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生產現象
⑴ 花卉業發展現狀是什麼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為什麼怎麼解決問題
花卉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的一個分支,花卉作為商品在市場中有研究、開發、生產、儲存、營銷和售後服務等一系列活動。花卉的栽培、養護、管理、服務、生產和流通密切相關。目前的銷售渠道包括傳統的批發、拍賣、直銷和電子商務,在國民經濟產業結構中形成了獨立的產業體系。
⑵ 當前中國園林觀賞花卉業發展現狀及面臨哪些機遇的挑戰
當前,我國花卉業正處在「百年之交」的跨世紀重要時期,面臨著機遇與困難並存的關鍵時刻。客觀、准確地分析前景與機遇、現狀與問題,用新思維研究其發展方向,用新舉措探討相應的發展對策,不僅具有重要的深遠意義,又是當前急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現就此談些看法與意見。 一、前景與機遇有史以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在經歷了恐懼、崇拜自然和征服、掠奪自然兩個階段之後,如今進入了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階段。由此造成的生態失調、環境污染等等嚴重惡果,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進步。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澇災害,除天災外,它與建國以來人為破壞植被,水土流失的面積增加40-45%,從而抬高河床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重建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夥伴關系,已成為當今的一大熱點。為加快綠化、美化中華大地的步伐,國務院早在1994年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就提出了「加快城市綠化、美化工作,改善人類居住環境」的行動方案;1998年4月,全國綠委會議強調:「努力提高大中城市及周邊地區造林綠化水平,把鐵路、公路、江河沿線以及兩側的荒山、平原、城鎮綠化起來」;日前,國務院頒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則》,要求「大力開展植樹種草……」把它列為我國的重大戰略來抓。據此,福建省綠委部署了我省2000年前實施「交通綠色通道」和「百千綠化工程」(建設100個園林式鄉鎮和1000個園林式村莊)。不難預測,從環境保護對花木的需求來看,這些都為花卉業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一向落後的花卉業亦伴隨著迅猛崛起,成為農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一項新興產業。近些年來,面對亞洲金融風波的沖擊和影響,據國家信息中心報告,1999年,我國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適度快速增長,增幅與去年基本持平。按照經濟規律,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的花卉業,仍將有一個適度快速發展的前景。眼下的花卉業,在「回歸自然」成為人們共同呼聲與迫切願望的今天,建造生態城鎮,發展消閑農業,把綠移入居室以及開發綠色旅遊業,休閑度假業等方興未艾。可想而知,同樣會有一個良好的機遇。事實亦是如此。近幾年福建花卉業,雖受亞洲金融風波影響,出口明顯銳減,減幅近40%。而全省觀賞花卉的銷售額依然逐年穩步上升,1996年至1998年,分別為2.67億元,3.38億元和4.44億元。當今世界,花卉是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據國際權威機構和專家預測,世界花卉消費額1991是1000億美元,到2000年達2000億美元,十年將翻一番,年增長速度為10%。