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彩畫花卉
⑴ 關於國畫中山水、花鳥、人物的寓意,你知道多少(花卉篇)
中國畫的題材主要分為這三大類:山水、花鳥、人物。
而這畫里,不論是一樹一石,還是一花一草,在創作時,畫家都會賦予其意義。就藝術而論,我們衡量一件繪畫作品的好壞,或者欣賞一件繪畫作品,首先不在於它像或不像,而在於繪畫作品的主題。
而這種「感物喻志」,就是一種傳統的講「故事」的方法,它使一幅作品不僅僅具備著美觀價值,更通過物體背後的「寓意」,講述了畫面以外畫家想要表達的觀念、情緒、思想,使得畫面可以緊緊地抓住觀賞者的心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並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
今天,藝小空就帶你了解國畫中,各種植物背後的寓意。
一、梅蘭竹菊
梅、蘭、竹、菊,對應的是:梅花、蘭花、竹、菊花,也被人稱為"四君子"。
作為中國畫里最常見的題材,梅、蘭、竹、菊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感物喻志的象徵,是因為人們對於其對應的傲、幽、堅、淡這種審美人格境界的神往。
王冕的題畫詩寫的很好,該畫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就被奉為後世畫墨梅的銘言了。
鄭思肖(1241-1318),連江(今屬福建)人,宋亡後隱居平江。擅畫墨蘭,畫蘭根不著土,以寄故國之思。
李衎曾遍游東南山川林藪,出使過交趾(今越南),深入竹鄉觀察各種竹子的生長狀況,是一位既具深厚傳統功力,又注師法自然的畫家。此圖題材還是修竹與樹石,修竹清秀流暢,層石形制奇異,樹枝則枯澀古掘,雜以蘭花野草,共同構築了此畫幽雅明快的意境。
呂紀花鳥畫代表作。圖畫桂樹一株,花葉繁茂,充滿生意。桂樹前後各有太湖石一塊,太湖石周圍栽各色菊花,屬於典型的工筆重彩畫法。
二、各色花卉
牡丹、荷花、紫藤、杏花……
牡丹雍容大度,是花中之富貴者,貴而不傲,艷而不俗,嬌而不媚,屬於吉祥畫。此圖中牡丹兩枝,上下呼應,中間立一奇石。牡丹以淡墨雙勾,施以淡彩渲染,線條活潑,筆致工整。
荷,寓意一團和氣、和和美美,又寓意品性高潔,閑時欣賞,可使人心情沉靜、明朗。謝蓀,擅花卉、山水,是「金陵八家」之一。此圖是一幀工筆設色花卉小品,勾勒暈染,功力深厚,畫面氣閑神靜,使觀者心情沉靜、明朗。
紫藤,寓意紫氣東來。此圖繪一株高大挺拔的蒼松,上有紫藤纏繞。松下湖石旁,各色牡丹競相盛開,明艷動人。
杏花在我國傳統中,是十二花神之二月花。王安石在《北坡杏花》詩中,也給了杏花極高的評價,將飄落的杏花比作紛飛的白雪,感慨的詠道:「一波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趙昌則用一種及其寫實的手法,將杏花勾勒的栩栩如生,富有層次,使杏花盡顯晶瑩剔透、冰姿雪清之雅韻。
註:大家如果還還有什麼想了解「國畫背後的小知識點」,歡迎在下方評論區里告訴我,我會整理給大家看的。
⑵ 國畫重彩用什麼顏料
重彩在中國繪畫的早期階段佔有重要位置。「丹青」是古人對繪畫的代稱,「丹」即硃砂,「青」即石青、石綠,兩者均是重彩的常用顏料。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重彩在我國繪畫史上的歷史分量。
中國現代重彩畫的岩彩派是從日本學習中國已經失傳的礦物質顏料與技法,回國形成的中國現代重彩畫的新流派,注重把材料與技法的認識和對傳統藝術中文化內涵的認識結合起來,貼近傳統繪畫的內奧,在寬闊的文化視野中關照隱藏在古代藝術經典深處的材料與技法;把對古代繪畫現狀的分析和對材料與技法的研究結合起來,在技法中找到貼切而不浮躁的形式語言。
