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插花
⑴ 有關少數民族綜合性學習,急
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服飾多彩多姿,可區別的近百種,典型的是三色裙 葬禮有土葬,火葬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少數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有搶婚的遺俗
白族:「三月街」「本祖節」「火把節」等都教為隆重 服飾各地不同,男子一般頭纏白色或藍色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婦女躲穿白色上衣,外套紅,黑,紫色絲絨領褂,下著白色或藍色寬褲,頭戴綉花,印花 彩色毛巾,胸前掛以「三須」,「五須」等銀飾 婚姻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葬禮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後改為土葬,葬儀比較隆重
哈尼族:「十月年」 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織染的青黑色小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對襟上衣 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 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婦女服飾因地而異,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 喜酸,辣食品。 實行一夫一妻制,流行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實行棺木土葬。 喜愛音樂,能歌善舞,喜隨身帶著樂器。
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婦女愛嚼檳榔。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傣族: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屆時舉行潑水,劃龍船,放高升等活動 人死後一般實行土葬,少部分實行水葬。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婦女著窄袖短衣和筒裙,喜歡酒和酸辣食品,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普遍愛好歌舞。民歌多由「贊哈」演唱。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腳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建築,竹籬環繞,各戶自成院落。干欄式建築是傣族住房的特點。傣族基本上全民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
苗族:「花山節」 實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部分地區有四代,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有姑舅表優先婚和轉房等習俗。實行棺木土葬。
僳僳族:「刀桿節」「闊時節」 男子穿短衣,外著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掛箭包;婦女穿綉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紅白料珠,珊瑚,貝克等飾物 住房多為「千腳落地」的木板房和竹篾笆房。婚姻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為主,但仍有姑舅表優先婚制等習俗。 人死後,親友要帶酒肉弔唁並繞屍歌舞,唱「尼莫」歌,實行土葬,在墳前懸掛弩弓,織麻布工具隨葬品。
回族:節日主要有「聖紀節」「開齋節」「宰牲節」 信仰伊斯蘭教,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多修建「清真寺」。 主要在本民族內通婚。人死後,要請阿一般早亡午葬,沐浴完畢用白布裹屍,移置木匣內,實行土葬,由阿率親友出殯,妻不送葬
拉祜族:主要節日「擴塔節」 婦女服裝具有青藏高原婦女服裝的特點,多穿黑布開岔很高的長袍,除衣領和開岔都鑲綉彩色花邊和銀泡,下穿筒裙或長褲。西雙版納有的婦女剔光頭發,包黑色頭巾,戴大耳環,胸前佩掛「普巴」(大角牌)。男子裹黑頭巾,穿黑色無領大襟衫和長褲,外出時佩刀。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刀妻方居住3年的習俗。夫婦不和睦,可請人出證,饒斷絲線,即可離異。 人死後根據性別,年齡和輩份放置屍體,實行火葬,部分地區採用土葬,墓坑方位一般以丟雞蛋占卜選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
佤族:主要節日「崩南尼」 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有姑表優先婚配習俗。人死後實行土葬。男子常用黑布或紅布包頭,身穿無領短衣,寬大短褲,赤足,身佩長刀,頸戴藤圈,有紋身習俗。婦女穿無領短衣,下著圍裙,小腿裹布,並在腰腿套足藤圈。遇到重大事情要剽牛。
納西族:主要節日「棒棒會」「螺馬會」 男子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婦女著右衽大襟寬袖上衣,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圍腰,下穿長褲,披羊皮披肩,用彩色絲線紡織7個精美圓形圖案,象徵「披星戴月」,表示勤勞之意。
瑤族:主要節日「盤王節」 婦女著無領大襟上衣,下著長褲,短裙或百褶裙,最愛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綉上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圍以五彩細珠,佩戴銀制頭釵,頭針,耳環,頸圈,銀牌,手鐲等飾物。男子亦畜發盤髻,以青布或紅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外加坎肩,下著寬褲。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過節日唱歌建立感情,徵得父母同意即可成親,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表婚。 男子成年後舉行民間製作的精美刺綉,桃花,蠟染,瑤錦等手工藝品最負盛名,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節日多與宗教有關,主要節日「藏歷年」葬俗有天葬,水葬,土葬,火葬等多種,信仰藏傳佛教。每逢節日,都有民族歌舞和騎馬比賽。
景頗族:「目腦節」是其傳統民族節日。男子喜穿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球,外出時常佩帶筒帕,長刀。婦女穿黑短上衣和棗紅色羊毛花筒裙,頸掛料珠項圈,或銀制圓片和海貝,花紋色彩鮮艷。還在腰,頸,腕,足戴有塗過紅,黑色油漆的藤圈,有錢的人,往往腰纏數十圈。
布朗族:主要節日「關門節」「開門節」 喜吃酸筍,酸菜,酸肉之類食物。男子穿對襟短衣,下穿黑藍色肥腿長褲。有紋身習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種花紋。 人死即速葬,按年齡輩份大小,分高,中,低三台疊葬在一起。
普米族:主要節日「大過年」 蘭坪,寧蒗等地普米族過年要為十三歲兒童舉行「穿褲子(裙子)」成年禮儀式。
怒族:「新年節」 男女均穿用麻布織的衣服,成年男子穿長衣短褲,喜佩腰刀,肩背弩弓及獸皮箭包。瀘水,福貢的怒族婦女喜穿右大襟上衣,下著長裙,喜在衣裙上加許多花邊,在頭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料珠等飾品,喜戴銅耳環。貢山怒族婦女則只佩胸飾。怒族人民製作的怒毯,怒斯(怒碗),轉扇,花挎包,弩箭和陶器等手工藝品,譽滿怒江流域和瀾滄江流域。
阿昌族: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出窪」,「燒白柴」,「潑水節」 民族傳統節日「窩樂節」 男子喜藍白或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褲子。已婚婦女一般穿長褲,盤辮於頂。喜食酸味,婦女有嚼煙和蘆子的習慣,俗以齒黑為美。
德昂族:節日有「進窪」,「出窪」,「做擺」和「燒白柴」等 男子著黑布圓領大面襟上衣,纏黑色或白色包頭,有紋身習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動植物圖案或傣文經咒。少年喜戴大耳墜和銀項圈。婦女穿開禁短衣,纏包頭,戴銀飾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紮裹腿,下身穿綉有彩色線條的筒裙(不同顏色線條表示族內不同支系)。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台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里,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余錢余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乾等做成的「普羅」,用麵粉、羊肉、洋蔥等做成的「匹提爾芒達」(包子),用帶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團抻成的「蘭曼」(抻面),以及與漢族餛飩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爾」等。此外還備有多種民族傳統糕點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圓盤饊子)、「亞依瑪扎」(花邊饊子)、「波呼薩克」(炸吉皮)、「沙木波薩」(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