特別是世界花卉生產布局的調整,給我國創造了吸收外資興辦花卉企業的機遇。目前,世界花卉生產與消費逐步分離,生產正由高成本發達國家向自然條件優越,生產成本低廉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每單位花卉生產平均成本是日本的1/5、台灣的1/3,也明顯低於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國家,而且具有多種自然氣候型,市場消費潛力大。因此,不少發達國家和地區看好中國,紛紛來華投資興辦花卉企業。1998年,我省已有外資、三資花卉企業39家,足以說明這一點。二、現狀與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我國花卉的生產持續大幅度增長。據中國花協不完全統計,1997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達8.6萬公頃,佔全世界花卉栽培面積22.3萬公頃的38.57%。居全球首位,成為生產大國。1997年全國花卉生產總值達96億元,折消費額為84億元,若按1995年花卉行家預測,今後5年花卉消費額的年平均增長速度以16%計,至2000年為73億元,如今5年的消費預測指標,不僅兩年就實現了,而且超過了11億元。同時,流通環節的設施建設得到很大改善。1997年,全國已有花店1萬4千家,比1991年的1110家增加了12倍;各類批發市場有700家,比1991年的200家增加了3.5倍,有效緩解了買難賣難、產銷脫節的矛盾,而且為全國性的南北調劑發揮了重要作用。福建花卉業與全國一樣,進入九十年代,有了長足的發展。1998年與1991年比,全省花卉生產面積和產值分別增長了59.66%和5.78倍。同期,花店增加3.5倍,批發市場增加2.25倍。從而為推進花卉產業化進程奠定了基礎。快速發展的我國花卉業,由於起步晚,基礎差,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筆者認為,當前存在的不容忽視的新問題,主要表現為:1、盲目性。當前某些地方的基地投資熱、市場建設熱和溫室引進熱,存在相當嚴重的從眾傾向,造成花卉某些品類供過於求,效益下降。其原因是政府缺乏宏觀指導或是宏觀指導與企業自主行為的矛盾,尚未找到連接與銜接的有效途徑。2、自發性。花卉市場仍處無序狀態,市場競爭中互相殘殺現象相當嚴重。關鍵在於千家萬戶各自為戰與千變萬化市場不相適應,獨立、分散的營銷方式難以抵禦大市場的激烈競爭。3、滯後性。指科技被冷落,嚴重滯後,我省尤為突出,這就難於推出創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分散、落後生產方式與科技興花的矛盾,尚未很好解決。講花卉業的現狀與問題,這里擬注重分析的難點是:當前的經濟趨勢與市場環境不容樂觀,從外部的大環境而言,當前國民經濟運行的國內外環境難以有大的改善。在這情勢下,畢竟還不是國計民生必需品的花卉,又是以集團消費為主,個體消費為輔的花卉市場,面對集團消費緊縮,花卉首當其沖擺在減緩之位;而個體消費,在較為普遍的「減員增效」及居民消費僅能保持低水平增長面前,亦難以有大的增長。同時,亞洲金融危機仍將繼續給花卉出口帶來影響。再則,在花卉業內部,由於近幾年花卉生產增長速度高於花卉消費增長速度,已出現產品供過於求,導致競爭日趨激烈,價格一再下滑的不利局面。綜上所述不利因素,勢必給花卉消費的增長,市場空間的開拓,帶來延續的困難與問題。三、方向與對策花卉業的發展,根本出路在於加速花卉產業化的進程,向商品化、專業化、規模化轉變,最終實現現代化。花卉產業化要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學技術為前提,以花卉企業為基礎。它的形成與發展,必須通過多層次、多環節、多形式、多元化的優化組合和城與鄉、農工商、產加銷、產學研等緊密聯結進行,最終達到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目的。從當前挑戰與機遇、困難與希望並存的現實出發,發展花卉產業的對策,總的來講,要從過去偏重抓生產,忽視市場與科技(橄欖型)向注重市場與科技、帶動生產(啞鈴型)轉變。(一)增強規劃意識,堅持花卉產業與國民經濟同步發展的原則。必須認識,只有國民經濟增長,花卉業方得以擴展消費與市場。