所以說,中國現代重彩畫派是在全面的研究和繼承傳統、發揚傳統為前提的,也是借鑒西方當代藝術為前提的。並形成了強有力的視覺美感與沖擊力、創造性和獨特的審美形象。
傳統的中國畫顏料,它一般分成礦物顏料與植物顏料兩大類,從使用歷史上講,應先有礦物、後有植物,就像用墨先有松煙、後有油煙。
遠古時的岩畫上留下的鮮艷色澤,據化驗後,發現是用了礦物顏料(如硃砂),礦物顏料的顯著特點是不易退色、色彩鮮艷,看過張大千晚年潑彩畫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積的石青、石綠、硃砂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植物顏料主要是從樹木花卉中提煉出來的。
⑶ 工筆花卉最基礎的追求是什麼
工筆畫,亦稱"細筆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別的一種。工筆畫與"寫意畫"對稱。工筆畫屬於工整細致一類畫法,如宋代的院體畫,明代仇英的人物畫等。
⑷ 國畫怎麼調色
一、調色如下:
灰綠色:三綠+少許墨
墨青色:花青+墨
絳紅色:胭脂+朱膘+少許墨
墨綠色:草綠+少許墨
老綠色:草綠+少許胭脂
褐色:赭石+墨
檀香色:藤黃+朱膘+少許三綠
藍灰色:花青+白粉+少許三青
土紅色:朱膘+少許胭脂
青綠色:草綠+少許酞青藍
胭脂水:胭脂+大量水
朱紅色:朱膘+曙紅
粉黃色:藤黃+白色
綠色:草綠+翡翠綠
青藍色:石青+酞青藍
淡橘紅色:朱磦+少許曙紅
二、彩色國畫顏料分配:
草綠:70%花青+30%藤黃調配而成,畫工筆花卉的葉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汁綠:80%藤黃+15%花青+5%朱膘調和成的嫩綠色,常用來作為反葉的底色和嫩葉的底色;
老綠: 草綠中微加墨或微加點胭脂,常用來罩染處於暗部的葉子色彩,薄薄的老綠也可用來渲染反葉;
三綠:石綠+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則就變成四綠,五綠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老赭:朱膘+墨調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來提染枝幹或提染葉面被蟲咬蝕的部分。
(4)重彩畫花卉擴展閱讀:
各類單色塗料(又稱原色漆)的品種雖然相當多,但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這就要求油漆工在實際工作中,利用已有的原色漆調配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色彩,以滿足用戶多方面的需要。
國外工業發達國家,配色是利用測色和配色儀器和計算機程序,通過光電分光色差儀或光譜光度計,分析來樣色板的顏色及成分,以數字的形式記錄測量顏色,將其輸入調色、配色軟體程序,計算出各種顏色的比例,及需要加入何種顏色來達到數值指標,再進行配色,既准確又快速。
在汽車修補行業,電腦測色、調色系統已開始廣泛應用。另一種人工配製復色漆,主要憑實際經驗,按需要的色漆樣板來識別出存在幾種單色組成,各單色的大致比例是多少,做小樣調配實驗,然後進行配製,但也必須按照色彩學的基本原理進行。
⑸ 工筆花鳥畫如何上色
色彩具有著神奇的魔力,運用不同的色彩組合方式,就會讓畫面產生不同的感受南朝謝赫六法論中說,畫有六法,一日氣韻生動, 二日骨法用筆,三日應物象形,四日隨類賦彩,五日經營位置,六曰傳移模寫。可見在繪畫中,賦彩可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工筆花鳥畫著色技巧
畫面顏色所呈現的感受,最為直觀,最能讓觀者第時間產生印象 。而隨類賦彩,就是將感受濃縮,化為極簡的塊面表達放在畫面中。讓觀者去發現其中的情感。故此隨類賦彩看似簡明,實不簡單。
著色技巧平塗法
