外桌上還放置六物:斗、秤、尺、剪、算盤、鏡(象徵傳說中「三媒六證」之「六證」),表示「公平合理,心明如鏡」。
附民國中葉流傳的一首《草料歌》及拜堂儀程:
《草料歌》由執事唱迎轎詞:「花轎到門前,賓主站兩邊,鼓樂迎淑女,鞭炮慶家宴。鸞鳳鳴雙喜,藍田種美玉,聚樂生祥瑞,佳女配佳婿」。
下轎詞(新娘下轎時,由執事先生邊撒邊念):「一撒麩子,二撒料,三撒新人下了轎」。
進門詞(新娘下轎後由男方接親者攙入時念):「一撒金,二撒銀,三撤新人進了門」。
進堂詞:「花堂設置多輝煌,五色雲彩呈吉祥,青鸞對舞千秋會,鸞鳳合鳴百世昌」。
拜堂詞:「尋得桃園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桃園仙 魚逐水流,只等漁郎來問津。一拜天地日月星,二拜東方甲乙木,三拜南方丙丁火,四拜西方庚辛金,五拜北方壬癸水,六拜中央戊己土,七拜三代老祖宗,八拜父、母、伯、叔、嬸、娘眾弟兄(依次為高祖父、高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伯父、伯母、叔父、叔母、兄、姐、弟、妹),九拜師長情意重,十拜親友一禮行(依次為師父、師母、師兄、師弟、舅父、舅母、 姑父、姑母以及所有親屬、賓客、媒人、村老)」。
夫妻交拜詞:「天上織女會牛郎,才子佳人配成雙,今日兩家結秦晉,富貴榮華萬年長」。
謝儀詞;「再拜:吆車的,抬轎的,點火的,響炮的;接客的,瞭哨的,還有招呼不到的;梳頭的,扶女的,扮相客的,知己的;看客的,收禮的,四面八方賀喜的;鋪席的,夾氈的,還有人窩胡鑽的;切菜的,揉面的,燒鍋攬柴砸炭的;摘蔥的,剝蒜的,擔水吆驢塏面的;掃地的,看院的,提茶倒水抹案的;抱娃的,收蛋的,買煙灌酒上縣的;還有停到門口立站的,扒到窗檯偷看的;沒有事情發乾的,出來進去游轉的;端盤的,拾饃的,專門招呼看坐的;還有啡下巴狗沿到糞堆害參的……」。一並行禮。拜畢禮成。
入洞房:
新郎新娘拜堂後,互飲一杯酒叫「交杯酒」,由姑婆帶領進入新房叫入洞房。當過灶房時,有人專意給鍋上扣個瓷盆,姑婆唱道:「新娘見盆,騾馬成群」。讓新娘拿鐵勺在鍋里攪一下,姑婆接唱:「新娘攪鍋,越攪越多」。有人在鍋內丟一雙筷子,姑婆唱道;「新娘見筷子,明年抱太子」。看熱鬧的人向新房內丟一片瓷瓦片,姑婆又唱:「洞房摞瓷片,明年生謀娃」。有人給炕頭放個木頭墩子,姑婆就唱:「炕頭放墩墩,後年抱孫孫」。有人給炕上四角放四種乾果:核桃(諧白頭到老)、紅棗(見紅有喜)、花生、栗子(落花生子之意),觀熱鬧者搶食時,姑婆又唱:「七個核桃八個棗,娃子多來女子少,媳婦吃了核桃棗,兩口子和氣永不惱」等等。新娘人洞房後,剎時,必有年青小夥子前來以掛門簾、窗簾為名向新娘索要紅封(紅紙內包錢幣),講楔一個釘子見個封,以此耍鬧逗笑,開宴時,端盤的人故意不拿筷子,又向新娘討封;而娘家的女客們也在人不注意時,將酒壺茶杯碗碟等藏起,以至帶回家,等女婿到岳丈家赴宴時,用手帕、糖果等禮物換回,這樣耍鬧,民間以為趣。
宴客:
叫「待客」,也叫「坐席」。一般是兩頓飯,首席:一盤九碗(四角冷盤,五碗熱菜)帶饃。第二頓開始先喝酒,盤里四碟或六碟,邊喝邊上菜,酒畢再出一盤菜帶饃。飯前飯後,以茶點招待。坐席的座位有尊卑長幼之分,即將娘家貴賓讓至上席(如岳父母、舅、姑等)。飲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向賓客敬酒,主要親屬接酒時還要回贈一件禮物,這種禮叫「認親」,所贈之物叫「見面禮」。宴客中,猜拳行令不亦樂乎。
耍房:
也叫「耍媳婦」,「鬧新房」。在婚後的三個晚上,都有人耍房,其內容豐富多彩,有說曲兒(猜謎)、繞口令、唱歌,有雙親嘴、雙吃糖、摘櫻桃、鴛鴦送枕等,節目都很有趣,但也有些不健康的內容,如給紙煙內裝上小炮,新娘點煙時炮響被嚇,有的給茶水中放上辣椒面或芥末粉,新娘一喝就咳嗽不止,另外還有些低級趣味的不文明節目往往出現。
送飯:
結婚後第二天一早,娘家及主要親屬要給女兒送飯,有餃子、面條,一家擺一盤,意指女兒勿忘娘家的養育之恩,婆家則要盛情款待親家客人。
回門:
婚後第三天(如逢單日推後一天,意取雙吉),由賓相帶上一對新人,抬上什羅去女方家赴宴叫「回門」,也叫「請女婿」,岳丈家設宴招待,女婿要給岳丈家裡門族的長輩行叩頭禮,受禮者以小禮品回贈,以示認親。在回門之日,女家村院中人,還要戲耍女婿,女婿必須和氣嘴乖,有時給耍鬧者以紅封等,—直熱鬧到天黑,才回家中。
賀禮:
賀禮也叫行禮。結婚之喜,親戚要行禮,舅、姑、姨、干父家必行重禮——蒸花老虎一對,給新郎披一條紅綢子等四樣禮。舅父要買一盞燈、一個臉盆,其他親戚按其遠近以定禮物之輕重,遠親雖不必蒸老虎,也要帶九個大花饃,有蒸面魚的,有蒸大油炫的。鄉黨、朋友行禮一般是現金,叫「干禮」。德高望重之人之子完婚時,鄉友多聯名行「喜幛」 (也叫「條子」,即紅綢、緞料),上寫恭賀的聯語,如「天成良緣」、「喜渡鵲橋」等字,主人對鄉親賀禮者,同時宴請接待。