所以,制訂花卉業發展規劃,應當依據經濟的增長速度而相應增長,切不可以人為意想、邏輯推理替代科學分析。我省在確定「九五」期末花卉種植面積和產值的指標時,即以此為准,計劃花卉生產面積從7.2萬畝增至10萬畝,產值從7.4億元提高到6億元,現在看來,還是比較切合實際的是能夠如期實現的。(二)增強市場意識,堅持市場導向,總量平衡原則。針對當前花卉產品存在的結構性和季節性過剩的現狀,應堅持以現實市場為主,把握市場趨勢,預測市場需求,選准市場定位,下大力氣開拓花卉市場。近些年來,我省立足本省,瞄準市場缺口,調整產品結構,增大原靠省外調進的觀賞苗木、鮮切花及小盆花的生產比重,由於產品適銷對路,既滿足了市場需求,又擴大了銷路。同時,以福建獨具特色的水仙、劍蘭、蘇鐵、榕樹盆景等產品,改變個體分散式佔有市場為聯合體共同佔有市場,向全國各地延伸,積極拓展國內市場,從而實現了全省花卉銷售額的穩步逐年上升,收到了穩中求進的良好效果。(三)增強區域意識,堅持適地適種,發展特色產品原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特色產品就難以佔有市場。要重視區劃布局,發揮各自的自然資源與物種資源優勢,開發獨具特色的品牌產品,提高比較效益。如我省的漳州花卉產區,雖然近些年來生產面積擴大了近萬畝,由於具有水仙、國蘭、榕樹和榕樹盆景、棕櫚科植物等四大特色,產品遠銷海內外,銷勢仍然看好。(四)增強科技意識,堅持面向生產、科技興花原則。我國我省長期來花卉科研被冷落,科研滯後已成為推進花卉產業化的主要障礙,為切實辦好科技興花這項大事,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市場—科研—生產—市場的良性循環運作機制,在推行現代實用技術上下功夫。力求從單純引進國外品種向引育結合轉化;從傳統栽培向規范栽培轉化;從單項技術向配套技術轉化;從照搬洋設施向設施本土化轉化。同時重視高新技術在花卉產業中應用。
⑶ 基於我國花卉產業的實際狀況,如何與國際市場接軌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花卉產業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目前,全國花卉生產面積已達14.75萬公頃 (包括花卉及苗木等所有相關行業),銷售額160億元。然而,我國花卉生產力水平仍十分低下,單位面積產值僅僅是荷蘭的10.36%。花卉種植中普遍存在品種單一化,檔次、質量低,各地生產基地低水平重復建設,設施化程度低,經濟效益差等問題,市場上往往出現生產旺季產品滯銷,冬、春節日消費旺季缺貨的現象。以下結合國內鮮切花生產和市場現狀,分析總結出我國花卉產業的五種發展趨勢:
1.品種結構向高檔化發展,價格日趨合理
近年來,我國大量引進並生產優、新品種,鮮切花如非洲菊、鶴望蘭、百合、鬱金香、鳶尾、熱帶蘭、高檔切葉等,盆花如鳳梨類、一品紅、安祖花、蝴蝶蘭、大花蕙蘭等,品種逐漸高檔化,花色則多樣、淡雅。花卉市場的價格穩中有降,尤其以香石竹、月季等大宗鮮切花產品的降幅較大(應視為合理性的降價),分別達30%和50%。
2.產業化區域性分工,花卉流通形成大市場
從國內花卉的生產格局和中遠期發展趨勢來看,鮮切花生產將以雲南、廣東、上海、北京、四川、河北為主;浙江、江蘇等地的綠化苗木在國內佔有重要份額;盆花則遍地開花,並涌現一批地方優勢名品,如江蘇華盛的杜鵑、天津的仙客來、廣東的蘭花、福建的多肉植物等。隨著采後低溫流通和遠距離運輸業的迅速發展,這些地區的優勢更加明顯,必然出現大生產、大市場的格局。
3.重視優質種苗、種球基地的建設
上海市花卉良種試驗場投資1200萬元建起80畝種苗繁殖基地,年生產香石竹種苗500萬株;雲南省農科院花卉研究中心生產的花卉種苗包括香石竹、滿天星、非洲菊和彩色馬蹄蓮等10餘個種類100多個品種,年銷售種苗1200萬株;遼寧、浙江、甘肅等省利用冷涼地氣候或山地氣候資源,採取公司加農戶的形式,發動農民繁育種球及育苗等。一批新興的國家級花卉產業化基地,起點高、規模大,集科研、生產、開發於一體,提高了優質種苗、種球生產的國產化供應能力。
4.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種花深入人心