工筆花鳥畫從色彩的角度主要分為淡彩與重彩兩種基本形式,都是在勾線的基礎上進行著色,又稱其為「雙勾暈染法」。
著色技巧渲染法
工筆淡彩畫形式上主要以透明的植物顏色(如:花青色、曙紅色、藤黃色、胭脂色等)進行渲染。其色彩明快秀麗,自然生動,有時也與一些礦 物質顏色搭配使用,是工筆花卉的主要繪畫形式。
分染法
工筆重彩形式上主要以不透明的礦物質顏色(如:石青色、石綠色、硃砂色和白粉等)進行著染,其色彩凝重艷麗,具有裝飾特點。有時也配合植物色使用。
罩染法
二、工筆花鳥著色的基本技法
工筆花卉的著色基本技法大致有六種。
平塗:是指按花、葉的生長方向用不透明的顏色鋪染。一般用白雲筆較好, 筆頭的水分不宜過多,塗色時用力要均勻,塗出的色塊要求勻凈、潤澤。
著色技巧 平塗法
分染:是指工筆花卉著色中最重要的一步, 通過分染,將花、葉的結構關系、前後層次及凹凸變化表現出來。分染時,需准備兩支筆,一支蘸色,一 支蘸水。 染時,先從花、葉的根部染起,畫一筆顏色後,馬上用水筆把顏色暈染開。分染時,色筆水分要多些,水筆水分少些。待干後,再染第二遍。如法反復渲染,直到效果滿意為止。
著法技巧 分染法
統染:是指把花和葉大的層次關系、明暗變化按組分染出來,是局部分染的整體化。
著色技巧 統染法
罩染:是指在已經分染和統染好的底色上,平塗一層透明色彩。 罩染時毛筆要飽蘸顏色沿著花、葉的輪廓線分塊平塗。罩染要求均勻、透潤。
著色技巧 罩染法
醒染和提染:指在平塗或罩染好的顏色上,用白粉或其他顏色將物體的受光面提亮為「提染";用較深的水色或石色小面積加染背光的陰面,使之更凸顯物體結構,稱為「醒染,」此法多是作品即將完成時用。
著色技巧 提染法
技法的操作方式與繪畫效果,我們可以從具體的案例中來學習。不同的作品因為表達效果的不同和材料使用的差異,使繪畫步驟與技法的疊加順序會略有不同。大家先通過案例來學習技法,熟悉技法所能體現的效果。以便自己未來在創作中,能夠靈活運用。
⑹ 工筆重彩畫花卉學完後人物、動物類先學哪個
工筆畫和寫意畫的注重點不同,不存在哪個更好的說法。
工筆,顧名思義就是用工整、嚴謹的技法來描繪對象。工筆分為白描和重彩兩種。白描就是用墨線類似於現代的速寫。它和重彩的區別既是無設色。寫意是相對於工筆來說的。寫意注重用筆,在筆墨中表達作者的情感,意也就是以形寫神。
工筆畫比寫意畫更加註重經營位置,工筆畫做工精美,用筆工整,工筆畫作畫步驟清晰。寫意畫比較注重用筆,在筆法的運用上,較豐富一些。比較注重「寫」的痕跡。更注重意境。工筆畫多以仕女,花鳥為主。例如周昉的《步攆圖》是工筆畫的代表。寫意畫的特點比較大氣,注重一氣呵成。例如齊白石的《蝦》是寫意畫的代表。工筆畫是比較客觀的再現物體。
而寫意畫是作者對事物的一種主觀的表達。大寫意畫以草書入畫,體現了中國人獨特的造型觀和境界觀。大寫意畫既是高度自我的藝術,又是高度忘我的藝術。有我與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實是相統一的。只有有意識地追求大寫意畫這一獨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將這門解衣磅礴的藝術發揚光大。
近代寫意畫大師齊白石以高度簡練的筆墨為百花寫精神,為萬物表生命,詩、書、畫、印齊全。他兼取文人畫的放逸及宋畫的細致,造就了單純而豐富的藝術世界,形成寫意畫的又一座高峰。
⑺ 工筆畫畫花畫鳥如何調色
1、草綠:約70%花青+30%藤黃調配而成,畫工筆花卉的葉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綠:約80%藤黃+15%花青+5%朱磦調和成的嫩綠色,常用來作為反葉的底色和嫩葉的底色。
3、老綠:草綠中微加墨或微加點胭脂,常用來罩染處於暗部的葉子色彩,薄薄的老綠也可用來渲染反葉。
4、檀香色:約70%藤黃+20%朱磦+10%三綠調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後常用來刷背景,也可作為嫩芽和托葉的底色。