陝西婚嫁男方送禮風俗:四樣禮
陝西結婚風俗中,男方要給女方送「四樣禮」,這也是男女雙方長輩非常重視的禮節。這「四樣禮」包括:心頭肉、蓮菜、煙和酒。送的好,娘家人滿意,送的不好,娘家人生氣不說,恐怕還會影響你今後的小日子。
肉:這塊肉是頗有講究的,稱作「心頭肉」。據研究考證,大凡一般人家的女娃出生時,皆差不多六斤左右;這六斤可是自娘身掉下的,自然是娘的「心頭肉」,養大成人不易,如今一朝出嫁,這「六斤左右」,新女婿總得要還丈母娘的吧。因此,新郎買肉時(菜市場),一定要說明是「送四樣禮」用的肉,挑選新鮮的、帶肋條、五花三層還要連皮帶肉。
蓮菜(蓮藕):這種藕不是用來做菜的,其形狀也要兩根並生,長勢茁壯,節生小枝,枝再生枝,盤根相錯的那種,有大有小,但萬萬不能有斷裂,寓意白白凈凈,兒孫滿堂。同樣,你買「蓮菜」(藕)時(菜市場),要說明是「送四樣禮」用的。
煙:寓意美滿姻緣。最好買兩條,成雙成對,討個吉利。
酒:寓意天長地久。也最好買兩瓶,好事成雙,圖個吉利。
陝西結婚當天風俗:
食湯圓:新郎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及閨中女友一起吃湯圓,表示離別,母親喂女兒湯圓,新娘哭。
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後,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這新娘,此時,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攔住新郎,可是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都以紅包禮成交。
拜別:新娘應叩別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出門:新娘應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長輩持竹匾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頭頂不能見陽光,另一方希望像這位女性長輩一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註:准備竹匾,並在上面貼上喜字)
禮車:竹匾可置於禮車後蓋。
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給新娘(置於茶盤上)新娘則回贈紅包答謝。(註:准備一把扎有兩個小紅包的扇子)
不說再見:當所有人離開女方家門時,決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應將扇子擲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小男孩將扇子撿起後交給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贈紅包答謝。
燃炮:禮車離開女方家燃放鞭炮。
摸桔子:禮車至男方家,由一位拿著兩個桔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桔子,然後贈紅包答謝。
牽新娘:新娘下車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匾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進入大廳。 忌踩門檻,要跨過門檻。
過火盆,踩瓦片:新娘進入大廳後,要跨過火盆,並踩碎瓦片。
進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從此一心並求日後生男。不準有任何男人進入洞房。(進洞房要選訂時辰)
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頭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後到新婚前夜,要找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❻ 古代插花的器物叫什麼
花瓶
在中國的傳統婚俗中,歷來都有陪嫁花瓶的傳統,以前都是瓷質專花瓶,直到文革屬時期才漸漸轉變為特有的玻璃質花瓶,用它陪嫁,以寓意「平平安安(瓶)、圓圓滿滿(圓形)、榮華富貴(雕富貴牡丹花)、平安如意」。陪嫁花瓶的選擇要以喜慶為主,顏色選擇上,紅色為最佳;其次便是字樣和花紋,盡量選擇有喜字或龍鳳呈祥圖紋的花瓶,更能給婚禮帶去祥瑞和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