從農業的科技貢獻率看,發達國家一般在80%以上,而我國低於50%。「九五」期間,我國的花卉科技人員在野生花卉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新品種的選育、引進,傳統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廣,保護地、現代化溫室的應用和改進,觀賞植物的無土栽培、化學控制、生物技術、無毒種苗繁育工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十五」計劃中又將加強育種和新品種的引進、建立低溫流通的綜合保鮮體系、工廠化育苗及設施栽培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研究等列為重要內容。
5.建立起全國性網路流通體系
國內的鮮花流通網路已初步形成。全國花卉市場1200多個,昆明、廣州、北京、上海、福州、成都等主要花卉消費城市,均建立了大型的花卉批發市場,地方性的花卉市場也不斷出現。各大、中城市和縣鎮的花店大量涌現,目前國內花店發展到14000多個。
再者,在流通促銷上,加強銷售信息網路化建設,實施名牌戰略,以促使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和經營。再者,還要迎合國外消費者的喜好品種,引進外國先進生產技術,拓展國際花卉市場。
⑷ 中國各地的花卉生產分布分析
花
卉業一直被看做朝陽產業和新的
經濟增長點。伴隨著改革開放後
經濟的飛速發展,
近三十年來,
一直呈現
出持續、
穩定、
高速的發展態勢。尤其是
近幾年,
更是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2008
年
11
月
14
日
農
業
部
發
布
的
2007
年全國花卉統計數據顯示,
2007
年
我國花卉生產總面積為
75
萬公頃,
比
2006
年的
72.2
萬公頃略有增加;
花卉銷
售總額
613.7
億元,
較
2006
年的
556.2
億
元增加了
10.3%,
增幅明顯。從數據中我
們可以看到中國花卉行業的飛速發展。
我國花卉業與世界發達國家,
甚至
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
還存在較大的差
距。我國素有
「園林之母」
的美稱,
是一
個花卉資源大國。雖然這些年我們的花
卉業在穩步發展,
但與此美稱相比還有
很大的發展空間,
與國內外巨大的市場
需求也相去甚遠。目前在全球花卉業競
爭十分激烈和金融危機的影響下,
我國
的花卉業產業化程度低、
產品質量參差
不齊的現象尤為突出。可以說,
我國的
花卉產業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壓力,
又擁有機會。然而,
花卉業要進一步健
康發展,
真正成為
「三高」
產業,
目前還
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國花卉業的發展現狀
花卉行業的產業化程度較低
1.
規模化生產程度低
近些年,
花卉的產銷情況一直處於
穩步上升階段,
但數量上的增加只是發
展的一個方面。和其他行業相比,
花卉
行業的經營主要集中在中小企業和個體
花農中,
還沒有形成一個產業鏈。大多
數的小規模企業和花農只是憑借著多年
的栽培經驗進行花卉生產,
同時由於設
施不齊備,
受氣候的影響較大,
高投入低
產出的情況較多。分散的小規模生產造
成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難以形成
規模效益。
近年來,
花卉種植、
銷售的穩步發展
使我們看到了花卉產業光明的未來,
但
花卉產業不單包括這兩方面,
花卉行業
中的其它組成部分其實更是大有可為。
企業對於新品種、
盆器、
生產設備、
銷售
包裝、
養護產品所需的材料、
工具等的開
發,
在企業獲利的同時,
可以完善從研
發、
生產、
銷售到售後服務一系列的花卉
相關產業的發展,
擺脫我國花卉業發展
對國外的依賴,
促進中國花卉業的整體
提升。
2.
缺乏行業標准
我國還沒有啟動花卉質量管理體
系,
多數花卉種植者還沒有達標的意識,
管理部門沒有貫標的措施。在生產中,
缺乏技術規程;
流通中,
對儲存、
包裝、
運
輸等沒有嚴格的技術要求;
交易中,
沒有
市場准入制度。企業不掌握、
不熟悉質
量等級情況、
檢測技術和測試指標,
在對
外貿易時只能聽從進口國
(商)
的操縱,
經常遭到無理退貨或壓級壓價,
造成重
大的經濟損失。
3.