5、米黃:約70%藤黃+30%赭石,主要用來刷背景,在重彩畫的繪制中打一層米黃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諧。
6、三綠:石綠+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則就變成四綠、五綠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磦+墨調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來提染枝幹或提染葉面被蟲咬蝕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調和而成。主要用來復勒線條,曙紅水、花青水等說法同理。 doulv=豆綠色(三綠+藤黃+少許酞青藍)
mohong=墨紅色(曙紅+稍許墨)
zhelv=赭綠色(赭石+草綠)
gutong=古銅色(朱磦+墨+少許藤黃+少許曙紅)
lv=汁綠色(草綠+藤黃+少許朱磦)
huilv=灰綠色(三綠+少許墨)
yallv=芽綠色(汁綠+藤黃)
mihuang=米黃色(藤黃+朱磦+少許墨)
juhuang=桔黃色(藤黃+朱磦)
moqing=墨青色(花青+墨)
zangqing=藏青藍(酞青藍+墨+少許石青)
jianghong=絳紅色(胭脂+朱磦+少許墨)
zise=紫色(曙紅+少許酞青藍)
molv=墨綠色(草綠+少許墨)
laolv=老綠色(草綠+少許胭脂)
cuilv=翠綠色(酞青藍+藤黃+少許翡翠綠)
hese=褐色(赭石+墨)
tanxiang=檀香色(藤黃+朱磦+少許三綠)
lanhui=藍灰色(花青+白粉+少許三青)
dousha=豆沙色(胭脂+朱磦+少許花青)
tuhong=土紅色(朱磦+少許胭脂)
qinglv=青綠色(草綠+少許酞青藍)
silv=四綠色(三綠+白色)
yanshui=胭脂水(胭脂+大量水)
qinghui=青灰色(花青+少許墨+白色)
lanse=藍色(酞青藍+三青)
zhuhong=朱紅色(朱磦+曙紅)
ziqing=紫青色(胭脂+少許酞青藍)
fenhuang=粉黃色(藤黃+白色)
honghe=紅褐色(墨+胭脂+少許朱磦)
⑻ 工筆畫花卉繪制步驟有哪些
工筆畫花卉繪制步驟有哪些
工筆畫亦稱「細筆畫」。屬中國畫技法類別的一種,與「寫意畫」對稱。下面我為您收集整理了工筆畫花卉繪制步驟,希望對您有幫助!
工筆畫花卉繪制步驟
1、起稿和勾線
工筆重彩落墨之後很難改動,所以起稿時一定嚴肅認真,要求精細准確,筆筆肯定。墨線的深淺根據對象本身的色調來決定。譬如:白色或淡色淺色畫墨線要淺,重色畫與質地堅硬的物象墨色要深。如枝葉還應視遠近層次及光暗變化使用墨色(焦 濃 淡 重 清)
勾線除墨色深淺外,重要在用筆。用筆有強 輕 重 疾 徐等變化。線條有粗細,長短,曲直之粉要根據物質質感用筆。一張好的白描也是一張好畫。
2、暈染底色
工筆畫把墨當色來用,畫某些東西須用墨來大第色,如枝幹,山石走獸等著色之前先打好墨底,這是工筆重彩畫特殊的表現方法。按凹處暗,凸處明與近處真切色重,遠處需渾色淡。暈染出物體的轉折 起伏 用墨色表現出體感 質感及明暗。
3、敷染表色
一般是先染花頭,再染葉子。花先染淡色花再染重色花。染花先從畫面最前邊的突起部分染起。
有些地方須罩染礦物質顏料,如:石青 石綠 硃砂 石黃等。使用石色需先用草綠打底。如石青花色先用花青打底。著石綠葉先用草綠打底等。上石色如遍數多需罩一層淡礬水,使下面的.顏色固定,再染色不能和下面的顏色攪渾。初學者要穩重,不要心急。
4、深入刻畫
經過以上幾步,畫面大的色彩效果基本完成。但有些細部還要深入刻畫,象花蕾,花蕊 花萼 嫩葉 葉芽 葉筋等。使畫面完整。最後要調整收拾,中國畫講「大膽落墨,細心收拾」,一幅畫的最後效果如何,跟這一不有很大關系。該加強的加強,該減弱的減弱,主題突出統一和諧。經過多次暈染有些墨線被覆蓋了,畫面顯得不精神,就需要用線重勾一下,也叫「勒」可以提墨線,也可以提色線。