科技水平較低、
科技力量薄弱
花卉的種植曾經被認為是一個靠天
吃飯的行業,
和其他作物的種植沒有區
別。雖然它屬於農業范疇,
但要實現利
益最大化,
絕不是一塊肥沃的土地、
簡陋
的溫室和一群有經驗的花農就可以實現
的,
這是一種科技含量很高的產業。如
果能夠實現流水線生產,
就可以節省人
力物力,
在產量大增的情況下實現標准
化生產。2009
年春天,
國內的八個省市
遭遇了重度乾旱,
種植花卉所需的水資
源極度缺乏。如果在生產中應用潮汐式
灌溉或滴灌技術,
就可以使耗水量大大
減少,
這也方便了濕度的調控,
將病蟲害
侵襲的危險降到了最低。
「科技興花」
是花卉產業發展的必由
之路。
世界花卉生產與貿易之間的競爭,
實質上是科技水平與人才的較量。大多
數從業人員沒有經過專業培訓,
對新品
種、
新技術的了解和應用能力較差。而
在花卉業發達國家,
不僅從業者普遍受
過中等專業教育,
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
所佔的比例也較高。花卉人才匱乏的問
題直接影響到花卉產業的發展。
另外,
現階段我國花卉研究轉化率
低。新品種、
新技術是花卉產業發展的
基礎,
新的科研成果能否迅速轉化為生
產力直接影響著花卉產業的發展。一些
新產品、
新技術的開發和研究多集中於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與實際生產應用
還有一定的距離。缺乏對新產品開發的
投入,
長此以往中國花卉產業就會沒有
自己的產品,
沒有自己的特色,
成為無根
產業,
更談不上今後的繁榮發展,
也不符
合國家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對花卉資源的利用方式不佳
我國是世界花卉種質資源寶庫之
一,
但每逢節假日裝點城市的國產花卉
品種屈指可數,
一串紅、
三色堇、
矮牽牛、
萬壽菊等幾種花卉用遍大江南北,
淡化
了城市的個性。
而一些國外城市如倫敦、
華盛頓、
巴黎、
東京等地,
則分別配置應
用著
1500
3000
種觀賞植物。
相比之下,
我國對於資源的合理利用
就遜色了許多。開發量少不僅影響了城
市景觀,
更或多或少地挫敗了科研工作者
培育新品種的信心。許多珍貴的花卉種
質資源很容易就被外人通過各種方式
「盜
走」
,
成為他人的育種材料,
育出的新品種
再返銷回來。玫瑰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
子。玫瑰花由歐洲植物學家在
18
世紀
育種成功。而培育這些品種所用的
15
個原種中,
有
10
個原產中國。由於現代
月季對環境的適應性更好,
如今我國產
銷所需的玫瑰切花、
種苗等均須進口,
使
「玫瑰之鄉」
的美名拱手讓人,
令人遺憾。
地域之間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
30
年來,
我國花卉業區域
布局明顯優化。
我國基本形成了以廣東、
雲南、
遼寧、
四川和江蘇為主的切花生產
區域;
以江蘇、
河南、
浙江、
山東、
湖南為
主的觀賞苗木生產區域;
以四川、
廣東、
福建、
浙江、
湖南為主的盆景生產區域。
一些我國特有的傳統花卉產區和產品,
如洛陽、
菏澤的牡丹,
大理、
金華的茶花,
漳州的水仙花,
鄢陵的蠟梅等,
得到了進
一步鞏固和發展。
各地找到自己在花卉產業中的產品
定位固然重要,
但再次審視這些產銷情況
排名前列的省市,
我們發現南方城市明顯
多於北方,
東部發展明顯好於西部,
特色
花卉產區數目屈指可數並且長年沒有增
加。國內花卉產業發展主要受氣候資源、
地理位置以及能源與勞動力成本的影響,
在激烈競爭中,
有的地區花卉業已經成為
支柱產業,
但有的地區發展較慢,
出現了
地域之間發展極不平衡的現象。但每個
地區都有適宜本地區生長的鄉土植物,
將
其開發為不同規格不同花色的系列商品,
做到人無我有、
人有我精,
提高本土花卉
的市場競爭力,
擴大生產規模銷往其他地
區,
不僅可以降低管理和維護成本,
還可
以讓更多的人通過植物認識一個企業、
甚
至一個城市,
建立又一張
「城市名片」
。
⑸ 中國花卉生產現狀與發展趨勢
花卉行業產值及種植面積
近年來,花卉行業產值保持持續增長趨勢。2015-2018年,產值從2106億元增長至261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7.47%。據此,初步估算2019年我國花卉行業產值約為2809億元。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花卉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⑹ 什麼是光周期現象,在園林花卉生產中有什麼意義
你好
光周期,美國學者加奈(W.W.Garner)和阿拉德(H.A.Allard)於1920年提出,是指晝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長短的交替變化。光周期現象是生物對晝夜光暗循環格局的反應。大多數一年生植物的開花決定於每日日照時間的長短。除開花外,塊根、塊莖的形成,葉的脫落和芽的休眠等也受到光周期(指一天中白晝與黑夜的相對長度)的控制。植物對周期性的、特別是晝夜間的光暗變化及光暗時間長短的生理響應特點。尤指某些植物要求經歷一定的光周期才能形成花芽的現象。但其他生理活動也受光周期影響。
應用:
1、引種:緯度相近地區引種易成功。短日照植物北移因生長季日照延長,長日照植物南移因生長季日照縮短,都有延遲發育的作用;反之,短日照植物南移,或長日照植物北移有促進發育的作用。短日照植物引種時,溫度和光照長度的效應是相互疊加的,對發育期提早或推遲
的影響較為突出,南北距離較遠時,則不易成功。長日照植物南北引種,光溫影響是補償的,一般較易成功。但在熱量條件較差地區,從高緯度引種短日照植物,往往有利於避霜早熟。但對收獲營養體為主的作物,則要防止過早向生殖生長轉化。
2、育種工作中利用光周期調節花期實現品種間雜交。利用光周期效應使作物提早發育,還可以實現加代繁殖縮短育種年限。
3、調節播栽期。選擇適宜的播種期和移栽期,使自然日照、溫度與作物的要求相一致,是提高產量的主要條件。
4、花卉栽培。利用光周期現象進行人工調節花期,能使短日照植物的菊類在任何季節開花。
⑺ 分析當今中國花卉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問題是培育新品種和保持引進品種純度方面的技術力量薄弱。國內近年來很少有優秀的花卉新品種出現,而引進品種有價格高、適應性差的缺點,並且在管理上(尤其繁育環節)的技術水準有待完善。另外,花卉業出現「重插花、輕盆栽」「重觀葉盆栽,輕傳統造型盆景」的發展不均衡現象。
⑻ 當前世界主要花卉生產國的花卉生產狀況及特點
最大的花卉生產出口國是荷蘭
目前,荷蘭生產的花卉至少有70%用於出口,其花卉插條和種苗遍及世界所有花卉生產國家,並且成為世界花卉交易中心和花卉生產原始材料中心。縱觀荷蘭花卉產業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專業化 荷蘭的花卉和觀賞植物多由家庭農場生產,農場主起主導作用。一般說來,種植者自己並不直接銷售他們的產品,他們都參加這家或那家花卉拍賣市場,並成為成員。這就使種植者完全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從事生產。這種專業化的生產,細化到專業種植某一種作物或是某一種作物的一個品種。這種專業化生產使生產達到最大優化,個性品種、技術也得到不斷的發展。而另一方面,專業的原始材料及育種公司、玻璃溫室公司、運輸公司、栽培用土公司,為這些農場主提供非常個性化的服務。
現代化 盡管荷蘭的花卉和觀賞植物多由家庭農場生產,但生產規模很大,特別是生產花卉的玻璃溫室,用以保證作物不受外界天氣影響,並有可能對氣候進行控制。這些玻璃溫室的現代化程度,不僅使氣候和光照因素達到最合理的組合,還可實現供熱和冷卻系統、灌溉系統和氣候控制系統自動工作。花卉生產的廣泛專業化使生產過程中的很多方面實行機械化。溫室內部運輸和切花加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由計算機控制實行機械操作。荷蘭的溫室系統和設備的開發及生產,領導著世界潮流,如園藝計算機系統、上盆系統、栽種機器人、移動式培育苗床、冷庫和分級捆束機等。
市場化 每天都有成噸的鮮花和觀賞植物從亞洲、非洲和南美洲運往荷蘭的拍賣市場,而由荷蘭本地出產的花卉和各種觀賞植物也是通過拍賣市場,由荷蘭發往世界各地。也就是說世界園藝產品有很大一部分是經荷蘭的花卉拍賣市場才到達消費者手中的。良好的市場機制和銷售體系,墊定了荷蘭作為世界園藝交易、中轉樞紐的地位,並使荷蘭花卉業在國際花卉市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事實上,拍賣市場是種植者的合作社,種植者是拍賣市場的所有人。參加某一拍賣市場意味著種植者必須將其全部產品經拍實市場銷售。
⑼ 花卉行業的現狀和機會
一、花卉行業競爭格局