;⑼ 畫重彩需要什麼
顏料要粉末狀加水調的那種 或則水粉也行 紙張要高麗紙(比一般的宣紙厚點的回)還要准備一個大刷子 用來答托表和托墨 筆的話 各種筆頭的毛筆都准備幾只 細的勾線筆也要
在步驟上注意要分還幾遍去上色 要一遍遍暈染上去的 還有如果你要做特殊效果的話還有很多講究 比如揉皺啊 噴水啊 貼金箔銀箔什麼的 其實最重要就是像畫工筆一樣要一遍遍把它畫細 如果你要在後面托墨的話 前面上色的時候邊沿的地方用色要厚些 這樣墨托好就不會印上來了
具體的你最好找本書看看就一目瞭然了
⑽ 黃筌富貴、徐熙野逸——黃筌與徐熙在花鳥畫方面藝術風格的迥同
中國花鳥畫起源新石器時代。在唐代形成了雛形,於五代時期趨於成熟,而到了兩宋呈現出盛極一時的面貌。而在中國花鳥的發展史上,有兩個人不得不提,一個是黃筌,還有一位就是徐熙。黃筌與徐熙以異曲同工之妙的創作在中國繪畫史上光彩奪目,對後代的影響也極為深遠。由於這兩位畫家的畫風不同,以致稱其「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一、黃筌與《寫生珍禽圖》
黃筌,字要叔,四川成都人。歷仕前蜀、後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唐天復(901-903)年間,花卉畫家刁光胤入蜀,黃筌13歲師從之,當時就顯露出他卓越的繪畫才能。17歲入宮,任待詔職。他一邊向師傅學習,另一邊又博取諸家之長,花卉並取法滕昌佑,山水松石學李升,鶴師薛稷,人物龍水學孫位等,博取眾長,自成一家。故而黃筌的造詣,六法俱備,他一生出入宮廷,鞍前馬後, 從某種意義上說, 是宮廷的御用畫家。
關於黃筌的創作有不少生動的傳說。相傳淮南地方向後蜀國朝廷進貢了幾只仙鶴,皇帝命黃筌將仙鶴依樣畫在後宮偏殿的牆壁上,黃筌便在寫生的基礎上描繪了6隻仙鶴或警覺、或啄苔、或理毛、或翹足、或仰天長唳的不同姿態,猶如真鶴附壁,以至幾只活的仙鶴經常躍到牆旁起舞,久久不願離去。皇帝驚嘆於黃筌的畫藝,於是將這座偏殿命名為「六鶴殿」。黃筌還曾在蜀國皇宮八卦殿的牆壁上畫四時花鳥,由於畫得極為逼真,飛在空中的蒼鷹從遠處看到了牆上畫的雉雞,竟然從天而降,連連撲擊。
以黃筌為代表的工筆重彩的花鳥畫,其表現風格一直為宮廷的主流,黃筌的畫法是「勾勒填彩,旨趣濃艷」,就是先以線條勾勒輪廓,然後填以濃重的色彩。畫鳥羽毛豐滿,畫花濃麗工緻,他其風格特點是用筆工穩精細,重在賦色。另外美術史家認為,黃派在唐以來凹凸花的基礎上,完成了「沒骨花」的畫法。《洞天清錄》集中說黃筌的畫「真以粉堆,而不作圈線」。這就是典型「沒骨法」技法。沈括《夢溪筆談》謂:「諸黃(黃筌及二子居寀、居寶)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輕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勾廓填彩,本是中國畫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方法,但與早於此圖的唐代人物畫與山水畫相比較,此圖勾輪廓的墨線大都非常輕細,似無痕跡,所賦色彩,也明顯區別於唐畫的濃烈艷麗,而是以淡墨輕色,層層敷染,更重質感。這種繪畫風格,注重表達物象的精微、逼真。而這種表現手法,格調正適合當時皇家院體畫,故人也稱為是院體畫派,這種風格到了兩宋得到發揚光大,特別是微宗皇帝更是熱哀於此道,所以這種流派也被兩宋定為當時的正統派,故而當時稱黃家富貴,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宋人畫冊的工筆花鳥花正此種風格,這種風格就是到現在,也是工筆花鳥畫家的真正取法源流,是中國工筆花鳥畫的真正納入獨立畫科、種流派的開始,因為黃筌的影響及後世對其的追慕及畫面的效果,故而,後人冠於黃鑒之名,稱其為「富貴」的特色,其實應理解為中國工筆畫的源流而定格的。