從國際競爭格局看,一是花卉行業歷經多年發展,行業格局基本定型,荷蘭、日本、德國等花卉產業發達國家不斷向種子、種苗、種球和新品種研發等高附加值的產業鏈上游集中。二是花卉生產正在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隨著發達國家土地、勞動力等生產成本的增加,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花卉生產正在由歐美等發達國家向勞動力和土地等成本相對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目前我國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生產國。三是發達國家依然保持旺盛的消費需求,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國家花卉消費潛力巨大。
從國內布局看,我國花卉行業中地區、規模和技術水平也分化嚴重。江蘇、浙江、廣東、雲南等地整體行業規模和技術水平發展較好,東北、西北相對滯後。從花卉品種看,形成了以雲南、遼寧、廣東等省為主的鮮切花產區,以廣東、福建、雲南等省為主的盆栽植物產區,以江蘇、浙江、河南、山東、四川、湖南、安徽等省為主的觀賞苗木產區,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等省為主的盆景產區,以上海、雲南、廣東等省(市)為主的花卉種苗產區,以遼寧、雲南、福建等省為主的花卉種球產區,以內蒙古、甘肅、山西等省(區)為主的花卉種子產區,以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山東、重慶、廣西、安徽等省(區、市)為主的食用葯用花卉產區,以黑龍江、雲南、新疆等省(區)為主的工業及其他用途花卉產區,以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為主的設施花卉產區。
相關報告:北京普華有策信息咨詢有限公司《花卉行業現狀調查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
二、花卉園藝行業發展前景
我國發展花卉園藝產業優勢明顯、潛力巨大,主要體現在資源、消費、就業、生產力和花文化等方面。
1、花卉資源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我國花卉種質資源豐富,是很多名貴花卉的起源中心和野生花卉資源寶庫,擁有高等植物近3萬種,居世界第三位,僅蘭科植物就有180餘屬1,200餘種,其中特有種達500種左右。在兩千多年的花卉栽培過程中,我國培育出了數千個花卉品種。合理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可以培育出具有特殊性狀與競爭力的花卉新品種。
2、國內花卉消費潛力巨大一方面,隨著國內經濟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城市群的興起,城市園林建設對花卉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鄉居民消費層次和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花卉需求日趨多樣化,為花卉消費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據統計,世界人均盆花和鮮切花年消費額約20美元,而我國人均消費水平僅0.5美元,市場潛力很大。
3、生產力提升空間很大
據統計,2010年丹麥、加拿大、荷蘭、瑞士、芬蘭等國的切花和盆栽植物每公頃平均產值超過50萬歐元,而我國切花和盆栽植物每公頃產值不到3萬歐元,具有較大提升空間;我國非設施栽培產品產值提升空間更大。
4、解決社會就業優勢明顯
花卉產業是勞動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涉及部門多、領域廣、鏈條長,需要大量勞動力參與。花卉種植可以有效吸納大量勞動力,花卉加工、營銷服務等可以有效提供就業機會。
5、中國花文化基礎深厚花卉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密切,不斷地被注入人們的思想和情感,不斷地被融進文化與生活的內容,從而形成了與花卉相關的文化現象和以花卉為中心的文化體系,形成了中國花文化,在人們生活、工作和節慶中得到廣泛普及。中國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⑽ 國內花卉業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我國花卉業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幾年的努力,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在種植業中占據了一定的地位,初步具備了產業的雛形,進入了較快發展時期。雖然我國花卉生產起步較晚,發展時間較短,在產業化、商品化和規模上與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但經過20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恢復發展階段(1980—1990年)、快速發展階段(1991—1995年)和鞏固提高階段(1996年至今)。
80年代的前5年,花卉生產在種植業中所佔比重很小。1980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不足1萬公頃。但人們開始認識,政府意識到花卉業的前景。1986年開始初步具備了產業的雛形,全國花卉生產面積接近2萬公頃,1989年發展到了4萬公頃,由於缺乏宏觀調控,產品結構不合理,造成了個別品種嚴重供大於求,1990年下降到了3.3萬公頃,其中主要是減少了綠化苗木的種植。這一階段的突出特點是:人們的花卉商品意識大大提高,出現了各地爭先上基地的局面,但缺乏宏觀調控、行業指導,個別品種出現了暴利。基本以傳統品種和傳統技術為主。90年代,花卉業進入了一個較快發展的階段。特別是1992年國務院召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經驗交流會後,各地開始把花卉業作為發展農業經濟、調整農業結構的重要途徑,大大加快了花卉業發展的步伐。我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昆明等地先後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場。如北京的亮馬河花卉市場、萊太花卉市場、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場、廣州的芳村花卉市場和昆明的斗南花卉市場。此外,在沿海發達地區和部分大中城市都建起了規模不等的花卉交易市場。這些市場的建立對花卉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在90年代的前5年(即發展的第二階段),突出表現為2個特點:一是發展速度加快。1995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發展到了7.5萬公頃,比1990年增長2.5倍,出現了多種體制、多種形式的花卉生產基地。在各類花卉產品中,鮮切花和觀葉植物發展得最快,1995年,全國鮮切花產量達到了7億枝,比1991年增長3倍多。二是產品結構得到了有效的調整。各地注重了產品結構的調整,各種觀賞植物比較均衡地發展,產品短缺現象得到根本改善。1996年以後,花卉業發展進入第三階段(鞏固提高階段)。經過10幾年的鍛煉,花卉業的發展日益成熟,各地對花卉業的特點、規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注重產品質量,適度控制規模,穩步發展生產。不但花卉的品質提高很大,品種穩步增加,而且許多基地做到了周年穩定供應鮮切花。市場發展進一步完善,大流通逐步形成。科研開始起步,並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全國有200家科研單位成立了花卉科研機構,有100多家教學單位開設了花卉園林專業。花店數量大量增加,花卉消費從單一的集團消費走進了尋常百姓家。1990年全國有花店1100多家,1995年增加到6600多家,1998年達到了1.6萬多家。1998年全國花卉生產面積發展到了9萬公頃。2000年末,我國花卉生產面積已達到14.75萬公頃。鮮切花銷售量達到了38億枝,盆花8.1億盆。花卉企業2萬多個,花卉批發市場2000多個,從業人員145萬人。
雖然我國的花卉業在短短的20多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為現代花卉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距離世界水平還有很大的差距,在世界花卉市場所佔份額還很低。在生產和流通的各個環節:花卉育種、栽培技術、生產設備、生產規模、專業化程度、包裝保鮮技術、市場信息等方面都需要認真研究、發展和完善。