《寫生珍禽圖》絹本,設色畫,縱:41.5cm,橫:70.8cm,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畫是黃筌傳世的重要作品。畫家用細密的線條和濃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的眾多生靈,在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24隻,均以細勁的線條畫出輪廓,然後賦以色彩。這些動物造型准確、嚴謹,特徵鮮明。鳥雀或靜立,或展翅,或滑翔,動作各異,生動活潑;昆蟲有大有小,小的雖僅似豆粒,卻刻劃得十分精細,須爪畢現,雙翅呈透明狀,鮮活如生。兩只烏龜是以側上方俯視的角度進行描繪,前後的透視關系准確精到,顯示了作者嫻熟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筆墨技巧,令人贊嘆不已。
畫面中24隻小動物均勻地分布,它們之間並無關聯,亦無一個統一的主題。畫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寶習」,由此可知,這幅《寫生珍禽圖》只是作者為創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給其子黃居寶臨摹練慣用的一幅稿本。僅從這幅稿本上即可了解黃筌的作品之精妙,可以想像到黃氏其它作品的巨大魅力。
黃筌作畫強調真實寫生,重視形似與質感,其繪畫多用淡墨細勾,重彩渲染,用筆極為精細,而後以色暈染,幾乎不見墨跡,《寫生珍禽圖》正是運用此種「雙勾填色」法繪制而成。
每一件動物都刻畫得十分精確、細微,甚至從透視角度觀之也無懈可擊。此畫標志著中國畫中的花鳥畫從早期的粗拙臻於精美,中國的花鳥畫家已經具備完善的寫實能力。勾廓填彩,本是中國畫的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方法,但與早於此圖的唐代人物畫與山水畫相比較,此圖勾輪廓的墨線大都非常輕細,似無痕跡,所賦色彩,也明顯區別於唐畫的濃烈艷麗,而是以淡墨輕色,層層敷染,更重質感。這種繪畫風格,注重表達物象的精微、逼真,似乎有些接近於現代的照相再現。
局部(放大到170%)
局部(放大到170%)
二、徐熙與《雪竹圖》
徐熙,鍾陵人(今江西進賢西北)。他出身「江南名族」,先人歷代做官,雖未出仕,卻以高雅自許,自稱「江南布衣」。徐熙繪畫的主要特點是「落墨為格,雜彩副之」,畫面以墨為主,用筆墨畫出物體的形態,然後略施色彩。故而顯得筆意貫注,一氣呵成,使畫境既呈古曠悠遠之意,色彩與墨跡不相掩映,又蘊藉勃勃生機。而此技法,前無古人,後有來者,開辟了水墨寫意畫的先河,打破了唐以來花鳥畫細筆填色的表現程式。宋米蒂就曾評曰:「黃筌畫布足收,易摹;徐熙畫布可摹。」而此種畫派是相對與當時黃筌院體派而言的,也就是說這種流派的畫風有別於當時流行的正統派,而就稱其為「野逸派」。而這種流派實際上正是我國寫意花鳥畫的先河。一直沿襲至今,說其「野」。因為與正統的院體有區別,說其「逸」,是因為這種風格與文人雅士的心性相符,是為「逸妙」的載體,故而稱之為「野逸」。「逸」者,飄渺,「妙」者,不可言也。
宋代劉道醇《聖朝名畫評》雲:「士大夫議為花果者,往往崇尚黃筌、趙昌之筆,蓋其寫生設色,迥出人意。以熙視之,彼有慚德。筌神而不妙,昌妙而不神,神妙俱完,舍熙無矣。」又有論者以司馬遷之文、杜甫之詩類之,謂「意不在似」。徐熙在花果方面的成就因無可靠作品流存,只有從文獻和後世擬仿之作上一睹風采。除此之外,還有他在花鳥畫技法方面開創的「落墨」之法。
對於徐熙「落墨」法,劉道醇評曰:「精於畫者,不過薄其彩繪,以取形似,於氣骨能全之乎?熙獨不然。必先以其墨定其枝葉蕊萼等,而後傅之以色。故其氣格前就,能度彌茂,與造化之工不甚遠,宜乎為天下冠也。」五代徐鉉謂「落墨為格,雜彩副之,跡與色不相隱映也」。宋代《德隅齋畫品》中著錄徐熙《鶴竹圖》,謂其畫竹「根干節葉皆用濃墨粗筆,其間櫛比,略以青綠點拂,而其梢蕭然有拂雲之氣」。《鶴竹圖》今已不傳,幸運的是上海博物館所藏《雪竹圖》,被認為最為接近徐熙「落墨花」的作品,也是直觀了解「落墨」法的絕佳途徑。
《雪竹圖》——圖卷,絹本,墨筆畫,縱:151.1cm,橫:99.2cm,藏於上海博物館。
該幅作品,描繪江南雪後嚴寒中的枯木竹石,構圖新穎,層次豐富。下方是大小數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暈染出結構,留白以示積雪。石後中間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壯,細枝遒勁,殘葉紛披。旁有數竿被雪壓彎或折斷的竹子,或粗或細,或斷或彎,又有數竿細竹穿插其間,顯得姿態多變,情趣盎然。左旁則現一段枯樹,枝杈被折,或勾葉,或暈染留白,映襯雪景的蕭瑟。而在刻畫上,勾皴與暈染,粗筆與細筆,濃墨與淡墨,墨染與留白,兼施並用,同樣是謹嚴的寫實作品,與北宋盛行的「細勾填彩」、務求逼真的畫風相比較,顯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卻也更多變化,更富情趣。
這件作品不見與任何著錄,畫法奇特,這種畫法在傳世10餘萬件中國古代繪畫中,僅此一例。對於此圖,謝稚柳先生作了較為深入與開拓性研究,認為「從它的藝術時代性而論,不會晚於北宋初期的製作」,「完全符合徐熙『落墨』的規律,看來也正是他僅存的畫筆」。《雪竹圖》的畫法和畫風也與《聖朝名畫評》的評述非常接近,與北宋盛行的「細勾填彩」、務求逼真的畫風不同,顯得率意而出格,富於變化和情趣,只是因為是水墨的緣故,少了道「傅之以色」的工序。畫幅石旁竹竿上有倒書「此竹可值黃金百兩」兩行八個篆字,近五代、北宋時期書風。這些,使得無款的《雪竹圖》與徐熙及其「落墨」之法相關聯,成為現存研究徐熙的最重要作品。
徐熙畫花卉,多用「澄心堂紙」(紙質近於生宣,有吸水性)。所有的絹,絹紋稍粗。這非常適合他的畫風。南唐後主李昪很重視徐熙的作品,當時「集英殿」中收藏了不少他的作品,並常把徐熙的花鳥畫掛於宮中,稱其為「鋪殿花」或者「裝堂花」。即以裝飾強的花果鋪滿畫面。名門出身對於徐熙的性格有潛在的影響,高貴的地位及其他的「鬼斧神工」足以與黃筌相媲美的畫史地位。
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黃家富貴,徐熙野逸」,概括了他們兩人所處地位、接觸的環境的不同,用時也反映了他們的思想感情及審美觀點,表現手法的不同。黃筌父子畫珍禽瑞獸,奇花怪石。他們所畫的花鳥都是培養在「綉闥雕欄,金籠翠綠」之中的豐滿肥碩的生物,適合帝王、顯貴的欣賞情趣,所以在畫院得到發展和重視,以至被北宋畫院奉為規范,風靡百年之久。與黃家的富麗一格相比較,徐熙的畫被評為「野逸」。徐熙過著遊山玩水的悠閑生活,他所看到的是田野自然情景,他畫的花卉禽魚,都是生活在大自然中、毫無粉飾、不失本來面目的生物,所以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據說入宋後,黃筌在皇家畫院占優勢,硬將徐熙的畫排斥在畫院之外。但是宋太宗趙炅看到徐的《石榴圖》後,曾嘆賞曰:「花果之妙,吾獨知有熙矣!」並將此畫遍示畫院里的畫家,說是「俾以標准」。
所謂「黃徐異體」,也就是指以黃筌父子和徐熙為代表的兩種不同的花鳥畫體裁。黃徐異體是我國美術史上的兩種不同風格的繪畫流派,各有千秋,具有相互不能替代的藝術特色,對後世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宋代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曾專門加以分析評論說,黃筌與徐熙猶如「春蘭秋菊,各擅重名,下筆成珍,揮毫可范」。
轉自 美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